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社会学

  • 回乡记

    作者:贺雪峰 /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

    乡土性在中国人的血液里植根千年,“回乡”也早已成为每个个体寄托乡愁,寻找记忆的自觉行为。在今天涉及近十亿人口的城市化浪潮中,“回乡”更是这个巨变时代的一个缩影。

    贺雪峰教授联合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共同编著的《回乡记》,汇编了36 篇返乡见闻笔记,呈现了全国不同地区乡村的熟人社会、宗法秩序、婚育选择、公共服务、村庄秩序出现的巨大变迁和面临的新问题,为关心自己家乡、热爱这个国家的人们提供了关于当前中国农村真实状况的一幅画卷。

  • 风险社会

    作者:乌尔里希·贝克

    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经典作品,洞悉人类生存困境,提出“风险社会”的重要诊断。

    《风险社会》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的经典名作,后现代社会学理论的杰出代表作。正如作者所指出的,19世纪的现代化消解了等级僵化的农业社会,开创了工业社会的结构图景;而当今的现代化则是消解了工业社会的轮廓,在现代性的连续性之中,另一种社会形态正在形成。在这一社会形态中,未知的、意图之外的后果成了历史和社会的主宰力量,它使这个星球上所有的生命形态都处在危险之中。

    本书把当前的现代性诊断为“风险社会”,其主要特征在于,人类面临着生存的风险,而这种风险正是由工业社会所制造的。我们身处其中的社会充斥着组织化的不负责任的态度,尤其令人不安的是,风险的制造者以风险的承受者为代价来保护自己的利益。贝克认为,西方社会中的主导性经济制度、法律制度和政治制度不仅卷入了风险制造,而且参与了对风险真相的掩盖。贝克力倡自反性现代化,其特点是,既洞察到现代性中理性的困境,又试图以理性的精神来治疗这种困境。

    【推荐语】

    这是一项大胆而充满想象力的研究,关注风险、社会理论或全球社会变迁的专业学者以及有耐心的普通读者都会发现,这本书非常值得一读……贝克通过令人信服的论证提出了风险感知中的文化和道德维度,并清楚地表明,如果不对科学、技术及风险在文化建构上的作用加以认真探讨,社会理论就不可能真切地阐明现代社会。

    ——《当代社会学》

  • 隱形澳門

    作者:李展鵬

    對很多台灣人來說,澳門是一個似乎很熟悉、但其實很陌生的地方。「港澳」這概念指的常是香港;在「中港台」及「兩岸三地」這些稱呼中,澳門更是隱形的。但其實,除了賭場、大三巴與葡國蛋塔之外,澳門還有其他值得瞭解之處。尤其是近年遊澳門的台灣遊客持續增長,而台灣也有人力倡開賭場,也許這就是台灣人了解澳門的時機。了解究竟澳門有什麼獨特之處?跟大陸、台灣、香港有什麼不同?

    此書會從澳門長期不被看見的「隱形狀態」談起。作者身為土生澳門人,累積了過去十年對澳門的觀察與思考,全書分為四章。第一章「大三巴背後的故事」談歷史與文化,除了簡述澳門的特殊歷史以外,也從建築、城市結構、葡國菜,以及港澳的微妙關係去討論澳門的混雜文化;第二章「三千萬遊客的一夜情」談開放賭業市場之後的巨變,從二○一六年天鴿颱風曝露的問題、政府派錢的措施、旅遊業的過度發展、城市空間的變異,談到階級社會的浮現;第三章「遲來了數百年的初戀」談身份認同,討論「我愛澳門」這論述的出現,以及本土身份如何在建立在懷舊情緒及排外心態之上;第四章「自己的故事自己說」談本土創作,分析電影、繪畫及戲劇這三種作品如何反映了過去十多年澳門人對城市問題的思考、對本土身份的探索。

  • 怀旧的乌托邦

    作者:  [英] 齐格蒙·鲍曼

    人类能够达成某种幸福的理想状态,我们对此曾深信不疑,然而我们现在却不再相信它。这种理想状态在500年前就有人描述过他,托马斯·莫尔在其代表作乌托邦里就提到了。尽管人们现在认为乌托邦是子虚乌有无法实现的,但人们并未在内心深处放弃对乌托邦的追寻。与此相反,它正在以某种方式呈现,只是它并不指向未来,而是指向过去,不重视可创造的未来,而是把注意力集中于我称之为怀旧的乌托邦的毫无生命的过往。作者对这种怀旧的社会思潮持批判态度。

  • 知情权的兴起

    作者:[美]迈克尔·舒德森

    美国的国父们并未支持人民的知情权,并未支持政府信息公开、医生向患者坦陈病情、商品标签讲述商品实情、公布工程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这些事是在我们的时代才出现的。“透明”这一观念兴起于20世纪50-70年代(远在互联网诞生以前)。它是一些锐意改革的政治家、记者、“看门狗”团体和一些社会运动培育出的果实,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机构对批判的倡导为它提供了养分。

    在本书中,作者探讨了《信息自由法》的颁布、超市商品商标改革、国会立法“阳光”改革、“环境影响评测报告”制度的建立、无党派性和分析性新闻报道的增多等有助于开启信息公开实践的个案,并指出,它们让“知情权”进入了政治生活并改变了传统的代议制民主制度——对政党和选举的关注减少、公民参与政治的方式增多、政府受到全年不断的监督、政治与社会以及公与私之间的界限变模糊。“知情权”的兴起标志着民主自治进入了新时代。

  • 文明的进程

    作者:[德]埃利亚斯 (Norbert Elias

    本书是埃利亚斯的成名作,出版后轰动西方世界,成为畅销书。人们通常把文明看成一种现成的财富,但作者认为文明是一种过程,是历经数百年逐步演变的结果,是心理逐步积淀规范的结果。而且,作者推翻了传统社会学把人和社会看成是两个各自独立的实体的两分法,提出两者不可分割,正是宏观的社会和微观的人之间的互动激荡形成了文明的进程。总之,本书提供了一种新的历史研究方法:不仅研究社会经济,而且考察人的情绪气质和思维方式的变迁;不仅重视重大事件,也从小处着手,探讨人的行为举止,日常生活,以小见大。是一部将历史学、政治学、心理学、经济学、种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熔为一炉的百科全书式的人文经典。

  • 用数字说话

    作者:[美]苏珊·赫伯斯特

    通过民意调查来量化美国人的情绪,这看起来是一种评估人们需要、不偏不倚的方法,在本书书中,作者却论证说:测量公众舆论的方式影响到选民、立法者和记者们解释公众舆论的方式。通过追踪美国从19世纪的模拟投票到当前的抽样调查的公众舆论历史,作者表明了数字如何既承担着工具性功能,又承担着符号性功能;不仅扩散着中立性信息,还让渡权威。她指出,民意调查的科学诱惑力并没有充分地提升公共辩论,相反,它常常通过窄化公共辩论的边界,促使我们忽略公共问题的某些维度。在分析公众舆论的量化如何影响到当代政治和民主进程的基础上,作者针对美国政治运作提出了一些根本性的,却又难以解决的问题。

  • 物质文化与日常生活的变迁

    作者:徐敏, 汪民安主编

    物质文化(Material culture)研究是当代西方人文学术研究中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它一改人文学术研究重视精神与观念的传统,把研究对象聚焦于所有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之上,认为这些物质产品具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功能与价值,在建构日常生活方式和影响社会的历史变迁方面产生主导性作用。本书比较全面地反映出了当前国内物质文化研究的基本状态,是迄今为止国内物质文化前沿性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

  • 吸引

    作者:瓦妮莎·范·爱德华兹(Vanessa Van Edwards)

    结交朋友及影响他人的确有一套科学,学会这套科学将彻底改变你与人交流互动的方式,瓦妮莎·范·爱德华兹著的《吸引(与人成功交流的科学)》将分享赢得人心以及与任何人都能愉快相处的行为密技。

    每个社交场合都有可预测的模式,所有的交谈内容都是可以事前计划的。

    你将在本书中学到互动实战的技巧:

    最初5分钟:把控社交场所,抓住他人眼球,擦出聊天火花,提亮他人优点,通过相似引发兴趣。

    最初5小时:解译微表情的奥秘,破解性格问题,赏识如何激发他人更好的一面,利用主要价值观捕获人心。

    最初5天:用故事创造联结,给他人主控权以便领导他人,暴露你的脆弱从而建立持久关系,建立保护防线以应对难搞的人。

    这些技巧简单却强而有力,助你获得更佳的影响力,让事业升级、人际关系改善、收入增加!

  • 社群运营五十讲

    作者:陈菜根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社群营销不只是简单的建群、卖东西,而是建立一种自动运转的,去中心化的生态圈,让相同爱好的人产生关系,迸发出裂变的火花,创造更多的营销机会。本书从基本的社群概念入手,讲解了社群的五大要素,社群活动的运作,社群的变现模式以及如何做一个社群师等内容,最后再从如何打造社群IP入手,详细讲解了社群IP的定义、分类及操作过程。

  • 性欲和性行为

    作者:[德]福尔克马·西古希

    继弗洛伊德、福柯之后的性学理论大师

    ·

    第三次性革命的提出者

    ·

    福尔克马·西古希在其百科全书式的《性欲和性行为》一书中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西方性革命做了全方位的探讨和反思

    ·

    ·

    弗洛伊德的性理论已经有超过100年的历史了。从那时到现在,理论的内容已经有了很多改变。今天,不仅是我们思维和工作的方式改变了 ,我们的欲望和爱的内容也改变了。性,已经不再是迷茫和革命的伟大隐喻。如今的媒体和商业化中,这个话题已经被平庸化了。在此背景下,伟大的性学家福尔克马尔?兹古希(Volkmar Sigusch)通过本书提出了性学理论。这本书是领域内首次涵括了我们所处时代的新性学——因特网、性门户(Portalsexualit·t)、性冷淡,新性别——变性、性别模糊以及新的表现形式——多元之爱(多重伴侣关系)、恋物癖(Objktophilie)等方面的内容。当然,历史上出现的形式,如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性虐待(SM)以及恋童癖,也在书中作了详细讨论。

    ·

    没有哪个人的性认知、爱情和性生活会与任何一个除他之外的人相同,因此探究社会、文化和团体的变化,如何具体影响到每个个人即是本书的宗旨。

    ·

    ·

    【媒体评论】

    “他是国际上最被看重的性学家之一。”——《明镜周刊》

    ·

    “尽管他并没有发明‘性’,但属于那些使‘性’高雅地登上科学讲坛的科学家之一。”——黑森州广播电台

    ·

    “西古希向我们展现了陷在神秘和个体感觉夹缝之间的性科学,怎样才能打开一条通向自由的道路。”——《法兰克福汇报》

    ·

    “他的研究有一种令人感动的美。”——《时代周报》

    ·

    “他是一位分辨细微差异的大师……。在有关人的性欲和性行为领域里,几乎没有人像他那么拥有如此丰富的历史和系统性的知识。”——法兰克福广播电台

    ·

    “他有一种不可否认的冷幽默,以致使人们感到似乎又回忆起伟大的利希腾贝格和他的那些潦草的笔记。”——蒂娜•曼斯克(Tina Manske)

    ·

    “一位出类拔萃的散文家。”——《南德意志报》

  •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作者:[德]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恩格斯的一部重要的著作,也是国内外学者较为重视和经常使用的学术资料。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在该著作中,恩格斯系统而科学地阐释了人类历史的早期阶段,论述了家庭的起源和发展,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以及国家的产生原因和阶级本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更加有效地探讨社会结构的内在机制,恩格斯明确指出:“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这里有一个重要的范式转向,即如果说以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关注的重心还是主要落在生产场所(如工厂)的话,那么恩格斯在此处即打开了另一个重要场所的研究,即家庭。由此,也打开了通过家庭这个社会最基本的单元,去逐步展开并透视整个社会结构的研究路径。为此,有的学者认为,恩格斯在该著作中的做法,是在某种程度上执行马克思的遗志。因为,恩格斯在写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时,大量地占有和利用了马克思对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所作的摘要和批语,并根据时代发展的新成果,又补充了相当多的材料。

  • 被拐卖婚迁妇女访谈实录

    作者:王金玲 / 姜佳将 / 高雪玉

    “性别与生活口述史丛书”以性别为视角,以口述史为方法,记录和研究生活的历史和变迁,反映其对个体生活与命运的影响。

    《被拐卖妇女口述史》主要是通过对30多位云南/广西籍被拐卖、拐骗到华东五省成婚,或成为性服务者、廉劳动力等的妇女的访谈,反映今天拐卖、拐骗现象的特征。书稿呈现了被拐卖、拐骗妇女的生活实况,以使社会更全面和深入地了解这一人群。

  • 文体的社会建构

    作者:祝鹏程

    关于相声,今日的大众有很多经典的认知与命题,诸如相声是一种“民众喜闻乐见的民族民间艺术”“有着历史悠久的讽刺传统”等。我们时常习惯从这些本质化的概念出发来理解它,但很少有人去思考这些司空见惯的知识与概念是如何生成的。本书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作者把相声的变迁放置到现代民族国家建设的进程中,以动态的视角来探究相声在“十七年”(1949-1966)期间的改进过程。综合考察相声这种文体如何在社会意识形态的管控、知识生产的形塑、表演空间的改换、传播媒介的影响,以及表演者、经营者与观众的互动下被建构出来,并通过认知装置的倒置成为向来如此的“传统”。本书分析了社会变迁对相声的影响,也探讨了现代民族国家建设与民间文化的关系,体现了融合民间文学与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努力。

  • Factfulness

    作者:Hans Rosling / Ola Rosling / Anna Rosling Rönnlund

  • Factfulness

    作者:Hans Rosling

    Factfulness: The stress-reducing habit of only carrying opinions for which you have strong supporting facts.

    When asked simple questions about global trends―what percentage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live in poverty; why the world’s population is increasing; how many girls finish school―we systematically get the answers wrong. So wrong that a chimpanzee choosing answers at random will consistently outguess teachers, journalists, Nobel laureates, and investment bankers.

    In Factfulness, Professor of International Health and global TED phenomenon Hans Rosling, together with his two long-time collaborators, Anna and Ola, offers a radical new explanation of why this happens. They reveal the ten instincts that distort our perspective―from our tendency to divide the world into two camps (usually some version of us and them) to the way we consume media (where fear rules) to how we perceive progress (believing that most things are getting worse).

    Our problem is that we don’t know what we don’t know, and even our guesses are informed by unconscious and predictable biases.

    It turns out that the world, for all its imperfections, is in a much better state than we might think. That doesn’t mean there aren’t real concerns. But when we worry about everything all the time instead of embracing a worldview based on facts, we can lose our ability to focus on the things that threaten us most.

    Inspiring and revelatory, filled with lively anecdotes and moving stories, Factfulness is an urgent and essential book that will change the way you see the world and empower you to respond to the crises and opportunities of the future.

  • 天空的另一半

    作者:[美]尼可拉斯·D.克里斯多夫 / [美]雪莉·邓恩

    天空的另一半《天空的另一半》以实证主义的方式到深入现场调研,取材,两位作者以他们专业的新闻精神和厚重的人文关怀,告诉我们即使在正常的生活轨道,性别不平等引发的道德困境也在时刻发生。这对我们无恙生活中的人,是一次心灵的警醒。 
  • 人口创新力:大国崛起的机会与陷阱

    作者:梁建章 / 黄文政

    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吗?中国能否成为发达国家取决于未来中国的创新力。中国能否越过中等国家收入陷阱,继续引领全球经济,取决于其创新力。而创新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口因素,包括人口规模、组成和分布。中国的创新力能否比肩甚至超越美国、欧洲、日本呢?

    本书从历史和世界的角度,用大量数据和最新的经济学理论,论证了人口与创新以及经济的关系。与传统的人口经济学观点侧重点不同,本书在剖析了人口对于环境、资源、财税等方面的经济影响之后,得出的结论是,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人口成为影响创新力的根本因素,也就成为经济发展动力的最重要的因素。本书详细分析了人口规模、人口年龄结构和人口地域分布对创新力的影响,也分析了各个主要国家在人口创新力方面的优势、劣势、政策的机会和陷阱。

    中国以前享受了人口多、市场大的优势,但是未来会受累于人口严重老龄化问题。此为,中国的人口分布和流动也存在结构与政策的问题。与中国相比,在创新和人口方面,美国、印度也有独特的优势,日本和欧洲也有机会。尤其是美国具有得天独厚的移民优势。未来大国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国之间的人口政策的竞争。

    本书提出了各国最优的人口策略,并且对于中国现行的人口、教育和城市化政策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这些政策建议将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如果不尽快调整现行的人口政策,中国很有可能在取得短暂的优势以后,迎来人口断崖式的下跌,从而在全球创新竞争中败下阵来。

  • 舆论

    作者:[美]沃尔特·李普曼

    《公共舆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它第一次对公共舆论做了全景式的描述,自1922年问世以来,已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至今仍然保持着这个领域中的权威地位。其影响力经久不衰的奥秘在于,它卓有成效地梳理了舆论研究中一系列难以回避的问题,比如舆论从哪里来?它是怎样形成的?它能造成什么样的结果?谁是公众?公共舆论是什么意思?它是仅仅在公众中传播还是由公众自己形成的?它什么时候才能成为独立的力量?该书对成见、兴趣、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问题做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完成了新闻史上对舆论传播现象的首次全面论述,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 权力的转移

    作者:[美]阿尔文·托夫勒

    《权力的转移》是“未来三部曲”的第三部,本书主要探讨应如何控制变革、谁将制造变革、如何制造变革。作者深入而精辟地指出知识经济的作用,宣告知识力量已经成为经济时代的宣言。同时作者认为,知识在权力转移上扮演的关键角色,提出社会权力的概念,并探索21世纪企业、经济、政治和世界局势的改变。作者指出,知识、财富和武力是社会权力的基本源泉。最简单地体现权力的方式就是行使武力,但这是一种低质量的权力形式(Low-quality power)。相比之下,财富创造的是中等质量的权力(medium-quality power),而最高质量的权力则来自知识。而“权力的转移”并非仅仅是转移(transfer)权力,而是转化(transform),由武力权力、财富权力向知识权力的转化。从这三种权力形式出发,托夫勒从资本的转换到“知识密集业”与“低知识产业”的冲突,从超市的电子化到家族企业的兴起乃至全新组织形态的出现中整理出权力新的架构,指出产业与经济的深层改变也将带动政治、社会和世界局势的巨大改变。而在企业界的权力争夺战里,主要的斗争工具跟其他社会阶层的斗争相同,就是武力、金钱和知识。不了解这三样工具如何变动的人,等于是搭上通往经济衰亡之路的倒退火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