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社会学

  • 博弈论的诡计

    作者:王春永

    博弈论的目的在于巧妙的策略,而不是解法。我们学习博弈论的目的,不是为了享受博弈分析的过程,而在于赢得更好的结局。博弈的思想既然来自现实生活,它就可以高度抽象化地用数学工具来表述,也可以用日常事例来说明,并运用到生活中去。没有高深的数学知识,我们同样通过博弈论的学习成为生活中的策略高手。孙膑没有学过高等数学,但是这并不影响他通过运行策略来帮助田忌赢得赛马。 博弈时时存在,它就在你的身边。本书就是试图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介绍博弈论的基本思想及运用,并且寻求用种智慧来指导生活决策的方法。 阅读本书,我们除了了解到令人震撼的社会真实轨迹之外,还可以学到最合适的为人处世方法。
  • 抵抗通吃

    作者:郑也夫

    也夫是梦者,尽管关心未必都有结果,思索未必都具英明。也夫是行者,尽管实行经常碰壁,奔走时告无功。也夫是勇者,尽管思想的迷宫重重,现实的围壁坚固,他且思且行,坦言直说,不虑近利,但图未来,此行大梦者之大勇也。——史铁生   本书文字写于甲申猴年和乙酉鸡年。还记得那两个春节,媒体时代的节日,吉利话铺天盖地,重复万遍。从猴身上本来是难找吉利话的,但中国人何等智慧。说的稀松平淡的是:金猴献瑞。说得富丽堂皇的是:马上封侯。说得凶神恶煞的当数:杀鸡敬猴——且不说偷换了该成语中的“儆”字,讨猴高兴,就该杀鸡?真乃“当惊世界殊”——又用到领袖的诗句了。   本文集中,这些吵架味道的时评文章分类编排,譬如交通,公园游泳,体育,等等。除此,本文集中还有两部分内容。其一是关于读书,我写的书,我编的书,其他人的书,或为前言,或为补记,或为书评。其二是演讲,收录了我在申酉两年中的六场演讲;说话毕竟比撰文少些八股,更为松弛,更少忌惮,更加开心。
  • 城里

    作者:舒可文

    城市是一个活物,城市文化不是一手建设的,而是生长起来的。她的生长自有她的土壤和气候,适合的土壤和气候才会有茁壮的活力和由茁壮焕发出的魅力。——舒可文 城市乌托邦的理想,总是要丢掉社会人群,丢掉记忆,依据对并不清晰的未来图景来张望重新组织的空间、设计环境,而真实的生活价值来自人们之间的关系,包括死去的亲朋邻里,因为他们是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由此,生活价值不仅来自对未来生活的想象,也来自在生老病死的日常事务中与环境一天一天积累起来的细密联系,所有这些构成了人获得情感满足与和谐安全感的重要根源。好的城市应该对这些有所回应。 新的城市给生活在其中的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生活准则和人性理解,来自以往生活的判断在流行的城市理想面前被压缩变形。城市中人们如何在自己生活的逻辑之外,重新组织自己的情感内容,重新构建自己的生活经验?本书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局部变化,描述了重建中的城市形态。
  • 创造性破坏

    作者:[美] 泰勒•考恩(Tylor Cowe

    麦当劳全球横行。 法国人租看好莱坞电影。 泰国女学生争相模仿麦当娜。 全球化颠覆本土文化的现象,我们都已司空见惯。它究竟是利是弊? 泰勒•考恩针对这个激烈争论的话题提出了令人瞩目的原创性论述,试图向读者证明:文化的“破坏”带来的不是艺术之死,而是更丰富多彩的文化多样化。 《创造性破坏》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泰勒•考恩的力作,针对经济与艺术的关系做出了精彩绝伦的分析。本书的核心问题是:全球化和跨地区贸易究竟增强还是减弱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供求关系这一经济力量究竟对创造性的追求是利是弊? 作者毫不讳言全球化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力,但同时以“创造性破坏”来鼓励人们对全球化下的世界文化发展持一种更加积极的态度。通过严谨的论证和丰富的实例,作者指出:全球化和跨文化交流不是一种新现象,而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常态。作为一种充满活力但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的制度构架,全球化为多种艺术观念并存提供了动力,催生了大量令人满意的现代作品,创造出我们正在经历的这个文化繁荣的时代。
  • 转型中的世界体系

    作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

    《转型中的世界体系:沃勒斯坦评论集》作者力图从现代世界体系的历史发展、周期循环和长期趋势的背景下分析当今世界的现实,着眼世界变化大局,从战略和宏观立场上认识世界和做出反应。其分析精辟透彻,切中要害,见解独到,不乏对未来发展的预测。同时,这些短小易读的评论谈古论今,纵横天地,使人们从中获得各种各样的历史社会科学知识。
  • 集体暴力的政治

    作者:(美)查尔斯·蒂利

    本书在广泛吸收有关论争政治的各种理论和经验资源的基础上,主要做了三件事:1、建立了思考集体暴力的方法,并说明集体暴力的种类和变化;2、辨别促使集体暴力发生和变化的机制与过程;3、披露各国有代表性的集体暴力事件来详细说明作者的观点。集体暴力行为是危险的,但是又是难于避免的,本书可供研究集体暴力的学者借鉴,也给非暴力政治斗争倡导者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 民主是个好东西

    作者:闫健

    《民主是个好东西:俞可平访谈录》收录的访谈,大体上包括了俞可平的主要研究领域,例如,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代中国政治、比较政治、治理与善治、政府创新、全球化、公民社会、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当代西方政治理论等;也反映了俞可平在一些重要问题上的代表性理论,如增量民主、动态稳定、民主治理、多元社会、政府创新、公民社会和全球化等。
  • 希腊人

    作者:H.D.F.基托

    《希腊人》以英式散文的风格。介绍了古典希腊的历史文化的方方面面,是一本有关希腊历史文化的经典之作,作者基托。是英国著名的古典学者,终生研究古希腊文化,身后留给世人多种有关古希腊文化著的作,如《希腊悲剧》、《在希腊的群山中》,均受到高度赞扬。
  • 印度慢吞吞

    作者:(印) 涂利,莱特

    本书的作者曾担任BBC驻印度的记者超过25年,对印度的了解及其深刻。这本书是一则游记,也是一篇报道,旨在向读者展现印度社会的突出问题,试图找到印度发展缓慢的原因。报道内容包罗万象:从印度教的极端主义到童工,苏菲派的神秘主义到水资源的匮乏,贪污腐败的官僚体制到喀什米尔的政教危机。作者带着深厚的人道主义,以刺激而幽默的态度,对近代印度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
  • 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

    作者:李银河

    《李银河文集004: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中的这项研究涉及女性感情与性生活各个方面的一些基本事实,其中包括月经初潮,情窦初开,性压抑,性无知,性学习,初恋,异性感情,初吻,婚前性行为,初次性交,性交频率,性交方式,性快感,性美感,性交反感,性欲,手淫,避孕与人工流产,生育,家庭暴力,虐恋与强奸想象,婚外恋,离婚,同居,同性恋,停经与更年期,色情材料,性侵犯,感情与性的关系,感情与婚姻的关系,性与婚姻的关系,性观念,女性性权利以及女性地位问题。
  • 本能

    作者:[美]特里·伯纳姆

    《本能:为什么我们管不住自己?》内容简介:也许我们绝对信任自己的理智,但是,如果我们能理性地支配自己的生活,那为什么我们的一些决定又常常与我们的愿望背道而驰:我们希望控制过度的消费,但我们却带着信用卡随时疯狂花钱;我们期望忠贞不渝的婚姻,但我们却常受着背叛婚姻的诱惑;我们知道应该远离毒品,但很多人依旧执着地寻求毒品的刺激。 为什么我们的行为总要和我们的理性过不去?为什么我们总难控制自己的行为?把生物学、心理学应用于经济学分析的领军人物特里•伯纳姆和生物学家杰伊•费伦在这本行为学的经典力作中给我们寻到了答案:不是我们的理智故意和我们闹别扭,而是这个时代实在变化太快。 我们生活在知识丰富的信息时代,但我们体内却依旧保留着大量远古人类遗传下来的基因。我们其实是生活在现代都市的“洞穴男”或者“洞穴女”,还受着来自动物的原始的诱惑:贪婪、喜欢冒险、不忠或者好斗。 这绝不是对我们现代人理智的诬蔑,而是一种关怀。《本能:为什么我们管不住自己?》是透视我们现代人身上弱点的一面透镜,通过这面透镜,我们能够更精确地观察我们所处的世界,以便在人类的本能控制我们之前先下手为强。这样,我们就会生活得更心满意足。
  • 中国大趋势

    作者:约翰·奈斯比特

    《中国大趋势:新社会的八大支柱》站在全球的高度,精辟地提出了“中国新社会的八大支柱”理论——解放思想、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结合、规划“森林”,让“树木”自由生长、摸着石头过河、艺术与学术的萌动、融入世界、自由与公平、从奥运金牌到诺贝尔奖。并由此总结出中国发展的大趋势——中国在创造一个崭新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体制,它的新型经济模式已经把中国提升到了世界经济的领导地位;而它的政治模式也许可以证明资本主义这一所谓的“历史之终结”只不过是人类历史道路的一个阶段而已。 如今中国经济的崛起深深吸引着这个未来学家,无论是中国的GDP、中国在全球化中的地位,还是在金融危机中的作用,约翰·奈斯比特正关注着中国的发展描绘着中国的未来,他坚定地相信“中国模式”将以难以令人置信的力量影响整个世界。 强力推荐:中国大趋势:新社会的八大支柱 英文原版火热发售 柳斌杰署长在央视小崔说事栏目中向崔永元推荐《中国大趋势》,并赠送给崔永元:
  • Thought Reform and the Psychology of Totalism

    作者:Robert Jay Lifton

    Informed by Erik Erikson's concept of the formation of ego identity, this book, which first appreared in 1961, is an analysis of the experiences of fifteen Chinese citizens and twenty-five Westerners who underwent "brainwashing" by the Communist Chinese government. Robert Lifton constructs these case histories through personal interviews and outlines a thematic pattern of death and rebirth, accompanied by feelings of guilt, that characterizes the process of "thought reform." In a new preface, Lifton addresses the implications of his model for the study of American religious cults.
  • 理性的人

    作者:楊照

    「我認為知識分子應該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不顧任艱難險阻。在艱困的時刻,我採取的立場是:批評更為重要。」 --薩依德(Edward W. Said) 而擁有歷史專業背景、浸淫新聞工作數十年、始終以文學情懷關注台灣社會不輟的楊照, 他的批評與質疑,是深情而溫柔、充滿人文精神的。 他想傳達的是: 面對紛亂的社會、激情的群眾、急功近利的價值觀, 我們,需要故事;從故事裡聽見,理性的聲音。 寫作時間橫跨六年,《理性的人》完整集結楊照於 《聯合報》「故事與新聞」專欄三百二十四篇精采短文。 楊照以時事為題,旁徵博引多樣古今中西歷史、故事、知識, 運用饒富智性之趣的典故諷喻月旦時事,文筆生動、寓意深遠,能自然而然地引人省思。 在《理性的人》中,楊照盡展現代公共知識分子如何就全球政經轉變、社會發展、 文化現象等多元領域事件,提出精準且深刻的智慧批判,然而又灌注溫暖深厚的人性關懷。 讓我們展開本書: 在故事與新聞中,享受智性閱讀的樂趣, 在冷靜與思考間,習得理性批判的態度。 透過《理性的人》,我們將可能更重視邏輯、揚棄偏見、獨立思考、擴大視野。 本書特別製作8版拉頁2002至2008年世界大事與台灣大事年表回顧, 帶你重溫歷史與事件現場。 在時間感與世界、台灣的並比對照中, 你從理性出發關心世界,世界將展現理性的一面回應你。
  • 地产霸权

    作者:潘慧娴

    香港,华人世界最富裕社会,自由经济的天堂,曾经最推崇“勤劳致富”的地方,却被持续飚升的楼价,弄得怨声载道。中产阶层财富流失,草根民众生计艰难。相形之下,大地产商却富者更富,富可敌国。香港的今天,出现了很严重的仇富心理。 原因何在?本书作者潘慧娴,曾任新鸿基地产集团创办人郭得胜的私人助理达八年,其后加入嘉里建设,负责土地及物业的估价与收购。藉其从事地产发展业的专业经验,配合详尽的数据和理性叙述,深入解析香港地产业的运作与结构,缕述香港地产在数十年来的发展中,如何沦入被大地产财团垄断的现状。 作者更从地产业延伸,认为“地产霸权”已扩展至公用事业及零售服务业,成为香港贫富悬殊、民怨沸腾的罪魁祸首。作者支持自由市场,在书中建议特区政府应立即改善政策,以保障市场公平,不应再纵容地产财团垄断各大行业,阻碍香港经济进一步发展。 中文版《地产霸权》经作者重新修订内容,加入2010年香港地产行业的最新动态,帮助读者透彻掌握香港当前的政经局面。 地产霸权,会在内地重演吗?无法预知,没有答案,但我们似乎看到,地产霸权在香港上空的阴影,正向我们漂移而来……
  • 被牺牲的“局部”

    作者:马俊亚

    本书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和作者多年来所做的田野调查,对明清以来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的历程及其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分析了治水、漕运和盐务等政策对淮北的地理、河道、水文、物产、民性及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等的塑造乃至扭曲作用。认为淮北地区之所以从唐宋时代的鱼米之乡演变为穷乡瘠壤,主要是封建中央政府以“顾全大局”的名义而有意牺牲这一“局部利益”的结果。
  • 文化批评

    作者:朱大可(主编),朱大可,张闳,张念,王晓

    本书是中国学界首部文化批评原理,描述了中国当代文化的基本现状,全书涉及当代中国的文化逻辑,文化生产、传播与消费、文化符号生成与读释,神话与文化意识形态,身份、权力和文化认同,身体与性别,器物文化与生活方式,空间政治和文化地理,时间与记忆,感官文化等论题,全面阐述西方和本土文化批评的主要立场、观点与方法,为文化工作者提供了有力的思想和分析工具。
  • 文明的冲突

    作者:塞缪尔·亨廷顿

    《文明的冲突》作者塞缪尔·亨廷顿,国际政治研究领域著名学者,曾任美国哈佛国际和地区问题研究所所长。1993年夏,他在美国《外交》杂志上发表了文章,引起国际学术界普遍关注和争论。作者认为,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 The Bourgeois

    作者:Franco Moretti

    "The bourgeois ... Not so long ago, this notion seemed indispensable to social analysis; these days, one might go years without hearing it mentioned. Capitalism is more powerful than ever, but its human embodiment seems to have vanished. 'I am a member of the bourgeois class, feel myself to be such, and have been brought up on its opinions and ideals, ' wrote Max Weber, in 1895. Who could repeat these words today? Bourgeois 'opinions and ideals'--what are they?" Thus begins Franco Moretti's study of the bourgeois in modern European literature--a major new analysis of the once-dominant culture and its literary decline and fall. Moretti's gallery of individual portraits is entwined with the analysis of specific keywords--"useful" and "earnest," "efficiency," "influence," "comfort," "roba"--and of the formal mutations of the medium of prose. From the "working master" of the opening chapter, through the seriousness of nineteenth-century novels, the conservative hegemony of Victorian Britain, the "national malformations" of the Southern and Eastern periphery, and the radical self-critique of Ibsen's twelve-play cycle, the book charts the vicissitudes of bourgeois culture, exploring the causes for its historical weakness, and for its current irrelev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