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社会学

  • 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

    作者:[德]海因里希•盖瑟尔伯格(Heinrich Geiselberger)编

    全球化危机,新自由主义破产,民粹主义兴起

    缺乏制度和文化准备的社会,如何解救自身?

    一场建立跨国公共论域的思想实验

    全球15位前沿思想家共议,15个语种接力出版

    -----------------

    我们生活在激烈的政治变革期——脱欧公投,特朗普胜选,欧洲等地极右运动的兴 起,民族 主义和仇外情绪的复归……忽然之间,我们发觉自己身处一个仅仅几年前还无法想象的世界。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些戏剧性的发展,又该如何应对?我们正在目睹世界性的对于自由民主的弃绝,并代之以某种民粹威权主义吗?

    本书集合了15位享有国际盛誉的思想家,分析并试图理解现时代精神状况背后的力量。他们跨域学科和国界来剖解当下的困局,在更广阔的历史情境中定位,探讨未来可能的轨迹,并思考回击这种反转的可能。

    -----------------

    任何迫切想要了解当代国际政治中发挥作用的深层结构的读者的必读之书。

    ——Hyperallergic

    对于想要反思近期政治变革的读者,本书会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起步。

    ——LSE Review of Books

    这本文集不仅提供了对民粹主义成功之深层原因的各种分析,还提供了导致其产生的多种不同的视角。

    ——汉斯–马丁·勋赫尔–曼(德意志电台)

    我们身处何处?这是在我们的时代很难确定的事情……这本合集对于解答这个问题尤为合适。

    ——瓦尔特·霍尔施泰因(《新苏黎世报》)

    每一个想要阐明在“欧洲爱国者反伊斯兰化运动”、另类选择党、特朗普、英国脱欧、勒庞、欧尔班等这一系列事件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的人,都无疑应该仔细研读这本文集。

    ——literatourismus.net

    一场关于大衰退之根源与民主出路的国际论辩,能为当前急迫的形势转变做出重要的贡献。苏尔坎普出版的这本文集最先对国际形势提供了一个概观,以及大量讨论的入手点。

    ——Kulturbuchtipps

  • 跨出封闭的世界

    作者:王笛

    本书从自然环境、人口状况、农村经济发展、区域贸易与市场网络、传统手工业与近代工业、统治结构与地方秩序、教育、社会组织、社会生活及传统文化等多个角度,对1644—1911年间以四川为中心的长江上游区域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情况,作了系统分析研究。全书综合运用社会学、计量学、都市学、心理学等多种方法对广大区域进行长时段、整体性的研究,被学术界视为具有开创性、突破性的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经典著作。本次再版,作者根据近年来历史学研究的进展,删繁就简,使全书内容更加凝练、清晰。

  • 弱传播

    作者:邹振东

    没有人会忽视舆论的力量,然而舆论是什么?如何产生?有规律可言吗?可以被预测甚至左右吗?

    长期以来,舆论学研究曾经是哲学家对话的天空,现在却沦落为新闻学与传播学的边角料。而大众对舆论的认知,还普遍停留在公共事件、明星热点等范畴。《弱传播》打破了这种局限,把研究视域扩大到了与现实世界共存的舆论世界。

    作者酝酿二十年,写作四年,试图像牛顿总结物理世界的运动定律一般,去构建舆论世界的完整体系。全书由舆论的弱原理、“四大规律”、“三论三律”及一系列的舆论工具组成,富含大量生活日常、政治选战、商业推广、社会事件等真实案例。因此,《弱传播》既是传授面试、公关、谈判、恋爱乃至夫妻之道中传播技术的实用书,又是处理舆论危机和打舆论战的实战工具书,也是所有媒体人、公众人物和公务员的案头书。见解独到,论述缜密,体系完整,堪称国内首部“舆论世界的哲学”。

    寄望每一个通过舆论改变人生或摆脱困境的人都能从《弱传播》中找到自己的答案。

  • 低欲望社会

    作者:[日]大前研一

    ▲日本著名管理学家、经济评论家大前研一对症论策

    ▲引爆东亚的话题之作!

    ----

    《低欲望社会》是著名日本管理学家、“策略先生”大前研一近期出版的社会观察类畅销名作,书中针对日本当下的社会经济现状和特点,将其他发展成熟的国家尚未遇到的社会问题,概要性地归结为一个词,“低欲望社会”——人口减少、超高龄化、失去上进心和欲望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国民持有大量的金融资产,企业也有高额的内部准备金,却未能有效运用资金,无论是货币宽松政策或公共投资,无法提升消费者信心,撒钱政策亦无力振兴经济……

    面对“低欲望社会”的问题,就算股票持续大涨也不是高兴的时候。但大前研一也指出,并不是要指责年轻人欲望低落,因为这种无欲无求的倾向,在时代脉络之下,也是一种合理的选择。必须思考的是,身处于“低欲望社会”,国民与企业应该如何因应。

    “低欲望”的年轻族群,对企业带来严重影响,其后的世代可能也拥有类似的价值观。企业必须确实分析他们的想法及行为,精准掌握他们的价值观,重新拟定各种策略及商业模式。

    针对欲望低迷、人力不足、经济不振等问题,《低欲望社会》援引欧美有类似先例国家的做法,提出一系列相应的策略性建议,如都市再开发、闲置土地如何利用、移民政策改善、优化观光地配套建设、刺激“熟龄大人”消费、人才教育转型等等。

    《低欲望社会》所作的观察和策应,对读者了解日本社会经济状况和发展很有帮助,也富有一定的警示作用,同时,大前研一基于以上观察和“身处21世纪,成就事业的关键是培养和拥有多少顶尖人才”的认识与危机感,对家长和年轻人,提出了“要有胸怀全球的憧憬教育”的理念,这一点对国内读者同样有很好的启示。

  • 你不懂内衣

    作者:于晓丹

    一部内衣的发展史其实正是女性解放自己、尊重自己的历史。文胸发展到今天,早已不仅仅是出于卫生和保护的目的,让女人内心感觉更美好反而更为重要。即使穿在被人看不见的“里面”,也能让我们时刻感受到“为悦己而容”的满足感。

    内衣,至少包括五种类型,文胸和内裤只是其中的两种,其他还有睡衣、家居服等。书中更是介绍了调整型内衣、运动内衣、特殊时期内衣等内容。让你在了解内衣的基础性知识的同时,学会穿戴搭配、清洁收纳等,更有关于身体护理的内容。

    全书120个Q&A,从方方面面解答你关于内衣的所有疑问。

    “钢圈真的能托举乳房,防止它们下垂吗?”“两个胸大小不太一样正常吗?该如何选择文胸?”“选购调整型内衣还有哪些其他注意事项?”“三天两夜的旅行或出差,应该带几件内衣?”“内衣应该手洗还是机洗?可以干洗吗?”“不同年龄段应该如何对乳房进行不同的护理?”……

    掌握这些有用的知识,就能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内衣,不仅让你学会为自己建立一个完美的内衣橱,更让你懂得如何给自己更好的守护与宠爱。

  • 所谓成长,就是认知升级

    作者:

    内容推荐:

    每一个你以为不言而喻的问题背后,可能都有一个更深刻的认知!

    以科学的理性,深度拷问成长的问题,让你的认知迭代升级!

    每一篇文章都是对思维的颠覆,读来令人冷汗淋漓,又让人恍然大悟,看完就能更新你的人生观。

    成长中的问题,从根上说其实是科学问题。用科学的态度分析问题,条理无比清晰,答案昭然若揭:事业不顺利的原因有很多种,每一种都有数据分析,你属于哪一种?找不到男/女朋友是种病,这病有很多种治法,你要不要都试试?不善交际,这是情商的问题,还是智商的问题······用科学的牛刀,解剖思想上的小困扰,看起来是一本正经的不正经,其实是更有效的思维方式。

    翻开本书,对自己的人生做到心中有数!

  • 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

    作者:[德]马克斯·韦伯

    本书是由著名学者甘阳教授编选的韦伯学术演讲集,辑录了韦伯早期的四篇主要论作,是为以往韦伯研究所忽视,现今则受到学界特别重视的文本,主要目的在于以较小的篇幅反映其学术第一阶段的基本旨趣和主要关怀。

    韦伯在此阶段思考的中心问题,乃是由当时的社会背景所引发,即德国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所面临的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困境。全书很好地展现了韦伯在这一阶段转向经济学研究的时代背景、问题意识和独特方法。同名演讲《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是韦伯 1895 年就任弗莱堡大学经济学教授时发表的就职演说,被普遍认为是了解韦伯思想的最重要入手点。

  • 下流社会

    作者:[日]三浦展

    曾经令日本骄傲的一亿中流阶层,越来越多跌入下流

    遇到这样的社会趋向性挑战,是主动抗争还是被动接受?

    知名社会观察家三浦展

    完整剖析日本社会各阶层价值观、消费模式和思维差异

    --------

    ▲ 日本书界销量逼近100万册的话题之王!

    --------

    本书所说的“下流阶层”并不是挣扎在温饱线上的下层弱势人群,而是基本相当于“中流阶层中的下层”;而“上流”这个词指“中流阶层中的上层”。

    “下流社会”这个术语一经在日本出现,立即引爆讨论。

    1.社会“向下流动”的趋势正在世界悄然成形,团块次代这些年龄位于三十岁前半段的年轻人中,阶级意识有向下流动的趋势。2.其最大的特征并不仅仅是低收入,更在于沟通能力、生活能力、工作意愿、学习意愿、消费意愿等的全面下降,也可以说是“对全盘人生热情低下”。年轻一代源源不断加入“下流社会”,社会下沉的拉力愈来愈大。3.作者反对阶级固化,希望通过“机会的全盘平等”来防止社会阶层向下流动。

    --------

    现在的社会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上下流分层的趋势,十年前写出来的可能性已变成现实浮出水面。——三浦展

  • 欲望与尊严

    作者:肖索未

    本书以婚外包养关系为棱镜,考察市场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亲密关系及其背后的情感逻辑与伦理实践。基于为期一年的田野调查和深度访谈,作者细致描绘与分析了包养关系对于商人阶层和工薪阶层男性的不同意涵,以及本地女性和外来打工妹在这些关系里的不同轨迹和经历。通过一个个耐人寻味的个人故事的讲述,本书将私人生活的选择和体验嵌入阶层变迁、城乡流动、消费文化和性别关系等社会文化背景中,探讨亲密关系如何成为人们实践“欲望”和获得“尊严”的重要方式。

  • 人的图像

    作者:[德]克里斯托夫·武尔夫

    图像、想象力、想象世界,在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在促进我们对他人的理解、对主体性的认识以及个体成长与教育方面,又起着怎样的作用?它们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文学与艺术创作有着怎样的意义?

    克里斯托夫·武尔夫指出:想象力和想象世界推动着人类自身、人类社会及其文化的构建。想象力、想象世界与人类的身体性实践及其表演性紧密相联。基于对游戏、仪式、体态语、家庭与家庭幸福的研究,我们又可以清晰地看到:在模仿即创造性的效仿过程当中,各种社会实践与文化活动,早在孩童时期就已为个体习得、保存、更新,并最终构成个体图像和集体想象世界的一部分。

    《人的图像》是德国历史人类学的创始人之一克里斯托夫·武尔夫对“图像与人类文化实践”关系研究的又一力作,是其对人类学“人何以为人”以及“人如何获得主体性”这一永恒话题的“图像”回答。该书围绕着什么是图像、图像的形成机制、图像与日常实践生活,想象力、想象世界、模仿与图像的复杂关系等话题展开讨论。

    《人的图像》最终的意义不在于向我们呈现“什么是图像”,而在于向我们展示“我们如何使用图像这一概念以使我们对世界认识变得更有意义,更加清晰”。这一认识对青少年的成长与教育尤其具有启发性。

  • 社会的时间

    作者:郑作彧

    本书的基本立场是,时间不是社会变迁的维度,不是社会在时间当中改变;而是时间就是社会的产物。在此立场上,本书的主旨在于根据不同的主题,在理论层面上提出论证,指出我们可以从社会发生学的角度,将时间视作从社会当中形成的产物,是一种本质上具有社会性质的、可视作社会事实的社会时间。由于时间具有社会性,因此时间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而改变,并且时间本身蕴含着需要严肃以对的社会问题。在此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我们可以建立什么样的分析框架来研究时间。

  • 变革如何发生

    作者:[英]邓肯·格林(Duncan Green)

    社会充满了潜在的“变革推动者”,他们推动改善公共服务,改革法律和制度,保护人权,使最边缘群体获得更多的公平,并拓深对大量类似问题的认知。这些推动者包括各种运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政府官员、开明企业家、负责任的知识分子。基于大量第一手案例和许多新的个案研究,以及在世界各地采访草根社会活动家及社会组织的经历,加上乐施会独有的全球经验,本书所回答的问题是:变革是如何发生的,我们,包括政府、社会组织、企业、领袖、社会运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雇员和普通民众,怎样才能创造不同于过往的明天。

  • 夾縫中的女人

    作者:蘿芮‧理查森(Laurel Richardson)

    他和「她」之間,還有個「第二世界」。

    一段建立在祕密、欺騙與背叛上的關係。

    美國性別研究先驅大膽選題,

    第一本「第三者現象」研究專著。

    在他與妻子的主要世界之外,

    另外有個「她」和他的世界,

    她隱身於此,成了沉默的第二性,

    她也是女人,卻被女人排除在外,

    她是──人們好奇卻又避而不談的「第三者」。

    「要當心。」幾乎所有曾為第三者的女性都提出相同告誡──告誡所有女人,也是告訴自己,這條路不好走,因為「她」被視為另類的女人。

    但其實,「她」就在你我身邊,遍布於社會的各個階層。

    一直以來,提起婚外情話題是禁忌,雖然它明明與婚姻關係平行存在,但人們說服自己:那只不過是一次出軌。然而,根據社會學博士理查森的觀察,「第三者現象」之普遍,儼然形成不容忽視的社會模式。

    身旁朋友當了二十年第三者的經歷,觸發理查森博士展開研究,在書中,真實呈現第三者的思考樣貌,深掘社會為婚外情建構出的「第二世界」,透過實際訪談及分析詳加探討:

    ‧兩性對於「友情」指涉的差異,如何使「她」捲入這種昏昧不明的關係中?

    ‧「性」與「愛」,在其中代表什麼意義?

    ‧同為女人,關於對他妻子的負罪感、嫉妒等情結糾纏,「她」如何相應?

    ‧「她」的未來,何去何從?……

    本書前所未見地舉出大量的第三者實例,從多面相表露心聲,穿透性別視角,追溯其與社會、文化之間的關聯,闡釋女性意識對「第三者現象」的影響,以及身處其中,「她」的情感糾葛及思索。

    我們刻意迴避,但「她」始終是存在於女性的角色之一。

    第三者是第二世界中的「第二性」。「第三者現象」所突顯的,正是女人在群體與自我的夾縫中,在道德和自覺的夾縫中,為長久以來擺盪不定的位置,尋求一種突破的可能。

  • Not All Dead White Men

    作者:Donna Zuckerberg

    A virulent strain of antifeminism is thriving online that treats women’s empowerment as a mortal threat to men and to the integrity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Its proponents cite ancient Greek and Latin texts to support their claims―arguing that they articulate a model of masculinity that sustained generations but is now under siege.

    Donna Zuckerberg dives deep into the virtual communities of the far right, where men lament their loss of power and privilege and strategize about how to reclaim them. She finds, mixed in with weightlifting tips and misogynistic vitriol, the words of the Stoics deployed to support an ideal vision of masculine life. On other sites, pickup artists quote Ovid’s Ars Amatoria to justify ignoring women’s boundaries. By appropriating the Classics, these men lend a veneer of intellectual authority and ancient wisdom to their project of patriarchal white supremacy. In defense or retaliation, feminists have also taken up the Classics online, to counter the sanctioning of violence against women.

    Not All Dead White Men reveals that some of the most controversial and consequential debates about the legacy of the ancients are raging not in universities but online.

  • 腐败与政府

    作者:[美]苏珊·罗丝-阿克曼 / [美]邦妮·J.帕利夫卡

    《腐败与政府》第1版于1999年出版,已被翻译成17 种语言,这本书引发了学界和政界对腐败问题的广泛思考。

    在1999年首版《腐败与政府》的基础之上,作者在第2版《腐败与政府》中对第1版内容进行了更新,不仅评估了第1版中提出的经验性基础结论,还结合新数据对老问题进行了再思考,提出了针对新问题的应对方法。比如,腐败的文化基础、民主社会下的腐败问题,以及如何调和加强腐败控制与发挥民主价值之间的矛盾。这本书还增设了刑法、有组织犯罪等相关章节,补充了国际社会反腐工作的最新材料。

    综观全书,《腐败与政府》从四个维度分析腐败问题:从国家和社会结构的视角看公共项目如何为腐败的滋生提供便利,不同社会对腐败有不同定义,公共和私人领域的基本结构能否催生或抑制腐败,怎样的国内环境可以激发卓有成效的反腐行动。在上述分析框架下,这本书描述了受贿行为的日常表现,并将腐败置于契约化与私有化的时代背景下加以分析,还重点关注了政治领域的腐败现象及促使各方担责的有效手段。作者指出,与建立“诚信体系”或“反腐机构”相比,有效的反腐行动的核心是政府运作方式的变化。

    此外,作者综合分析了柏林墙倒塌后涌现的海量研究成果、透明国际的有关发现及世界银行将反腐作为核心议题提上议程的决定。事实证明,罗丝-阿克曼强调用机构改革手段推动反腐进程的结论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

    正如作者所言,腐败问题随着国家机器的产生而出现,而且在短期内不会消亡,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从改革成败中汲取经验。这本书将帮助人们深刻理解滋生腐败的环境,以及为人们制定打击腐败的政策提供启发。

  • 衣的现象学

    作者:[日]鹫田清一

    衣服,是生活中确定自我的手段——“我”是谁?是男是女?是大人还是孩子?有什么样的性格?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有着什么样的爱好?性别、职业、年龄、生活方式……衣服就这样演绎着我们的性别属性及社会属性,逐步地、具体地塑造出每个人的人格。

    穿衣服,界定着我们在社会中的位置——有人着装低调朴素,有人偏爱奇装异服;有时我们希望通过衣服让自己备受瞩目,有时却希望隐身于人海之中。对衣服的选择,折射着他人眼中自我的形象,又体现着自我与他人的距离。

    某种程度上,衣服就代表着人本身。

  • 永生的海拉

    作者:[美]丽贝卡·思科鲁特(Rebecca Skloot)

    她叫海瑞塔•拉克斯(Henrietta Lacks),但科学家们只知道“海拉”(HeLa)。她是美国南方的贫穷烟农,在她的黑奴祖先世代耕种的土地上生活。她患宫颈癌后,肿瘤细胞被医生取走,并成为医学史上首例经体外培养而“永生不死”的细胞,解开了癌症、病毒、核辐射如何影响人体的奥秘,促成了体外受精、克隆技术、基因图谱等无数医学突破,涉及几乎所有医学研究领域,并贡献多个诺贝尔奖。她的细胞是无价之宝,但是她的家人却毫不知情地生活在贫困中,海瑞塔•拉克斯的名字也无人知晓。当二十年后她的女儿惊闻她还“活着”时,惊恐万状、哀痛欲绝:几十年来科学家都把她关在地下室做实验吗?像《侏罗纪公园》里那样把她克隆了吗?她的细胞在核实验中被炸碎她会感到痛吗?

    美国作家丽贝卡•思科鲁特耗时十年挖掘这段跨越近一个世纪的精彩历史,记述拉克斯一家如何用一生的时间来接受海拉细胞的存在,以及这些细胞永生的科学原理,揭开人体实验的黑暗过去,探讨医学伦理和身体组织所有权的法律问题,以及其中的种族和信仰问题。本书细腻地捕捉了科学发现中的动人故事,及其对个体的深远影响。本书出版之后,在外界的捐赠下,家人终于为海瑞塔树立了墓碑,碑上镌刻着“永生的海拉细胞,将永远造福人类”,对海拉细胞为人类做出的贡献进行了完美注解。

    本书已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并被美国HBO公司改编为电影,奥普拉•温弗瑞倾情主演,获艾美奖、美国评论家选择奖等多项提名。

    【编辑推荐】

    1.海瑞塔•拉克斯因这些细胞而死,这些细胞却获得永生,并改变了人类医学史。这是一个关于永生细胞的科学故事,更是一个关于生命、伦理和尊严的动人故事。作者耗时十年挖掘这段跨越近一个世纪的精彩历史,揭开人体实验的黑暗过去,探讨医学伦理和身体组织的所有权问题,以及其中的文化和信仰问题。

    2.白岩松、姚晨、罗振宇、姬十三、果壳网、丁香医生诚挚推荐,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王一方专文导读。

    3.《纽约时报》、美国亚马逊现象级畅销书,入选美国亚马逊编辑共同推荐的“一生要读的100本书”,席卷《纽约客》《华盛顿邮报》《金融时报》《泰晤士报》等全球60多家顶级媒体“年度好书”,《自然》《科学》《柳叶刀》、爱德华•威尔逊等联合推荐。

    4.美国HBO改编电影,奥普拉•温弗瑞倾情主演,获艾美奖、美国评论家选择奖等多项提名;豆瓣口碑科幻电影《湮灭》,主演娜塔莉•波特曼阅读本书出镜。

    【推荐语】

    这是一个关涉生命信仰与价值、种族歧视与平权、患者与职业尊严、科学与医学的目的等一系列话题的传记故事……作者丽贝卡•思科鲁特通过翔实的一手资料和富有温度的生命书写笔触,回眸、还原了六十多年前的一幕幕真相。……在医学转型的夹缝里,技术进步的台阶上……海拉细胞的命运恰恰映射着这个过程中的伦理(道德)脱序,告知不周,沟通不畅,知情同意阙如,以及细胞体内权利与体外权利的分野,技术进步中的异化,如非人化、工具化、功利化、技术化、商业化等。

    ——王一方,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

    再也没有一个已经死去的女性比她(海瑞塔•拉克斯)对在世者所做的贡献更多……引人入胜又令人痛心,一本必不可少的好书。

    ——《卫报》

    超过十年的坚持,作者思科鲁特仿佛为这本书而生。她是一位年轻的科学记者和执着的调查者,从各种角度记述了海瑞塔•拉克斯对现代医学的贡献,并使每一个角度都引人入胜……这是一部对贪婪和被漠视的生命的道德探究之书……充满鲜活的人物。

    ——《纽约时报》年度十佳图书评语

    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如果说科学利用了海瑞塔•拉克斯,那么作者就决心改变它。这本书确保她将不再被简化为培养皿里的几个细胞——她将永远是海瑞塔,也永远是“海拉”。

    ——《每日电讯报》

    这本书让我欲罢不能……一个关于现代医学、医学伦理、种族关系的优美而动人的故事。

    ——《娱乐周刊》

    科学写作的典范……我读过的最好的非虚构作品之一。

    ——《连线》

    没有哪本书更好地展现了医学研究中伦理脱序的可怕后果。一个令人心痛的故事,一段优美感人的讲述。

    ——《柳叶刀》

    作者并未简单地将全部罪责归咎于科学研究者,而是展示了他们最真实的人性……(并在这个过程中)挑战了我们对伦理道德、组织所有权和人性的认知。

    ——《科学》

  • 民粹主义大爆炸

    作者:[美] 约翰·朱迪斯

    混圈层,读政治基本盘,

    想了解特朗普的总统升迁韬略?

    请看《纽时》《华尔街日报》《经济学人》相中的预言神书。

    在人性、资本、权力的三国演义,

    要从边缘到中心,

    重要的不只实力,更在游戏规则。

    玩转规则,看懂政治,改变就这么简单。

    在政治上,民粹主义更多指的是借助“平民” 的手腕与方法,政论家们经常将“民粹主义”与“精英主义”分立看待。19世纪以来,“民粹主义”始终没有一个单纯的定义,很少有政治家将自己描述为“民粹主义者”。在政治话语中,“民粹主义”经常用来形容他人的政治策略。

    为什么我们需要理解19世纪9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民粹主义运动,民粹主义的潮流如何能一次次在大西洋两岸重演,2008年的经济衰退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什么关键性的角色,以及如何看待特朗普在美国政治中的作用。面对民粹主义的后果,国际政治体系刚刚开始一次漫长的适应和调整——对于希望了解这一变化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是不错的选择。

    -------------------

    【编辑推荐】

    1.预言特朗普胜选,破解政治基本盘的政论大神指南。

    政治分析家约翰·朱迪斯清晰地预判了民粹主义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真实力量。对民粹主义的来龙去脉做了细致的梳理。要深入了解民粹力量对欧洲、美国政治生态的影响,该书能带来很大的帮助。此外,朱迪斯对欧美政治的整体把握精确,对政治事件的观察犀利,对时事发展脉络思考独到,政治基本盘对作者而言手到擒来。

    2.洞穿政党政治ABC,讲故事+看博弈,谈政局中笑侃人间冷暖。

    政治人物的起起落落,政治现象的潮来潮往,经济趋势的起伏,在朱迪斯笔下都变得好玩有趣。作为一本画风清奇的政论著作,争斗紧张刺激,剖析经济鞭辟入里,解读数据有板有眼。正如专栏评论人埃德萨尔所说:“《民粹主义大爆炸》是对当代政治发展方向的尖锐的审视,无论是左派或右派的民粹主义的兴起。卓越而高超。”

    3.面向读者的写作态度,对民粹主义历史的解读专业且用心。

    文风友好不艰涩,内容坚实不油滑。对兴起于19世纪90年代的美国民粹,从历史、理论、进化、转向等各个角度进行观察,跨界更显专业。对欧洲政治中的民粹心态,不同阶层对欧盟的态度,以及两者间隐秘而又深刻的关联,都予以发人深省的阐述。同时,朱迪斯并不执着于自己的价值观,而是能跳出观念冷眼看世界,让本书的客观性有了十足的保障。

    4.从特朗普等民粹人物的优缺点,看人性的光暗,以及经济、政治的交互变化。

    从难预测的变量——人——着手,看懂经济大衰退中人性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在政党政治、选票政治中的映射。代入感强,剧情丰富,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回归有血有肉的反思,作者对经济、政治的交互机制了然于心。

    5. 选择宽容和多元,还是选择坚守和传统?作为当代人的“刚需”读物自有答案。

    不仅仅是多元和传统、激进和保守的抉择,朱迪斯在书中探索了许多人内心的疑问。比如:“全球政党势力表,为什么民粹当道?口无遮拦特朗普,为什么当上总统?老牌绅士英国人,为什么抛弃欧盟?欧罗巴的激进派,为什么选举成功?”这对我们理解现实,应对现实中的变化,尤其关键。《民粹主义大爆炸》就是一本当代人书架上的“刚需”读物。

    -------------------

    【相关推荐】

    “2016年年度书籍之一。”

    ——迈克尔·布隆伯格(第108任纽约市长)

    “帮助理解特朗普获胜的六本书之一。”

    ——《纽约时报》书评

    “精心撰写,深入研究,有力论证,完美精准。”

    ——《经济学人》

    “约翰·朱迪斯的《民粹主义大爆炸》是在特朗普胜选之前发表的,但这一不可能的胜利证实了该书的论点,即西方民主国家在某些方面未能代表其公民。朱迪斯的分析是敏锐而有吸引力的。”

    ——巴顿·斯威姆(《华尔街日报》专栏作家)

    “对当代政治发展方向的尖锐的审视,无论是左派或右派的民粹主义的兴起。卓越而高超。”

    ——托马斯·埃德萨尔(《纽约时报》专栏作家)

  • 认知颠覆

    作者:程驿

    认知水平决定了你的时间分配;

    认知水平决定了你面对选择时的取舍;

    认知水平决定了你的社会关系布局;

    你的认知能力将决定你一生的格局;

    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

    你原有的成功经验,不再有效,甚至是一种错误路径;

    你原来仰仗的优势,不再重要,甚至是一种负资产;

    你的真正对手不是别人,是这个迅速变化的时代;

    你惯有逻辑思维方式,在未来都会被瞬间颠覆;

    唯有不断刷新认知,自我迭代,才不会被淘汰。

    阅读本书你将获得:

    1.掌握思维技能,加强你的思维逻辑能力;

    2.结合大量案例,让你认清思维本质;

    3.练习三个思维模型,一个下午就让大脑升级;

    4.多个沟通模型,有效训练你的表达能力;

    5.建立真正有效的知识体系;

  • 论文化

    作者:[英] 特里·伊格尔顿

    【内容简介】

    《论文化》是当代西方文学与文化批评的领袖人物——特里•伊格尔顿——写给大众读者的一本启迪之书。伊格尔顿用最资深文化学者的眼光,探寻了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与价值;机智、风趣的文字,信手拈来的金句,展示了他出名的智慧与幽默。

    文化使人成为人;然而,“什么是文化?”却是最难回答的问题。伊格尔顿认为文化的难解之处在于,它栖居于人类意识的两端:一方面,它是我们刻意追寻的知识、艺术、品位……;另一方面,它又是我们在潜意识里接受下来的生活方式和信念,坚定不移、不加追问。作者通过剖析人们赋予“文化”的矛盾内涵,让“文化”成为一面镜子,照出人类文明精神深处的意志与迷茫。

    “文化”的理念远不如我们想象的那般古老,而是产生于现代文明的“诞生之痛”中。在层出不穷的流血、压迫、失控的冲击之下,各种样貌的“文化”成为人们赖以存身立世的信念:著名英国政治家埃德蒙•伯克曾从文化的立场上批评法国大革命的暴力和英国对印度的殖民压迫;民族主义的思想奠基人赫尔德,用文化的理念来呼唤德意志民族的觉醒与尊严;而奥斯卡•王尔德周旋于英国和爱尔兰文化、精英和底层文化、传统与流行之间,却最终因为冒犯了权威而身陷囹圄……伊格尔顿用经典的历史案例和妙语连珠的讨论,揭示了文化在社会历程中微妙而又关键的地位。

    如今,人们追求“文化”的方式依然分歧重重:文化可以是促进和谐的良药,也可以是引起冲突的动因;可以是时代的争鸣之声,也可以是个性品位的隐居之所;可以是即将失去的故乡传统,也可以是国际竞争的前沿阵地……《论文化》将为你解析这纷繁复杂的社会精神状况,通过“文化”一窥当代人性中的丰满与贫瘠。

    ————————————————————————

    【编辑推荐】

    1. 世界文化批评界领军人物伊格尔顿的新作。关于“文化”这样宏大的话题,伊格尔顿无疑拥有首要的发言权。伊格尔顿深厚的思想功力、连珠妙语以及世界级的影响力,常常令学人和读者们即使不能赞同,也会认真聆听。

    2. 以文化为镜,照出人类文明精神深处的意志与迷茫。当今社会,人们用不同的方式追求着“文化”,我们在定义“文化”的同时,就定义了我们所崇尚的品位、个性、道德价值、精神追求——也就是定义了我们是怎样的人。理解文化,就是理解我们自己。

    3. 伊格尔顿的文字让人不禁想起维多利亚时代勇敢针砭时弊的英伦绅士,语言在严肃分析和嬉笑怒骂的交织之间,揭露社会的弊病与荒谬。

    4. 书中伊格尔顿用通俗而精辟的语言,系统讨论了关于“文化”的几位重要思想家和实践者,包括早期的伯克、赫尔德、马克思,以及较现代的王尔德、维特根斯坦、荣格和T. S. 艾略特等。

    5. 文化研究领域一本最新的反思作品。当今学界关于文化政治、后现代、亚文化等方面的争论日渐深入,这这一背景中,伊格尔顿凭借超然的大局感,澄清出“文化”的几个大主题(文化与文明的对比、文化多样性、文化相对主义、殖民主义、文化产业,等等)。《论文化》为今日的纷争提供了一次难得的综合,把人们的关注重新拉回“文化”本身。

    ——————————————————————

    【推荐语】

    《论文化》所表述的中心观点——作为“社会无意识”的文化——可谓巧夺天工。伊格尔顿自如流畅地讨论了尼采、弗洛伊德、马克思,以及伯克、赫尔德、维特根斯坦、T. S. 艾略特和王尔德;同时他也巧用流行词汇,完成了“高雅”与“通俗”的美妙联姻。知识分子曾以《论文化》这样的社会反思为己任,但如今已经难得一见。

    ——帕特•沃森(Peter Watson),思想史学家、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