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社会学

  • 法兰克福学派

    作者:(德) 魏格豪斯

    《法兰克福学派:历史、理论及政治影响(套装共2册)》是德语世界中迄今为止最好的一部关于法兰克福学派的研究著作!《法兰克福学派:历史、理论及政治影响(套装共2册)》全面描述法兰克福学派这一学术群体从魏玛时期建立“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到该所成员流亡美国以及战后返回德国,直至1970年代初期的这段历史,呈现了理论发展的过程以及学术环境和社会政治的背景。《法兰克福学派:历史、理论及政治影响(套装共2册)》通过评论性传记对学派的主要人物如霍克海默、阿多诺、洛文塔尔、弗洛姆、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人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刻画,由此展现出一幅法兰克福学派迁延发展的生动画卷。
  • 近代上海闸北居民社会生活

    作者:张笑川

    《近代上海闸北居民社会生活》讲述的“闸北”,就是近代上海的一个社区。今天的上海人或许知道,火车站、长途汽车总站在那里,闻名近代中国的商务印书馆、东方图书馆曾在那里,蒋介石四一二政变中的宝山路血案在那里,一•二八、八一三两次淞沪抗战的战场曾在那里,看过电视剧《上海滩》的朋友或许还知道主角之一“丁力”的家曾在那里……近代的闸北是如何演变的?是什么样的居民住在那里?它与其他社区是什么关系?它在上海城市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本过去的闸北与现在的闸北有什么联系?这就是《近代上海闸北居民社会生活》要探讨的问题。《近代上海闸北居民社会生活》从发展演变、经济功能、地方政治、社会生活、战争影响等侧面,勾勒出1843—1949年间闸北城区曲折的发展历程。
  • 中国社会思想史

    作者:王处辉

    本书以时代与社会发展为逻辑线索,对从先秦至20世纪初中国历代思想家的社会思想做了系统介绍与评价,使学生或一般读者能系统地了解中国社会思想史产生与发展的总体线索。本书充分体现了作为社会学核心课教材的要求,重点突出了中国社会思想与西方社会思想的不同特点,并充分反映了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
  • 上海女性自杀问题研究

    作者:侯艳兴

    《上海女性自杀问题研究(1927-1937)》带着这三个问题,在社会性别理论的指导下,解构传统的“压迫一一解放”的妇女史观,力图揭示近代上海社会转型背景之下女性自杀的社会性别意义。透过《上海女性自杀问题研究(1927-1937)》可以观察到,女性自杀具有复杂的面向,一方面,女性自杀并非天生的,而是社会性别文化建构的结果;另一方面,女性自杀并不总是受压迫的结果,因为两性都受到了社会性别权力的规训。在社会性别机制中,自杀既可以是权力的结果,亦可以是权力运作的体现。 中国女性整体受压迫吗?女性自杀是不足受压迫致死,或者以死反抗呢?女性是不是受男性压迫,女性自杀是不是受男性压迫致死的结果?
  • 中国的土地和劳动

    作者:[英]理查德·R.托尼

    本书是英国著名经济史学家理查德·托尼在1930年代撰写的一部关于中国经济状况的著作。因为当时中国主要还是一个农业国家,所以该书的侧重点主要是农业问题,包括农民生活状况、农村人口、耕作方式、农业信贷、旱涝灾害等;但同时,托尼也以发展的眼光考察了其时工业的初步发展情况,以及影响经济的各种关键要素,如交通、科学研究与应用、教育、人口流动、经济政策,等等。 作为一个关注中国的学者,托尼在这部著作中,以冷静、中肯的态度分析了当时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肯定了中国自身的优势以及中国在经济发展中取得的进步,也在很多方面非常有针对性地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在统计资料有限的情况下,托尼还利用了比较详实的数据来支持他的论点。本书对于研究20世纪30年代及以前的中国农业、农村问题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 抵制与反抗

    作者:罗杰·D·彼得森

    《抵制与反抗:来自东欧的教训》一书阐释了普通民众是如何卷入反对强权的抵制与反抗的。该书显示了一系列的因果力量——社会规范、焦点事件和理性的谋划——是如何驱使个人进入消极抵抗角色,并在下一阶段参加以社区为基础的反抗组织的。本书将这些运行机制和可见的社会结构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对何种类型的社区和社会最有可能形成和维持抵制与反抗活动做出了推论。
  • 古拉格之恋

    作者:[英] 奥兰多·费吉斯

    本书是一个真实的爱情故事,主人公是两位俄国青年,列夫和斯维塔。第二次世界大战把他俩拆散了14年,他们人散心不散,坚守着爱情。列夫在斯大林的劳改营中挣扎求生,他和女友秘密通信有1200多封。奥兰多·费吉思以这些密信为素材,写出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这两个坚强的人,生逢乱世,在腥风血雨中呵护着爱情,坚贞不渝。
  • 男人美学

    作者:[法] 让-克洛德·布洛涅

    风骚,不是引诱的艺术,而是自我表现的艺术。风骚,不是极致的炫耀、浮华,甚至俗气,而是个性风尚的自我追求。风骚的人,想要特立独行。古代哲学字、纳粹分子、纨绔公子,虽然没有在词语上形成“帮伙”,但在不断发展的历史浪潮中还是形成了“风骚群体”。 柏拉图认为风骚、善和实用存在完美统一性;恺撒不堪忍受谢顶,恳请元老院允许他永久地佩戴桂冠;缪塞公开表明风骚意味着拒绝朴素自然;波德莱尔头发染成绿色以显独特;面对竞选中激进张扬、皮肤晒得黝黑的肯尼迪,势头强劲的尼克松因不修边幅而黯然失色…… 你看到的是真诚、迂回地表露做作?还是含蓄、绝妙地施展朴素?备受青睐的优雅和遭人诋毁的风骚如何甄别?本书引经据典,纵穿古今,带你领略各个时代下“风骚”之人的各种“风骚”,帮你更加清晰地了解当今社会推崇“男色”的深层缘由……
  • 天下的当代性

    作者:赵汀阳

    《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的作者赵汀阳于2005年第 一次提出了“天下体系”的原创理论框架,如今十年过去了,《天下的当代性》与天下体系的初步研究在基本观点上保持一致,但在问题的提出、论证和叙事上都有较大差异。本书深入探寻了中国古代自周朝以来“天下”制度的内涵、外延和实践,从政治哲学的角度挖掘其在当前世界现实中的价值并对未来世界展开了预言式的构想。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作者在书中第二章着力探寻中国的起源,提出了“旋涡模式”,将中国的生长方式解释为有着强大向心力的旋涡,而天下体系是化解旋涡冲突而兼收并蓄的最 优制度,两者配合而形成了百世不绝的基业。 中国周朝创制的天下体系对于古代的经济和技术条件而言过于超前了,并不能充分发挥它的制度优势。而当今世界面对的是互联网技术主导的全球化趋势,这意味着人们正在经历某种意义上的开端时刻和条件——新的规则和制度正在形成,这正是讨论“天下的当代性”的意义和必要性。
  • 超越性别身体

    作者:游鉴明

    本书作者透过丰富的史料将近代中国学校、政府、媒体、社会如何联手改造女性身体的历史做了极好的分析。书中对于线性进步观点、族群分离,或”女性自己的声音“等研究取径,都提出了批判性的检讨。为近代妇女史研究另辟蹊径,值得重视。——吕芳上(台湾”国史馆“馆长,”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员) 本书厘清了近代中国妇女史中的身体观、教育制度、国族主义,以及现代性等各种复杂议题,对学界了解此一时代及其中的性别意涵贡献良多。它所呈现的多元与复杂程度,早已跨出体育史此一专门领域的范畴。——李贞德(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学界较多探讨“妇女运动”史,而较少关注妇女“运动”史。游教授将视角投向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的发展演变及其所承载的国族命运与社会文化意涵,所呈现的,并非单一的女子体育史,而是从多层面描画出的多姿多彩的女子“运动”图像。——王奇生(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这本书选择中国大陆输入女子体育教育先行区之一的华东地区为研究对象,梳理该地区近代女子学校在近代女子体育教育领域的办学实践、示范的功能,再现近代中国女子体育初创期的成长印迹。——罗苏文(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本书试图从性别视角,审视女子体育与国家、社会文化的关系,跳出国家观的体育史窠臼,兼采文字资料和图像资料,呈现西方体育传入后女子的新观念和新行为,如何在公众舆论、学校教育、学生生活、运动竞赛、观众反映、大众传媒和视觉文化等层面产生意义。本书试图给近代中国的体育史一个性别的 诠释,丰富我们对近代中国女性历史的认识,也让体育史、妇女史和近代中国史得以互证互补。 本书图文并茂,配有95张插图,都是民国时期的老照片、广告、报纸漫画、电影剧照等。
  • 伊隆戈人的猎头

    作者:【美】罗纳多·罗萨尔多

    本书是美国人类学家罗纳托•罗萨尔多基于1970年代在菲律宾吕宋岛伊隆戈山地的田野调查而写成的一部历史民族志。全书以伊隆戈人“猎头”习俗的盛衰为核心,透过细致入微的田野观察和访谈叙事,并结合教会及官方档案等文献,细腻而生动地描绘了近一个世纪以来伊隆戈人所经历的世仇、联姻、结盟、骚乱、生计变迁、周边异族以及殖民者、侵略者和外来宗教进入等等因素斑驳糅杂的“历史”,为读者呈现出一幅伊隆戈社会与文化、历史与现实相交织的色彩斑斓而又变动不居的画卷。作者一反人类学关于把小型的、“原初”的社会当作“与世隔绝”的、“无历史”的“冷社会”的做法,在“猎头”习俗及其变迁的脉络中生动展示了“结构”与“历史”的复杂关系,从而摆脱了由共时性描述和均质化倾向而带来的认识论的困惑,堪称历史人类学的典范。 “本书匠心独具,引人入胜。……独辟历史之蹊径,生动鲜活,尽显猎头活动对于伊隆戈社会组织原则的核心意义,及对伊隆戈个体与群体行为的有力推动。……本书在民族志写作与方法论上都有非凡意义。书中充盈伊隆戈人仇杀、劫掠与和解的材料,独一无二,让人心驰神往。……在方法论上,本书穿插口述史、生命史、田野观察与历史文献资料,经纬纵横,诸法毕集,彰显了历史民族志或民族志历史的写作方法。……《伊隆戈人的猎头》的主题令人心动,民族志方法效用卓绝,将成为民族志的经典之作。” ——Albert S. Bacdayan,《亚洲研究学报》 “本书集民族志、民族史、历史著作及自我反思于一身。……点缀民族志照片巧妙得当,给人以详尽真实之感。……当属融合民族志、历史及理论探索之佳作。” ——James A. Boon,《人类》 “岁月流逝,光芒常驻。罗萨尔多以曼妙之手笔,摹伊隆戈人谐趣之故事,实学界罕有。文辞而外,作者之方法论,亦必深启将来人类学并历史学者。” ——Paul A. Rodell,《亚洲历史学报》
  • 二十世纪的中国社会(上下卷)

    作者:[日] 森时彦

    《二十世纪的中国社会(套装上下卷)》是日本京都大学中国研究系列之二。从对外关系或政权更替等来看,20世纪的中国历史可以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为界,划分为两个时期。但是如果从社会生活的各种形态作观察,则可发现这一时点前后并非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在“媒体·象征”、“社会关系”、“社会制度”、“文化·教育”、“区域社会”五个专题之下,收入《二十世纪的中国社会(套装上下卷)》的21篇论文从21个小角度细腻地切入中国社会微部,对中国社会在这100年里发生了——或者没有发生——怎样的变化进行解读。
  • 何以为家

    作者:【美】胡其瑜

    讲述全球化进程中,华人移民在拉丁美洲、加勒比、东南亚等地区迁徙与谋生的曲折故事。这些流离播迁的人们,不仅改写了自己的命运,也参与塑造了当地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这一进程持续数百年,至今仍影响着我们生活的世界。
  • 劳作的女人

    作者:[美]程为坤 著

    名人及媒体推荐: 本书向读者介绍了女手艺人、女佣、女乞丐、女演员,还有其他一些我们缺乏基本认识的女性劳动者,并指出,城市女性成功地占领了公共空间,将其变成了她们的日常空间,并运用公共空间来增加自己的机会和影响。作者细腻地描绘了在一个急速变化的社会中,女性的各种潜力与可能、她们的危险与焦虑,捕捉到了她们对城市公共空间的积极有效而又引人争议的各种利用途径。 通过女性日常生活经验的透镜,本书把北京描写成一个充满了矛盾的城市。劳动阶级的女性经验特别突出了20世纪初北京城那些未完成的改变、不充分的发展、前后矛盾的改革,以及没有结果的各种论辩,使我们竭力去探索这些东西对她们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王笛 编辑推荐: 这些劳作的女人,不只是城市改造的旁观者,也是参与者。 摩登时代给女性呈上的,不只是挑战、悲惨和牺牲,还有机会。 内容简介: 如果说清末的上海是西风东渐的桥头堡,是当时中国最为西化摩登的都会,那么身为帝国都城和中国文化中心的北京,在巨大的社会变革面前则面临着更大的张力与冲突。本书描绘的正是清末民初之际北京的市井空间中普通劳动妇女的日常生活。 作者勾勒的不仅仅是精英阶层的女性如何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走向现代化,而是底层的女性艺人、佣人、乞丐、小贩、三姑六婆、戏子、普通妓女如何努力适应急速变革的社会,在城市空间为生计而奔忙。 本书将女性的生活场景从深闺内闱的家庭生活拓展到了更为广阔的、处于急剧变革之中的城市空间。在城市化和市场力量的作用下,许多普通的女性迈出家门,她们外出工作,去看电影、听戏、逛公园、遛大街。城市空间给女性提供了追寻自由的舞台,但让她们遭受到了歧视和压迫。 作者挖掘了许多人们未曾注意过的史料,包括档案、报纸、杂志、游记、回忆录、社会调查以及有关北京历史、地理、文化、风俗、宗教的相关材料,将这段为人忽视的女性史引入了读者的视野。这些劳作的女人,被置于更为宏阔的政治解放和深刻的社会经济变迁的脉络之中,作者以精细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她们面前的各种可能,以及她们在这个翻天覆地的时代中的危险与焦灼。
  • 通过仪式抵抗

    作者:[英] 斯图亚特·霍尔,[英] 托尼·杰

    这是一本国外青年文化研究的译著。此书为《通过仪式抵抗》的修订扩充版,包含一篇新序言。该序言向读者全面介绍了自从这本著作1975年在《文化研究工作论文集》(working papers in Cultural Studies,简称WPCS)合刊上初版以来所发生的变化。 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工作,由于富有历史性地引领了一个新的文化研究领域而闻名;该中心产生的这些论文,也成为许多攻读文化研究学位的学生们必读的经典著作。此修订本包括了初版收录的所有富有独创性的论文,并增加了本书主编在该书出版30年之后所作的反思,后者进一步充实了这些论文的内容。 当青年文化已经广泛呈现在公共视野的时候,却很少有人能认识到这是社会政治变革最为显著和引人注目的表现;这些论文正好在此时发表,从而改变了这种状况。《通过仪式抵抗》通过详细考察战后英国出现的广泛的青年亚文化现象(从泰迪男孩[Teddy boys]、摩登族[mods]、光头党[skinheads]到黑人拉斯特法里派[Rastafarians]),讨论了青年文化究竟是如何反映和应对文化变革的。 该书体现了这个引领当代文化研究的伯明翰中心的集体认知,有助于在新世纪对20世纪的一些重要文化著作进行重新定位。
  • 中国中世纪的鬼节

    作者:[美]太史文

    本书展示了一位当代美国学者对这个古老中国之节庆的理解,以局外人的角度隔岸观火,为读者勾勒出一幅与众不同的画面。该书连导语、结语共分八部分,概括了全书主要内容及分析框架,综述了鬼节的主要活动、在中国及东亚流行情况及其多重意义,并将宗教分为“制度型”和“扩散型”,以此来修订鬼节的定位。随后几章探讨了佛道两教流行前的鬼节风俗,及包括盂兰盆经在内的多种古典文献。
  • 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

    作者:潘光旦

    本书以戏剧界人才入手,用生物遗传的观点来观察和研究中国的人才问题。
  • 历史哲学问题——认识论随笔

    作者:[德]格奥尔格·西美尔

    本书是西美尔早期著作之一。通过对历史实在论的批判,他对历史认识及其限度、历史科学方法同其材料之间的关系、历史本身的意义等基本的历史哲学问题一一做出评析。本书被认为是西美尔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也是他被称为“经典哲学家”的理由,已经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出版。
  • 晚清士绅与地方政治

    作者:李世众

    本书运用社会学的一些理论和概念,以发生在晚清温州的若干事件为叙述分析对象,集中对晚清温州地方官与士绅的关系和士绅内部不同集团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考察。 李世众博士的这本著作,在上述的区域研究之外,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浙江温州地区绅变迁的个案。本书的作者无论是思路还是文字,都比较放的开,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最后,在充分的史料依据基础上,提出了若干具有中观意义的结论。晚清的各种政治变革和社会变迁,对于乡村社会而言,其实是一场利益的再分配过程,作为变革的参与者地方官府和各层士绅,他们之间的权利互动是异常复杂的。教会的力量和宗教的因素互时而参与期间。而“民”在这一权力解逐之中始终是缺席者,是被代表、被利用和被操控的沉默多数——这也证明了任何历史的变革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远非意识形态宣传那样简单明了。
  • 世界的渊源

    作者:(荷)德伦特 Jelto Drenth

    一部关于女人性素质的百科全书式的书,它讨论了女人性素质的一切方面。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了女人性器官的解剖结构、性欲的来源,弗洛伊德的性学理论以及有关女人身体的各种生理、心理问题。 德伦特的书充满严肃的性医学知识和丰富的性社会学知识。除了实用的建设、文献索引、语录、文学故事以及来自对女人性素质的医学干预历史中的奇特轶事,德伦特也讨论了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习俗,例如围绕月经、分娩和婴儿护理举行的仪式,对处女状态的评价,以及其他一些传统仪式。 《世界的渊源——女人性器官的真相与神话》是多方面内容的,具有经典实力的当代性学专著。本书是全面修改和更新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