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社会学
-
性史
原書四卷,此本只收一、二卷。 -
中国人三书
书评 非常快乐地读了你的大作《中国人气质》,决非它书所能比拟,我觉得 对中国的了解加深了许多……今日德国大使曾对我说在他读过的所有关于中 国的作品中,尊著是最好的。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 史密斯的《中国人气质》虽然错误也多,但较日本人所作者为佳,值得 译给中国人一看。 ——鲁迅 现在中国国力日渐强盛,民情鼎沸,人人似乎都有浮躁之感,适时地看 看《东洋史说苑》这类书,或许能给我们以启发或者能让我们冷静下来。正 所谓情绪总能左右人。但是真理才是根本。 ——Duritan 《中国人精神》只能出自辜鸿铭这样一位非凡人物的手笔,他既饱学中 国文化,又充分接受过欧洲教育。一方面,他是孔夫子学说的博学者,对自 己国家的政治及其精神有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他又是理性主义,给予这位 中国民族哲学忠实信徒的心以极大的冲击。 ——德国《民族报》 -
The Field of Cultural Production
During the last two decades, sociologist Pierre Bourdieu has become a dominant force in cultural activity ranging from taste in music and art to choices in food and lifestyles. The Field of Cultural Production brings together Bourdieu's major essays on art and literature and provides the first introduction to Bourdieu's writings and theory of a cultural field that situates artistic works within the social conditions of their production, circulation, and consumption. Bourdieu develops a highly original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works, addressing many of the key issues that have preoccupied literary art and cultural criticism in the last twentieth century: aesthetic value and canonicity, intertextuality, the institutional frameworks of cultural practice, the social role of intellectuals and artists, and structures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authority. Bourdieu elaborates a theory of the cultural field which situates artistic works within the social conditions of their production, circulation, and consumption. He examines the individuals and institutions involved in making cultural products what they are: not only the writers and artists, but also the publishers, critics, dealers, galleries, and academies. He analyzes the structure of the cultural field itself as well as its position within the broader social structures of power. The essays in his volume examine such diverse topics as Flaubert's point of view, Manet's aesthetic revolution, the historical creation of the pure gaz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 and power. The Field of Cultural Porduction will be of interest to students and scholars from a wide range of disciplines: sociology and social theory, literature, art, and cultural studies. -
欧游心影录新大陆游记
他说:天下最繁盛者宜莫如纽约,天下最黑暗者殆变莫如纽约。”“社会革命恐怕是20世纪史唯一的特色,没有一国能免。”“资本主义,必非国家终局之目的明矣。不过借以为过渡。”“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说起科学破产来。”“吾不患外国学术思想之不输入,吾惟患本国学术思想之发明。”“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者,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物质。”…… -
屎的历史
这本《屎的历史》(Histoire de la merde)的法文本标题中有“序言”的字样,确实,这本小册子只提供了一个框架,让人期待更多的细节分析。只是拉波特没有时间了,他在1984年死去,年仅35岁。以学术代来划分,拉波特属于1968年五月风暴那一代人,与福柯等人比,他是小字辈,主业是心理分析。作为1970年代成熟起来的知识人,对权力的批判是他一直关注的,同样贯彻于他与人合著的《民族法语:法国大革命时期国民语言的政策和实践》之中。在屎尿与权力之间,弗洛伊德是中介。在弗洛伊德理论中,人的主体性的形成与他和身体、和粪便的关系密不可分。而主体同样是权力话语中的主体,法文“sujet”兼有“主体”和“臣属”的意思,那么国家话语中的主体也是国家的臣民。与福柯一样,拉波特批判的着力处也在于权力话语。 人生于粪尿之间,是拉波特书中一再出现的句子。下体集中了人的生殖和排泄器官,两者关系复杂。婴儿性欲最初三个阶段口唇期(口欲期),肛门期(肛欲期)和性器期(性蕾期),属于自体性欲满足的阶段,此后进入俄底浦斯情结阶段,性欲的满足转向外界对象。在肛门期,粪便从身体脱离,但仍然被当作身体的一部分,婴儿把玩粪便,不觉其臭。觉得粪便污秽,对之产生厌恶,是主体意识形成的标志。如果停留在肛门期的自恋,就会出现所谓“肛门人格”,迷恋粪便。拉波特多次提到性变态者萨德侯爵,此人的名字是“虐待狂”(Sadisme)的词根,他的小说中表现出恋粪、恋尿、恋屁的倾向。同样是吃屎,真福圣女玛丽·阿拉科克尝病人的粪便,她却受到尊崇。拉波特将这两人并列,是足够辛辣的做法。他就是要绕开所谓伟大的文明,去搅一搅文明的下水道。 围绕着权力与话语,拉波特在1539年的法国找到一个切入点。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颁布维莱尔—科特莱敕令,规定法语取代拉丁语成为国家行政和文书的语言。在同年秋天,国王规定了要将巴黎城内牲畜迁出,并且要求各户人家修建粪坑,并且按规定处理垃圾、污水和粪便。民族语言政策与民族卫生政策是同时确立的,拉波特所关注的是两者之后的国家话语。法国这项最早的卫生政策要求各家清扫门前,把垃圾堆在墙根,并且各家都要有自己的粪坑。一个进程启动,公权力逐渐将粪便打入私领域。在语言上,一个纯洁语言的运动也开始了。国家,作为公权力,成为纯洁的化身。罗马皇帝韦斯巴芗对尿征税,他的儿子提图斯有异议,皇帝将税金拿了让他闻,问可有臭味,提图斯答曰没有,但却说其来处无可否认。金钱进了国家的金库,便洗去铜臭。将权力与大粪重新建立联系,是这本书的主旨。拉波特戏谑地说辉煌的罗马文明的精髓就是下水道,引用《尤利西斯》中布卢姆的见解,即文明到哪里便是厕所到哪里。被打入私领域的粪便进一步被个体化,归属其主人,这一进程对应的正是现代社会的个体意识。与之类似,殡葬的方式,也从乱葬过渡到个人坟墓。对于拉波特而言,粪便与尸体同是死亡的肉体,两者的个体化其实同属一个过程。而像萨德那样的变态者,迷恋粪便的另一面正是迷恋死亡,他可以将排泄物当宝物馈赠于人,也可以将喜欢的人视作粪便、死人,加以蹂躏。拉波特书中提到的太阳王路易十四,坐在马桶上接见臣属是他的恩宠,如同太阳的光辉,他的大便味道也铺盖四方。 拉波特的嘲讽是毫不留情的。他举的另一个例子是中世纪神学争论中的“圣体消化成粪论”。基督教中领圣体仪式,以面包和红酒代表基督的血肉。于是,圣体经过消化变成什么便成为大问题。那些圣体消化成粪论者以《马太福音》所说的“岂不知凡入口的,是运到肚子里,又落在茅厕里”为依据,认为如果基督的肉身和血液在面包和红酒中成为实体,那么如果这实体被领圣体者原样吃下,基督血肉应当经历实体所承受的相同的变化。拉波特的幽默往往是通过暗示,有时过多借助言语的双关。比如他批评国家借助“按需分配”的许诺来剥夺个体,利用法文“besoin”的“需要”与“解手、方便”的双重含义轻易地转入粪便。其实,本书的题目中的“merde”,翻译成英文是“shit”,除了是“屎”的意思,还是骂人话,相当于“他妈的”、“狗屎”之类。照拉波特对罗马文明的说法,文明就是臭狗屎。这么说起来,这本书谈论着文明和权力话语的历史,其题目暗含的意思便是“狗屁文明的历史”吧。《屎的历史》一书中,涉及大量文化背景,实在是幽默得有些让人吃力。 东郭子问庄周道在哪里,庄子回答说道无所不在,在东郭子一再追问下,庄子答道在蝼蚁,在秭稗,在瓦甓,在屎溺(《庄子·知北游第二十二》)。对于多米尼科·拉波特(Dominique Laporte)来说,无所不在的是权力,而屎溺正是剖解权力之道的利器。或许我们能够模仿庄子说“权在屎溺”。 -
人
大约五百年前,随着中世纪的结束和新大陆的发现,人类开始相继进入现代社会。“现代杜会”之不同于“古代社会”和“原始社会”,不仅因为时间上更“近”,而且首先是人的生存方式与生活理念的更“新”。就后一方面而言,“现代社会”乃是欧洲人在最近四五百年间特别是最后一百多年来通过对世界的征服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形态,是一种把“理性主义”、“人的主体性”以及“世界为一客观实在”作为基本生活信念的生存方式。这种理念和方式是前所未有的。 -
给莉莉的信
莉莉是本书作者艾伦·麦克法兰教授的外孙女,17岁,对世界之道充满好奇,经常向他提问:“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于是,教授写下这部专著,以30封信的形式,回答了莉莉的部分问题。身为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和教师,作者运用自己的丰富学识和经验,对莉莉的诘问给出了深入浅出、极富创造性的回答。 这30封信纵观人类历史,综览世界文明,笔锋的指向,从个人层面,直达哲学、宗教、政治等更宏观的畛域。莉莉的问题没有时间性,它们是每一个思考者——从青少年到成年人——的不朽困惑,同样,教授的回答也没有时间性,它们是每一个思想家的可能答案。因此本书面世后,立即在英国引起巨大轰动,评论界一致认为它即将或已经跻身经典宝库,成为英国为世界贡献的又一部杰作。目前本书正被多国翻译,被认为是了解世界的必读书。 -
中国各阶层的分析
邓小平说:“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28年过去,什么人先富了起来?国家垄断经营初步放开时期,双轨价格运行时期,金融资零起始时期,国有资产重组时期,为什么成为红顶商人聚敛财富的四大高潮?私营企业是怎样成为人人要吃的“唐僧肉”的?在贫富差异上,中国的基尼系数已逼近0.5,城乡收入差距之大已成世界之最,社会动荡的“黄色警戒灯”是何时亮起的?为什么说中国是“一个布满地雷的富矿”? 数据及答案,全在本书之中。 -
历史主义贫困论
《历史主义贫困论》一书对历史主义这种贫乏的方法作出了批判,提出了自己的一套方法,即用历史学的哲学来取代以往的历史哲学,其中心问题是历史学的成立其本身的哲学基础。 -
游的精神文化史论
本书是台湾学术丛书中的一册。书中以大量的翔实资料及生动的文笔就游的精神文化史论这一问题作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和研究。 本书内容全面,结构合理,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具有较高的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及学术价值。该书可供从事该项课题研究的人士参考阅读。 -
文化与符号权力
布尔迪厄是法国当代最重要的社会学家,也是在全球最有影响的社会学家。本书从追溯和厘清布尔迪厄的文化社会学的内在线索——文化与符号权力的关系为要旨。书中的主要观点是文化作为人类生存的本质特征是我们理解自我与本我,小我与大我,个我和世界关系的必经之途。文化是一种整体的生活方式的观念。它关系性地存在于象征性位置空间。全书逻辑严密深入浅出,是一部极高水平的学术专著。 -
礼物
在莫斯对“礼物”的分析中,根本问题是要探究人是如何与物以及通过物而与他人彼此互相关联的。通过对丰富的民族志资料的旁征博引,莫斯提出了以“整体性呈赠”为特征的“礼物经济”的概念,并与现代的、非人格化的商品交换体系相比较,提出了一个三阶段式的演进图式,并进而探讨了物权与契约等经济概念的源起及本质。 -
庶民研究
本书作者对许多历史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见解独到。其主要内容包括:论殖民地印度史编纂的苦干问题,工人阶级和工作状况的主认知条件,甘地及其对市民社会的批判,庶民的研究——解构历史的编纂等。另类视野观察历史,另类的眼光看待问题,另类的角度思考问题…… -
时代的精神状况
本书写于1930年。当时作者虽相当了解法西斯主义,但对国家社会主义几乎一无所知。当作者还在为书稿的完成而喜悦时,十分震惊地听说国家社会党人在1930年的选举中赢得了最初的胜利。书稿被搁置一旁有一年之久。因为我不想让它在我的三卷本《哲学》之有问世。《哲学》在1931年发表。该书发表后几星期,本书也出版了。 为了阐明那个时代,作者利用了仅属于那些特别岁月的事实材料,因而本书在许多方面感染了当时的气氛。尽管自它问世以来已发生了种种事情,但是若考虑一下今天的哲学状况和世界情景,那么作者认为,它在现在和当时一样有效。 作者为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 主张哲学是对存在的主观解释, 认为哲学应当为人的自由而呼吁, 应当注重人的生存, 并以此作为一切现实的核心。本书为其重要著作。 -
知识分子的背叛
这本书投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因西方知识分子背叛“永恒的原则“去侍奉政治党派那些伪神,从谴责的角度重新估价他们这一倾向。他谴责的那些背弃永恒真理的人,主要指右派,尤其是法西斯分子。他声称知识分子首先应当忠于真理而不是党派。他试图对效力于事业与效力于党派作了区分,并且拒绝各种类型的极权主义主张,因为这些主张会毁坏知识分子生活的独立自主性。 本书是法国哲学家朱利安·班达的代表作,也是一本专门研究知识分子问题的世界名著。全书四章,集中讨论了“政治的时代”、“政治激情的本质”和“知识分子的背叛”等三大问题。从篇幅上看,比起同时代学人动辄数十万言的大作来,班达的这本书只能算是一篇论文罢了。不不定期,就在这本小书中,班达活脱脱地向我们展现了19世纪下半叶至一战前后西方知识分子的心态史。 -
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
桑巴特在本书中探讨了那些使得资本主义而不是社会主义能在美国得到纯粹和完全发展的因素。其中包括了美国的地理和资源背景,美国的国民组成特性,美国人对钱财的贪婪品质以及国民的生活方式,独特的国民性。作者在书中通过朴素详实的论述和准确到位的数字论证了自己的观点。虽然这不是一部完整的对美国经济、社会生活的考察,但是作者仍然通过自己掌握的资料,对欧洲的国家,比如德国,和美国进行了对照,回答了美国为何没有社会主义的问题。 -
权力与繁荣
内容推荐 曼瑟·奥尔森在逝世前完成的《权力与繁荣》一书触及了他一生所关注的问题:为什么有些经济体表现如此抢眼,能够提供令人瞩目的财富与繁荣,而有些经济体却不能做到这点?不同类型的政府是如何阻碍或者促进经济增长的?以及,随着苏联体制的崩溃,为什么市场经济没有能够在前苏联东欧国家繁荣起来?在本书中,奥尔森认为政府在市场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私人契约与个人财产权利的可靠保护,取决于政府要足够强大以保证这些权利的实施,同时政府又要受到足够的限制以避免这些权利受到侵蚀。他在本书中提出的“强化市场型政府”概念是分析经济增长的一个前沿性概念,并且为金融危机后的亚洲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治理演变和经济政策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分析框架。 -
非正当性的支配
现代的社会是个“公民社会”,而“公民的概念,就西方史学而言,实与“市民”密不可分。在西方市民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城市共同体的出现,在韦伯看来,无疑是其中最具关键性的转捩点。然而,此一共同体得以形成,却又是奠基在与传统束缚——包括氏族的羁绊、外来政治支配等——的决裂上。韦伯用“非正当性的支配”来形容西方的城市,正是为了凸现出这些城市共同体支配权力的自主性,以及其权力来源之挣脱传统的“篡夺性”。这样一个市民社会的发展过程,是有意了解现代公民社会的读者不得不掌握的背景知识。 本书原为韦伯《经济与社会》一书第2卷第9章“支配社会学”的第7节。原标题为:“非正当性的支配(城市的类型学)”,以与前六节所讨论的“正当性的支配”作一对比。由于篇幅关系,我们将前六节列入《支配社会学》一书,此节则单独成为本书。 -
地图的力量
各色各样丰富的形象,变化万千,令人目眩,这就是地图的世界。树枝与石块,羊皮纸与金叶,纸张与墨水……几乎没有什么东西不曾被用来框架我们所居住的世界的形象。我们象鸟与蜂一样,在生命的姿态中舞出地图:在空气中勾勒,在岩石上描绘,在银器上雕镂,在纸页上印刷…… 地图所赋予我们的现实超出我们的视野、我们的掌握、我们的时间,那是一种我们别无他法可以获得的现实。地图使过去与未来得以呈现在我们面前,它使我 -
水岚村纪事
山村少年詹庆良的日记,曾经演绎过碧树红花中的人生梦想。它真实地描摹了一九四九年前后僻远山乡的社会生活,记录了特定历史情境中民众的内心体验:纯朴的乡村生活,独特的地方传统经验,天灾兵燹的迷茫和惊悸,下层民众的焦虑、失落,少年的欢乐与痛苦,……平凡而感人的个人世界,细腻的日常生活情节,一一道来。 富于戏剧性的是,五十多年后,少年日记不知如何辗转流入上海滩,又因缘牵合落入一位好事者手中。……原本并不指望能找到日记的主人,但当人们牵丝攀藤找到水云深处的那个小山村,在村口遇见的第一个人,竟然就是半个多世纪前日记的主人。……昔日的英姿少年,如今的陇亩老农,时光的交错令人浮想联翩;少年的梦想灿若春花,抚今追昔,如续前梦如访前生,一切往迹皆在苍茫明灭之间。老年的他,又曾留下怎样的记忆?知识是否真地改变了人的命运,还是命运本身就给人以不同的机遇?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