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社会学
-
黑帮老大的一天
《黑帮老大的一天》作者为了研究美国黑人街区的贫困问题,深入一个贩毒黑帮的内部,还和一个黑帮老大交上了朋友。这让他在黑帮中混迹多年,目睹了黑帮控制下的街区中很多不为人知的事实,包括如何与官方达成妥协、黑帮头目如何控制手下、如何经营自己的贩毒事业,此外还有黑帮社区居民五花八门的谋生技巧,以及帮派内讧和敌对帮派之间的枪击事件。 最后,作者凭借他在街区的调查写成了自己的论文,并顺利地当上了大学教授;黑帮则开始慢慢解体,那位曾经罩着他的黑帮老大也开始厌倦黑帮生涯,只能在街头卖卖烧烤;而作为黑帮营垒的“罗伯特·泰勒”已将荡然无存。 《黑帮老大的一天》内容简介:已经在摧毁其他帮派的联邦警察现在也开始打击黑暗之王,我不知道J.T还能逍遥多久一天夜里,在从一次郊区帮派会议回家的路上,他喃喃地说监狱可能会是他最好的选择,因为任何逃脱逮捕大久的人都会被怀疑是内奸,并会在街头遇到真正的危险J.T试图稳住大局,但是他所面临的所有情况都与他为敌他变得孤单,觉得好像被自己的黑暗之王大家庭抛弃了…… -
他們的世界
本書可以說是第一本中國男同性戀研究的專著,它填補了我國在同性戀研究方面的空白,這項調查研究採用了社會學的問卷調查方法與人類學的深入個案訪談方法,勾勒出中國男同性戀現象的概貌,對人口中這一種具有異常性取向的人們作了客觀可信的描述。 本書內容翔實,既有個案調查,也有理論性的歸納與分析。對於男同性戀的形成原因、感情生活、性生活、婚姻生活、社會交往、價值觀念、社會地位等帶普遍性的問題,都有論述。 本書揭開中國人社會生活的晦暗一角,令人對生活在他們自己的世界中的男同性戀者多幾分了解,或酗]可改變我們向來對這一問題的觀念。 選載: 前言 當我們對我國的同性戀現象進行研究時,常常為這樣的問題所困擾:你們為甚麼放#很多重大問題不去研究,而去研究同性戀?假如這種詰難來自社會學界同仁,並不難答覆。正文中將有專門的章節,討論作同性戀研究的原因。難於答覆的是來自一般人的詰難。故此這個問題又可以表述為,你們作為社會學者,為甚麼要研究同性戀?回答這個問題的困難並不在於我們缺少研究同性戀的理由,而在於我們缺少作出答覆的資格。眾所周知,只有一門科學中的出類拔萃之士,才有資格代表本門科學對公眾說話。 然而我們又不得不作出解釋。我們作這項研究所受到的困擾,不只是詰難。像這樣一部嚴肅的學術著作,在內地竟找不到一家出版社肯予出版。假如這是因為經濟方面的原因,那麼我們也沒有甚麼可抱怨的。所有的編輯都說,公眾關心這樣的問題,這本書會有銷路。儘管如此,這本書仍然不能出版。問題在於,社會中有一部分人不贊成研究同性戀。毛澤東曾說,對牛彈琴,如果去掉對聽琴者的藐視,剩下的就只是對彈琴者的嘲弄。雖然如此,我們仍不揣冒昧,不懼嘲弄,要對公眾陳述社會學和人類學的立場,以及根據這樣的立場,對同性戀的研究為甚麼必不可少。 半個世紀以前,在文化人類學中處於泰山北斗的地位的馬林諾斯基為費孝通所著的《江村經濟》一書做序時,對費孝通的工作給予極高的評價。馬林諾斯基認為,這本書的最大優點在於,它是一個土生土長的人在本鄉人民中進行觀察的結果。正因為有這樣的特點,所以它是一個飽... -
吾国与吾民
《吾国与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是林语堂在西方文坛的成名作与代表作。由于该书将中国人的性格、心灵、理想、生活、政治、社会、艺术剖释得非常美妙,并与西方人的性格、理想、生活等做了相应的广泛深入的比较,在海内外引起轰动,美国许多知名人士推崇备至,被译成多种文字,在西方广泛流传。 -
中国香港
本书记载了作者强世功对香港及通过香港对中国问题的思考,书中收录了:“行政吸纳政治”的反思、“一国两制”的历史源流、基本法的形式与实质、中国的忧郁、九龙城寨与香港大学等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
宽容
简介: 《宽容》是一部两千年来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房龙从人文主义的立场出发,探寻千百年来人类精神上“不宽容”的根由。历史上由于信仰、道德、风俗等的不同,人类形成了大大小小的集团,每个集团总是居住在壁垒森严的城堡里,用偏见和固执这个坚固的屏障抵御外界和外来的影响。而这种不宽容来自于对人类生存的恐惧。房龙乐观地认为宽容的实现是可能的,在知识和理性统治的时代,人类战胜了自己的恐惧,宽容便会大行其道了。 导读: 读一读房龙的《宽容》,有助于提高视力 那些历史故事虽已模糊,其实或许离我们很近 书界元老沈昌文作序推荐 偏见和优越感一旦加上怀疑和恐惧,会使最谦卑最温顺的人变成万物之中最残忍的畜生、宽容理想的不共戴天之敌。 ——房 龙 历史对于他是一种活生生的东西 ——曹聚仁 我们仰望同一片天上的星星,都是这个星球的匆匆过客,居住在同一个苍穹下。每个人都在努力寻找终极真理,走哪条路去寻找真有那么重要吗?生存之谜太玄妙了,不应该只有一条路通向正确答案。 ——昆图斯·奥勒留·西马库斯 政府最终目的不是用恐怖来统治或约束,也不是强制使人服从,而是使人免于恐惧,有保障地发展他们的心身,无拘束地运用他们的理智。政府的真正目的是自由。 ——斯宾诺莎 -
组织理论
《组织理论:理性、自然与开放系统的视角》被公认为介绍组织研究领域文献最为详尽和最具权威的著作之一。作者充分运用社会学和管理学的组织研究成果,广泛吸收其他社会科学对组织理论做出的贡献,不仅从研究者的角度,而且从组织管理者以及各种参与者乃至普通大众的视角来阐释组织理论问题,对我国组织研究学者和管理实践人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组织理论:理性、自然与开放系统的视角》共分14章,第1章为导论,引入了三种不同的组织定义和三个组织研究的视角:理性、自然和开放系统观。第2~4章分别以三个视角为主线,梳理了组织研究的历史,包括对各个主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的简介和评论。第5章讨论了三个视角的融合与渗透,指出它们曾经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出现,分别适用于不同层面的分析,提出了整合三种视角的分层模型。第6~12章从组织结构、组织内部机制与过程、组织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组织的绩效等方面,介绍了近20年来组织管理实践的创新和组织研究的成果,进一步深入探讨了组织与组织活动的规律,以及对于组织现象的各种理论解释及其实践意义。第13章重回历史,对工业革命以来工商企业的发展,特别是19世纪以来现代法人公司的形成与发展对社会经济的贡献和所带来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回顾与分析。最后,在第14章,对未来的实践与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提出从一元论到多重范式、从单一文化到多重文化、从共时研究到纵观分析及历史分析、从结构到过程和分析层面、从微观到宏观的转变。 -
肉体与石头
《肉体与石头:西方文明中的身体与城市》是一部从城市形成和发展与人类生活互动视角切入的另类的文化史著作,是作者桑内特长期关注和研究的结晶。作者打破传统史学研究框架,独辟蹊径,聚焦于人类身体和城市这两大要素,考察了人类文明演进,确立了复原人类文明史的桨构。在作者筑立的架构中,人类自希腊以来的城市发展史被浓缩概括为三种身体形象,分别以身体的不同器官来命名,相应再现了三个重要时段的身体体验与城市形象的相互关系。第一种类型命名为“声音与眼睛的力量”;第二种类型称作“心脏的运动”;第三种类型称为“动脉与静脉”。通过这三种类型的描述,桑内特试图告诉我们,文化在创建和利用城市空间方面曾经起到过重要的影响,但现在的城市理念却在造成文化的缺失和人们心灵的麻木。人类只有重新回归身体,回归感觉,才能真正恢复被现代城市文明所排挤掉的人的身体和文化。《肉体与石头:西方文明中的身体与城市》出于对现代文明的忧思,从另类视角阐述了历史和现代发展,涵盖历史学和社会学,视野开阔,观点新颖,颇具参考和借鉴价值。 -
中国游民文化小史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游民——中国社会的特殊阶层、游民意识的载体——通俗文艺作品、游民的发展与群体组织化、游民文化的成熟等。 -
学术与政治
《学术与政治》包括了韦伯小传、韦伯的政治关怀、韦伯的学术、增订版序钱永祥、价值中立与责任伦理、学术作为一种志业、政治作为一种志业等。 -
逃离北上广1
《逃离北上广1:北京太势利》和你一起看穿一个势利的北京。这是一个严肃的命题,但和说教无关,它读起来更像一份十分有趣的指南——关于北京城的“机关”和“暗道”。大家曾笑话电影《无极》里的皇城像蚊香。其实,那是陈凯歌深谙皇城的规则:北京城里就到处是圈子,大圈套着小圈,在这里奋斗一生,也可能依然找不到入口。 “逃离北上广”,很流行,但不时髦,因为它沉重。《逃离北上广1:北京太势利》和压力无关,我们不发牢骚,只是讨论,讨论每一个人都应该享有的权利:美好地生活——而这一点,即使离开北京也可以办到,甚至可能更容易。 坊间盛传: 北京人看外地人,都是地方上的 北京人什么都敢侃 北京满大街都是“爷” 北京人牛 这就是北京,《逃离北上广:北京太势利》想让你们走进的就是这样的北京。 这就是北京,与上海、广州、深圳一样,身患重度城市病:房价飞天、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工作压力巨大、生活成本高昂。 此外,北京的首都意识、圈子文化、胡同心态,又是怎样一种独特的紧箍咒?! -
浅薄
《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在我们跟计算机越来越密不可分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多的人生体验通过电脑屏幕上闪烁摇曳、虚无缥缈的符号完成,最大的危险就是我们即将开始丧失我们的人性,牺牲人之所以区别于机器的本质属性。——尼古拉斯•卡尔“谷歌在把我们变傻吗?”当尼古拉斯•卡尔在发表于《大西洋月刊》上赫赫有名的那篇封面文章中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他就开启了人们热切渴望的期盼源泉,让人急于弄清楚互联网是在如何改变我们的。卡尔同时也明确回答了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我们尽情享受互联网慷慨施舍的过程中,我们正在牺牲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的能力吗? 现在,卡尔把他的论证扩展到最具说服力的探索研究上,针对互联网导致的智力后果和文化后果,他阐述了迄今未见公开发表的观点结论。娓娓道来,叙述得引人入胜。 卡尔让人心悦诚服地认识到,所有的信息技术都会带来一种智能伦理。印刷图书如何让我们进入聚精会神的状态,从而促进深度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相比之下,互联网鼓励我们蜻蜓点水般地从多种信息来源中广泛采集碎片化的信息,其伦理规范就是工业主义,这是一套速度至上、效率至上的伦理,也是一套产量最大化、消费最大化的伦理——如此说来,互联网正在按照自己的面目改造我们。我们变得对扫描和略读越来越得心应手,但是,我们正在丧失的却是专注能力、沉思能力和反省能力。 在《浅薄》一书中,有智能技术的发展历史,有大众科学的普及知识,有文化批判的真知灼见,全书处处闪耀着令人难忘的智慧之光,这些内容恰似对我们现代人的心智状态所做的全面而深远的拷问。 这本书必将永远改变我们对传媒和大脑的思考方式。 -
以平等之名
托克维尔这本书,是为了当时的法国、当时的欧洲,针对当时法国、欧洲的现实问题而写的。《美国的民主》背后串联的问题意识是:如何在法国、在欧洲催生出较好的民主制度来? 托克维尔要写的不只是“民主是什么”、“什么是美国的民主”,而是进一步针对法国人解释:我们应该如何为一套较好的民主做准备。以美国有过的民主经验为本,协助法国人从中学习,替自己未来必然要走的道路做准备。这是托克维尔真正的用心,也是我们两百多年后重读这本书时,仍然应该记得的前提。民主是我们无法抗拒的未来,只是在这个未来中,有较好的民主,有较糟糕的民主,如果能够借由美国的例子来辨认出较好的民主,我们就可以避免犯下许多不必要的错误。 通过这本书,作者希望能够呈现什么是真正的民主社会,让那些狂热的民主派了解:民主不如他们想象的那样光辉灿烂,更不是一个容易达到的梦想。民主有其众多必要的基本条件,缺乏一定形式的政府、缺乏一定的人民习惯,民主不可能正常运作。 同时,让那些反民主的人知道:民主有其高贵之处。民主的高贵,是让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点高贵,有一点尊严,而不是让极少数的人拥有所有的高贵跟尊严。我希望让他们了解,不管他们喜不喜欢,这个世界就是会朝愈来愈平等、愈来愈民主的方向发展。 -
人的展开
本书同已出版的《思想光谱》一样,为思想知识随笔,分两部分:部分“舵与帆”,以说故事的方式,描述了人类发展的迹象,其中贯穿了西方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的成就,从多个角度为人们拓展自身的能力提供支援。第二部分“巨人洞穴”,对西方一些著名思想家及其观念进行了解读,对读者了解人文学科,建立自己的价值观都很有帮助。 西闪说:“我们既不是从政治领域驶往社会领域的游客,也不是从情感领域空投到经济领域的伞兵,而是同时在社会、政治、经济、法律、心理乃至历史当中行动的实实在在的主体。” 梁文道、钱永祥、陈宜中推荐 「西閃視野寬廣,思考深刻,透過認真細緻地一本一本閱讀當代的大小學術經典,引領我 們去探究眾多關鍵的思想議題。正開始讀書問學的年輕人,可以從這裡入門;已經展開觀念之旅的讀者,則可以在此找到一位不懈不怠的對話者。」(錢永祥,學者,《思想》總編輯,臺灣中央研究院人文社科中心研究員) 「自由因稀缺而珍貴。在《人的展开》中西閃从人类的天性与習性着手,帮助我们理解自由的真义。」(陳宜中,學者,臺灣中央研究院人文社科中心研究員) 「西閃書評,與別不同,它必須這樣子結集。一路讀下來,才知道一位民間學者不隨潮流,如此系統地用功讀書,如此寬闊地跨越學科界限,是為了源根溯始地思考這麼重大的問題:人類是怎樣變成了「政治的動物」。從神經生物學到喬姆斯基,從行為經濟學到施特勞斯,一路上眼花繚亂,然其旨歸一如,叫人眼界大開。」(梁文道,香港作家、學者、評論家) -
致愤青
《致愤青》是美国著名公知克里斯托弗·希钦斯的经典著作。在书中,希钦斯以写给青年的信的形式,为未来的激进主义者、独立思想者和一切“愤青”提供了必要的指导。他探究了各种类型的“愤青”在关键历史时刻所采取的"对抗立场",也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曾经给他带来无数灵感的埃米尔·左拉、 罗莎·帕克斯和乔治·奥威尔等杰出人物。在意识形态领域,希钦斯总是毫不含糊地站在一切僵化传统的对立面,这已成为他特有的个人标志。在当今时代,几乎没有哪个思想家能比他更加了解不同意见的重要性——这既是为了个人的完整性和有价值的讨论,也是为了真正的进步以及民主事业本身。本书是希钦斯犀利的思考、批判的激情和雄辩的文风完美的结合。
-
保守主义 (修订第三版)
保守主义是一个比较松散的思想体系,原本没有严密一致的学说系统。其中的各个版本之间,也有很多的争议,甚至在基本价值观上也有分歧。 刘军宁的《保守主义》是国内第一本介绍保守主义思想的经典作品,但和教科书或一般学术读物截然不同的是,本书不是包罗万象、囊括各个版本保守主义学说的汇编,而是侧重其中的某些主流观点和作者所能理解和接受的主张。 -
巴黎地鐵上的人類學家
地鐵路線彷彿攤開的手掌,每一條相互錯綜交疊的折痕分別代表了家庭線、工作線、感情線,這些關於地鐵的個人回憶交織出一個城市的前世今生;擁有不同掌紋的每位乘客彼此互不交集,僅以模糊的面目,孤獨地朝向不同方向移動…… 在現代社會,人們經常移動,在到達下一個地點的路徑之間,時常短暫停留在車站月台、機場大廳。當人們身處這種空間時,需要倚賴各種符號指示以完成在該空間的目的;當那些指示被替換,該空間對人們的意義也隨之改變。馬克.歐傑稱這種性質浮動的過渡性空間為「非地方」(non-lieu)。非地方的意義可不斷被重置,所以非地方並不承載歷史,在非地方的人們也不具面孔,僅以信用卡或車票作為身分識別。持著車票當作認同的人們,在非地方中以個體為單位被處理,由此產生了孤獨。 巴黎地鐵的規模龐大、路線交錯複雜,交通網絡從市區核心延伸到近郊,而路線與地鐵站的增長恰恰標誌著這個大都會區的擴張歷程。馬克.歐傑是個道地的巴黎人,巴黎地鐵在他生命中的各個階段從不缺席,彷彿「可用地鐵站名填寫履歷表」。他從兒時回憶說起,地鐵因他的個人記憶有著不同的意義,但路線和站名並不只是地理的指涉,更承載著集體的身世和整個城市的歷史脈絡。他以人類學家的眼光,在日常生活的地鐵空間中進行民族誌的田野調查:所有移動的乘客和短暫停留的流浪漢、扒手、小販等族群都是他觀察的對象。他以自身的觀察穿針引線,串起各方人類學和社會學的相關論述,闡明概念、提點思考。在這個快速擴張的現代社會中,每個個體都在進行孤獨的移動,因為孤獨,我們感受到群體,並在地鐵這樣的空間中和群體建立起似有若無的連結,或在交匯的移動中,與空間建立起不同以往的關係。 本書作者是法國當代最重要的人類學家之一,在涂爾幹、牟斯、李維史陀等影響之下,提出許多影響深遠的新穎論述。其許多關於當代生活、全球化社會以及城市空間的著作已成必讀經典,也被後進大量引用。他拋開遙遠、原始、嚴肅的人類學研究包袱,率先以這本書展開關於地鐵的人類學論述,開啟了「近在身邊」的人類學研究。 《巴黎地鐵上的人類學家》承襲了法國學者的優美書寫傳統,帶有濃濃的文學氣息。在感性親切、平易近人的文字,相隔30年的巴黎地鐵經驗也變得輪廓鮮明。本書採取散步隨筆的形式,份量輕薄,接近小說的散文風格甚至被法國出版社歸為文學類。這也是馬克.歐傑第一本被引進台灣的著作,它不只是一本深度挖掘的都市民族誌,也是一本流暢易讀的文學創作。 閱讀這本書,我們「非地方」的捷運經驗於是連結起30年前的巴黎,讓每天百萬人次的孤獨得以有文字描述、有一個理解的框架。我們與城市、身邊的人、目的地(或出發地)的關聯,也找到幽微的線索:一張交疊著地理、記憶、孤獨與群體的移動地圖。 名人推薦 龔卓軍 南藝大藝術創作理論所副教授 胡晴舫 作家 鍾文音 作家 「城市日常生活的觀察家,最細緻的地鐵遊盪報告」──France Culture法國文化廣播電台 「原創觀點,深度挖掘,談論移動的經典」──法國亞馬遜網站 「他的散文寫作風格賦與地鐵觀察一種自由風格,充滿彈性的個人節奏,生動表達他在地鐵裡的親身體驗,更加再現地鐵裡人群來去無常的現象。深入地鐵的哲學思考,重新觸及現代社會隱藏的混亂不安。」──Liège大學文化報 -
无政府主义人类学碎片
无政府主义人类学碎片是作者从人类学的角度对无政府主义做的一个新诠释。格雷伯从人类学的历史出发,尝试勾划出人类学和无政府主义的关系,特别通过探讨实行平均主义的“原始社会”的权力架构、莫斯(Marcel Mauss)的礼物经济,以及他在马达加斯加的田野研究,为我们打开一个走出国家—市场局限的视野。格雷伯书中还探讨了全球化所引发的问题,以尝试建立一种基于无政府主义的“共识主义”,作为民主的新方向,强调人类学关于权力制衡方面的研究如何帮助我们重新看待乌托邦的梦想,以及怎样实现一个更美好的社会。这本书也是对人类学的批判:为何百多年来人类学家掌握了这些田野资料和人文志技巧,却不能为我们指出另一个方向?而这本书便是第一个这样的尝试。 -
回乡记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故乡,但每次回乡,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曾经熟悉,如今陌生的故乡。是时代巨变,还是城乡中国的巨大反差让我们焦虑不安? 《回乡记》以春节回乡见闻的方式,呈现了全国二十多个地区年味风俗、婚育嫁娶、乡村经济、村庄秩序的变化,记录和呈现了这个充满焦虑与乡愁的乡土中国另一面。 -
她们知道我来过
这些高龄老人,是世上的宝贝。因为她们就是我们自己,她们就是在替我们生活,让我们看到活生生的自己的将来。如果我们能够找到让她们幸福的方法,以后就会有人以这些方法让我们获得幸福。 本书作者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关怀近百位八十岁以上的老奶奶,他发现:高龄奶奶的精神世界异常丰富;她们的烦恼与痛苦非常复杂;她们身上的人性温情与生命力量让人震撼。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