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社会学
-
曹卫东讲哈贝马斯
《曹卫东讲哈贝马斯》是对哈贝马斯近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对现实政治批判所形成的“话语政治模式”的最新阐述。从哈贝马斯的十卷本《政治评论集》入手,在分析哈贝马斯政治概念历史背景的基础上,结合其交往理性思想的展开过程,逐步阐明哈贝马斯对政治概念的独特理解及其交往行为理论语境中的政治概念。并从哈贝马斯话语政治概念对欧洲一体化和世界一体化所可能具有的指导性意义出发,进一步揭示了其现实关怀和现实意义。 -
医学伦理
安乐死是原则上错误的吗?在精神疾病患者不同意的情况下,可否对其进行强制治疗?绝经后的妇女是否应当接受辅助生殖技术的帮助?基因检测数据应当对谁公开?卫生保健资源应当如何合理分配?在这本精致、通俗的医学伦理学小书中,作者收集和整理了许多生动的案例,很有意义,也很发人深省;对于生命和医疗的关系给了我们新的道德启示。 -
荣誉法则
《荣誉法则:道德革命是如何发生的》道德进步是如何发生的?社会是如何摒弃那些长期沿袭的不道德习俗的?在《荣誉法则:道德革命是如何发生的》一书里,奎迈·安东尼·阿皮亚探讨了一个长期受到忽视的改革动力。阿皮亚审视了以往道德革命的实例,并且对当代反对残忍习俗的运动作出描述,揭示了一个道理,即理性、道德或者宗教都不足以推进社会的改革。只有在不道德习俗与荣誉发生冲突之后,不道德习俗才会最终消亡。 阿皮亚在《荣誉法则:道德革命是如何发生的》的开始部分,以极其丰富的细节,描述了英国贵族阶层那个生死寻常的世界,长达几个世纪以来,英国贵族相互发出挑战,以决斗方式解决问题,阿皮亚回顾了那个世界里最后的重要决斗事件之一,即发生在当时的英国首相与一位性情古怪的伯爵之间的决斗,进而描述了一个处于剧烈变革之际的社会环境。把视线转向世界的另一面,阿皮亚描述了中国缠足习俗的终结过程。尽管中国皇朝试图禁止缠足习俗,但是,这一习俗依然盛行一千余年,不过,其终结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阿皮亚生动地描述了这一充满纷乱的历史时期,论证了习俗的变迁并非源于自上而下的法令,而是源自古时已有的荣誉的力量。 阿皮亚以更为复杂的方式,展示了与荣誉相关的诸多思想,这些思想促成了历史上最重要的道德革命的发生;这些迅速形成的社会共识,曾经导致英帝国废止奴隶制度,呼唤普通男女积极投身废奴运动。然而,他的兴趣并不局限于对史实的描述。阿皮亚注意到,尽管受到宗教和道德的谴责,但是,在巴基斯坦等处仍然盛行可怕的“荣誉谋杀”习俗,终结这一可怕习俗的方法之一,就是唤醒集体性的荣誉感与耻辱感。 阿皮亚拥有讲述故事的天赋,以及哲学家的严谨态度,他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探讨了与道德相关的问题。从满人废止中国古已有之的缠足习俗,到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在伦敦与废奴运动领袖们的会晤,《荣誉法则》一书揭示了道德革命是如何获得成功的。 《荣誉法则:道德革命是如何发生的》是2010年《纽约时报》特别推荐的100本最佳图书之一,《泰晤士报·文学副刊》2010年度图书之一,《独立报》评选的2010年圣诞节图书之一,著名文化人梁文道两期“开卷八分钟”节目特别推荐此书。 -
为承认而斗争
《为承认而斗争》与那些仅仅关注一些现象的解释青年黑格尔承认理论的著作不同,《为承认而斗争》根据青年黑格尔的“为承认而斗争“模式来阐明一种具有规范内容的社会理论。这一模式基于这三个命题:实践自我的形成依靠的是主体间的相互承认;在主体认同的形成过程中,存在着三种承认形式:爱、法律和团结;这三种承认形式遵循着以道德斗争各阶段为中介的发展过程的逻辑。 -
哈贝马斯精粹
哈贝马斯精粹,ISBN:9787305041761,作者:(德)哈贝马斯原著;曹卫东选译 -
论自由
阿隆在本书中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本性及其政治选择做了许多富有洞察力的精确分析,他不仅描述了当代不同政制的特点及国际关系的逻辑,而且分析了不同国家类型与政党的内在关联,说明了自由问题在二战后是怎样成为不同社会的基本问题的。 本书包含以下三个主题: 一、讨论托克维尔和马克思的关系。阿隆认为,两人都是社会学的真正奠基人,他们对自由的社会政治条件的讨论在当代社会仍是非常有价值的。阿隆主张重新发现和阐释托克维尔和马克思,并试图在这两种政治哲学传统间架起桥梁。 二、讨论了两种自由观念,即形式上的自由和现实的自由。在这一部分中,阿隆承认社会主义对古典自由主义的批判具有合理的一面,并对哈耶克等人的观点持保留态度,阿隆还对现代国家由“自治眭民主”向“目标性民主”的演化进程,以及对“形式上的权利”与“现实上的权利”概念做了深入的分析。 三、讨论自由与技术统治的关系。阿隆通过对现代民主形式的分析,指出了这些民主形成的明显弊端并特别指出这些国家的政治制度为何只在保护少数人,从而背弃了自由主义思想家的真正理想。 -
法兰克福学派史
虽屡遭宣告死亡,法兰克福学派却令人惊异地不断展示自己强大的生命力:更有迹象表明,它正被新一代重新组合并得到继承发扬。这一方面必然与该学派独具特色的创始人马克斯?霍克海姆和特奥多?W.阿多诺有关——他们的文章及学术著作仍受到人们的不断探讨研究;另一方面,如尼克拉斯?卢曼所推测:“马克思主义的火山” 绝没有“灰飞烟灭”,它们仍然生生不息。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本书是人物生平、研究所历史、当代史与哲学政治学之间紧密联系的一大集成……它介绍了评判理论的各个分支,展现了核心人物霍克海默与阿多诺,代表人物本雅明、波洛克、诺伊曼、马尔库塞等人的专长、贡献及其分歧。我本人从中学到了很多。 ——阿尔布莱希特•韦尔默(新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 -
超善恶
我们充当冒险家的勇气,我们狡猾的和被惯坏了的好奇,我们最雅致的乔装打扮得最好、最有精神性的权力意志和征服世界的意志,垂涎三尺地神驰于和醉心于一切未来帝国。 该书是对尼采后期思想的部分追溯。它从根本上讲是对现代的批判,它批判现代观念、现代科学、现代艺术,乃至现代政治的总体,“权利意志”之说,也肇始于此。在后一种意义上说,该书是高等人的读物——这个概念比以往所认为的更具精神性、更激进。人们要经得起这一概念,则体内必须具备这种勇气,必须无畏才行…… -
黑格尔与现代人的自由
黑格尔极权主义——至少是保守主义——的形象由来已久。多梅尼克•洛苏尔多在本书中却有力地表明,黑格尔展示了现代自由诸多复杂而独特的维度,只有理解了它们,才能全面而深入地理解现代人的自由。 “个体自由”是现代自由的一个基本规定。但是,单纯的个体自由原则实际上是对“丛林法则”的承认,在此原则之下,社会演化的结果只会是两极分化和大规模的贫困。这种情况危及到个体自由概念本身,如果这里的个体是指所有个体,指每一个个体的话。我们不要忘记,“个体平等”也是现代自由的一个基本规定,普遍的人的概念正是黑格尔一再赞颂的现代的伟大历史性成就。 现代社会是一个大规模异质人群聚居的社会,是一个复杂社会。黑格尔所反思的正是这个复杂的社会:如何让所有的社会阶层,如何让每一个人的自由都能够得到现实的实现?自由概念与平等概念之间有着怎样微妙的张力? 本书将证明,黑格尔的理论恰恰是现代人的自由的真正坚定的捍卫者。 赞语 多梅尼克•洛苏尔多是当代最了不起的黑格尔研究权威之一,他的这部著作必须被知晓于世界。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Fredric Jameson) 目录: 中译者序言 英译者注 黑格尔原始资料缩略语 意大利文版序言 第一编 一个自由主义的、隐秘的黑格尔? 第一章 探寻“本真的”黑格尔 1. 审查与自我审查 2. 语言上的自我审查和理论上的妥协 3. 私人的维度和哲学的维度 4. 黑格尔……一个共济会员? 5. 秘传的历史和公开的历史 6. 哲学上的证据和政治上的“事实” 7. 一个诠释性的“误解”还是一个真实的矛盾? 第二章 法哲学:转折点还是延续 1. 理性和现实 2. 君主的权力 3. 一个转折、两个转折、还是根本没有任何转折? 第二编 黑格尔、马克思和自由主义传统 第三章 契约论与现代国家 1. 反契约论=反自由主义? 2. 契约论与自然法学说 3. 自由主义的反契约论 4. 对自然的歌颂和反动意识形态 5. 黑格尔与封建的、原始资本主义的契约论 6. 契约论与现代社会 第四章 保守派还是自由主义者?一个虚假的两难选择 1. 鲍比奥的两难选择 2. 权威和自由 3. 国家和个体 4. 反抗权 5. 极端需要的权利和个体的权利 6. 形式自由和实质自由 7. 解释的范畴和意识形态的预设 第五章 黑格尔和自由主义传统:对历史的两种对立的解释 1. 黑格尔和革命 2. 革命自下而上还是自上而下 3. 自由主义传统中的革命 4. 贵族和平民 5. 君主制和共和制 6. 对权贵的压制和向自由的进发 7. 反英和亲英 8. 黑格尔、英国和自由主义传统 9. 平等和自由 第六章 知识分子、财产和社会问题 1. 理论的范畴和直接的政治选择 2. 个体和制度 3. 制度和社会问题 4. 劳动和闲适 5. 知识分子和有产者 6. 财产和政治代表 7. 知识分子和技工 8. 一个实用主义的、平民化的黑格尔? 9. 社会问题和工业社会 第三编 现代性的合法性和矛盾 第七章 法权、暴力和不法 1. 战争与所有权:黑格尔和洛克 2. 从必需的权利到极端需要的权利 3. 现代经济发展的矛盾 4. 不法与自卫:洛克、费希特和黑格尔 5. “否定判断”、“否定无限判断”和“造反” 6. 不法、旧制度和现代性 7. 快要饿死的人和奴隶 8. 必需的权利、反抗权、不法 9. 法与道德和极端需要的冲突 10. 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 第八章 “市场”和“闲暇”:卢梭、黑格尔与自由主义传统 1. 古代在法国和德国的形象 2. 愤世嫉俗者、僧侣、教友派、再洗礼教徒和无裤党 3. 卢梭、“穷人的怨恨”和雅各宾主义 4. 卢梭和黑格尔那里的政治学与经济学 5. 社会问题和税收 6. 国家、契约和股份公司 7. 基督教、人权和公民共同体 8. 自由主义传统和卢梭与黑格尔的批评 9. 对个体的捍卫和对自由主义的批评 第九章 学校教育、劳动分工和现代人的自由 1. 学校教育、国家和法国大革命 2. 义务教育和良知的自由 3. 学校教育、国家、教会和家庭 4. 儿童的权利 5. 学校教育、稳固和社会的流动性 6. 职业和劳动分工 7. 劳动分工和现代性的平庸:谢林、叔本华和尼采 第十章 道德张力和政治优先性 1. 现代世界和道德英雄的缺失 2. 道德-宗教规则中的不确定性和自恋 3. 现代世界和对道德领域的限制 4. 黑格尔和康德 5. 黑格尔、施莱尔马赫和自由主义传统 6. 黑格尔、伯克和新亚里士多德派保守主义 7. 黑格尔、亚里士多德和对唯我论式逃避的拒斥 8. 法国大革命和对伦理实体的赞美 9. 道德、伦理实体和现代自由 10. 黑格尔的伦理模式和当代的现实 第十一章 现代的合法性和现实的合理性 1. “古今之争”,……以及德国古典时期的古今之争 2. 对现代性的拒斥、对英雄的崇拜和反对黑格尔的争论 3. 康德、克莱斯特、叔本华和尼采 4. 现代性和自由主义传统的不安 5. 平庸、国家主义和现代的标准化 6. 现实的合理性和对现代性的批评 第四编 西方世界、自由主义和对黑格尔思想的解释 第十二章 第二次三十年战争与对德国的“哲学讨伐” 1. 德国人、“哥特人”、“匈奴人”和“汪达尔人” 2. 极度的西方净化 3. 对自由主义的西方世界的改造 4. 一个想象的西方世界、一个想象的德国 5. 黑格尔面对西方裁判所 6. 伊尔廷和对黑格尔自由主义的平反 7. 卢卡奇和国家定式的负担 第十三章 自由主义、保守主义、法国大革命与德国古典哲学 1. 普遍性(Allgemeinheit)和平等(Égalité) 2. 德国保守主义的英国起源 3. 有所选择的亲英 4. 追溯社会达尔文主义和法西斯意识形态的起源 5. 超越国家定式 6. 伯克和欧洲自由主义的历史 7. 伯克思想学派和德国古典哲学 8. 黑格尔和法国大革命的遗产 9. 自由的冲突 参考文献 索引 -
形而上学的巴别塔
《形而上学的巴别塔》由张志扬、陈家琪合著,分上下两篇,陈家琪完成上篇内容,围绕着存在、认识、表达这三个西方哲学中的基本问题对西方哲学史进行了重新清理,把问题归结为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中的表达问题;张志扬承担的是下篇的写作,进一步从“重审形而上学的语言之维”的角度提出了本体之辨、主体之辨和存在之辨的问题,并以此作为“语言之辨的准性分析”。这《形而上学的巴别塔》20年前产由华中理中大学出版社出版过,由于当时哲学中的语言问题刚刚引起国内学界的注意,所以引起学界的广泛注意;但由于当时印数很少,远远无法满足读者的需要,就是到了今天,在解构“形而上学的巴别塔”的同时为人的精神家园寻求另一种依托,就这一永恒性的主题而言,也依旧有其存在的价值,所以才有此再版。 -
结构主义史
结构主义及解构主义时代,是法国知识界激情燃烧的岁月。法国知识分子经历了痛苦和磨难。他们曾经喜怒哀乐,他们曾经悲欢离合,他们曾经为卑贱鸣冤叫屈,他们曾经为侩子手高唱赞歌……总之是有血有肉的人生,总之是曲折动人的感情,总之是惊涛骇浪的思想,总之是那个时代特有的强烈共鸣。思想的波折坎坷……尽在其中矣。他们最终创造另外一个崭新的知识王国,重烩了人类的知识地图,改变了世界的走向,成为21世纪最具冲击力的思想之源! -
跟大卫•哈维读《资本论》
我的目的是促使你们去阅读卡尔•马克思的《资本论》,并且按照马克思的本意去阅读它。我所鼓励的是你个人面对这一文本的经历,是直接对马克思的文本进行研读,是你将开始形成对他思想的独立见解。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要达到的目的,是通过对政治经济的批判,来理解资本主义是如何运行的。资本主义如果不处于运动状态,就会失去意义。马克思对此有深刻的洞察力,他也致力于扭转资本活动的发展方向。所以说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简化为一个静态的、结构性的整体其实是很奇怪的。我坚信,马克思的本意是辩证的,我们必须在阅读《资本论》时,首先采取一种辩证的态度。 自1971年以来,我几乎每年都会教授《资本论》,甚至一年中讲两三遍,而且针对各种不同的人群。在过去几十年阅读《资本论》的过程中,人类的地理、历史和社会情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实际上,我喜欢每年都讲授《资本论》的一个原因是,每次我都必须问自己,应该以何种不同的方式阅读它?它又将带给我之前未曾注意的何种启示? 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世界的理解和说明是简明易懂的。但当前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我们必须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在我们这个时代,应该如何运用这一文本?所以在本书中,我也加入了自己关于《资本论》与当今世界的相关性的理解,以及《资本论》文本中最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观点。 -
莫伟民讲福柯
本书只是讲解了福柯思想宝库的一个个侧面,但还是力求捕捉其哲学和史学等方面主要的侧面,避免给人以挂一漏万的感觉。同时,正因为这本书只选取了福柯多重思想的某些点、线和面,因而未曾涉猎之处和尚可完善之处也就会在作者面前敞开着,这就为作者以后进一步的关注和深入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 尽管福柯倡导的“关切自身”的伦理学不禁让人联想中国儒家的修养性学说,尽管福柯思想所涉及的领域比较宽广,但无可否认福柯还是会有其知识盲点和无暇顾之处。正是由于意识到自己与其他一样会有局限,福柯才否认有什么普遍适用的真理,否认普遍知识分子具有普遍代言的作用。于是,福柯研究者和评论者无论是采取故意贬低还是刻意拔高的手法应该都是福柯所不愿看到的。既作为与真理相关的知识主体,又作为与权力场相关的权力主体,作为与苦行实践相关的伦理主体,真实的福柯就这样呈现在我们面前了。 -
宗教的自然史
《宗教的自然史》面世于近两百年前的1757年,但是尽管有这一可敬的地位,它的历史意义却往往没有被人们所了解。本书详细介绍了多神教是人类最初的宗教、多神教的起源、续同一主题、众神并不被认为是世界的创造者或形成者、多神教的各种形式:寓言、英雄崇拜、一神教从多神教中脱胎而出的起源、证实这一学说、多神教与一神教之间的往复流变、对这些宗教的比较,关于迫害和宽容、关于勇气或卑微、关于理性或荒谬等。 -
人的条件
《人的条件》的主题即“我们正在做什么”。阿伦特通过对vita activa等级上的两次倒转的分析,表明这一倒转实际上是摩登时代运作前提的一个胜利——即生命而非世界才是人至高的善。尽管《人的条件》只是一种历史的分析,但它着眼于当代,体现着作者对当代因科技的巨大进步而带来的问题的忧虑和关切。 -
自由的权利
自由的文化——如果它确实存在的话——在今天已经有了一种完全崭新的形态,从而为规范性重构提供了一个历史纪元新的短暂一刻。 我自己的感觉告诉我,我的这部书确实能在中国当代的现代化进程中为政治和道德的自我启蒙作一些贡献。 ——阿克塞尔•霍耐特 霍耐特为了对从黑格尔到马克思的思想发展纲领作新的调整,把历史的脚步从马克思退回到黑格尔。 ——于尔根•哈贝马斯 正义论是当代哲学最活跃的领域,但大多数正义理论在它们的理论高度上,却都有着一种严重的缺陷:只是把自己固定在纯粹规范性的抽象原则上,因而远离了正义论的应用范围——社会的现实。 阿克塞尔•霍耐特走的是另一条道路。他从那些形成于西方自由民主社会的规范要求中,直接获取决定当代社会正义的标准。这些标准在总体上构成了一个不仅是法定的,而且也拥有道德合法性的机制性行动规范的体系。霍耐特先生把这个体系称为“民主道德”。 为在理论上陈述这个庞大体系存在的理由,作者首先证明了西方社会的所有行动领域都有一种实现个人自由要求的特征。他在主要篇章中以黑格尔法哲学的精神和承认理论,展现了作为正义标准的个人自由原则怎么产生于私人关系、市场经济活动和政治公共性等这些社会具体领域。这本书有着一个要求极高的目标:重新把正义论作为社会分析。 -
自由及其背叛
简介: 本书原为以赛亚·伯林1952年在BBC第三套节目所做的系列讲演。他从自由主义的基本理念出发,讨论了近代思想史上的著名思想家爱尔维修、卢梭、费希特、黑格尔、圣西门和迈斯特等人对自由以及人类历史的看法。根据伯林的看法,除了迈斯特是人类自由的公然反对者外,这些思想家都对人类的自由持肯定态度,但他们对自由的理解,却导致了反自由的历史后果。 导读: 伯林最著名的演讲,从未有人以如此流畅和热情的文字谈论过这么抽象的主题。……这些讲座不要求你有专门知识,它们以非常平易的方式介绍了现代政治理论中的一些关键概念。 ——诺埃尔·马尔科姆 伯林最出色的文字:充满活力而不流于浮夸,博学多识而没有卖弄。 ——彼得·沃森 编者前言: 50年前,本书收录的这些长达6小时的演讲在英国广播公司(BBC)无线电台播出,引起了轰动。在此之前,还没有谁在没有现成讲稿的情况下,可以发表这么长时间的演讲,时年43岁的以赛亚·伯林是首开这个冒险先例的正确人选。他情感奔放的演讲风格、别具特色的嗓音(虽说有些人因此很难听懂他的话)、非凡的口才、对论题明显专注的程度、不为人知但马上就能扣人心弦的内容——这一切合在一起,产生了一股强烈的冲击力,时至今日,当年的听众对此依然记忆犹新。每个星期,人们都带着期盼的心情打开收音机,沉浸到伯林的演讲中。约翰·巴罗写道(当年他还是中学生),这些演讲“令我十分激动,每次播出,我都坐在地板上,一边听着身旁的收音机,一边做笔记”。这一系列演讲结束后,《泰晤士报》发表了一篇社论,进行了报道和评论,在读者来信栏目里引发了一阵通信活动,伯林本人也躬与其事。 这些演讲巩固了伯林节节上升的名气:他能把思想哲理方面的东西讲得明白晓畅、引人入胜;而且,在伯林看来,这些演讲也为他五年之后就任牛津大学齐切利社会及政治理论讲座教授奠定了基础。然而这种名望也有令人不快的一面。让伯林一直忧心忡忡的是:他担心自己受到片面的对待,被认为善于做秀,给当成杂耍演员。第二年,他到伦敦经济学院做奥古斯特·孔德纪念基金会讲座的首场演讲,(据说)迈克尔·奥克肖特向听众介绍,他是“讲坛的帕格尼尼”。他的恐惧还是有些根据的,因为他已经成了语速迅疾的高深演说的代称——“惟一能以一个音节说出‘认识论’的人”。不过,他这方面的公共形象并没有对他造成永久性损害,他庞观博采的思想资源,他以独特的风格、明晰性和说服力调动这些思想资源的能力,得到了人们的重要认可。 只有一次演讲(讲卢梭的那次)的录音得以保存下来,录音里有一些噼噼啪啪的杂音,这段录音可以在伦敦的大英图书馆听到。今天要再现该讲座在1952年的效果,这是我们所能接触到的最贴近伯林原意的东西了。不过,这六次演讲的录音(文字)记录还在(虽说有的地方差强人意),经过编辑整理,还可以重新见证伯林非凡的阐述能力,感受到这些较早体现伯林自由观的论述所造成的冲击力;这些自由观之所以广为人知,是因为他在1958年就任齐切利讲座教授时发表的演说《两种自由概念》。不过《自由及其背叛》绝非他后来进一步锤炼的思想的粗糙先导。贯穿于这些早年演讲中的自由观,其基本要义已经全面形成,这种清晰易懂的论述,特别因为它是对具体思想家的口头论述,而不是一部抽象专著,而且还包含那篇就职演说所没有的许多内容,是对他生前已经出版的著作的一个重要补充。 我脑海中曾闪现过一个比较轻薄的念头:将这本书的副标题署为“并非里斯演讲”。安娜·卡琳,英国广播公司第三套节目的制作人,曾经制作过伯林的许多访谈节目。她知道伯林一直准备为宾夕法尼亚州布莱恩·莫尔学院的玛丽·弗莱克斯纳讲座发表系列演讲(他在1952年2月至3月做了演讲),便邀请他在广播中做一遍。她很清楚,说服他不易,因为他经常拒绝上镜,她已做好了失望的准备。不过,让她高兴的是,他居然很乐意。她听了弗莱克斯纳演讲的录音(现已亡佚)之后,就毫不犹豫地另外派给他一个声望很高的角色:里斯讲座演讲人,他是担当这一角色的理想人选。 可是,上级得知后,却裁定伯林不适合,这让卡琳十分尴尬。他们是基于什么理由而得出这种看法的,对此我还未发现任何文字记载。可能只是因为,当时伯林的地位尚未充分确立,而当年选择里斯讲座演讲人的标准比现在保守得多。不管怎么说,没有证据表明反犹主义从中作祟。无论出于什么理由,那些要员的决定是不容变更的,卡琳只好将这个消息透露给伯林。好在他没有生气,这让她很宽慰。 应当说一说伯林对待出版这些录音记录的态度。总的说来,他的态度接近于他对出版自己的梅隆讲座的看法,那个系列讲座13年后发表于华盛顿特区,1999年出版,题为《浪漫主义的根源》。他知道,如果这些录音记录在他有生之年整理成书,就得大幅度修改而且还得扩充内容。正如他在1951年12月11日给卡琳的信中所说:“你不难看出,很多东西向听众泛泛而谈是一回事,把它们付诸冷冰冰的文字则是另一回事。”他当然想以布莱恩·莫尔系列演讲为蓝本出一本书,在演讲发表后一两年之内付梓,可是,正如其他著作一样,他从未试图尽力完成这一必要工作,这两个系列演讲依据的长篇录音记录草稿给放到一边,忘掉了,虽说他已经进行了彻底修改。1993年,我替他弄出一份字迹清晰的复印件,其中包括他对手稿的全部改动以及他后来写的一篇导言,不过我相信,他没有再去看它。这部演讲录的标题是《浪漫主义时代的政治观念》(弗莱克斯纳演讲的原标题),全文接近11万词,我想今后它会在适当时候出版。 我将本书收入的BBC演讲的录音记录整理出来,把最初的草稿交给他,但这份草稿他本人也未曾去审查。我想,几乎可以确定,他再也不会理它了,我曾向他提到过这一想法,还表示了一番遗憾。或许是出于好意,他对我说,我不该那么肯定将来什么都不会发生:“谁知道呢?没准儿12年之后,我会一下子把它拿起来,狠劲修订一番。” (或类似的话)可说这话时是他已经八十多岁了,那活儿可不是九十多岁的人干的。 虽说他的态度有所保留,可并不认为这些演讲全然不可取。他认为有些演讲要比别的好,不过他还是同意,经过“清理”,它们“可以编成一个小册子”。我想,即使它们按照目前的样子出版,也不会有问题。我咨询了在这个论题上比我懂得更多的专家,我的判断进一步得到支持。他们也发现,有些演讲胜过其他,有的阐释目前看来有些过时;但他们几乎一致同意,它的出版是极为可取的。我希望,不应该认为这个结果得到了伯林本人的全面认可 ,这是不言而喻的;不过我的确相信,它公正地体现了伯林对自由的这些敌人的看法,而且,它有助于读者更全面地理解这些观点,将这些出色的演讲添加到他已经出版的著作中,无损他的令名,只要理清它们临时的、即兴的、非正式的性质,不要对本书提出超过它的起因所允许的要求。 BBC演讲不完全是为弗莱克斯纳讲座所准备的打字稿的简缩,也不完全是弗莱克斯纳讲座的重演,就像布莱恩·莫尔的《校园新闻》的每周记要所表明的那样——虽说由于该演讲更早的完整录音记录以及录音缺失的缘故,很难逐句对比二者之间的差异。伯林本人有时说这两场演讲大致相同,例如1953年1月22日他在写给布莱恩·莫尔学院院长凯瑟琳·E.麦克布赖德的信中说: 我在伦敦的广播电台的演讲内容基本上与玛丽·弗莱克斯纳赞助的演讲相同,在此间演讲,我经常想起布莱恩·莫尔,我面对的可不是一百张面孔,我面对的是一张干干净净的办公用桌和边上镶着软木的墙壁——总的说来,我可能更愿意在电台演讲:当众演讲令我惶惑不安。这里的演讲带来了大量的听众来信,它们都是那些最不寻常的人写的,他们好像听过这些东西,他们对于以最惊人的方式出现的历史和政治的主题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情感和思想,对于所有来信,我想我有义务做出某种解答。 然而,从BBC和布莱恩·莫尔学院保存的档案材料明显可以看出,就在伯林在美国演讲的前后,这一系列演讲经过了相当大的重新编排,而且,不管怎么说,把同一部演讲辞发表两遍,这不符合伯林的特点,因为他热中于修正自己做过的东西,除此之外,他几乎总是在讲台上对自己的演讲另起炉灶,即便他多次运用同一批材料。 伯林在信中说,他在面对听众时心怀恐惧,我们且引用莱莉娅·布罗德森提供的材料来印证。伯林在布莱恩·莫尔学院的时候,她临时给伯林当秘书,后来她成为该校儿童心理指导门诊的心理工作者。当时她正在读研究生,因而手头拮据,总要想方设法打工挣钱。在写给朋友的一封信里,她描述了伯林的讲学风格,这是我所见过的对伯林演讲风格最生动的描述: 周一晚上我去听他讲费希特,着实给吓了一跳。他匆匆忙忙地向听众鞠了一躬,就在讲台后站稳了身子,眼睛紧盯着他的右边、观众头上的某个地方,然后侃侃而谈,他语速快得吓人,整整一个小时之内,几乎没有片刻的停顿,这个滔滔不绝的演讲显然很出色,不过我没大听懂。他目光注视的方向一直没变,他身体在讲台上前后摇摆不停,每晃一次,大家都以为他要倒下——要么往前倒,要么向后倒。他把右手掌放在左手的掌心,在整整一个小时之内,他猛烈地晃动双手,好像要从中取出什么东西似的。说起来很难让人相信。他话语连珠,说个不停,每句话都很漂亮,却没有停顿,除了出现某些不可思议的、表示转折的标志之外,例如“……所以说,显而易见,康德的自由观在某些方面不同于费希特,唉!”到最后我精疲力竭,不过我敢肯定,要是说我曾听到或看到有人真正处于一种神灵感应状态,当时那一幕便是。几乎无法进行交流,这真是不幸。 现在回过头来说一说本书的形成经过:这部长篇打字稿共有四章,各章标题分别是“作为一门描述性科学的政治”、“自由的观念”、“自由的两种概念:浪漫派和自由主义”、“历史的进程”。就算伯林还写过其他章节,作为最后两讲的底稿,可它们目前并不存在。也许是因为时间不够,伯林没有写出这两讲的底稿,虽说在迈斯特那一讲,他可以利用几年前准备好的打字稿。不管怎么说,演讲最开始是论述六个主题的——虽说在布莱恩·莫尔学院,(在大多数情况下)主要通过阐述两个人的思想来说明每一个论题——最终变成了目前的样子:每一章以标题中人物为中心。在最终选择本书正标题之前,BBC的档案称这个演讲为“人类自由的六个敌人”,我就以它为副标题。我还把演讲的第一部分单独拿出来,作为整部演讲的总论,因为这是演讲本身所提供的。 编辑这个演讲集在很多方面类似于编辑伯林的梅隆讲座的演讲,虽说在编辑后者的时候,我手头上有更多不同版本的录音文稿、作者对录音文稿的更多评注、更多的相关笔记可供发掘。在此,我就不重复我在《浪漫主义的起源》前言中谈到的编辑过程,《自由及其背叛》收入的演讲与它的主要区别在于,《自由及其背叛》只有一篇演讲的录音。这就意味着,我要花更大的气力四处猜测,以恢复伯林讲话的原貌。本书的主体部分根据BBC员工的原始录音记录, BBC员工当然不熟悉伯林的声音和他的论题,他们发现这项工作很难进行;他们时常被难倒,录音记录也让人莫名其妙[例如:圣西门(SaintSimon)给记录成了“Sir Seymour”]即便录音里的话经常让人听起来疑窦丛生,不过,很显然,伯林说的是圣西门,几乎一直如此。 同以往一样,我在寻找伯林引文出处的过程中得到了一些专家的帮助,正如我在本书[边码]第155—156页注释的序文中所说。让我和读者受惠最多的自然是作者,不过,还有已故的安娜·卡琳,不应低估她在伯林思想生涯中的作用。她坚定不移、一再敦促他到电台演讲。在长时间的录音以及必要的重录过程中,她一直在诱导他,支持他,因为在演讲的过程中,他发现自己很有压力(部分原因是它助长了他毕生的自我怀疑态度),这是他的特点。她是一位出色的编辑:“你剪辑、浓缩、提炼的本领真是不得了”,伯林在写给她的信中说——这封信我已经引用过,他还在信中提到她的“神手”。他们的通信表明,这两位俄国犹太移民是多么注重个人感情。无论当时还是后来,伯林需要一位思想上的监制帮助他实现全部潜能。安娜·卡琳凑巧有效承担了这一角色,这就是我将此书题献给她、以资纪念的原因。 亨利·哈代 牛津大学沃尔夫森学院 2001年5月 -
哲学的主要问题
本书作者认为,哲学史叙述的是思维结果中的那些最终和最尖端的部分,它们在逻辑上封闭的结构与创作过程的思想潮流相距甚远。鉴于这种情况,应该尝试倡导另一种理解,更直接地面向精神活动,而不是塑造的构成物,更多地关注精神的创制过程,而不是最终的构成物。书中的精辟的分析,力图给人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