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社会学

  • 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

    作者:杜赞奇

    本书视野宏阔而不失精深,既能以全球眼光审视近现代中国历史,又能从关键之点切入,洞察细微,把握要害,融世界与中国、历史与现实、思想文化与政治实践和政治制度等诸多因素于一体,是自20世纪70-80年代国际学术界“语言学转向”和美国汉学界“在中国发现历史”思潮出现以来较具代表性的学术著作之一。
  • 中国封建社会

    作者:瞿同祖

    作者始终以封建社会的全部社会现象为讨论的对象,注意其整体的社会结构及功能;不论我们以为封建社会发生于何时代,崩溃于何时代,此文都不失为我国封建社会制度概括的描写。详细内容因时代不同或有变更,特征或一般的现象却是不会变的。从这一点来看。这篇论文,是对于研究我国封建制度不无参考价值的。
  • 青春无羁

    作者:乔恩·萨维奇

    任何时代,青年都以其敏感的触觉、激进的行动来应对时代浪潮。他们同时是勇敢的先锋、易受蛊惑的信徒、战亡者和享乐者……这一部青年运动史和20世纪欧美各国最动荡的历史交织重叠,为历史提供了新的注解。作者描述了童子军、候鸟运动、希特勒青年团等不同时期的青少年组织,以及从“摇摆女郎”、“阻特装青年”到“迷惘的一代”的各种青年类型,为我们呈现了欧美两大洲青少年社会运动发展的整个历程。 通过对个人证词、虚构作品、流行文化、媒体报道和政府政策的深入考察,作者描绘出人们如何试图定义、说明和控制青春期的历史,更是青少年如何努力发出真实声音、追寻理想并摆脱成年人控制的反抗史。 青少年由于自身的特质,一直被认为能代表未来:大众媒体持续不断地将青少年塑造成为天才或怪兽,这说明了成年人对将要发生的事情充满希望和恐惧。为了循规蹈矩者而忽视那些站起来的先锋就是拒绝参与到未来当中,也是误解了青春的本性。 ——乔恩•萨维奇 《青春无羁》是一部青少年的叛逆史,涵盖了从煤气灯时代到摇摆乐时代的漫长历程。乔恩•萨维奇以令人叹服的细节描写捕捉到了青少年时代的痛苦和冒险,再现了雷蒙斯第一张专辑中震撼人心的力量。” ——戴维•弗里克,《滚石》资深编辑,著名乐评人
  • 中国历史的教训

    作者:杨师群

    《中国历史的教训》凝结着作者数十年阅读本民族历史的深切感悟,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制度沿革及其相关的人物、思想、文化进行了全面审视与通俗评述。试图从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项、制度变迁、重要人物、主要典籍中寻找阻碍社会正常发展的沉疴与教训,发现中国近代愚昧落后的总根源。 本书的主旨是大师陈寅恪先生一生想做而没有做成的课题,也是我这辈子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如何从历史中吸取深刻教训,给人们增添一些智慧,以帮助国家、 民族不断进步 ,应该是笔者研究历史的主要目的。 …… 我的第一本专著 《 东周秦汉社会转型研究》,就试图从中国第一次社会转型这个重大历史时期的制度变迁中寻找有关答案;第二本专著《反思与比较:中西方古代社会的历史差距》,主要是从中西古代社会比较研究的层面来探讨中国传统制度文化各方面的主要缺陷与差距。两书总结出一些意味深长的历史教训,但因为是学术方面的深度考察,对一般民众来说就显得有些疏远。所以,这第三本书,就想在上述学术研究的基础上,用通俗的文笔与简洁的语言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制度沿革及其相关的人物、思想、文化进行比较全面的审视,对中国历史上一件件重大事项、一桩桩制度变迁、一个个重要人物、一部部主要典籍……作一个简明扼要和深入浅出的通俗评述,从中寻找阻碍社会正常发展的有关制度文化的沉疴与教训,可以说,这本书凝结着笔者数十年阅读本民族历史的深切感悟。 ——杨师群 我们应该认识到:科学技术不是第一生产力,政治制度才是第一生产力!政治制度才是检验一个民族智慧水平的核心标准!政治制度的落后必然造成这个民族的弱智!中国近代愚昧落后的总根源就在这里,这样的历史教训难道还不深刻吗? ——杨师群 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在此书中,杨师群老师通过一篇篇短文对中国历史中最关键的一些人物和事件进行了拨乱反正式的梳理,使读者对中国历史文化中的是是非非有更清醒透彻的认识。 ——学者、作家刘瑜 对历史抱有“温情与敬意”,并不妨碍“同情之批判”。陈寅恪先生曾有撰写中国历史的教训的计划,惜乎未能如愿。杨师群先生秉持这一问题意识,对中国历史的批判和反思,多有独到之见。殷鉴不远,如在眉睫,只是常常被视而不见。 ——学者、文化批评家王晓渔
  • 不顾诸神

    作者:爱德华·卢斯

    印度正在快速崛起,然而,这个正在经历史无前例经济增长的南亚次大陆国家依然是一个充满了矛盾的奇怪国度:它是一个民主社会,但依然盛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它是一个羽翼渐丰的核大国,但依然有40%的儿童营养不良;它有着历史悠久的反物质主义文化传统,却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作为英国《金融时报》南亚办公室主任,爱德华·卢斯在印度工作了6年的时间。从总理、部长、教宗、商人、社会活动家,到教授、学生、警察、贫民,乃至自己的妻子……他全方面考察了印度这块充满神奇的土地。本书从政治、文化、宗教、社会的各个方面,展现了一个正在全面转型的印度及其对世界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使我们可以避免用一两个原因作为印度崛起或者不崛起的答案。
  • 美好生活

    作者:[瑞典] 奥维·洛夫格伦,乔纳森·弗雷克

    本书以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为观察对象,透过丰富鲜活的民俗材料,描述了1880年至1910年间的瑞典中产阶级的生活图景:他们尝试摆脱“暴发户”的嘴脸,并希望与农民、没落贵族以及无产者划清界限;在努力营造自身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他们也认为自己的文化形式是最文明、最先进的,并应被推广给普罗大众。正是在对“美好生活”的包装与塑造中,中产阶级自身的文化和价值观也成功地渗透到现代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琐碎庸常的角落。 对于世纪之交瑞典中产阶级的这一研究发人深省,它表明对中产阶级的研究与认识应当基于理解而非抨击;本书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表现历史研究可以结合其他相邻学科的方法。这两个成就令人鼓舞。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 作者们所体现的知识视野之广令人惊叹。他们对来自民族学档案、课本、回忆录、小说和礼仪手册中的材料巧手编织,展现了中产阶级、农民和工人阶级的丰富的日常生活画面。本书还对社会文化的复杂性、冲突与抵牾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而这些内容往往都被忽视了。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本书融合了历史学和民族学的方法所呈现的生活方式,不仅能吸引斯堪底纳维亚的学者们,同样也能吸引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以及试图描述与解读19世纪西方文化和中产阶级的所有人。 ——Ethnos
  • 历史学家的经线

    作者:孙隆基

    从中西角度对比来看中西文化,会发现其中息息相关。本书选取华人学者孙隆基先生多年来文章多篇,既关注鲁迅,又关注美国大众文化里的“第三性”与东方人,论说有据,令人折服。
  • 中国食物

    作者:(美)尤金·N·安德森

    这是一部有关中国食物的内容广泛且引人入胜的历史学和人种学著作。作者从上古史入手,展示了食物如何从一开始就在中国的官府政策、宗教仪式和身体营卫诸方面占据着中心位置,然后顺着时间线索把笔触一直伸向当代中国,丰富、迷人而又发人深思地描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区多样性。
  • 闲看水浒

    作者:十年砍柴

    《闲看水浒:字缝里的梁山规则与江湖世界(全新修订)》内容简介:作者的少年时代是在一个偏僻的山村度过的,在那里书籍和食品一样匮乏。在我小学五年级时,从一位当过小学老师的叔叔那里借到了两本残破的小说——《水浒传》和《西游记》,我记得《水浒传》中似乎在开始还印着“揭露投降派宋江”之类的黑体字,现在想起来这应该是“文革”末年的版本,在全国人民评水浒的热潮中赶印出来的。而《西游记》还是繁体字印刷,不知是何年的古董。每每看这《闲看水浒:字缝里的梁山规则与江湖世界(全新修订)》,我必须在旁边放一本字典。这《闲看水浒:字缝里的梁山规则与江湖世界》读完后的副产品就是,小小的我认识了许多“老字”——我们当地对繁体字的称呼,令村里一些读过私塾的老人刮目相看,父亲对此也很是自豪。 年少懵懂的我自然不知道这两《闲看水浒:字缝里的梁山规则与江湖世界(全新修订)》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也不知道这两《闲看水浒:字缝里的梁山规则与江湖世界(全新修订)》特别是《水浒传》从问世以后遭受的毁誉沉浮。它曾被一次次翻印,一次次删改,一次次禁毁,一次次被从政者利用或诠释……这两《闲看水浒:字缝里的梁山规则与江湖世界(全新修订)》,在一个政治早熟的农业国家,在一个官场规则通吃一切的社会,他们从来就不是作为两本简单的小说而存在。 当然,这些东西是随着眼界的开阔、年岁渐长而逐步明白。当时那个山村的男孩,对这两《闲看水浒:字缝里的梁山规则与江湖世界(全新修订)》惟一的感觉就是好看、有趣。
  • 数据之巅

    作者:涂子沛

    《数据之巅:大数据革命,历史、现实与未来》从美国建国之基讲起,通过阐述初数时代、内战时代、镀金时代、进步时代、抽样时代、大数据时代的特征,系统梳理了美国数据文化的形成,阐述了其数据治国之道,论述了中国数据文化的薄弱之处,展望了未来数据世界的远景。 “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推崇知识和理性,用数据创新”,作者不仅意在传承黄仁宇“数目字”管理的薪火,还试图把数据这个科技符号在中国转变为文化符号,形成一种文化话语体系。大数据正在撬动中国的制度创新、科技创新。
  •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增订本)

    作者:王明珂

    身为“中华民族”的我们,是否曾想过,何以我们称为“中国人”?“华夏民族”之形成所由何来?究竟什么是中国人?——这问题不仅困扰许多研究中国的学者,也困扰许多居于中国认同边缘的人,本书即尝试解答此一问题。作者认为,由线性的历史溯源,以及对所谓“典型中国人”的研究,都难以解答 这个问题。因此作者从一个新的角度——中国人族群边缘的形成、维持与变迁——来了解中国人的本质。本书说明,在特定的资源竞争与分配环境中,华夏(中国人)边缘如何形成与变迁,华夏如何借历史记忆与失忆来凝聚、扩张,以及华夏边缘人群如何借历史记忆与失忆来成为华夏或非华夏。 以中国人为例,作者借着历史、考古与人类学资料,探讨与人类族群认同相关的资源竞争与分配关系,社会历史记忆与失忆的过程,典范与边缘观点争论中的社会本质,以及历史的现实意义等问题。作者希望本书能帮助我们思考自身的认同问题(为何我们要宣称自己是中国人),以及思考当前海峡两岸的中国人认同问题。 王明珂提出一个讲法,他认为我们要探讨什么叫作中华民族,或者什么叫作中国人,最好的方法,不是直接地、正面地,去对“中国人”的内容或者内涵下一个定义,而是想办法去透过“中国人”这个族群的边界,来找它大概的意思。——凤凰卫视主持人、评论员、专栏作家 梁文道 这是一部对中文世界的人类学、民族学和历史学研究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的著作。作者从族群边缘的形成与变迁这个特殊的角度,来探讨华夏民族生长和扩张的历史,从而以十分新鲜并充满魅力的论证,为推进中国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范例。——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 罗 新 基于对华夏形成一元论和多元论的质疑,作者利用多种工具,提出并论证“边缘理论”在华夏形成、变迁中的重大意义。“族群认同”、“历史记忆”,是支撑此一理论的两个关键概念,作者对此所做的历史、逻辑叙述,令人信服。我更想指出的是作者学思的根本立脚点和志向,即学问与生命的关系——在学术职业化、工具化的今天,这一学术立场尤为可贵可敬。本书为华夏一族通向自我认知的道路打开了一扇大门,远非就事论事者所能比拟。我由衷地向作者致敬!——学者、万圣书园创始人、中国图书市场的民间观察者 刘苏里 王明珂对华夏的界定,采以绘画“烘云托月”的手法,有别于华夏中心主义的传统视角,他被称为学界的“毒药猫”,在打通历史、人类学、人文地理的扞格,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人开阔视野。——民国学术史、文化史、地方史研究者 岱 峻
  • 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上下)

    作者:[英] E.P. 汤普森

    作者选取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工人为考察对象,用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的观点解释历史,阐述了他关于阶级和阶级“形成”的理论。
  • 汉代的谣言

    作者:吕宗力

    “谣言”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在任何历史时期、任何社会文化形态中,我们都可以发现各种类型的谣言。现代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的观察发现,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对种种谣言或类谣言作出反应,与之互动。在现代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传播学、市场学中,谣言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范畴。许多脍炙人口、传诵千古的传奇、神话故事,其原型都是来自“谣言”;在军事、政治斗争中兵不厌诈地使用的大量“诈伪”之言,亦可说是“谣言”;朝廷种种言不由衷的宣言,御史的风闻言事,庙堂、民间的种种传闻,即使被载入正史,仍然可能是“谣言”。汉代史籍记载的流言、讹言、妖言、谣言、谶言等,多发生、流传于西汉成、哀、平,东汉桓、灵之世,以及两汉之际、汉魏之际。对历史文献所记载的流言、讹言或“谣言”及其相关语境进行认真考察和研究,将有助于历史学者提示官式文本、主流思维之外的另类真相或史观,解读特定历史时空中的群体心态和社会心理氛围,描绘出更多维、多层、多彩的历史图像,对此类信息的“历史真实性”及其与特定历史语境之间的关系作出更完整的解读。
  • 断裂的年代:20世纪的文化与社会

    作者:【英】霍布斯鲍姆

    内容简介: 《断裂的年代:20世纪的文化与社会》是现代最重要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艾瑞克·霍布斯鲍姆离世前的最后力作。 霍布斯鲍姆的全局观念以及从纷乱的历史碎片中厘清轮廓的能力是惊人的。在《断裂的年代》中,霍布斯鲍姆考察了20世纪文化和各式各样新的社会运动和意识形态——从共产主义、极端国家主义到达达主义,再到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之间的冲突与对抗;从文化的角度解读现代世界史,以其特有的神韵,描绘出了20世纪的筋骨与血肉。 他始终满怀热情,从不故作感伤,自由无碍地广泛论及诸如古典音乐、美术、摇滚乐、雕塑等众多议题;他记录“自由知识分子”黄金时代的逝去,讲述被遗忘的重要人物的个人生活,分析艺术和极权主义的关系,并剖析各种文化和社会现象:超现实主义、新艺术运动、妇女解放,和美国牛仔的神话。 霍布斯鲍姆的这部遗世之作,依然充满了独特的智慧。他告诉我们,“文化并不是人们根据各自的品味为自身提供需求的超市”,“随着政治的民主化,权力日益成为公共剧院”……霍布斯鲍姆流泻笔端的天赋和力量实在是至死犹存。 看点: 1.《断裂的年代:20世纪的文化与社会》是现代最重要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离世前的最后力作,是最能体现霍布斯鲍姆观点和情感的作品,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成是这位伟大历史学家的思想遗嘱。 2.《断裂的年代:20世纪的文化与社会》将世界主义的历史叙述和优雅文笔的完美结合,是理解现代世界史和文化史的最佳入门读物。任何对这个世界保持好奇心的读者,都会在这本书中获得阅读的惊喜。 3.2012年逝世的艾瑞克·霍布斯鲍姆,不仅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历史学家,更是启迪大众心智的思想巨匠。托尼·布莱尔、尼尔•弗格森、托尼•朱特、汪晖、熊培云、雷颐、吴晓波等对其推崇备至,都曾撰文致敬推荐。 4.《泰晤士报》《金融时报》《独立报》《观察家》《新共和》《新政治家》等世界权威媒体一致好评推荐。 这是一个失去方向感的时代。在新千年之初,这个时代处于困境之中,面临着比我一生所经历还要多的困惑,漫无目的地迎接未知的前路。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媒体评价: 进步主义政治史界的巨人,影响了整整一代政治和学术领袖。他的史学著作是最高等级的学术作品,但又充满了深刻的同情和正义感。他孜孜不倦地鼓动人们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英国前首相 托尼•布莱尔(Tony Blair) 任何他所涉猎的领域,霍布斯鲍姆都能写出更好的作品,因为他的阅读量更大,具有更宽广和精确的理解。 ——已故著名历史学家、《战后欧洲史》作者 托尼•朱特(Tony Judt) 霍布斯鲍姆从来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教条的奴隶……他的作品具有非凡的知识宽度和深度,优雅、明晰,同情小人物,喜欢讲述细节。 ——著名历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 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 作为在欧洲近代史领域耕耘了40年的学者,在阅读《断裂的年代:20世纪的文化与社会》这部霍氏遗作时,我还是能体会到“这本书的每一页上几乎都有新东西”。……霍布斯鲍姆百科全书般的知识面要归因于他对一切事物的无尽好奇心,以及他在维也纳、柏林和伦敦这样的世界主义大都市的成长经历。 ——著名历史学家、《第三帝国三部曲》作者 理查德·J·埃文斯(Richard J. Evans) 当你合上霍布斯鲍姆的某一本书时,感觉就像结束了一场激烈的壁球比赛,筋疲力尽而又倍受鼓舞。 ——著名经济史学家、《国富国穷》作者 戴维·S·兰德斯(David S. Landes) 与这位瘦削的老者聊上几句,你就会被他带回波澜壮阔的革命与战争年代。再平庸的人,与霍布斯鲍姆相处过一段时间,都会变得睿智而心思缜密。 ——英国新锐历史学家、工党下院议员 特里斯特拉姆•亨特(Tristram Hunt)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可以说是英国最受尊敬的史学家,是极少数真正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史学家之一……无论是在对细微末节的掌握上,还是在非凡的综合能力上无人能出其右。 ——《卫报》(Guardian) 《断裂的年代》是一部关于失败的作品集:权力的失败、艺术的失败、现代性的失败……涉猎广泛,涵盖了德国犹太人的命运、美国牛仔的魅力等。同时书中穿插着霍布斯鲍姆对宗教信仰复兴的深思熟虑,及对知识分子和科学在现代社会中所扮演角色的严肃思考。 ——《每日电讯报》(The Daily Telegraph) 对于最后的论著,霍布斯鲍姆将其命名为《断裂的年代》,揭示了该书是对全球化进程中受多重矛盾围扰的世界及受“认同危机”困扰的社会的探究。 ——《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
  • 历史学与社会理论

    作者:[英] 彼得·伯克

    《历史学与社会理论(第2版)》是英国著名史学家彼得。伯克的经典之作。《历史学与社会理论(第2版)》从各种角度追溯了历史学和社会科学许多领域的兴起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在近十年中的相互交融,重新梳理了历史学与社会理论之间的关系,对一些重大问题的分析具有深远的启迪作用,扩大了社会理论的概念。作者论述了当代史学领域与社会学理论的研究新成果、新方法、新术语与新概念(包括社会学家研究使用的术语与概念),评述了史学界及其他社会科学领域大师们的富有开创性的观点与理论,对中外史学界与社会学界均有重要影响。
  • 权力的毛细管作用

    作者:王汎森

    《权力的毛细管作用》聚焦于明清嬗代之际的思想史和学术史。全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藉考察讲经会、省过会、日谱、人谱等面相,探讨明季清初道德意识的呈现方式及转化,和道德理想如何影响日常生活的实践,尝试联系“思想史”与“生活史”两个领域。第二部分则以康雍乾时期的文字狱、禁书及其在道咸以降的复出为切入点,展示在清代的政治压力下,权力如何像水分子般在毛细管作用的驱动下渗入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造成文化领域中无所不在的自我压抑和自我删节,在最微细、最日常、最私密的空间中也发挥了意想不到的力量。
  • 西方社会史(共3册)

    作者:(美)巴克勒等,[美] 麦凯

    这是一部介绍西方历史和文化遗产的经典之作。本书以社会史为核心,从普通人的兴趣点出发,重现历史上普通人的生活。本书内容和图片资料极其丰富,所述自古至今,深受读者欢迎。书中大量引用了原始史料,通过使用这些引文,作者试图演示历史学家们如何审视和评估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证据。作者想告诉读者,历史既不是一份枯燥的事件表,也不是一堆乱糟糟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观点。这些引文能够帮助读者树立起一种意识,那就是,即使是在人类所经历的最早、最遥远的年代,历史也已经被形形色色的男男女女所塑造,他们有的出身显贵,有的就是平民百姓。   书中每章还包括一个仔细选定的参考阅读书目,以及对每本书的简单介绍,这样如果读者想要继续思考和学习,就应该知道去阅读哪些材料。
  • 清俗纪闻

    作者:中川忠英

    本书是二百年前日本出版的关于清代乾隆时期中国江、浙、闽一带民间传统慑俗及社会情况的一部调查纪录,内容涉及到了生活慑俗、礼仪、教育、宗教等各个方面。因为它是日本官府直接从清朝普通商人口中得到的材料,记述详细,而且还会有各种物事的具体圆像,在存留历史文献资料中是极有特色的。书中全面、综合地展示出了当时中国社会,特别是普通遮民生活的实际状况,是考察清代社会及中国古代习俗传承的珍贵史料。另外,从本书中还可以了解到日本在德川幕布府时期与清朝的关系以及近代日中贸易的沿革等等。本书不仅可为文学、历史、民俗、苏行等方面的研究者及各种专业人士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对于有兴趣于历史文献的人们来说,也是一部很有收藏价值的重要书籍。
  • 西方将主宰多久

    作者:【美】伊恩·莫里斯

    为什么中国没有出现“文艺复兴”? 为什么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 为什么现代科学只在西方世界兴起? 为什么郑和下西洋,发现美洲的却是哥伦布? 为什么中国、日本没有发明蒸汽机、纺纱机? 为什么中国越来越保守,西方越来越敢于冒险? 为什么康熙大帝、张居正挽救不了当时的中国? 为什么在近代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似乎陷入了静止状态? 这些问题归结为一点就是: 西方缘何主宰当今世界?东方为何沉寂多年? 很多学者在文化、宗教信仰、价值观、社会制度,甚至盲目的随机事件中寻找解释,而没有关注确凿的物质现实世界。 伊恩•莫里斯站在长达5万年的东西方人类发展史上,指出为什么西方的统治地位既非长期注定,也非短期偶然。这两种理论都无法解释为何在落后的情况下,近现代西方的发展反而远远超过东方。他认为,关键是地理因素。地理因素决定了世界各国社会发展的脚步,社会发展又反过来改变了地理的意义。 本书将各个学科的最新发现联系起来,并独创“社会发展指数”,衡量不同时间和空间的东西方文明的社会发展程度,展示了财富和力量如何从东方转移到西方,并就此奠定西方几百年来的统治地位。 但本书并未止步于此,伊恩•莫里斯指出,我们越回溯历史,便越有可能展望未来;我们预测未来会发生什么,会使现在变得更明朗。本书不仅解释了为什么西方得以统治世界,同时通过对过去的梳理,结合战争、能源和气候变化等,大胆预测了在未来的几百年里,世界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 文明的解析

    作者:查尔斯·默里

    《文明的解析》按文化起源和地理分布,历数在艺术和科学领域成就卓绝的天才人物,通过严谨的历史计量学分析的方式,编制了文学、音乐、艺术、哲学和科学各领域的名人录(全世界共4002人),经过量化分析,试图回答以下问题:为什么创造力的分布如此不均衡:多见于西方而非东方,多见于男性而非女性?为什么多见于犹太人——-而且又以哲学、科学而非艺术见长?为什么我们现在感觉到创造力的衰退? 最后,作者详细分析了产生卓越人物、卓越成就的各种必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