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社会学
-
不懂心理操控,你怎么带团队
狼王的哲学告诉我们:拥有独立思维,才能掌控全局;施展雷霆手段,才能赢得主动权;树立领袖精神,才能凝结团队力量;不懂心理学、不会操纵术,如何成为人生大赢家?
所谓心理操控,实则是指一方使用一些技巧让对方产生信赖感,从而增加个人魅力。这就要求操纵者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识,参透他人的所思、所想、所感,进而从心理层面影响他人,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
专家之死
随着信息技术和教育的发展,人们现在面对着越来越大量的信息,这使得人们在自恋的和误导性的知识平等主义立场上对任何事件信口开河。今天,所有的人通过WebMD(美国健康医疗服务网站)和维基百科都可以了解所有的事,每个普通人都认为自己拥有和医生、外交官一样的知识。所有的声音,即使是最荒谬的,也要求被平等地考虑,而对立的态度则被认为是精英主义。
本书作者指出,反对专家运动的发生有很多原因,包括网络的开放性,高等教育中的“顾客至上”思维,以及新闻产业的娱乐化。诡异的是,信息的民主传播,而非受教育大众的培养,反而开始产生一批一知半解的、愤怒的公民,他们公开指责智识的完善。这与美国历史上由来已久的反智主义思潮不谋而合。
作者认为,当今抵制专业知识和学习的现象,使普通民众相信没有人比别人懂得更多,这使民主机构面临堕落为民粹主义(平民主义)或技术专家治国的危险,而最糟糕的是二者的结合。2017年美国大选后,这一局势变得更加恶劣。
本书为西方民主在信息时代能否稳固和长存敲响了警钟。
----------------------
【编辑推荐】
1. 一位专家写给其他专家和非专家的话
尼科尔斯曾任美国海战学院国家安全事务教授、美国参议院前助理,也是纽约卡耐基委员会高级伦理和国际事务顾问、波士顿大学国际史学委员会委员,其主要研究领域为外交政策和国际安全事务。在其理论研究和政治实践并举的专家生平中,他对专家的长处和弊端,以及反对专家的呼声,都了若指掌,并在本书中结合实际案例,做出了生动、风趣的描述,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剖判:专家固然有所不知,但普通人绝非无所不知。
2. 在知识大爆炸/知识碎片化的时代,聊聊专家和专业知识为什么是必需的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网络社会的“大数据”至上和数字媒体的“人性化”设计——以及高等教育的普及,当代社会的人们似乎个个都是“高知”。但是,未经鉴别的网络信息与真正的知识能否等同?高等教育文凭与理性思考能力是否一致?在一种自大、自恋、自我中心的盲目狂妄中,人们拒绝专业知识的获取,拒绝理性判断和行为能力的提升;在一种反智主义和平民主义相结合的文化心态中,社会面临着涣散和分崩离析的严重危机。尼科尔斯的忠告是:专家依然是我们所需要的,而我们更需要的是理性思考能力——这是健康社会运作和未来发展的前提。
3. 对自欺欺人的“反智主义”传统的辛辣批评:再接再厉的精英主义与平民主义大PK
美国历史上一直存在一种“反智主义”传统,著名历史学家霍夫斯塔特于1962年出版的《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一书提出这一概念,并分析了其渊源和影响。《专家之死》拓展了对“反智主义”这一主题的讨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加深了对这一主题的阐述,具有更强烈的现实意义。所谓知识精英和平民大众的对立,无论在生活还是政治层面,都需要被辩证看待,不能盲目地是此非彼。
4. 国外专家、媒体郑重推荐
★乔治城大学教授罗伯特·伯利赞为“一本睿智、及时而又新颖的书,树立了运用理智和理性的典范”。
★《纽约时报》评论“一部及时而有益的书,提供了一种总体观念”。
★《科克斯书评》评论“对于日益紧迫问题的一种锐利剖析”。
5. “见识丛书”系列,精美装帧,个性化设计
封面字体完美呈现了在网络虚拟化和知识碎片化的时代,专家如何“被宣判”死亡,具有冲击力和震撼力。
-
北京:公共空间和城市生活
本书作者韩书瑞教授从七十年代开始致力于清代民间宗教的研究,先后出版了乾隆朝王伦清水教和嘉庆朝京畿八卦教起义两部著作。此后她将注意力转到清代北京民间宗教活动上,2000年推出这部篇幅宏大、内容详尽的以清代北京宗教寺庙和民间日常宗教活动为主题的著作。在作者眼中,民间宗教活动是清代平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平民生活和国家/社会关系的理想场所。在本书中,韩书瑞强调民间宗教有很强的思想功能,充当了国家正统理念以外的民间信仰的源泉。除去思想功能,寺庙的经济功能也不能忽视,以寺庙为中心的集市庙会和进香活动,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商品往来。寺庙也是平民的日常交际的场所,方便了男女交往、社会上层和下层人群的沟通以及跨行业社会往来。从明清至民国,北京民间宗教活动的兴衰和寺庙的存废也是国家/社会关系演变的窗口。从总体角度上看,国家实力逐渐强大,国家推行的世俗化运动最终削弱了寺庙在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但不可否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寺庙充当了超乎于国家控制的一个民间场域。韩书瑞的这部著作,是近年来少有的一部以清代民间宗教为题的著作。由于作者引用文献资料广泛,这部书也成了了解清代平民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
-
技术垄断
本书与《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并称尼尔•波斯曼的“媒介批评三部曲”,其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检讨技术对人类社会生活、文化、制度的负面影响。
作者认为,技术和人的关系是亦敌亦友的关系,他之所以揭示技术的阴暗面,是为了避免技术对文化造成伤害。文化有三种形态:在 工具使用文化阶段,技术服务、从属于社会和文化;在技术统治文化阶段,技术向文化发起攻击,并试图取而代之,但难以撼动文化;在技术垄断文化阶段,技术使信息泛滥成灾,使传统世界观消失得无影无踪,技术垄断就是极权主义的技术统治。
本书揭示了技术垄断阶段各种“软”技术的欺骗作用,挞伐所谓社会“科学”,谴责唯科学主义;辨析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之异同,并为传统符号的耗竭扼腕痛惜;号召人们以强烈的道德关怀和博爱之心抵抗技术垄断,坚决反对文化向技术投降。
-
好关系是麻烦出来的
关系的本质是交情,而非交易
最好的相处之道,从来都是相互成就
知名作者格子珊励志新作,一本写给每个人的社交赋能书。
最好的人际关系永远是彼此需要,怕麻烦别人,实际上是不愿意承认自己需要对方,也生生斩断了别人对自己的需要。而偶尔的示弱,会让你更有力量。所以,“该不该麻烦别人”从来都不是一个问题。真正能成为问题的,是我们应该如何通过互相帮助的互动关系与别人建立联系,同时还能把握好其中的分寸感、界限感……
-
社会学家笔下的基督教史
本书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是:罗马帝国内的一个犹太人的小教派为什么能够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宗教?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斯塔克对两千年的基督教史做了一个系统而精当的梳理,内容涵盖初期教会史、中世纪、宗教改革和近代基督教的增长。在这本书里,他用新视角回答了旧问题,用新方法对旧素材进行了加工,从而对2000年的基督教历史进行了非常新颖的解释。此外,在这本书里,斯塔克祛除了很多历史的迷思,如初期的教会运动是一场穷人、边缘人和被压迫者的运动,十字军东征是一场为了物质利益的殖民战争,中世纪的虔诚与黑暗,基督教反科学,以及现代化将导致宗教的衰微。本书整合了作者之前的《基督教的兴起》和《理性的胜利》等书的观点。可以说,这本书是斯塔克近20年研究的一个浓缩,是一本集大成之作。这本书获得了《世界》杂志年度最佳图书奖。
-
风险认知
吉仁泽通过剖析大众生活中的真实案例,指出风险认知中的确定性错觉。风险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之分。应对已知的风险,统计学思维和逻辑思维足以让我们做出明智的决策。但是在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所有事物并不都是已知的,我们无法通过计算做出*佳选择。这时,我们还需要借助简单且有启发性的经验法则和直觉,根据实际情况调动适应性“工具箱”,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
正确认知风险是决策的基础。吉仁泽教授介绍了三种行之有效的风险沟通的技巧:以绝对风险数值而非相对风险数值、自然频率而非事件概率来表述风险,使用图标框和信息框来传达信息。清晰明确地描述信息,提升对风险理解的准确度,解决之道自然显而易见。
本书将富有启发性的风险决策知识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健康医疗、投资理财、生活娱乐等生活实际娓娓道来,剖析种种认知误区,讲授各种决策原则,指导人们轻松、自主、明智决策。
-
大象的政治
社会存在着不平等,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存在着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这就是社会分层。
大象和人类一样,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分层的社会中,群内的每头大象不论阶层高低都在为保持或提升自己的阶层而奋斗。
这是一本大象版的“权力的游戏”。随着作者十几年的连续观察,一头名为格雷格的雄象在大象“雄性俱乐部”里从如日中天到黯然退位,其中经历了二把手的背叛,闯入者的挑战,盟友的扶持。日复一日,象群之王的命运也不断沉浮。
-
简斯维尔
2008年12月23日,圣诞节前两天,美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商——通用汽车——旗下历史最悠久的位于简斯维尔地区的简斯维尔配装厂走到了最后一刻。9000多名员工走出装配厂,大门挂上了锁链,工厂里一片漆黑。
本书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当地处美国中心地带的一个工业城镇的主要工厂关闭时,到底发生了什么。当一个具有“敢干”精神的城市试图重新振作起来时,又发生了什么。
《纽约时报》“年度值得关注作品”、2018安东尼•卢卡斯图书奖、800 - CEO – READ“年度最佳商业图书”、《华尔街日报》“2017年度最佳图书”、Business Insider“2017年度最佳图书”、NPR(美国国家公共电台)“2017年度最佳图书”。
-
人类起源的故事
1万年前的欧洲人就是金发碧眼吗?
印度几千年的种姓制度造就了怎样的结果?
人类是起源于非洲还是世界各地分别演化出来的?
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真的被我们的祖先完全消灭了吗?
你知道有很多“幽灵人群”活在我们的DNA里吗?
传统的考古学、语言学构建的人类演化史留下了大片大片的空白。幸好,这已经成为过去时。古人类DNA测序正在掀起一场革命,重新谱写一曲50万年的人类迁徙演化之歌。
大卫·赖克从古人类遗骨中提取DNA,从基因层面还原了人类祖先的面貌。原来,我们的先祖在地球上已经上演了几百万年的“权力的游戏”:在任何一片大陆上,人群都经历了多次毁灭与更迭;所有当代人的祖先都拥有一段复杂难辨的混血史,没有人是“纯种”;千百万年来的种族、性别、阶层不平等在我们每个人的DNA里都留下了深深的刻痕。
面对DNA序列分析这种最先进可靠的技术,我们以前所以为的所有关于人类演变的知识,凡是跟这本书所代表的当前科学理解不一样的,都只能改写。因此,这场革命给了两个问题迄今最为清晰的答案: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
● 你所知道的关于人类祖先的一切几乎都错了!
使用化石、文物来研究人类演化史的传统手段已经落伍了。2009年以来,从古人类遗骸中提取的全基因组DNA数据开始大展身手,破天荒地对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甚至语言学中人们习以为常的观点提出挑战,甚至开始解决这些领域之间的矛盾之处。这场“古DNA革命”正在以摧枯拉朽之势改变着我们对人类历史的看法。
● 这不仅仅是一本书,还是科学进入历史领域的里程碑。
本书作者大卫·赖克是古人类DNA领域的世界级领跑者,哈佛医学院遗传学系教授。2013年到2018年,赖克的古DNA实验室生产了7 000多份古人类全基因组数据,占全世界总量的一半以上。作为古DNA革命的领头人,他义不容辞花费3年写出了《人类起源的故事》这本领域奠基之作,以古DNA这个非凡的视角,向读者提供了一幅人类历史的清晰画卷。
● 这是一本给全人类的寻根指南,一部人类祖先的疯狂混血史。
“我辽阔广大,我包罗万象”,惠特曼的诗歌告诉了我们小中蕴大的道理:一个人的基因组内能记录众多祖先的历史,一个人的身上能承载一个人群的过去。大卫·赖克从当代人和古人DNA中挖掘信息,描绘了一幅数十万年的人类起源、迁徙、演化和混合的宏大地图。他厘清了欧洲人、印度人、东亚人、美洲人、非洲人的历史变迁,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人类大家庭根本不是一棵枝干分明的树,而是一张疯狂混血的网。
● 这是一枚重塑种族、性别观念的重磅炸弹。
面对在美国极具争议的种族问题,大卫·赖克勇敢站出来表明了自己的科学立场。他抛弃了传统的“种族”概念,转而使用“血统”话语,并坦诚科学证实人群之间存在生物学差异。他还在DNA中发现了种族、性别、阶层不平等的显著证据。面对这些事实,赖克反对人类坦然接受镌刻在DNA里的不平等,而是用他的“勇敢、慈悲和高度个人化的情感高潮“感召我们反抗人性之恶、成为更好的人。
● 有人写出了一本你梦寐以求的书是什么体验?
《人类起源的故事》是多学科交叉的,既有自然科学的实证,又有人文社科的情怀,既重视知识的传播,又兼具趣味性和可读性。书中有20幅精美的人类迁徙路线图,完美概括了科学界的最新成果。这本书一面世,就受到了一众科学、文化、科普、历史大咖的强烈推荐——《三体》作者刘慈欣评价大卫·赖克是“讲故事的高手”;著名科学家杨焕明、付巧妹、王传超为本书的科学理性、严谨认真做保证;科普高手万维钢、河森堡、小庄为之“着迷”;文化思想界大咖严锋、刘擎、土摩托受其“感召”;世界著名科普作家贾雷德·戴蒙德、悉达多·穆克吉、丹尼尔·利伯曼、塔勒布联袂推荐,赞不绝口!
● 湛庐文化出品。
-
荣国府的经济账
陈大康,上海嘉定人。1982年复旦大学数学系毕业,理学学士。1990年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文学博士。留校任教至今,历任古籍所所长、中文系系主任、文学研究所所长、图书馆馆长,以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现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评委、《文学遗产》编委、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著有《通俗小说的历史轨迹》、《明代商贾与世风》、《明代小说史》、《中国近代小说编年史》、《中国近代小说史论》等。
-
权贵
本书带领我们走近一个神秘而复杂的群体,他们掌握着巨大权力,并以此赚取天量利益,甚至利用经济新自由主义等工具巩固自己的利益体系,他们被称为“权贵”(the establishment)。当今的权贵涉及范围极广,社会成分也更加多样化,包括了银行家、政客、媒体巨头等各色人物。欧文·琼斯在书中探究了权贵阶层的来龙去脉,揭露了他们将国家财富据为己有、将国家资源化为己用,却口口声声为了民众利益的真实面目。
面对英国自金融危机以来的经济持续不景气,不少英国人的愤怒根源不再是政客官僚等高层精英,而是将矛头指向社会的底层人士,包括移民、失业者以及对社会福利高度依赖的人群。而事实上,这是源于政客和媒体的相互勾结,他们试图将导致经济疲软的责任“嫁祸”于人。而我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要匡正时弊,揭露破坏经济秩序的头号“恶人”。
——欧文·琼斯,本书作者
-
不平等社会
自从人类开始耕种、放牧,并把财产代代相传,经济不平等就一直是人类文明的显著特征。进入21世纪后,贫富差距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扩大,经济不平等问题越发突出,甚至已经影响全球稳定。
美国知名历史学家沃尔特·沙伊德尔回溯从石器时代到今天的经济史,从长远的时间维度追寻和解释经济不平等。他从最早的文明危机谈到20世纪的灾难性世界战争、革命,颠覆性地指出经济不平等从不会悄然消失,大规模暴力和灾难才能够显著改变这一切,换言之,只有战争、革命、瘟疫和国家崩溃才能重新洗牌。
沙伊德尔进一步强调,几千年来,文明社会并没有让自己适应和平的平等化进程,我们需要问自己,人类文明的成果是如何分配的,是什么原因使得它们以这样的方式被分配,以及将要采取什么措施来改变这些结果。
沙伊德尔的观点也许激进而尖锐,存在争议,但无论你是否认同,愈演愈烈的收入不平等问题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不平等社会》将帮助我们审视人类的不平等史,探寻人类命运的可能,从而更好地应对未来。
-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研究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状况的全景式杰作。作者李强教授是中国社会学界的领军人物,潜心研究社会分层数十年。同时这本书又通俗易懂,和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即使是大众读者,也应该了解自己身处的社会阶层以及个人未来命运。无论是社会学研究者还是大众读者,都可以 从这本中国当代社会学经 典之作中获得必要的启示。
----------------------------------------------------
【内容简介】
社会分层在任何社会、任何历史时期都是客观存在的,《当代中国社会分层》对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分层的历史形成、现实状况、未来走向做了全方位探讨。中国社会结构在过去是一个倒“丁字型”结构,但随着中国社会的高速发展,中国社会现现在已经形成了“土字型”结构。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有赖于中国中产阶层的发展壮大。而社会学研究已经证明,在现代社会中,中产阶层是维系社会平稳发展的最重要的社会力量。一个规模庞大、构成多元的中产阶层,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经济、思想意识形态基础。本书还对中国贫富差距等问题也做了有意义的探讨和研究。
----------------------------------------------------
【专家推荐】
这是一本基于中国经验和中国研究的社会分层集大成之作,标志着中国社会学社会分层研究的成熟,也是一本教科书式的社会分层研究典范。
——李培林,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教授
这部著作是李强教授在社会分层领域长期耕耘、潜心研究的集大成者,寓理论洞见于丰富经验材料之中,反映了作者对 中国社会的深刻理解和深度开掘,生动展现了中国社会的演变历程,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前沿研究问题。
——周雪光,斯坦福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是李强教授多年研究社会分层的扛鼎之作。该书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具体的调研数据,全景式地展现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分层结构。欲深入了解当代中国社会,不能不读《当代中国社会分层》。
——俞可平,北京大学讲席教授、政府管理学院院长
李强是中国最资深的社会学家之一,几十年聚焦在社会分层的经验研究和理论分析之上。他的一系列著作在海外学界极有影响。这本《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的出版,将显著推动华人学者的相关研究和教学。
——丁学良,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哈佛大学博士
-
人口浪潮
现代世界所经历的最深远变革是人口结构的变迁。以1800年为起点,全球人口经历过两次重大转型。第一次是人口膨胀带来了规模效应,为欧洲提供巨大的发展优势——不断增长的人口为工业革命持续补充年轻的劳动力,反过来,工业技术的进步和全球贸易的增长又进一步刺激了人口生产与海外迁移。第二次是人口增速放缓,带来老龄化人口结构危机,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随之产生,比如国家福利负担加重、老后破产、老年人在无人照料的情况下孤独死去,等等。
从现代社会起步至今,人口浪潮的潮头最先涌向欧洲,也最先从这里衰退;继欧洲之后,亚洲接起新一轮潮头全速翻涌;近几十年,这个地区也开始戏剧性地退潮。每一次潮头所至都会带来不一样的景象,从欧洲到北美再到亚洲,下一次将至何处?《人口浪潮:人口变迁如何塑造现代世界》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推演。书中指出,人口的未来将由3种颜色构成:更多的灰色(越来越多的老龄化社会)、更多的绿色(资源利用效率更高),以及更少的白色(非欧洲人口加速增长,越来越多的人移民到欧洲)。
-
反穀
兩河流域文明的開展,起源於農業社會。高度文明的開始,背後有農業社會支撐?
本書推翻過去對國家與文明成形基本假設,提出野心統治才是今日城邦建立的原型。
《紐約時報》《衛報》《金融時報》《經濟學人》同聲讚譽
作者認為,無論是農業或大規模定居本身都不會促成國家形成。中東農民在終年耕作的農村出現以前,就已經開始栽種農作物;從游牧轉變為大規模永久定居的原因,主要取決於美索不達米亞地區提供豐富的野生植物和水中生物等食物來源,而不是因為人類開始從事農業。
他表示早期國家的形成是由一群極具野心的統治者,將農業與定居社群強迫結合的結果。國家的形成始於濕地區域,例如肥沃月彎這種蘊含面積廣大的肥沃土壤,糧食產量不但足夠供應給居民,單一作物也能以較小的空間儲藏,更重要的是方便國家控管和徵稅。
但這些剛萌芽的農業國家型態也極為脆弱,經常分裂成更小的政治實體或完全崩潰。史考特認為,研究人員往往忽略考古記錄中的「瓦解」,其中包括居民對戰爭、稅收、傳染病和作物歉收忍無可忍的可能性。
作者借鑒過去和最近二十年的考古研究,表明六千多年前出現的農耕從某些方面來看並非進步的過程。例如生活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終年忙碌於耕作的農村或早期農業社會,這種轉變讓他們犧牲了原本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取而代之的是長時間勞動、家畜傳染病、營養不均、收稅徵兵等代價。他也未將狩獵和遊牧生活方式描繪成烏托邦的制度,而是仔細觀察兩者的優缺點,提供讀者更全面的觀點:進入農耕並不是人類選擇了一種比較合理或簡單的方式生存,更應該說選擇了另一種同樣困難的方式生存,文化也從此改變。
人類並未因從狩獵到農耕,從而擺脫嚴峻的生存難題!
-
游戏世界
“游戏世界”既展示了在视频游戏中设计的虚拟世界,也凸显了游戏所表现的更广泛的环境:玩家之间的社交关系;硬件与软件;游戏的虚拟世界与它们所延伸扩展的媒体宇宙(例如《神奇宝贝》、《哈利·波特》、乐高、《星球大战》);由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产生的游戏世界(角色扮演、绘画以及户外游戏)。
吉丁斯教授就游戏中的人物和事件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并充分利用近期在科学和技术研究方面、游戏研究和新媒体研究方面的理论成果,指出了数字游戏与其他建立已久的游戏模式之间的延续性和差异,希望通过关注日常生活中现实游戏世界与虚拟游戏世界之间的关系来填补研究空白。
-
人类网络
一本全新、重磅而有趣的权威之作,讲述社会网络的特点和人们在其中的位置如何塑造我们的观念和行为,并影响我们的人生。
人类网络的结构和位置,决定着每个人在交友、择校、就业、理财、养育子女、休闲娱乐等所有方面的选择,决定着人们的圈子和“三观”,决定着哪些人更有权势和影响力、更容易成功。没有人能逃脱生活编织的大网。
人类网络还与许多重大社会问题密不可分:传染病、不平等、社会固化、金融危机、贸易摩擦、战争与和平……对这些顽固的“社会癌症”,网络思维或许能帮我们找到根治之策。
马修•杰克逊对人类网络的观察与分析,结合了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行为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成果,通过精彩纷呈的案例、逻辑、游戏与图示,给我们讲述人类社会网络的精彩故事。
-
警察
在本书中,作者运用政治学和社会学的理论,从什么是好警察、好警察的职业政治模式入手,通过对4名巡逻警察人员的全面分析解剖,揭示了警察强制权的四个悖论及其警察职业精神的发展,对巡逻警察及其工作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以本书译者为代表的研究团队长期从事公安(警察)学、犯罪学和社会治安问题的研究,翻译此书为公安学的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建构提供参考,为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建设平安中国提供理论支撑。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