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社会学
-
我的涼山兄弟
歷經十年、長達二十個月的田野調查,一位年輕女性人類學者,勇敢跨入海洛因與愛滋病蔓延的偏遠山區,紀錄涼山諾蘇族兄弟在現代化浪潮中,輝煌又慘烈的青春探險 。見證了現代與傳統、全球與在地、生命與死亡的交織辯證。在開卷獎年度好書《柬埔寨旅人》的自序中,劉紹華留下一段文字:「二○○ ○年,我對所謂第三世界國際發展的疑問大到無法以我當時既有的知識解套,決定繼續我的人類學夢想,並期待圓夢的同時我的困惑能得到解答。」這是她離開金邊高等研究院人類學愛滋病研究計畫實習工作時的深切自我期許。如今呈現眼前的《我的涼山兄弟》,正是她十年鑄一劍的心血結晶,也是身為公共知識分子的具體實踐。 本書以現代性與全球化為時代背景和理論視野,將海洛因與愛滋比喻為諾蘇男性的流動成年禮。奠基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療人類學的完整紮實訓練,歷經十年、長達二十個月的深入在地田野調查,作者生動鮮活地呈現出諾蘇流動青年與吸毒者的生命經驗,將之與中國在過去一世紀的鉅變中所經歷的多元現代性、社會韌性,以及個人生命憧憬交織在一起,並從中揭露少數民族文化的延續與斷裂。 這部兼具民族誌知性與報導文學感性的動人作品,銘誌了一個可能即將灰飛煙滅的時代紀錄。在涼山徹底隱沒於現代性洪流之前,惟願諾蘇兄弟的生命能廣被認識,這是作者書寫始終如一的初衷。 本書英文版榮獲第一屆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 -
施善与教化
善会及善堂是明清社会的新现象,由地方士绅商人等集资、管理慈善机构。这些慈善组织兴于16世纪末期的明代,盛行于清代,甚至民初仍有不少传统善堂仍在运作,本书研究重点则在19世纪中期以前的历史。它们遍布全国,是清代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其重要性及社会意义不容忽视,其中渗透了复杂而具体的文化因素。本书既从客观的社会经济角度去探索善堂的成因,也从施善者的主观角度去分析善堂的功能与性质,从而深入解读了明清时代的社会文化。作者透过慈善组织发展的历史,看社会经济改变与价值观改变的关系,并与海外汉学对话,回应了中国有无“福利国家”传统之问,为明清社会描绘出一幅活泼的历史场景,丰富了世人对中国传统社会的认知。 -
中产中国
历史上,从未有这么多人在一两代人的时间内取得如此巨大的经济进步。 中国正在经历的从一个相对贫穷的发展中国家到中产国家的转型,一直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为炫目的一出人生剧。从长远来看,在影响中国发展的多股力量中,没有一股力量会比中国中产阶级的迅速崛起和急速增长更有意义的了。 当然,中国中产阶级崛起的意义远远超出了经济学的范畴。本书重点考察过去20年间,由中国中产阶级产生和成长所带来的社会政治后果。其中心问题是:从现在到将来,中国中产阶级的崛起会对这个国家的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作为第一部研究中国中产阶级的英文专著,本书各章的撰稿人以第一手的独创性研究为基础,提出了各种富有挑战性的观点,同时也为针对整体问题的每一种研究方式,提供了现有最好的资料。撰稿人们一致认为,一种新兴的社会经济力量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分层和经济格局,同时也有迹象表明,中国的中产阶级有可能成为政治变革的关键性力量。 -
品牌洗脑
全球知名的品牌营销大师马丁·林斯特龙有一天突然对品牌感到厌倦,他决定以一个普通消费者的身份对品牌进行为期一年的“戒毒”——不购买新的品牌商品。但是,在坚持了6个月之后,他失败了。懊悔之余,他决定来一个大揭秘,全面批露世界著名品牌只做不说的营销秘密。 马丁拉上窗帘,向我们 揭示了广告商和品牌是如何让我们觉得“如果不买新的产品,我就好像缺了点什么、愚蠢或跟不上时代了”;展示了营销者们为了让我们掏钱而使用的最卑劣的策略和诡计,包括从众心理、激起并不存在的幼年回忆、性暗示、健康谎言等等。马丁把我们带到世界各地,分享他和广告界、营销界高管以及业内人士对话,并且进行了幽默的讽刺和调侃。 马丁惊人地揭露了营销者、广告商、零售商如何利用数据挖掘,借助复杂的新工具和科技,追踪和分析我们留下的种种“电子足迹”:包括在商店刷会员卡、用信用卡购物或在网上查看商品,通过复杂的算法预测出我们的个性和我们可能会购买的东西,然后为我们提供适合于个人独特心理特点的商品,对于“我们应该买什么”产生看不见又实质性的影响。 最后,马丁发现,我们在被“洗脑”的同时也在给别人“洗脑”,并且提出了他的终极营销秘诀。 -
乌合之众
作为社会学经典名著,《乌合之众》已被翻译成近20种语言。该书对人们理解集体行为的作用以及对社会心理学的思考发挥了巨大影响。其观点新颖,语言生动,是群体行为的研究者不可不读的佳作。勒庞指出,个人在群体中有可能会丧失理性,使自己的行为和情感容易受到旁人的感染,甚至操纵,从而变得极端和不理智,并做出正常状态绝不会有的行为。而且,这种“群体行为”往往会因为“人多势众”而无视社会规范或法律,以至于产生巨大的破坏力。 作为一部经典之作,《乌合之众》在今天仍不失其现实意义。无论从“文革”乱象,还是从股市狂热,都可以看到群体心理作怪的踪迹。尤其在中国当前的社会转型时期,各种因素所导致的群体事件从出不穷,如何因势利导,合理化解,已经成为各地政府官员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因此,本书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执政参考。 -
反景入深林
《反景入深林:人类学的观照、理论与实践》不是一般的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导论书,而是以作者过去几十年的田野研究与人生经验为基础,对人类学这门外来知识所作的全面回顾与反省。因此,《反景入深林:人类学的观照、理论与实践》充满着一个非西方社会的知识分子对这门学问的憧憬、热忱、执着、质疑与创造等心路历程,更满怀着对于这片土地及土地上的人的未来之关怀与期盼。希望读者不仅能从此书了解人类学对日常生活各个层面有趣而生动,却又广泛而深入的知识内涵,更能体会人类学特有的全人类社会文化的整体视野、被研究者及比较的观点、处处可见的反省与挑战已有理论知识及研究者已身文化所具有的文化偏见之观照,而有所创新的反思性。因此这也是一本以人为出发点,综合人类学导论、人类学史、人类学理论以及人类学田野研究经验与成果的综合著作。 -
The Religious Question in Modern China
Recent events—from strife in Tibet and the rapid growth of Christianity in China to the spectacular expansion of Chinese Buddhist organizations around the globe—vividly demonstrate that one cannot understand the modern Chinese world without attending closely to the question of religion. The Religious Question in Modern China highlights parallels and contrasts between historical events, political regimes, and cultural movements to explore how religion has challenged and responded to secular Chinese modernity, from 1898 to the present. Vincent Goossaert and David A. Palmer piece together the puzzle of religion in China not by looking separately at different religions in different contexts, but by writing a unified story of how religion has shaped, and in turn been shaped by, modern Chinese society. From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 martial arts to communal temple cults and revivalist redemptive societies, the authors demonstrate that from the nineteenth century onward, as the Chinese state shifted, the religious landscape consistently resurfaced in a bewildering variety of old and new forms. The Religious Question in Modern China integrates historical, anthropological, and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in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China’s religious history that is certain to become an indispensible reference for specialists and students alike. -
80后命运书
《80后命运书:写给未来30年主流精英的改运书》的作者是两位浙江大学的80后毕业生。《80后命运书:写给未来30年主流精英的改运书》序篇是对80后未来命运的预测:今后20年内,80后的失业危机将阴魂不散;2028年后中国劳动力不断减少,而老年人不断增加,中年80后赡养老人的压力将空前沉重;而由于越来越少的劳动力创造的财富将不足以养活老年80后,很多老年80后将被迫工作到70多岁来养活自己。 《80后命运书:写给未来30年主流精英的改运书》上下篇分别回答了“80后为什么混不好?”以及“80后应该怎么混?”深入探讨了“我们怎样涨工资?我们怎样有房子?我们怎样提高安全感?我们怎样增加幸福感”等问题。 80后的一生要过两个坎:一是太没钱,成为优质螺丝钉成功学和4亿农民尽快成为市民的经济政策是80后的两大出路;第二个坎是80后太看重钱:欲望是现代经济发展最强大的动力,因此商品社会动用一切手段来助涨我们的欲望。福布斯富豪排行榜教育我们金钱是成功人生的坐标;铺天盖地的楼盘广告、无孔不入的汽车广告和光鲜亮丽的服装广告涤荡着我们的视觉……收入的低水准和欲望上的极大扩张,让我们的幸福感变得如此渺茫!将来80后的收入肯定会增加,但当收入增加十倍的时候,欲望很可能已经增加了上百倍,那时的我们能有幸福可言吗? -
德国人
《德国人:一个民族的双重历史》是德国著名作家艾米尔•路德维希创作的一部震撼人心的史诗。它刻画了德国从公元800年到20世纪40年代的盛衰史。这不是一部通常的编年史,而是通过对德国历史风云人物有血有肉的描绘,使读者似乎身历其境,重温千百年来的德国人历史。 作者怀着爱恨交织的心情,回顾德国人非同寻常的历史。他以挚爱的笔触探讨德国人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奥秘。在他看来,浮士德身上永无休止的渴求精神,是德国人最大的动力。德国人正是以这种严肃认真、孜孜以求、永不满足的精神,攀登人类文化的高峰。 -
When a Billion Chinese Jump
An essential and incisive discussion on China today - a country on an environmental precipice that will affect the entire world. When a Billion Chinese Jump tells the story of China’s – and the world’s – biggest crisis. With foul air, filthy water, rising temperatures and encroaching deserts, China is already suffering an environmental disaster. Now it faces a stark choice: either accept catastrophe, or make radical changes. Traveling the vast country to witness this environmental challenge, Jonathan Watts moves from mountain paradises to industrial wastelands, examining the responses of those at the top of society to the problems and hopes of those below. At heart his book is not a call for panic, but a demonstration that – even with the crisis so severe, and the political scope so limited – the actions of individuals can make a difference. Consistently attentive to human detail, Watts vividly portrays individual lives in a country all too often viewed from outside as a faceless state. No reader of his book – no consumer in the world – can be unaffected by what he presents. When a Billion Chinese Jump tells the story of China’s – and the world’s – greatest crisis. With filthy water, choking emissions and an unsustainable appetite for resources, China’s development has taken our planet to the environmental edge. Now it faces a stark choice that will affect us all: accept catastrophe or make radical change. To explore the response, award-winning correspondent Jonathan Watts travels from mountain paradise to blasted desert, through eco-cities, coal mines and industrial wastelands, examining the challenges facing those at the top of society and the problems and hopes of those below. His travelogue will interest anyone concerned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energy security, globalisation or climate activism. At heart, it is not a call for panic, but an expression of hope that – despite political constraints – individual choices can make a difference. Consistently attentive to human detail, Watts vividly portrays the diversity of a country too often viewed as a faceless machine. No reader of his book – no consumer in the world – can be unaffected by what he presents. -
摩托車修理店的未來工作哲學
◎聯合推薦 實踐大學設計學院院長/安郁茜 台大社會系助理教授/李明璁 作家、評論家/南方朔 PChome Online董事長/詹宏志 學學文創志業副董事長/詹偉雄 作家、漫畫家/歐陽應霽 《摩托車修理店的未來工作哲學》把過去一度相當普遍,如今似乎在社會上消聲匿跡的經驗——用我們的手去製作和修理東西的經驗——又帶回來了。我們這些坐辦公室的人,經常覺得和物質世界脫節、一種失落感,而且發現,我們說不出這一整天到底做了些什麼。對於那些覺得自己被趕去上大學,然後被趕進辦公室,卻違背自己意向和天性的人,《摩托車修理店的未來工作哲學》努力地去回復手工藝的榮耀,一個值得選擇的人生。 從經濟學和心理學的立場,柯勞佛質疑把每個人都轉變成「知識工作者」的教育命令,這個教育命令乃是根據一個被誤導的做法,把思考和實做區隔,區隔勞心和勞力的工作。柯勞佛向我們說明,這樣的區分,是一個世紀之前從生產線開始的,對處在這區隔兩邊的人來說,他們的工作都被降格了。 但柯勞佛也提供好消息:手工藝和生產線非常不同,也和低格調的白領工作非常不同。它們需要仔細的思考,中間還不時穿插著真正的趣味。柯勞佛根據自己當過電工和修車技工的經驗,為手工工作的內在滿足感和認知挑戰性做辯護。建築工人和修車技工的工作很安穩,它不能外包,也不會過時。這種工作讓我們和住家附近的社區產生連結,並在從事真正有用的工作中,一種驕傲感油然而生。完全原汁原味,《摩托車修理店的未來工作哲學》散發熱情,喚起自助和動人的反省,思考在一個越來越抽象的世界裡,要如何實在地過生活。 -
80’S
你买房了吗? 你工作稳定吗? 你准备好结婚了吗? 你能赡养你的父母吗? 你准备好做父母了吗? 从1980年到1989年,中国约有两亿人出生; 从2010开始,中国将有两亿80后集体奔三。 本书从房子,工作,父母,孩子等问题出发,通过采访,大量记录各行各业的80后生活现状,用事实说话,并针对80后三十难立的问题进行反思和剖析。 80后是需要认同的一代,我们不需要任何不切实际的指责与棒喝。80后必将成为时代的骄傲,我们一直坚信并正在为此付出努力,这是全体两亿80后而立之年的共同目标。 为什么我们80后三十而立这么难?!一切让事实说话!!!!! -
自己的上帝
本书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贝克的最新作品,也是他将其“风险社会”理论和“个体化”理论结合,对宗教问题进行论述的一本精彩之作。 贝克认为,作为“欧洲现代性危机”的宗教危机、或者说信仰危机的实质,不但是出于宗教本身所具有的潜在的和平与暴力冲突的矛盾,也是出于以个体化为代表的宗教现代性变革的内在矛盾。 当个人在处理宗教信仰问题上被赋予更多的自由和自主性的同时,如何处理与他者、异世界的关系,即宽容问题,构成了宗教和信仰实践中的冲突和危机。 本书被公认是论述全球化背景下宗教的当代地位和作用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对于我们从一种对宗教组织和功能的相对静态的传统社会学研究,扩展为对当代社会生活中宗教价值的更具理解性的研究,起到了一种独特的推动作用。 本书中文版的推出,让中国读者得以捕捉全球化时代下,关于宗教的作用和意义的最新也是最具启发性的诠释,这也必将启发中国学者从全新的视角来研究中国社会中的宗教问题。 -
性张力下的中国人
与古人相比,我们今天在性问题上所面对的局面、所感到的困惑、甚至所见到的表现等等,实际上没有太大的不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性问题,长期存在着看起来是对立的两极:一极是重生殖、重子嗣、多妻和重人欲的;另极则是礼教,在宋代以后它成为在理论上必须严格遵守的社会规范,而且越来越带上明显的禁欲色彩。在上述两极的同时作用下,就产生了性张力。性张力问题说到底是社会在性方面如何进行制约、平衡的问题性问题是一个所有社会都共同面临的问题,《性张力下的中国人》不仅仅将关注焦点集中在古代中国人身上;同时也扩展、联系到现世的中国社会的种种性现象,从“性张力”这一角度重新审视中国人的性生活。 -
英雄与英雄崇拜
本书是一部演讲集,它表现了作者三方面的特质。第一,酷爱真理,无论他的判断是对是错,甚至对他最无同情心的人也会清楚地看到,这种判断是一位最忠诚的人以最热情的态度说出的。从头到尾,他不懈地对各式各样的虚伪和固习展开战斗,对公式展开战斗。第二,他对别人的痛苦和不幸有着无限的同情心。"他唯一的奢侈就是行善。"他毫不吝惜地布施,通常是不道出姓名。第三,他对宗教虔诚的感情。卡莱尔信仰的不是基督教;任何形式的教会组织或信条都不足以赢得他的信仰,顶多只能赢得容忍而已。但他对那个看不见的精神宇宙的真实却有极深的牢不可破的信仰,他认为那个宇宙是无限的,永恒的,神秘的,但能到处亲切地与人的世界发生接触。 -
重寫我城的歷史故事
如果個人不能沒有屬於自己的故事,那麼一個失去歷史故事的城市,又剩下甚麼?香港並不缺乏關於自己的歷史故事,由「由漁港到金融中心」的經濟童話、到「七十二家房客式的和諧社區」,直到現在的「自由主義社會」,每個年代其實皆有耳熟能詳的社會故事。然而,在舊故事日漸失去魅力的時代,新的香港故事應該如何訴說? 許寶強主編的《重寫我城的歷史故事》,收錄了十五位不同年齡及學科背景的作者分析近期香港不同社會現象及核心價值的精彩文章,當中包括:高鐵事件、城市保育、「港孩」現象、最低工資問題等等。多位學者透過精闢論述,帶領讀者多角度探討香港不同層面的社會文化議題,希望能從中勾劃出香港歷史被忽視了的輪廓,為重寫港人故事舖下些磚石。 -
名流
本书以作者的亲身经历用尖酸刻薄的反讽式语言揭露了上流社会交际圈里功利、市侩的一面。将上流人士如何利用交际手段提升身价,获取更大利益描写得十分生动,也表明了在这个圈子里,优雅只是表象,背后的利益驱动才是主导。出版后引起美国媒体对上流社会的重新审视和关注。。 媒体评论 拉普曼揭下了戴在上流人士脸上多年的虚伪面具,让我们看到这一圈子的真实写照。 ―――《名利场》 那些一心研究怎样穿晚装和吃西餐的人太应该看看这本书了,应该让他们明白上流社会社交的本质绝不止于此。 ―――《财富》 这本措辞幽默而极具讽刺意味的文化批判书,如今却成了中产阶级进入上流社会的指导手册,是不是也是一种讽刺呢? ―――《时代周刊》 书摘: 接近比自己更有钱人的时候要非常小心,其小心程度不亚于围捕非洲角马或者麋鹿。 对他们来说,钱就是他们的生命,你找他们要钱,简直就是要吸他们的血。请记住乔治•华盛顿在《举止和谈吐中的礼貌与端庄》中提到的第三十七条法则:“与高雅人士交谈的时候,身体不要斜靠其他物体,不要长时间盯着别人的脸,也不要和他们站得太近,至少要有一步的距离。” 想象你自己正在一节舞蹈课上,排练着节目中优雅的舞姿——你必须神情专注、逢迎,像雌鹿一样纯真无邪、坚定、谦逊、充满敬畏。你最好还能为面前的重要人物整理文件、开门、拉椅子。只有在重要的大人物面前,你才有必要露骨地巴结。 -
失落的城邦
[目录] 上篇 当代中国的法律改革 第一章 法律变革的困境:当代中国法制建设反思 /3 第二章 法律移植与合法性冲突:现代性语境下的中国基层司法 /20 第三章 当代中国日常法律工作的意涵变迁(1979-2003) /63 中篇 法律职业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第四章 法律职业研究的死与生 /105 第五章 分化的律师业与职业主义的建构 /127 第六章 客户影响与职业主义的相对性:中国精英商务律师的工作 /158 下篇 中国法律职业透视 第七章 法律服务市场的竞争与规范 /201 第八章 中国律师业的现在与未来 /252 后 记 /285 -
再會吧!公共人
在本書中,桑內特從社會學及歷史的角度,深入探掘西方人為何失去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也就是:「公共人」的角色為何沒落的原因。桑內特說,公共與私人,過去曾是平衡的,但隨著公共空間的消蝕、家庭功能的變化,以及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平衡漸漸失衡。 在當代社會,公領域與私領域的界線漸次混淆,私人意象凌駕於公共意象之上。大多數的人選擇以「旁觀者」自居,公共事務遂淪為少數「公眾人物」的玩物,觀眾隨之起舞,形同吊絲的傀儡,你我可以自由參與的公共空間,因激情而斲喪。這幅景象很弔詭地竟也出現在台灣。《再會吧!公共人》詳盡剖析上述社會心理變化,對於亟思擺脫顏色綁架,邁向自主公民社會的台灣,或有深遠的啟示。 -
改变世界的观念
享有国际声誉的历史学家菲利普·费尔南多-柯梅斯托向我们介绍自文明以降,形成我们世界的历史与哲学意义上的重大观念。本书凝结并且清晰地阐述175个以上世界最重要的思想,从嗜食同类到禅,从时间到潜意识,从逻辑到混沌理论。作者广博而独具见地的个人分析配以当代和历史的图片,如此激发读者兴趣的组合将那些曾经难以掌握的观念变得栩栩如生。 本书依照年代顺序循循导引,读者可以首篇开始通读全文或者选篇精读。全书突显具有划时代意识的观念之间的关联,并且附有专家建议的更深层次的阅读指南。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