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社会学

  • 所知世界的终结

    作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

  • 女性主体的祭奠(张爱玲女性主义批评Ⅱ)

    作者:林幸谦

    --------------------------------------------------------------------------------    本书提出女性“闺阁政治论述”的观点,通过有关性别、权力和情欲论述的视角,探讨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人物的复杂关系,分析女性之间的各种冲突与矛盾问题,指出她们所具备的双重特质。   此外,本文亦通过“去势模拟”和“杀父书写”视角,剖析了张爱玲文本中的男性家长及其阉割构图,更进一步窥探双重意识的女性叙述。借此论证女性亚文化与父权主导文化如何共同存在于复杂错综的关系中,既与之同谋,同时又是主导文化的颠覆者。反抗与压抑的双重声音,构成张爱玲书写的文本策略。
  • 性面具

    作者:卡米拉・帕格利亚

    《性面具》将会是读书市场的又一次轰动,一次从各种良性意义上讲的轰动。不管是在书的范围、立场、设计还是深度方面都无一作品堪与之匹敌。它迫使我们重新思考如何用文字来展示人类生活中的性。 这是一部卓越的作品、独特新颖,给人以激昂的情绪,情感热烈,文笔洗练……读后不得不为作者的精力、博学和壑智所折服。
  • 乡土中国

    作者:费孝通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一生行行重行行,实地调查和考察总结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模式,写下了诸多不朽篇章。《乡土中国》的写作经过,在后记里已经交代清楚。这里收集的是我在40年代后期,根据作者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而写成分期连载的14篇文章。
  • Modernization, Cultural Change, and Democracy

    作者:Ronald Inglehart,Chr

    Review "Modernization, Cultural Change, and Democracy is the crowning achievement of three decades of research on the origins, evolution, and consequences of human values. Bold in its theorizing, pathbreaking in its methods, breathtaking in its empirical scope, and stunning in its findings, this book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ocial science works ever produc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alues, 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 regimes. Inglehart and Welzel make a compelling case for viewing development as the expansion of human autonomy and choice, and for political freedom and democracy as the consequen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Anyone who thinks modernization theory is dead will have to grapple with the powerful logic of their evidence and argument." -Larry Diamond, Stanford University "This book is a landmark in the study of political culture and democratization. It will polarize opinion, provoking both strong acclaim and fierce critique. For this work presents powerful evidence contradicting several major schools of thought in the social sciences. It will be debated and cited now, and in years to come." -Hans-Dieter Klingemann, Fondation Nationale des Sciences Politiques, Paris "Inglehart and Welzel's book is a tour de force. Its comprehensive theory of how social modernization shapes human development makes a major contribution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This theory is tested by a rich analysis of peopleas opinions and values from all four waves of the World Values Survey--an unprecedented social science resource that covers 85 percent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They conclude that social modernization shapes the human condition in predictable ways, and that the cultural consequences of modernization are a major force driving democratization. Culture matters--in nurturing the conditions for democracy to develop and in shaping the workings of the democratic process." -Russell J. Dalt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Good books raise important questions after they have answered other important ones. Readers interested in political culture research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understanding democratization processes will profit greatly from this book and, in addition, they will become acquainted with a professionally managed large-scale survey research project that offers many opportunities for further research." -Franz Urban Pappi, Universitat Mannheim,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Product Description This book demonstrates that people's basic values and beliefs are changing, in ways that affect their political, sexual, economic, and religious behavior. These changes are roughly predictable because they can be interpreted on the basis of a revised version of modernization theory presented here. Drawing on a massive body of evidence from societies containing 85%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the authors demonstrate that modernization is a process of human development, in which economic development triggers cultural changes that make individual autonomy, gender equality, and democracy increasingly likely.
  • 童年忆往

    作者:熊秉真

    历史学同其他许多学科一样,过去并未将注意力放在卑微、无势力或没有留下什么痕迹的人与事上。儿童,便是这群集体“空白”中的一部分。是知之残阙,无力可为;抑或是成年人的傲慢与偏见,掩蔽了研究者探索的眼光。事实上,传统中国瀚如烟海的史料里,提供了大量丰富多变、出人意料的有关儿童与童年经验的资料。作者试图借着对这许许多多中国历史例证的研究,能够挑动人们去发现隐藏于各个时空角落的童稚人生。在翻找挖掘的过程里,我们将不得不同意,每一首童谣稚语,每一个深埋尘土之下的玩具游戏,都是一颗可端出另一个世界的沙粒,可以透视宇宙一刹的永恒露滴。 自序 对儿童与儿童问题的追寻,与其说是十多年来的一种执著,不如说是一种终生不得其解的大惑。这深深而严重的困惑,自童稚而与龄俱长,挥之不去,不觉间竟化为若干识知上的访求。其实,眼前史籍之间的纵泳,扉页之际的徘徊,与大学选课时遍搜儿童史而不着的失落,少年时以童心稚语编为故事小说,甚至三五稚龄穿凿园圃,晃荡林时无尽的惘然、无由的纳闷,情怀上会无二致。儿童与童年,一如生命和世界,是个迷人、难舍的问号,更是一串无始无终的惊叹。一旦加上时光和地点、历史与界域、环境与自然的思虑,更成了个无比动人,一去难回的迷魂阵,下面的喃喃之语,有探险途中兴奋忘情的叫嚣,更有跋涉颠簸时叻叻絮絮的排解。集之以献曝,虽有志初阶而稍息的意思,更有些冀逢山奢徕友伴的觊觎。 书呈八方,大致分为四个部分:起始的两章,从不同的角度,力索历史中孩子的踪影,是在观念“打开心内的门窗”,也是材料和方法上的引介。随后的文章,则分述近世中国儿童成长的外在环境,哲人对儿童及童年曾有的论辩争议,以及儿童自身生活经验之挖掘与重现。外在环境之抒,或以家庭人事之组合与生死苦乐之缘由之说,或以稚龄幼教之启迪,与性格和价值观之塑造为述。思想上的争议,则择异军空起的阳明学说与独树一帜的李贽激辩,与为近世中国儿童论述之表征,并与衍为近代思潮根源的西哲洛克、卢梭之言相照。其实要说议论,不必全局于思想争议,一个世代对任何人群、事物“意见”之衍生变革,更常有直接化为活动措置者。因之,乃以有明而晚清、民初塾学教材之产生与演化为例,一示近世中社会力多变后,儿童之属性亦随幼教之普及,与内容、气质之转化,逐有化私为公,捐家庭而入国家之走向。至于一探儿童自身生成之经验,最大的挑战之一在于面对所谓重建或再现儿童生活之“主体性”问题。于此,问题的核心并不在于过去儿童的营生,有无其别于成人之主体性可言(此问题之答案毫无疑问是一个肯定的“当然”),而是经何曲折巧妙的方法,循何点滴之珠丝马迹,让此一从儿童(成长者)本身出发的生长经验与童年时光,再次重现大家眼前。文中两章分以情感世界与稚情的音容、举止为例,试示当时情境之恢复,整体历史旧观之再现,以及文字语言(传统史学研究所执之文献素材)资料之外,另辟蹊径,细聆言语之外的啼嗔之声,凝注其喜怒奔跃之表情行止,甚至细较思量一个婴儿踢打迎拒种种动作,这些对一群笔不能书、口不能言的稚弱生命,莫不是他所肺腑之声,在一番更细致的史学方法,更尽力追求同情之了解的史学观念下,当然应该可化为某种直截的历史证言。
  • 城市学

    作者:潘国灵

    作者以文化浪游者的视角,漫游香港,投入而又疏离地看着这座城市,把晃动的城市影像一一记录、沉淀,穿梭于理论与事实之间。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以本雅明的浪游理论说起,构筑城市理论起点;第二部分“文化权力篇”以轻松的笔调分析了性与隐喻、集体记忆等微观政治问题;“流行主义篇”解构年轻人文化、消费主义、流行符号,活泼生动,引人入胜。
  • 世界是平的(3.0版)

    作者:[美] 托马斯·弗里德曼

    世界变得平坦,是不是迫使我们跑得更快才能拥有一席之地? 在《世界是平的》中,托马斯·弗里德曼描述了当代世界发生的重大变化。科技和通信领域如闪电般迅速的进步,使全世界的人们可以空前地彼此接近——在印度和中国创造爆炸式增长的财富;挑战我们中的一些人,比他们更快占领地盘。3.0版新增两章,更新了报告和注释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均采自作者考察世界各地特别是整个美国中心地带的见闻,在美国本土,世界的平坦化正在剧烈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托马斯·弗里德曼首先展示了“全球化正在滑入扭曲飞行的原因和方式”(罗伯特·莱特),揭开这个世界的神秘面纱,深入浅出地讲述复杂的外交政策和经济问题,为读者释疑解惑。作者通过其对复杂外交政策和经济问题的非凡的解读能力,解释了世界的平坦化趋势是如何在21世纪来临之时发生的;这个趋势对于国家、公司、社会和个人而言意味着什么;政府和组织如何才能接受而且必须接受;为什么恐怖分子仍然想继续妄为。由托马斯·弗里德曼撰写的《世界是平的》,被认为是全球化的基本读物。
  • 三民主義

    作者:孫文

    三民主義是中華民國國父孫文所提出的政治綱領,也是中華民國憲法第一條內容。本書包含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含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詳讀本書,可對三民主義及我國立國精神有全盤的瞭解。
  • 第二阶段

    作者:(美)贝蒂·弗里丹

    【图书简介】 你们,女儿们,不要等待了。如果在女权运动组织里找不到你的需要,那么开始你自己的行动,或者加入一个组织,然后改变它。妇女运动的下一步并不是让女性反对男性。有很多儿子、丈夫、父亲,确实也想做出自己的贡献……也许我们应该考虑把男人带到运动中来,使他们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上的人数,因为第二阶段不仅仅是为了女人,也是为了男人。对于这点,我们应该有开放的观念。 译者序 序言,1998年 序言 第一部分 开始的结束 第一章 开始的结束 第二章 反抗不完整的生活 第三章 女权新阵地:家庭 第四章 沉默的美国男性运动 第五章 西点军校的现实考验 第二部分 第二阶段 第六章 女性力量的局限和真正潜力 第七章 新模式 第八章 找回白天 第九章 房屋和梦想 第十章 性与政治 跋:如何让女权运动更进一步
  • 神话学:餐桌礼仪的起源

    作者:[法]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1908—)在西方现代哲学史上占有”结构主义之父“的重要地位。哲学结构主义的兴起公认肇始于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La pensee sauuage)的问世(1962年)如果说,就他个人的学术生涯而言,这个思潮的形成相应于他从文化人类学家向哲学过渡的过程,那么,《野性的思维》只是这个过程的开端,而其完成则是这四卷本的《神话学》(Mythologiques)(1964—1971年)。这部书标志着哲学结构主义的真正确立。 在第三卷《神话学:餐桌礼仪的起源》中,分析有关礼仪的神话,探究印第安人表达时间之连续性及不连续性的方式.。李维斯陀在此声称:一个文化用以表达思考的各种体系或代码具有逻辑的一致性。
  • 我们濒危的价值观

    作者:吉米·卡特

    ……一个国家之所以有权威和影响,是因为道德因素,而不是军事实力;是因为它的谦卑而不是傲慢无礼;是因为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愿意为别人服务而不是控制别人。一个没有道德的国家很快就会失去它在全世界的影响。——吉米·卡特   “911”之后,美国的内政外交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引起了美国民众和国际社会的不安、争议和质疑。卡特总统结合自己终生矢志不渝的信仰,对美国的政策变化及其影响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卡特认为,布什政府的内政外交双双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基于宗教原教旨主义意识之上的新保守主义对政府和国会的钳制。同时,这一意识形态的崛起也使美国基本的价值观濒临危险,对美国在全球的形象构成威胁。   卡特对许多存在争议的问题,包括堕胎、同性恋、死刑、女权、科学与宗教、核扩散、枪支泛滥、贫富悬殊、环境保护、原教旨主义、政教融合、“先发制人”的战争等,从宗教、道德和政治角度进行了分析和评判。   这本书不仅是一位前任总统对现任总统的政策和价值观做出的真诚、坦率、富有勇气的批评,更重要的是,它敦促读者从宗教的普世原则出发,审视美国政府目前的政策失误及其恶劣的后果,反思自己的道德构架。
  • 江湖行当

    作者:连阔如

    《江湖丛谈》是20世纪30年代连阔如以云游客的笔名,在北平《时言报》发表的同名长篇连载之结集。江湖规矩,江湖春点,保镖卖艺,摔跤练武;杂技戏法,评书流派,相声口技,大鼓竹板。
  • 空虚时代

    作者:(法)吉尔·利波维茨

    伴随着个人主义历史新阶段的到来,自恋和冷漠替代了直抒胸臆的反叛,诱惑和非标准化替代了整齐划一的逻辑,普遍的幽默风格取代了堂皇的意识形态。发达的民主社会在“后现代”时期盛行着标新立异,表现为暴力的减少和衰竭,这使得我们处在一种全新的时代氛围之中。 在本书中,作者通过对自恋、冷漠、诱惑、空虚、幽默、暴力等一系列社会元素的分析,认为凸显在民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新自由主义历史的断层,在所有的社会层面、年龄段和性别之间,普遍产生了对主体自立的渴望。这些变迁的社会元素共同成就了一种新形式的行为制约机制,它使当代个人主义追求“心理上”的洒脱、放松和趣味,但光怪陆离的生活模式却又使个体日渐地精神空虚。因循着空虚和自恋的逻辑,个性化进程对信息、性以及需求的倡导,对“人的因素”的重视,对本性、真诚和幽默的推崇等,一方面是“适当的”、“可行的”,另一方面是“野蛮的”、“现行的”,它造成了纪律社会的分解,却与禅性社会的布局相一致。 在大众消费时期,当代个人、社会、道德上的变迁以及一种社会化、个人化新模式的出现,与17、18世纪所建立的模式是截然不同的…… 我们生活在第二次个人主义革命时期,私有化在扩大、社会认同遭到侵蚀、政治与意识形态遭到疏远、个性特征加速不稳定化,可以说,我们的时代只有完成以上的在个人本身及日常生活方面的持续革命后才能根绝革命末日论。 先进的民主社会在发展,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按照一种新逻辑在不断地重塑,这个逻辑我们称之为个性化进程。 本书通过对自恋、冷漠、诱惑、空虚、幽默、暴力等一系列社会元素的分析,认为凸显在民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新自由主义历史的断层,在所有的社会层面、年龄段和性别之间,普遍产生了对主体自立的渴望。
  • 势利

    作者:【美】艾本斯坦 Epstein

    《势利-当代美国上流社会解读 》是作者发表于2002年的著作,当年即荣登纽约时报书评畅销榜行列,这是一部对美国上流社会及其仰慕者也就是中产阶层极尽调侃、讽刺的辛辣之作,但通过其阅尽人情世故后的另眼,反而更真实地描绘出了如何进入上流社会的秘辛。全书共分24章,分别从教育、职业、消费、艺术、文化乃至饮食、穿着等多个方面讲述了如何运用势利这一另类的分辨术,来达到高人一头的愿望。 目  录 前  言 001/彼此彼此 …………………………………………………………………………… 1 我嘲笑——尽管从不当他们的面——我认识的人买了我认为是破烂的现代艺术 品,他们假装很欣赏它,其实暗地里盼着它升值。对于很多东西我未加鉴别,所以 认为它们不重要,然而人们对它有兴趣,那么至少在我脑子里我都会将它们束之高 阁。 002/什么是势利眼 ……………………………………………………………………… 10 一个粗浅的定义:势利眼是指那些为差别歧视体系欢呼鼓舞、实践势利行为并 为其所迷惑的人。“势利的重点就是为了给别人留下深刻印象。”……要我说,势 利眼的重点是以他人为代价让自己感觉良好。 003/势利的机制 ………………………………………………………………………… 17 真正瞧不起他人的势利眼通常不仅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在其他那些渴望往上 爬的势利眼中引发绝望更能让他感到愉悦。前者,指出后者的缺陷——错误的家庭, 错误的学校,错误的社会关系,错误的衣着,错误的品位,错误的举止,所有都是 错的。他清楚地放个牌子在你面前:贱人止步;贱人,说的就是你! 004/民主的势利眼 ……………………………………………………………………… 24 民主社会使得靠着一两代人的努力从底层爬到上层社会成为可能,但这种社会 体制也为势利行为的萌发提供了优质的土壤,而且为卑躬屈膝、傲慢,或者其他和 势利眼趣味相投的异常行为提供了空间。 005/职业选择的势利 …………………………………………………………………… 33 由于野心的含义已经变化颇大,职业选择中的势利也就随之而变。传统的野心 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勤劳认真地工作才能换来丰硕的成果,多挣的那点钱刚好 可以用来按摩在艰苦劳动中受伤的肌肉。这种野心勃勃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006/噢贵族,你到底在哪儿?  ………………………………………………………… 42 对贵族权力消亡的最好类比可能是英国放弃了他们的帝国统治……一个稳固的 上流社会,也就是贵族以前所提供的,给势利指明了新的方向。只有上流社会稳固 了,势利眼才能给自己定位;否则就全都乱套了。 007/阶级的下课 ………………………………………………………………………… 55 尤其近些年来,很多事情出乎意料,阶级不再是一个做市场预期的稳定标准。 比如说,郊区有钱人的小孩从城里的穷人黑小孩那里跟风学样,学黑人小孩穿什么 样的衣服、牛仔裤和鞋子。以前的流行是从有钱人的高端向低端穷人渗透,现在几 乎完全反过来。 008/品位不错 …………………………………………………………………………… 64 品位常引人争议。在很多领域,品位的高低是非常明显的,有些人天生就有很 好的判断力,很聪慧的口味……然而品位也可以是各种偏见傲慢和嗜好的混合物。 品位也可以很古怪,是昨天、今天和耒来的融合. 009/没有势利的区域 …………………………………………………………………… 73 会有势利眼够不着的区域吗?在那里,人们不关心势利的问题,因为不用担心 自己的地位被损害或者被腐蚀,所以不想也不必把某些人拦在圈子之外。上帝的 宠儿们待在一个小岛上,那里应该没有势利了,但是我们怎么样才能抵达那里呢? 010/对地位的高级精致的迷恋 ………………………………………………………… 81 19世纪巴黎沃德斯男爵办公室外的走道里,一个男人看到仆人拿着沃德斯男爵 的夜壶从自己面前经过,他立刻脱帽致敬。这就是名望的力量。 011/我心交付与贪婪 …………………………………………………………………… 88 为什么说这些小东西和势利总有相关性呢?看看衣服的例子,一件这样的东西 除了保暖、遮羞之外,应该完全别无他用。当然,没有什么衣服是穿上会要人命的, 如果是这样,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期望穿上某件衣服就让自己变得生机勃勃呢? 012/名校势利眼 ………………………………………………………………………… 100 每当谈起孩子的时候,他们都会问起我那个20多岁的孩子是否在上大学。当 我回答是在斯坦福大学的时候,我都有自己手里握了一张大牌的感觉……类似的谈 话就好像是一场牌局:大学势利牌,比拼的不是牌面而是学校…… 013/亲爱的老耶佛顿 …………………………………………………………………… 107 本科教育中的一个根本应该是教人区分事物的表面和内在事实,但是在美国高 等教育界,事情却不是这样。如同其他领域里的势利眼一样,在高等教育当中,表 面也就是内在事实本身。就像前面说到过的:“傻瓜,当然是(为了)招牌了!” 014/俱乐部势利 ………………………………………………………………………… 120 在我记忆中,那些刚从蒸汽浴里走出来的人个个体格魁梧,面色红润,穿着木 底鞋,裹着厚厚的浴巾,一边吃着红瓤西瓜,一边玩金拉米牌戏,白衬衣、蓝裤子、 腰上还系着金色腰带的菲律宾年轻男仆在一旁仔细小心地伺候着。 015/知识分子的势利,或曰(不计其数的)快乐小众 ………………………………… 131 知识分子总喜欢打扮成权威的模样,而其势利或许就来自于这种外表下面所隐 藏的不确定感。势利也以一种巧妙而隐晦的方式,隐藏在纯粹的知识活动当中。 016/政治势利眼 ………………………………………………………………………… 144 在更为浅薄的政治文化下,政治观点不仅仅是一种将自己与其他人区分开来的 方法,更是一种引人注目和让自己显得与众不同的方法,以及让自己显得很重要的 方法。既要与众不同更要鹤立鸡群,当然,这就是势利眼的目标。 017/男同性恋和犹太佬 ………………………………………………………………… 153 (很大程度上)同性恋者被视为没有未来,这归罪于他们没有孩子,没有实现延 续社会所要求的任务,没有能传递给下一代的东西。从古到今,绝大多数犹太人, 包括那些有着异常的天分爬到社会上层的犹太人,都很难把自己看作所在社会的完 整成员。 018/同样的新玩意 ……………………………………………………………………… 163 没有什么比不加选择的赏识更能终结时尚的了,这源于时尚本身就要求具有选 择性和原创性。当这种原创性在大街上随处可见的时候,比如说,如果超市收银女 孩也穿了件古琦牌T恤衫的时候,时尚显然就要升级了,因为那些以自己的时尚为 荣的家伙们会赶快去追寻新兴的东西了。 019/别拿名人名字开路了! …………………………………………………………… 175 拿名字开路也是一种趋炎附势的行为,一种很廉价的方式。说它趋炎附势,是 因为这么做的目的是想让听众认为你具有更高的地位和生活级别,试图传达一种与 自己的实际生活并不符合的假象;说它廉价,是因为这种行为太过于随便,而那些 真正想要挤入上流社会的人们,是需要花费很多努力的;而且这些大牌的地方都不 是轻松地只是引用个名字就能得到名字附加上的那些名气、成就和财富的。 020/叫人看不透的名气 ………………………………………………………………… 188 名望的范畴,在过去是严格而且十分明确:一个人可能作为先知、殉教者、君 王、诗人、艺术家、科学家或者勇士而有名望……今天,一个人可以因为杀人、因 为在电视智力竞赛节目中赢得大奖,或者是因为与一个政府高层官员口交而变得有 名气(指美国总统克林顿和莱温斯基。——译注)。 021/亲英、亲法和其他的崇外怪癖 …………………………………………………… 197 有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美国公司有一个英国人做某个职位的秘书,就表明这个 公司的地位非同一般……这一切,都是那可怜的势利在作祟(当我面对一个纯正的、 属上流社会的英国人时,我这样的亲英分子也会跳出一个老派的激进主义者才有的 念头:克伦威尔废黜君主制真是做对了)。 022/势利眼的餐桌 ……………………………………………………………………… 209 当桌子上比食物的味道还更有利害关系的事件出现时,势利就开始浮现。当客 人们在晚些时候谈论主人上卷心莴苣是一个相当于文法失误的行为,或甚至是营养 学上的错误时。势利就登场了。 023/局内人的艺术 ……………………………………………………………………… 220 担心自己跌落到局外,多半意味着你已经在这个局中了;而渴望自己能够入局, 也就清楚地表明这个局对你来说大概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024/典型重症 …………………………………………………………………………… 233 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容忍别人比自己好呢?为什么我们就不能不带任何先决条件 地停止比较,而仅仅为自己所拥有的感到满意和高兴呢?事实是,我们中的大多数 人都做不到这一点。
  • 赛博空间的奥德赛

    作者:(荷兰)约斯·德·穆尔

    本书揭示了数码信息时代的电子传媒与赛博空间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提供的新的可能性。本书第一部分“通向未来的高速公路”,涉及无线想象、政治技术和极权主义在赛博空间的消解等题旨;第二部分“赛博空间的想象” ,讨论空间文学探索简史、电影和文化的数码化;第三部分”可能的世界” ,关涉世界观的信息化、数码复制时代的世界、数码此在等层面;第四、五部分探讨主页时代的身份、虚拟人类学、虚拟多神论、赛博空间的进化、超人文主义等问题。全书观念新颖、信息丰富,具有显而易见的思想前沿性。 本书诞生于一次神游,它记录了一个几乎延续十年的穿越赛博空间的旅程。起程之际与20世纪90年代初万维网和虚拟现实的出现时间大致巧合,那时,图像浏览器已经把单维的、文本中心的互联网变成了一种双维的多媒体工具,虚拟现实已经成为可能,使用者可以通过电脑屏幕进入三维世界。数年之中,曾经是科幻小说的非非之想,已经变成千百万使用者日常生活中的现实。许多人都见证了这些变化,虽然其中某些事物的影响尚未完全呈现出来,但也无可置疑地提示着,这个世界和我们自己都因此而正在发生基本的改变。
  • 见树又见林

    作者:艾伦·G·约翰逊 (Allan G. J

    《见树又见林:社会学与生活》主要内容:什么是社会学?你是不是一直觉得它很高深,离你很远,是一门专业的研究?其实,你就是社会学的一部分。只要有人,就有社会学的存在。社会学就是研究人、社会及人与社会各种关系的科学。它不是一套理论,它包括我们每个人。我们的日常行为模式、我们对日常思维方式都有社会学的影子。社会学我们生活在社会之中,社会学就在我们身边。它是一扇通往世界的窗子,一面照见自我的镜子,让我们知道,在于这个社会、世界的关系中,我们是谁。
  • 公共人的衰落

    作者:理查德·桑内特

    作为汉娜•阿伦特的学生和于尔根•哈贝马斯的好友,理查德•桑内特和他们两个人鼎足而立,分别代表了西方公共生活理论的三种各不相同的学派。《公共人的衰落》正是桑内特研究公共生活的扛鼎之作,也是他的成名之作。 《公共人的衰落》具体展示了现代社会特有的公共生活现状,从城市人口、建筑交通、户外空间、环境失衡等方面揭示出人们的紧张和焦虑,由此证明了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自我迷恋是公共生活衰落的结果,而公共生活的衰落,则是入侵公共领域的人格引起的。全书通篇对此观点作了细致精辟的分析和论述。作者追述了18世纪以来西方城市发展的历史,对宫廷、布尔乔亚阶级、市民阶层的社会存在和交往进行了广泛的涉猎:从文学、宗教、艺术到戏剧、音乐,再到服饰、话语、视觉、人格、角色。其中不乏对著名作家巴尔扎克、狄德罗、卢梭等人的分析。最后还指出了人们应当积极参与公共活动,在社会中主动积极地追求自身的利益。 对于正处在转型期间的中国来说,这本经典的社会著作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今中国社会——尤其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中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之间界限模糊的问题,具有很高的学术和借鉴的价值。
  • 论人的天性

    作者:[美]E.O.威尔逊

    ◆ 前言 ◆ 第一章 困境 ◆ 第二章 遗传 ◆ 第三章 发展 ◆ 第四章 涌现 ◆ 第五章 攻击性 ◆ 第六章 性 ◆ 第七章 利他主义 ◆ 第八章 宗教 ◆ 第九章 希望
  • 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

    作者:亞倫·強森(Allan G. Johns

    我們每一個人都住在違建的父權房子中,身上被千千萬萬纏雜不清的性別絲縷牽引著、束縛著。換言之,我們活在打結的性別關係中,看不清自己的處境,也不知從何解套。我們或許意識到自己深受社會制度與無所不在的文化承傳的限制,卻只能嘆息人微言輕、無力改變。若你對這種處境感到似曾相識、心有戚戚焉,那麼,你就非得好好翻翻這本書不可。 作者亞倫.強森(Allan Johnson) 雖然身為白種中產階級異性戀男性,但因生逢六0年代的狂飆洗禮,受到女性主義的啟蒙並積極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他對自己享有的性別、階級與族群特權做了深刻反省,並融合豐厚廣博的社會研究知識,在本書中細密鋪陳父權體制與個人行動者相互形塑的關係。與其他以提升女性性別意識為目的的書不同,這本書是寫給共同住在父權房子中的男人和女人看的。 # 目錄 譯序:父權的房子,用女性主義的工具拆解 序言 誌謝 首部曲 問世間,父權為何物? 第一章 我們在哪兒? 第二章 為什麼是父權體制? 第三章 意識形態、思迷與魔術:陰柔特質、陽剛特質與「性別角色」 第四章 父權這個體制:是它,不是他、他們或我們 第五章 女性主義者與女性主義 二部曲 迷於幻,是為障 第六章 關於父權的思考:戰爭、性、及工作 第七章 什麼父權體制 第八章 那一定是女人 三部曲 拆除父權違建 第九章 內疚、罪惡、責任 第十章 拆解性別千千結 附錄(一)拆解性別糾結的有用資源 附錄(二)國內性別相關網站 註釋 索引 補充資源:性別社會學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