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社会学

  • 解读《沟通行动论》

    作者:阮新邦 哈贝马斯

    《解读〈沟通行动论〉》:社会与文化丛书。《解读〈沟通行动论〉》收录了10位作者的文章。《解读〈沟通行动论〉》所有的文章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方面,解读了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论》。
  • 经济民主与经济自由

    作者:刘军宁,王焱,贺卫方,编

    编者按 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是一个各种思潮相互激荡的世界。西方学术界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在这一背景下的当代中国,正处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也难免受到这些动向的影响。但是西方学者出于“求新”的癖好提出的种种概念,在当下中国的语言脉络中的意义却未必匹配。因此首要的问题是如何澄清语义,分析预设,求得真正的对话。为此《公共论丛》编委会与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共同召开了“经济民主与经济自由”学术研讨会。这里选刊会议的部分发言,仅供关心这一问题的读者参考。
  • 社会科学方法论

    作者:(德)马克斯·韦伯

    本书以严谨的逻辑结构探讨以下内容:1.理想与价值判断之科学批判的意义;经验知识与价值判断的原则区分。2.文化科学认识兴趣的根本意义;文化科学中理论考察方式与历史考察方式的关系;理想典型概念形成的逻辑结构:经验社会认识的“客观性”的意义;文化价值理念和文化科学兴趣的易变性,以及历史因果考察中的客观可能性与恰当的因果关系;社会学与经济学的“价值阙如”的意义;“目的”与“手段”之批判;“伦理学”的界限;价值讨论和价值诠释;“发展趋势”与“适应”:“进步”的概念;理性的进步;规范性因素在经验学科中的地位;关于经济的科学学说的任务。
  • 性别政治

    作者:王逢振

    1.清白的终结 2.战斗的身体,战斗的文字:强奸防范的一种理论和政治 3.暂时的基础:女权主义与“后现代主义”问题 4.重温法国女权主义:伦理与政治 5.提倡一种争胜性女性主义:汉娜・阿伦特和身份政治 6.法律“之前”的妇女
  • 人类学是什么

    作者:王铭铭

    这本书力求达到相对性与普遍性的结合。作者从一般人类学出发,进入“他者的目光”,再从“他者的目光”进入生活方式的“常识”,进而进入社会构成的原理,最后阐述人类学的基本认识与价值。
  • 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

    作者:安东尼·吉登斯

    在政治中寻求第三条道路的观念是最近几个月来广泛的讨论的话题,不仅在英国,而且遍及美国、欧洲大陆和拉丁美洲。但何谓第三条道路?这个观念的支持这不能够达成一致,批评者也否认其可能性。而安东尼·吉登斯阐明,开拓第三条道路在当代政治中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在这个世界上,旧的左派教条已陈旧不堪,新的右派思想苍白无力,第三条道路才真正代表了社会民主的凤凰涅磐。正在凸现出来的社会民主机制是全面的、稳健的、广泛的,它重新点燃了政治理想主义的火焰。
  • 社会性别研究选译

    作者:王政,杜芳琴

  • 自由主义与当代世界

    作者:王焱,等

    自由主义与近现代文明相生相伴,是几百年来影响人类生活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本书既收有自由主义思想大师的经典阐述,又有专家对大师思想不同角度的分析;既有自由主义在英法德的萌芽和发展,又有自由主义在近现代中国的独特轨迹;既有对自由主义的历史回顾,又有对自由主义未来的理论展望。可以说,本书描绘了一幅自由主义的立体全身图像。
  • 独自打保龄

    作者:[美] 罗伯特·帕特南 著,燕继荣 审校

    作者认为,民主质量的好坏或民主制度的绩效,可以从公民社会的状况得到解释;如果某一个社会的民主运转出了问题,从根本上说,那一定是公民社会(公民意识、公民组织、公民行为等,总之是公民生活)发生了变化--例如,社区生活走向了衰落。帕特南加入到美国公民参与热情度降低、投票率下降的研究当中,他敏锐地感到,当初托克维尔所描述的美国社区生活正在逐渐衰落,那种喜好结社、喜欢过有组织的公民生活、关注公共话题、热心公益事业的美国人不见了;今天的美国人,似乎不再愿意把闲暇时间用在与邻居一起咖啡聊天,一起走进俱乐部去从事集体行动,而是宁愿一个人在家看电视,或者独自去打保龄球。于是,帕特南想到用"Bowling Alone"这个词来形容和概括美国社会的这一变化,并力求对这种变化的性质和原因做出理论解释。在他看来,"独自打保龄"的现象意味着美国社会资本的流逝,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复杂而不易确定的,但后果却是明确的,那就是公民参与的衰落。
  • 社会认同过程

    作者:[澳] 迈克尔·A. 豪格,[英] 多米

    《社会认同过程》专论社会群体:社会群体之间发生了什么,社会群体内部又发生了什么;群际行为和群体过程是怎样的;成为一名群体成员(即“归属”某个群体)的心理基础是什么。精心总结社会认同论的主要概念基础:一是关注群际关景和积极特异性,此谓群际关系的社会认同论;二是关注群体作为整体和范畴化认知过程,此谓群体的社会认同论或自我归类论。
  • Constructing China's Jerusalem

    作者:Nanlai Cao

    Drawing on extensive ethnographic fieldwork and in-depth life history interviews, this illuminating book provides an intimate portrai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hristianity in the context of a modern, commercialized economy. In vivid detail, anthropologist Nanlai Cao explores the massive resurgence of Protestant Christianity in the southeastern coastal city of Wenzhou--popularly referred to by its residents as "China's Jerusalem"--a nationwide model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largest urban Christian center in China. Cao's study of Chinese Christians delves into the dynamics of activities such as banqueting, network building, property acquisition, mate selection, marriage ritual, migrant work, and education. Unlike previous research that has mainly looked at older, rural, and socially marginalized church communities, Cao trains his focus on economically powerful, politically connected, moralizing Christian entrepreneurs. In framing the city of Wenzhou as China's Jerusalem, newly rich Chinese Christians seek not only to express their leadership aspirations in a global religious movement but also to assert their place, identity, and elite status in post-reform Chinese society.
  • 个体化

    作者:乌尔里希·贝克等

    《个体化》是自反性现代化理论的一部分,或者说,是有关第二现代性的理论的一部分。可以把这一理论相应分解成三个综合论断:强制个体化命题、(世界)风险社会命题、多维全球化(普世化)命题。三个命题遵循同样的论证理路并相互强化。“风险社会”、“个体化”和“普世化”代表着现代化动力的极端形态。由于现代化动力的自我作用,现代化在21世纪初取代了第一现代性时代。在第一现代性下,秩序和行动逻辑的标志在于有鲜明的边界和区分,即在人、群体、活动、行动领域和生活形态方面有鲜明的边界和区分,这就使得管辖权、资格和责任有了明确的制度归属。这种明确逻辑——可以形象地称为第一现代性下的牛顿式的社会和政治理论——正渐渐被一种模糊逻辑,或者换个比喻说,被一种海森堡式的社会和政治现实不确定原则所取代。因此可以说,现代性的凯旋进行曲正在动摇其自身的核心原则。现代性本身正在激化,成为对现代化过程带来的无数风险和始料未及的副作用的自觉回应。
  • 华盛顿规则

    作者:安德鲁·巴塞维奇

    《华盛顿规则:美国通向永久战争之路》用批判性的眼光审视了有关美国国家安全的“华盛顿共识”,以及美国改变国家安全政策的必要性。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美国政坛风云变幻,驴象之争此起彼伏,但是其军事政策的根本性没想始终没有改变:要维护美国的安全就必须保持美国(且只有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永久性驻军,必须时刻准备对遥远地区发起军事行动、对任何地方进行干预。无论是奥巴马,还是小布什,都毫无疑问地坚持这一信念。 巴塞维奇在他生动而深刻的分析中呈现了上述共识的起源。他在书中揭示了一系列美国人的预想、偏见和习惯,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美国的军事力量信仰,尤其是军事力量能够满足其欲望——廉价的原油、贷款和消费品——的信仰。他同时指出美国的军国主义已经成为不可承受的、与日俱增的危险。 作者认为,以上原则形塑了美国的全球政策,当今美国的全球力量变得摇摇欲坠,现在就是改变这些原则的时刻。用一种新的共识来取代这种“华盛顿共识”对美国的未来至关重要,也是美国免于灾难的关键。
  • 群己权界论

    作者:約翰.斯圖亞特.穆勒

    書中論述公域講權力,私域曰權利;公域講民主,私域言自由。這就是「群己界線」,或曰「群己權界」——「群」者,群體、社會公域也;「己」者,自己、個人私域也;亦即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要區分清楚。表示社會和個人都有自己的「權」,但它們的權又都有其界限。 自由在個人與群體間的分寸是非常精微的,嚴復當年用文言語句翻譯穆勒的《論自由》時(On Liberty),將書名譯作《群己權界論》。 嚴復以「自繇」二字,將穆勒對個人尊嚴與自由的想法引介至中國,讓近代中國的知識分子對於西方的自由思想,有了一個開創性的認識;並相當重視群與己之間的互動與平衡。 由一人一己之自繇,乃至一會一黨之群體,須明白群己權限之劃分,使不偏於國群而壓制小己,亦不袒護小己而使國群受害,並強調自由民主制度的實施其實是涉及一個國家的形勢與國民程度。對於自由的內涵、個人與群體、公域與私域間的權界,析論分明。
  • 365种改变世界的方法

    作者:Michael Norton

    《365种改变世界的方法》为你提供了365条创意,也提供了有用的网址和足够的信息,那么,还等什么,下定决心,并且行动起来吧!改变,从第一天开始!另一个世界是可能的,但那需要,从自己做起,从每一天做起,坚持让一切好起来的梦想,如果你想改变而又不知如何去做。
  • 共同体与社会

    作者:(德) 滕尼斯

    《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是西方社会学最经典的著作之一。《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在社会学上的最主要贡献是发现并深刻阐明人类的群体生活中两种结合的类型:共同体与社会。滕尼斯认为,共同体的类型主要是在建立在自然的基础之上的群体(家庭、宗族)里实现的,此外,它也可能在小的、历史形成的联合体(村庄、城市)以及在思想的联合体(友谊、师徒关系等)里实现;他认为,共同体是建立在有关人员的本能的中意或者习惯制约的适应或者与思想有关的共同记忆之上的。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和宗教共同体等作为共同体的基本形式,不仅仅是它们的各个组成部分加起来的总和,而且是有机地浑然生长在一起的整体。 与此相反,社会产生于众多的个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有计划的协调,个人预计共同实现某一种特定的目的会于己有利,因而聚合一起共同行动。社会是一种目的的联合体。社会也是一种“人的群体”,人们像在共同体里一样,以和平的方式相互共处,但彼此之间不是相互结合,而是基本上分离的。“社会应该被理解为一种机械的聚合和人工制品。社会的基础是个人、个人的思想和意志。在人类的发展史上,社会的类型晚于共同体的类型。”“在近代的资产阶级社会里,社会的类型得到了最完美的表现”。 在农业宗法社会濒临瓦解、大工业文明席卷一切的19世纪末欧洲,滕尼斯这一发现具有相当的创见和预见性,由此也成为以后西方社会学的基本范畴和概念,并在不同的时代语境中被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初版于1881年,至今在德国已有十多个版本问世,并被译成英、法、意、日、匈等多种文字。中译本根据1979年德文版译出,此次再版译者又重新进行了校订。
  • 我们改变了互联网,还是互联网改变了我们?

    作者:[美] 杰弗里·斯蒂伯

    一本预示着Web4.0网络大时代来临的开创性读物 在这个重视营销宣传的社会,只要利用好互联网,就能让你商业上的竞争对手抓狂。大脑研究科学家和企业行为研究专家杰弗里•斯蒂伯在《我们改变了互联网,还是互联网改变了我们?》这本书中告诉你的是互联网的本质。互联网并不是简单地把各台电脑连在一起,而是把我们大脑的思维方式在身体的外部进行复制。为了利用好互联网的巨大力量,你首先要做的便是了解我们的大脑和互联网之间的相似性。这也就是写作这本书的一个动力所在。斯蒂伯在这本书中告诉了人们如何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力量: 1、互联网发生了怎样的变革,这对人们的沟通和社群的建立意味着什么。 2、因特网——或者在线商务的机遇,他们的未来是什么。 3、人工智能的下一步发展趋势是什么,它会为未来的商业发展带来什么机遇。 斯蒂伯在这本书中显示了那些取得卓越业绩的企业是如何深入理解互联网与大脑的内涵,从而在竞争中发挥自己的优势的——例如建设更为方便快捷的网址、预测消费者行为、利用社会传媒,最终建立一种集体意识。
  • 反映的实践者

    作者:舍恩

    专业工作者当前遭遇着怎样的信心危机?资深实践者在现实情境中是如何解决问题的?我们学校的专业教育该如何培养胜任的实践者呢?作为一名先锋的麻省理工学院的社会学家和咨询顾问,舍恩描述并检验了五种专业领域——工程、建筑设计、管理、心理治疗和城镇规划——的专业工作者是如何真实地解决问题。尽管不同专业所使用的符号与知识系统不同,但隐含于其实践中的认识历程与行动逻辑则是彼此相通的。 舍恩认为,最优秀的专业工作者内在的所知远甚于其可以言说的。在面对真实实践中独特、不确定的情境时,他们更依赖于在实践中所学会的一种即兴的方法,而不是用其在研究生院所学的公式去解决问题。这种自然、大都不可检验、隐晦的过程就是这本极富挑战性著作的主题。舍恩努力精确地表述了“行动中反映”是如何实现的,以及这种重要的创造性应该如何在未来的专业发展中得到提升。
  • 4%的人毫無良知,我該怎麼辦?

    作者:瑪莎.史圖特(Martha Stout

    在你身邊,有4%的人沒有良知,他們可以做出任何壞事,卻不會感到絲毫罪惡感! 小心,變態就在你身邊! 我們往往忽視一群潛藏在身邊的危險人物。我們以為,所謂反社會的變態會帶著一副罪犯的猙獰面目,能辨識,能加以提防。 但是這群反社會者不具這些特徵,他可能是你會說謊的前男友、你的好同事、學校裡頭嚴厲的體育老師,或是自戀的公司主管。 一般而言,有反社會性格的人毫無社會意識且缺乏道德感,不易接受社會習慣和規範的限制,往往以自我為中心而任性而為。 作者多年研究與觀察,描繪出這群人的真實相貌。我們周遭有將近4%的人口比例為反社會性格的人,這些人自小開始隱藏內心深處想控制他人和不認輸的真實性格,並且對外展現出迷人有趣的個人形象,正因如此,一般大眾往往臣服在這些人熱情、複雜和性感的魅力之下,最後卻遍體鱗傷。 作者藉由過去二十五年的臨床經驗,剖析許多遭受反社會性格的人影響的真實案例,幫助讀者釐清諸多冷血社會新聞的根源,並且提供為人處世的建議。就算無法提防,但我們要藉由體認義務、友誼和愛在人際關係中的重要性,勇敢面對社會的殘酷和折磨,讓生活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