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社会学
-
The Meritocracy Trap
A revolutionary new argument from eminent Yale Law professor Daniel Markovits attacking the false promise of meritocracy It is an axiom of American life that advantage should be earned through ability and effort. Even as the country divides itself at every turn, the meritocratic ideal - that social and economic rewards should follow achievement rather than breeding - reigns supreme. Both Democrats and Republicans insistently repeat meritocratic notions. Meritocracy cuts to the heart of who we are. It sustains the American dream. But what if, both up and down the social ladder, meritocracy is a sham? Today, meritocracy has become exactly what it was conceived to resist: a mechanism for the concentration and dynastic transmission of wealth and privilege across generations. Upward mobility has become a fantasy, and the embattled middle classes are now more likely to sink into the working poor than to rise into the professional elite. At the same time, meritocracy now ensnares even those who manage to claw their way to the top, requiring rich adults to work with crushing intensity, exploiting their expensive educations in order to extract a return. All this is not the result of deviations or retreats from meritocracy but rather stems directly from meritocracy's successes. This is the radical argument that Daniel Markovits prosecutes with rare force. Markovits is well placed to expose the sham of meritocracy. Having spent his life at elite universities, he knows from the inside the corrosive system we are trapped within. Markovits also knows that, if we understand that meritocratic inequality produces near-universal harm, we can cure it. When The Meritocracy Trap reveals the inner workings of the meritocratic machine, it also illuminates the first steps outward, towards a new world that might once again afford dignity and prosperity to the American people.
-
巨浪下的小学
☆ 豆瓣2019年度读书榜单 社科·纪实类 第一名
☆ 百道好书榜年榜·新知类 Top1
☆ 入选 界面文化编辑部年度书单 《中华读书报》年度百佳 《新周刊》年度十大非虚构好书 季风书园年度书单
·
一旦发生不幸,有些社会的第一反应就是掩盖真相,对于这样的社会而言,《巨浪下的小学》是发人深省的一堂课。今年你 再也不会读到 比这本书更好的非虚构故事。——《经济 学人》
·
☆ 6年追踪调查3·11地震:海啸并不是问题所 在,日本本身就是问题。
☆ GQ |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 | 亚马逊 |《卫报》|《经济学人》年度好书
☆ 被誉为“灾难新闻写作未来的经典” | Amazon评分4.4/5 | Goodreads评分4.3/5
☆ 与《聊天记录》《一切皆有可能》角逐,因“新闻性和文学性高度结合”获福里奥文学奖
☆ 这是一次本不应该发生的悲剧,也是一个撕开日本社会精致表象的心碎故事。
·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特大地震,引发巨大海啸与核泄漏,是日本自二战以来面临的最严峻灾难。
这场大地震致使1.8万人遇难,只有75个孩子在老师的看护下仍不幸身亡,但其中竟有74个孩子就读于同一所学校——大川小学。为什么在全境其他学校都获救的情况下,只有这个学校没有幸免于难?悲剧本可以避免,但仅因微不足道的疏漏,84名师生葬身于巨浪之下,严密的系统和秩序成为吞噬生命的怪兽。
英国记者帕里花费6年追踪调查,还原这场令人心碎的灾难全过程,挖掘出日本秩序井然表象下暗藏的致命缺陷——海啸并不是问题所在,日本本身就是问题。
·
这场海啸像是一个骇人的隐喻,隐现着日本精致整齐表象下涌动的潜藏力量……在作者令人紧张和震撼的字句之间,游荡着一个幽灵,提醒我们:在日本富有秩序的美丽外表下,仍然存在我们看不见的力量,统治着这片土地。——《纽约时报》
长期担任伦敦时报驻东京记者英国记者理查德·劳埃德·帕里广受尊敬,他生动细致地讲述了一个非常复杂的事件,并且明智地选择退后一步,思考故事的本质。——《纽约书评》
很难想象有人能以如此洞察力讲述这一巨大悲痛及其骇人的经过。这本书将与约翰·赫西的《广岛》一同成为灾难新闻写作的经典。——《卫报》
在一张由细节编织的精密之网中,劳埃德·帕里将灾难的分析解剖与小说家的灵巧手法结合在一起……这本书记录下了大自然不可估量之力与我们可悲的缺陷。——《日本时报》
一本纯粹、心碎的真与美之书。要是能写出这么一本书,我宁愿少写四部小说。——吉姆·克雷斯,都柏林文学奖得主
-
饭局的起源
剑桥大学考古系教授马丁·琼斯认为,一系列的“现代”行为为人类走出非洲提供了必备的生存策略,包括面对面地分享食物、讲故事和旅行。而考古发掘中对所有单位进行浮选、系统的植物考古学、沉积物和稳定同位素分析,将会获得更全面的人类分享食物的画面。
马丁•琼斯以讲故事的方式,为我们梳理了千万年以来,“人类”分享食物的历史。从人类近亲黑猩猩分享一只髯猴的活动,到旧石器时代晚期狩猎者的大型狩猎活动,再到农业起源之后人们在定居活动中的饭局,再到希腊罗马时代的经典宴会,再到现代大学教授们的晚宴。内容涉及古生物学、考古学、文献历史学、艺术史等。全方位为我们解答了“为什么我们人类这么喜欢组织参加饭局、分享食物”。
-
权力精英
《权力精英》于1956年首次出版,是一部权力批判的经典著作。
在1950年代,当时的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美国已经各方权力平衡,并不存在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时,米尔斯却指出,在政治、经济和军事这三个不断壮大和集权的领域内部,形成了由经济、政治和军事精英组成的上流阶层。他们是活跃在经济领域金字塔塔尖的富商,是位于政治领域权力金字塔顶端的政治委员,是参与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军事精英。三大领域的佼佼者——军队将领、企业领袖和政府高官往往团结在一起,形成了美国的权力精英,掌握着制定重大决策的权力。米尔斯犀利地揭示出围绕政治、经济、军事三大领域形成的“权力三角形”,批判了社会权力的集中,深刻地质疑了美国实际上是否具有其理论上的民主。
《权力精英》对环环相扣的权力结构鞭辟入里的分析,对于今时今地的人们理解当代社会仍具有很高的借鉴意义。它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去思考他们所处的社会,他们理想中的社会,这本书值得每一代人去阅读。
-
动荡而强大的大陆
经济复苏乏力,政治格局瞬息万变,社会模式难以为继,难民汹涌而至,能源依赖日益严重,全球变暖迫在眉睫……过去强大的欧洲如今仿佛处于暴风雨的前夜,宁静却暗潮涌动。如何才能扭转现在的局面?欧洲的未来,或者更确切地说,欧盟的未来何在?
围绕着“欧盟何去何从”的问题,作者考察了六大主题:一是"作为命运共同体的欧盟",阐述欧盟目前面临的主要考验和未来展望;二是"紧缩及其后",主要分析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形势的发展以及欧洲的应对;三是"社会模式",主要讨论欧洲经典社会保障模式所面临的问题及未来社会保障模式的应然选择;四是"世界主义要务",主要描绘欧洲所面临的各种分裂趋势,说明世界主义在整合欧洲中的重要性;五是"气候变化与能源",主要考察当今世界的气候变化和能源短缺问题以及欧盟在应对这些问题时的角色和采取的举措;六是"寻求关联性",说明冷战后欧洲在地缘政治上的地位变化和策略调整的重要性。
-
城归何处
亚里士多德说 :“ 人们来到城市 , 是为了生活 ; 人们居住在城市 , 是为了生活得更好。 ”如今,我们因为各种理由相聚于城市。作为一名城市规划师,作者用近百个国内外城市的经历、132张照片和30万字的记录,来回应我们所处的这个城市时代。
-
◇这本书是一份真挚的记录。作者在从事多年城市规划工作后, 记录下当今汹涌澎湃的城市化的侧影,以及城市变迁中寻常生活的诗意。
-
◇这本书是一座跨界交流的桥梁。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城市规划师向社会解读城市建设的密码,交流对城市生活的期许。
-
◇这本书是一封献给城市的情书。城市是千万人命运的集合,作者希望通过共情和理解,给予城市中人们的灵魂些许安慰。
-
这是一本有意义、有用和有趣的城市文化大众读本。你可以在躺在家里的沙发上随手翻看,或者是旅途中用它打发时间。这里没什么深奥的专业知识,对城市感兴趣的人士,都可以从中获得一些思考。本书可以成为一场认识城市的漫游,你也可以通过它开启另一个世界的大门:“原来城市是这样生产出来的!”城市规划并非高高在上,反而就在你我身边。
-
E·B·怀特曾这样评价纽约:“我不想替纽约辩护,许多人定居这里,可能只是为了逃避而不是面对现实,但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个稀罕的馈赠。”纽约如此,我们的每一座城,莫不如此。在冰冷的钢筋丛林之下,散布着无数颗柔软的心。谨以此书,献给每一位热爱城市的人。
-
【推荐语】
“城市规划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实在是很难有人写的好。李昊的这本书非常难得,十分有趣。他以城市规划师的视角,审视全世界的城市,把专业知识和体育、音乐、电影、娱乐、市井生活结合在一起,有了许多有滋有味的妙趣。相信会是很多人喜欢的一本书。”
——郝景芳(雨果奖获奖作品《北京折叠》作者)
-
“这本书记录下了城市变迁大时代中感性、细腻的一面,从普通人的视角去观察城市化大潮下的个体命运。它是一本面向公众传播城市规划的人文读本,也向每个市民表达了城市规划学的诗意。”
——梁鸿(《中国在梁庄》作者,乡土文化学者)
-
“专业而不脱离生活,充满理性也不乏真情实感,平常却能唤起人的共鸣和思考。李昊是一名致敬生命故事的记录者。”
——李迪华(一席演讲者,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院长)
-
美国病
“每5个美国人的信用记录中,就有1个有医疗欠债。”
《纽约时报》医学记者,直击美国医保体制之痛!
《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美国国家公共电台2017年度最佳图书!
为什么,
美国一家顶尖教学医院收费1000美元的检查,
在新泽西州的一些小型社区医院要花费7000美元,
而在德国和日本,却只需要100美元?
我们生活的时代不乏器官移植、基因疗法、救命药品、预防策略这样的医疗奇迹,但难以置信的是,美国的医保制度依然价格高企、效率低下、令人困惑、充满不公。
在疾病面前,所有人都是医疗豪夺的潜在受害者。
美国将其GDP的近五分之一用于医疗保健,全年超过3万亿美元,相当于法国的全部经济总量。尽管如此,美国依靠这笔钱所实现的医保效果,却普遍低于任何一个发达国家,而这些国家的人均花费,只有美国的一半。
对于美国人而言,谁没有在打开医疗账单时,瞪着吓人的数字而难以置信?谁没有被保险单上的共付额、自付额度、“网络内”和“网络外”的条款弄得晕头转向,只能在催账的威胁下开出支票?谁没有为一次普通的血液检查而收到500美元账单,为在急诊室打了三针而收到5000美元账单,为一次小小的足部门诊手术而收到50000美元账单,或者因为心脏病住院治疗三天而收到500000美元账单,发过懵?
钱,都到哪儿去了?
-
大幻想
西方普遍认为,美国应该在全世界传播自由民主、培育开放的国际经济,并建立国际制度,按照美国的形象重塑世界,这样世界会更加安全。但事实并非如此。相反,美国因奉行自由主义霸权政策,最终成为一个高度军事化的国家,不断进行破坏和平、损害人权、威胁国内自由价值观的对外战争,给世界和 平带来了诸多麻烦。
本书作者米尔斯海默认为,自由主义霸权——冷战结束后美国所奉行的外交政策——注定要失败。他指出,民族主义和现实主义会约束美国在海外的自由主义霸权政策,美国采取更为克制的外交政策更有意义。本书对于学者、决策者和对美国外交政策的未来感兴趣的每个人来说都是头等重要的。
斯蒂芬·沃尔特、阎学通等学者力荐
自由主义国家有许多优点,但是《大幻想:自由主义之梦与国际现实》以严谨的逻辑和令人钦佩的清晰文笔作出解释,为什么它们传播价值观的努力通常注定要失败。自由主义斗士和顽固不化的现实主义者都可以从这本引人入胜的书中学到很多东西。
——斯蒂芬·沃尔特,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教授
本书以现实主义的理论假定为基础,对自由主义霸权为何难以持久做了非常深刻的分析。阅读此书,读者会联想到一个问题:为何任何意识形态都不可能建立永久性的国际主导地位?在中美战略竞争加剧之际,阅读此书有助于人们理解,为何现实主义者认为中美战略竞争不是意识形态之争,不是发展模式之争,也不是政治制度之争。本书反对意识形态驱动的对外政策。读者可以从本书了解到,为何现实主义理论家们普遍反对输出意识形态。
——阎学通,清华大学教授
在众多试图解释美国外交政策是如何以及为何如此灾难性地出错的书籍中,本书是其中最好的一本。米尔斯海默找到了理论与当今世界的无序之间的最佳结合点。
——斯蒂芬·金泽,布朗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本书如一把匕首直插美国执政理念的核心。
——罗伯特·梅里,《美国保守派》编辑
理想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都需要阅读这一系统性的杰作。即使你不同意书中的观点,它也会让你思考自己的看法。
——罗伯特·D.卡普兰,畅销书作家
-
欺负人的经济
今日人类面临的危机,雅卡尔在二十多年前早有预料:
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种族冲突、贫富两极、核武威胁、天价住房、就业困难……人们声称科技发展和经济增长将克服这一切。
而雅卡尔认为:人们深信不疑的经济主义,正是造成这些后果的一大根源。
雅卡尔从科学的角度,对人们熟悉的经济概念和现象一一辨析。循着他的思维路径向前,你会突然在那些理所当然的观念中,发现偏离初衷的逻辑漏洞。
雅卡尔希望证明:经济主义从根本上将人物化,否定了人之为人的选择能力。
人类社会,正处在前所未遇的分岔路口。
-
道在屎溺
本书是中国人类学者第一部相关主题的原创性著作。
作者一方面从历史的维度梳理了我国从农耕社会到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的排泄行为规范和公共厕所的变化;另一方面,从人类学、民俗学的理论角度探究了中国人的污秽观,以及公共性观念、文明论观念等的发展和变化,由此探讨中国文化的深层逻辑。
本书是中国人类学者第一部相关主题的原创性著作。
作者一方面从历史的维度梳理了我国从农耕社会到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的排泄行为规范和公共厕所的变化;另一方面,从人类学、民俗学的理论角度探究了中国人的污秽观,以及公共性观念、文明论观念等的发展和变化,由此探讨中国文化的深层逻辑。
-
睡莲的方程式
在湖里种一株睡莲,它每天增长一倍,30天后会占满湖面。问几天后能盖住一半湖面?
第29天。
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却很容易掉进指数增长的陷阱。
雅卡尔喜欢去学校与孩子交流,他发现教育中也存在诸多类似的盲区。他用科学的角度,破除学校中、社会上流行日久的偏见,例如成绩背后是怎样的价值观?知识的意义究竟在于实际应用还是形成观念?知识和理解能力是不是一回事?还有种族与种族主义、智力与智商、个人命运与遗传命运……
雅卡尔提供了一份知识融合的模板,并启发读者重新审视知识、科学和教育的意义——
科学应该帮助人们利用切实的论据推翻普遍的成见,不断认知复杂的世界和自我;教育不是为孩子进入社会做准备,而应帮助他们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成为自己,并建设一个新社会。
知识的功用在于看到现实的更多侧面,它为人类提供了自由的可能。
-
历史学与社会理论(第2版)
社会理论对历史学家来说有什么用?历史学对社会理论家又有什么用?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化史学家,伯克在此书中对这两个乍看简单的问题作了清晰有力、影响深远的回答。这个经典文本的第2版作了修改和更新,伯克重新检讨了历史和社会科学这两个领域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最近几十年间的初步交汇。
《历史学与社会理论》的第2版将会通过挑战对历史学和社会科学之角色的当下定位,继续激励学生和学者跨越学科边界。
-
用后即弃的人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上,仍隐藏着超过2700万奴隶
◆首度全面揭示奴隶制在当代的全新形态
实地考察泰国妓院、巴西木炭营、巴基斯坦砖窑、印度农场……
以令人惊骇的个案研究呈现新奴隶制的残酷运作方式
◆凯文·贝尔斯: “解放奴隶”创始人之一, “反奴隶制国际”理事, 联合国打击人口贩卖全球计划顾问
为研究新奴隶制,我在世界各地旅行,我看到法律的面具背后,人们身负枷锁。当然,许多人会认为不可能再有奴隶制这样的事情了,几年前我也是这些人中的一员。
——凯文·贝尔斯
···
【内容简介】
如今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奴隶制都是非法的,因此对于许多人来说,奴隶制早已终结。然而,仍有超过2700万奴隶被困在这个残忍的制度中,使我们对其视而不见的正是关于奴隶制已经灭亡的常识假定。
从泰国的妓院到巴基斯坦的砖窑,再到巴西的木炭营,凯文·贝尔斯深入世界各地的奴役活动现场,用实地考察揭示当代新奴隶制的出现及其可怖的运作方式。今天,大多数奴隶制隐藏在欺骗性劳动合同的面具之下,公认的劳动关系体系被用来合法化并掩盖奴隶制。不同于旧奴隶制,在新奴隶制中,奴隶不再被视为一种长期资产,相反,他们是如此廉价,因此无须照料,只不过是用后即弃的一次性工具。
贝尔斯笔下生动的个案研究不仅呈现了奴隶、奴隶主、警察和政府官员的真实面貌,还深入剖析了使新奴隶制得以生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以及其与全球经济错综复杂的联系。此外,《用后即弃的人》为对抗新奴隶制提供了一系列建议,给出了一些成功的案例,是第一部为我们指明在全球经济下如何废除奴隶制的著作。
···
令人毛骨悚然的描述。
——《纽约时报》
清醒的叙述,细致的研究,先驱性的探索……一部有说服力、令人动容的著作。
——《金融时报》
凯文·贝尔斯这部杰作令人信服,令人动容,充满了道德上的愤慨。他向我们展示了,即便大众普遍认为奴隶制已是远古时期的历史现象……但它仍然在世界各地大规模地存在,是一种普遍的悲剧。本书描述了古代传统存在于现代社会的另一种形式,具有创新性,对我们也十分有用。
———理查德·皮埃尔·克劳德,《人权季刊》编辑
一部及时出现的杰作……至关重要。很少有人意识到愈演愈烈的经济全球化已经使世界各地都开始使用奴工……贝尔斯周游世界,收集了大量令人震惊和不安的信息。
——戴维·布莱恩·戴维斯,耶鲁大学废奴研究中心
···
【编辑推荐】
◆作者获得的所有版税均用于资助反奴隶制运动。
◆本书作者毕生致力于废奴和人权保护工作,创立了全球最大的废奴组织“解放奴隶”,不畏危险,亲身进入全球各地的奴役活动现场进行调查和采访。这使本书的论述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本书受到《纽约时报》《金融时报》等各大媒体的高度赞誉,是探讨现代奴隶制的代表作,首度全面揭示了奴隶制在当代的全新形态,已有13种译本。根据《用后即弃的人》改编的影片《奴隶制:全球调查》(Slavery: A Global Investigation)获得两项艾美奖。
◆本书案例丰富,引用了许多当事人的口述,令人动容、直击人心,揭示了贫穷、弱势的群体在腐败与暴力下最极端的遭遇,比如感染艾滋病而被丢弃的妓女,掉入砖窑而化成灰烬的债役工……
◆本书不仅是翔实的实地调查报告,还分析了每个奴役案例背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特别是其与全球经济错综复杂的联系,发人深省。
◆在读本书之前,对于许多人而言,奴隶制已经消失,在读过本书之后,会发现奴隶制只是变得更加隐蔽,而且通过全球经济与我们产生了不可避免的联系。
-
學術人
一本「要燒掉的書」?
一本震驚法國學界的書!
社會學家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嚴謹而銳利的自我審視,
具體分析出身背景與人脈資源對於學術地位的影響。
《學術人》(Homo Academicvs)是已故法國知名社會學者--皮耶.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在一九八四年出版的暢銷著作,震動當時的法國學界,在他寫作這本書之前,並沒有人勇於自我挑戰,具體檢視學界,也就是學者自身所處場域。
布赫迪厄透過分析醫學院、法學院、文學院以及自然科學學院四大學術領域,其組成成員的社會背景及他們在人脈網絡中的角色,他們的實際活動情況與所能取得的權力地位,進而直剖法國高等教育長久以來的問題。藉由檢視法國數十年來的高等教育問題,看出一九六八年五月的高等教育危機如何發生,及其後學界如何變化。
布赫迪厄在書中所談的問題,雖然時空背景與今不同,但其中人的出身與隱形資源造就將來社會位置的差異,以及人們對於醫學院、法學院、文學院以及自然科學學院四大領域所能帶來的身份地位象徵,這類的問題直到今日仍非常相似,也使《學術人》於今仍具有高度參考性,不僅是一本重要的社會學研究著作,更是理解當代社會階級問題與高等教育僵化情況不能錯過的重要著作。
-
食物探险者
19世纪的美国,食物品种单一,人们吃饭只是为了果腹,并不是为了享受美食。没人会想到在新世纪来临前,一位植物学家会给美国人的餐桌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意大利的无籽葡萄、克罗地亚的甘蓝、巴伐利亚的啤酒花、伊拉克的海枣、中国的桃子、智利的鳄梨……这些都是“食物间谍”戴维·费尔柴 尔德带回美国的“战利品”。当然,他发现的不只是食物,也将埃及品种丰富的棉花引入美国,从而带动了新产业的发展;他从日本引进樱花树,粉嫩的花朵至今装点着华盛顿的街区。
戴维·费尔柴尔德一生到过50多个国家,为美国引进了成千上万种植物。他的环球旅行经历不仅满足了自己永无止境的探索欲,也丰富了美国人的餐桌选择,使美国农业得到了极大发展。他见证了美国“镀金时代”和19至20世纪波澜壮阔的世界历史,他传奇的一生是那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世界联系日益紧密的时代的缩影。
-
蜜蜂的寓言
《蜜蜂的寓言》全名为《蜜蜂的寓言,或私人的恶行,公共的利益》。本书是英国近代苏格兰启蒙运动的代表作品。
作者曼德维尔把人类社会比喻为一个蜂巢。曼德维尔在其寓言诗里写到,最初因为蜜蜂们都贪婪自私地追求繁华虚荣,所以无不奢侈挥霍,炫耀自豪。整个社会兴盛繁荣,人人就业。后来,这群蜜蜂忽然改变了原有的习惯,放弃奢侈生活,崇尚节俭朴素,但结果却是宫室荒芜,货弃于地,商业萧条,民生凋敝。国家因要厉行节约,所以削减军务,以致敌人前来侵略时,无力抵御。最后这群蜜蜂只好遁逸他方。这个寓言的基本思想是要表明:“各种卑劣的成分聚合起来,便会构成一个健康的混合体,即一个秩序井然的社会,……这个寓言……乃是要表明:既享受一个勤勉、富裕和强大的民族所拥有的一切最优雅舒适的生活,同时又具备一个黄金时代所能希望的一切美德与清白,此二者不可兼得。”使人能够组成社会的,并不是人的合作和善良的天性;相反,是人的一些卑劣可憎的品行,才使人适合于幸福繁荣的社会。
这就是说,私欲的“恶之花”结出的是公共利益的善果。这就是著名的“曼德维尔悖论”。从道德的角度看,以自利驱动的行为是应该受到谴责的,但如果想以“公共精神”的道德情怀来建立一种充满美德的繁荣社会,那只是一种“浪漫的奇想”,因为私欲和私欲支配的个人恶行恰恰是社会繁荣的能源,离开了这个能源,公共利益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公益心和道德感这样的善之花,都将结出贫困和伪善的恶之果。
曼德维尔的“蜜蜂的寓言”是现代自由主义经济学和经济伦理的基本隐喻。其理论主旨是弘扬私欲,相信市场对私人恶行具有神奇的转化和净化力量,认定出于道德情怀的行为不仅不可行而且可能危及公共利益。《蜜蜂的寓言》中比那个时代的任何其他人都更明确地阐述了古典经济学家用于建构其体系的若干基本假设和信念。哈耶克、布坎南等当代著名经济学家对他的经济学贡献给予了极高的评价。18世纪道德哲学的主要贡献是建造一座桥梁,一端搭在自利的经济人上,另一端搭在“社会福利”或“公共利益”上;并表明,在强制性的行为限制中,个人为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可能会推进整个社会的福利。
自本书问世起,曼德维尔的“蜜蜂的寓言”一直遭到理论上的质疑和事实上的挑战。具体到商业领域,关于企业是一个纯粹为自身赚取利润的组织,还是一个应该承担社会责任的组织,也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也正因为如此,本书成为了一部为整个社会哲学理论关注的经典作品。
-
类人猿、赛博格和女人
自然是构建的,而不是发现的 —— 正如真相是制造的,而不是找到的 —— 这一思想正是最近科学史学术界的主要基调。追溯文化中科学的性别化根源,唐娜·哈拉维关于猿与猴的科学研究在这一传统中可以说是最佳的学术成果。她仔细研究了出版物、论文、通信以及灵长类研究考察和制度的历史,揭示了现有社会关系起源的历史构建 ——种族、性别和阶级的自然化。贯穿全书,她分析了自然创造、现存有机体和赛博格(计算机控制的有机体:包含有机物和技术成分的系统)的原因、叙述和故事。她还批判地把免疫系统看作是一种信息系统,并指出我们的文化假设是多么深入地渗透进所谓价值中立的医学研究中。在其中一些文章中,她探讨并发展了现有的女权主义学术参考中争议性的术语;通过映射“自然”和“经验”这两个有力而又模糊的词汇的命运,揭示出新视野,并使一种新希望政治成为可能。
-
从康吉莱姆到福柯
-编辑推荐-
•收录法国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路易•阿尔都塞的得意门生——皮埃尔•马舍雷对“规范”问题长达30多年的研究文章。
•对于中国学界而言,福柯早已是征引频频的经典思想家。但我们往往忽略了福柯思想脉络(尤其是他的代表作《古典时代疯狂史》)的源头,即他的老师乔治•康吉莱姆的思想。毫不夸张地说,正是沿着康吉莱姆的指引,福柯逐渐探索出了自己的研究特长所在。
•康吉莱姆的重要代表作《正常与病态》已出版中译本,我们非常有必要重新检视康吉莱姆到福柯这样一条思想发展线索,这既有助于我们理解福柯的思想取径,也有助于我们进入康吉莱姆的思想场域。
•马舍雷这本书正是在这一点上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开掘:它专注于“规范”这一重要概念,重新梳理康吉莱姆到福柯的思想演变关系。因而,对于时下的读者来说,这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著述,而且,它本身便是这思考的结晶。
-内容简介-
本书汇集了皮埃尔•马舍雷从1963年到1993年这三十来年所撰写的关于“规范”问题的文章,它见证了作为哲学工作者的马舍雷这些年的研究路线,不仅仅关注纯粹的思辨问题,而是关注康吉莱姆经常引用和评论的一句话:“所有陌生的内容都是好的”。本书由以下五篇文章组成:
(1)《乔治•康吉莱姆的科学哲学:关于诸科学的认识论和历史》。这是马舍雷在学生时期就康吉莱姆的思想所作的报告,后经康吉莱姆推荐,发表在由福柯任编委的久负盛名的《批判》杂志上。当时,康吉莱姆本人受阿尔都塞邀请到场聆听了这场“讨论他的思想”的报告。后来,当该文章以后记出版于巴西版《正常与病态》时,康吉莱姆认为“这篇文章是失真的”。
(2)《规范的自然史》。这是马舍雷为1988年1月召开的“哲学家米歇尔•福柯”国际会议所作。正如本文作者所说,该文“是为了更深入地探索福柯工作中狡猾的方面,为了更好地描绘出其哲学的轮廓”。作者认为,将福柯和斯宾诺莎放在一起阅读是有一定的意义的。
(3)《通过福柯:从康吉莱姆到康吉莱姆》。这是马舍雷在国际哲学研究院于1990年12月举办的一个主题为“乔治•康吉莱姆,哲学家,科学史学家”的研讨会上所作的发言。该文奇怪的标题,正是马舍雷想要说明的,那些将福柯和康吉莱姆既联系又区分开来的东西,以及贯穿其中的差距和紧张,都将两人的关系变得更加令人兴奋。
(4)《乔治•康吉莱姆:一种思想的风格》。这是马舍雷受《哲学手册》之约为一期纪念康吉莱姆逝世的专刊而写的文章。马舍雷在写下这篇文章时,再次感受到了康吉莱姆的教诲和其作品对他个人的影响。
(5)《〈关于正常与病态的一些问题〉中的生命规范和社会规范》。这是马舍雷为1993年召开的精神病学和精神分析社会史第五届国际研讨会所作的演讲。马舍雷指出,康吉莱姆的医学博士论文《关于正常与病态的一些问题》的中心思想是关于“生命体的经验”。康吉莱姆关心的是生命规范和社会规范如何相互影响,他非常重视规范问题的生存维度,对他来说,哲学思考和对日常生活的关注从未完全分离。
-
女性的话语
《女性的话语》致力于探讨女性在法国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倾听以及让人听到“女性的话语”,女性自己为了描述女性气质所选择的话语。书中相继介绍的人物声音分别是迪·德芳夫人、德·沙里埃夫人、罗兰夫人、德·斯塔尔夫人、德·雷米萨夫人、乔治·桑、于贝蒂娜·奥克莱尔、科莱特、西蒙娜·薇依、西蒙娜·德·波伏瓦。本书将如万花筒般绚烂多姿的女性世界,如协奏曲般高低不同的女性之声,以及女性在法国历史上描画出的独特一笔完整而立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
机器神话(上)
本书是芒福德1971年正式发表的两卷集,上卷为《技术发展与人文进步》,下卷为《权力五边形》。从内容和主旨上评价,是一部文明史和思想史著作。
作者参照进化论,但突破进化论自身深陷生物学的局限,借助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和精神心理学研究新收获,从人类的形而下研究深入到形而上研究领域,重新界定人类和文明,拓宽和深化了人类概念。他提出,人类,文明人类,除体质人类学的含义和标准(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等),还须有文化人类学的含义和人文标准(礼制、道德、伦理、艺术、哲学……等)。这一偏缺和疏漏严重影响了后来人类文化的发展方向:偏重工具制作和工具价值追求,忽略了人文资源的继续创新和开拓。文明进化需要两套手段:工具价值和目标价值。当今技术独霸天下,目标价值和人文标准被遮盖了。
该书视野宏阔,引据翔实丰富,语言生动,并配精美图片和生动解说,可谓图文并茂。适合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史学、考古学、哲学、技术史、管理决策和新闻界等作为学科读物和教材。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