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社会学
-
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上下册)
“工人阶级并不像太阳那样在预定的时间升起,它出现在自己的形成中。”本书为历史学领域经典之作,采用马克思主义视角,选取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工人为考察对象,阐述了汤普森关于工人阶级及其形成过程的理论,书中详尽地考察了工人阶级经历的政治、文化、生产、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从这个阶级的成长全貌中回顾了英国工人阶级如何作为“外力的产物”和“自身的发明”,创造出属于他们的政治意识的过程。作为一本划时代的著作,汤普森的工人阶级历史观见解独到,挑战了许多正统观点。 -
右派国家
《右派国家》向我们介绍了形塑美国生活的一个关键因素——保守主义。 美国在短短一代人的时间里急剧右转,以至于如今不论哪一党入主白宫,这个国家与欧洲相比——甚至与尼克松治下的美国相比——在许多重要方面都明显更保守了:福利不复存在,死刑的传统根深蒂固,反堕胎呼声依然强烈,监管力度降到了极低的水平;“新政自由主义”的支柱轰然倒塌,保守主义的势力已推进到极为广泛的阵线。最近二十年,保守主义已成为美国社会隐秘但中坚的力量,而这本书将告诉我们为什么保守主义能够成功。 约翰•米克尔思韦特和阿德里安•伍尔德里奇二十多年来在《经济学人》杂志致力于对美国的研究,被誉为“当代的托克维尔”。理解美国右派必须深入它的核心,在智囊团、发言人、组织者和基层民众之中体会权力的流向。这两位敏锐的观察家秉承《经济学人》一贯的反传统与严格论证的作风,以深刻的洞察力、严谨的考据、公正的态度以及充满智慧的笔触对保守主义的全景做了纵深剖析。 《右派国家》分为“历史”“剖析”“预言”“例外”四部分,它即将向你呈现的,不是极右派或极左派讽刺漫画里的美国;它不是要对保守主义运动妄加批评或盲目赞颂,而是希望从各个面向理解保守主义,理解我们这个时代最强大、最有效的政治运动。 -
病夫、黃禍與睡獅
本書以「病夫」、「黃禍」和「睡獅」三項當代所熟知的西方視野之中國形象,研究其在近代中國思想論述的豐富意涵,系統性地了解這些符號對於近代中國思想論述中有關國族建構的影響。本書藉由釐清分梳百年來東西跨文化和跨語境互動過程的錯綜複雜關係,深入理解與分析中西文化百年來交會過程中,近代中國知識分子在面對強勢的西方文化價值,其愛憎交雜的糾纏心情;並剖析在公共集體記憶中,國族符號背後的複雜形成歷史,因而得以重新反思百年來「病夫」、「黃禍」和「睡獅」,持續作為近代國國族認同符號的深遠意涵。 -
日本文明
本书是世界上最杰出的社会理论家之一S.N.艾森斯塔特教授的力作,书中对日本的历史、宗教、文化和社会组织做了出色的综述。艾森斯塔特教授在大量浏览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探索了日本历史遗产及其对日本现代性经验的影响。他回避了结构主义或文化主义的方法之争,发展出一种系统严密、比较广泛的分析性研究框架。本书结构颇具新意,一方面强调日本文明的非意识形态特征,另一方面又对其在不断流逝的过去中重造共同体的能力施以重墨。 -
中国社会史
《中国社会史》是部通史性的作品,是法国一代汉学巨擘谢和耐先生的名著,荣获1972年圣杜尔奖(法国最高学术奖),为英美等国大学最通行的中国文明史教材之一。早已被译成了除中文以外的几乎所有主要语种。《中国社会史》共十一卷,从远古一直写到毛泽东主席去世。它视野开阔、举重若轻、持论允当、一气呵成,充分显示出了大史学家的应有神采。 -
寻求正义
在仍然受家庭、家族和地方观念束缚着的19、20世纪之交的中国,为什么能够发生1905年抵制美货那样同仇敌忾的爱国运动?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很难回答。本书作者超越主要从民族觉醒角度进行的传统解说,一方面到社会结构性变革过程——市场联系的扩展、信息传播的近代化以及各种市民团体的出现——之中去探讨运动的时代特征,一方面注意考察参加运动的不同群体的不同利益,尤其是海外华人和上海商人的合理私利,从而对运动的起源、策略、斗争方式和结局做出了更为令人信服的解说。有理由认为,《寻求正义》以其宽阔的学术视野和社会运动理论的运用,为中国近代民众运动研究开辟了新路向。责任编辑审读了原稿,按编辑规范做了必要的加工。将书中的一些港台语言改为大陆通用的语言,并仔细核对了注释,重新编排译注的序号。 -
绑在一起
自走出非洲并散布到世界各地以来,人类从未停止重新建立联系的努力。商人送来远方的物产,传教士带来异样的理念,冒险家们给我们揭示地球的神奇,武夫不断拓展疆域边界……几千年以来,形形色色的人们一遍又一遍地重新塑造着我们的社会和星球。 作者将全球化这个千万年来塑造人类面貌的现象,置于完整、丰富而复杂的背景中加以阐释,不仅揭示了互联网、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等新角色在当今世界舞台上日益凸显的作用,更指明了跨越海洋和大洲,跨越千年的岁月,全世界的人们从来都是绑在一起的同胞。本书定会为你带来全新的阅读享受。 -
道与庶道
《道与庶道:宋代以来的道教民间信仰和神灵模式》探讨了中国宗教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民间诸神是否为现实官僚的投影。作者以宋、元时期源于江西抚州华盖山的三仙信仰、道教天心派为例,穿梭于古今之间,融历史学、宗教学、人类学为一体,既提供了一幅宋、元时期抚州地方宗教实践的真实图景,又令人信服地指出,中国人眼中的神祗有两种模式——官僚模式与个人模式,也就是书中所说的“道”与“庶道”。信众固然会将神祗当作官员,但更常见的是以个人化方式向神祗祈求、许愿。神祗是官僚还是个人化的保护者,一直取决于信奉者、陈述者在何种语境,以及出于何种目的。 -
经验与理论
本书汇集了黄宗智先生学术研究的精华。全书经作者亲自校阅,是比较权威的版本。 书中介绍了黄先生一贯强调的从经验证据到理论概念到经验/实践的研究方法,以及著名的黄氏“内卷化”、“过密化”理论。在翔实的经验证据基础上,论证了小农在人多地少的客观环境下所做的抉择,尤其是长时期为递减报酬而做出的高密度劳动投入,亦即作者之所谓“没有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增长(总产出上升)” 以及“过密型商品化”。其影响可见于近年来“内卷”和“过密”两词在各社会科学学科的广泛应用。其后,黄在《规范认识》文中对中、西方研究作了整体性的反思,突出中国经验(从西方现存理论理解)的悖论性,引起众多的讨论。 此后黄宗智的研究主要转向法律史,再次在发掘 “诉讼案件档案的基础上”,打出新颖的分析概念,区别清代法律的官方“表达”与其司法“实践”,强调两者既背离而又统一,由此形成清代法律的基本性质。此后“表达、实践”两词的对立也在国内众多论著中广泛使用。黄提出了清代法律体系中的“第三领域”概念——亦即国家正规法庭与社区非正式调解相互作用的中间领域。后又进一步说明了该领域中的“半正式”治理方法(即对准官员的依赖以及国家惟有在涉及他们的纠纷中方始介入)。黄把清代的这个治理模式称作“集权的简约治理”。 在新近的四篇法律论文中,黄进一步指出,现代西方的实践历史同样不同于任何意识形态化的理论建构,尤其是西方现代影响最大的形式主义理论传统。他强调,中国从传统延续至今的“实用道德主义”思维方式与现代西方的形式主义思维方式形成鲜明的对照。今天,中国固然需要吸纳形式逻辑来建立理论,但也应建立既是中国的而又是现代的现代性,包括法律体系和社会科学。 面对中国当前的“三农问题”,黄既强调其过密化的历史延续,也指出在当前的“三大历史性变迁”中,中国农业终于面临“去过密化”的历史性契机。有关的论文揭示的是过密化“理论”本身的历史性,自始便与特定历史条件相连。 紧密连接经验与理论是黄教授学术生涯的一贯研究方法。本集最后一篇论文是他近年为国内研究生开办的研修班的说明,也可以看作是他对自己学术方法的一个总结性介绍。 -
中国帮会史
“帮会”所为是一种革命,它无革命之名,但有革命之实。 “帮会”中人虽也有渣滓,但有学识、有思想、有志气、有胆量的人也很多。他们“义”字当头,敢做敢为。 中国社会的复杂,深不可测,读“帮会史”,也许可以帮我们找回那一段逝去的记忆…… 阅历不深或阅历深厚的人、最讲义气或最不讲义气的人、传统文化的倾慕者、想要了解或不想了解中国社会的人…… “帮”也是行会上通用的一种名称,不过,在很多情况下,“帮”被用来指无须某种专门训练,单纯从事体力劳动的职业组织,如挑夫、河工、码头工中的组织。换言之,“帮”往往与社会下层组织有关,也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帮”转义而指以社会下层人士为主要分子的秘密组织,因有“帮会”一词。最典型的例子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青帮”。据考,“青帮”的前身即是清代专门从事漕粮运输的水手行帮。康熙中叶,清代的漕运组织发生了重大变化,漕运水手的主要成分由军人变为雇佣劳动者,而其主要来源是社会游民。这种变化遂带来新的需求,如水手的雇佣、工价、福利以及各种利益的分配和协调等等,漕运水手中的行帮组织即因此而产生。最初,“青帮”只是漕运水手行帮中的一个组织,后则凭借其组织严密等优势而逐渐成为一种垄断势力。十九世纪中叶,漕运制度被取消,水手行帮亦随之瓦解,但是“青帮”依然延续下来,它重新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并与其他帮会势力相结合,形成了著名的“青红帮”。 《中国帮会史》的作者刘联珂先生,本身就是帮会中的一个“同志”,他有学识、有志气、有胆量、勇于任事,他对于帮会的一切,知道得太多。 刘联柯加入帮会、追随“洪门”诸大哥三十余年后,摆脱一切,一心一意写这部“帮会史”,向我们揭开帮会长期鲜为人知神秘面纱…… -
大地的钟声
本书是阿兰·科尔班分析、研究了19世纪约1万起与钟有关的事件后取得的成果。作者发现这些不寻常的事件背后存在着一个社会秩序和权力的体系。“钟”正是这一体系的一个结点,它支配乡村生活的节奏,确定其空间范围,决定集体和个人的身份,表现人们对土地的依恋。钟声构成一种语言,建立了一种交流系统,个体之间、生者和死者之间业已消失的联系有赖于“钟”得以传达和重建。钟还反映了集体的欢乐、火与血的威胁以及流行病带来的恐怖。各种集体的激情无不求助于钟声。同时,能否控制钟声的使用权成了乡村社会权力斗争支荡的焦点。本书具有法国年鉴学派的遗风,注重细节的真实,尤其注意对社会意识和民众心理的研究,村料翔实,以小见大,论述精当。其精微细致的研究方法会对学界多有启发。 -
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以中国河北饶阳县五公村为个案,以其领头人耿长锁 的生活轨迹为线索,深入探讨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到1960年间华北农村社会的变迁。作者集中研究了中国共产党在战争时期及革命胜利以后在农村社会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从减租减息到互助组、合作社,再到大跃进时的人民公社,分析了这先后进行的改革对农村社会及农民所带来的影响,以及对战争及国家建设的作用,它们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等,进而探讨国家与农村社会,国家领导与地方干部的关系。 本书作者分别为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教授,是中国改革开放后首批来华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美国学者,他们从1978年开始在五公村、饶阳、石家庄等地进行调查、访谈,查阅相关资料,先后与几百名农民及各级干部交谈,查阅了众多的有关档案等原始材料,从而搜集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使整个研究工作建立在扎实的资料基础之上。同时,作者不是简单地罗列资料,停留在一般的叙述介绍之上,而是将五公村作为华北农村社会近代变迁中的一个典型,将其放在变动中的历史中进行考察,运用各自学科的理论,探讨这一变动过程中国家与社会、现时与历史的互动关系,从而使本书既有一般叙事的可读性,又有相当的理论深度。 本书对于我们了解、认识近代中国农村社会,尤其是华北农村社会的变迁,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思路,对于我们研究近代中国农村问题,极有参考价值。 读者对象:近代中国历史、社会史、农村问题等研究教学工作者,中共党党史教研工作者等。 -
中层理论
中层理论的建构对于中国史研究的意义至少可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尽量可使我们摆脱宏大叙事的纠缠。目前许多历史著作行文叙述总是宏阔而不细致,概论式的判断比比皆是,本质主义式的断语草草形成,里边惟独看不到日常生活状态下人的踪迹,人变成了冷冰冰的趋势与规律的符号表征。二是讨论如何改变史界只拉车不看路式的工匠型治史方式。 -
中国社会史
《中国社会史》内容简介:中国目前的状况其实是漫长历史的产物与结果。倘若毫不了解自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以来由何种因素促成欧洲各国,则不可能自称洞悉上述诸国;对于中国,其理亦同:一旦抹去其独特历史,中国当前情状如何,也会茫然无知。中国之所以举足轻重,不限于其人口数量,亦不限于此拥有12亿人口大国之能量(其中大部分尚是潜能)。其重要性包括多方面,既归因于过去,也离不开现在:华夏文明激发过广大人类,它给人类带来文字、技术、人生观与世界观,带来宗教与政治制度。 -
反思与比较
本书共分23个章节,主要对中西方古代社会的历史差距作了探讨和研究,具体内容包括原始末期社会体制的主要差异、财产所有权法制建构的对峙、上古平民阶层与社会发展、战国变法与古希腊罗马的社会改革、中英法律文化差距例论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
“自杀时代”的来临?
在现代理性的考量下,“死”相对于“生”没有任何优先价值可言,自杀只能是一种“短见”,而历史中的人们却曾面临“死亡”易、“自杀”难的处境。生死成为话题,经常在混乱年代或鼎革之际出现。本书探讨清末到五四时代知识群体对暗杀、自杀、好杀等时代问题的讨论以及就生死、自我、爱情、伦理等生命基本问题形成的意见与想象。对问题的论述围绕激烈行为、死亡事件和人物个案展开,尽力追溯事件、舆论和人物思想所关联的时代信息,从中观察自我价值在中国现代革命进程中的生成和消解过程,这也是对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形态和路径选择的一种解说。 -
20世纪的教训
◎“开放社会之父”卡尔·波普尔对20世纪人类命运的观察与反思 ◎ 一本记录波普尔晚年思想的重要著作 ◎ 让读者重新认识这位享有盛名又备受误解的重要思想家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卡尔・波普尔在生命中最后几年发表的两篇演讲稿以及与意大利记者贾恩卡洛・博塞蒂的对话录。与波普尔的其他作品不同,本书更多地表达了他对过去这个世纪的看法,对这个世界的苦难和希望的关怀。他谈了冷战结束后的世界,谈了波斯尼亚战争,谈了媒体的危险,谈了知识分子的责任,对极权主义、宗教、历史主义、意识形态等做了审视。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波普尔传达出他一生的思想信念:为了保护我们深爱的民主体制,我们必须认清自己的责任。创造明日世界的乃是我们今天的行动。 【媒体推荐】 卡尔·波普尔爵士是正确的。 ——瓦茨拉夫·哈维尔,作家 任何思考者都不会错过波普尔的书。 ——《国家》杂志 很少有哲学家能像波普尔一样运用如此宽广的知识面来产出重要的原创性观点。 ——《卫报》 无与伦比的伟大的科学哲学家。 ——彼得·梅达沃,诺贝尔医学奖得主 对于20世纪人类经历的灾难与恐怖来说,波普尔是一位诊断思想瘟疫的医生。 ——刘擎,学者 -
历史的逻辑
社会科学学者和历史学者长期交流思想,但他们从未发展出关于社会理论的合理讨论。小威廉·H.休厄尔注意到,在理论问题上,沟通只是单向的:从社会科学流向历史学。《历史的逻辑:社会理论与社会转型》认为,历史学和社会科学能为彼此提供重要的思考。历史学者不自视为理论家,但他们深谙社会科学学者所不知道的事情:如何思考社会生活的时间性(temporalites)。另一方面,虽然社会科学学者难以处理时间性,但他们的理论复杂性和对社会生活的结构性解说也可以为历史学者带来裨益。 休厄尔素以融汇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和人类学而闻名,认为只有把对历史性时间(historical time)的成熟理解与广阔的理论问题结合起来,才能产生令人满意的社会理论。在《历史的逻辑:社会理论与社会转型》中,他揭示了这种结合的形式、可能澄清的议题,以及对两个学科的潜在影响。 -
古罗马的儿童
本书旨在分析影响古罗马儿童特点的各种因素,包括儿童在历史中的现实地位和象征性作用,儿童与家庭的关系,与成人世界的关系,以及与城市和社会结构的关系。除此以外,本书还研究了儿童的生活,从出生到死亡,以及儿童的教育和游戏。 通过日常生活,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论述性文章和现实社会之间的差别;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勾勒出古罗马儿童的发展史。在罗马共和国末期和罗马帝国末期之间,人们逐渐发现儿童的特点和儿童在越来越重视他们的人心中激起的感情。这进一步促使人们对儿童进行更全面地思考,认识他们在整个西方文明中的地位。 -
漫长的20世纪
本书是对20世纪70年代那次世界经济危机的一项研究。这次危机被概念化为一个单独的历史进程的第三阶段,也就是终结阶段。这个进程被界定为世界规模的美国资本积累体系的崛起、全面扩张和消亡三个阶段。 还记得上个世纪20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的那场经济危机吗?那次经济危机以破坏力大,涉及范围广以及延续时间长而让人刻骨铭心。不过,资本主义也在不断地自我扩张和内部革命,使其自身摆脱了一次又一次内在的危机,使资本获得了不断更新的生命力。只是,从热那亚到荷兰、英国、美国,资本的力量还能维持多久?资本主义还能前行多远?作者在书中为我们对资本主义数百年的扩张历史作了深入且具有说服力的描述,不夸张地说,即使将它与布罗代尔、沃勒斯坦的杰作放在一起,也毫不逊色!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