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社会学
-
政府的本分
本书是著名学者秋风的文章结集,内容涉及当今中国的重大社会问题,比如政府的目标是追求GDP的增长,还是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大国,还是一个好国?腐败真的是经济发展的润滑剂吗?中国的企业家到底有没有原罪?中国人何以能够容忍黑砖窑这种野蛮的奴隶用工制度?如何调整贫富分化严重的中国社会?以土地垄断和房屋供应垄断为特点的房地产如何转型?茅于轼先生曾如此评价秋风:独立的精神,跨学科的知识根基,犀利的分析眼光,并断定像秋风这样的学者实在太少了。著名学者陈志武、于建嵘也亲自撰文,特别推荐。此书会使你对错综复杂的中国政治经济,有一个清晰的理解。 -
資本的空間
大衛.哈維無疑是他那一代人裡,最具影響力、最廣受徵引的地理學家。他的聲望遠遠超越了地理學,延伸到社會學、都市規劃、建築、人類學、文學研究和政治科學。這本書首度將過去三十年來的原創性文章彙整在一起,關注地理知識和政治權力之間的張力,以及資本主義的空間生產。 大衛.哈維對於科學及地理學倫理中立宣稱的堅定質疑,像是一條線索貫穿了全書。他嘗試解釋資本主義的地緣政治,並將空間理論奠基於社會正義中。在這個過程裡,他處理了地理學史上遭受忽視或誤解的人物,將他們安置在知識史的脈絡之中。本書出現的人物有康德、凡邱念、洪堡德和拉提摩爾,伴隨了馬克思、黑格爾、海德格、達爾文、馬爾薩斯、傅柯和許多其他人,顯示了地理思想的深遠根源和意蘊。同時,哈維針對當前社會、環境與政治趨勢的生動觀察,顯示了這種思想對於認識世界的現況和可能未來,有多麼重要。 -
他者的历史
《他者的历史:社会人类学与历史制作》包含《历史与欧洲以外的民族》、《在意大利南部制作历史》、《了解政治事件的意义》、《二元历史:一个地中海问题》、《“制作历史”的反思》等,侧重从历史的边缘与社会人类学的个案研究来反思以往历史研究中宏大叙事的缺憾,从底层与微观的角度透视欧洲历史的多种可能,关注的是不同文化空间的人(即他者)怎样思考时间和记忆(即历史)。空间怎样为时间塑形,时间如何赋予文化颜色和声调。文化怎样决定记忆的密度,记忆又如何定位过去、现在和未来等问题。作为西方人类学最前沿的课题,《他者的历史》从社会人类学的角度考量史学本身,显示了人类学再次思考历史思维及研究方法的努力,无疑给中国学界以重要启示。 -
美国文明的兴起(上下)
本书内容包罗宏富,笔锋雄健,相对于以前的美国史研究著作,它大大拓宽了传统历史著作的狭窄的视角,把文化史堪称是整个社会生活的历史,力图展现文明这个“成长中的有机体的全貌,而不只是拼凑宪法、法令、演讲、新闻、回忆录与外交照会等等”。本书曾被美国报刊投票推选为阐释美国民主制的最佳著作。该书有如下特点:一、美国文明不是欧洲文明的简单的延长,而是欧洲文明与美洲荒原的新的历史结合;二、经济二元论是贯穿全书用以阐释美国历史与文明的主线;三、全书突出了工业、技术和应用科学在现代文明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四、第一次揭示了妇女在美国历史与文化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等等。 -
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
《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第2版)》内容简介:自1951年《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第2版)》第一版问世以来,社会选择领域的著述已经汗牛充栋。众所周知,《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第2版)》奠基于前贤们对社会福利性质的思索,并试图提供一套系统的研究方法以总结以前的成就;社会选择理论中的一些准则常常被心照不宣地接受,我们的方法可以澄清这些准则的内在涵义,并揭示出它们的不一致性。 在(《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第二版)新译本即将出版之际,我想在一个稍微广阔的视角下反思一下《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第2版)》的主题:人类生活最鲜明的特点之一,乃是合作的存在。我们万难想像,人类生活中还有不依赖于他人,不希求他人帮助的方面。经济学的主题在于“交换可以获益”,而交换必定依赖他人的存在。市场制造出了一种“人人独立行动”的幻觉,然而市场本身却是社会的建构。市场要能有效运行并发挥作用,少不了人们的通力协作。 当然,市场并非合作的惟一形式。 由于人类的儿童期漫长,离不开父母的养育,所以相形之下,家庭是更为有力的合作组织,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也开始担负起了某些协同合作的任务。 合作并不是人类的惟一特点。很多动物,甚至某些植物也能合作。在演化中,它们因合作而更易生存。 -
法律社会学基本原理
人们常说著书应采取这样的方式,即该书的内容可以用一个句子来概括。若将此检验标准适用于《法律社会学基本原理(全新译本)》,则《法律社会学基本原理(全新译本)》可用下面这句来概括:不论是现在还是其他任何时候,法律发展的重心不在立法、法学,也不在司法裁决,而在社会本身。或许,这句话涵括了对法律社会学基本原理做出阐释的每一次尝试的主旨。 -
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
作为西美尔文集的一种,本书由以货币哲学和性别哲学为主题精选出来的、最能体现西美尔独特的社会学(或文化哲学)风貌的10篇论文以及两篇分别代表了国内外西美尔研究水准的研究性论文组成。此种编排,可谓文集类书籍中的经典。西美尔文风的生动优雅,加上选编者独到的学术眼光及精深的学术修养,共同造就了本书的精品地位。 从内容上说,不同于马克思和韦伯的“宏大”社会学,西美尔的社会学带有更多的经验、感觉特征,他注重社会现象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生命感觉,这使他对现代社会的批判有独到的深刻,值得我们借鉴。 -
宗教的起源与发展
本书的书名即提示了他所论述的基本内容:宗教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发展的?缪勒认为,宗教产生和发展是沿着三条基本线索展开的,这就是从自然对象中形成物质宗教,从人类自身中形成人类宗教,然后在心理宗教中合流。他在本书中基本上是以印度宗教为例,阐释了他的宗教发展观。 -
后现代性下的生命与多重时间
本书分六章:界限、特性/身份/认同、怀旧/恋乡、技术、责任、他人,将文学、历史、哲学融合到一起,探讨了当今社会中的生活、时间、意义及其全球影响。 -
身份认同的困境
《身份认同的困境》内容简介:我是何人?我们又是谁?谁来定义“我们”呢?我们认定“他们”是什么人?界定“他们”的基础是什么?每个人都有多重身份,无论是在社会、机构和组织中、还是在跨国空间内。在此意义上,“欧洲”这个不明确的概念构成了一个绝好的身份认同之因素相互交织的例子。 经历部分由个人记忆决定,但更主要的是由家庭、学校和媒体传递所谓的“集体记忆”所决定,这些传递的影响铸就了各种身份。身份概念影响到人类群体构思和组织其未来的方式,即对政治事务的组织。在当前身份问题日渐凸显之际,对此进行思考显得尤为可贵。 随着全球化、欧洲一体化和移民潮的发展,身份认同问题越来越困扰社会、国家、民族、社群和个人,并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身份认同的困境》基于欧洲对这个问题的辩论而出现的种种疑惑,从政治身份、个人身份、集体身份、欧洲身份及价值观身份等方面来探讨身份的多样性和认同的变迁,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某些趋势,加深对欧美社会和舆情的了解。 -
江湖中国
明中叶以降,对中国农业生产力的承载力而言,全国人口总量已接近饱和,晋、徽、闽等局部地区初显人满为患的端倪,过剩人口开始溢出宗族乡村流落他乡。经300年积聚,至清乾隆末年,人口总量终于突破了农业生产力承载人口的极限。四处逃难求生的饥民犹如洪水蔓延全国。这些脱离了古典定居农耕生活模式的移民群体,逐渐生成了一个包括秘密教门、会党、行帮、商帮等脱离帝国制度控制的江湖社会……... -
西方社会学理论(下卷)
《西方社会学理论(下)》以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亚历山大等人的“新功能主义”、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埃利亚斯的过程社会学理论、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福柯和布希亚的“后现代主义”理论、鲍曼关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理论等为主要代表,对20世纪中后期以来西方社会学理论研究领域中的各种“新综合”理论,以及与“现代性”、“后现代性”争论有关的社会理论,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与评论,适合用做社会学专业的本科生教材及研究生参考读本,也适合其他高学历的人士阅读。 -
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下卷)
《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下)作者约翰·穆勒(1807—1873年)是十九世纪中叶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和哲学家,同时也是社会活动家和社会改良主义者。《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下)是他在政治经济学方面的代表作,在很长时期内一直被西方经济学界奉为经济理论的圣经,政治经济学必读的教科书,在西方经济学说吏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
论实证精神
据出版总联合会巴黎1963年版译出 -
The Crowd
One of the greatest and most influential books of social psychology ever written, brilliantly instructive on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and mental unity of a crowd, its sentiments and morality, ideas, reasoning power, imagination, opinions and much more. A must-read volume not only for students of history, sociology, law and psychology, but for every politician, statesman, investor, and marketing manager. -
韦伯作品集X: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
马克斯·韦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他是社会学的大师,犹如牛顿之与物理学,也是现代一位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思想家。科塞评价说:韦伯以永不停息的斗争为代价获得了清晰透彻的认识。很少有人达到他那样的深度。他带来的是对人和社会的深刻理解。他对社会行动中的磨难、悲剧以及偶尔的成功的超脱的关注,使他成为社会分析的科学和艺术的至今无人能及的大师。如果说八十年代以前的中国知识界对韦伯还很陌生的话,那么经过至今余温尚存的“韦伯热”,大家对“祛魅”、“理想型”等韦伯特有的术语已耳熟能详了。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大陆市场上的韦伯作品层出不穷,但一直不成系统,各个译本的译品亦参差不齐。此次广西师大出版社引进的台湾钱永祥等先生合力译出的韦伯作品集,填补了一直以来的缺憾。本书为该系列中的一本,主要是对印度教的一次梳理。 对印度人的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等诸多方面,至今仍有着重大影响的印度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宗教?公元前5世纪崛起于印度的佛教,尽管曾经灿烂一时,终究仍如过眼云烟,在千年前即销声匿迹于印度大陆,然而本书的标题仍为《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反之,尽管中国至今角为世界上拥有最多佛教信徒的国家,韦伯在论述中国的宗教时,书名用的却是《儒教与道教》,其中也很少提到佛教,其道理何在?这些方面都可以在本书找到答案。为了便于阅读,本书在翻译过程中增添了许多译注,对于了解印度社会、思想与佛教而言,这无疑是一本最佳的入门读物。 本书属于社会学大师韦伯作品集之一。作者在本书研究了印度的宗教。作者认为,对亚洲整体而言,中国扮演了类似法国在近代欧洲所扮演的角色:所有世情通达的‘洗练’,莫不是源自中国,再传布于西藏、日本和中南半岛。相反的,印度的意义则可媲美于古代的希腊世界:在亚洲,举凡超越现实利害的思相,很少能不将其根源追溯到印度的。尤其是,印度的(不管正统或异端的)救赎宗教,在整个亚洲地区扮演了类似于基督教的角色。 -
饥饿与公共行为
当今世界所面临的社会或经济问题,没有哪个比饥饿与饥荒问题更为急迫。尽管它们并非新近出现的问题,但在二十世纪技术和生产显著发展的情势下,其持续存在则尤其令人愤慨。 该书关注的内容是为消除影响世界许多地区的饥荒威胁和长期饥饿问题所采取的行为.而这一行为必须建立在明确的思想和坚定的奉献的基础之上。该书在有关问题的理解上前进了重要的一步,例如书中对政府干预、市场机制和公众活动在普遍遭遇世界饥荒问题分别可能发挥的作用进行了评价,从中我们可以受益匪浅。 -
安达曼岛人
本书是拉德克里夫—布朗在1906—1908年在安达曼群岛考察的基础上写成的一部民族志著作。这部著作在方法论上第一次系统地尝试了英国现代社会人类学“特定地域的深入研究”方法,从而与马林诺夫斯基的《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共同奠定了现代社会人类学田野工作和民族志写作的基本模式。 全书分章探讨了安达曼岛人社会组织、仪式习俗、宗教和巫术信仰。其中,仪式和信仰的描述和解释占了最大的篇幅。作者依循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一书对“社会”的理解,既反对传统的、历史学角度的民族志写法,又拒绝个体心理学的视角。作者认为,社论进一个独特的事实,它凌驾于个体,无影无形,所以必须通过各种制度把自己落到“实处”,这就是一个民族看似无关的各种“文化事项”的使命,也就是所谓“功能”。 本书是功能学派的代表作,尤其可以作为布朗本人注重结构分析的人类学思想的代表作。与马氏的《航海者》参照阅读,读者可以比较出功能学派内部两位大师各自学术取向的差异,进而间接对英国社会人类学和法国涂尔干等大陆社会学家的复杂关联有所了解。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