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社会学
-
心灵、自我与社会
本书作者米德是美国实用主义和当代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本书展现了米德社会心理学体系的基本轮廓,是他讲授社会心理学30年的记录。米德的理论和思想奠定了社会心理学及相关哲学流派的研究主题。 -
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
Updated for the first time, the classic book on why cooperation is not only natural but also the best survival strategy 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 addresses a simple yet age-old question: If living things evolve through competition, how can cooperation ever emerge? Despite the abundant evidence of cooperation all around us, there existed no purely naturalistic answer to this question until 1979, when Robert Axelrod famously ran a computer tournament featuring a standard game-theory exercise called The Prisoner's Dilemma. To everyone's surprise, the program that won the tournament, named Tit for Tat, was not only the simplest but the most "cooperative" entrant. This unexpected victory proved that cooperation--one might even say altruism--is mathematically possible and therefore needs no hidden hand or divine agent to create and sustain it. A great roadblock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all sorts of behavior was at last removed. The updated edition includes an extensive new chapter on cooperation in cancer cells and among terrorist organizations. "This book, if read, grasped and applied, could have a profound effect." ( Wall Street Journal ) "A fascinating, provocative, and important book." (Douglas R. Hofstadter, author of Godel, Escher, Bach ) -
迷失
我们生活在街道上遍布着各种标志与指路箭头的世界。但是,尽管科技如此发达,我们却还是会在大卖场迷路,会找不到去朋友家的道路,会因为迷路错过重要的会议或者面试。不过,许多其他动物却拥有与生俱来的方向感。蚂蚁的眼睛能够识别光的偏振;鸽子的眼睛能够探测磁场;帝王蝶与定期迁徙的候鸟能够飞越数干公里找到目的地;被捕捉到英格兰的绿海龟能够找到巴西海岸的家。 在《迷失》一书中,心理学家科林·埃拉德提醒我们注意下面这一事实:经过若干个世纪的创新发明之后,人类现在只需数小时就能在豪华舒适的环境中轻易地跨越万水千山,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却渐渐遗落了寻觅方向这种与生俱来的本能。 埃拉德通过广泛研究,在《迷失》一书中清晰明确地阐述了人们与外部世界脱节的原因,并向我们指出,这样的分离状态不仅会影响我们是否能平安顺利地在荒野进行探险,更会影响到我们如何建构所居住的城市、所工作的场所,乃至我们的家园和虚拟世界。埃拉德强调,建筑师以及城市规划者在设计环境时需要考虑到人们的行为,而且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我们并非遗世独立,而是隶属于所处的空间。 -
温暖消逝:关于临终、死亡与丧亲关怀
作为最受欢迎的国际名校公开课之一,"死亡教育”的总点击量在全美国已超数亿次。此书第八版编辑,详细讲述了常人不愿面对的话题——衰老与死亡,梳理了社会变老、临终与死亡的方方面面和发展历程。书中不只讲述了死亡和医药的局限,也揭示了如何自主、快乐、拥有尊严地活到生命的终点。书中对“善终服务”“临终关怀”“正视死亡”等一系列作者推崇的理念穿插在故事中,作出了详尽的说明;书中介绍的应对死亡恐惧的各种观念生动具体,易懂易行;并从心理学、历史学、人类学、哲学等多种角度论证濒死状态、死亡与丧亲关怀,意在帮助读者树立科学死亡观,消除死亡焦虑与恐惧。 -
大众的反叛
《大众的反叛》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这是“大众民主”正在成为欧洲政治生活主导的一个非常特别的时期,公众逐渐取代传统的社会精英而成为欧洲社会文化各个领域的支配力量,其话语也逐渐具有强势话语的特征。在另一方面,当时的公众缺乏必要的政治训练和理性涵养,表现出力有不逮的情况——诸如易受短视的功利心驱动、轻信政治投机家的承诺、对公共利益的冷漠等等。 这一切,都被奥尔特加敏锐地察觉到了。在《大众的反叛》中,作者对正在崛起的“大众民主”可能导致的“多数人的暴政”怀有深深的恐惧,虽然现代社会的技术让公众具备了支配的能力,但是否就有这样的资格呢?是否应该存在着一种克制的力量呢? 《大众的反叛》全书分为两大部分:在第一部分中,奥尔特加对“大众的反叛”这一时代特征作出诊断与剖析;在第二部分中,他将“大众的反叛”由欧洲国家之内推延至整个国际领域,由“大众人”转而分析“大众民族”。 作者在书中讨论的问题在今天看来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如何有效避免公共灾难有巨大帮助。 -
社会性自我
《社会性自我:自我与社会面面观》包括了西方有关个体自我的一些观念、社会个体性的观念、自我的文化形成与历史形成、莱恩论分裂的自我与分裂的身体、作为认同与展演的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社会饱和与饱和自我等内容。 -
儒家关系主义
本书为作者过去二十年问所写社会心理学论文之精华。在这些论文中,作者以后实证主义的科学哲学为指引,将理论探讨和经验研究相结合,试图在对中华文化传统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融合东西文化,努力建构以“儒家关系主义”为核心原理的理论模型,以作为华人本土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典范。本书资料翔实,观点新颖,是有志于发展本土社会科学人士的必读之作。 -
EQⅡ
这本书主要探讨了工作EQ的各种技巧与相关知识,包罗了当今心理学家以及教育家们的数年心血,为智慧的真正意义又添新的意蕴。全书分五章,包括:“超越专业和学识之上”、“自我把握”、“人际技巧”、“学习的新模式”、“高情感智商的企业”。 -
百万大决定
【内容简介】 重大决策听谁的?依赖长官或专家,可能会付出高昂代价!专家不敌大家,一言堂不如群言堂!. 我们应该停止对精英的追捧,应当向整个整体(当然也包含那些精英分子)寻求答案和帮助。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都在骑驴找驴。 企图雇用聪明人不会让你误入歧途,但是一心想着雇用最聪明的人却会让你步入深渊。.. 最聪明的群体应该是由那些彼此能够保持独立,并持有各种各样观点的人组成的。独立性并不意味着合理或者公正,你的道理可以是伤风又鼻塞——半通半不通,你的决策也可以是杀猪捅屁股——有点瞎糊弄,但只要你是独立的,群体就会更聪明。 从别人的行为中为你自己的行动找到一些启发是一条通向成功的捷径。... -
人性七论
尽管这是由一位哲学家所著,但它对一些从学术上讲并不属于哲学范畴的某些作家和主题,也进行了探讨。同时,虽然本书讨论了某些心理学理论,然而很难将它当成一本心理学的普通入门读物,本书甚至还旁及生物学、社会学、政治、神学等方面的问题,跨越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神学这些学科之间的通常界限。如果用当前的一个时髦词来说,本书是“跨学科的”。把它当作作者曾称之为“应用科学”的扩充练习,也许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其含义是,用理性分析法来解剖信仰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作者认为,我们作为个人和社会应当做什么,信仰和意识形态对之有着影响。纯哲学的问题不可避免提到了,但是未作解答。 -
暴力:一种微观社会学理论
在受动作片电影和畅销惊悚小说影响而产生的流行误解中,在社会科学家的常规解释中,暴力往往与贫困、种族或意识形态仇恨、家族疾病等特定情况联系在一起。本书从微观社会学角度出发,借助视频录像、民族志调查,近距离研究暴力真正发生时的情况,引导读者进入真实而令人不安的人类冲突世界:从军队暴力、警察暴力、家庭暴力、校园欺凌、抢劫、运动暴力到武装冲突,进而揭示了暴力动力学,解释了为什么暴力通常会是对弱者的暴行、为何通常会在众人面前进行仪式性展览,或进行秘密恐怖袭击和谋杀;以及为什么少数人能够操控暴力;最后则提供了应对乃至消除暴力的方法。 -
道德的起源
从达尔文代到现在,生物学家一直在努力探寻人类的道德意识的起源。在这本书里作者推测,人类的道德乃是伴随着狩猎大型猎物演化而来。个体为了在群体中生存下来并茁壮成长,道德意识是一个复杂的防御机制,在采猎社会,生存的本质归结为一点:不合作,即死亡。 -
情欲、伦理与权力
《情欲、伦理与权力:香港两性问题研究报告》中的研究报告和文章大部分最初都是以英文在学术期刊里发表,但许多研究对象却是香港的华人,这些议题更与普罗大众息息相关,作者将这些文章结集成书,以简体中文出版,期盼能创造更广阔、包容和开放的讨论空间。《情欲、伦理与权力:香港两性问题研究报告》结集了两位学者在回望自已曾走过的学术路程时,在不同阶段的转变和调整的反思。《情欲、伦理与权力:香港两性问题研究报告》共分四部分,包括导引、身份认同与权利、关系多元性及欲望。 -
革命心理学
《革命心理学》内容简介:古斯塔夫•勒庞对心理学和政治学的熟稔,使他的作品拥有一些独特的视角,兼之法国式随兴而至的叙述风格,往往给读者带来一些特异的体会。《革命心理学》是一部试图刻画法国大革命期间各色人群心路历程的著作。其特殊的对政治、社会行为的心理分析方法,对我们进一步了解法国大革命及其相关的政治、社会活动,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帮助。这部著作,无论是作为文献还是作为学术作品,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
Social Mindscapes
Why do we eat sardines, but never goldfish; ducks, but never parrots? Why does adding cheese make a hamburger a cheeseburger whereas adding ketchup does not make it a ketchupburger? By the same token, how do we determine which things said at a meeting should be included in the minutes and which ought to be considered off the record and officially disregarded? In this wide-ranging book, Eviatar Zerubavel argues that cognitive science cannot answer these questions, since it addresses cognition on only two levels: the individual and the universal. To fill the gap between the romantic vision of the solitary thinker whose thoughts are the product of unique experience, and the cognitive-psychological view, which revolves around the search for the universal foundations of human cognition, Zerubavel charts an expansive social realm of mind, a domain that focuses on the conventional, normative aspects of the way we think. With anecdotes and revealing analogy, Zerubavel illuminates the social foundation of mental actions such as perceiving, attending, classifying, remembering, assigning meaning, and reckoning the time. What takes place inside our heads, he reminds us, is deeply affected by our social environments, which are typically groups that are larger than the individual yet considerably smaller than the human race. Thus, we develop a nonuniversal software for thinking as Americans or Chinese, lawyers or teachers, Catholics or Jews, Baby Boomers or Gen-Xers. Zerubavel explores the ways in which thought communities carve up and classify reality, assign meanings, and perceive things, defamiliarizing in the process many taken-for-granted assumptions. -
你以为你是你,其实你不是你
《你以为你是你,其实你不是你:网络人格如何逆袭你的真实人生》内容简介:人类已经无法阻挡网络人格的反噬了!每一个人在登录网络的那一刻,就分裂为另一个连自己也摸不透的网络人格,就像DNA被重组了一样,TA在虚拟世界中自我进化,逐渐成为你无法掌控的人格,甚至可能逆袭,反过来控制你的现实生活!现实生活中的路人甲乙丙丁,在SNS社交网络中都成了“高富帅”和“白富美”。面对着让你心动的他(她),你只能说出寒暄的话语,而一旦在网上,连他(她)都惊叹于你如此的健谈和热情。遇到不懂的问题,首先想到的是“百度”或“谷歌”,迅速地得到了答案,可仔细想想,你却没有获得任何知识。对着电脑工作了一天,回到家,本是和家人共处的时间,自己却又不由自主地开始在网上搜寻起来。你以为你可以把“现实”和“虚拟”完美分割,其实虚拟世界的另一个你,早已逆袭反噬,可能随时取代真实的你!自负、自恋、重口味、恶趣味、退化症……别让自己沦为网络人格的奴隶! 《你以为你是你,其实你不是你:网络人格如何逆袭你的真实人生》为你揭秘网络人格的类型与症状,带你全面诊断你在虚拟世界的另一个人格,揭露TA带给你的各种影响,并教你如何掌控TA,在虚拟和现实之间找到完美平衡!书中每章都有作者阿布加欧德医生亲身参与的治疗案例,使内容生动可信,这些案例读起来一定让你回味无穷、拍案叫绝、感同身受,不禁大喊当下的网络流行语——躺着也中枪! -
精英话语与种族歧视
精英话语与种族歧视,ISBN:9787300130057,作者:(荷)范·戴克 著,齐月娜,陈强 译 -
科学是怎样败给迷信的
本书研究美国从1830年起的科学普及史,揭示了这样一个令人迷惑的现象:曾经作为一种积极、进步的文化力量的科学,在美国消费文化中,慢慢地为新伪装下的迷信和神秘主义的复活让出了一条通道,最终导致科学在大众层面上被迷信击败。作者以19、20世纪美国的科学普及史为经,以公共卫生、心理学和自然科学三个领域内的普及活动为纬,向读者展现了一部美国的科学与迷信的“战斗史”。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