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社会学
-
福柯与酷儿理论
推荐这本书,心里颇有些矛盾:一方面,本来内容就有些单薄的小册子里居然有一半篇幅印着荒唐可笑的序言、前言、导读,这样的书还值得认真对待吗?可另一方面,关于福柯学说在英美同性恋理论中的地位和影响,国内一直没有比较清晰的介绍。好歹这是第一本。最终,我想,只要其有一言可取,我们就不妨取其一言吧,至于此外的部分,干脆撕去算了。 此书最大的意义,也许还在于着重指出了女学者朱迪丝·巴特勒对福柯学说的深化和批判。巴特勒是当今性别研究和酷儿理论领域中最深刻的思想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她比福柯更激进,比福柯走得更远。 -
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第3版)采用案例研究方法进行学术研究对于绝大多数社会科学家来说,都是一种高难度的挑战。《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第3版)的目标是帮助您——无论是资深的社会科学家,或是初入此道的后起之秀——来面对这些挑战。 点击链接进入新版: 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中文第2版) 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中文第2版) -
童年之死
童年之死:在电子媒体时代成长的儿童,ISBN:9787508037059,作者:(美)大卫·帕金翰(David Buckingham)著;张建中译 -
现在的哲学
从社会理论入手理解现代性,不能回避现代性面临的根本问题,即自由的问题,而要思考自由的问题,一个重要的入手点就是自由与自然的对立。不过,现代社会理论的出现,从观念史的谱系来看,无论就内涵已经萎缩的所谓“精神科学”而言,还是就英法立足于“精神重建”的所谓“道德科学”而言,已经处于自由的内在化背景之下,似乎无力重新恢复这一概念在最初面对自然概念时所具有的根本困境和丰富意涵。现代社会理论在运用“社会”观念消解政治哲学中自然与自由的对立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最远的“自然”的社会理论,也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社会理论才是某种最极端的现代性理论。不过,恰恰由于远离了“自然”概念,社会理论在试图救治现代性的危机的同时,丧失了理解现代性的“危机”背后最基本的张力的能力。如果从这样的背景来看,我们会发现米德的这本小书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借助对“现在”问题的讨论,米德给社会理论重新理解这一张力提供了可能的路径。他的尝试,特别是对自然的社会化的理解,对社会性的两种意涵的深入剖析,都在重新理解现代科学的“现代”意涵的同时,也试图从现代社会理论经常忽视的角度来重新理解与自由相对的自然的一些重要面向。 -
全球化下的社会变迁与非政府组织
《全球化下的社会变迁与非政府组织NGO》中,读者会看到有关全球化、全球治理与非政府组织的若干讨论,如全球化进程中的市民社会发展问题,全球性公民社会组织发展之析探,国际关系行为主体的多元化问题,以及非政府组织(NGO)在全球治理中之角色研究等等。围绕着非政府组织本身的建构与发展,学者们也有不同的见解。如非政府组织的自律与他律,管理教育与训练规划,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寻求发展途径的问题。 -
B模式
《B模式2.0:拯救地球延续文明》中,作者用大量研究数据及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阐述了人类未来的发展必须转向B模式,即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他指出,B模式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重构全球经济,使之能够支持;二是采取一切措施消除贫困、稳定人口,并且恢复希望,以吸引发展中国家的参加;三是通过先后有序的努力恢复自然界的各个系统。 -
技术时代的人类心灵
在这本西方哲学人类学名著中,德国著名哲学家阿诺德·盖伦以社会学和生物学为基础,独创性地提出了一套社会心理学理论,并把他的理论有效地应用于当前社会,透彻分析了人类当前所处的立场。他认为,以往几千年的传统社会是一种稳态的农业社会,具有各种各样的稳定制度,但技术的日新月异使人类告别了那种宁静的常规社会,打破了那种稳定的制度,步入了一个节奏快、变化大的现代社会,而人类的精神、思想、伦理等都将在这种未定型的社会中被迫迎接这一巨大挑战。人类在挑战这一巨变的过程中产生了各种矛盾、冲突,因此也产生了各种心灵危机。现代文明的内在矛盾及其所造成的人类心理失调,并不是人类文明这一方面或那一方面的危机,而是整个人类文明坐标系的危机。
对于这样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我们不可能期待任何一部著作能够给出最后的回答,但盖伦在围绕这一中心论点展开的同时,提出了不少自己的独特见解,相信他的这些见解定会给我们以启发。 -
岳村政治
本书是作者在深入社会调查的基础上,以岳村为表述对象而建立的有关中国乡村政治状况的理论分析模型。通过对岳村一个多世纪以来的政治关系、权力体系、政治控制、政治参与和政治文化的变迁过程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试图从政治社会学和政治人类学的角度,来剖析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发展的过程和特征。 -
男性的终结
本书作者通过重新剖析弗洛伊德和霍布斯这些思想家的观点,通过发明“男性气质”这个概念,解释了现代社会面临的这样一个新问题:即男人和女人表面上虽拥有同等权利,而实际上却守着如此不同的生活。 太阳升起落下,海水涨潮落潮,生命诞生死亡,王朝更替兴衰……旧的终结意味着新的开始;新的开始又必脱胎于旧的终结。循环往复,生生不息,此乃生活世界之真谛。因为没有起始与终结,世界便凝固不动了,生命便归于永恒的沉寂。新千年的到来,别有一番意蕴。虽说这不过是时间长河中一个平平常常的点,但在纪年的意义上,却带有某种深层的历史感。惟此开启了新,所以民就终结了旧。 -
消费社会
这部专著围绕消费这个中心对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社会进行了详尽而深刻的剖析,向人们揭示了大型技术统治集团是如何引起不可遏制的消费欲望,并在此基础上对阶级社会里的各个阶层重新进行了划分。内容包括物的形式礼拜仪式,消费理论,大众传媒文化等。 -
知识的边界
大数据时代反思知识 因为事实不再是事实,专家随处可见 所有确定性都被连根拔起,话题再无边界,没有人对任何事情能达成一致。 在互联网的引领下,知识现在已经具有了社交性,流动且开放。温伯格向我们展示了这些特点如何可以为我们所用。 ——马克•贝尼奥夫(云计算之父,著有《云攻略》) 这本富有洞见的著作,奠定了温伯格作为数字时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的地位。如果你想要理解信息洪流涌动对于我们的生活到底意味着什么,那么这本书就是你一直在寻找的指南。 ——丹尼尔•H.平克(全球最具影响力的50大思想家之一,著有《驱动力》和《全新思维》) 《知识的边界》是温伯格的力作,他将无数微小的争论——信息过载、回声室效应、大众的智慧——整合成了如何在知识网络化时代生活和工作的一种洞见。 ——克莱•舍基(互联网革命的伟大思考者,著有《人人时代》和《认知盈余》) 《知识的边界》(现今最了解互联网信息结构的学者戴维•温伯格最强力作,告诉你互联网让你更聪明了还是更笨了?) 曾经,我们知道怎么去获取知识。我们的答案来自于书籍或者专家。我们会确定事实,继续前进。而在网络时代,知识已经进入了网络中,出现了史上最多的知识,但这些知识是不同的。所有确定性都被连根拔起,话题再无边界,没有人对任何事情能达成一致。 然而,对于知识的捕猎者而言,这是最好的时期——如果你知道如何获取知识的话。作者在本书中向我们展示了网络化的知识(networked knowledge)如何增进对商界、科学界、教育界和政府的理解,并且,和人们不得不依赖传统专业知识来源的时代相比,它又怎样做到令人们可以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这本开创性的著作,动摇了我们知识观的基础——从事实的作用到书籍的价值到专家的权威性——为知识在互联世界的未来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愿景。 -
农民自杀研究
本书致力于揭示中国农民自杀现象在不同社会类型、不同区域以及不同时间段中的差异性分布及其机理,并试图走出经典理论中结构与行动在自杀研究领域毒瘤般的分裂性困境。书中主要有如下发现:中国农民自杀现象存在类型化与空间化的典型特征;农民自杀是社会结构与自杀行动两者互构共变的产物;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农村老年人自杀渐趋严重,预计未来10~20年内,中国农村老年人自杀潮将加剧。 -
人类的天性
我们人类为什么会是现在的这个样子?为什么我们不能像其他哺乳动物一样,用四只脚到处乱跑?为什么只有我们人类才会互相说话写字呢?人类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不同的个性?人性究竟本善还是本恶?基因是否真的决定了一个人的一切? 这一切疑问,你都将在本书中找到答案。 本书打破人性是单一、持久,且由遗传决定的假设,认为人性应如同人类本身一样地多样化,而不仅受控于基因。作者以人类演化史为脉络,将栩栩如生的例子与严谨的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结合,讲述了演化是如何作用的,以及人类过往的演化对未来的重要性。作者强调,除了生物遗传的影响,文化、环境的变化都在演化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文化演化不但创造了文明,也是文明毁灭的主要力量。 在演化的路上,人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本书以对我们来自何处的深入解读,为所有关心我们将往何处去的人指明了方向。 -
权衡
《权衡》以一种引人入胜、通俗易懂的方式,通过聚焦于批判性探究的实践,对批判性思维理论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本书通过在一组角色人物之间不断进行的对话,展现出推理和论辩在批判性思维中的作用。通过关注探究的实践,而不仅仅只是单个的论证及其评价,本书所展现的途径也使得读者得以磨炼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技能。 -
做人之道
人的自我实现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兼具心理学、社会学乃至宗教学的意义。农民的自我实现可称作“成人”,其实践过程即“做人”。村落熟人社会是农民自我实现的“社会文化场”,其长久性和非选择性决定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本体性关联。这种关联意味着,农民作为人的 意义是社会性地界定与获得的,做人的最终目标就是获得熟人社会的肯定性评价,在自己人结构的血脉绵延和村落集体记忆中确定自己的位置,实现有限生命的超越性意义。 然而,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的巨变瓦解了这种本体性关联,自己人结构失去了本体性意义而日益工具化,地方性共识的价值导向和行为约束力减弱。个体主义逻辑主导了农民的做人实践,导致了做人的三层目标重组:基础层权重膨胀,社会层日益私人化,公共侧急剧衰落。随之而来的是,超越性意义丧失,社会性意义畸变,原本稳定的社会评价体系陷入混乱,新的体系又尚未生成并得到认同,做人因此变得艰难。这是当代社会我们遇到的亟需解决的课题。 -
预言家的博弈
作者从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在比利时和刚果的“双面统治”和利用博弈思维购买汽车的简单案例说起,进而通过介绍“囚徒困境”这一经典的博弈论现象,向读者揭开了博弈论的华丽面纱。 无论是生活中购买汽车的简单“小事”,还是法庭上涉及多方的复杂诉讼案,抑或是成功操作企业CEO的竞选流程和结果;无论是当代类如两伊关系、巴以冲突等政治热点问题,还是历史上类如斯巴达的衰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等重大事件,抑或是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全球性问题,用博弈思维重新思考这些问题,都会得出与“常识”不同的结论。作者用博弈论分析和预测了政治事件和历史事件,给我们以完全不同的认知视角。 用博弈论思考和看待问题,是我们预测和改变未来世界的新逻辑! -
日常生活实践·1
在《日常生活实践:1.实践的艺术》中,米歇尔· 德·塞托研究了消费社会中的生活艺术巧妙的计谋和抵制的策略 。在本册 《日常生活实践:2.居住与烹饪)》中,吕斯·贾尔和皮埃尔·梅约尔从 “微观历史” 出发,提出了一种实践艺术的社会史 ,这些 “微观历史” 涵盖了私人领域(烹饪 、饮食艺术)、公共领 域(社区实践, 这里指的是里昂的一个工人社区)以及居住者自身所 处的空间。通过与对话者们{主要是妇女)的长时间访谈,使得人 们能够通过 对惯习的严密组合,理解现实中的个体轨迹、因势而 生的种种限制与富有创造性的计谋。这两部著作共同开启了 “关于独特的实践科学” 的视野。带着如此的敬意与柔情,这一科学对普通人的创造性发出惊叹,正是他们的实践方式使得公共领域与私人空间变成了一个“可能生活的场所”。 -
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
《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是行为科学的创始人乔治•埃尔顿•梅岳的代表性著作。书中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科学与社会”,是对支配管理观念的元理论探讨,第二部分“临床式调研方法”,是对霍桑实验以及其他类似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论证。梅岳认为,工业社会的根本问题,是工业的飞速发展导致产生了社会的反常状态。他强调,工业革命以后,社会在物质方面和技术方面的进步和成就是十分巨大的。但正是这种进步和成就,使社会失去了原有的协调与平衡。其元理论的主题,正是人类社会的协调与平衡。 本书采用我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的译本,并将英文原著附录于后,供读者对照阅读。 -
概念界定
没有有效的概念,我们理论的价值就微乎其微。 ——加里•戈茨 • 概念是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论的基石。它们从来不是天然的,而是经验和逻辑双刃交叉剪合的产物。 • 本书使用了大量来自政治科学和社会学的实例,如革命、福利国家、国际争端和战争、民主,以阐明概念建构和使用的理论和实践议题。 • 如果其他关于概念的方法论书,你觉得太浅而不满意,那你正是本书的读者。 • 这是一部有深度的著作,虽然它的确不是那么好读,一目十行肯定不是它的读法。但若能耐下心来细细研读,必然受益匪浅。 戈茨对于概念界定、测量及其因果作用的清晰剖析,为我们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如何处理概念问题提供了一种实用的指南。特别是,他独创性地将概念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基本层次、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是我们实际操作、领悟以及评析概念的具体运用时的路线图。 在本书中,作者将试图跨越横亘在关注实体性有效概念的定性学者与热衷于精确量化测量的定量研究者之间的这一鸿沟。正如本书标题所示,这将是一种非平衡的处理:本书将集中于概念问题的讨论。 本书第I部分将探讨概念建构的理论、结构、形式以及经验方面;第2章将讨论三层次框架以及原型状态的家族相似性概念结构和充要条件概念结构;第3章则涉及概念结构如何与经验范围(如外延)相关;第4章将解释概念结构和量化测量理论的顺流结果;第5章将阐明重要的理论命题如何嵌入概念之中,以及如何能够接受经验检验。这些章节将结合许多具体案例,解释概念建构的因果性质、本体论性质以及经验性质。 本书第Ⅱ部分集中论述了概念的一种核心用途,即选择个案。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概念化,对于经验分析和因果推论的意义至深且巨。几乎毫无例外,任何学术研究所分析的总体(population)都是由概念加以定义的。第Ⅱ部分的所有章节都彰显了概念对于个案选择以及随后对于因果推论的强烈影响。我们可以把第Ⅱ部分所讨论的内容看作是一个研究链条,即概念→个案选择→因果推论。或许,概念所具有的最为戏剧化的效果是在链条的末端。本书第6至第8章将阐述概念对因果推论施加影响的不同方式。其中,在第6章中,我们将看到,那些被冲突研究者通常视为选择效用中的关键因素,特别是权力变量,就是那些因其所在而使得概念变化引起因果推论发生最大变化的因素。第7章指出,为斯考切波的大多数读者所相对忽视的变量即农民起义(peasant revolt),在经验层次上,会比广受关注的国家危机变量更为重要。第8章说明,在统计分析中纳入那些定义个案总体(如政治相关二联体)之变量的通行做法,会怎样对总体定义之变量的因果评估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只要依据研究设计,概念通常在研究的起点就得到使用,那么,它们接下来对因果推论的顺流影响就是不可忽视的。 本书第Ⅲ部分将考察多层次概念怎样出现于理论之中。在第9章,我将分析斯考切波的社会革命理论、希克斯(Hicks)的福利国家原因研究、奥斯特罗姆(Ostrom)的公共资源制度(common pool resource institutions)研究以及唐宁(Downing)有关早期现代欧洲民主制度的分析。从上述诸多案例中,我们在等式的因变量一边与自变量的另一边都会看到各种不同的概念建构方式。我们还将看到有关现实研究的理论情境下的充要条件概念和家族相似性概念。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