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社会学

  • 明清社会性爱风气

    作者:吴存存

    本书是“旸谷文丛”之一。本书介绍了明清时代流行着的审美的、性爱的风气和文学,从历史的更长远更开阔的角度审视性爱问题,尽可能客观的描述以及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目录: (节选) 第一章 绪论 一 性爱是一种风气 二 性别问题与性爱风气 第二章 明清时期正统性爱观与节烈风气 一 淫声美色破骨之斧锯也--家规闺训中的性爱观 二 爱伦常甚于爱美色--正统性爱观在明清通俗小说中的体现 第三章 晚明的纵欲主义思潮 一、从“心”到“身”的全面解放--晚明纵欲风气的思想源流 二、人情以放荡为快、世风以侈糜相争--晚明社会的纵欲风气 第四章 明清社会男性同性恋风气 一、致娈单为厮役,狎丽竖若友昆--明中晚期社会男风流行状况 二、展示男风众世相--明中晚期的同性恋文学 第五章 女子缠足的流行与金莲崇拜 一、明清两代缠足风气概况 二、处于性爱活动中心的三寸金莲 第六章 明清社会的异装癖风气 一、羞涩如处子--审美趣味上的女性化 二、美男妆成如美女--明清社会异装癖现象
  • 冷眼向洋(上下卷)

    作者:冯绍雷,刘靖华,陈乐民,资中筠

    综观令人眼花缭乱的20世纪不免会引起一些思索-美国何以兴?苏联何以衰?作为近代西方文明的发源地,欧洲向何处去?为什么20世纪资本主义不但没有如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中所预言的那样走向腐朽和衰落,反而有所发展?为什么“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生存了七十年后幡然易帜,而且其后的俄罗斯八年之后未走出危机?“全球化”以来,传统意义的各国无产者没有见到团结起来的迹象而资产者却以各种形式联合起来了,这是为什么?谜底极为复杂,因为这些问题有着深层次的内在联系,而且存在着多个探讨的角度。本书中作者们尽量透过科技、经济、政策和制度等外层的硬壳,深入探讨问题的核心。并且,试图由此透视出,今后中国的走向不可避免地要对世界局势发生重林的影响。本书最精彩之处,在于作者用社会发展的两大动力说为理论架构,探讨了以苏联和美国为代表的发展道路及其兴与衰的原因,总结了人类文明在20世纪所取得的成功的经验和所经历的失败的教训。作者认为,综观20世纪的社会变迁,归根到底有两大动力,即求发展和求平等。“前者导致生产力和生活水平的突飞猛进,后者导致改良和革命。”
  • 利维坦的诞生

    作者:[美]托马斯·埃特曼

    多年来,学者们一直在竭力解释,在法国大革命之前那段时期形成的欧洲国家为什么会沿着如此不同的路径发展?有些国家为什么走上绝对主义的道路,而另一些国家则走上宪政主义的道路?是什么因素使得有些国家能发展出官僚制的管理体系,而另一些国家在实践中却仍然依附于一种世袭制? 本书展示了一种中世纪及现代早期欧洲国家建设的新理论。埃特曼主张,整个欧洲大陆的政权和国家基础结构在18世纪下半叶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有两个因素——在国家形成时期的各级地方政府组织,以及连绵不断出现地缘军事竞争的时间安排——可以解释其中的绝大多数变化。本书利用历史社会学、比较政治学、经济史领域的理论发现以及历史学界最晚近的研究成果,为用跨学科方法研究政治发展的价值提供了一个富有说服力的范例。
  • 一个人的世界史

    作者:余世存

    ● 1900-2000话语如何改变我们的精神世界 ● 余世存二十年读书思考所成,以一个人的内在需求解读20世纪世界史 ● 极简的历史叙事方式,厚密的全栖世界史视角 ● 迭出的时新概念,本质源于对世界史的清晰理解和认知力 每个人都有一部自己的世界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史 观 这不仅是一个人的世界史,更是整个20世纪的世界缩影 《一个人的世界史》是有关世界人物言行的精华集录。全书用33个专题或观念展现世界史的相关内容,它以平视人物的方式,记录了上至总统国王下至平民百姓的言行事迹。这样的碎片世界史对普通读者是一大方便,没有意识形态或学术圈子的概念束缚,直取世道人心。它以精练的文字,以一个人内在需求的33种维度,重新建构和完善一个人的生命价值体系,展现20世纪世界历史的喧哗与孤独! 书末附录字母索引版的1000余位世界史人物简谱,助力读者厘清历史与人物间自然编织出的事件线索,亦是本书独具匠心之处。正如余世存先生所说:“在编写这本书时,书中千余人,最让我感慨的是他们从未浪费生命和造化赋予自己的才华,创造出贡献于全人类的文明。” 近半数的世界大师被特定的时代社会妖魔化过,明乎此,当知今天社会的文明状态。本书是徐继畲、林则徐等人“睁眼看世界”之后,百年中国人看世界的细节之大成! 名家推荐: 当今的世界文明处于一体化进程的“深水区”,其状态仿佛我国的春秋时代,这本书是个性的展示,是每个人的“一家之言”;又是新的“国语”,它指向新的国家文明和个人文明。 看到余世存编著的这本书,我是认可并赞同的。我们现在处在世界之中国阶段的入口处,我们理应对国际社会的人物故事如数家珍,他们跟中国的历史一道构成了我们的文明财富,熟悉、了解他们,将有益于我们自身,有益于文明的健康发展。 ——吴敬琏(著名经济学家) 这也许就是人类灵魂最深沉的悲剧——对自身命运永远怀有愤懑与哀思。从来没有任何国家的文学像现代汉语这样,灵魂与肉身持续撕裂。汉语世界的人们借由西方文献,找到灵感、乐趣与惊奇,从而将其视为中国文学的一部分。然而,真相并非如此…… ——弗朗西斯科-郗士(欧洲著名学者、记者,哲学博士,前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参赞) 这本世界史书收集的都是一些零散的语录,没有国家大事,没有古奥文章,只有千姿百态的人物,和他们的精彩风流。历史留下的只有个人,他们在某种规则下重新聚合生动。这里有最低限度的文明共识,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自由之路! ——网友
  • 浮华时代

    作者:弗雷德里克.刘

    《浮华时代:美国20世纪20年代简史》是弗雷德里克•刘易斯•艾伦对20世纪最令人心醉的一个十年的生动而权威的描述,叙述了一个充满喜悦与恐怖的时代。从令人晕眩的高度突然降低到令人心碎的低谷。从红色恐惧到道德革命,从哈定丑闻到经济大萧条,从地下酒吧到佛州地产潮……喧嚣的社会风潮,被作者以从容淡定的口吻,娓娓道来。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置身于那个时代的各种潮流及大小事件的漩涡中,而这恰恰有助于今天的读者解构时下的境遇。 关于《浮华时代:美国20世纪20年代简史》,《芝加哥每日论坛报》不吝给出“一部将历史记录和综合报道完美结合的伟大作品”的美誉;而《纽约时报》则盛赞“《浮华时代:美国20世纪20年代简史》的风格完全是神韵与活力的再现……艾伦先生不仅从一个精巧的角度讲述了大牛市的故事,还为我们第一次连贯地描述了石油丑闻案件……”。
  • 中国古代社会

    作者:许进雄

    《中国古代社会:文字与人类学的透视》以象形、象意文字为中心,配以考古、人类、民俗、历史等学科,探索古人生活与思想的许多实况。全书以二十章焚灭讨论了人类文明演进的程序,以及食、衣、住、行、育、乐、生、死等与古人生活密切的种种事物,深入浅出而有系统地从远古介绍至汉代,或延续至现代的演变过程。中国古代文字绝大部分是象形、象意字,它们反映了创字时的风土人情与思想观念,提供了很多地下考古所不能反映的情况。
  • 竞逐富强-西方军事的现代化历程

    作者:麦尼尔

    麦尼尔的《竞逐富强》所为我们带来的,是这观点的另一种论述:即欧洲的长期分裂造成剧烈军事和政治竞争由此产生的巨大压力迫使各国必须不断变革以求生存,从而为军事体制(包括武器和军队组织)的改进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自然环境。因此西欧并非先有现代价值观和人生观才产生现代政治与社会制度,才出现工业文明。实际上,它在思想,宗教,军事,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急剧变化,是通过这些领域彼此之间的强烈刺激与相互作用而同时产生,同时进行的。
  • 自慰

    作者:安娜·凡·内克

    《自慰:一种巨大恐惧的历史》主要内容:手淫(亦称自慰)在十九世纪被看作一种可怕的恶习。正如普鲁东所写的,这种恶习“戕害了年轻久”。人们认为它严重损害健康,从事这种行为就等于是自毁。1860年,有令法国医生说,在世界上,被自慰这种恶习害死的人,要多过死于历次战争的人,多过死于各种瘟疫的人。这种恐惧在欧洲流传甚广,甚至远渡重洋,传到了北美。1870年,有部美国著作这样写道:“自慰要害你一生,直至死亡;它无时无刻不在折磨你,这种痛苦无法用言语形容。就是死在刑场上,也好过受这种活罪。” 为了防止或者治疗这种毛病,医生或者教育家们毫不犹豫地宣称,应该让年轻人产生真正的恐惧。不过《自慰:一种巨大恐惧的历史》不仅记录了医生和教育家们的这种愿望,还记录了孩子们被这种恐惧折磨的痛苦。那么,这种恐惧是从何时开始形成的呢?也许大家难以相信,其实它只是始于十八世纪。《自慰:一种巨大恐惧的历史》以大量翔实的资料,可信的叙述,给大家展示了这种恐惧形成、发展、消失的完整周期。
  • 超越利益集团

    作者:刘仰

    社会的和谐公正,关键在于实现国家政权的超利益化!而中国历史上的宋朝就是这样一个超利益化的政权社会。保障全体老百姓的利益是宋朝历代统治者的核心政治理念。本书借古论今,为我们展示了充满公平与正义的和谐社会——宋朝是如何炼成的,并讲述今天的中国怎样延续宋朝的政治模式,努力建造一个和谐社会。 编辑推荐 宋朝,最为后世荣,最为后人痛。 宋朝的先进是如何产生的? 宋朝之后,中国为何反被欧洲超越? 我们从宋朝的政治模式中学到了什么? 汉书下酒,宋史引药,中华病灶,尾大不掉 力笔投射当下,读之觫然汗出 它是伟大时代的“满江红”,它打破“西方中心论” 重拾流逝的胆识与智慧,构建中国新的崛起 保障全体老百姓的利益是宋朝历代统治者的核心政治理念。知识分子作为国家的管理者,他们超越了皇亲国戚、商人等利益关系的束缚,呈现出一种“为人民服务”的官员体系,并且制定了最为严格的官员监督制度,最大程度上保障老百姓的利益。今天的中国实际上在延续宋朝的政治模式,努力建造一个和谐社会。
  • 俄国现代化的曲折历程

    作者:左凤荣,沈志华

    《俄国现代化的曲折历程(上下)》,本书探讨了苏联现代化的曲折之路,总结了其经验教训,全书分八个部分:一、俄国现代化的进程及其传统;二、列宁对现代化道路的最初选择;三、斯大林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形成;四、斯大林现代化模式的代价和恶果;五、赫鲁晓夫的改革尝试及其失败;六、勃列日涅夫时代的停滞与倒退;七、“繁荣”背后的危机;八、试图重新开辟现代化道路的潜流。
  • 现代世界体系(四卷本)

    作者:[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

    【社科文献精品译库之《现代世界体系》(四卷本)】 《现代世界体系》是伊曼纽尔•沃勒斯坦颇具影响力的多卷本著作,对全球史进行了重新阐释,将现代世界的产生和发展确定为16世纪到20世纪。 1. 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 16世纪的资本主义农业与欧洲世界经济体的起源 The Modern World-System I Capitalist Agriculture and the Origins of the European World-Economy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美]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 / 著 郭方 刘新成 张文刚 译 郭方 校 《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覆盖延长的16世纪,讲述现代世界体系的形成、以及它的一些基本经济和政治制度创立的历史。在新增的2011年版序言中,沃勒斯坦梳理了《现代世界体系》的写作背景,并对“世界体系”理论迄今遭遇的主要学术批判做了系统的回应。 2. 现代世界体系(第二卷) 重商主义与欧洲世界经济体的巩固:1600~1750 The Modern World-System II Mercantilism and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European World-Economy, 1600–1750 [美]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 /著 郭方 吴必康 钟伟云 译 郭方 校 《现代世界体系》第二卷是整套书中至关重要的一卷,它反驳了把17世纪“危机”视为欧洲的“重新封建化”的观点,论证了对作为一种历史体系的资本主义的一种观点和界定的合理性。另外,本卷还提出另一个新的重要论题,即霸权问题。认为在现代世界体系的运转中,霸权是一种至关重要的机制。霸权机制使现代世界体系成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世界经济。 3. 现代世界体系(第三卷)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扩张的第二时期:1730~1840年代 The Modern World -System III The Second Era of Great Expansion of the Capitalist World-Economy, 1730s–1840s [美]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 /著 郭方 夏继果 顾宁 译 郭方 校 《现代世界体系》第三卷介绍了18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上半期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分别论述了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及其引发的第三轮中心国家争霸、南北美洲的独立运动和印度次大陆、奥斯曼帝国、俄罗斯帝国、西部非洲这几个被并入世界经济的重要地区的边缘化和半边缘化。 4. 现代世界体系(第四卷) 中庸的自由主义的胜利:1789~1914 The Modern World-System IV Centrist Liberalism Triumphant, 1789–1914 [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 / 著 吴英 译 庞卓恒 校 《现代世界体系》第四卷覆盖从1789年~1914年这段时期,专门用于探讨一种适用于现代世界体系的地缘文化的形成,沃勒斯坦认为该地缘文化大体是以他所称的温和的自由主义为中心塑造的、并由它所支配。在本卷书中沃勒斯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社会科学理论的概括能力继续得以展现,延续以往叙事的风格,沃勒斯坦对自由主义中间路线是如何在全世界成为占据支配地位的政治意识形态做了重要的说明。第四卷提出了“全球地缘文化”的概念,深化了对世界体系的政治、文化和经济诸方面之间关系的理解。
  • 世界伟大城市的保护

    作者:[美] 安东尼·滕

    作者进行的是专业视角的“公共话语”表述,主要涉及对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历史的叙述,尤其是20世纪现代观念主导下的城市再造历史反思,认为20世纪是对历史名都进行大规模“破坏”的世纪,其中罗马的历史、经验与教训最值得强调和总结。也就是说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现代化,甚至现代城市保护运动,在许多方面实际上是在破坏这些历史城市的历史资源,而城市的更新实在是一项异常艰巨的工作,所谓成功的发达国家,也没有“成功”的经验。 全书分“保护伦理的觉醒”、“城市中保护的文化”和“保护伦理的扩展”三个部分,分别从现代都市保护理念产生的历史、现状分析和成功个案分析等角度,对22座世界著名历史城市进行了多视角、全方位的观察和研究。
  • 中国思想史十讲(上卷)

    作者:金观涛,刘青峰

    本书是金观涛、刘青峰两位作者自《观念史研究》后,在国内出版的第二部全新作品。本书根据二位作者主讲的中国思想史讲座讲义整理修改而成,分为上下两卷,上卷包括前六讲的内容,由先秦诸子到清代思想,下卷包括从晚清到当今中国思想大脉络的展开,上下两卷试图展现出一张从春秋战国到当今思潮的思想演化的整体图画。本书为上卷。 书中,作者以其独有的大历史观,把思想史的演化与社会的历史变迁结合起来考察,并着重讲解了思想与社会的生动互动,给人一种思想触手可及、历史通透可察的感觉。该书是当代关于中国思想史的一部厚重专著,适于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更适于关心人类文明和中国往何处去的读者认真阅读。
  • 毛主席的孩子们

    作者:[美] 阿妮达·陈

  • 家庭史(全三卷)

    作者:[法]安·比尔基埃,克里斯蒂亚娜·克拉比

    参加编写《家庭史:遥远的世界·古老的世界》(共3卷)著作上下两卷的,有各具专长的二十九位作者。他们相互呼应,打算绘出各种家庭形式和家庭规范演变的粗线条来,将连续性与断裂性的特点结合起业;同时也希望把一些文化选择和各不相同的历史进程进行比较,所得出的结论显示出来,第一卷论述古代社会,尚未开化的欧洲和中世纪的欧洲以及非欧洲文明的古典阶段。这一卷的特点是起源性质,囊括的时间很长。第二卷论述现代化的冲击宗教方面,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或社会方面——以及与统治地位的欧洲模式的比较。
  • 上海警察

    作者:魏斐德

    《上海警察(1927-1937)》系统地研究和描述1927年至1937年上海特别市警政及其与多种政治力量对抗与台作的历史,其中重点分析了国民党如何在这十年中依靠警察力量将上海转变成一个国民党表现自身的舞台;澄清了国民党政权其他方面的问题,包括中央的党国体制与民国地方势力间的关系,秘密组织和犯罪集团在腐蚀国家政治机构中的作用,警察力量和民间势力在都市中的平衡,在军事八侵和占领的巨大压力下上海政治组织的演变;并在“新市政秩序的局限”中对上海公安局最终失败的原因作了深入的剖析。作者魏斐德完全摆脱了孤立地就警察论警察的模式,而将上海警政的变迁与整个城市治安环境的变迁乃至20世纪中国的政治变迁有机地结台起来加以考察,缜密地分析论证了国民政府上海公安局的成立、作用及其演变,体现出一个史学大家的大史识和大视野。可以说,这是一部上海警察研究的开创性著作,也是一部有关城市社会控制的范式性著作。法国知名汉学家白吉尔教授称这部著作“必将具有历久不衰的学术价值”。
  • 无声的革命

    作者:梁晨,张浩,李中清 等

    1949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出现了一场革命。 新中国高等教育生源开始多样化,以往为社会上层子女所垄断的状况被打破,工农等阶层的子女逐渐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基础教育的推广、统一高考招生制度的建立以及重点中学等制度安排共同推动了这一变革的出现。这场革命虽然不及社会政治革命那样引人瞩目,却同样意义深远。受教育者本人在实现命运转变的同时,也改变了国家和地方精英的身份构成,传统社会中封闭的阶层关系和结构被彻底改变了。 本书利用1949—2002年间北京大学和苏州大学学生学籍卡片的翔实材料,力图将这一革命及其成就呈现出来,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
  • 解读希特勒

    作者:[德] 塞巴斯蒂安·哈夫纳

    关于希特勒的一切依然能吸引世人的眼光,而有关他的是非曲直仍然有待解读:他是如何从一个默默无闻的颓废艺术家一跃而成为“才华横溢”的政治家的?他上台之后在德国创造了怎样的成就而使德国人为之疯狂?他的外交成功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他的极端民族主义和反犹主义的政治思想错在哪里?他的政治决策又是如何与其政治目标背道而驰的?“纽伦堡审判”对希特勒的战争罪指控是否是他的真正罪行?他是在德国人的心目中是至高无上的“元首”还是叛国者?《解读希特勒》是一部历史评论领域的杰作,其最大特点就是突破了编年体的局限,从生涯、成就、成功、错误、失策、罪行、背叛等方面,对希特勒作了客观深度的剖析,让人们更清楚地看到了希特勒背叛德国及反人类的本质。
  • 中国娼妓史

    作者:王书奴

    娼妓者何?“因要得到他人相当报酬,乃实行性的乱交,以满足对方性欲的,是为娼妓。” 中国娼妓史者何?“记述吾国历代娼妓赓续活动之体相,为有组织有统系之研究,以阐明其承变演化之迹,及互相因果之关系,叫做《中国娼妓史》”。 作者“少年时代曾经一度浪漫生活。十年旧林,依约扬州。此中黑幕,十得八九”。且有感于“娼妓问题”乃整个的“社会问题”,而出版界著术阙如,乃发凡起例,撰为是篇,以期引起社会的“特别注意”。
  • 城市的形成

    作者:斯皮罗 科斯托夫(美)

    《城市的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义》介绍了:在人类创造物中,城市是最持久和最卓越的。在《城市的形成》这本著作中,杰出的建筑历史学家斯皮罗·科斯托夫试图探索城市建造的普遍现象——即城市如何及为什么成为目前的样子。 科斯托夫教授重点讨论了有机模式、网格、图形式城市、壮丽风格以及城市天际线等一些主题——从中解释城市模式蕴藏的秩序,书中数百张照片、历史图片和特别制作的图解镶嵌出一个关于城市建造的全球画面:精心塑造而成盼中世纪锡耶纳。作为英国人统治中心而建立起来的新德里,自封为世界社会主义首都的莫斯科的改造,以及城市天际线从宗教与公共性的象征物到商业集团私有摩天楼群的转交……在所所有这些章节中作者不断强调出自己的观点,即城市是社会共同体的象征。 对于建筑师、规划师、社会历史学家,以及所有希望了解我们所在世界的过去与现在的人来说,这部经典研究著作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