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社会学
-
回归公共空间
本书是作者在学院研究之余,介入日常生活、思考当下世界所形成的思想产品。涉及当代思想(新启蒙问题)观察、大学体制改革反思、对“九一一”、“非典”等国内国际重大突发事件的深层透视,以及对日常文化生活的批判性分析。作者学术功底深厚,历史与现实资料占有丰富,笔触冷静、沉淀,这一切都使得本书在中国当代学人的学术札记中独树一帜。 -
中国户籍制度-历史与政治的分析
本书以清晰的脉络、翔实的史料梳理出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发展、演变的线索,并对户籍制度的变化与封建国家所呈现出的周期性盛衰现象之间的关系,做了认真深入的规律性探讨。认为户籍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春秋战国的萌芽初现,至秦代正式建立,其后实行了两千多年,其发展、演变过程几乎与中国封建国家的发育、成熟同步。在完善封建国家功能方面,所起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
世界古代性文化
本书是中国学者研究世界性文化的代表作之一。性文化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形态,世界的性文化发展历程与中国的性文化历程之间存在着惊人的相似。无论是原始性崇拜、对女性的压抑与摧残、纵欲与禁欲时代的交替,都似乎在背后有“普遍的”规律起作用。然而,世界其他各国曾广泛存在的对同性恋者的迫害在中国历史又未曾出现过,中国的贞节牌坊和缠足又是具有自身的特点,作者正是从世界古代纷繁芜杂的性文化现象中寻找历史的阐释。 -
Chen Village
The first two editions of Chen Village presented an enthralling account of a Chinese village in the throes of Maoist revolution followed by dramatic changes in village life and local politics during the Deng Xiaoping period. Now, more than a decade and a half later, the authors have returned to Chen Village, and in three new chapters they explore astonishing developments. The once-backwater village is today a center of China's export industry, where more than 50,000 workers labor in modern factories, ruled by the village government. This new edition of Chen Village illuminates, in microcosm, the recent history of rural China up to the present time. -
制度是如何演化的
《制度是如何演化的:德国、英国、美国和日本的技能政治经济学》主要内容简介:对有些读者而言,职业培训并不是最闪耀思想火花的主题,这一点我很清楚。但我依然希望他们能够耐心地听我讲完整个故事,我会告诉他们在职业培训故事中含有很多政治经济学和比较政治理论方面有价值的洞见。就我个人的研究而言,我在追问是什么界定并维持了不同资本主义国家模式的多样性?技能形成体制是我研究的一个分支。 -
上海游民改造研究
《上海游民改造研究(1949-1958)》讲述了:近代以来,游民问题在性质上几经变换,从道德、伦理问题变成社会、经济问题,再变成政治问题,最后成为一个集政治问题、道德伦理问题与司法问题于一身的复杂难题,但不再是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无业游民的文化程度及技艺水平都远远高于国民的平均水平,他们之所以成为游民,并非由于文化水平低下或缺乏谋生技能,更深层的原因在于社会没有为他们提供就业的机会…… 建国初期,在社会秩序的规范中,每一个人根据阶级出身确定自己的阶级成分,然后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对于城市中数量众多的流浪人群和其他无法划分阶级成分的人员,人民政府将其归入游民行列,帮助他们找到安身立命之所,从而完成对城市基层社会的清理与重建。 -
大地上的受苦者
◎聯合推薦:南方朔、孫大川、陳芳明、廖咸浩 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大師/沙特 《大地上的受苦者》是弗朗茲‧法農的最後一本著作。早在《黑皮膚,白面具》一書中,法農便提出對於種族主義的反思,他認為種族主義並非偶發事件,亦非恣意妄為,而是一種宰制的文化體系,這種體系也在殖民地運作。若是不看清統治文化所帶來的壓迫效應與奴役現象,那麼對於種族主義的抗爭便是徒然,因為這種壓迫的觸角廣及社團、政治與文化,甚至也會影響個體的精神狀態。在全球化對弱勢地區已然形成新殖民剝削的今天,法農的諸多觀點,都能讓我們看清當前的許多現象,原是源自整個殖民主義/資本主義的淵藪。 -
多面中国人
《多面中国人》中描写的中国人的生活画面都是我亲身经历和感受的。我在中国生活了50年,和几乎每个阶层的中国人都打过交道。这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愉悦。我越深入中国人的生活,我的心就越被他们所吸引。他们真是一个可爱的民族。无论是在欢乐的时候,还是在生活被悲伤笼罩的时候,或者是伸张正义的时候,中国人都证明了自己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
乡村中国纪事
内容提要: 本书从微观史的角度探究在集体化和改革时期中国乡村的社会经济变化,重点考察位于长江下游江苏中部里下河地区“秦村”的历史变迁,尤其是从中所折射的中国农民在不同制度设置下的动机和行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作者并从一个新的视角解读乡村中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包括国家和乡村的关系,基层干部与村民的关系,集体化时期的经济激励与农业效率的问题,以及改革时代的新发展。 作者简介: 李怀印,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校区(TheUniversityofTexas atAustin)历史系副教授。1987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近代史硕士学位,1993年赴美,入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UCLA)历史系,师从黄宗智教授,研究近现代中国乡村社会,2000年获博士学位。主要著作有ViIlage Governance in North China.1875—1 936(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中文版《华北村治: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国家与乡村》,中华书局,2008年和Village China under Socialismand RefO rm:A Micro—Histo ry.1948—2008(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本书获第三世界研究协会2009年度最佳图书奖及中国留美历史学会2009年度杰出学术贡献奖。目前正在从事两项课题的研究,一是关于二十世纪中国政治、意识形态与历史叙事,初步成果发表于Modern China及History and Theory等英文学术期刊:另一项则为从全球史的角度对清代以来中国国家的现代改造和社会转型所作的比较研究。 目录: 插图列表001 重量、长度及货币换算001 秦村行政变迁001 英文版前言001 中文版附记001 第1章 导论:关于中国农民的对立观点001 第一部分 1950年代的囊从与抵翻 第2章 经济利益、身份认同与意识形态:农业集体化021 第3章 “群众闹事”:对农业集体化的抵制044 第4章 大跃进及其后果071 第二部分 社会主义下的权力和控制 第5章 “正当的武器”:集体化时期的政治参与 095 第6章 文化大革命:一个多侧面的经历 123 第7章 国家的延伸:“文革”时期的基层控制 141 第三部分 个人、家魔和集体 第8章 集体化时期的日常劳动策略163 第9章 家庭周期和收入差异186 第10章 农业增长和社会进步204 第四部分 改革时期 第11章 去集体化235 第12章 国家的收缩:乡村政治和社群生活255 第13章 从统治到治理275 第14章 结论291 参考文献308 -
儒教与道教
《儒教与道教》内容简介:当前世界上存在着四大文化区,即基督教文化区、伊斯兰教文化区、佛教文化区、儒家伦理文化区,前三大文化区都是以宗教为中心形成的,而以中国为中心的儒家伦理文化区,虽然其内部也存在宗教,但整个文化区的凝结核心却是儒家的伦理文化,一种以家庭文化为基础的文化。《儒教与道教》是马克思•韦伯即研究基督教文化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后的第二部宗教社会学著作,《儒教与道教》中以儒家伦理为核心,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去论证儒家伦理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并与西方的新教相比较,试图去寻找中国在各种条件都好于西方的情况下,资本主义为什么没能发展起来的原因。 -
乡村建设理论
梁漱溟作品集全新整理 权威文本 梁漱溟先生致力于解决中国问题之代表作品 中国近百年史,也可以说是一部乡村破坏史。 中国国家之新生命,必于农村求之;必农村有新生命,而后中国国家乃有新生命。 今后中国人向上兴奋地新方向是什么?老实不客气的说:就是我们的乡村建设运动! —————————————————— —————————————————— 本书为梁漱溟作品集之一,其余两本为《中国文化要义》和《人心与人生》。2005年前后这三本书都曾作为“世纪人文系列丛书•世纪文库”系列出版。《这次为新版,改变了开本与定价,增添了一些珍贵的手迹照片,并增加了部分附录,使其更具权威性与收藏价值。 本书是梁漱溟先生社会政治思想的代表作。从认识和解决中国社会问题入手,系统地阐述了梁漱溟对中国社会改造与乡村教育关系的思想。他以乡村为中国文化之本的思想,以及通过教育手段来改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组织结构,培养新伦理,建设新礼俗的思想,都是对中国社会根本问题思考的积极实践。 -
香烟的世纪
《香烟的世纪:香烟的沉浮史告诉你一个真美国》以惊人的细节展现了二十世纪最大的文化、政治和科技争议,争议的焦点是曾经俘获万千美国大众身心的消费品——香烟。生命与死亡、管制与反管制、科学与伪科学、广告的持久威力与受害者的不懈抗争……只有理解了香烟,人们才能理解美国。 -
文化的重要作用
近些年来,文化因素在人类进步中发挥的作用,受到了全球性的关注。《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从文化与经济发展、文化与政治发展、文化与性别、文化与美国少数民族、亚洲危机和促进变革等几个方面人手探讨文化问题。国际政治问题专家亨廷顿和国际和地区问题研究员哈里森,召集世界多方专家学者,在美国艺术科学学会举办的“文化价值观与人类进步”研讨会上,探讨何种文化在何种程度上促进或阻碍了经济发展?文化与政治、文化与民主有什么样的联系?文化是否有优劣之分,应该承认一种文化比另一种好,还是要尊重所有文化?文化在男女平等和少数民族问题上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文化因素如何影响了全球经济运作模式?对于文化变革,我们应如何面对,持何种态度,采取何种措施呢? 《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将有助于我们在诸多文化问题上的理解与探讨。 -
小玩意
玩耍是孩子的工作,而玩具就是他们的工具。 玩具向年轻一辈传递了上一代人的价值观和期望,也向父母诉说着年轻人寻求的认可和自由。玩具在唤醒成年人童年记忆的同时,其日益商业化的影响,又使人不无焦虑。 本书以19世纪末美国现代玩具业的兴起为起点,讲述了美国孩童在过去百年来所玩过的种种玩具。这些各色各样的小玩意,向我们诉说着20世纪美国人丰富的童年生活、多变的育儿观念,以及日益勃兴的现代消费社会史。 -
番头家
本書利用大量尚未開發的一手資料,就土地制度以及人文地理分佈具體呈現清代臺灣族群政治的內涵與運作。作者就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經濟活動的核心場域──平埔族與漢人間的土地權利關係(熟番地權),詳盡考證清代與日治時期的官方、民間史料,深入反省、校正了過去日美學者權威性見解的偏差與盲點,並據以精確分辨各種熟番地權類型,追溯其演變過程。作者更重要的創見在於進一步運用分類學上新發展出來的概念工具,闡明族群政治如何導致熟番地權的變化以及影響熟番地域的分佈與調整,從而開拓了瞭解清代臺灣統治與族群關係的新視野。 -
人类史
人类经历了几十万年才认识到人类的观察力和技能所赋予他们的臣大可能性,当人类开始创建文明的时候,就陷入了国家理论的桎梏之中,这种桎梏是人类自己造成的希腊人解除了这种桎梏,并恢复了人类理性曾经失去的理由。 从那时起,世界历史就一直在古希腊的理性主义与埃及人的迷信之间冲突着世界人类依靠自身赢得胜利,因为思想与勇气可以决定胜负。 近年来,随着文化热的兴起,文化人类学已成为人类学中的显学。 本书是文化人类学的一部专著,本书不是在探讨人类进化及其在生产和艺术方面的成就,而是研究人类发展过程的深远动机,并提起人们对人类思想行动中至关重要的各种因素的注意。全书共十五章,对原始人的游荡生活、民族习俗、人种、文明的起源、君主制、黄金的魅力与神圣的标志、木乃伊和建筑学、埃兰和苏美尔、克里特岛的早期文明等作了阐述,资料丰富,有可读性。 -
自由与文明
本书是马林诺夫斯基的遗著,写于1944年,后由其遗孀于1947年整理出版。事隔半个多世纪,马氏的这部经典著作终于迎来了它的第一个完整中译本。 “二战”战火纷飞,马林诺夫斯基以其丰富的人类学知识和深厚的人生积淀,试图在这场世界危机中挽救文明的沦陷。全书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是理论阐述,层层深入地剖析自由与文明的共生关系。自由出现于具有一定整合度和规模性的部落,繁荣于工业文明社会,却遭受现代文明的威胁。后一部分是政治诉求,呼吁建立民主制度和世界联盟,以对抗极权主义。 本书虽非马氏的巅峰之作,却可称为其“盖棺之作”,言辞激昂,思想深邃,融汇了马林诺夫斯基一生漂泊的洞察。 ★ 功能学派始祖马林诺夫斯基的“盖棺之作”,融汇了其一生漂泊的洞察。本书作为马林诺夫斯基的最后一部作品,本书可称为其“盖棺之作”,其中隐现着《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中的经验事实和《科学的文化理论》中的理论思索,极好地体现了他深厚的人生积淀和人文思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纷飞的战火下,马林诺夫斯基用尽其人生积淀,试图挽救文明的沦陷。 ★ 厘清语义含混的“自由”的定义,清晰明了。“自由”一词,被应用于各种场合,甚至到了泛滥成灾的地步。马林诺夫斯基在开始这个宏大的论题之前,对前人的“自由”概念进行梳理,破中有立,给予“自由”一个马氏的定义,独特而富有创见。马林诺夫斯基回答:自由在文化中,自由不是上帝的施舍,而是文化的赠与。 ★ 剖析自由与文明的共生关系,层层深入,见解深刻。文明出现于具有一定整合度和规模性的部落,繁荣于工业文明社会,却遭受现代文明的威胁。“今天的人类成为全球霸主也沦为自己创造的机械和愚蠢的奴隶。”现代文明发展,如何避免自由的毁灭?马氏的论述发人深省。 ★ 言辞激情四溢,全面剖析极权主义之弊病。面对纳粹对青年人的蛊惑和欺骗,马林诺夫斯基深感忧虑。现代战争毁弃文明,纳粹战争首先是一场文化战争,其次才是一场暴力战争。从自由与文化的角度,马氏对极权主义、纳粹主义展开了激烈的批判。 ★ 探寻自由与民主的关系,寻求文化驯服暴力的手段:民主制度。马氏认为,民主制度是实践中的自由,是对抗极权主义的法宝。文化与政治的合谋会带来精神与肉体的双重奴役,而文化与政治的联姻则会带来精神与肉体的双向强大。文化既能产生暴力也能驯服暴力,民主制度正是文化驯服暴力的手段。 -
中国人的性格
美国传教士雅瑟·亨·史密斯在所著的《中国人的性格》中,通过列举不同的中国人的性格特征,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我们民族的传统性格。史密斯以在中国生活了22年的经验为基础,诚实而仔细地分析了中国人性格的多个侧面。他为中国人归纳了20多种性格特征,有褒有贬,而且很容易看到一个问题的正反两方面的意义。 如“一干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不同的读者看中国人的性格,也就会有多种多样的中国人的性格。正是雅瑟·亨·史密斯的孜孜以求,他的著作就像一面镜子,引起了我们无限的遐想和深深的思考:我们中国人到底具有怎样的性格。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