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社会学
-
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
本书主要讲述了:在生产力发达而先进的时代,一无所有的人必是少数。这样的时代,经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明白有责任,有义务,有使命关怀和体恤一无所有的人们的存在。最重要的是,它有能力,因为有能力渐渐富有经验。由阶级而细分为阶层的社会不再发生阶级斗争。对于中国而言,生产力正在摆脱落后,经济基础正在摆脱虚弱,商业时代正方兴未艾地孕熟着,阶级正日愈加快地分划为阶层……故曰阶层分析,而非阶级分析。 -
灵魂与心
本书系钱穆先生关于宇宙人生之重要论著。作者既涵咏中国古先圣哲遗言旧训,又体察西方诸端学说明其大要,剖切人生生死、魂灵、性命、心灵诸问题,发明文化传统中深奥蒙昧难以言传者,藉以修养心性,培正精神,导往光明与康坦之途。作者博通群籍,出入中学西学,以极浅近语言条分缕析,平和而中正,通透而不失坚实。 -
东方主义
东方主义(orientalism)这一概念,所关涉的是“西方”表述“东方”的理论和实践。这种表述,有长久的历史和其内在的逻辑结构。萨达尔此书,正是对这一历史和结构的一种梳理。在梳理东方主义的历史及其内在的逻辑结构的同时,萨达尔也梳理了晚近有关东方主义的诸多理论和批评,并讨论了东方主义在当代西方的深化和实践。 作者在文章中引用了西方思想史中俯拾即是的对于东方的诋毁和侮蔑之语,(其中包括了对于东方各种文化形态可笑而偏私的误解:对于中国、印度、伊斯兰等丑化描述)并对其进行了非常深刻和严厉的批评,并认为这些对于东方妖魔化的想像暗示了西方文明缺乏包容性和平等对待其他文化形态的信心。虽然作者引用的许多文字反映了西方人在认识东方的过程中非常荒唐、可笑,甚至是黑暗的一个侧面,其中也确实包含了许多污蔑、偏激的段落,但是,由于本书作者的观点是建立在对之进行批判的基础上,这些段落是本书的必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除了对于个别过于露骨、淫秽,或者反对的文字进行删改外,基本上还是保留了其原貌的,我们在阅读时一定要注意到这些部分,应该对于它们进行分析批判,对于其中将东方妖魔化的内容更应该进行批驳,这也正是本书最重要的目的。 -
槍炮、病菌與鋼鐵
為什麼現代社會中的財富和權力的分配,是以今天這種面貌呈現,而非其他形式?為何越過大洋進行殺戮、征服和滅絕的,不是美洲、非洲的土著,而是歐洲人和亞洲人?各族群間的生活差異為何如此之大? 對於現代人類、國家間的種種不平等現象,連史學家都存而不論。許多大家熟悉以及想當然耳的答案,在作者的論述中都產生截然不同的意義。本書提出的結論必然會引起爭議,但這只是個開端,引領我們用全新的角度來看世界。 作者是抽絲剝繭,解開種種歷史發展之謎,其巧心慧思與博學多聞,使本書讀來生動有趣,逐步帶領我們深思人類社會未來的命運。 作者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為知名的演化生物學家、人類學家及作家,本書與他的另一本著作《第三種猩猩》同時榮獲洛杉磯時報書獎和英國科普書獎,是一部人類的自然史;本書則是人類的文明史,兩書合輯堪稱為「人類大歷史」。 -
Writing for Social Scientists
Social scientists, whether earnest graduate students or tenured faculty members, clearly know the rules that govern good writing. But for some reason they choose to ignore those guidelines and churn out turgid, pompous, and obscure prose. Distinguished sociologist Howard S. Becker, true to his calling, looks for an explanation for this bizarre behavior not in the psyches of his colleagues but in the structure of his profession. In this highly personal and inspirational volume he considers academic writing as a social activity. Both the means and the reasons for writing a thesis or article or book are socially structured by the organization of graduate study, the requirements for publication, and the conditions for promotion, and the pressures arising from these situations create the writing style so often lampooned and lamented. Drawing on his thirty-five years' experience as a researcher, writer, and teacher, Becker exposes the foibles of the academic profession to the light of sociological analysis and gentle humor. He also offers eminently useful suggestions for ways to make social scientists better and more productive writers. Among the topics discussed are how to overcome the paralyzing fears of chaos and ridicule that lead to writer's block; how to rewrite and revise, again and again; how to adopt a persona compatible with lucid prose; how to deal with that academic bugaboo, "the literature." There is also a chapter by Pamela Richards on the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risks involved in scholarly writing. In recounting his own trials and errors Becker offers his readers not a model to be slavishly imitated but an example to inspire. Throughout, his focus is on the elusive work habits that contribute to good writing, not the more easily learned rules of grammar and punctuation. Although his examples are drawn from sociological literature, his conclusions apply to all fields of social science, and indeed to all areas of scholarly endeavor. The message is clear: you don't have to write like a social scientist to be one. -
鬼魅神魔
本書前四篇論文,從中國古代「鬼」論述的形成開始,論及「鬼」與「魅」這兩種概念自先秦以來的發展,乃至於動物在古代如何成為一種具有靈力的溝通人神的使者,或者是早期的工匠如何利用繪畫藝術材料來呈現精靈的概念,皆以人與鬼怪之間的關係為主要討論對象。 而進一步討論的是,佛教經典中有關於「魔」的概念和闡釋,唐人燒紙錢的源流,宋代士人的占卜活動,以及明清古典小說所呈現的神魔概念。這些論題雖不能涵括所有與鬼怪相關的概念和活動,但亦足以顯示,鬼與怪的概念在古代文化中為重要的組成素質,不論在文學、藝術、信仰,或者日常生活中都有它的影子,有時甚至扮演重要的角色。瞭解中國社會中的鬼與怪,更可以作為進入跨文化研究或比較研究的一扇窗戶。 -
江村经济
这是一本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专著,是根据对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它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同大多数中国农村一样,这个村庄正经历着一个巨大的变迁过程。因此,这本书将说明这个正在变化着的乡村经济的动力和问题。 -
忧郁的热带
这部抒情的、辛辣的、谜一样的作品不屑于依靠一些片段和残迹徒劳地去重新创造一种已经消失的地方色彩。本书的目的既在研究他人,又更要审视自身社会的道德。书中的观念剖析和历史叙述颇具历史冲击力,已在人类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可以称得上是经典著作之一。 -
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全二卷)
正如哲学家德特马・马林所说话的那样,几乎不曾有过任何一部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更为宏大的,反对那些二十世纪暴行之基础的思想作品。《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初版为1945年,其后马上成为哲学类图书中的畅销书,被译成多种文字,影响深远。在这部巨著中,波卡尔把笔墨集中于对柏拉图、黑格尔和马克思三个思想家的社会政治哲学的批判上,认为正是他们的思想构成现代极权主义的来源,但对于“开放社会”究竟是什么,却很少正面提及更没有加以系统说明。 -
现代化的陷阱
从平均主义盛行到悬殊的贫富差距,中国仅用了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面对贫穷,中国的传统文化游刃有余,然而面对财富,却捉襟见肘。在公平与正义的旗帜下,人们有充分的理由追问:财富是如何集中在素质低下者和品质恶劣者手中的,又对社会发展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当然不会一帆风顺。现在的问题是中国将如何通过深化改革,跨越诸如腐败、软政权化、分利集团化、地方恶势力以及黑色经济等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陷阱。 -
娱乐至死
内容简介: 《娱乐至死》初版于1985年,是尼尔·波兹曼的代表作之一。 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体育、商业和任何其他公共领域的内容,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而人类无声无息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心甘情愿,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乔治·奥威尔曾在《一九八四》中预言人类将会遭受外来压迫,失去自由;赫胥黎则在《美丽新世界》中表达了另一种忧虑:人们会渐渐爱上工业技术带来的娱乐和文化,不再思考。 《娱乐至死》想告大家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不是奥威尔的预言;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憎恨的东西,恰恰是我们热爱的东西! ---------------------------------------------------- 编辑推荐: 媒介文化研究大师尼尔·波兹曼20年经典畅销作品 通过电视和网络媒介 一切都以娱乐的方式呈现 人类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 最终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 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尼尔·波兹曼 ---------------------------------------------------- 媒体及专家评论: 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和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在书中的交互作用俯拾即是。《娱乐至死》是一本优秀的、令人不安的、引发思考的书,而且我敢说,它是一本必读书。它配得上经典的地位,尽管过了20年,但它比任何书都贴近时下。 ——蒂姆•查理斯(Tim Challies,Discerningreader.com) 《娱乐至死》在帮助我们看清(电视)屏幕里到底在发生些什么,在这一点上,它是最优秀的。那种画面,即便没有“文化灭亡”的末日预言,也足够阴郁了。 ——沃尔特·古德曼(Walter Goodman,《纽约时报》) 娱乐时代的当头一棒,尼尔·波兹曼的深刻预见。 我们今天已经处在波兹曼描述的世界里,处在一个信息和行动比严重失调的时代,在空前便利的电子传媒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聪明,也比任何时候都轻飘。《娱乐至死》的预言指向了我们今天的现实。 ——陈丹青 波兹曼在媒体研究领域是一位巨人,地位仅次于马歇尔·麦克卢汉。 ——安吉拉·佩妮,《抨击杂志》 波兹曼极具说服力地调动了心理学、历史学、语义学、麦克卢汉理论以及常识,阐述了一个触目惊心且颇具独创性的论题。 ——维克托·纳瓦斯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波兹曼在麦克卢汉结束的地方开始,他用学者的渊博与说书人的机智构筑他的见解。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尼尔·波兹曼的逝世给公共话语带来了某些寂静。一位博学的批评者,一位严谨的反对者,一位跟奔涌的发展唱反调的人,沉默了。回顾他令人惊叹的事业,你会发现他所做的每一件事的核心都是一连串问题……他希望你去思考,字母表是如何改变了口语文化的,印刷媒体给宗教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教育是如何创造了童年的,为何对标准的测试意味着对学校系统的激进反思。 ——彼得·卡瓦纳,《环球邮报》 作家、媒体批评家尼尔 ·波兹曼的去世并未得到应有的(新闻媒体的)重视。但这一点也没有让波兹曼吃惊。我们时代媒体批评领域最伟大的书之一《娱乐至死》是他写的……波兹曼比任何人都了解,电视无可挽回地改变了辩论的本质,娱乐如今在政界占至高地位。 ——吉姆·本宁,alternet.org 尼尔·波兹曼是一位传承伟大纽约传统的不可思议的讲述者……正如他说的故事一样,尼尔·波兹曼投入了一生来让我们停下来……他是一个和蔼谦恭的人,他绝对不会说,“我早就告诉过你了”。但是他的确告诉过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直至肺癌让他永远消声。 ——约翰·齐默尔曼,《纽约邮报》 我时常想起萧伯纳著名的诗句,理智的人适应环境,而世上所有的进步都依靠不理智的人。马歇尔·麦克卢汉是不理智的,兰斯是不理智的,尼尔也是不理智的。因为这样,所有美好的事才发生了。 ——保罗·莱文森,美国作家、福特汉姆大学教授 波兹曼是一个多产的作家,他在约二十本书和众多的采访和文章中展现了他的思想和他的优雅。这些作品都值得阅读和深入思考,有意或无意间你会将你读到的说给他人听。波兹曼是看穿了皇帝新衣的孩子,后来他长成了擅长表达的义愤填膺的教育者和社会消费者。 ——迈克尔·寇姆夫,《学院季刊》 波兹曼的每本书都是一本小册子,一本装了封皮的随笔:《童年的消逝》讽刺美国文化的幼稚化;《娱乐至死》讽刺娱乐业,以及娱乐业对观众造成的影响……他的知识分子姿态,他在公众环境中的表现,以及他伟大的天赋——极好的幽默,实质是一个开化人类在一个野蛮世纪进行的尝试,之后成了一个开化人在电视文化中的尝试。 ——杰伊·罗森,纽约大学教授 在波兹曼的书中,隐喻的作用一次又一次地得到体现。我们设立“尼尔 ·波兹曼隐喻奖”有两个目的:奖励一位纯熟使用隐喻的有天分的作者;纪念并推广波兹曼的作品,以及印刷思想。 ——锐透基金会 一本有才华、有力量、有分量的书。这是波兹曼抛出的严厉的控诉书,就我看来,他让人无法反驳。 ——乔纳森·亚德利, 《华盛顿邮报》 有些书是每个人都应该读而事实上很少有人去读的。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就是其中之一。他对于娱乐时代对公共话语质量的毁灭性作用的分析提供了非同寻常的锐利洞见,这种洞见深入了到技术塑形思想与文化的方式,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各方各面的琐碎化。 ——“潮起潮落” 出版于 1985年的《娱乐至死》是一本令人振奋的充满争议的书,它审视了电视对我们生活——更具体地说,是政治、文化和精神生活的——害处……本书有太多值得推荐的地方。它引发了许多思考,更让我们看到,电视是如何以某些方式侵蚀我们的公共话语甚至我们关于美好生活的整体概念的。 ——谢默斯·斯威尼,social affairs unit.org 它是声讨电视文化的檄文:难道我们要把自己娱乐死?这一声喝问绝非危言耸听,我深信它是我们必须认真听取的警告。 ——周国平 也许,文化拯救的希望就在于人类不断的自我反省之中,在于认真聆听波兹曼式的警世危言之中。 ——刘擎 《娱乐至死》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一个国家是在什么样的媒体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进入现代化的,这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很大的。 ——展江 -
文化记忆
《文化记忆》是扬•阿斯曼系统提出“文化记忆”理论的经典之作。全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了记忆(有关过去的知识)、身份认同(政治想象)、文化的连续性(传统的形成)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具体描述了在古代埃及、以色列和希腊三种高级文化中,有关过去的集体图像如何构成,对民族身份的确定和强化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文化记忆又是如何形成并发挥作用的。这一理论不仅为认识不同文明成长的内部机制和兴衰根源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也有助于澄清有关记忆与历史之间关系的模糊概念,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并定义历史真实性和客观性问题。 本书多次再版,被译成多种语言,并为作者赢得“德国历史学家奖”这一德国历史学界最高的荣誉。 《文化记忆》无疑应当被列入今年面世的思想最丰富的著作,作者的见解让读者耳目一新。——库尔特·罗伊曼,《法兰克福汇报》 这是一本立论不落俗套、论述层层深入、结论让人深思的必读书。——克里斯蒂安·迈尔 扬·阿斯曼跨越其专业埃及学的界限,对古代文化进行了纲要性的解读。不仅如此,书中深邃的剖析和令人信服的论证对我们正确理解当下自身的处境将大有裨益。——阿尔贝特·冯·西恩丁格,《南德意志报》 本书深刻阐述了记忆、身份和文化延续性之间的关系。阿斯曼认为,传统应当被视为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而正典和经典的确立是传统得以延续的先决条件。——戈尔丁·琼克,《元神》 -
穷忙
在美国,穷是一种原罪。 为什么人们越穷越忙,越忙越穷? 教育、医疗和住房,就业、税收和福利,乃至性别、地域和文化。 穷,永远都是一个“系统”问题。 普利策奖得主,聚焦美国“穷忙族”,看见“看不见的美国”。 这是被人们遗忘了的美国。 洗车工无车可开,银行职员的户头只有2.02美元,医学教科书女编辑十年的收入,也赶不上一个牙医。 这本书讲述的就是他们其中一些人的故事:他们的家人,他们梦想,他们的失败。而比他们更失败的,是他们的国家。尽管美国的富裕程度前所未有,尽管美国宣扬“劳动致富”的信条,低收入人群的问题却令这一切饱受质疑。 对于书中写到的大部分人来说,愤怒是一种奢侈。他们苦苦挣扎,筋疲力尽,找不到出路。他们的工资没有改善他们的生活,让他们脱离贫困,相反,他们为生活所累。人们常常用“穷忙族”来形容他们,而这个词本身就是个矛盾。 在美国,辛勤工作的人不应该是穷人。 美国的经济起起落落,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贫困人口的生活除了更显艰辛之外,基本没有改变。最富有的和最贫穷的家庭之间的资产净值差异加大,形成两级分化的局面。富人学区与其他学区的资源差距进一步扩大。因哮喘缺课的孩子更多了,享受不到医疗保险的人更多了,忍饥挨饿的人更多了,遭受牢狱之灾的人更多了,做底层工作的非法移民更多了。 美国人普遍不了解贫困的成因,因此也不清楚该如何解决贫困问题。他们信仰美国梦,认为即使是出身最贫寒的人也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但是,这也让人们找到了责备穷人的借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工资低是工人本身的错,因为工资低不过就是说明他的劳动价值低。在美国的大环境中,贫穷总是带有原罪的气息。 的确,在一个富有的国家当一个穷人,要比在一个贫困的国度当一个穷人,难熬得多。 -
旅行的異義
當旅人踏出腳步, 一場規模驚人的全球經濟、文化、生態大波動將隨之揚起。 從嗜好演變為產業,「旅遊」的影響無形中已和你我緊密相連 您可能不知道,觀光目前已是規模僅次於石油和金融、不容忽視的世界第三大產業,產值高達六點五兆美金,而且相關從業人數更多達全球總人口的十二分之一 。在本書中,曾任《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特派記者的伊莉莎白∙貝克以實際行動走訪世界各地,觀察過去曾被大眾認為不過是種「嗜好」的觀光旅遊行為,如何變成一項規模驚人的「產業」,而旅遊又如何對全球各國的經濟、生態環境以及文化交流或衝突,產生深遠影響。 你的歡樂是我的痛苦? 「觀光」對國家究竟是毒藥還是靈藥? •世界遺產吳哥窟因周圍旅館超抽地下水,造成地層日漸下陷,千年古蹟正緩緩崩解。當地政府為了觀光開發強制徵地,驅逐住民,但獲利的錢財卻是進了誰的口袋? •水都威尼斯老城區居民人口僅六萬,每年卻被迫面對兩千萬觀光人次如潮湧進門前。眼看家鄉淪為擁擠卻空洞的主題樂園,威尼斯人如何反擊? •遊輪旅行另人嚮往,但搭載人數動輒數千,航程中的髒汙廢水暗中排向何處?船東又如何大鑽法律漏洞,苛刻員工,謀取暴利? •哥倫比亞捨棄為美國市場供應牛肉的畜牧業,國家轉而發展綠色觀光,為何反倒更加有利可圖,帶進大量外匯? •波斯灣畔的杜拜金碧輝煌,但拔地築起這座夢幻之城的,竟是生活悲慘的南亞奴工;而從荒蕪之城變身大型購物中心的杜拜在贏得舉世注目之際,又失去了什麼? •犀牛標價一萬美金,大象六萬,面臨嚴重盜獵問題的非洲尚比亞國家公園,何以邏輯弔詭地開放遊客付費獵殺動物,以求動物保育? •當紅色中國大舉開放人民出國旅遊,對台灣和世界而言,帶著大把鈔票的來客會是財神上門,還是災難一場? 橫跨歐、亞、非、美四大洲,一趟探究「旅遊與觀光」的深度報導之旅,揭露歡樂與奢華之外的暗黑真相。 透過伊莉莎白∙貝克走訪十國四大洲的觀察、紀錄和訪談,「旅遊和觀光」這看似無形、規模卻是最為龐大,和你我息息相關,卻也可能最具破壞性的行為和產業,將在她深度與趣味兼具的豐富報導下,從社會公義、生態問題、文化侵略、經濟流動等角度,呈現出你我過去未曾深思的真實樣貌。 ■「貝克是大膽無懼的環球旅者,亦是十分優秀的新聞記者,點出的問題永遠犀利直搗核心!」──西爾維雅.娜薩(Sylvia Nasar),《偉大的追尋》與《美麗境界》作者 ■「貝克帶領我們進行一趟橫跨各洲的驚人旅程,告訴我們觀光業對全球繁榮有多重要。今後,預訂房間、登上艾菲爾鐵塔,或參觀旅遊景點時,你將會有截然不同的心境。」──札克利‧卡拉貝爾(Zachary Karabell),《超融合》作者 ■「一位優秀的記者以全觀視野帶領我們瞭解旅遊的各個面向以及它的未來。貝克不是給我們看一堆統計數字,而是帶我們環遊世界,一窺驚人數字底下的真相。」──史蒂芬‧白瑞爾(Steven Brill),《階級戰爭》作者 ■「深入淺出,令人讚嘆……在觀光產業中,形象就是一切,但貝克讓讀者看見奢華與歡樂之外的另一面,揭露從柬埔寨到美國,一個產業陷入失控的不堪陰暗面。」──《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
30岁后,为梦想寻找现实的出口
《30岁后,为梦想寻找现实的出口》讲述的是你的故事,我们的故事,普通人的故事。从别人的故事里寻找感悟,从别人的经历里找到自己的方向。 30多岁、不再年轻的年轻人、还未中年的中年人,是什么样的一代人? 20世纪20年代初,他们是“迷惘的一代”;40年代末,他们是“垮掉的一 代”;60年代,他们是“反叛的一代”。 在今天,在中国,他们有一个新名字:“三明治一代”。他们上有老、下有小,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也面对着现实的“压力山大”。他们夹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夹在父母和孩子之间,夹在上司和下属之间,夹在城市和故乡之间,夹在工作和创业之间,面对工作、婚姻、创业、自我、责任…… 他们职业不同、背景各异,一些人被生活打败了,一些人寻找着更好的选择,追寻内心的价值,在困难与压力下坚持梦想,去实现“生活在别处”。 《30岁后,为梦想寻找现实的出口》写下了他们的故事,记录了他们的抉择和坚持。这些故事,也是你我的故事。 -
我们应有的文化
编辑推荐: ★在一个文化溃败的时代,如何延续伟大的人文主义传统? ★“最后的人文主义者”、史学大师雅克•巴尔赞,凝结一生思索,将他对时代和文化的洞悉嘱托后世。 ★史诗巨著《从黎明到衰落》之后,美国国宝级历史学家雅克•巴尔赞最具代表性的力作,凝结毕生阅历、胆识、想象、智慧而成的文化卓见。 ★唐德刚、余英时、夏志清、李欧梵、甘阳、张闳等重要华人学者一致推崇。 终于,让我们感到慰藉的是:只要人类存在,文明及其所有成果都会以萌芽的状态存在。文明并不能等同于“我们”的文明。重建国家和文化,无论是现在还是其他任何时候,都是我们的本性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比渴望和悲叹更有吸引力。 ——雅克•巴尔赞 -------------------------------------------------------------------------- 内容简介: 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化的真正价值?文化繁荣的源泉何在?现代文化正遭受哪些致命的威胁? 在这本不可或缺的重要著作中,史学大师雅克·巴尔赞基于毕生的思考对此作出了振聋发聩的论述。他指出,文艺复兴以来的现代文化正在衰落之中。1500年之后,人类历史上最光辉的一页,或将成为过去。 从人文到艺术,从历史到哲学,巴尔赞全面考察了现代文化的衰颓迹象:在专业化的支配下,人文学科被学术研究侵蚀,丧失了其人文气质,沦为纯粹技术性的分析;文化被委托给专家,成为谋生手段,成为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不再是大众完善自己精神的财富;艺术成为功利性的收藏活动,人们没有对艺术的真正理解,却为其疯狂飙升的价格而蠢蠢欲动;知识则转变可随时检索的信息洪流,人们专注于占有事实而不是领悟语境或者意义…… 将来,是新黑暗时代的到临,或者是新的理想、新的文化的创生?巴尔赞并没有售卖廉价的预言,而是努力让我们重新理解现代人和现代文化的境况。他坚信通过回顾过去500年“伟大卓绝的成就和令人痛心的失败”,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过去,并且用它来创造一个新的现在”。 巴尔赞曾自称为一个“快乐的悲观主义者”。确实,在这些黯淡的语言之下,却饱含了炽热的激情和强大的生命力。 清晰的判断、深邃的洞察,还有必不可少的典雅文字,让《我们应有的文化》成为雅克·巴尔赞这位“风趣、博学、大胆的人文主义者”的文化宣言,更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对于任何希望理解文化或者对现有文化感到失望的读者而言,《我们应有的文化》无疑是必读之选。 -------------------------------------------------------------------------- 媒体评论: 巴尔赞不满足于谴责黑暗,他还不知疲倦地支持“文艺以及求真能够获得自由”这一信念。 ——托马斯·文奇盖拉(Thomas Vinciguerra,哥伦比亚大学历史教授) 巴尔赞的文化研究和广博兴趣是无可匹敌的。就像其历史杰作《从黎明到衰落》中介绍的狄德罗一样,他对人类思想所触及的几乎任何领域都有所涉猎,了解最新的研究发展状况,能做出中肯在行的评论。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这本书思想丰饶,启人深思,充满大量鲜为人知却又息息相关的细节。对评论者而言,很难对它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我们应有的文化》能解答你的所有疑问,甚至包括那些你未曾想到并提出的问题。而且,所有这些都以一种独特的叙述风格呈现出来,循循善诱而非信口开河,简洁明晰而非索然无味,温和开放而非狂妄独断。 ——《美国观察者》(The American Spectator) 巴尔赞支持对文化艺术的智性直观和自发创造,反对对艺术家的盲目崇拜和美化吹捧,反对对语言的轻率侵蚀…… ——《纽约时报书评》(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巴尔赞的精巧散文……颂扬了法国哲学家帕斯卡所说的“敏感性精神”——面对文化时心灵的直觉或敏感。 ——《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 -
关键词
《关键词》是梁文道先生既《常识》《我执》之后最新文集,以一个关键词语生发开去,谈论时下的一个事件、现象,分析背后的逻辑,更探讨深处的历史和政制。 梁文道的文字既有散文的轻松晓畅,又不时出现匕首和投枪式的准确犀利。《关键词》的话题涵盖过去几年许多的热点事件,比如幼儿园杀人、校长案等;或者是许多热议的社会现象,比如炫富、媚俗等等,而所有这些事件或现象背后的议题都仍然深深地牵扯着当下的现实。 -
这个时代的无知与傲慢
《这个时代的无知与傲慢:索罗斯给开放社会的建言》内容简介:索罗斯是当代西方著名的哲学家卡尔波普的学生,他的思想和世界观深受其哲学思想影响。他在《这个时代的无知与傲慢:索罗斯给开放社会的建言》一书中谈到了其对人类行为的易错性,思维与真相等问题的理解,认为“我们身处一个不完美的社会,人类行为具有彻底的易错性”,试图从认识论层面重新激发人们对当今世界的看法。 索罗斯还在书中谈到了自己对911事件、反恐战争、以及美国民主自由世界观的看法,针砭时弊地指出这个时代缺陷———暴政、暴戾、无知以及傲慢;同时,也提出了他对开放世界的谏言。 -
可操作的民主
南塘村的意义超过乌坎,越过小岗村,它昭示着中国真正民主时代的来临。 自五四运动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至今,九十多年过去了,“民主”作为口号深入人心,但实际操作起来仍困难重重。大家好像都很懂民主,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做。 罗伯特议事规则规定了民主制衡的程序细节,体现的正是权利、法治和民主的精神。其核心原则,就是要“谨慎仔细地平衡组织和会议当中人或者人群的权利”。总之,它提供了一种可以让“民主”付诸行动、拥有可操作的策略与程序的可能性。 但在中国,议事规则的精英特质和中国农村的草根现实相去甚远,因此,议事规则能够最终走进基层,并在基层决策过程中起到作用,尽管它可能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至少能让民主真正由口号变为解决争端和分歧的有效实践活动,真正实现无权威状态下的平等自治。南塘实验的最大意义,在于迈出了这关键的一步。 什么样的问题才可以拿来讨论?——动议可行原则 总是“领导说了算”如何应对?——主持中立原则 有人不表态想当“老好人”怎么办?——弃权无效原则 老六(张立宪)、杨利川联袂推荐 精英与草根相结合,运用罗伯特议事规则,让民主变成可解决具体问题的有效行为方式。 民权何由而发达?则从固结人心、纠合群力始。而欲固结人心、纠合群力,又非从集会不为功。是集会者,实为民权发达之第一步。——孙中山(中国翻译运用罗伯特议事规则第一人) 中国人要民主要了上百年,走过了曲折的道路,付出了血的代价。假如民主有一天真的来临,我们该如何拥有呢?我们该如何行使手中的民主权利?我们又该如何尽到民主的义务?这个时代不可能截然地分为没有民主的黑夜和拥有民主的白昼,在夜与昼之间,如果我们不进行学习,未经培训,那么民主的曙光也许永远也不会出现。 ——老六(张立宪) 人们都承认,民主是个好东西,但是对于普罗大众,民主可以获得吗? 这本书告诉我们,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发乎人情,顺乎常理,本来就在民间。 不过,民主也是技术活,它也需要学习和训练。民主的细节决定民主的真实,没有操作细节的民主往往意味着欺骗,可操作的民主才是民主的真正落实。 南塘合作社的村民们,正在证明着这个道理。 ——杨利川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