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社会学

  • 玛格丽特·米德与萨摩亚

    作者:[澳] 德里克·弗里曼

    《玛格丽特·米德与萨摩亚--一个人类学神话的形成与破灭》旨在对半个多世纪之前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米德的成名作《萨摩亚人的成年》中的结论进行质疑和反驳。两位人类学家在同一调查地进行调查,却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结论。由此引发了人类学界一场著名的争论。 这一争论不仅涉及萨摩亚的真实情况是什么,还涉及一些更深刻的问题,比如,在人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这些“软科学”中,有没有可以评定正确与否的确实标准?进言之,其深远意义在于使社会科学家再次严肃地反思社会科学方法论问题。
  • 社会学的邀请

    作者:(美)乔恩·威特

    社会学不仅是个名词,更是个动词。它不是我们拥有的东西,而是我们要去傲的东西。我们对个人主义模型的过于信赖及对社会力量的低估,代表了对自由图景的歪曲认识。对于自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及差异性后果的正确评价,可以让我们作出更加明智的选择,更好地塑造未来。它为“我们为什么会照我们所想的那样去想”和“我们为什么会照我们所做的那样去做”提供了答案。社会学不应该只局限于大学课堂之中,也不应该只属于专业人士。可以说,我们人人都是社会学家,许多工作都在等着我们一起去完成,包括创建希望社会学。
  • 人际传播

    作者:Michael E.Roloff

  • 西方社会学经典读本(上、下册)

    作者:谢立中编

    《西方社会学经典读本》(上下)精选了自社会学诞生以来西方社会学界最主要的一些代表性作品,将它们划归为“古典社会学”、“现代社会学”和“后现代社会学”三个范畴。
  • Imagined Communities

    作者:Benedict Anderson

    The definitive, bestselling book on 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ism. Imagined Communities, Benedict Anderson's brilliant book on nationalism, forged a new field of study when it first appeared in 1983. Since then it has sold over a quarter of a million copies and is widely considered the most important book on the subject. In this greatly anticipated revised edition, Anderson updates and elaborates on the core question: what makes people live, die and kill in the name of nations? He shows how an originary nationalism born in the Americas was adopted by popular movements in Europe, by imperialist powers, and by the anti-imperialist resistances in Asia and Africa, and explores the way communities were created by the growth of the nation-stat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apitalism and printing, and the birth of vernacular languages-of-state. Anderson revisits these fundamental ideas, showing how their relevance has been tested by the events of the past two decades.
  • 人类学经典导读

    作者:庄孔韶

    《人类学经典导读》是人类学专业的大型导读书籍,也是一本直接配合人类学教科书的教辅读物。《人类学经典导读》内容广博、兼收并蓄,梳理了人类学主流理论流派的脉络,记录了人类学田野方法的进展状况,对语言与文化沟通、社会性别、婚姻家庭、族群与政治、宗教与教育、民族志撰写与文化重构、影视表现与应用等领域的典范作品、最近四五十年的和最新的人类学研究成果作了分类介绍与评论,从而全景式地展现了人类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基本内容及理论蕴涵。
  • 惯于争鸣的印度人

    作者:(印度)阿马蒂亚·森

    印度是一个极端多样化的国家,拥有众多不同的追求,大相径庭的信仰,判然有异的风俗和异彩纷呈的观点。《惯于争鸣的印度人》是诺贝尔奖得主、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的一部发人深省的论文选集。该书从印度由来已久的争鸣传统这一角度出发,提纲挈领地表明了了解当代印度—— 包括其生机勃勃的民主制度——的必要性。 争鸣传统不仅影响了印度文学、文化、政治、科学与数学发展的历史,而且还影响了构威其宗教多样性之基础的知识多元主义。知识多元主义包括属于印度教哲学范围之内的非正统见解,也包括印度的其他宗教经验,从佛教、耆那教和无神论在早期的盛行,到与外来宗教尤其是伊斯兰教的具有建设性的遭遇,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要想理解当代印度所面临的政治、社会、文化与经济挑战,就应当充分认识其多元主义的、相互作用的和生生不息的传统。 森认为,通过互动进程,特别是在后殖民世界,外来观点也会对民族本体认知产生影响。西方往往将印度视为一个具有无穷无尽的精神性和无缘无故的神秘主义的地方。然而,印度具有怀疑主义和追求理性的悠久传统,除了在数学、天文学、语言学、医学和政治经济学等世俗领域的贡献之外,或许还拥有所有文明古国之中规模最为庞大的不可知论和无神论文献。森还论述了印度丰富的知识遗产的方方面面,包括从公元前四世纪和前三世纪的侨底利耶与阿育王直至十六世纪的阿克巴所概述的经世治国哲学:印度在公元第一千纪与中国之密切关系的历史及其至今依然存续的重要意义:印度古老而严谨的历法:萨蒂亚吉特·拉伊的电影:具有远见卓识的诗人罗宾德罗纳特·泰戈尔与莫汉达斯·甘地之间关于印度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辩论。 森认为,理解和利用印度丰富的争鸣传统,对于印度民主制度的成功,对于捍卫其世俗政治,对于消除各种与阶级、种姓、性别及社群有关的不平等现象,对于南亚次大陆的和平事业,都是至关重要的。 本书是诺贝尔奖得主、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的一部发人深省的论文选集。该书从印度由来已久的争鸣传统这一角度出发,提纲挈领地表明了了解当代印度——包括其生机勃勃的民主制度——的必要性。 全书分直言与异议、文化与交流、政治与抗争、政治与抗争、理性与身份四部分内容。 中译本序 序 梵文语词变音标志方法 第一编 直言与异议 一、惯于争鸣的印度人 二、不平等、不稳定与不平之鸣 _一、印度:大与小 四、移民社群与世界 第二编 文化与交流 五、泰戈尔与他的印度 六、我们的文化,他们的文化 七、印度的传统与西方的想象 八、中国与印度 第三编 政治与抗争 九、与命运之神的幽会 十、印度的阶级 十一、女人与男人 十二、印度与原子弹 第四编 理性与身份 十三、理性的范畴 十四、世俗主义与不满因素 十五、透过历法看印度 十六、印度人的身份 注释 人名索引 总索引 译后记
  • Peasants Without the Party

    作者:Lucien Bianco

  • 社会学

    作者:[美]戴维·波普诺

    《社会学》(第11版)贯彻社会学中国化的学术取向,以社会运行论为理论主线,以社会转型论为解释视角,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对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做了全面、系统的介绍。社会学本身的发展无论是从孔德开始的西方社会学,还是从马克思开始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都经历了一个从一般社会哲学到专门的具体社会科学演变的过程。
  • 集体失忆的黑暗年代

    作者:简·雅各布斯

    《集体失忆的黑暗年代》内容简介:我们正在集体失忆,忘记自己的文明,回到下一个黑暗世纪,《美国大城市死与生》的传奇作者,为迷失的文化找寻方向。15世纪初,中国大明王朝曾凭借郑和的宝船队远航各大海洋,但为何最后是达伽玛用三艘葡萄牙小船开启了欧洲对世界的殖民时代?为什么曾经繁华的文明会逐渐凋零、一度领先的文化最后却丧失优势?对自身文明的轻忽与遗忘、内生的腐烂,是致命的转折点。而在转折发生的当时,人们并未察觉,或是因为太晚察觉而无法挽救。对于各种丢失——技艺的丢失、文化的丢失——人们是会习惯、进而遗忘的。文明一旦被遗忘,很快就会消失,再也无法寻回。中国一度领先的航海技术就是这样消失掉的,在明廷随意地撤消宝船队后,中国进入了一个远洋航海的黑暗时代,最终被欧洲文明所超越。综观历史,除了罗马帝国衰亡到文艺复兴初期的这段中世纪欧洲是我们所熟知的“黑暗时代”以外,还有许多不同的“黑暗时代”,默默地终结着一个个古老的文化。一万年前,我们的祖先从狩猎文化进展到农耕文化,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断将原本印刻在脑里的记忆遗忘一空,打猎、采摘,这些文化技巧我们早已不会了;而现在,我们站在另一个巨大的十字路口,正从工业时代跳到一个科技为基础的未来。我们该如何安然度过这个转变,而不再丢失自己珍贵的文化?
  • 镶嵌

    作者:马克·格兰诺维特

    本书主要选取五篇格兰诺维特的论文,向国内读者介绍社会关系网络与经济行动间的关系,也就是新经济社会学以及关系管理学的一些主要理论概念。新经济社会学的发展不只是社会学理论上的一大突破,网络分析法更改变了众对社会结构的认识。这一革命性的学术发展,其影响力并不止于社会学界,对管理学及管理方法的影响也有目共睹。
  • 中国社会中的宗教

    作者:杨庆堃

    杨庆堃的这部《中国社会中的宗教》是研究中国宗教、社会和文化的经典作品,被誉为研究中国宗教的“圣经”。全书对中国宗教进行了非常全面的分析与阐述,详细考察了中国社会中各种类型的信仰,以及国家政治、经济和儒家学说的关系,描述了中国社会与宗教的整合状况。对中国社会和中国宗教的比较研究有兴趣的读者均可阅读。 序言:研究中国宗教的社会学范式——杨庆堃眼中的中国社会宗教 序言 作者自序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家庭整合中的宗教 第三章 社会和经验之谈团体中的宗教 第四章 民间信仰的公众性 第五章 历史视角下中国宗教的政治作用 第六章 天命的运作 第七章 政治伦理信仰:“以神道设教” 第八章 国家对宗教的管理 第九章 宗教与政治反抗 第十章 儒学家说及其仪式中的宗教面向 第十一章 宗教和传统道德秩序 第十二章 中国社会中的分散性和制度性宗教 第十三章 宗教在1949年前中国社会中角色的变化 后记 参考文献 附录
  • 公正

    作者:迈克尔•桑德尔 (Michael J.

    安乐死是否应该得到法律许可?一条命是否不如十条命贵重?代孕合同是否合法? 在这个日益物质化的年代,我们的行为选择总在人性和物质之间摇摆不定。我们的社会正陷入尴尬的两难选择当中。我们甚至怀疑法律是否公正,因为法律无法回避个人的道德判断,无法做到中立。 这让习惯了传统道德观念和固定思维的我们感到不安,但这种不安,却能让我们理性精神保持清醒的状态,促使我们去寻找有关“公正”的“出路”。 “世界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的迈克尔·桑德尔教授将带领我们在寻找公正的旅途中,领略思辨的价值和魅力。
  • 变化中的中国人

    作者:[美] E·A·罗斯

    《变化中的中国人》英文版本出版于1911年,是辛亥革命爆发之前西方人观察中国的代表作。本书涉及的内容很丰富,从谈中国人的体格、民族精神,到描绘中国工业的前景、禁烟斗争,再到妇女的解放、当时的新式教育,等等。作者详细记录了东西方文化冲突在当时的中国所引起的变化。今天阅读此书,仍能感到作者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窗,用西方人的眼睛回望一个东方大国在百余年前的社会百态。罗斯对中国当时各方面的状况进行了独到的观察,并提出了一些有趣的见解。其对中国人口、环境以及禁烟等问题的讨论,极富预见性和史料价值。
  • 社会心理学(插图第7版)

    作者:[美] 埃利奥特·阿伦森,[美] 提摩太

    本书是美国优秀的社会心理学教材,三位编写者在专业研究领域都有卓绝的成就,并且都在教学第一线有超过20年的教学经验,被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美国700多所大学采用作为教材。 本书作者们将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融为一炉,内容全面完整、系统连贯,涵盖了社会心理学的基本问题和研究方法,以及个体对社会和自我的认知、个体态度和从众行为、团体过程和人际吸引、亲社会行为和攻击行为等社会心理与行为特征,反映了在环境、健康、法律等领域中社会心理学的应用价值。 本书最大的特色是从解决现实问题的角度出发开展研究,从人们身边发生的事情阐发深奥的理论,使读者不仅能够领略一门学问严谨科学的魅力,同时也深深浸润在希望以科学使世界更美好的人文关怀之中。
  • 乌合之众

    作者:古斯塔夫·勒庞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英汉双语版)》颠覆了人们通常对群体的认识,对群体的特点剖析得淋漓尽致,层层分析,逐步推进,明确指出个人一旦融入群体,他的个性便会被湮没,群体的思想便会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与此同时,群体的行为也会表现出排斥异议,极端化、情绪化及低智商化等特点,进而对社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英汉双语版)》为英汉双语参照,英语得外文语言表述的精妙,中文则生动有致,在牢牢扣住原意的情况下,以最精炼流畅的语言将《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英汉双语版)》的精髓凸显出来。为了让《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英汉双语版)》读来更简单明了,更符合中国读者的习惯,在编排时,并不是对照英文逐句翻译,而是大致相应,各有变化,从而使其相对参照、相得益彰。《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英汉双语版)》是社会心理学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著作,他对群体性格特征的预测在后世都得到了很好的印证,是一本值得每个人研读、思考的好书。 温馨提示:此书是双语对照的,前半部分是简体中文,后半部分是全英文,请客户知悉。
  • 金枝

    作者:(英)弗雷泽

    金枝-巫术与宗教之研究-(上.下册),ISBN:9787100088961,作者:弗雷泽
  • 权力

    作者:[美] 杰弗瑞·菲佛

    1.斯坦福大学著名组织行为学教授集30多年经验之大成,惊世骇俗的颠覆之作。 2.领导力大师《从优秀到卓越》《基业长青》作者吉姆•柯林斯,畅销书作者 《影响力》罗伯特•西奥迪尼,哈佛商学院教授 畅销书《公司的王道》作者罗莎贝丝•莫斯•坎特,热力推荐。 3.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专家张国庆、独立财经观察家、社会学者侯宁、《IT经理世界》杂志执行总编贺志刚,倾情推荐。 4.彻底颠覆人们对权力的看法——世界从来都不是公正的,你想拥有的一切只有靠你自己去争取。 5.本书堪称普通人在强权社会中的生存指南,为每个人指出了通往权力和事业成功的真正路径。 6.在你获取权力的道路上,有三大障碍:相信这个世界是公正的,相信现有的领导力知识和成功人士的说教,而第三大障碍,就是你自己。在书中,作者为你破除偶像和传统的神话,让你了解到关系才是永恒的王道。  本书为斯坦福大学著名组织行为学教授,关于如何在现实世界中获得权力,运用权力,并维护权力的颠覆性作品。  作者指出“世界从来都不是公正的,你想拥有的一切只有靠你自己去争取。”传统的相信生活是公平的做法,会让我们被现实世界中的挑战和竞争打得措手不及。我们也无法从当权者身上学到该如何获得权力,因为他们的建议通常经过了美化。  通过大量真实案例,作者为我们每个人指出了一条通往权力和事业成功的真正路径。本书建立在人际交往的现实基础之上,它破除了偶像和传统的神话,不仅是一本必不可少的组织生存手册,也是领导力和管理领域的一个新标准。
  • The Social Conquest of Earth

    作者:Edward O. Wilson

    Where did we come from? What are we? Where are we going? In a generational work of clarity and passion, one of our greatest living scientists directly addresses these three fundamental questions of religion, philosophy, and science while "overturning the famous theory that evolution naturally encourages creatures to put family first" (Discover magazine). Refashioning the story of human evolution in a work that is certain to generate headlines, Wilson draws on his remarkable knowledge of biology and social behavior to show that group selection, not kin selection, is the primary driving force of human evolution. He proves that history makes no sense without prehistory, and prehistory makes no sense without biology. Demonstrating that the sources of morality, religion, and the creative arts are fundamentally biological in nature, Wilson presents us with the clearest explanation ever produced as to the origin of the human condition and why it resulted in our domination of the Earth's biosphere.
  • 健全的社会

    作者:[美]艾里希·弗洛姆

    《健全的社会》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经典之作,是对现代社会中人的精神状况的一次有力的探索。 精神健康的问题是否只涉及某些“不适应”社会的个体?社会作为整体是否会患上精神病?对此,弗洛姆给出了肯定的回答。现代社会使人们与自己创造的事物、自己建立的组织、其他人,甚至自己疏离开来。现代资本主义造就了“可支配的人格”。对这种趋势放任自流的结果将是为异化力量所支配的精神失常的社会。在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各种社会组织方案后,弗洛姆提出了第三种方案:在理想的社会中,个人不再是达成其他人的目的的手段,个人的幸福是社会的核心关注点,社会的经济增长不应凌驾于个人的发展之上;在精神健全的社会中,个人应当富有创造力和责任感。 作为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弗洛姆对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看法与传统的弗洛伊德派的观点有根本的区别。后者将性欲视做人的感情和欲望的基本动力。对此,弗洛姆明确提出:人的基本感情并不植根于他的本能需要,而是产生自人类生存的特殊环境。从中我们可以窥见马克思的人本主义学说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