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社会学

  • 民主的阴暗面

    作者:[英] 迈克尔·曼

    ◎一部20世纪阴暗面史书 ◎韦伯之后最伟大的社会学家迈克尔·曼重塑对历史的理解 ◎充满挑衅的现代民主新理论 ◎凶残的种族清洗为何是现代民主的丑恶面? 当同一片领土上,两个对立的种族民族主义组织都声称自己拥有国家主权时,危险产生了;当弱势的一方由于外部的支援而不愿屈服、选 择战斗,或者强势的一方认为自己能够骤然展 开锐不可当的武力行动时,冲突便升级了……行动升级并不只是“邪恶的精英”或者“未开化的民族”的杰作,它同样产生于领袖、激进分子以及种族民族主义的“核心拥护者”之间的复杂互动。 曼的解读聚焦于社会中的政治权力关系,令人信服地阐明了种族清洗的源头及升级过程,有助于避免悲剧再次发生。 ************************************************************************************************************* 媒体及专家推荐—— √ 迈克尔·曼是宏伟思想的多产者,这本巨著中天才、雄辩和发人深思的内容俯拾皆是。从书名开始,本书就引发了一场争论,它借助人类历史上最好的,来重塑我们对人类历史中最坏方面的理解,借助现代的观点来重塑我们对古老历史的理解。曼将缜密的实证研究与对观念的权威掌控结合在一起。字里行间都有值得称赞、讨论或深思的观点。对它的讨论仍将持续多年。 ——本·基曼(Ben Kiernan),耶鲁大学种族灭绝研究项目主任 √ 社会学术语全无,历史大数据充足,这份研究为外行读者开辟了足够的通道。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 内容有如百科全书,叙述分析异常丰富,本书为政治社会学作出了重大贡献,对社会科学学者、政治领导人、政策制定者而言,这都是必读之作。 ——《选择》(Choice) √ 在这本重要而充满挑衅性的书中,这位杰出的社会学家曼提出,凶残的种族清洗事实上是我们现代民主时代的丑恶一面,“它属于我们的文明,属于我们自身”……在种族清洗这个领域,曼的阐释绝非定论,但已跻身最成熟深刻作品之列。 ——《外交事务》 (Foreign Affairs) √ 曼的书为研究残忍的种族清洗做了十分有价值的贡献。他大范围地聚合了各种观点和亲历者讲述,这种能力使他的努力适时且值得,因而这对任何研究或处理种族冲突方面问题的人都非常有用。另外一个值得称道的地方是,曼的这本书到达了一种层次,它能同时满足他的同代人和学生们的好奇心,而这也必然会激起更多的对这一论题的探询。 ——《东南欧政治期刊》(Southeast European Politics) √《民主的阴暗面》……是一本强大的书,在某种程度上成功地引出了一套阐释这些悲惨事件的宏伟社会学理论……曼的作品代表了当代历史社会学的最高水平——广博、论据充足、富有趣味、密切关乎当下——所有的读者都必定会对他的结论满怀敬意…… ——《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The Ti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 √这是一本非常重要的书……曼拿出了一份有力的分析,足以引人深思……如今,种族清洗这个问题已经成了媒体菜单中的一个稳定部分,每个关注种族清洗的人都应该去读这本书。 ——《英国社会犯罪学》(British Society of Criminology) √ 迈克尔•曼的《民主的阴暗面》这一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使人们向着阐明造成如此后果的具体社会研究和社会状况前进了一大步……这是一份巨大的成就。 ——《新左翼评论》(New Left Review) √ 在《民主的阴暗面》中,曼审视了民主化与种族清洗之间的密切关系……与多数其他社会学家不同,曼并不爱用术语。即便这本书很厚重,但所有抱着非学术想法、并耗费精力去读这本书的人,都会觉得物有所值。 ——《新闻日报》 (News Day) √ 迈克尔•曼的新著涉猎甚广、立论大胆。它的核心主题——残忍的种族清洗伴随着救世宗教与近代民主的诞生而来——与人们普遍的观点截然相反……近年来在该主题上最好的著作之一。 ——贝思·A. 西蒙斯(Beth A. Simmons),哈佛大学 √ 尽管我对曼的理论有所保留,但这部作品明显是重要的。而且,他构成了本书大部分内容的案例研究,叙述清晰,细节丰富,而且优秀到足以令人生畏。作为一部20世纪阴暗面史书,《民主的阴暗面》很难被打败。 ——乔治•希尔拉巴(George Scialabba) 著名书评人 《波士顿环球报》(Boston Globe)
  • 象牙塔的变迁

    作者:[美]威廉·克拉克(William Cl

    学术卡里斯玛,源自马克斯•韦伯的论述,意指学术的神秘魅力或巫术性质。这种魅力存在于尚未被规范的前现代学术形态,也存在于现代研究型大学所确立的各种规范中。 本书讨论学术卡里斯玛与现代秩序下的研究性大学,,从中世纪的学术形态直到现代学术形态的形成,以及在此过程中研究性大学的兴起和学术卡里斯玛的转变。作者认为,“官僚化”与“商品化”两大因素对个人精神生活的逐渐渗透,驱动了学术秩序的理性化与“世界之祛魅”的进程。现代学术体制正是通过培育这种新型学术卡里斯玛而形成的。 一本惊人的杰作,才华横溢。其风格与方法可能有迹可循,但作品整体的大胆创新令人振奋。 ——谢尔顿•罗斯布拉特,美国科学家 (克拉克)用机智的分析,趣味盎然的档案轶事及诡异的幽默感建构起这部作品,那种起头如神来之笔的作者总是令人难以抗拒。一部奇特的杰作! ——安东尼•葛拉芙顿,《纽约客》杂志
  • 世界历史上的消费主义

    作者:(美) 彼得·N.斯特恩斯

    购买奢侈品和休闲服务的欲望,是人类在在现代生活中的一个基本动力。《世界历史上的消费主义》研究消费主义的历史渊源及其在世界各地的广泛传播。本书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探讨有关消费等问题,既研究了经济较为发达的西方和日本的消费者体验,同时也研究经济发展水平不佳地区消费,对消费和全球历史进行重新评估。本书注重关注以下中心议题:(1)拉丁美洲消费主义的新发展;(2)20世纪90年代以来俄罗斯和中国消费主义的发展;(3)扩大内需加强消费作为对最近的国际威胁回应;(4)消费主义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 女人的一个世纪

    作者:德博拉.G.费尔德

    目录 译者序 前言 致谢 1900-1909 1900 禁酒主义者凯利·纳逊大刀阔斧砍向酒馆 国际女装工人联合会成立 1901 发明电动洗衣机 1902 半麻醉无痛分娩技术得到应用 1903 全国妇女工会联盟成立 1904 玛丽·麦克劳德·贝休恩创办戴托纳黑人女子师范和工业学院 1910-1919 1910 曼法禁止州际贩运妇女从事不道德勾当 电影新媒介打造第一批电影女明星 1911 艾丽斯·汉密尔顿医生发表第一份职业病研究报告 一百余名服装女工在三角女式衬衣厂大火中丧生 庆祝第一个国际妇女节 1912 茱莉娅·戈登·洛成立美国女童子军 1914 纽约社交名媛玛丽·费尔普斯·雅各布斯取得胸罩专利 母亲节成为全国性节日 《时尚》成为主要的时尚杂志 妇女和平党成立 1916 第一家节育诊所在纽约布鲁克林开张 珍妮特·兰金成为第一位美国国会女议员 1917-1918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9 妇女选民联盟成立 1920-1929 1930-1939 1940-1949 1950-1959 1960-1969 1970-1979 1980-1989 1990-1999 参考书目
  • 变化中的中国人

    作者:E.A.罗斯

    《变化中的中国人》的英文版本出版于1911年,是辛亥革命前西方观察中国的代表作。书中主要纪录东西文化在中国的冲突,作者对中国当时各方面的状况进行了独到的观察,并阐发了一些有趣见解。其对中国人口、环保及禁烟等问题的议论,极有预见性并富史料价值。 我们常常将中国贫穷落后的原因归于中华文明及其社会制度。实际上,中国贫穷落后的主要原因仅仅在于有限的土地上养活了过多的人口。 假如中国人有幸经历一个持续、稳定的社会发展阶段,而且这一阶段不至被任何历史的反动、外族统治及内乱所打断,至多需要两代人的时问,中国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就会与美国平民的生活水平不相上下。 本书中主要纪录东西文化在中国的冲突,作者对中国当时各方面的状况进行了独到的观察,并阐发了一些有趣见解。其对中国人口、环保及禁烟等问题的议论,极有预见性并富史料价值。
  • 中国封建社会

    作者:瞿同祖

    瞿同祖在导论中提出,本书的主要目的在于研究并分析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及主要特征。他认为法律是社会产物,是社会规范之一。法律与社会的关系极为密切,任何社会的法律都是为了维护和巩 固其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而制定的,因而只有充分了解产生某一种法律的社会背景,才能了解这些法律意义和作用。   关于中国古代法律的主要特征,他认为集中表现在家族主义和阶级概念上,这两者是儒家意识形态的核心和中国社会的基础,也是中国古代法律所着重维护的制度和秩序。
  • 空间·记忆·社会转型

    作者:杨念群 主编

    《空间·记忆·社会转型》:社会与文化丛书。《空间·记忆·社会转型》分为“空间:从传统到现代的建构”、“知识传承:东方与西方”、“历史记忆与中国基层社会”三编。
  • 过去的声音——口述史

    作者:(英)保尔・汤普逊

    口述史是用人们自己的声音记述自己的历史。如作者所言:它为历史学带来的变化在于拓宽了研究范围,证实英雄不仅出自领袖,也可以出自平民。它把历史引入群体,同时把群体引入历史,使各阶层的人们建立了联系。同时,口述史也向某些历史的假设和公断发出挑战,对曾被忽视的实质性群体重新认识、在历史学中产生一种积累式的运动着的变化过程。历史在这里更丰富,社会使命也随之变化――历史变得更民主了。这是口述史的意义所在,也是口述史研究在世界各地方兴未艾的原因。这本书不仅讲了它的意义,还介绍了范例和具体的研究方法。
  • 平常事情的历史

    作者:达尼埃尔·罗什

    今天看来平常的东西,并非历来如此。我们的祖先几乎想象不到今天人们习以为常的一切。从十七世纪起,变化的趋势初露端倪,城市与财富 、商业与贸易、革新与发明,凡此种种进展开始动摇人与物品之间的关系,也改变了人们自身——即使基本需求从未改变,生活方式却逐渐发生变革:住房与家具、取暖和照明、衣着及饮食……现代物质生活与消费社会正浮现于历史的地平线上。
  • 男根文化史:我行我素

    作者:(美)弗里德曼

    因为有关阴茎的新思潮会涉及人类与阴茎的关系这个更为难解的谜题,而且还会彻底改变人类看待及使用这个器官的方式,因而可以据此确定西方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时期。《我行我素》以凝练的笔法、卓绝的技巧描画出这个内容复杂、很少被人探究的故事。 阴茎在古代时期曾被异教文化奉为神明,早期的罗马基督教会将它视为恶魔,后来又被诸如莱奥纳多・达・芬奇等前辈解剖学家世俗化。为了达到抬高某些种族的地位而压制另一些种族的目的,这个器官还经受过“科学地”测量。随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将它精神分析化。结果使得阴茎成了解开心理学领域各种情结的关键――无论是配备了这个器官的病人,还是对拥有这个器官的人抱有嫉妒心理的病人。经过了女权运动政治化的洗礼并被流行文化大肆利用之后,如今,阴茎又被医学化了。在弗里德曼之前还没有哪个人说明了诸如伟哥等勃起产业产品的出现为什么不仅仅只是有关健康的商业故事。伟哥出现的时期实际是人类历史上历时最长的传奇故事的最新――也许是最后的――一个章节:男人与其阴茎之间的关系的故事。 《我行我素》描绘了这种关系变幻无常的发展历程:时常引人发噱,偶尔令人担心,然而绝不惹人厌烦。戴维・弗里德曼凭借其理性的严谨作风及其积极的幽默讽刺文笔为我们写下了几年来不可多得的一部发人深省、意义非凡、可读性极强的文化作品。
  • 都市欧洲的形成

    作者:[美]保罗•霍恩伯格,林恩•霍伦•利斯

    该书系统地勾勒出1000年至1994年欧洲城市化进程的轮廓,同时向读者阐释了对于城市建筑者的成果以及“高度便利”的城市生活的理解。全书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前工业化时期:11-14世纪;第二部分,原工业时代:14-18世纪;第三部的:工业时代:18-20世纪。
  • 文明社会史论

    作者:亚当•弗格森

    弗格森的《文明社会史论》出版于1767 年, 当时他已经在爱丁堡大学担任道德哲学教授。总的看来, 这本书的内容涉及两个大的方面: 社会政治理论和对商业文明的批判。关于该书的题目, “文明社会” (Civil Society) 其实也可以译作“市民社会”或“公民社会”。在这里有必要从词源学上对“文明”的起源和演进作一推敲。英文的“文明”是‘civil’, 来源于从希腊文转化来的拉丁文词根“civis”, 意指公民。②中古英文中是没有“civilization”这个词的, 该词首先出现在英文中是18 世纪早期, 而且是作为法律术语出现的, 与苏格兰和英格兰合并这一事件有较大关系。它最普通的含义是指“将英格兰习惯法纳入苏格兰市民法(公民法) ”的过程。到18 世纪中期为止, “civilization”与“civilian”一词还是同源的, 指公民或罗马法学家。18 世纪后半个世纪, 随着苏格兰高地原始公社制的崩溃, 导致苏格兰社会向现代商业社会转化, 与此同时, “文明”一词也获得了它的另一个意义。1828 年的韦伯斯特《美国英语字典》中, “文明”的定义如下: “文明的行为、或文明开化的状态, 即一种举止高雅、脱离了野蛮生活的粗俗, 并且在艺术与学识上取得进步的状态。”这样, 文明获得了与“野蛮”、“不开化”相对的含义, 即得自苏格兰高地摆脱野蛮状态所取得的进步。③深受古典教育熏陶的弗格森在使用“文明”一词时, 是从古典意义上讲的,所以在弗格森那里,“文明的”即意味着政治的。
  • 大陆的神话

    作者:[美] 马丁·W. 刘易士,卡伦·E.

    1. 你如何划分世界,完全取决于你站在哪里。地图告诉我们的世界,只是我们想要看到的世界。为什么欧洲人把他们那小小的半岛称为“大陆”,却把印度和中国的广袤地域视为“次大陆”?与此同时,印度的地图绘制师则将南亚描画成世界上最大的陆地,而欧洲却只是个边缘的“戴着帽子的小岛”。 2.作者大胆地揭露了地理学科中的“民族中心主义”,给出了全新的世界划分方式——打破“大陆”的神话,建构“区域”概念,根据语言、文化和种族标准重新描绘世界——它会让你不再以过去的方式,面对你眼前的世界地图。 3.如果你一直认为地理是一门客观的学科,那么在读完此书之后,你就会对此有新的考量。 —————————— —————————— “跨文化研究译丛”之一,提出“地理是文化构成的”这一命题。不管是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政治学,都涉及到人们组织世界知识的空间结构问题。作者对我们通常认为理所当然的地理学概念进行了后现代主义的地缘政治文化的解读。
  • 中国宗族史研究入门

    作者:钱杭

    《中国宗教史研究入门》是国内第一本专门针对硕士研究生编写的学术入门指导书,也是针对当下我国研究生教育现状,从教材建设角度进行的开拓性的尝试。全书主要介绍了宗族的结构、宗族的规模、宗族的谱牒、宗族的祠堂、丧服制度、宗族史研究参考书目等内容。
  • 情感堵塞

    作者:[德] 汉斯-约阿希姆·马茨

    本书是一位民主德国心理治疗医师对民主德国民众心理故事的记述,也是作者本人的在民主德国的生活和情感史。作者详尽地分析了民主德国压力性体制对民众造成的心理后果,产生的社会角 色代偿行为,转折期民主德国民众的心理,以及两德统一所带来的心理问题。他的分析建立在数千个病人心理治疗的基础上。作者强调,转型期的人们需要的不仅是制度的变革、物质的富足、环境的宽松,更重要的是“心理革命”,并提倡一种鼓励健康生活的“治疗文化”。
  • 身体与笔

    作者:(美) 司徒安

    乾隆皇帝在1736年到1795年间统治着中国,他位居典礼活动构成的网络中心。这些帝国礼仪旨在通过身体实践,以有形的方式呈现支撑帝国社会的形而上学。本书是第一步完整论述乾隆皇帝和文人官员共同生产的"仪式化权力"的著作。作者打破传统范畴,巧妙地结合了人类学、后结构主义分析、表演理论、历史学和宗教学等领域的研究方法,通过一种批判性的文化史研究,阐释了18世纪中国的权力生产和现代史学家借以研究中国的概念范畴。
  • 工作的历史

    作者:理查德·唐金

    《工作的历史》跨越从狩猎采集时代到网络信息时代,用工作作为主线贯穿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是一本学术性与可读性俱佳的作品。作者带着我们徜徉于浩瀚的历史,近距离观察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分析表面背后所深藏的意义。作者用丰富的史料、严谨的逻辑和风趣幽默的文笔为我们解剖历史,描述当下,畅想未来。《工作的历史》虽然以工作为主题,但却处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芒。
  • 传播学史

    作者:E.M.罗杰斯

    撰写传播学史的历史学家具有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法,美国著名的传播学者E·M·罗杰斯通过传记式的编写工作,在人的基础上来理解传播学史,这是一个独特的视角,涉及众多人物与机构以及若干学科的知识背景,并以此表明,传播研究如何富有意义地影响了社会学,政治学和心理学等学科,这种有重点的综合研究使该书成为上述领域的学者必读的读物。该书内容丰富,史实性强,图文并茂,人物生平纪事详尽,叙述有通俗与专业相结合的特点,故会为传播学的广大专业与业余读者所喜爱。
  • 历史何其相似

    作者:宋燕

    《历史何其相似》就是把历史上已经上演过,而今天依然在不断播放的镜头聚集起来,展现在世人的面前。你会觉得今天的日子原来曾在历史中不断重演,自己只是换了一副面具而已。每当有重大的社会变革或社会危机出现的时候,总有人喜欢去翻老帐,然后吸一口凉气,故作深沉地说:“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
  • 谁将主宰世界

    作者:[美]马克·梅佐尔

    主宰欧洲乃至整个世界是为了人类更美好的未来,这种想法已经走过了两个世纪,马克·梅佐尔的作品完美记录了主宰世界这一理念的步步演变,以及争夺世界主宰权的思想和权力在演变过程中难以避免的跌宕起伏和玄妙莫测,堪称描写两者关系的史诗级著作。 纵观1815年的欧洲协调到19世纪的国际主义,以及“一战”期间的国家联盟和“二战”后的联合国,可以看出国家地位决定了国际组织的发展。在英国强盛时期,国际联盟是英国的附庸,而随着美国逐渐强大并成为世界头号强国,早期的联合国也不得不听命于美国。但自20世纪60年代始,第三世界开始作为真正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美国开始失去世界话语权的统领地位。20世纪90年代的那些华而不实、夸张滑稽的期望也在书中再现,并展示了千禧年后乐观主义的分崩离析及其此后衍生出的令西方世界谈之色变的恐惧情绪。 在200年左右的时间里,欧洲和美国相继在世界上取得了某种主导性地位,却不复从前。一个多中心的全球平衡新体系正在成形,一个思想的新世界正在降临。 这本著作不仅从根本上重新定义了我们对过去的理解,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当下的机会。在中国崛起之际,对中国读者来说,尤其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中国能为国际政治提供什么有影响的思想。所有关心人类处境的人都不应错过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