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社会学

  • 中国都市消费革命

    作者:戴慧思

    1997年,耶鲁大学“当代中国城市的消费者与消费革命”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正受到消费主义的深刻影响:商业化的童年、市场转型之舞、保龄球的友谊之道、生意场上的香烟支配、豪华公寓、麦当劳、咨询热线、婚纱、贺卡…… 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蓝图中,私营企业和消费需求被赋予了中心地位,在这个意义上说,消费革命是中国社会的“第二次解放”。
  • 象征交换与死亡

    作者:[法国] 让·波德里亚

    让·波德里亚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后现代理论家,先后任教于巴黎十大和巴黎九大,撰写了一系列分析当代社会文化现象、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的著作,产生了广泛的世界性影响。《象征交换与死亡》(1976)是其最主要代表作之一,也是影响最大的著作,被公认为后现代理论与文化研究的最重要、最经典阐述之一。
  • 街头文化

    作者:王笛

    这是一部关于下层民众的历史。在本书中,我们既可体会到微观历史下日常生活的丰富多彩、街头文化的引人入胜,亦可看到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剧变的宏大叙事。当历史舞台总是被精英的话语霸权所左右之时,本书则从社会的最底层、从历史上没有留名的芸芸众生的角度,来看人民在改良、革命以及社会动乱中的遭遇,发出了他们失去了一个旧世界,但并没有得到一个新世界这样的悲叹和沉重的结论。 从作者对下层民众公共空间与日常生活关系细致入微的分析中,不难看出他对于下层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作者拨开层层覆盖的历史法埃,让后人看到在那些变幻炫目的旗号和悦耳动听的口号下,下层民众是怎样一步步丧失了他们的生存空间和文化传统的,同时又揭示了民众是怎样拿起“弱者的武器”为自己的命运而抗争的。 本书以其在学术上的重要性、原创性、深入的研究、方法的精湛、论证的力度,以及对城市史研究领域的重大贡献,于2005年荣获两年一度的“美国城市史研究学会最佳著作奖”。
  • 博弈

    作者:孙立平

    《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试图从利益均衡机制、转变增长模式、郎咸平提出的三个命题、国有企业改革、房地产博弈、足球革命、城市化、医疗改革、利益集团、突发事件等方面来阐述博弈以及实践。该书论述详细,对中国改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博弈”是一个外来词,指人们在一定规则下进行竞赛。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在直接相互作用时,人们如何进行决策以及这种决策如何达到均衡的问题”。用我们日常的语言来说,博弈论是研究在不同情境下的策略选择的一种理论。
  • 持不同性见者

    作者:张念

    本书着重在当下文化热点的分析、阐释和批评,关键词集中在身体、欲望、资本、消费、商业化、权利。女性主义批评是本书的重点部分,作者从中国文化经验出发,对男权文化中心以及男权文化的权力结构,做了深入细致地阐释,充分展现了一个女性主义批评家锐利、准确、有力的批评风度。同时作者还将眼光投向大众文化领域,挟裹具体、零散、混乱、感性的文化经验向思想的深度挺进。   整部作品呈现为先锋理论和经验表达的和谐织体,将本土经验作为理论分析的对象,或者将先锋理论还原成我们紧张的现实感,冷峻而富有激情,希望这本主题性很鲜明的批评文集,给你带来不一般的阅读体验。
  • 品味制服

    作者:(美)富塞尔

    普遍的两难境地可以这样清楚地预以界定:人人都必须穿某种制服,但都必须否认自己穿着制服,除非他无价的个性和独特的身份受到威胁。如果你不肯同他人一样穿着打扮的话,你就会遭到讥笑,而几乎没有人愿意像傻瓜或怪人一样在公开场合露面。行政官员不大可能在中午时分穿着色彩耀眼的紧身衣在派克大街蹦蹦跳跳;一般人也不大可能以自己穿着的独特性而放弃了自己内心的自尊为荣。 保罗·富塞尔以其锋利的笔触、真实的情感、逸事的形式,描述了各种制服——从童子军到士兵,从医院护士到公司员工,从厨师到修女——的历史变迁与丰富的含义,揭示了鲜为人知的制服语言,展示了制服的文化意蕴。他以美国制服为主要描述对象,高举着宝镜,真实地映照出天天穿着规约服装去上班的众生相,刻画了从众心理和展示个性之间的矛盾心态。考察制服的融合功能与分离功能时,他纵捭阖,笔锋指向全球各地,如俄国人对肩章的偏爱,德国人对黑色的迷恋,意大利人对羽饰买帽的钟情。富塞尔认为:穿着折射自我,而穿着打扮所传递的信息,有时却是我们意想不到的。 《品味制服》是富塞尔的代表作,是尖酸刻薄和优雅仁厚的有机融合,是独到的文化眼光与诙谐的逗噱才智的完美结合,也是一瓶对社会现象的讽刺与对社会研究的启迪兼具的香醇扑鼻的佳酿。 目 录 目录 关于制服 彩色紧身衣 阔肩与紧身衣 俄罗斯的制服文化 德意志的着装方式 意大利男人更爱虚荣吗? 朱姆沃尔特将军的大错误 铜钮扣 将军服 牛仔裤 灰军服的变迁 信徒的信服 投递人员的制服 运输人员的制服 警服及准警服 品味反常为何不是罪? 游行乐队的制服 看门人等的制服 三K党制服 运动服 耻辱服 怪人:军人再现者 半个怪人:欧内斯特·海明威 美国高等教育的统一性 日本的制服文化 学术礼服 艳丽制服 白衣厨师 护士的反抗 儿童水手服 童子军服 新娘的婚纱 宽边帽 民服 纪念品 制服视点
  • 心理与力学

    作者:李宗吾

    该书运用物理学上的力学原理分析人的心理及其变化的轨迹,提出“心理依力学规律而变化”的观点,深入揭示了人与人的复杂关系,他还联系中国历史上著名人物之间的关系变化,指出了“人事变化之轨道”和“世界进化之轨道。”并对当时在中国思想界影响颇大的达尔文的生存竞争学说和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主义进行了批判。 本书再版的封面采用了1936年成都公论社版,封面是著名思想家、辛亥革命元老吴稚晖的题字。吴稚晖,字敬恒,生于1865年,卒于1953年,其人才气横溢,举止怪异,被称为“吴疯子”、“民国第一怪人”,与李宗吾的特立独行颇多相似之处。
  • 大数据

    作者:涂子沛

    公布官员财产美国是怎么做的,美国能让少部人腐败起来吗,美国式上访是怎么回事,凭什么美国矿难那么少,全民医改美国做得到吗,美国总统大选有什么利器才能赢,下一轮全球洗牌我们世界工厂会被淘汰吗…… 除了上帝,任何人都必须用数据来说话。 大数据浪潮,汹涌来袭,与互联网的发明一样,这绝不仅仅是信息技术领域的革命,更是在全球范围启动透明政府、加速企业创新、引领社会变革的利器。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有言,预测未来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创造未来。而“大数据战略”,则是当下领航全球的先机。 大数据,这一世界大潮的来龙去脉如何?数据技术变革,何以能推动政府信息公开、透明和社会公正?何以促发行政管理和商业管理革新,并创造无限商机?又何以既便利又危及我们每个人的生活?Google、百度之类搜索服务,何以会不再有立足之地?引领世界的数据帝国——美国和西欧,正在如何应对大数据时代?我们中国,又当如何作为? 本书通过讲述美国半个多世纪信息开放、技术创新的历史,以别开生面的经典案例——奥巴马建设“前所未有的开放政府”的雄心、公共财政透明的曲折、《数据质量法》背后的隐情、全民医改法案的波澜、统一身份证的百年纠结、街头警察的创新传奇、美国矿难的悲情历史、商务智能的前世今生、数据开放运动的全球兴起,以及云计算、Facebook和推特等社交媒体、Web3.0与下一代互联网的未来图景等等,为您一一细解,数据创新给公民、政府、社会带来的种种挑战和变革。 美国是全书主体,但又处处反观中国当下的现实。回望中国,胡适批评“差不多先生”,黄仁宇求索“数目字管理”,作者从太平洋对面看到中美两国的差距,深知中国缺少什么、需要什么,故将十多年观察、思索所得,淘洗成这一本书。 史学大家、匹兹堡大学历史系荣誉讲座教授许倬云,有感于“老大哥”的影子,专门作序:“我们要对涂子沛先生致敬与致谢,因为他为华文世界提出一个重要的话题。” 哈佛大学商学院访问教授、全球顶尖的管理咨询大师达文波特,为中国政经两界提示智库建言:“无论是对中国政府,还是就中国的商业组织而言,《大数据》都是一本重要的书。”
  • 中国人的命理玄机

    作者:王溢嘉

    先看132则明清笔记小说里有关八字、紫微斗数、体相、占星、风水、姓名学、测字、卜筮、扶乩的生动故事;再听王溢嘉怎样解剖中国人的命运观,探究各种命运窥探术的思维模式,以及与西方人命运观的异同,并分析孕育它们的社会条件与心理条件。
  • 照片的本质

    作者:[美] 斯蒂芬·肖尔

    《照片的本质》中,斯蒂芬•肖尔从已成为经典的影像到无名氏的图像,从底片到数码文档,探讨了如何理解和观看各种类型的照片。除了肖尔本人作品之外,《照片的本质》汇集了摄影史上许多著名影像,从摄影之父阿尔弗雷德•斯蒂格利茨和沃克•埃文斯的作品,到当代利用摄影媒介创作的艺术家科利尔•施尔和托马斯•斯特鲁斯的作品。它也涵盖一系列不同的摄影类型,如街头摄影、艺术摄影和纪实摄影,以及无名氏摄影,包括旧的快照和地质调查航拍的照片。肖尔利用这些照片,加上他明晰、睿智和易懂的文字,阐明相机前的世界如何转变成照片。
  • 城市的精神

    作者:貝淡寧,艾維納.德夏里特

    本書作者貝淡寧和艾維納.德夏里特利用輕鬆對話、小說、詩歌、傳記、旅遊指南、建築標誌,和親身經歷等資料,描繪九個城市豐富的歷史,充分論述城市精神如何體現在各自的政治、文化與經濟生活中,更進一步闡明市民的自豪感如何抗衡全球化所帶來的同質傾向,以及遏制民族主義氾濫等主題。 . 耶路撒冷-蒙特婁-新加坡-香港-北京-牛津-柏林-巴黎-紐約 . 來到新加坡,我是否來到了物質不虞匱乏、理想的共產主義社會呢? 回歸後的香港,更加熱愛賺錢、熱中慈善、追逐享樂? 柏林與過去和解,是寬容?或是冷漠? 原來,唯一打破蒙特婁法語、英語隔閡的,是冰球運動! 啊!在最多元、最孤獨、最資本主義的紐約,幸好有洋基隊! 巴黎人下館子多,去教堂做禮拜少,多支持左派,砸麥當勞的農夫是英雄!
  • 天朝1793-1901

    作者:聂作平

    1793年英国使者马戛尔尼来华,这一事件标志着封闭的天朝与西方世界的相交与碰撞。生于这种大变革、大融合、大冲突下的中国人,从龚自珍到林则徐,从严复到叶名琛,从张荫桓到王韬,从容闳到刘光第,从郭嵩焘到义和团,尽管身份地位各异,都成为东西方文明角力之际催生的杂种。在千古未有之大变局面前,他们或拯救,或绝望,或逍遥,或愤怒,最终都无法阻止社会集体腐败的大清帝国滑向深渊的车轮。
  • 荷尔蒙经济学

    作者:东方愚

    《荷尔蒙经济学》:坊间盛传马云婚变真实性如何?潘石屹与张欣的婚姻几近破裂事出何因?史玉柱为什么会与董春兰离婚?隐藏在中国“首善”曹德旺心底的秘密又是什么? 一个人在政商关系方面可以阳奉阴违,但在夫妻关系上不至于常戴面具;一位商人,如果他的家庭破碎了,或遭遇过婚姻变故,同样会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他在商业上的风格。 《荷尔蒙经济学》通过对100对企业家夫妇的调查和研究,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将其分为七大类型,又分别从每一类当中挑选了四个不同风格的样本,尽可能还原不同类型的中国企业家们择偶与婚姻之“大片”,从更立体的层面了解企业家,探寻婚姻对于企业家个人成长、性格塑造的影响。
  • 网络、群体与市场

    作者:大卫·伊斯利(David Esley),

    过去十年来,现代社会中复杂的连通性向公众展现出与日俱增的魅力。这种连通性在许多方面都有体现并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包括互联网的快速成长、全球通信的便捷,以及新闻与信息(及传染病与金融危机)以惊人的速度与强度传播的能力。这种现象涉及网络、动机和人们的聚合行为。网络将人们的行为联系起来,使得每个人的决定可能对他人产生微妙的后果。 本书是本科生的入门教材,同时也适合希望进入相关领域的高层次读者。它从交叉学科的角度出发,综合运用经济学、社会学、计算与信息科学以及应用数学的有关概念与方法,考察网络行为原理及其效应机制。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描述了在网络的作用下正在浮现与发展起来的一些交叉学科领域,讨论了社会、经济和技术领域相互联系的若干基本问题。本书是一本带你跨入信息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领域研究之门的优秀参考书。
  • 为精英主义辩护

    作者:威廉·享利

    《为精英主义辩护》一书是美国已故文化评论家、《时代》周刊编辑威廉·亨利的遗作。在平民主义和平等思潮的影响下,曾经风光无限的精英主义成了同"种族主义"一样的贬义词,本书却反其道而行之,批评了精英主义的丧失和平等主义兴起带来的种种弊端,本书行文犀利,切中时弊,是我们了解当今美国政治生活、社会、文化和教育现状的不可缺少的一面镜子。
  • 潜流

    作者:乐山

    《潜流》共分4编:外交编、全球编、冲突编和理论编,前三编分别针对《中国可以说不》、《全球化阴影下的中国之路》、《超限战》提出批评,最后一编讨论如何建设健康的民族主义。该书汇集了李慎之、马立诚、秦晖、朱学勤、刘军宁等众多专家学者的文章。这些文章针对狭隘民族主义提出了自己的独到的观点,都堪称经典之作。以马立诚的《对日关系新思维:中日民间之忧》为例,该文“一石激成千层浪”,引起极大争议。后来有人这样评价:“从2002年底开始一直持续至今的关于‘对日新思维’的大辩论,在改革开放以降的历史上,恐怕只有‘文化热’可以媲美。与‘非典’一样,‘新思维’是2003年的关键词。”……如果说以前都是张扬狭隘民族主义观点的书籍首先挑起话题,那这次,另一行要主动发出自己的声音。可以预料,这将再次跳起关于民族主义的大争论。 该书对爱国主义的分类、民主与民族主义、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人权与主权等众说纷纭的话题进行了详细的解说,称之为每一个爱国者的必读书并不过分。著名历史学家笑蜀在评价该书的时候说:“在中国当代民族主义喧嚣热闹的表象背后,是实质内容的空洞。因为喧嚣热闹,所以裹挟众多;因为内容空洞,所以茫然无措,由此而带给我们的,是一种盲人瞎马的危险前景。本书的意义就在于戳穿了热闹背后的空洞。”《青年参考》主笔黄章晋指出:“狭隘民族主义看到了真问题――开放时代的民族认同、全球竞争中的国家利益,却给出了错误的答案――仇恨、封闭与保守复古。”著名网络作家王小山更是直言不讳地说:“爱国主义不应成为丑陋行为的遮羞布,民族主义也不是流氓的避难所,该醒醒了!”
  • 自由交流

    作者:[法] 皮埃尔·布尔迪厄,[美] 汉斯·

    内容提要
  • 世界性俗丛谈

    作者:叶灵凤

    本书是著名作家叶灵凤定居香港时期的作品。作者察其渊源、明其演变、汇成一册。全书以性文化为主线,从人类学、民俗学出发。结合优生学、生物学、医学等知识,寻访很多地区、国家和民族的性风俗,穿插各类人群的趣闻轶事。作者视界广阔,各国风俗皆入笔端。而文字幽默中见风致,趣味中合知识,令人既开眼界,又受益殊多。
  • 创伤记忆

    作者:张志扬

    本书写于1995年底,原是作者《现代哲学的维度》一书的“导言”部分。作者借现象学转向人的基本意识来:“感知-记忆--想象”,其中“记忆”的创伤化更在意识与无意识之间成为意识重复或置换的关节点。作者从“记忆”的认同和“想象”的置换等角度分析了以“国家”观念为体和以“个人”生存为体的两种创伤记忆类型,并选取了“社会意识”与“个人意识”的个案进行分析。作者采用了“现象学还原”的方法,语言简洁,逻辑严密,
  • 酷儿理论

    作者:李银河

    《酷儿理论》一书是我的一部译文集。其中所有的篇章都是我1999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参加性别问题研讨班期间搜集到的。那个研讨班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而这本译文集就是我对那个研讨班的一个记忆方式。 从上世纪90年代起,西方那些在性和性别领域的越轨分子(同性恋者,双性恋者,易装者、虐恋者等)开始自称为“酷儿”、“酷儿理论”就是他们创造出来的、关于他们自己和他们的越轨行为的理论。在我看来,酷儿形形色色,酷儿理论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自由地生活。我愿意这本书像一股自由的飓风,吹开中国人拘谨、压抑、麻木的心灵之窗,使我们从此能够自由地生活,自由地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