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社会学

  • 公共问题经济学

    作者:[美]罗杰·勒罗伊·米勒,[美]丹尼尔·

    《公共问题经济学(第15版)》向我们证明了,经济学在过去、现在以及将来都是用来解决理论问题和理论分析实际事件的卓有成效的方法,它不是也不应该是只有少数颇具才智的学者才能从事的繁杂透顶的纯学术,公共政策制订者和普通民众完全可以也有必要掌握这种分析方法,以更好地促进我们的公共生活。 其次,三位经济学家以轻松且条理清晰的文风对我们司空见惯且习以为常的公共事务进行了颇具趣味性的分析,但是得出的结论却往往让我们大吃一惊。全书32章,作者给我们讲了32个学术故事,带我们经历了32次学术“历险”,使我们体会了32次恍然大悟!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们,看了这些故事,是不是该思考或改变某些政策取向呢?作为普通的民众,看了这些故事,是不是该改变某些心中久久无法释怀的成见呢? 最后,该书虽然冠以《公共问题经济学》,然则涵盖内容实在不止于“公共经济事务”,从经济分析的基础知识及基本的供需分析开始,还囊括了劳动力市场分析、市场结构分析、国际贸易分析等所谓的纯经济热点问题,更深人延伸到敏感的政治经济领域及财产权等法学领域,使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大大扩展,也使我们更加大开眼界。
  • Empire of Illusion

    作者:Chris Hedges

  • 万维网的定律

    作者:[美] 伯纳多 A·胡伯曼

    亿万人在万维网上的各种活动,尽管是随机发生、随意展开、无人协调,但显现出了一些有趣的特征与明显的模式:从网络信息的结构,到网民冲浪的行为;从网络拥塞的现象,到电子商务的市场;从信息下载的策略。到社会网络的作用。等等。本书不仅以一种引人入的方式描述了那些模式。而且还令人信服地阐述了形成它们的机理;并且还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获得那些机理的方法。本书所讨论的内容是学术性的,但展开的方式是通俗易懂的。本书的读者对象为—般知识分子,不仅受过科学技术训练的人员可以一口气将它读完,而且有一定自然科学知识背景的社会科学工作者也能轻松地欣赏到它的精彩。
  • 承诺的策略

    作者:托马斯·谢林

    本书是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托马斯·谢林的一本论文集,语言简练清晰。本书从策略的角度讨论了个体的行为和国家的政策,涉及的应用领域包括个体自我管理、社会生活、社会政策、军控、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协调等。由于承诺是许诺(promises)和威胁、讨价还价和谈判、威慑和军备控制,以及合约关系等的核心影响因素,因此谢林先讨论了承诺的策略应用。其核心为要作出可信承诺,必须放弃一些选择或机会。承诺通过改变一个合作者、敌对者,甚至是陌生人对自己行为或反应的预期而发生作用。另外,通过对不同自我的区分,承诺的策略应用领域还可包括自我管理。
  • 论传统

    作者:[美]爱德华·希尔斯

    作者希尔斯是一位著名的社会学家。这部倾其25年心血的著作,成为整个西方世界第一部全面、系统地探讨传统的力作。作者从社会学角度着重探究了传统的含义、形成、变迁,传统与启蒙运动、与现代化的关系,社会制度、宗教、科学、文学作品中的不同传统,以及传统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不可或缺性等问题。
  • When China Rules the World

    作者:Martin Jacques

    How China's ascendance as an economic superpower will alter the cultural, political, social, and ethnic balance of global power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unseating the West and in the process creating a whole new world According to even the most conservative estimates, China will overtake the United States as the world's largest economy by 2027 and will ascend to the position of world economic leader by 2050. But the full repercussions of China's ascendancy-for itself and the rest of the globe-have been surprisingly little explained or understood. In this far-reaching and original investigation, Martin Jacques offers provocative answers to some of the most pressing questions about China's growing place on the world stage. Martin Jacques reveals, by elaborating on three historical truths, how China will seek to shape the world in its own image. The Chinese have a rich and long history as a civilization-state. Under the tributary system, outlying states paid tribute to the Middle Kingdom. Ninety-four percent of the population still believes they are one race-"Han Chinese." The strong sense of superiority rooted in China's history promises to resurface in twenty-first century China and in the process strengthen and further unify the country. A culturally self-confident Asian giant with a billion-plus population, China will likely resist globalization as we know it. This exceptionalism will have powerful ramifications for the rest of the world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particular. As China is already emerging as the new center of the East Asian economy, the mantle of economic and, therefore, cultural relevance will in our lifetimes begin to pass from Manhattan and Paris to cities like Beijing and Shanghai. It is the American relationship with and attitude toward China, Jacques argues, that will determine whethe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will be relatively peaceful or fraught with tension, instability, and danger. When China Rules the World is the first book to fully conceive of and explain the upheaval that China's ascendance will cause and the realigned global power structure it will create.
  • 礼物、关系学与国家

    作者:杨美惠

    《礼物关系学与国家》内容为:关系、人情和面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任何在中国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人,无论置身何处都会明白的。但是由于二十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历史情况,一种被命名为“关系学”的东西便由此诞生。关系学在世界上也由此演变出了其最为复杂缜密的形式、并成为无处不在的社会现象。该书力图呈现在1980年到1990年间,关系在中国大陆是如何运作并将这一系列的实践置于国家再分配经济,初现端倪的市场经济以及毛崇拜的背景当中去。笔者沿着古代关系学的谱系,追踪到清代之前对建立国家官僚权力的法家形成抵制的儒家伦理制度。二十世纪,关系学在掀起密集的关系学网络并阻止和切断国家机器垂直运作中扮演了相似的角色。
  • 布满贫民窟的星球

    作者:(美)戴维斯

    《布满贫民窟的星球》内容简介:联合国人类居住规划署将贫民窟slum定义为“以低标准和贫穷为基本特征之高密度人口聚居区”。美国城市理论家迈克·戴维斯预言,未来的地球是一个贫民窟星球。他追溯了非正式人居的全球轨迹:自1960年代以来“希望的贫民窟”开始,经由1970至1980年代债务十年中城市贫困的“大爆发”,直到今天百万人口以上的贫民窟。从利马不断延展的栅栏到马尼拉的垃圾山,城市化与工业化甚至经济增长分离开来。大批被正式世界经济逐出的人群,必须把他们的生活押在危险的山坡、河漫滩或临近散发毒气的垃圾场等不可避免的灾难上。城市重建和“美化”的冷酷机器把数百万贫民驱逐到城市附近灰色地带的绝望处境之中。不是都市未来主义者们一度想象过的“光明城市”,21世纪的大多数城市蜷伏在泥泞之中,被污染和腐烂所包围。未来的城市更有可能是一种“贫民窟城市”。 《布满贫民窟的星球》描绘了21世纪极端扩展的城市贫苦景观:除了里约热内卢、金沙萨到孟买的贫民窟生活状况,还指出了城市贫困的不断加剧所带来的严重经济、社会、政治和环境后果。戴维斯对世界城市贫民灾难性困境的忠实描绘不仅是为了唤起愤慨,也为了引起更多的关注。
  • 华人的资本主义精神

    作者:雷丁

    《华人的资本主义精神》是海外华人企业研究的奠基之作,迄今为止也仍是这个领域内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面对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东亚四小龙的经济腾飞,作者戈登•雷丁承接马克斯•韦伯关于“资本主义精神”的著名命题,在书中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东南亚海外华人企业赖以成功的精神资源?全书以在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东南亚等地对72家华人企业的深度访谈为基础,深入探讨了海外华人家族企业背后的文化、价值观支撑,指出华人家族企业所展示的企业精神是完全不同于西方的一种“资本主义精神”的新的形式,其核心价值观是“儒家文化”。对应于“新教伦理”,“儒家文化”是海外华人企业的经济发动机。
  • 过去和现在

    作者:黄宗智

    近百年来中国虽然在法律理论和条文层面上缺失主体意志,但在法律实践层面上,却一直显示了相当程度的主体性,今天可以明确并认可这种抉择,而不要陷于完全盲从西方现代主义霸权话语的心态之中。本书提倡实践历史的研究方法的目的,正是为了摆脱那种心态,是为了确立本书所涉及的法律实践所体现的传统法律的现实性以及立法精神上的主体性,由此来探寻中国自己的现代法律。
  • 变态心理学

    作者:Jeffrey S.,Nevid Spe

    《变态心理学:变化世界中的视角(第6版)(套装上下册)》由圣约翰大学心理学教授Jeffrey S.Nevid和Spencer A.Rathus会同纽约大学的Beverly A.Greene联合编写,三位编写者都是长期从事变态心理学研究、教学和临床实践工作的临床心理学家,不仅学术造诣深厚,而且具有丰富的临床和教学经验。 《变态心理学:变化世界中的视角(第6版)(套装上下册)》整合了多元化的理论观点,在异常心理是多种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从心理、生物和社会三个层面对各种心理障碍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预防和治疗措施进行了介绍。全书资料新且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学科定位准确,其科学性和实用性强,使《变态心理学:变化世界中的视角(第6版)(套装上下册)》内容适合心理系学生和研究者使用。同时也可以作为医学生,特别是精神科医师的参考书籍,为他们提供所欠缺的关于异常心珲现象的心理学专业理论知识和方法开阔他们的眼界。
  • 茶馆

    作者:王笛

    本书应该说是新文化史和微观史取向在中国史研究上的一个实践,理解茶馆的社会、文化、政治角色,能够帮助我们不仅从微观角度了解成都,而且对认识20世纪中国城市、城市社会以及与中国政治之关系都将有所裨益。微观历史研究取向可以引导我们进入城市的内部,茶馆提供了研究下层民众活动的一个重要空间,在那里我们可以仔细考察他们日常生活的细节,即使这些细节起来是多么地微不足道。
  • 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

    作者:T·帕森斯

    根据美国纽约自由出版社1965年第4版译出。
  • 到奴役之路

    作者:F.A. Hayek

    殷海光向來以自由主義者自居,不過,他的思想旅途,卻也曾面臨困惑難解的時候。尤其當社會主義思想在二十世紀中葉甚囂塵上,嚴重威脅自由民主體制之際,殷海光為之苦思無已,始終難求出路。 因緣際會,當殷海光讀到了海耶克的《到奴役之路》一書,猶如覓得一劑求答解惑的思想良方,甚感興奮,於是開始進行這部經典的翻譯工作,本書即是他的工作成果。 在本書中,殷海光的翻譯時有刪有易,大致不失本真。他就理解及聯想所至,添加許多「按語」。其按語幾乎成了本書的特色,因此書中還更換字體,和正文加以區別。殷海光的按語,不但見解獨到,而且妙趣橫生。此外,殷海光在部分章節之前寫了長短不一「譯者的話」。此外,本書最後附有胡適的一篇講詞──從《到奴役之路》說起,由此文也可看出當時臺灣自由主義發展的處境。 透過閱讀本書的正文、按語及附錄,不僅有助於我們對《到奴役之路》這部經典之作的初步理解,深化我們對自由主義的認知;更能對殷海光的思想轉折變遷,有進一步的認識。
  • 发掘新闻

    作者:[美] 迈克尔·舒德森(Michael

    本书以社会学为背景,将客观性当作一种文化现象加以考察,以此研究新闻专业性和媒介机构。 在研究美国现代报业开端时,着重解剖了两种报道模式——“故事模式”与“信息模式”。本书为我们提供了社会学视角的新闻事业变迁史,其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突破了传统的研究,把报业融入社会体系之中,又以新闻专业主义为中心,紧紧抓住与“客观性”相关联的新闻表现手段及其源起、目的,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书作为新闻传播学领域的经典读物为广大学者所推崇。
  • 文化模式

    作者:[美] 露丝·本尼迪克特

    《文化模式》是《菊与刀》的作者、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的代表作,写于1934年。该书也可以说是20世纪西方有关文化问题讨论中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已被译成14种文字,有着广泛影响。果勒认为,可以“以此书出版的年代,作为国民性的科学研究诞生之年”。玛格丽特·米德在1958年的新序中提出,此书是“20世纪第二季最伟大的著作之一”。“文化模式”这一概念,有各种不同的用途和意思。不同的文化人类学家对文化模式的理解也不同。本尼迪克特认为,文化模式是相对于个体行为来说的。她认为,人类行为的方式有多种多样的可能,这种可能是无穷的。但是一个部族、一种文化在这样的无穷的可能性里,只能选择其中的一些,而这种选择有自身的社会价值趋向。选择的行为方式,包括对待人之生死、青春期、婚姻的方式,以至在经济、政治、社会交往等领域的各种规矩、习俗,并通过形式化的方式,演成风俗、礼仪,从而结台成一个部落或部族的文化模式。
  • 城市文化

    作者:[美]刘易斯·芒福德

    《城市文化》一出版就获得了整个评论界的赞誉,将它评价为关于城市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最优秀的文献,芒福德的照片也登在《时代》周刊的封面上。这本书就好比是一座伟大的城市,蕴涵了各种能量、形象和活力,这是一部历史,是城市史的政治宣言,也是关于城市和城市社会学的理论。芒福德论述的城市史就是文明史,城市凝聚了文明的力量与文化,保存了社会遗产。城市的建筑和形态规划、建筑的穹顶和塔楼、宽广的大街和庭院,都表达了人类的各种概念。芒福德用建筑和艺术展现城市的发展,首先关注的是社会问题,而不是美学问题。城市的基本问题是城市是否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城市的设计是否促进人的步行交通和人与人的面对面交流。芒福德在书中并没有介绍什么是他心目中的理想城市,他揭示的是指导规划过程的社会性原则,而不是作为一名专业规划师来讨论城市问题。对芒福德来说,城市规划问题首先是价值问题。《城市文化》前四章关于历史的论述成为日后《城市发展史》的基础,许多材料甚至还原样保存下来。
  • 中国士绅

    作者:费孝通

    《中国士绅》后半部分是周荣德先生早年在云南昆阳对费孝通先生所做的六篇关于乡村士绅的个案访谈。前半部分的理论思考与后半部分的人物访谈,二者相得益彰,互相印证。这次以完整的形式将《中国士绅》推荐给中文读者.并借以表达对逝去一代学者的追思和敬意。1953年,由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雷德斐尔德作序、其夫人玛格丽特编辑的《中国士绅》在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这部主要记录费孝通先生20世纪40年代学术成果的作品此后一直是英语世界有关中国乡村社会结构及其变迁这一论域难以忽略的参考文献。
  • 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

    作者:罗斯科·庞德

    本书共分为四章,从第一章的“文明和社会控制”入手,论述了文明、社会控制和法律三者之间的关系,强调随着文明的发展,法律已成为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第2章强调了“什么是法律”,认为历史上三个完全不同的东西都曾使用法律的名称,给人们讨论“什么是法律”这个问题告成了很多混乱,于是力图用“社会控制”的观念加以统一,并分析了有效法律行动的局限性,得出“如果法律在今天是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它就需要宗教、道德和教育的支持”的结论。第3章“法律的任务”,论证法律的目的是正义,它能在最少阻碍和浪费的条件下尽可能多地满足人们的利益,并把利益区分为“个人利益”、“公共利益”和“社会利益”三类。第4章“价值问题”,提出了法律价值的理论,强调价值问题虽是一个困难问题,但它是法律科学所不能回避的,并对当代的三种法律价值论进行分析评判,提出“真正合理的价值评价方法。”
  • Communist Neo-Traditionalism

    作者:Andrew G. Walder

    Based on official Chinese sources as well as intensive interviews with Hong Kong residents formerly employed in mainland factories, Andrew Walder's neo-traditional image of communist society in China will be of interest not only to those concerned with China and other communist countries, but also to students of industrial relations and comparative social science. Winner, 1987 Distinguished Contribution to Scholarship Award,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Winner, 1988 Joseph Levenson Prize,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Winner, 1988 EGOS Award, Section on Organizations and Occupations of the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