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社会学

  • 近代中国城市与大众文化

    作者:姜进、李德英 主编

    本文集试图从都市大众文化角度来重新建构中国近现代史。 它的意义可从三个方面来说:1.都市大众文化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在我国,由历史学界来组织,并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研究都市大众文化,才刚刚开始, 但是进展很快。2.关于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的研究,国内研究的内容到现在为止基本上是思想史和学术史,大众文化史的东西很少。但没有对近现代城市发展的研究,就不可能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一个全面和深刻的认识。3. 都市大众文化史的研究也对传统的史学方法论提出了新的挑战。 本文集是上述领域之最新研究成果。 目录: 1. 导言 /周锡瑞 城市空间的建构 2. 从“休谈国事”到“茶馆政治家”——民国时期的成都茶馆与公共政治/王笛 3. 公共空间与大众文化:以近代成都少城公园为例 /李德英 4. 空间政治:道路与意识形态日常化——以民国城镇中山路及三民主义道路系统为考察中心 /陈蕴茜 城市与地缘社会 5. 清末粤商所建戏园/戏院初探 /程美宝 6. 李劼人1930年代“大河小说”中的成都历史记忆与想象 /吴国坤 7. 近代景德镇瓷业的经营环境及瓷都的演变 /罗苏文 城市生活、休闲与情感 8. 户外寻乐:二十世纪初年北京的休闲,社会空间及监控妇女 /程为坤 9. “世界亦舞台”:民初成都的戏剧与文人——以《娱闲录》(1914-1915)剧评为中心 /周鼎 10. 校园里的“闺阁”:一位成都女校学生日记中的情感世界(1931-1934) /王东杰 革命、战争与大众文化 11. 辛亥革命的生意——以上海为的讨论(1911-1913) /瞿骏 12. 川剧界对于抗战的反应(1937年7月-12月) /李贤文 13. 五十年代杭州的城市革命和文化磨合 /高峥 城市空间的社会主义重建 14. 从“非法堕胎”到“计划生育”——从建国前后性生殖言论的变迁看公私界线的重构 /小浜正子 15. 空间的生产与空间的转移——上海工人新村与社会主义城市经验/罗岗 16. A Community of the Dispersed: The Culture of Shanghai's Neighborhood Stock Markets /邵勤 评论 17. 追寻已逝的街头记忆——王笛著《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 /马敏 18.都市文化史语境中的“海派”电影与文学关系 /张英进 19.从精英到大众:近年美国中国城市史研究的“从上到下”取向 /卢汉超 20.重读雷德菲尔德的城市论 /陈波 结论 21.中国近现代城市大众文化史研究问题 /姜进、李德英
  • Outliers

    作者:Malcolm Gladwell

    In this wide-ranging third installment of Malcolm Gladwell's exploration of how people and social phenomena work, the New Yorker journalist takes a close look at what constitutes high levels of success. That is, what makes people at the top of their respective fields get there? As we've come to expect from Gladwell's previous books, the answer to the question is a bit complicated. He says that upbringing, culture and even random luck have something to with success, but there is another important quality that anyone can control. Two chapters are dedicated to the "revelation" that IQ is only a baseline quality and success has little to nothing to do with having a high IQ or a low IQ. Rather, success is substantially a product of cultivating a high degree of what Robert Sternberg calls "practical intelligence" or what most refer to a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Gladwell uses the example of Nobel laureates coming from unknown schools as often as ivy league schools. At this level of mastery IQ is no longer a factor. Success has little to do with where you were educated and everything to do with your level of practical/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willingness to put in the 10,000 hours of practice required to reach mastery of your field. All in all, it's an interesting read that isn't too heady and goes by pretty quickly, as the interesting anecdotes are what you would expect from Gladwell.
  •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生活

    作者:[法]菲利普·贝尔捷

    本书独辟蹊径,通过披览《人间喜剧》,深入挖掘19世纪法国社会的世情百态。从贫民百姓到达官显贵,从外省到巴黎,从乡野房舍到豪华舞会,巴尔扎克的生花妙笔使其鲜活,加上菲利普·贝尔捷的机智点评,使本书于轻松愉快中展现19世纪法国社会的传奇色彩,并洞悉其背后深刻的历史根源。 第一章 “创造真实” 第二章 物种和空间 第三章 家庭生活 第四章 艰苦劳作 第五章 优雅的生活 第六章 饮食 第七章 消遣 第八章 两个特别的日子 第九章 巴尔扎克不仅仅是巴尔扎克,远没有完结 附录一 作者其余主要作品 附录二 相关参考书目 译后记
  • 论小说的社会学

    作者:戈尔德曼

  • 文化与无政府状态

    作者:[英]马修·阿诺德

    19世纪后叶英国著名诗人、文学和社会评论家马修·阿诺德的代表作。作者将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人分为野蛮人(贵族)、非利士人(中产阶级)和群氓(平民),抨击了他们的自满、庸俗和拜金主义,倡导以美与智的文化(通过阅读、观察和思考通向天道和神的意旨)来对抗随心所欲、我行我素的个人主义与工业主义所导致的缺乏秩序、准则和方向感的无政府状态,以期实现“文化、人性整体和谐、全面发展的完美",从而确立国家的观念、集体的最优秀的自我,和民族的健全理智。
  • 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作者:[美] 詹明信,张旭东 编

    本书辑选詹氏的九篇重要论文及三篇附录,反映了詹氏理论的框架和中心思想,在后结构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这两个似乎互相排斥的领域、詹氏进行了结合的尝试,并据此奠定了自己的地位。在他看来,理论的深刻含义不在于其自成体系,而在于理论所揭示、所叙述的问题。他对资本主义的文化设置和逻辑进行了解构性的分析,并运用“辩证法”的叙事原则,重新审视人与环境及历史变化的无穷尽的搏斗。
  • 爱经(一部传世的爱情圣经)

    作者:奥维德

    本书是古罗马文学史上一部独特的书,属于外国争议文学名著之一,是一部大胆绮靡,爱欲抒发的文学经典。因为曾经是禁书,所以流传下来的古抄本很少。
  • 大量流出

    作者:许舜英

    就文字来说,《大量流出》是一种可称之为“许舜英文体”的呈现,如果大家够熟悉意识形态的广告,就了解那种特殊文体的魅力,似诗非诗,像一则则的偈语,透过影像文字和声音构成了一个叫人迷惑的世界。 就思考问题的角度来看,《大量流出》无疑是资本主义商品市场的观察笔记,广告在资本主义最高层所接触到的一切商品化极致发展的观察,许舜英那种主客不分的叙述,叫无缘触及那个世界的人们,见识到物质化、超级败家、无任何温良恭俭让的消费人类。 就与读者接触的接口来看,陆智昌相当有功力的装帧设计,为大家呈现了一个恰如其分的阅读空间,精心搭配的视觉元素,精雕细琢的阅读韵律与情绪,在这本书中,读者终于见识到许舜英文体最佳容器的呈现方式。
  • 城市的精神

    作者:[加] 贝淡宁,[以] 艾维纳

    从乡村到城市,从城市到全球,人类正在经历高度的城市化和全球化的进程,城市的同质化越来越严重,漂泊和乡愁成为人类共同的命运,越来越多的人或主动或被动选择在城市落脚。如何认识一个城市,如在城市成就自己的美好生活?本书两位哲学家用街头漫步和聊天的方式考察了世界最具吸引力的九大城市:耶路撒冷、蒙特利尔、新加坡、香港、北京、巴黎、牛津、柏林、纽约,不仅描绘了每个城市丰富多彩的历史,还从小说、诗歌、传记、旅游指南、建筑标记及作者的亲身经历等多种素材中撷取资料论证其观点,论述了每个城市的精神是如何体现在各自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生活中的,大城市的历史、文化和政治中探寻九种独特的城市精神,这些城市通过保有独特的精神而在全球化过程中保有的独特的个性,给予在城市生活的人最重要的身份认同,读者可以看到身处城市的人对城市精神的自豪感是如何抗衡全球化带来的同质化倾向和遏制民族主义泛滥的主题。
  • The Stranger and the Chinese Moral Imagination

    作者:Haiyan Lee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China has become a dramatically more urban society and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people have moved residence in the process. Family and communal bonds have been broken in a country now known as "a society of acquaintances." There has been a resulting breakdown of civility and trust in contemporary China, and the new market economy doesn't offer any solutions. This book investigates how the Chinese have coped with the condition of modernity in which strangers are routinely thrust together, testing the moral limits of a society known for the primacy of blood relations and familiarity. Haiyan Lee dismisses the easy answers claiming that this "moral crisis" is not merely smoke and mirrors conjured up by paternalistic, overwrought leaders, policy makers, and scholars, nor should it be simply chalked up to the topsy-turvy of a market economy on steroids. Rather, Lee argues that the perception of crisis is itself symptomatic of a deeper problem that has roots in both the Confucian tradition of kinship and the modern state management of stranger sociality. This ambitious work is the first to investigate the figure of the stranger—foreigner, peasant migrant, bourgeois intellectual, class enemy, dangerous woman, animal—across literature, journal articles, film, television, and popular museum exhibits. Lee's aim is to show that hope lies with a robust civil society in which literature and the arts play a key role in sharpening the moral faculties and apprenticing readers in the art of living with strangers. In so doing, she make a historical, comparative, and theoretically informed contribution to the on-going conversation on China's "uncivil society."
  • 科技想要什么

    作者:[美] 凯文·凯利

    在《科技想要什么》一书中,凯文•凯利向我们介绍了一种全新的科技观。他认为,作为整体,科技不是由线路和金属构成的一团乱麻,而是有生命力的自然形成的系统,它的起源完全可以回溯到生命的初始时期。正如生物进化呈现出无意识的趋势,科技也是如此。通过追踪这些长期趋势,我们可以对“科技想要什么”有所理解。 凯文•凯利预测了未来数十年科技的12种趋势,包括创造大脑这一得寸进尺之举。不过,为了让人类创造的世界实现收益最大化,需要对这种全球体系产生的问题和代价保持敏感。凯利详细讲述了值得我们学习的阿米什“早期使用者”和其他批判科技自我主义倾向的人所具有的智慧。 凯利的新科技理论提供了三种实践经验:通过倾听科技的需求,我们和我们的孩子可以更加出色地做好准备,迎接必将到来的科技;通过采用主动融合原则,我们可以驾驭科技,使之发挥最大作用;通过遵从这种类生命系统的长期原则,我们可以获得它的全部馈赠。 凯利令人吃惊地宣称,现在人类已定义的生命形态仅包括植物、动物、原生生物、真菌、原细菌、真细菌六种,但技术的演化和这六种生命体的演化惊人相似。技术应该是生命的第七种存在方式。技术是生命的延伸,它不是独立于生命之外的东西。 这是一部关于科技的巅峰之作,必定会成为现代思想体系中的一座里程碑。
  •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作者:马克思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被恩格斯称为“一部天才的著作”。马克思分析当时法国的“活”的历史,不仅入木三分,而且不同于以往的历史著作,即别人回忆和总结历史,而马克思则因为运用了唯物史观,因而在这部著作中,就像是在云层俯视一样,精准地分析了路易·波拿巴的独裁的图谋,马克思还分析了法国农民、工人、资产阶级民主派、共和派之间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乱象背后的玄机,从而为读者剖析了当时的法国缘何让一位野心家堂而皇之地实现了其逆历史而行的称帝企图。 此版本为注释插图版本,200多幅珍贵精美插图和众多注释,让每个人都能在阅读这部马克思旁征博引之作时,更有收获,更有思考。
  • 落腳城市

    作者:Doug Saunders 道格‧桑德斯

    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正在進行最終的大遷徙。 這群來自鄉間的人口在世界各城市落腳。 他們即將開創全球政治與文化的新秩序。 他們是明日經濟繁榮之地的重要開拓者。 他們將改變你對「全球化」的認知及看法。 他們的遷徙與落腳,將揭開世界未來的嶄新局面。 在這本壯闊宏觀的著作裡,得獎作家道格.桑德斯帶領讀者踏上一場詳盡的旅程。 足跡橫跨五大洲的三十座城市與鄉村,見識當地的住民和社區,不管是他們的慘痛經歷或是成功經驗都正在改變這個世界。 當全世界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在進行一場勢不可擋的城鄉遷移,而遷徙過程是讓新移民向上提升的社會流動,或是落入更邊緣、更難掙脫的境遇,前瞻的移民政策和落腳城市的縝密規劃,成為當代與氣候變遷同等重要且不容忽視的課題,城市化是全球趨勢,如何將社會本身視為資本的形式,成為生氣勃勃的有機體,道格.桑德斯援引學術界最新的發展,進行鉅細靡遺的研究與調查,落腳城市絕不是好籃子與壞籃子的選擇,但未來究竟是走上經濟文化盛世的誕生地,或暴力衝突的爆發處,則完全取決於現今我們是否有能力注意到這樣的發展,以及應有的具體行動。 桑德斯的發現結果將扭轉了我們對遷徙、城市、人口成長、外援與政治的看法,並以豐富動人的理論與故事,洋溢著深刻的人性關懷為落腳城市與新住民提出新的思考面向與改變的契機!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正在進行最終的大遷徙。 這群來自鄉間的人口在世界各城市落腳。 他們即將開創全球政治與文化的新秩序。 他們是明日經濟繁榮之地的重要開拓者。 他們將改變你對「全球化」的認知及看法。 他們的遷徙與落腳,將揭開世界未來的嶄新局面。 在這本壯闊宏觀的著作裡,得獎作家道格.桑德斯帶領讀者踏上一場詳盡的旅程。 足跡橫跨五大洲的三十座城市與鄉村,見識當地的住民和社區,不管是他們的慘痛經歷或是成功經驗都正在改變這個世界。 當全世界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在進行一場勢不可擋的城鄉遷移,而遷徙過程是讓新移民向上提升的社會流動,或是落入更邊緣、更難掙脫的境遇,前瞻的移民政策和落腳城市的縝密規劃,成為當代與氣候變遷同等重要且不容忽視的課題,城市化是全球趨勢,如何將社會本身視為資本的形式,成為生氣勃勃的有機體,道格.桑德斯援引學術界最新的發展,進行鉅細靡遺的研究與調查,落腳城市絕不是好籃子與壞籃子的選擇,但未來究竟是走上經濟文化盛世的誕生地,或暴力衝突的爆發處,則完全取決於現今我們是否有能力注意到這樣的發展,以及應有的具體行動。 桑德斯的發現結果將扭轉了我們對遷徙、城市、人口成長、外援與政治的看法,並以豐富動人的理論與故事,洋溢著深刻的人性關懷為落腳城市與新住民提出新的思考面向與改變的契機!
  • 尋路中國

    作者:何偉

    榮獲2010年度 經濟學人十大好書。 亞馬遜書店百大好書。 紐約時報百大好書。 通過什麼來了解中國?何偉(Hessler)這一次選擇了汽車。嘟嘟——這個紐約客記者租了一部美國產的切諾基吉普車,開始了他的尋路中國之旅。在第一部裡,他選擇了沿古代中國橫貫東西的城牆而行(沒錯,它今天被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者塑造為長城),這裡崎嶇難行,本非道路,古老頹敗的城牆承載了古今殊途的意涵:古代它是中國抵禦胡人的工具,今天抵禦胡人的城堡沒落荒廢,人們沿著新修的路去了南方尋找機會。第二部裡,汽車潮和旅遊熱沿著新開的道路湧向了長城腳下作者居住了二載的一個鄉村,他透過這個叫做三岔的村莊,具體而微地呈現了新興商業力量和傳統政治力量如何左右它,如何左右這裡的村民。第三部裡,他沿著十車道高速公路來到一個個南方雨後春筍般混亂成長的工業城市,圍繞著一台山寨版胸罩調節扣機器發生的諸多有趣故事,他明白了什麼是中國版本的工業革命。還有什麼比這更不可思議呢?一座座山被削平變成了工廠,種植柑橘和小麥的手開始給女人做胸罩,成功就在眼前,如果不沿著路往前走,就無法抵達,而更主要的是,他們已經無法返回。 本書最打動讀者的是對眾生深入到本質的刻畫,何偉真實再現了這個時代裡很多中國人特有的空洞感:周遭變化太快,應接不暇,為之所累,而迅速的變化也帶來了太多的不確定。簡言之,這不是一個關於汽車和道路的故事,而是一部處於瘋狂移動狀態中的國家的浮世繪,更是一部中國如何被莫名快速的力量所驅動和駕馭的深入記錄。是的,在中國,每個人都在路上。 「誰能弄明白這樣一個世界?」 我們向正在努力尋找答案的何偉表示感謝。
  • 物语三千:复活平民的历史

    作者:沈继光,高萍

    温故影像“沈继光•残片图本系列”之《物语三千——复活平民的历史》。 乡土社会学大家费孝通说:“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在一个地方生下根。” 学者张冠生(费孝通助手)说:“曾经,它们仅是浩瀚中的一滴……如今,可怜巴巴一片,却成文化标志。” 沈继光说:“老物件的记录收集,对普通人来讲,是贴近的、亲切的、虔敬的、温厚的,是对人性的抚摸和吟唱。”“给普通平凡的事物,增加意义,也许这就是生活,就是生命。” 从2001到2004年,沈继光涉足燕赵、中州、三晋、巴蜀等地的村落古镇,将镜头对准那些与普通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琐碎物件,“生活用品”褡裢、火镰、鞋拔子、烟丝袋、煤油灯等等,“劳动工具”犁、耙、锄、镐、石磨、碾子等等,拍摄了1200多幅图片。本书选取其中420多幅老物件照片和13万字的图片说明及随笔感言,以此记录一种不能复现的生存形态、生活方式。全书24个专题,从“燕郊山村”、“中州古镇”,到“阿坝藏居”、“三晋高墙”,从“驭牛饲马”、“凿井而饮”,到“学闲游戏”、“木轮远行”,“收复人类的生活,成为人类的遗产”,读者可透过具体的物的历史,切实感受到生活的质地。
  • “她”字的文化史

    作者:黄兴涛

    胡适认为:“学问是平等的。发明一个字的古义,与发现一颗恒星,都是一大功绩。”本书从社会文化史的视角,围绕“她”字诞生前后的争议,尽可能多地呈现有关“她”字的各种“故事”,揭示关于“她”字的来龙、不同设计方案的争论、最早的书写实践、文化意图及其在实践中出现的各种认同问题的具体生动的过程历史,努力将“叙事”与“考证”相结合;同时以插图的形式,呈现当年“她”字及相关文字早期被实践或论争时的原始样态,以及运用者的风貌,希望能带给读者以真切的历史现场感,呈现“人”、“场景”和“历史内涵”多元互动的研究路径,堪称近年来中国文化史研究的杰作。
  • White Noise

    作者:Don Delillo

    The twenty-fifth anniversary edition of one of the most iconic novels of our time-now in a dazzling graphic package Winner of the National Book Award, "White Noise" tells the story of Jack Gladney, his fourth wife, Babette, and four ultraA-modern offspring as they navigate the rocky passages of family life to the background babble of brand-name consumerism. When an industrial accident unleashes an "airborne toxic event," a lethal black chemical cloud floats over their lives. The menacing cloud is a more urgent and visible version of the "white noise" engulfing the Gladneys-radio transmissions, sirens, microwaves, ultrasonic appliances, and TV murmurings-pulsing with life, yet suggesting something ominous.
  • 大实话

    作者:张鸣

    《大实话:历史与现在》是作者最新的历史观察与时评文章集,张鸣写史,总能把历史堆里那些已经被遗忘的事件诙谐地表达出来,原滋原味的端到读者桌上。读者读到的,不仅仅是历史,更多的是现在。他的随笔集都是以讲故事为主,文字浅如白话,幽默有趣,然而尖锐,看着是在讲历史上的那点破事,读者脑子里反应出来的却是熟悉的当下,说古是为了讲今,历史只是材料,当下才是真正的落脚点。在这本新书中,“说今”的份量更多了,直指当下。 比如,讲隋炀帝的排场时,张鸣说,炀帝为了向外人证明中国的富庶、国人的好客,下令正月十五起,一个月内,整个皇城张灯结彩、通宵达旦,外人的酒饭食宿全免,而国人却往往衣不蔽体、路有死骨。排场的结果是,没几年,隋就亡了。张鸣说到当今官宦子弟把持政府体系时,疾呼,“为官者,尤其为高官者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能把平民上升的路给堵了,全留给了自家人。”
  • 色情消費啟示錄

    作者:Pamela Paul

    色情融入日常生活,已到了無所不在的地步──商品廣告胴體橫陳,標題露骨的郵件灌爆信箱,猛男秀與AV女優堂皇登上闔家觀賞的新聞時段,就算你不租A片,不上色情網站,不代表你就能自外於這波色情狂潮。 過去,色情難登大雅之堂,只能私密地流傳,支持色情與反色情的辯論,也多半圍繞在身體自主權、情慾解放、言論自由與性犯罪等範疇。如今,色情搖身一變成為時尚,與行銷手法結合,堪稱無處不見、俯拾皆是,看待色情的角度,勢必也得有所調整。 色情大行其是,當社會大眾被迫全員消費,對我們究竟會產生什麼影響?作者發現,人造的情慾影像,已經逐漸取代個人的想像空間。色情主導了觀看者應該如何幻想、如何從自己的身體獲得愉悅,甚至如何維繫所謂「完美的」兩性關係。兩性對親密關係的期待,早已悄然起了變化。色情的消費尺度,更是今非昔比。 透過百餘次訪談與民調,藉由男女兩性、不同程度的色情消費者現身說法,《色情消費啟示錄》從「人為何需要觀看色情」的角度出發,得出一幅令人大開眼界的色情時代眾生群像,更勾勒出色情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價值觀與兩性相處的模式。
  • 红楼梦与中国旧家庭

    作者:萨孟武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萨孟武先生以研究社会文化的角度来解读《红楼梦》,引领读者深入贾府的家庭生活,重新认识中国传统家庭,剖示传统社会的文化与伦理格局,演绎社会风气的流转,见解精微,启人心智,是一部别开生面、言近旨远的大家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