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社会学

  • 蝶变

    作者:刘昭瑞 / 霍志钊

    本书以极为丰富详实的田野资料为底,运用科学的人类学调查方法,为我们描摹辨析澳门博彩业的方方面面——中外“赌戏”的规则玩法,全球资本的竞相争夺,帮会社团的纷争,政府的监管和控赌,赌场周围不同群体的生存状态,及由此呈现的独特社会面相与文化。

    围绕赌场的百态人生,本书于历史与现实的深处,探究化茧为蝶的瞬间紧张与社会、日常的结构嬗变。百家乐、21点、轮盘、牌九,方寸赌台;沓码仔、赌客、荷官、妓女,众生面相。说不尽的赌场,说不尽的故事。有人四面光鲜,一掷千金,但还有更多的人依附着博彩业过着并不如意的生活,等待着蝶变。蝶变象征着变迁与过渡,同时也意味着不稳定与风险。或破茧成蝶,或殒命其中,就像在赌台上,结局难以预测。

  • 乡路漫漫

    作者:王先明

    本书侧重于制度变迁与乡村社会结构性变迁的相关性研究。既着眼于历史变迁的纵向展开,力求从整体上把握20世纪前期制度性变迁所引致的乡村社会演变的基本轨迹和发展脉络,又着力于区域角度的横向展开,以揭示不同社会、文化要素在乡村变迁中的作用与意义。同时在相对比较的意义上力求透过社会、经济、文化的地域差异揭示隐含其后的共趋性和普遍性特征,并通过区域演进的不平衡性呈现整体历史进程的同质性意义。

  • 南北中国

    作者:贺雪峰

    虽然国内学界对中国农村南中北方的差异也有一定的研究,但总体来讲,学界对基于村庄社会结构的南中北方差异研究颇少,也不够深入,政策部门则基本上没有关注到基于村庄社会结构的这种南中北方的区域差异,并因此对自上而下的各种政策、法律和制度在与不同结构村庄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机制及结果的差异颇不敏感,相关方面的研究甚至还未起步。本书从家庭、人情、社会、治理四个方面,对中国农村的区域差异进行了深入研究。

  • 妇女的力量与社会翻转

    作者:玛利亚罗莎·达拉·科斯特 / 谢尔玛·詹姆斯

    如今半个世纪过去,家务劳动已经伴随着全球化的浪潮迅速商品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向发达国家和地区,输出了大量的以妇女为主的劳动力从事再生产劳动。家务劳动以商品化的方式实现了“有偿”。

    而当一个全职的家庭主妇已经变成了中上阶层的特权,绝大多数妇女需要外出打工,面临工作与家务劳动的双重负担。同时,在中国从事照顾性劳动的妇女群体也发生了变化。很大一部分再生产/照顾性劳动转嫁到了退休老人、留守老人的身上。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母职变得愈发神圣化、崇高化。二胎开放后,职业妇女被期待生育更多的孩子。抚育下一代劳动力的代价依然要求这些妇女一并承担。

    “家务劳动有偿化”这个曾经广泛地动员了欧美妇女的号召,似乎不再能让今天的中国妇女感同身受。但是在这场运动中发挥中心作用的马克思主义女权分析并没有过时。只要关于男女的性别劳动分工还没有打破,只要社会再生产的代价依然由个人家庭以及家庭中的妇女(无论是老一辈妇女,还是雇来的家政工)承担,家务劳动依然会是当代女权运动需要面对的重要维度。(吴碧莲)

  • 中国人行动的逻辑

    作者:翟学伟

    “社会学经典文库”《中国人行动的逻辑》2017修订新版,中国人特有心理与行动在全球化与互联网时代来临前的“史前史”,解读“名实分离”的中国人。

    《中国人行动的逻辑》一书根植于中国本土视角,以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学科为参照系,对中国人的表与里、心理机制与行动逻辑,及所处的中国社会具体阶段与文化脉络,进行了方法论、概念以及经验和理论的探讨。尤其注重对中国人的行动策略同中国社会结构、文化情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力图从中国人日常而真实、现实而具体的层面上建构起分析中国人社会行动的理论框架。

    本书自2001年初版以来,中国社会与市场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对中国人心理与行动的研究应“尽可能在变中看到不变的部分,至少是难变的部分”,勘其脉络与底色,可由此作为当下与未来研究的基础。

  • 为什么有的国家富裕,有的国家贫穷

    作者:  [美] 贾雷德·戴蒙德

    本书是由戴蒙德先生关于人类社会贫富兴衰问题系列演讲的讲稿整理而成,以宏观比较视野、自然实验方法来探究各个人类社会的特点和异同,进而总结出人类社会兴衰的决定性因素,并对现代社会个人和国家的关系、现代国家的危机和风险等问题展开论述,还特别关注中国这一独特而古老、如今又正在崛起的文明,以其独特的解释系统来为中国的发展潜力和方向提供了宝贵意见。本书不仅展示了戴蒙德作为思想家对理论方法和世界各国历史信手拈来的能力,也展示了他作为老师耐心梳理、循循善诱、引导思考的丰富经验。

  • 正义与差异政治

    作者:[美] 艾丽斯·M.杨

    在这部女性主义政治思想的经典作品中,艾丽斯·M·杨挑战了将社会正义还原为分配正义的主流理论。杨长期关注甚至积极参与女性、非洲裔美国人、美国印第安人、同性恋者等等边缘群体和被排斥群体所发起的各种社会运动,正是对这些新兴运动的经验与观察构成了本书的批判起点。她认为,民主理论家们假定公共空间本身是均质的,从而无法对那些在文化上不符合欧洲白人男性规范的人们加以制度安排,由此也就难以纾解包容性参与框架内产生的困难。什么样的社会才是美好的?杨的思考直接面对着当代城市生活中的多元文化网络,并以此为基础,着重指出规范理论和公共政策应当去确认而非掩盖社会群体差异,否则就不可能真正地消除群体压迫。

    丹尼尔·艾伦在本书序言中为杨的理论还原了语境,也阐述了本书自初版面世以来,对那些围绕社会正义展开的辩论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实现了怎样的改变。

    杨的这本著作极为重要,为挑战自柏拉图以来直至罗尔斯的各种正义理论,提供了一个确切的位置。——安德鲁·墨菲(Andrew Murphy),《政治学杂志》(Journal of Politics)

    这是一部杰作,为正义理论打开了许多新的视野。问题需要得到正义理论的回应,同时也需要有能力思考这些问题的理论,杨在这两方面都有着诸多深刻的见解。——威尔·凯穆利卡(Will Kymlicka),《加拿大哲学评论》(Canadian Philosophical Reviews)

    这是一部极具启发性的作品,对女性主义理论与政治思想做出了重要贡献,精彩地阐发了普遍主义的后现代批判和具象思维之间的关系……就个人阅读经验而言,艾瑞斯·杨最为令人信服地阐发了后现代主义所包含的解放内涵。——塞拉·本哈比(Seyla Benhabib),耶鲁大学

  • 解放的悖论

    作者:[美] 迈克尔·沃尔泽

    【内容简介】

    “二战”后,扎根“民主”等世俗理念的民族解放运动在世界范围内风起云涌,然而一旦实现民族独立,新创设的国家制度与原则总会不可避免地面临来自宗教领域超乎寻常的激烈反扑。

    美国首屈一指的政治思想家迈克尔•沃尔泽通过分析印度—印度教激进分子、以色列—极端正统派犹太教徒和弥赛亚犹太复国主义者、阿尔及利亚—伊斯兰教激进分子三个民族解放运动的现实困境,试图解释20世纪上述这一令人迷惑不解的政治趋向。在本书中,沃尔泽发问,为什么这些扎根世俗理念的民族解放运动未能将其宝贵的政治文化遗产传承至第二代、第三代?他还把当代世俗主义的困境与美国初期在世俗政治方面的成功进行比对,提出了一种支持“美国例外论”的观点,但同时也警告道:如今的美国可能已经不那么例外了。

    ···

    【学者推荐】

    迈克尔·沃尔泽天赋异禀,他用自己的雄辩、谦和与道德感将历史上三个难以忘怀的失败故事转化成了悖论与希望的故事。这本书精彩地发出了再造世俗民主的呼唤,沃尔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南希·L.罗森布卢姆,哈佛大学政府学院院长

    在这本颇有新意的书中,迈克尔·沃尔泽提出了一种大胆的见解:由于民族解放运动醉心于世俗的抱负,忽视了传统的宗教和民族立场,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在解放斗争胜利数十年之后,这些强大的力量杀了回来,与解放运动纠缠。沃尔泽的观点可谓一针见血。

    ——伊恩·夏皮罗,耶鲁大学政治科学教授、麦克米兰中心主任

    为什么世俗的解放运动会招致带宗教性质的反扑,这一成问题的潮流是不是无法避免?通过分析阿尔及利亚、印度、以色列,迈克尔·沃尔泽深刻而扼要地回答了这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玛莎·C.努斯鲍姆,美国著名哲学家

    迈克尔·沃尔泽是政治哲学中的巨匠,《解放的悖论》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入木三分、胆大心细、切中时弊、思想坚定、文笔明快。

    ——保罗·伯曼,《恐怖与自由主义》和《知识分子的逃亡》作者

    民族主义始终是现代政治中一股最强劲的意识形态力量。《解放的悖论》表明:解放运动怎样走到了自身的对立面……当我们的政治充斥着无聊和轻浮时,迈克尔·沃尔泽提醒我们这个问题非常重要。

    ——史蒂文·B.史密斯,耶鲁大学政府学与哲学教授

    直指民族主义的核心,就解放运动所塑造的三个社会中最迫切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解放的悖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堪称一本最出色的作品。

    ——泽夫·施特恩赫尔,以色列历史学家、政治学家

    (本书)足以证明沃尔泽“当代美国最著名的政治思想家”的卓越地位。

    ——理查德·沃林,《东风》作者,美国政治思想家

    ···

    【编辑推荐】

    ◆当代最著名的政治思想家、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社会科学荣休教授迈克尔·沃尔泽在社会伦理、分配正义、政治革命等领域声名卓著。

    ◆本书追溯了将阿尔及利亚、印度和以色列民族解放运动激发出的世俗和民主希望引入歧途的社会与文化因素,并犀利地指出解放的蓝图已走向了自身的对立面。作者以晓畅易懂的文字厘清了相关事件的历史渊源,在宗教冲突和恐怖武装不断发生的今天,本书也极具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本书收录于三辉图书策划的“倾向与可能”书系,该书系汇集迈克尔·沃尔泽、本尼德克特·安德森、约翰·邓恩、查尔斯·泰勒等当今世界的一流头脑,他们试图用历史的经验和政治的知识,为今天的困难提供部分开放的讨论,这些讨论并没有最终的结果,然而其中所蕴含的视角和线索,每一个都充满深刻的洞见和面对真相的勇气。三辉将这些洞见和勇气集合在这里,奉献给所有愿意为当下和未来努力的汉语读者。

  • 创新简史

    作者:杨旸

    互联网时代的创业素以创新和速度为主,如何寻找一个有效的创新点对于创业成功来说具有关键性作用。

    本书把“创新”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围绕“创新”一个点,从人类发明石斧开始,讲到当今互联网经济催生的各种爆品,完整再现了创新在人类历史中的发展历程,并通过“北美鹰”汽车、柯达没落、Walkman谢幕、诺基亚衰落、发现青霉素、阿波罗探月计划、发明流水线、iPhone、数字货币等等案例,总结出了“根创新”“域创新”“维创新”三个创新的基本逻辑,得出了创新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同时,本书也展望了未来商业可能发生的变化,希望为对创新、创业感兴趣的朋友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

    作者会告诉你,创新不是头脑间一闪念的灵感,而是在长期的知识、经验积累中从量变到质变的瞬间爆发。创新是有方法有思路的。

  • 我讨厌的10种好人

    作者:[日] 中岛义道

    “战斗的哲学家”中岛义道辛辣点评“模式化好人”

    为你拆穿一团和气的生活假象,寻回本应复杂有趣的人生

    ...................

    ※编辑推荐※

    ◎ 选择做好人,是你对社会规范的妥协,还是独立思考判断的结果?“战斗的哲学家”中岛义道常常拥有剑走偏锋的观点。在《我讨厌的10种好人》中,他深入日本社会的每个细节对生活陈规发出挑战,用一针见血的生活哲学辩论破除思维惰性,借旁征博引的思考实例带来批判性思维的觉醒,帮助“不假思索的好人”拒绝道德绑架,重拾探索自我的勇气。

    ◎ 觉得自己格格不入,想尽方法附和大家?遇到困难束手无策,不断寄希望于明天?出现争执不问缘由,一味安抚“和稀泥”?人生就是应该感恩,即使别人不需要这份恩惠?……你也是这样一个活在“现世安稳”里的盲目好人吗?这本书将为你拆穿一团和气的生活假象,揭露多数人大脑空空如也的真实,开拓群体思维下的处世新思路,寻回本应复杂有趣的人生。

    ...................

    ※内容简介※

    积极乐观、心存感激、平息争执、无怨无悔……这些特质正是标准“好人”所具有的,然而他们真的思考过自我,体会过别人的感受吗?

    本书归纳了10种无视人心的复杂性,总是要我们“热爱生活”“循规蹈矩”,并将自身价值观强加于人、抹杀个人独特性的麻木“好人”。直言符合社会普遍定义的“好人”标准的人,都是缺失自我人格、对少数者进行不公干涉的麻木之人。

    作者基于自身经历,观察、分析了现代日本社会中的“好人”怪象,并深入思考了打破陈规、还原本我的轻松生活方式,不仅能给“叛逆者”增加信心,更能为“好人”敲响警钟。其耿直犀利的行文风格直击每个人的灵魂,发人深省。

  • 艺术品如何定价

    作者:(荷兰)奥拉夫·维尔苏斯

    为艺术品定价,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艺术品的价格,不只是一个数字。

    本书是首本从艺术社会学和经济社会学视角研究艺术品定价问题的著作。以大量的定性和定量研究,以及对纽约和阿姆斯特丹数十位艺术品商人的深度访谈为基础,奥拉夫·维尔苏斯在书中揭示:为艺术品这种看似难以确定金钱价值的特殊商品定价,亦有规律可循。

    人们往往会对某些艺术品价签上的数字感到惊奇和不解,但比价格更值得探究的是制定它的过程。与其说它与作品本身相关,不如说它体现的是艺术家、画廊老板、拍卖行、收藏家等艺术交易参与者的角色和相互关系,从中可以窥见艺术市场特殊的游戏规则。在这里,艺术品避免按照质量定价,价格的变动不完全受供求关系影响,获取利润也不是艺术品商人的唯一诉求;在这里,简明的市场规律遇上了复杂的社会网络,艺术界守门人和生意人的身份相互融合,商业的逻辑和艺术的逻辑充满张力地并存。只有巧妙地处理好这些关系,才能为艺术品找到一个合适的价格。

  • 谣言如何威胁政府

    作者:[法] 阿莱特·法尔热 / [法] 雅克·勒韦

    18世纪的巴黎,警察为了维持秩序逮捕了大量流民,连儿童也不能幸免。于是,谣言开始泛滥,说法国国王得了麻风病,需要小孩干净的血来洗澡。于是在1750年,巴黎人在谣言的诱使下,发生了许多反政府、反警察的暴乱。在这之后,巴黎人的政治态度大变,以前巴黎人对国王的尊敬不复存在了。本书认为,1750年的谣言及暴动已彻底摧毁了法国的互信,并为1789年法国大革命奠下了基础。

  • 十里八村

    作者:韩茂莉

    本书是近三百年间山西乡村社会地理的研究专著。作者从地理学的视角入手,综合运用历史学、社会学方法,结合田野调查的亲身体验,对山西乡村农户的构成与农业生产空间、基层管理与空间秩序、婚姻圈的空间范围、商业活动与村民出行距离、乡间祭祀的空间表现、水利管理与社会组织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综合考察,从而呈现出近代山西乡村社会地理的基本面相及其村民生活发展的历史轨迹。作者提出一个核心论断:“十里八村”乃是近代山西乡村互有关联的村际交往空间、村民认知的大致范围和见识的地理空间。进而认为,通过集市交易构成的社会交往范围奠定了婚姻、祭祀等其他各种社会活动的基础。

    本书揭示了近代社会剧烈变动情势下,传统理念与习俗对山西乡村社会或村民生活的实际影响和控制力。研究对于区域性乡村社会地理研究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 美国人与中国人

    作者:[美] 许烺光

    尼克松总统访华前的必读书

    国民性研究、中美巨型文明社会比较

    ………………

    ※编辑推荐※

    ☆不同社会环境中孕育出的文化心理人格,对于中美两国的未来,都是一把双刃剑。

    ☆与本尼迪克特《菊与刀》齐名,着眼巨型文明社会之比较、超越二战后国民性研究的一大经典。

    ☆尼克松访问中国前阅读的三部重要参考书之一。有益于:想了解美国的中国人,以及想了解中国的美国人。

    ………………

    ※媒体推荐※

    本书所研究的不单纯是中美双边政治关系,许烺光教授得益于对中美两种文明的熟悉,为自己设定了一个远为艰巨的任务——比较和辨析两大文明,以一种平易而近于澄澈的语言,逐一说明中美两国在文化上的巨大反差以及各自的优缺点。……借助两种文化的互相批判,他同时也对它们做出了最有效的说明。

    ——《纽约客》

    ………………

    ※学者推荐※

    除了简略述及两大文明悠久历史,本书始终强调的是个体的社会文化心理及与其有关的生活方式。作者娓娓道来的讲述,让我们看到两种迥然不同的社会文化何以使中国人敏察于周遭的环境,又如何孕育出美国人趋向极端的个人主义?这是一本启发智慧的佳作,必将赢得无数为之倾倒的读者。

    ——明尼苏达州大学终身教授、人类学家亚当森·霍贝尔(Adamson Hobel)

    当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许氏的《中国人与美国人》被其幕僚列为三部重要参考书之一。想了解中国的美国人和想了解美国的中国人,都应像尼克松那样读读这本书。不仅如此,那些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认识和理解的人、那些致力于跨文化交流工作的人、那些在外留学、工作、经商和从事外交活动的人、那些致力于构建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的学者,都可从许氏的心理文化学视角获得启迪。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亚非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尚会鹏

    ………………

    ※内容简介※

    从文学艺术、两性婚姻、教育到政治、经济以及国际关系……,许烺光以深厚精湛的人类学功底,在社会文化生活的最重要的构成中寻找和确定美国人与中国人思想和情感的特征。他用环环相扣的推衍和阐释,将美国人与中国人本质上的文化心理区别——以个人主义为中心与以情境主义为中心,推演至个体的社会心理及社会整体的价值取向,并进而探讨它们在受到内部及外在的挑战时将发生怎样的改变。

    本书自问世之后,即在海外被奉为研究美国人与中国人民族性格的经典之作,尼克松总统的幕僚将其列为访华前必须阅读的三大参考书之一。

  • 中国新工人

    作者:吕途

    吕途通过深入访谈,记录了34位普通人的所思所想、生命故事,她们是中国女工,从五〇后到九〇后。这些故事延伸出了两个历史:一个是时代变迁的历史,一个是个人的生命历程。当代中国的巨变深刻地塑造着每一个人,而不同年龄段女工的成长经历、谋生历程,也从不为人知的角落见证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作为女性,她们的恋爱、婚姻和生育是女工故事的重要内容,她们承受着比男性劳动者更为沉重的家庭责任和社会偏见;作为劳动者,她们生活得如何,是否能获得解放和新生,也是衡量社会变革的尺度。女工个体的生命经验固然会显得单薄甚至无助,而当每一位劳动者的经历汇集在一起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女工群体坚韧的精神面貌。

    本书是“中国新工人”三部曲的第三部。新工人的故事其实是写不完的,他们还走在各自生命的旅途上,继续创造着历史。

  • 世界大笨蛋反叛手册

    作者:松本哉

    我们会首先从大笨蛋反叛的基本事项说起,聊聊笨蛋交友之道、坑蒙拐骗筹集资金的作战等问题。然后,我们会说说如何与世界上最有趣的大笨蛋们相互结识,还要介绍一下如何建起一个能够持续运作的自主空间。在这个有钱人和大公司主导一切的时代,我们岂能随波逐流地工作到死,花钱到死?!赶紧来建起一个与这无聊的消费社会彻底绝缘的场所吧!!

  • 吾土吾民

    作者:沙垚

    吾土吾民重返1949年以来的传播实践,在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进程中,作为农村传统文化的皮影戏与社会主义文艺和新自由主义不断碰撞。农民是文化的主体,他们在彼时与当下分别是如何表达文化变迁的从中可以看出社会主义中国农民的文化是什么,以及他们的表达具有何种当代价值。在范式层面,本书将传播史研究延伸到前大众传播时代的农村场域,同时引入传播政治经济学和人类学民族志,尝试着在方法论... 
  • 在利益与道德之间

    作者:姚泽麟

    近二三十年来,我国城市医生职业处于一种极为尴尬的处境中:医生的(正式)收入不高、来自患者的信任缺乏、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职业形象较为负面,甚至医学专业的招生都出现了困难。总之,医生被认为是一个“不道德”的职业群体,因为他们常常冷漠地对待病人,并且实施诱导需求、过度医疗和“防御性医疗”、收受回扣与红包等。而这种处境必然影响到医生的服务提供,也必然影响到医疗卫生体制的运行。

    那么,医生职业的处境究竟如何?在这种处境中,他们又如何向民众提供医疗服务?为什么医生职业处于这种境况中?这与现行的医疗卫生体制有着怎样的关系?又对新医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基于以上的分析,下一步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又该如何展开?总而言之,为什么医生在其执业活动中不断地违反职业伦理甚至成为一种常态,从而被认为是一个“不道德”的职业群体?基于在北京的田野调查,《在利益与道德之间:当代中国城市医生职业自主性的社会学研究》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职业社会学的解释。

  •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百科全书(共三卷)

    作者:米歇尔•刘易斯•伯克 艾伦•布里曼 廖福挺 主编 沈崇麟 高勇 赵锋 主译 编

    本书是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基础工具书,是国际学术界对研究方法术语所做的系统梳理和规范。全书共收词条1100余个,涉及方法论、研究设计、定性和定量研究的基本方法等;每个词条约两三千字,在对术语做简练的定义和阐释的基础上,对术语的生成与演变、应用范围,以及与相关概念的关系等,做了深入、全面的讨论,并提供了相关的经典阅读文献。

  • 同性恋研究

    作者:王晴锋

    同性恋研究本书分为同性恋的历史叙述、经验调查和理论阐释三部分。作者在梳理中西同性恋史的基础上论述了20世纪后半叶以来的同性恋理论,即标签-互动论、社会建构主义和酷儿理论等。民国时期同性恋话语的演变很终诞生了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同性恋身份与人格,它涉及同性恋身份和主体的本土性与植入性之争。经验研究部分主要探讨同性恋个体的生存现状、择友偏好、性角色与性别角色、代际差异与同性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