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社会学

  • 表征

    作者:(英)斯图尔特.霍尔

    《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由一个导言、一个文化研究理论的概述和五个专题研究(即对法国战后平民主义摄影、博物馆展出等)组成,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均展现了文化研究的基本品格。
  • 结构人类学

    作者:[法] 克洛德·莱维-斯特劳斯

  • 两种文化

    作者:C.P.斯诺(英)

    这是本世纪中的一部名著。著名科学家和作家C.P.斯诺,以其敏锐的洞察力,观察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文科学知识分子和科技知识分子及他们所代表的文化日益分化,形成两种不同的文化。这种文化上的两极分化给人类带来损失,作者为此提出警告,并呼吁两者的合作。
  • 裸猿

    作者:德斯蒙德・莫里斯

    《裸猿》是一本惊世骇俗的学术专著,作者是英国著名动物学家、人类行为学家,他把人类称为“裸猿”作为动物来研究,其中众多内容、尤其是对人类性行为的大胆直率的研究引起巨大争议,曾被许多国家列为禁书。但其坦率的观点、大量事实、通俗的语言使其成为全球畅销书,发行量超过了1000万册,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该书的删节本在中国内地出版,曾经风靡了好几年。本书是再版的全译本。 本书目录: 引言 第一章 裸猿的起源 第二章 裸猿的性行为 第三章 裸猿的育儿方式 第四章 裸猿的探究欲 第五章 裸猿的争斗行为 第六章 裸猿的摄食行为 第七章 裸猿的安抚行为 第八章 裸猿和其他动物
  • 科学与社会秩序

    作者:(美)伯纳德.巴伯

  • 社会学的理论逻辑(第一卷)

    作者:[美国]杰弗里·C.亚历山大

    《社会学的理论逻辑》是一部具有重大影响的社会学理论史著作,也是作者建立其新功能主义研究纲领的开端。此第一卷从总体上梳理了社会学理论发展史上的实证主义及其相关思想的发展脉络,同时论证了一般化理论逻辑对于社会学发展的重要性。作者提出,在社会学研究中,一般性的理论逻辑与实验性的经验逻辑可能并且应该相互结合。
  • 失败的国家

    作者:[美]诺姆·乔姆斯基

    本书是美国著名学者和政论家乔姆斯基2006年的一本新作。 作为全球超级大国,美国一直声称有权对世界上任何“失败的国家”实施干预、制裁甚至入侵,有权重塑和改造其他国家。但作者指出,美国本身就具有那些所谓“失败的国家”的特征,美国的民主制度正处于严重危机之中,美国政府对本国人民和世界的威胁日趋严重,而它的一系列政策和行动已经把世界置于核战和环境灾难的边缘。本书介绍了美国外交和国内政策的最新发展;美国占领伊拉克的严重后果及其引发的全球性质疑和反对浪潮;华盛顿政府藐视《联合国宪章》、《日内瓦公约》、《京都议定书》等国际法则所带来的恶劣影响;美国的选举制度的弊端已经使之逐步沦落为实现真正民主和有效政治方案的障碍乃至威胁。 这部乔姆斯基发聋振聩的新作,保持了他的政论作品一贯的尖锐性和批判性,对我们了解美国政府的现行政策、国际关系的最新格局,以及为多方位地思考民主制度的建设提供了一个崭新和独到的视角。 乔姆斯基的作品是理性和激情的混合体。他述说的是我们不愿听,也不愿记住的东西,然而,如果文明要延续下去,这些却是我们必须知道和不能遗忘的东西。——马库斯·G·拉斯金
  • 原始分类

    作者:[法]爱弥尔•涂尔干,[法]马塞尔•莫斯

    所谓分类,是指人们把事物,事件以及有关世界的事实划分成类和种,使之各有归属,并确定它们的包含关系或排斥关系的过程。那么,究竟是什么使人们采取分类的方式来安排他们的观念,人们又是在哪儿发现分类这种独特配置的蓝图的?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涂尔干和莫斯考察了人类所形成的最粗陋的分类。在澳洲,在中国,图腾呈现了最原始的分类模式,而分类的几种原初形式又揭示了人类现今分类观念的集体之起源,社会之起源。
  • 第三次工业革命

    作者:[美] 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19世纪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二次工业革命为20世纪的人们开创了新世界 第三次工业革命同样也将在21世纪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在这本书中,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宏伟的蓝图:数亿计的人们将在自己家里、办公室里、工厂里生产出自己的绿色能源,并在“能源互联网”上与大家分享,这就好像现在我们在网上发布、分享消息一样。能源民主化将从根本上重塑人际关系,它将影响我们如何做生意,如何管理社会,如何教育子女和如何生活。 我们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石油世纪的最后阶段。这是一个令人难以接受的严峻现实,因为这一现实将迫使人类迅速过渡到一个全新的能源体制和工业模式。否则,人类文明就有消失的危险。 作者敏锐地发现,历史上数次重大的经济革命都是在新的通讯技术和新的能源系统结合之际发生的。新的通讯技术和新的能源系统结合将再次出现——互联网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将结合起来,将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创造强大的新基础设施。 第一次工业革命催生了大量垂直的、高耸入云的高楼大厦,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催生了分散郊区的发展,这种发展是线性的外延式发展。第三次工业革命催生的结果却是截然不同的。我们的团队正在制定总体规划,以期将现有的城市和郊区空间纳入到封闭的生物空间内。我们想象存在数以千计的生物地区,每个这样的地区都是一个点,而得益于第三次工业革命催生的能源、通讯和运输系统,这些点被连接成一个网络,这个网络覆盖多个大陆。 我们即将步入一个“后碳”时代。人类能否可持续发展,能否避免灾难性的气候变化,第三次工业革命将是未来的希望。
  • 为何知识分子不热衷自由主义

    作者:[法]雷蒙•布东著

    伟大的”西方民主正在经历着代表性、合法性和效率的危机,而这其中是否有什么深刻原因呢?这些危机是通过我们的思维方式突然从相对主义中突现的吗?如果说相对主义能够促进自由,那么我们又要为此付出什么代价,得到什么结果呢?作者在本书中提出了上述问题,并指出,因为相对主义不包含任何普遍的概念(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所以相对主义为一种愤世嫉俗的社会和政治关系观创造了一片沃土,从而造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原教旨主义的出现。相对主义造成了情感的混乱,使道德与政治、信仰与理性、私领域和公领域之间的模糊合法化。这带来的结果之一就是使民主成为了受利益冲突支配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权利被平均分配了,西方社会精英们任由自己被激进的少数群体和公众意见左右。 如何才能终结这种已经牢牢控制着西方思想界的相对主义所带来的模糊呢?在布东看来,尤其是像托克维尔、韦伯和涂尔干这样的思想家,能够帮助我们重新发现“常识”——这本书意在重新发现民主的价值,更着重阐述了“常识”的价值。
  • 现代的悖论

    作者:《读书》编辑部 (编)

    自欧风东渐,现代性以疾风暴雨之势在中国登场,古老的东方社会发生了大变化。若自其变化而观之,古代与现代之间诚然存在断裂;而若自其不变而观之,则“盈虚如彼,而卒莫消长”。或许,这就是现代悖论所在。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到底层社会的万家优乐,宏观如须弥山,微观如芥子尘,现代性的悖论,也引发了思想界的一连串悖论……本书选编了《读书》杂志1995年到2009年是思想评论经典文章,包括葛剑雄的《乱世的两难选择》、崔之元的《鞍钢宪法与后福特主义》、温铁军的《“三农问题”:世纪末的反思》、吴敬琏的《改革:我们正在过大关》、冯象的《正义的蒙眼布》、李泽厚的《课虚无以责有》、江平的《呼唤法治的市场经济》、王跃生的《全球化时代的“山寨现象”》等等,均为思想评论个性鲜明、独树一帜的文章。
  • 政治多元论

    作者:萧公权

    本书原为萧公权先生1926年在康乃尔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第二年即由伦敦一家著名出版社出版,佳评如潮。《伦敦时报文学副刊》(London Times,Literary Supplement)、《哲学学报》(Journal of Philosophy)、《国家》(Nation)杂志、《美国政治科学评论》(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对其大加赞赏。就连书中的主要批评对象之一、当时颇具名望的政治思想大家拉斯基也在《新共和》(New Republic)上发表评论,深佩“此书才力与魅力均巨”。类此推崇,并非一般溢美之词,因此很快被列入国际心理学哲学及科学方法丛书之一。牛津大学“当代巨著”(Modern Greats)一课程,并采为必读书之一。此书出版之时,萧公权先生尚未逾而立之年,而其学已卓然自立,跻身世界著述之林,扬名国际,无疑是侪辈的翘楚。(摘自汪荣祖:《萧公权先生学术次第》)
  • 文化的重要作用

    作者:劳伦斯・哈里森,塞缪尔・亨廷顿

    本书从文化与经济发展、文化与政治发展、文化与性别、文化与美国少数民族、亚洲危机和促进变革等几个方面谁并阐述了文化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回答了文化价值是如何影响人类进步的。由埃通加・曼格尔在书中提出的一个命题,“文化是制度之母”可以说是本书点晴之笔。 本书所探讨的,是这种主观意义上的文化如何影响到各个社会在经济发展和政治民主化方面取得进步或未能取得进步,其成败有多大,又是怎样形成的。因此,多数和论文是将文化聚焦为一个独立的或说明性的变量,即自变量。然而,如果说文化因素确实影响人类进步,有时又阻碍这一进步,那么,我们也就关心作为一个非独立因素即因变量的文化,这就是探讨莫伊尼汉指出的第二个真理:政治行动或其他行动如何能改变或消除文化对于进步的障碍?我们知道,经济发展会使文化改变,但这一道理无助于我们达到上述的目的,即消除文化对于经济发展的障碍。社会经受重大创伤之后也可能相应地改变其文化。德国和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灾难经历,使这两个世界上最军国主义的国家变成了两个最和平主义的国家。同样,马里亚诺・格龙多纳在他的文章中指出,阿根廷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正走向经济改革、经济稳定和政治民主,其原因之一就在于它惨痛地经历过粗暴的军事独裁、战争失败以及超高通货膨胀。 这里的关键问题在于,一国的政治领导者能否促进文化变革,以取代灾难。在某些情况下政治领导者可以做到这一点,新加坡即是一例。正如本书中由西摩・马丁・利普塞特和加布里埃尔・萨曼・论兹合写的一章所强调指出的那样,腐败的程度往往是沿着文化界线而变更。最腐败的国家包括印度尼西亚、俄罗斯以及苦干拉美国家和非洲社会。在北欧和前英国殖民地的一些新教社会,腐败程度最低。
  • 天使的传言

    作者:贝格尔

    本书对宗教社会学进行研究,作者分析了新教、天主教、犹太教面临的危机,以及从世俗性到世界宗教、道德判断与政治行为等的探讨。
  • 不安全的时代

    作者:[英] 拉里·埃里奥特,丹·阿特金森

    《不安全的时代》对英国20世纪下半叶50年的发展作了回顾和总结,描述了英国的文化变化、经济思潮反复、私有化进程和文化变化、经济思潮反复、私有化进程和政冶更替。作者特别强调,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英国的私有化和自由化进程的结果是资本自由化了,人民被管制了;社会民主主义者试图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寻找第三和条道路,但这第三条道路却带来了金融秩序和经济的混乱,使人民的生活更加动荡无保障。作者主张对资本还要规定限制,防止违规操作;而国有应级予人民更多的保障。只要人们有意识地去做,这个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 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

    作者:安东尼・吉登斯

    本书是吉登斯“历史唯物主义三部曲”的第三卷,是吉登斯的代表作。吉登斯在该书中秉承以往的克服主体主义和客体主义二元论的“二重性”理论思路,提出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和积极的政治学和社会学的激进政治框架,试图在左翼与右翼、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找到一种融合。
  • 结构主义的视野

    作者:〔瑞典〕汤姆·R.伯恩斯

    《结构主义的视野:经济与社会和变迁》的作者伯恩斯教授是引动着系统动态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书中收录了他的7篇有代表意义的论文,分别从社会经济学、市场制度及动力学方面进行论述。本书不但有其理论研究意义,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对于我国经济政策、市场制度的制定,通货膨胀的治理、社会秩序的规定都有一定的意义。
  • 社会变迁——关于文化和先天的本质

    作者:费尔丁.奥格本

    “社会的变迁主要是文化的变迁”是本书揭示的第一个问题。他在使用文化这个概念的时候,是指与人的先天本质相对应的社会遗产。社会遗产包括两部分,即物质文化和制度与观念文化。人从动物界分离出来后,它就带有了自身的文化。文化是人与动物的一个重要区别所在。几十万年来,正式文化的变迁才带动了社会的进化。他指出了文化变迁的四个因素:发明,积累,传播和调适。
  • 新自由主义

    作者:(英)阿尔弗雷多·萨德-费洛,黛博拉·约

    本书以三十章篇幅,涵盖了全球不同地区的理论、经验、政策和政治特点,新自由主义的尖锐批评家们联手揭示右翼政治体制的破坏性,指出:新自由主义不仅是当代资本主义的过渡阶段,更是将资本主义发展推入骇人境地的根深蒂固的结构与进程的反映。新自由主义与帝国主义、欠发达、法西斯主义、世界大战等词语并无区别,都是资本主义的固有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