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社会学
-
美国社会科学的起源
本书将美国的社会科学话语置于美国文化、政治与制度语境中,深入分析自美国重建时期至经济大萧条前夕塑造美国社会科学学术传统的基本意识形态假设:美国例外论。例外论观点认为,美国基于其共和政府和广泛的经济机遇而在世界历史中占据特殊地位,可以避免欧洲面临的历史变迁、大规模的贫困和阶级冲突等问题。然而,内战经历、迅速的工业化以及宗教承诺的衰落带来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民族危机,迫使美国不得不面对现实与观念的历史变迁。美国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正是诞生于这场危机,它们的发展正体现了保留例外论理想的利益对这些历史变迁的逃避和驯化。作者向我们展示了每一门社会科学学科在发展自身知识传统时,如何对历史意识、政治需要、职业结构以及可利用的科学概念做出反应,如何以自然科学而非历史学为基础建立模型,并嵌入自由个人主义的意识形态之中。
-
农村女犯人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无法被例行化的纠纷解决机制所消化和解决,最终“溢出”纠纷解决机制之外演变成刑事案件的纠纷。书中对15起以农村女性为犯罪主体的“民转刑”案件进行了深入研究。作者通过对这些特殊案件的回溯,将案件之前的纠纷放置到生活世界中,探讨纠纷因何而起、为何激化。通过琐碎的生活细节洞察农村女犯人们的生活逻辑,试图了解她们是如何看待问题、理解纠纷的,感受她们在纠纷的生成和发展过程中的经历和抗争。
-
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的一本关于乡村研究的经典著作。
在这本书中,费老讲述了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书中讲到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搞清楚费老的乡土社会的概念,有助于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
-
“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
“读书的料”在此指改革开放之后出生并进入精英大学的中国农家子弟。借助自传社会学和深度访谈,本书对他们通过教育向上流动过程中的文化生产进行了深描,揭示了先赋性动力、道德化思维、学校化的心性品质在这一过程中的特殊意义。通过展现这些中国农家子弟的文化自主性,剖析循规本身的创造性及其与文化生产的内在关联,本书突破了“底层缺乏文化资本”这一为学界默认的观念,提出了底层文化资本理论。本书也特别关注了这样一种文化生产的暗面,直面了“子不承父业”的阶层跨越之旅对个体道德、情感和文化世界的冲击。
-
中国卡车司机调查报告No.2
本书是2018年3月出版的《中国卡车司机调查报告No.1》的续篇,聚焦三个主题:“他雇卡车司机的群体特征与劳动过程”,“卡嫂:男人世界中的女人”,以及“卡车司机的组织化”。
《调查报告》重点对卡车司机的配偶──“卡嫂”进行了深入调查。在按照“是否跟车”将“卡嫂”大致分为“留守卡嫂”与“跟车卡嫂”两个类型之后,提出四个重要的概念:“男主车、女主家”的“双重家计”、相比于丈夫开卡车的“显性劳动”而付出的“隐性劳动”、为了适应公路货运劳动的要求而进行的“身体规训”,以及“卡嫂本身”的女性角色与丈夫的“男性气质”之间互相建构、相辅相成的“角色互构”。分析表明,“卡嫂”不只是卡车司机家庭的生产帮工与生活主妇,更是公路货运行业不可或缺、至关重要的劳动者。作为男人世界中的女人,她们堪称日常生活与劳动中的无名英雄。
《调查报告》显示,卡车司机试图借助自组织的架构和力量以应对他们在劳动过程中面临救援、讨债、议价和认同等“四大需求”。原生性社会关系、商业手段和公益理念构成三种不同的组织手段,分别巩固和形塑了卡车司机素朴自发的互助团结品质、市场运作的理性计算能力和面向社会的公益精神等三种面向。卡车司机不断卷入组织化的潮流表现出强烈要求“承认”的实践取向。
《中国卡车司机年度报告》,凸显“传化•安心驿站”利益表达、社会倡导、政策建议的重要功能,也是把脉“传化·安心驿站”项目受益人需求的重要依据。沈原教授表示:“我们希望通过本报告更全面地展示出卡车司机的劳动过程,以及这一劳动过程的微观基础与宏观环境,为进一步的理论探讨夯实基础,为相关政策制订提供依据。”
-
探寻社会学之旅
与美国20位社会学家对话,探寻精彩纷呈的社会学之旅。
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达特茅斯学院等9所美国知名大学 的20位社会学家带你走进社会学的世界和人生。
本书是作者利用在哈佛大学访学的机会,采访、收集、整理的一本访谈录,呈现了20位来自社会学不同领域的美国社会学家有关社会学的基本观点、求学故事、从教经历、科研经历和人生反思。本书的主题有两个:
什么是社会学?
在不同的人眼中会有不一样的社会学。20位美国社会学家结合他们自身的认识和体会分别给出了他们眼中的社会学的定义,以及对“社会学有什么用”“社会学的学科独立性”“社会学的专业化分工”“社会学的方法论之争”“社会学的未来”等问题的基本观点和看法。
社会学家的人生是什么样的?
这一主题通过20位美国社会学家的求学故事、从教经历、科研经历和人生反思依次展开,涉及的话题有“为什么选择社会学”“大学时代是如何度过的”“谁是自己的学术引路人”“学生应该接受什么样的专业训练”“如何构建自己的研究兴趣领域”“成名著作背后的故事”“如何平衡科研与教学、工作与生活”“学术生涯中经历过的挫折与坎坷”“给社会学专业学生的建议”以及“作为一名社会学家对自己的影响和改变”等。
-
现代性的视觉政体
丛书主编
李洋,法国戴高乐大学博士,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制片人,著有《目光的伦理》《迷影文化史》《莱昂内西部片中的手势》等,译有《巴迪欧论电影》《莱昂内往事》等。
本书主编
◦ 唐宏峰,文学博士,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助理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艺术理论与视觉文化研究,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著有《从视觉思考中国》《旅行的现代性》等,在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主持三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
主要作者
◦ 布鲁诺·拉图尔
◦ 马丁·杰
◦ 乔纳森·克拉里
◦ 尼古拉斯·米尔佐夫
◦ 弗里德里希·基特勒
◦ 安妮·弗莱伯格
◦ W. J. T. 米歇尔
◦ T. J. 克拉克
◦ 汉斯·贝尔廷
◦ 汤姆· 冈宁
-
秩序
这是一本揭示“恶棍”组织中隐藏的有意思的经济学知识的书。
暴徒、劫掠者、海盗、黑手党,这些臭名昭著的不法之徒看似张牙舞爪,实则比我们想象的更有秩序。他们固然可以为了利益铤而走险,但同时又非常理性:秩序井然,赏罚分明,民主管理,力避冲突。
作者细致描绘了大量妙趣横生的史实,用经济学中的理性选择理论深入剖析了边缘群体的组织形式,解释了为什么在人们认为自治机制最不可能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却出现了自治机制,揭示了自治机制为什么能够在特定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
“恶棍”群体往往比我们想象的更有秩序,不信?且读一下本书!
-
本土东京
本书考察了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东京本土历史的利用和动员所发生的四个场所:公共广场、居住社区、道路和博物馆。这四个场所中的每一个都代表了一种类型的活动,都与城市所有权以及市民们围绕着这些所有权提出的基本诉求相关联,也象征了对于城市空间的一种态度。这四者一起构成了一组关于空间和物品的所有权的分类模型:属于所有人,属于对它进行共同占有的一部分人,属于那些对它进行改造的人,属于被官方界定的遗产范围之内。
-
过剩之地
美国道路为何对贫困问题无能为力?“需求侧”经济如何引发今日危机?
揭示美国政府干预的真实面相,避开美国经验的政策陷阱。
斩获美国社会学协会社会学杰出学术贡献等六项大奖
19世纪末美国经济出现了爆炸式增长,而路易斯安那州的传奇州长休伊·朗却质问道:“这是一片超级富足的过剩之地,可为何到处都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无家可归的人呢?”
休伊·朗是那个时代美国政治经济的典型代表,这位令罗斯福都忌惮三分的政治狂人,在奇袭、拳斗、谋杀、弹劾和大量的口诛笔伐中,推出了一系列旨在解决贫困悖论的激进政策。而在多次戏剧性的政治博弈中,美国走上了一条非同寻常的经济发展道路。
----------------
《过剩之地》令人信服地证明美国政府干预的传统由来已久,且非常强大,但为何政府干预力如此强大的美国,却没能遏制自己在发达国家中居高不下的贫困率?
历史倒退回19世纪末,彼时美国爆炸性的经济增长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农业利益促进运动。这场运动使得美国联邦政府确立了促进农业利益的税收和金融政策,这些政策没有带来欧式福利,却非常讽刺地导致了信贷民主化,开动了美国经济的消费引擎。读史早知今日事。底层扫地出门,中层美国梦碎,“需求侧”经济撕裂了今日之美国,然而原因却要到历史中去寻找。
-----------------
普拉萨德的研究表明,学术界、政界和新闻界认为美国比欧洲国家更自由、干预更少的传统观点,是错误的。
——理查德·拉克曼
(《国家与权力》《不由自主的资产阶级》作者)
这本引人入胜的著作解释了为何如此多的美国人生活在贫困之中,并对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议题作出了惊人的,但最终也是令人信服的贡献。
——弗兰克•多宾
(哈佛大学教授)
-
过劳时代
从欧洲到美国,从日本到发展中国家,人们曾经期待的“休闲型社会”并未到来,“过度劳累的时代”却开始了。为何生产力在发展,人们却越来越疲于奔命?物质享受越来越丰富,业余时间越来越少。其根源在于社会结构还是个人心理?贫富差距、交通安#全、性别歧视……过劳现象折射出现代社会的诸多问题。
本书从全#球化、信息技术、消费社会、管制放松等角度,分析了过劳背后的社会动向,指出现代人的普遍心理特征,并介绍了荷兰、美国以及日本等国家为解决过劳现象而作出的尝试。关西大学经济学家森冈孝二以大量数据、详实案例立论,集十数年研究成果之大成,为我们披露过劳时代的实貌。
-
道德浪女
開放關係就是劈腿偷吃?多重伴侶就是淫亂多P?
我們是否有可能同時愛上好幾個人,或對伴侶以外的人產生慾望?
難道只要戀愛了,就會自動喪失對其他人的興趣?
如果我對別人有感覺,就表示我不是真的愛我的戀人?
我的情人「出軌」了,表示我們的關係一定出了什麼問題?
沒有「另一半」,我的人生就不完整,一輩子得不到幸福?
我們從小被教導,一生一世、一對一的異性戀婚姻,是情感關係的唯一正解。然而,如果這是唯一「正常」與「自然」的關係,為什麼劈腿、無縫接軌、外遇、離婚等現象,從古至今皆層出不窮呢?其實,現在這一套「應該」,跟其他很多套一樣,都是文化製品,而非自然法則。「大家都知道」的迷思未必是對的,只有真正認識所有可能性,你才能做出真正適合自己的選擇。
《道德浪女》為傳統一夫一妻制以外的親密關係經典指南,書中提供了豐富的關係經營與溝通技巧,引導讀者認識自己並強化親密關係,更加全面地理解人類的情感世界。本書將帶領讀者展開一場自由的冒險之旅,教你如何透過坦誠溝通、接納並掌握自身情緒、公平且健康地吵架、建立安全感與支持系統、共同設立界線等方式,嘗試進入開放關係、多重關係,以及任何性與愛的自由關係。本書也為浪女新手提供調情與追求、「說要」與「說不」,以及安全性行為的入門技巧,並教導浪女如何運用法律及各種協議保護自己與伴侶,進而養兒育女。
處於一對一關係中的讀者,亦可由本書習得親密關係的經營之道,以及接納並善待自己的方法。本書提供了嶄新的視角,能幫助你從傳統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不再恐懼關係的失敗,並明白自身已是完整的個體,無須所謂的「另一半」來填補空缺。「愛」與「性」本身就是目的,而非達成「一生一世配對」的手段。快感本身已足夠美好,親密、連結與陪伴亦彌足珍貴,只要你感到愉悅滿足,關係本身即具有無上價值。
-
爆品方法论
作者利用自己在品牌定位和爆品营销领域十三年的实践历练,结合移动社交媒体、爆品营销策略和社会心理学,精心筛选出上百个经典的营销案例,既分享了爆品内容的炮制方法和营销原理,也分享了爆品内容的推广技巧,告诉读者如何用移动社交媒体来颠覆传统营销模式,如何用互联网思维来玩转营销,实现低成本、高销量、大传播,成功打造市场爆品。
-
社会学基本概念
社会生活变动不居,社会学亦不可停滞不前。今天的社会学,理论视角极为多元,研究议题广泛多样,方法也不拘一格。在这一领域中,最为核心的是基本概念及观点的运用。这些概念和观点能够帮助社会学家理解社会,尽管我们对它们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
本书介绍了一系列精心挑选的基本概念,其中一些概念过去帮助塑造了社会学,如今也在不断影响其发展,另一些新近出现的概念则反映了最近几十年这个世界的剧烈变化。除了简短的定义外,作者对每个概念都进行了扩展讨论,将其置于历史和理论背景中,探讨了其在使用中的主要含义,介绍了一些相关的批评,并为读者指出了其在当代研究中的演变和理论化。
本书由十个主题组成,通过一些基本概念,如全球化、现代性、可持续发展、消费主义、社会流动、生命历程、身份认同、社会自我、越轨、公民权等,提供了一幅关于社会学的图画。对于社会学的入门者以及想为快速变化的世界找到可靠地图的人来说,这将是不可或缺的阅读材料。
-
白垃圾
內容簡介
※《紐約時報》年度暢銷書
※《紐約時報》列為「理解川普現象的六本書」
揭露美國史的黑暗面,顛覆《獨立宣言》編織的美好神話
在這個宣稱「人人平等」的國度,被歧視的不是只有黑人而已……
這是一個關於孤兒、流浪漢、罪犯、債務人的故事
四百年前他們被當作垃圾從英國驅離,
被當作肥料去灌溉美洲荒蕪的大陸,
為煙草商、棉花田主與大地主創造財富。
但在「宗教自由」、「人生而平等」的神話建構下,
他們的歷史被忽視、湮滅、漂白。
甚至,他們越是無法致富翻身,越是被視為無可救藥的垃圾。
忽視階級的存在,已經成為美國虛構的認同的一部分。
南西.伊森伯格在這本因為「川普現象」而一時洛陽紙貴的暢銷書當中,探討一個過去從來沒有被重視、甚至是刻意被隱藏的的尷尬議題:貧窮的白人,也就是所謂的「白垃圾」。
伊森伯格過去曾對2008年與歐巴馬角逐民主黨提名的副總統參選人沙拉.裴林這位典型的鄉下白人女性評論說:「當選舉被改造成一個有三個大舞台的馬戲團,會跳舞的熊總是有機會贏。」回頭來看,她這句尖銳的批評完全說中了十年之後的選舉,今天把川普送進白宮的那群選民,已經永久性地改變了美國的政治生態與文化。
從最初的英國殖民時代到今天,美國社會裡一直都有許多家徒四壁、甚至根本無家可歸的窮光蛋,英文有各種豐富但卻難以翻譯的俗語俚語來貶抑這些白皮膚的社會底層,譬如說waste people、offals、rubbish、lazy lubbers、crackers等等。連小孩也不例外。在南北戰爭前,特別面黃肌瘦、穿著特別破爛、遊手好閒的白人小孩,就被稱為「吃泥人」(clay eaters)或是「沙丘人」(sandhillers)。
美國過去一向都被認為是一個沒有階級、機會平等的樂土。任何人,任何踏上這片土地的移民,在憲法保障的自由與財產權之下,只要你勤奮工作就可以向上流動、出人頭地。但伊森伯格透過對歷史文獻、鄉野故事、以及科學統計的調查,證明了四百年來美國歷史上充滿了不為人知的黑暗故事。
最初的殖民地並非是為了宗教自由而來的,更多的是英國政府刻意把那些他們認為血統不良的社會殘渣,驅趕、遣送到荒無人煙的荒原」。
因《政府論次講》而成為民主理論之父的洛克,在他的《卡羅萊納基本憲章》當中,不只是贊同奴隸制,它刻意建構一個半封建的貴族社會,所有商品與土地是依照固定的階級分層來分配。
《獨立宣言》的起草人湯瑪斯.傑弗遜被供認為美國民主與平民精神的捍衛者,但事實上他本人不僅蓄奴也過著貴族般的生活。他就讀頂尖的威廉和瑪麗學院,接受法律、文學等等古典人文訓練,藏書多達6487冊,還購入大量歐洲奢侈品,是個十足的享樂主義者,熱愛法國白葡萄酒。他對低下階層的同情完全是建立在他的巨富之上。成為美國人「白手起家」神話象徵的富蘭克林事實上並非白手起家,而是靠著與權貴建立了密切的人際網絡。他還懂得透過穿著打扮贏造出個人成功的形象。
十九世紀的南北戰爭與共和黨的興起與貧窮白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階級問題與黑奴問題一樣都是南北戰爭的起因。在戰後的重建時代,底層白人被迫與剛被解放的黑奴競爭,近代優生學的誕生更使他們被家被污名化,諸如老羅斯福總統等人更是優生學的大力支持者。
到了二十世紀,小羅斯福總統的「新政」與詹森總統的「大社會」等社會改革計畫都以改善貧苦為主要目標。因為有了電視,他們的處境被更多美國大眾看見,他們的遭遇也越來越進入美國政治議題討論的核心。
透過本書,我們將看到美國社會的根本矛盾並不只是黑白種族衝突而已,無所不在的階級問題只因為相同的膚色而被掩蓋起來了。
-
购物凶猛
一个世纪以来,消费主义的大潮让人无法独善其身,消费已经成为人们构建身份认同的渠道。本书紧扣“消费”这一线索,讲述了20世纪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诸多变化。在20世纪历史光影的诡谲多变中,购物和消费主义如何把这个古老的国家改造成今天的模样,消费者的集体面孔又是如何被一次 次地篡改与重塑。本书重新梳理了这背后繁复纷乱的历史线头与社会群像。
作者认为,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外,还隐藏着一个小体量的历史,它真实而琐碎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隐藏于每个家庭的锅碗瓢盆里,潜伏于我们目光无法达及的晦暗幽深处。由这些历史细节编织而成的,是消费主义在中国“本土化”的历史进程。每个消费者都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他们在购物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并改变着这段历史。
-
Love, Money, and Parenting
An international and historical look at how parenting choices change in the face of economic inequality
Parents everywhere want their children to be happy and do well. Yet how parents seek to achieve this ambition varies enormously. For instance, American and Chinese parents are increasingly authoritative and authoritarian, whereas Scandinavian parents tend to be more permissive. Why? Love, Money, and Parenting investigates how economic forces and growing inequality shape how parents raise their children. From medieval times to the present, and from the United States, the United Kingdom, Germany, Italy, Spain, and Sweden to China and Japan, Matthias Doepke and Fabrizio Zilibotti look at how economic incentives and constraints--such as money, knowledge, and time--influence parenting practices and what is considered good parenting in different countries.
Through personal anecdotes and original research, Doepke and Zilibotti show that in countries with increasing economic inequality, such as the United States, parents push harder to ensure their children have a path to security and success. Economics has transformed the hands-off parenting of the 1960s and '70s into a frantic, overscheduled activity. Growing inequality has also resulted in an increasing "parenting gap" between richer and poorer families, raising the disturbing prospect of diminished social mobility and fewer opportunities for children from disadvantaged backgrounds. In nations with less economic inequality, such as Sweden, the stakes are less high, and social mobility is not under threat. Doepke and Zilibotti discuss how investments in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 and the design of education systems factor into the parenting equation, and how economics can help shape policies that will contribute to the ideal of equal opportunity for all.
Love, Money, and Parenting presents an engrossing look at the economics of the family in the modern world.
-
两性
这是一本超越“母性”话题,向女性致敬的挥臂呐喊的振奋之作,是继波伏娃《第二性》之后法国女性问题研究的旗帜性著作。本书汇集了安托瓦内特•福克生前关于女性学问题的演讲稿、讲座稿以及访谈材料,本书以精神分析为切入点,界定了女性真正的身份,确立了女性的真正价值,深入探讨了何为女性学,以及这一学科的未来,或者说女性主义的未来又在何方。
-
社会与经济
《社会与经济》是新经济社会学奠基人格兰诺维特匠心独具的扛鼎之作,本书第一次全面地阐述了格兰诺维特有关社会与经济相互交织多种方式的观点。
在本书中,格兰诺维特写道,经济并不是一个区隔于其他人类行为的领域。它深深地嵌入于社会关系中,并且与其他领域一样遭受着情感和观念的冲击,经受着诸如宗教、科技、政治或法律的限制。尽管某些行为能够在传统经济学的意义上解释为“人们朝着良好界定的目的而理性地行事”;大部分人类行为难以适用于这一简单框架。行为者有时因对社会规范正当性的执着信念而遵循之,有时则是在无意识中就遵循了它们。人们还会在没有明显理由的情况下信任别人。不同个人之间针对彼此的权力运用,能对经济绩效产生重要的影响,哪怕是这种权力有着非经济性的来源。
尽管人们依赖于社会规范、文化、信任及权力来解决问题,但这些因素所提供的指导作用通常是模糊而复杂的。在本书中,格兰诺维特考察了问题解决者如何从多重原则中收集实用的解决方案以应对燃眉之急。他遍览群书,融会贯通心理学、社会网研究及长期历史和政治分析的主张,提出了灵活运用并综合这些视角的方法。格兰诺维特所持观点的底蕴是,超越诸如行动/结构这样简单的二元论框架,迈向更为复杂而微妙的分析,以欣赏社会和经济生活的精微之处与活力之源。
-
Invisible Women
Imagine a world where your phone is too big for your hand, where your doctor prescribes a drug that is wrong for your body, where in a car accident you are 47% more likely to be seriously injured, where every week the countless hours of work you do are not recognised or valued. If any of this sounds familiar, chances are that you're a woman.
Invisible Women shows us how, in a world largely built for and by men, we are systematically ignoring half the population. It exposes the gender data gap – a gap in our knowledge that is at the root of perpetual, systemic discrimination against women, and that has created a pervasive but invisible bias with a profound effect on women’s lives.
Award-winning campaigner and writer Caroline Criado Perez brings together for the first time an impressive range of case studies, stories and new research from across the world that illustrate the hidden ways in which women are forgotten, and the impact this has on their health and well-being. From government policy and medical research, to technology, workplaces, urban planning and the media, Invisible Women reveals the biased data that excludes women. In making the case for change, this powerful and provocative book will make you see the world anew.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