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社会学

  • 罪过与惩罚

    作者:朱晓阳

    一个普通村庄最近六十多年的历史:惩罚社会学一个个案研究。 本书讲述了滇池东岸一个村庄的故事,是一部以人类学田野调查为基础的学术专著。本书的一个主题是讲述“故事”——发生在小村的越轨和惩罚活动;并阐释这些活动在时间流中的动态及其与特定条件和特定行动者的联系。另一个主题则是解释惩罚在特定社会语境中的文化意义。
  • 神秘的舞蹈

    作者:(美)琳・马古利斯,多雷昂・萨甘

    本书设定在一种全息摄影剧场的空间里,以倒叙手法展现人类、猿类到爬虫类,以至更早的进化过程,探讨男女进化、器官与性角色、忠诚与不贞、爱与欲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性和肉体不断地被权力、文明、符号、服饰所包围和渗透。本书作者以后现代的手法,揭露了在人类进化时光中身体符号的秘密。在身体的包裹与暴露之间,人类处于无边的漂泊之中。���
  • 中国同性恋研究

    作者:刘达临/鲁龙光主编

    《中国同性恋研究》简介:同性恋在中国长期以来被涂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人们把它视为禁区,讳莫如深。实际上这一现象从古至今都客观存在着,它是不容回避的,应该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心与重视。《中国同性恋研究》由刘达临、鲁龙光教授主编而成,分析古代与现代的同性恋者,并从临床心理学及社会学角度上做了2000多例调查分析,希望人们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同性恋者,使他们从自卑、屈辱甚至绝望的心理中解脱出来。
  • 人:游戏者

    作者:胡伊青加(荷兰)

    目录 中译者序 原作者序 第一章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游戏之本质与意义 第二章 体现在语言中的游戏概念 第三章 作为教化功能的游戏与竞赛 第四章 游戏与法律 第五章 游戏与战争 第六章 游戏与知识 第七章 游戏与诗歌 第八章 神话创造的诸因素 第九章 哲学中的游戏因素 第十章 艺术中的游戏因素 第十一章 游戏视野中的西方文明 第十二章 当代文明中的游戏因素 索引 译后记
  • 后结构主义思潮与后现代社会理论

    作者:夏光

    本书作者首先从概念上对“后现代”及与之相关的若干术语做了概念上的澄清,再对“后现代社会理论”的基本内容做了必要的厘定。然后把讨论的重点放在了后现代社会理论中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后结构主义思潮中。当然,后结构主义思潮本身也是错综复杂的。因此,作者并未对这一思潮中的所有重要人物都予以面面俱到的解说,而是集中笔墨讨论了拉康、福柯、博希亚、德里达、利欧塔和法国女性主义者们的学说。对每位思想大师都分列一章,条分缕析且深入浅出地作了精彩评述,其中还不时闪动着作者独到的见解。
  • 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

    作者:(德)西美尔

    《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是一本经济社会学文集。收录了十一篇优秀的学术论文。《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以深刻的理论分析了“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这一主题。触及到社会生活深处的本质东西,玫瑰、竞争、卖淫、女性文化、卖弄风情、时尚心理、货币、性别问题等。
  • 替罪羊

    作者:勒内.吉拉尔

    替罪羊,ISBN:9787506015394,作者:(法)勒内·吉拉尔(Rene Girard)著;冯寿农译
  • 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

    作者:(德)尤尔根・哈贝马斯

  • 博弈生存

    作者:潘天群

    本书是解释社会现象的,本书的方法、理论与事例许多是经济学中的,然而本书不完全是经济学的。如果是经济学的,必须是用完善的经济学理论来阐述和分析确定的研究对象,必须讲“供给”、“需求”、“价格”、“效用”、“边际”等等概念及原理,否则是对读者不负责的。本书力图用科学的方法对各种社会现象作出解释。当然经济学也是科学的,但是经济学已经形成固定的研究程式。我们这里只是告诉读者许多现象背后的东西。本书有些地方是“哲学的”,有的地方是“逻辑的”。我想说的是,我们所看到的社会现象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科学”道理――本人认为这些现象的背后是理性和逻辑。如果本书能给读者带来一些启发,本人就满意了。只要读者认为所获得的超过买这本书的钱,我的良心就得到安慰,因为我希望我写这本书与读者购买本书本身是一“合作性的博弈”,而不是“非合作的博弈”。
  • 生存与体验

    作者:潘绥铭

    1997年,潘绥铭教授深入珠江三角州的B镇、中南腹地某工业城市旁边的开发区和湘黔交界处的某个私人云集开采的小金矿,对这三地的地下“红灯区”进行社区调查,写出了《存在与荒谬―一中国地下“性产业”考察》一书。在接下来的1998年里,他又三次来到B镇和它所属的S区,以“入住式”的方式对这里的地下“红灯区”进行了总计46天的追踪考察。本书就是这三次社区调查的总结,也是《存在与荒谬》的续篇。 在本书里,潘教授仍然沿用《存在与荒谬》中的视角和技术路线,主要是研究“红灯区”的发展脉络,形成原因、运作机制以及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等问题。同时,更注意尽量多地收集个案,更多地了解那些参入或者涉及“性产业”的形形色色的个人,用他们的人生经历来说明一些更加深入或者更加具体的问题。 在本书的后半部分,潘教授用访谈实录的形式记录了不同类型的41个“卖淫女”。“鸡头”及“老板”的个案。如果您对“虚的”不感兴趣,尽可以只看这41个个案,或许她(他)们的个人情况和人生经历比理论分析更能说明问题。
  • 危机公关

    作者:(英)迈克尔.里杰斯特

    内 容 提 要 本书原名《危机管理》,由英国著名危机公关专家迈克尔 ・里杰斯特撰写。全书共7章,第一章为“危机案例”,通过对 世界上几大著名的危机公关案例的分析,引出危机公关管理 策划的若干要点。第二章为“危机剖析”,重点解剖了两个典型 案例。第三章“策划以防不测”,从八个方面介绍了危机管理的 步骤和方法。第四章“在企业兼并危机中求生存”,通过典型案 例,分析了解决这类危机的十大注意事项。第五章“讲述自己 的故事”,通过作者亲身经历的几个危机事件,介绍了策划危 机管理传播方案的要点。第六章“把真相尽快告之公众”,着重 介绍了危机公关中的传播技术和技巧。最后一章“防患于未 然”即危机管理纲要,全面总结介绍了危机公关的一般思路和 方法。
  • 光棍危机

    作者:(美)瓦莱丽.M. 赫德森,(英)安德莉

    一个有太多男人的社会会发生什么?在这本书中,作者认为,从历史上看,男性对女性的高比例往往是国内和国际暴力的触发因素。多数暴力犯罪是由缺乏稳定社会关系的年轻未婚男性实施的。虽然不存在直接因果关系,但这些过剩的男人经常在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暴力行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政府有时回应这个问题是通过招募过剩的年轻男性从事军事活动和高风险的公共工程项目。男性对女性比例高的国家也很可能会发展出专制政治制度。瓦莱丽和安德莉亚指出,许多亚洲国家的性别比例,尤其是中国和印度,占世界人口的40%,不平衡的性别比例,可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通过后代的性别选择,这些国家获得不成比例的地位较低的成年男性。瓦莱丽和安德莉亚认为这种过剩的男性人口在亚洲最大的国家威胁着国内稳定与国际安全,同时这些国家的性别比例将在21世纪有全球性影响。
  • 羡慕嫉妒恨

    作者:张慧

    嫉妒,是一种极具破坏力量的负面情感。用福斯特(George Foster)的话来说,每个人都害怕它。既怕别人对自己的嫉妒导致的恶果,也怕自己对别人的嫉妒引发的毁灭。因此,往往会有一整套社会制度来维持、控制、权衡这种情感,把它的破坏作用降到最低。 对于嫉妒的本土形式——“眼红”以及“红眼病”的讨论曾经在20世纪80年代占据了报纸头条,近年来“羡慕嫉妒恨”又成为流行词汇。本书从对“红眼病”“仇富心态”的文本分析,到深入华北三个因采矿暴富的村子为期一年的田野调查,试图把“羡慕”“嫉妒”“恨”作为理解“暴富”、“财富不平等”与“开矿纠纷”等社会现象的切入点,分析这些现象背后的道德文化机制,由此探讨乡土社会嫉妒的发生、控制及消解机制,并针对由财富快速积累而引发的急剧社会变迁进行更为深入的人类学解读。 【学者推荐】 张慧为读者做出的财富观分析来自对生活的直接观察,而不是社会分层统计方法通常呈现的刻板社会图景。在她的笔下,多重的态度、多样的情绪、复杂的情感,不断围绕财富问题旋转变动。由于分析细致入微,并非武断绝然,而且否定了二元对立的分析法,一个多彩的社会生活光谱逐渐呈现在她的叙述和分析之中。光谱的一边是对人们对财富的向往,另一边是人们对财富的反思,光谱的中间地带则是光点逐步变化且有层次的色调。如此巧妙的分析和表述使得张慧的著作能够准确地将当代中国公民面对财富问题的复杂心态呈现在读者面前。 ——著名人类学家,清华大学教授 景军
  •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

    作者:安东尼·吉登斯 (Anthony Gid

    本书提出了一个解释现代性及其与自我关系的新框架。作者延续了他在《现代性的后果》一书中提出的观点,认为“极盛”或“晚期”现代性是一种后传统的秩序,其特征是一种发展了的制度反身性。在当下,现代制度的全球化趋势伴随着一种日常生活的转型,而这种转型又对个人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于是,自我变成了一种“反身性规划”,经由一种可被修改的有关自我认同之叙述而实现和维持。作者试图通过本书向读者说明,自我的反身性规划乃是一种控制形式,它与现代制度所体现出来的“对未来的殖民”的总方向并行不悖。然而,这种控制形式也带来了一种质疑上述总方向的趋势,也为晚期现代性的新政治议题提供了实质内容。 吉登斯曾经因忽略一些重要论题而遭到批评,因此在本书中,他重点关注了这些论题,其中包括有关自我和自我身份认同的心理学。他的一系列关于现代性的论著是其思想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一步,也必将成为社会理论、政治理论、人文地理学、社会心理学等领域的必读文献。
  • 民主的不满

    作者:[美]迈克尔·桑德尔

    本书是一部关于自由的意义的重要著作,它追溯了本世纪后半叶美国民主的再造过程,针对公共哲学的概念提出了一种哲学的论证和一种历史的论证。其哲学主张认为,程序自由主义一一一种声称政府应该对关于良善生活的各种竞争性见解保持中立的政治理论一一是不充分的:其历史的观点则认为,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程序自由主义在不断地为美国的政治话语创造词汇,它已经排挤了共和主义对公民身份和自由的理解,并开始作为一种支配性的公共哲学大行其道。在桑德尔看来,程序自由主义已经逐步取代了公民共和主义,并给美国的民主带来了灾难性后果。只有通过恢复共和主义传统,致力于共同体认同和自治所需要的公民美德,才能消除美国民主的不满。
  • 冷漠的社会生成

    作者:迈克尔·赫兹菲尔德

    为什么有些人只要一坐到办公桌后面就变成了毫无幽默感的机器人?为什么友善的朋友和亲切的邻居一旦发现(或者更为确切地说是判定)他人并不“属于”我们同类时就变成了种族主义者和偏执者?在以热情好客而著称的社会里,我们怎么会经常遭遇面对人类需求和痛苦而表现出来的各式各样的官僚制冷漠呢?或者说,在那些旨在造福全民的民主政体中,怎么会有成群的人遭受无情的漠视呢?以上便是围绕本书主题而集成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进一步概括为:崇尚个人和小集团权利的政治实体在应用那些权利时,如何以及为何看起来经常具有残忍的选择性呢?对个体和群体困境的冷漠常常是与民主及平等理想共存的。在这本书里,我将重点讨论国家控制工具的表征,特别是关于那些被笼统记在“国家官僚制”这一通用名称之下的各种办事机构的表征。
  • 背離親緣(上)

    作者:安德魯.所羅門 Andrew Solom

    「生命因困苦而豐富,愛則因為必須努力而深刻。」 「珍貴的並不是苦難本身,而是我們對苦難如同珍珠般的包容。」 養兒育女,絕不是完美主義者的遊戲。 西方有個諺語:「蘋果落地,離樹不遠」,也就是「有其父必有其子」。但事實卻是,世上有許多孩子都落到了別處,可能是幾座園子外,也可能落到世界的另一端,完全背離父母的預期和想像,而這些家庭也因此走入完全不同的人生。 作者窮盡十年時間,針對三百個擁有異常孩子的家庭進行深入且多次的拜訪:聽力正常的父母生出聾人後代、芭蕾舞者生出侏儒女兒、華爾街寵兒生出唐氏症寶寶、異性戀父母生出同性戀、平庸的父母生出神童、慈愛的基督徒父母生出殺人犯,以及自閉症、殘障、跨性別、思覺失調(舊譯:精神分製),甚至因姦成孕生下的孩子……這本書就是探討這些掉到另一個世界的果實,他們作為與家庭成員及社會大眾都格格不入的差異分子,如何尋找自我的身分認同,同時也探討了為人父母的重大意義。 這些離樹甚遠的果子與父母毫不相像,沒有從垂直的血緣遺傳到相同的外型、能力、智商、性向及價值觀,因此也無法從父母傳下的「垂直身分」獲得身分認同。他們必須從狀況相同的同伴間得到「水平身分」,才不致覺得自己是世上孤獨的異類。垂直身分是社會對他們的認知,水平身分是他們對自己的認知,而當這兩種身分認知出現巨大鴻溝,父母往往得用肉身造橋,才能橫渡這條深淵般的惡水。 這些父母一開始大多無法接受這樣的孩子,也不確信自己是否能勝任父母的角色。在生與不生、親自養育與送養之間痛苦地掙扎,許多人憑藉著對孩子的情感,激發出內在無與倫比的想像力、創造力以及愛的能力,去為孩子爭取生存的空間,而且以一種有尊嚴、有意義的姿態存活下來,從而重新發現為人父母的重大意義。 作者開宗明義提到:「從來就沒有複製這回事。」所有的生育都是一種製造,沒有子代會完全複製親代。在訪查過程中,他也見識了父母最深沉的絕望、瀕臨崩潰的邊緣。這些父母原先千方百計要避免這樣的處境,卻被迫拖入原先並不願意進入的世界,然而,最後他們卻對此滿心感激──這是本書最大的謎題。 這些與眾不同的孩子會讓父母經歷痛苦的改變,但也讓父母更了解自己。孩子就像容器,裝著憤怒也裝著喜悅,甚至救贖。愛孩子,就會把實際存在的事物看得比想像中的事物還重要。 他並未要求所有父母都得堅強樂觀地面對孩子帶來的挑戰,而是不帶偏見、平和地訴說這些家庭所經歷的艱難,並對父母在愛中的掙扎寬厚以待。作者並不頌揚苦難,他透過本書告訴我們,珍貴的並不是苦難本身,而是我們對苦難如同珍珠般的包容。 這是本兼具心理學和社會學意義的專著,而很少人能把意義如此嚴肅的研究寫得如此溫柔、動人而心碎,而這正是因為作者在書寫他人的經歷時,也注入了自己的生命經驗,並反思自己傷痕累累的人生。作者身為同志,他在摸索「我是誰」的過程中讓母親驚心,父親憂慮,雙方皆飽受折磨。這是他進行這項研究的初衷,藉由探查其他差異份子的家庭,試圖了解這樣的傷害究竟是源於個人、家庭,還是社會? 作者自述:「展開這項研究時,我滿腹委曲;結束時,我學會寬容。一開始我想了解的是自己,到最後我了解的是父母。在這一頁頁的書寫中,幸福激發了寬恕。父母總是在愛中原諒我,而我最後也在愛中原諒了父母。」 願所有讀者都能在本書中找到愛所需要的勇氣,並在釋卷後,以全新的眼光去評判個人價值及生命價值。 本書特色 封面的黑影,以及周身的水紋,第一眼讓人聯想到的,是在胎兒在母腹中的超音波影像。父母在看到超音波影像時的心情,是興奮、期待,充滿對未來的想像。那必定是一幅很美好的景象,縱使知道其中會包含很多辛苦和勞碌,仍舊在看到影像的第一眼就注入了滿滿的感情。 但他的真實面目,不是儀器可以看得出來的,未來必定有太多「意外」以及無限「驚訝」等著。那就是為何孩子的影像會是個黑影,也一定要是個黑影。 「在《背離親緣》一書中,安德魯.所羅門在在提醒我們,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沒有什麼是比父母的愛更有力量。」──前美國總統柯林頓 「在《背離親緣》一書中,安德魯.所羅門在在提醒我們,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沒有什麼是比父母的愛更有力量。」──前美國總統柯林頓 「安德魯.所羅門充滿原創力,他的寫作能為21世紀人類的權利宣言,打下一段充滿智性的基礎。人類不論種族和宗教,皆具有生存、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權利,往後,這項權利還要擴充,人類不論具備何種身分認同,都具有心理上獲得接受的絕對權利。」──Eric Kandel,諾貝爾生醫獎得主 u 2012年美國國家書評獎(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 u 2013年美好人生書獎──心理學類(Books for a Better Life award) u 2013年安斯菲爾德–沃爾夫圖書獎──非小說類(Anisfield-Wolf Book Award) u 25屆浪達同志文學獎提名──跨性別組非小說類(Lambda Literary Award) u 2013年戴頓文學和平獎(Dayton Literary Peace Prize) u 2013年安東尼盧卡斯圖書獎(J. Anthony Lukas Book Prize) u 2013年耶魯大學研究倡導獎(Yale University Research Advocacy Award) u 2013年GRASP捐贈與贊助者獎(GRASP Friend and Benefactor Award) u 2013年獎噴泉之家人道主義者獎(Fountain House Humanitarian Award) u 2013年密西根大學麥可華勒斯獎(Mike Wallace Award of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u 2013年哥倫比亞大腦灰質獎(Columbia Gray Matters Award) u 2013年全國犯罪和違法事務協會傑出成就獎(Distinguished Achievemenet Award in Nonfiction of the National Council on Crime and Delinquency) u 2013年紐約市精神疾病全國聯盟「希望種子」獎(National Alliance on Mental Illness of New York City’s 2013 “Seeds of Hope” Award) u 2013年新大西洋獨立書商協會年度圖書獎(NAIBA Book of the Year Award) u 2013年綠康乃馨同志文學獎(Green Carnation Prize) u 2013年山繆強森獎入圍(Samuel Johnson Prize) u 名列2013年《展望》雜誌全球頂尖思想家(One of Prospect Magazine’s Top World Thinkers of 2013) u 名列2013年《倡權者》雜誌去年漏網之魚的二十本年度必讀好書(The Advocate’s 20 Must-Read Books We Missed Last Year) u 2012年《柯克斯書評》非文學類最佳圖書(Kirkus Reviews Best Nonfiction) u 2012年美國亞馬遜網站非文學類最佳圖書(Amazon.com Best Nonfiction Book) u 2012年美國巴諾書店非文學類最佳圖書(A Barnes & Noble Best Nonfiction Book) u 2012年《經濟學人》最佳圖書(Economist Best Books of 2012) u 2012年《紐約時報》最佳圖書( New York Times Best Books of 2012) u 2012年《時代雜誌》十大非文學類最佳圖書(TIME magazine Top 10 Nonfiction Books) u 2012年《克里夫蘭實話報》非文學類最佳圖書(Cleveland Plain-Dealer Best Nonfiction Book) u 2012年BuzzFeed.com 最佳圖書 u 2012年《波士頓全球報》非文學類最佳圖書(Boston Globe Best Nonfiction Book) u 2012年《舊金山紀事報》十大最佳圖書(San Francisco Chronicle 10 Best Books) u 2012年Salon.com「蘿拉.米勒」專欄(Laura Miller)年度最佳圖書 「背離親緣是個里程碑,是本革命性的著作。我們許多人都經歷過『親子差異』,卻從未將之視為一種社會現象來研究。作者對這個主題討論得十分透澈,並以充滿人性的眼光待之,文字充滿魔力,令人讀來欲罷不能。」──珍妮弗.伊根,普立茲小說獎得主,著有《時間裡的癡人》 「安德魯.所羅門這部勇敢且深具野心的作品,把科學、文化以及充滿力量的同理心熔於一爐。他讓我們知道,即便是那些看起來極度不正常的人,他們和我們的相通之處,也遠多於相異之處。」──Malcolm Gladwell,加拿大資深記者、暢銷書作家、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這是一本研究透徹、筆觸細膩的書,讓我們發現這些與眾不同的孩子如何影響父母的人生、希望和感知。我原先是為了自己,想得知其他家庭如何面對孩子自閉症的診斷,最後卻學到,其他家庭是如何面對各式各樣無法預期的孩子,而這些父母又是如何鍛鍊出足夠的韌性去面對這些艱難,以及這些父母和孩子的感情又能多深厚。我自己身為父母,完全能了解要在對孩子的期望與他們真實的樣子之間取得平衡,是永無止息的掙扎。」──美國亞馬遜讀者 王浩威/精神科醫師、作家 吳佳璇/精神科醫師、作家 賴孟泉/精神科醫師 李維倫/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系教授 吳嘉苓/台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李茂生/台大法律學院教授 陳妙芬/台大法律學院副教授 吳豐維/文化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沈清楷/哲學星期五召集人 番紅花/作家 駱以軍/小說家 馬家輝/香港作家 蘇美智/香港作家 黃哲斌/新聞工作者 朱亞君/出版人 顏擇雅/出版人 羅文嘉/水牛文化社長  ──各界人士推薦 作者安德魯‧索羅門 TED演講:「愛,沒有條件」http://goo.gl/gJuINX
  • 天生的烦恼:基因、种族与人类历史

    作者:[美] Nicholas Wade(尼古

    本书建立在对人类基因组研究的惊人的新数据之上,仔细探讨了种族的遗传基础以及它在人类历史中的角色。 作者认为没有什么观点比认为一个种族优越于另一个种族更为危险和有害了。因为这个众所周知的原因,关于种族之间生物差别的讨论一直被拒之于学术研究的大门外。流行的观点认为人类的进化在史前已经止步。不论如何令人不安,这一流行的观点是不对的。作为一位长期在《纽约时报》上报道基因学新进展的资深科学记者,尼古拉斯韦德(Nicholas Wade)列举了丰富的资料来证明人类的进化延续至今。因为各类人群几千年都停留在同一个地方,却又相互隔绝,在每个大陆上独立进化,于是产生了人类的不同种族。
  • 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

    作者:赵静蓉

    "在人类历史上,“我”的发现,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和主体的“我”的诞生,或许是最具创造性也最具解构性的行为。但“成为我”是一项永远不可能停止的身份规划和记忆工程。在充满冲突与断裂的多元社会,作为一种朴素的认同,记忆或许可以为我们维护自己的身份、维持自我之连续性提供一臂之力。 基于此,《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关注融汇于日常生活之中的记忆,谈及了流动时代中人们的记忆危机,记忆的“真”、“善”,“是与非”,“公域”和“私域”的演变,与身份认同的正负相关关系等。书中既有对记忆的范式、身份的构建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建构和反思,又有对《顾颉刚日记》、帕慕克《纯真博物馆》和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的文本解读,尝试剖析并解答记忆的相关疑问,是目前国内社会记忆理论研究的开创性专著。 "
  • 从相残到相爱

    作者:[德] 维托斯·德吕舍尔

    本书关于雌雄两性的自然实验;吸引与排斥的种种信号;非理性的力量;相聚的问题;如何赢得一个雌性的爱;没有能力结婚的动物们;婚姻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