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社会学

  • 语言与社会生活

    作者:陈原

    本书写于二十年前,内容涉及比较语汇学和社会语言学的若干问题,可作为当时社会、思想的侧面反映。这是一本基到感性社会生活和丰富语言现象而展开生动描述与浅显分析的小书,因而在领悟到一些社会语文学的基本规律之外,读者还能感受到当时 社会思潮与发展脉搏。
  • 没有后门的教室

    作者:王铭铭

    本书收录作者10篇学术讲座发言稿和会议发言录音整理稿,以随谈形式,展现人类学对于现代生活方式、文化、环境“全球化”等现实问题的解析,求索中国人类学学科重获文化特征、天下视野及世界地位的可能方式。
  • 经济转轨与社会公正

    作者:金雁,秦晖

    本书包括:告别叶利钦时代——俄罗斯转轨进程回顾、起点平等的产权改革模式——捷克经济转轨评述之一、持续五年的“新布拉格之春”——捷克经济转轨评述之二等。
  • 社会调查自白

    作者:费孝通

    认识中国社会,是费孝通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的要旨。作者打破了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学科界限,把二者通了家,并形成了具有个人风格、体现中国学派的社会研究方法。“到实地去”,“从实求知”,既是费孝通的学术实践方向,又是其社会研究的基本方法论。费孝通不唯书、不唯洋,也不唯师、不唯派,接受了功能主义的积极内涵,把它作为认识社会的工具,并在社会研究的实践中创新,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功能主义方法论。本书分“社会调查自白”、“社会研究的意义”、“社会研究的方法”、“社会研究个案的书前书后”四个部分,比较系统地辑录了作者社会研究的代表性文章。作者社会研究的具体方法,如“亲密接触”的实地调查、社区分析、类型比较法、历史的考察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调查者与被调查者关系、理论工作与实际工作者合作、回到实践中去等,在本书中都有生动的阐述。作者在步入学术研究殿堂时断言的“有效的社会建设只有建筑在社会学的研究上”的命题,既指明了社会学的学科地位和作用,更包含了社会学工作者科学地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历史使命。全书夹叙夹议,文笔生动,可读性强,富有启发。 社会发展与社会学(代序) 社会调查自白 社会调查自白 一、引子 二、社会调查概述 三、民族调查 四、农村调查 五、家庭调查 六、小城镇调查 七、知识分子与智力资源调查 八、社会学的重建和发展 社会研究的意义 社会研究中的价值问题 社会研究能有用么 从社会变迁到人口研究 中国社会学的成长 为社会学说几句话 为社会学再说几句话 建立面向中国实际的人民社会学——从三访“江村”说起 民族社会学调查的尝试 为什么要开展民族学研究 深入进行民族调查 谈社会学的建设问题 迈开社会学研究的新的一步 瑶山调查五十年 接受福冈亚洲文化类的讲话 社会研究的方法 社会研究的程序 分析中华民族人种成分的方法和尝试 社会研究的关键 伦市寄言 如何研究中国社会变迁 亦谈社会调查 社区研究中社会学的一个趋势 二十年来之中国社区研究 怎样开展民族研究工作 农村调查的体会 怎样去了解中国社会 谈民族调查工作微型研究 谈谈我是怎样搞调查的 怎样进行社会学调查 再谈怎样进行社会学调查 怎样找问题 谈社会调查 民族调查工作不能脱离实际 从 “江村”到“温州模式” 人的研究在中国——缺席的对话 关于学习风气和田野工作 深入社会 深入生活 方法论与古代文明 社会研究个案的书前书后 写在《汶上县的私塾组织》的前面 《花篮瑶社会组织》编后记 《禄村农田》导言 《昆厂劳工》书后 《中国农村的经济社会变革》序 《云南三村》序 《云南三村》英文版导言 编后语
  • 费孝通人生漫笔

    作者:费孝通

    本书反映在这个变革迅速的社会里知识分子的思想。把这些文章里所表达的思想作为一个时代的社会意识形态来看待,它们是有其存在的价值的。尤其是把历年的文章联串起来,就容易看清当时一些思想观念的来龙去脉。
  • 恶俗

    作者:(美)保罗・福塞尔

    在《恶俗》这本新作中,《格调》的作者福塞尔以其特有的机智和尖刻的文笔,淋漓尽 致地向人们展示美国人的感知和品味的不可救药。整个社会都被浮华的空虚和美丽的垃圾所 淤塞。恶俗无所不在,从广告、银行、餐厅、交通,到思想、文学和高等院校,到处都是俗 艳、伪善、愚昧、无知和外强中干。恶俗在游荡,而人们以丑为美,以假为真,以浅薄为深 刻,以愚昧为智慧,这就是大众社会的文化景观。你无可逃避,因为你生活在这样一个虚假 的年代。
  • 浪迹十年之行旅记闻

    作者:陈达

    本书为著名社会学家陈达先生的笔记体日记,记录了其在1934年至1935年间在闽粤、南洋地区和苏联的考察见闻。“华侨为革命之母”,书中对于闽粤社会与南洋华侨的观察叙述,展现了这一群体的风俗民情,及其与国内革命千丝万缕的联系。1935年作者游览苏联,细致记录下了苏联社会的发展形势及工农生活,亦具珍贵价值。
  • 他们的中国

    作者:席越

    《他们的中国》 柴静、刘瑜、黄章晋推荐 从中外交流之门打开以来,我们在阅读历史中几乎一直是“被他者观察”的对象,这种被动的角色,对一个当代的记者来说显然是不满足的,我从这本书中,看到作者如何带着这种不满,扭转身躯试图观察他者,却又忍不住要探求对方眼中的自己时,那种强烈到几近痛苦的欲望。 ——柴静 读《他们的中国》,让我想起毛姆的小说,里面充满了流落东方的西方人,他们鲜有宏大历史叙事中西方征服者来到落后世界的轻狂和自得,更多的是孤舟漂流于大海之上的惊惧与茫然。身后的故乡已模糊,神秘的新世界却始终神秘。这是一本关于“中国的老外”这个边缘群体的书,但在更深的层次上,它是一本关于每个人的书:就我们偶然坠入的这个世界之不可适应不可深入不可征服而言,每个人都生活在异国他乡。 ——刘瑜 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或许不是那些外国人在中国独特的生活经历,而在于,从他们那里,我们会发现还有一个我们不熟悉不了解的中国。 ——黄章晋 因为我是外国人,所以老公的户口本上没有我的名字。他是已婚,但是户口本上没有老婆,只有他自己和孩子。——Kim(韩国,到中国8年) 我认为所有保持目前轨道的政策是最好的造福于民的理由。——Dr Uwe Weber(德国,到中国4年) 虽然北京人太多,我还是很喜欢中国,我就准备老死中国。——James Learnard(美国,到中国6个月) 也许正是应了那句“生活在别处”,越来越多的人离开故乡,选择生活在异乡。如今在北京市中心任何地方一站,都会看见很多外国人,有人一脸行色匆匆,有人像在自己家的街头行走……他们每个人身后都有一个故事。 作者席越自2010年起,采访了三十余名在北京、上海生活的外国人,将采访录编辑成本书。 书中的主人公来自世界各地:日本、韩国、德国、美国、巴西、以色列……他们到中国的时间长则二十年,自己的故乡反倒成了“回不去的远方”。短则几个月,脑海中的中国印象每天都在刷新。在中国的身份也不尽相同,有的是将中国名家作品翻译介绍到母国的翻译家,有的是到中国交流访问的专家学者,有的是满怀憧憬到中国创业的热血青年。在他们眼中,中国又是怎样一番不一样的图景呢?
  • 热新闻的冷思考

    作者:袁越

    这是袁越进行科学采访报道文章的合集,发表在《三联生活周刊》上。环境污染、乙肝歧视、气候变化与国家利益之争、核电复兴与核电安全、新能源泡沫、转基因之争、垃圾焚烧与分类之争、有机农业与食品安全、野生动物保护……围绕这些热点事件,媒体上出现了五花八门的声音,当大多数评论都在政治制度或者意识形态上做文章时,作者却另辟蹊径从科学的角度去挖掘新闻背后真正的原因,不预设,不盲从,亲临事件的第一现场带来独立的思考和睿智的见解,趣味盎然的科学故事中包含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人文关怀,不仅是一个记者的职业笔触,也是普罗大众所需要的。
  • 我不是教你诈2

    作者:[美] 刘墉

    《我不是教你诈2:工商社会处世篇》内容简介:这篇《我不是教你诈2》,写的就是“人”。既然是人,就有着许多纠缠不清的“善恶情怀”。既然是人,就自私自利,总有把好东西往家里拿,把好吃的往孩子嘴里塞的本性。 所以,与其说我写本篇来教大家看清人性的狡诈,不如说教大家认清“什么是人”。于是,当有一天吃亏的时候,就能心平气和地想,除了“他”不对,是不是也怪自己认人不清。甚至反省:“我”过去有没有做过同样的坏事? 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想想,既然人性有它的缺失,是不是能找出一种方法,使这些乱跑的“人性的车子”,走上正轨。 本篇真正谈的就是这种方法。无论侍者与顾客、老板与职员、法官与涉案人,乃至业主与承包商,表面看是当你不小心就会吃亏的个案,背面谈的,却是这些人与人应有的相处之道。 在《我不是教你诈1》里,我说它属于我一系列的“处世学”。这一系列经过计划,大约第一篇谈的偏重处世的技巧和原则。第二篇偏重商业化社会的技巧和工作伦理。第三篇,则有较多政治和人性的题材。
  • 你不知道的美国

    作者:汤本

    《你不知道的美国》是对20世纪离奇真实事件和有趣人物的记叙评论,其中不少是尚未被中国媒体报道过的“美国剖面”。在跨文化的观照中,《你不知道的美国》让你看到你没有看到过的现象,让你接触到你没有接触过的一种思考,让你感觉你从未发见的震惊,让你感受到不乐观后面的乐观……   告诉你一个你不知道的美国,来一句美国式的自信,这是汤本式的真实视野,汤本式的坦诚直言,汤本式的讽刺幽默,汤本式的抒情抒怀…… 这个不宁静的世界,弥漫着暮气和朝气;美国有很多剖面,纠葛着美和丑,纠葛着善和恶,纠葛着强和弱。你痛苦也罢,你兴奋也罢,你渴望了解一个真实的美国。
  • 人与土地(增补本)

    作者:阮义忠

    《人与土地》是“中国摄影教父”阮义忠最为著名的摄影系列,拍摄于1974—1986年,展现其时台湾乡村正在逐渐消逝的人情与风景,曾在国内外诸多美术馆展出并被收藏。 那时候还没有任何旅游指南,阮义忠依靠一册台湾客运路线图,走遍岛上大大小小的角落,在都市的触须探达之前,记录下乡民最朴素的日常生活。这是人与自然还亲密依存的年代,人们在土地上成长、劳作,视勤俭与坚韧为生活的信仰,又在最终归宿于土地。 增补本收录了《人与土地》系列全部86幅照片,每幅配以简净文字,讲述照片背后动人的真实。在人与土地的联结已变得冰冷而遥远的今天,幸有阮义忠捕捉到的一个又一个瞬间,留给我们可供寄托的不变。
  • 我不是教你诈3

    作者:[美] 刘墉

    我不是教你诈, 是教你保护自己。 免得鸭子煮熟, 才到嘴边又飞了!
  • 一碗粥装得下半部历史

    作者:王春瑜

    《一碗粥装得下半部历史》内容简介:以古鉴今,以今论古,烛幽发微,常有察人之所未察之处,盲人之所难言之语。王春瑜的历史文化随笔。令人的思维触角,伸进历史的深处;将些零零碎碎,习焉不察的东西串起来,边咀嚼,一边审视。咀嚼的虽是陈年旧事,而所审视的,则是沉重的现实。
  • 宽容

    作者:房龙

    《宽容》是《国民阅读经典》系列丛书之一,是以理性和宽容代替无知与偏执,改革开放以来影响中国的启蒙经典。其主要内容包括无知的暴政、囚禁、宗教改革等。典藏《宽容》就是典藏一段历史、一份记忆。
  • 是什么带来力量

    作者:卢安克

    乡村留守儿童最缺少的不是钱,不是被接到一个发达但陌生的世界,而是缺少一个属于自己的、像一个熟悉的家一样的地方。他们更缺少的是一个长久、稳定、只属于自己或自己班级的、比哥哥更有权威的大人在身边。这个权威需要给他们一个能用上自己的感受的机会,要能让他们与权威共同创建自己的环境和文化。他们需要的是根据真实感受,而不是根据胡乱发挥的想象而来的创作。这本书想介绍的就是在这方面的一些经历和观察。¬——卢安克
  • 沙葬

    作者:郑也夫

    《沙葬》1977年,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复,一批“知青”的命运由此而改变,并被投入到与先前的生活完全不同的时代洪流之中。在这潮头多变的三十年里,他们执著地行走在自己选定的道路上,努力保持着自己独立的性格;在汹涌而来的滚滚红尘中,也不曾失却超越性的人文关怀。为着一个信念、一份眷恋,他们不懈地寻觅着。这里的每一《沙葬》所记录的就正是他们自己三十年来的心路历程,他们的经历、感受、体悟、思索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独特的精神姿态。 这是他们个人的独特道路,也是我们时代的独特风貌。
  • 华北的农村

    作者:齐如山

    华北的农村,ISBN:9787538279450,作者:齐如山
  • 芳草天涯

    作者:费孝通

    费孝通先生是我国的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一生致力于社会学理论与方法、城乡社会学、民族社会学等的研究,本书将其在英、美、澳诸国留学及访问期间所写的的杂文选编而成,语言简单平实,不仅仅写了他在异国的见闻,也表达了他作为一名社会学家,对于一些社会问题的观点。
  • 我仍然没有与这个世界握手言和

    作者:姬中宪

    这是姬中宪近年来的杂文随笔集。 他以亲历者的身份,披露中国社工和公益界的新鲜事,也从切身体验出发,描摹时代的种种奇观。从言必谈“社工”,到后来渐渐淡化这个词,直到最后打通社工与社会的界限。身兼作家与社工的双重身份,他将文学的细节感与戏剧性、社工的人文底色与社会视角,融汇在字里行间。 这是一本话题之作,也是一次难得的跨界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