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社会学
-
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
孔飞力以政治参与、政治竞争、政治控制为主轴,将中国现代国家形成与发展的“根本性议程”归结为三组相互关联的问题或矛盾:政治参与的扩展与国家权力加强之间的矛盾(本书第一章);政治竞争的展开与公共利益的维护之间的矛盾(第二章);国家的财政汲取能力同地方社会财政需求之间的矛盾(第三章)。这三组问题并非始于清代,而是历朝历代都要面对的,但却跨越了朝代鼎革一直存在到帝制晚期,并在帝制崩溃后继续成为20世纪中国现代国家构建时的基本问题。 孔飞力认为,当政治环境的变化对社会形成重大威胁时,人们便会围绕着种种“根本性议程”开始形成共识。在中国帝制晚期,深植于历史文化之中的种种知识资源,是在怎样的历史环境下,经过哪些人的努力,导致了向着现代性、具有中国特质的“现代国家”渐次发生转变?孔飞力通过论述魏源、冯桂芬、梁启超、章太炎等人的思想,结合晚清以来相关的历史叙事,较为宏观地回应了这一问题。 孔飞力对这部《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非常自负。相对于孔的另外三部专著和其他专题论文,这本书确实很不寻常,此书的初稿是讲座稿,孔飞力别的论著均为实证研究;在本书中作者试图对一些较为宏观的问题作出正面回答,而不再隐藏在具体问题的研究背后。总的来说,孔飞力治学的宗旨,他所思考的核心问题,在此书中有最为直接的展现。 书中各章是以作者在法兰西学院所作的系列讲座(1994年)为基础改写而成,1999年先以法文出版,英文版于2002年推出,此次中文版首次问世。 -
西方将主宰多久
大约在1750年左右,英国企业家率先使用蒸汽和煤炭,从此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厂、铁路和炮艇的出现推动了西方国家在19世纪的崛起;20世纪,计算机和核武器的出现使其获得了全球霸权的地位。现在,在21世纪之初,很多人担心,中国和印度作为新兴的经济强国,将会结束西方的领先地位。为了了解这种可能性,我们需要回溯过去。为什么西方在过去的200年里得以统治全球,并且它的统治将持续多久? 在这本书中,斯坦福大学的历史学教授、全球著名的历史学家伊恩·莫里斯描述了人类历史的模式,为以上两个问题提供了惊人的新答案。 作者认为,并不是由于种族或者文化的差异,甚至是伟大人物的努力使得西方得以统治世界,而是因为地理因素对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影响。这个因素影响着他们处理资源、疾病、移民和气候危机。 在这本书中,作者做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精辟的见解。这本书的时间跨度为5万年,几乎每一页都有新的观念。本书将各个学科的最新发现联系起来——包括古代历史和神经科学——不仅仅解释了为什么西方得以统治世界,同时也预示了在未来的几百年来,世界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媒体评论】 这是一本了不起的书,也是一本重要的书——挑战、刺激并愉悦着人们的思想。如果有人认为我们不需要从历史吸取教训,不妨看看这本书。 ——《经济学人》 这是迄今为止我们所得到的最能够解释历史的理论。伊恩·莫里斯用他的智慧,技巧地展现了他对古代历史的见解,从而解答了最大的历史问题,即西方究竟为何得以统治世界?我爱极了这本书。 ——尼尔·弗格森 哈佛大学教授、著名金融历史学家 这是融合三本书的内容为一体的著作:一个真实的而又令人激动的小说;对一万年前重要人物所发生的每一件重要事件的详细而又充满娱乐性的历史记述;以及对未来的一个有根据的推断。这是一个阅读,学习和享受的过程! ——贾里德·戴蒙德 洛杉矶加州大学教授 如果你准备在今年,甚至是在10年内阅读一本有关历史方面的书,那么本书就是个不错的选择。 ——《佛罗里达联合时报》 -
开放中的变迁
作者探讨1840至1956百多年间中国社会宏观结构的变迁的最新著作,观点新颖并富挑战性。作者不同意海内外的流行见解,即把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视为传统社会的断裂,而认为共产党建立的政权不过是传统的某种变构。作者企图超越国共两党和西方学术界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解释,用大量史料证明,传统深层结构如何左右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其实是超稳定结构在对外开放条件下的行为模式。 中国近现代史风云变幻、扑朔迷离,本书则简明清晰地勾画出社会变迁的主线,以新的视角来考察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 -
耳语者
斯大林时代(1924—1953)既是一个全面控制时代的开端,也是它的高潮时刻。经过改造的苏维埃人,既恐惧政治权力,又对它无比崇拜。他们几乎每个人都成了“耳语者”——或藏身于角落窃窃私语、互诉衷肠,或暗中迎合,成为向当局告密的举报人。许多关于苏联的历史著作都聚焦于恐怖的外在现象——古拉格、逮捕、判刑、囚禁甚至杀害,却几乎没有人关注普通的苏联人过着一种怎样的私人生活,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是什么。 《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所关注的正是最为广泛的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内在心灵,是第一部深入探索斯大林时期个人和家庭生活的口述历史著作。尽管在书中几乎每一页都能感受到斯大林的存在,但是《耳语者》并不讲述斯大林本人,讲的是,斯大林主义如何渗入普通人的思想和情感,如何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人际关系。本书也并不试图解说恐怖的起源,或描述古拉格的兴衰;只想解释警察国家如何在苏维埃社会扎根,让数百万普通百姓卷入恐怖制度,或是沉默旁观者,或为积极合作者。正如俄罗斯历史学家米哈伊尔·;格夫特所说,斯大林制度的真正力量和持久遗产,既不在于国家结构,也不在于领袖崇拜,而在于“潜入我们内心的斯大林主义”。 而对于这一切,我们绝不陌生。 -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
【内容简介】 人是一种怎样的混合造物啊!新奇,古怪,混乱,自相矛盾,不可思议!他裁断世上万物,他是微末的蚯蚓、真理的宝库,灌满了谬误和不确定性的阴沟,宇宙的光荣和糟粕。 ——布莱兹·帕斯卡 ---------------- 研究人性,必然关注暴力。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在阅读了血腥的战争和令人毛骨悚然的罪行之后,不由得掩卷发问:“世界会变成什么样?”但是我们很少问:“过去的世界究竟有多糟糕?”实验心理学家、认知科学家、畅销书作家斯蒂芬·平克在这本令人震撼的新著中告诉我们,过去的世界更加糟糕,事实上,我们正生活在人类历史上最和平的时代。 我们身边导出都是血腥历史的证据:《旧约》中的大屠杀,《新约》中的十字架;莎士比亚戏剧和格林童话中血淋淋的肢解;英国王室对家眷的处斩,美国建国者之间的决斗;还有对殴打妇女、虐待儿童、灭绝原住民的司空见惯和冷漠接受。 平克在书中展示了上百幅图表和地图,佐以大量的数据资料,量化暴力减少的趋势:部落间战事的死亡率比20世纪的战争和大屠杀要高出9倍;中世纪欧洲的凶杀率比今天要高出30倍;奴隶制、残酷刑罚和滥用死刑曾经是人们生活中的常态,但如今被废除了;发达国家之间已经不再发生战争,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战争死亡人数也只是几十年前的一个零头;强奸、家暴、仇恨犯罪、严重骚乱、虐待儿童、虐待动物——都发生了实质性的减少。 如果人性并没有发生变化,这一切又是怎样发生的?是什么让人们停止儿童献祭,不再在晚餐的餐桌旁互相捅刀子,或者不再公开行刑,将犯人大卸八块来娱乐大众?是否是因为人们开始阅读小说、培养餐桌礼仪,开始敬畏警察或者将精力转向发家致富?原子弹是否应该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因为它防止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发生?摇滚乐是否要对20世纪60年代的犯罪高潮负责?堕胎合法化是否促成了犯罪率在90年代的回落? 平克认为,答案并非如此。解释暴力下降的关键在于理解将我们推向暴力的心魔,以及将我们带离暴力的善良天使。政府组织、识字率、商业和都市的文明进程,让我们日益有能力控制我们的冲动,对他人怀有同情,宁愿讨价还价做交易而不是抢劫,我们也开始揭露那些毒害人心的意识形态,发挥理性的力量,克制暴力的诱惑。 平克汪洋恣意的才华和知识,启发我们更进一步地反思我们对进步、现代性和人性的观念。本书的结论必然会引起争论,但这只是一个开端,它将引导我们用全新的角度看人性、看历史、看世界,让我们深思人类社会的未来命运。 ------------------------------------------------------ 【编辑推荐】 ◎比尔·盖茨、马克·扎克伯格“读过的最重要的书”。 ◎道金斯(《自私的基因》作者)、尼尔·弗格森(《文明》作者)、伊恩·莫里斯(《西方将主宰多久》)、约瑟夫·奈(《软实力》作者)等历史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科学家、哲学家赞誉推荐。 ◎著名心理学家、科普作家斯蒂芬·平克 关于人性最恢弘的著作。 ◎穿透10万年历史,以暴力的尺度,度量人性的进化。 ◎人类做对了什么?未来如何主导自己的命运? ◎一部全球瞩目的杰作——《时代周刊》 ◎我们时代最伟大的作品——《经济学人》 ◎历史、科学和故事讲述的完美结合——《金融时报》 ◎雄踞亚马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全球售出30多种语言版权,席卷欧美各大畅销榜; ◎入围塞缪尔·琼森奖、英国皇家学会“温顿科学图书奖”等众多重要图书奖项提名; ◎革命性的跨学科研究,整合历史学、人类学、社会生物学、演化心理学、法律制度、经济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等跨学科研究; ◎平克将最权威前沿的学术成果,转化成结构完整流畅易读的大众读物,写出了一部超级畅销著作。大视野的格局、引人入胜的叙事、博学自信的论述、深切的人文关怀,这正是你期待的年度必读图书; ◎《卫报》《自然》《科学》《纽约客》《经济学人》《纽约时报》《时代周刊》《新闻周刊》《华尔街日报》100余家重要媒体跟踪报道; ◎全球科技巨头、政治首脑、历史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科学家、哲学家和一切人文关怀人士,争先阅读、赞誉推荐。 ------------------------------------------------------ 【媒体及学者评论】 我这一生读过的最重要的书……它不只是一项历史学术贡献,而且是一项对世界的贡献。 ——比尔·盖茨,《盖茨笔记》 这是一本及时的书,它讨论了暴力如何以及为什么在我们的历史中呈现稳步下降的趋势,以及我们该如何使这趋势继续下去。最近的一些事件似乎让我们感到暴力和恐怖主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常见,因此在这时,我们去理解和认识所有暴力 —甚至恐怖主义—实际上是在减少就很有必要。如果我们能够了解人们曾经是如何实现这一点的,我们就能沿着这条路走向和平。 ——马克·扎克伯格 一本极为振奋人心的著作,对史学有重大贡献。 ——尼尔·弗格森,哈佛大学历史教授,著有《文明:西方及其他》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定会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作品。长期来看各种形式的暴力都在下降,平克极其详尽的分析有力地证实了这个主题,他还从心理学、神经科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多方面探究了这一现象的原因。无论是出人意料的主题,还是他对这一现象原因的探究,简直是能够与启蒙时期伟大思想相媲美的精妙自然哲学……他的文笔优美,读来如沐春风。 ——马特·里德利,《经济学人》 对于所有对人性感兴趣的人,这本书的内容都足够引人入胜……这是一本至关重要的书。它包含了如此多的研究,涉及了如此多的领域,绝对是一项大师级的成就。 ——彼得·辛格,《纽约时报书评》 一部令人惊艳的好书……我时常报道种族灭绝和人权践踏这些问题,平克的书让我产生共鸣,他的观点真实可信。 ——尼古拉斯·克里斯托弗,《纽约时报》 一本重要且机智的非虚构作品。 ——泰勒·考恩,《纽约时报》 一部极其精彩的、警醒人心的作品……每个人都该读这本让人惊艳的书。 ——大卫·朗西曼,《卫报》 作者记录并分析了人类文明中逐渐加强的善良天性,他所做的努力令人格外钦佩。平克,这位著名的哈佛心理学家……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地论证了20 世纪本不该如此声名狼藉。 ——克莱夫·库克森,《金融时报》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有着平克明显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趣味性,很多喜爱他之前作品的读者会认出这种风格并同样喜爱这本书……它是科学、历史和叙事的完美结合。 ——克莱夫·库克森,《金融时报》 关于暴力问题,斯蒂芬·平克写得极其出彩。 ——迈克尔·伽扎尼加,《华尔街日报》 平克的研究范围极广,这些研究被他聚拢到了一起……对于他认为的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变化,这本书做了极精妙的解释。 ——詹姆斯·Q·威尔逊,《华尔街日报》 一部篇幅宏大、研究深入又兼具综合性的力作,让我们得以从一个非常有益的视角重新审视人类现状。 ——瓦内萨·布什,《书单》 非常突出……语言精致、阅读流畅……平克数据充足的统计结合了方法上的老练。历史与科学巧妙结合,让它成了一本极其优秀和重要的书。 ——克里斯托弗·勃姆,《美国科学家》 一部赤诚又格外有启发性和乐观精神的作品,值得人们讨论。 ——史蒂芬·豪,《独立报》 这是本年度能带来最多讨论的一本书……完全令人信服。 ——彼得·福布斯,《独立报》 野心勃勃、充满争议而又被广泛参考的一部作品……一场极具收获性的阅读,几乎每一页都能找到富有魅力的金句。 ——敦·桑德布鲁克,《星期日泰晤士报》 (平克)成功整理记录了各种暴力和残忍总体下降的现象。这项人类成就值得让更多人知道,这本书非常重要,读者们会记住它,并去思考这一现象的原因。这个故事绝对值得七百多页的篇幅。 ——罗伯特·杰维斯,《国家利益》 极具说服力! ——布伦达·马多克斯 《电讯报》 平克研究范围之广可谓非凡……《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是一项极大的成就。 ——史蒂夫·塞勒,《美国保守派》 一部非同寻常又野心勃勃的暴力史……平克的书的确非常挑衅,但他自己绝不是爱耍嘴皮、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克里斯托弗·哈特,《星期日泰晤士报》 这是一项非凡的成就,值得社会科学家、关心社会的公众和政策制定者的关注、研究和讨论。它给人一种充满生气和魅力的阅读体验。 ——马丁·戴利,《自然》 这本书让你读了开头就如饥似渴、迫不及待地想往后读。 ——迈克尔·舍莫,《美国学者》 这是关于一个宏大话题的里程碑式的作品,理论与细节兼备,著者的思想卓越不凡,这本书保证不会让人失望,它也定会成为未来人们探讨和争论的焦点。 ——大卫·斯塔莫斯,《进步评论》 一部丰富又很有讨论价值的书,它包含了大量的经验分析,同时还加入了平克常有的故事、才智和精妙的措辞。 ——《国家评论》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是一部令人瞩目的作品。平克通过科学的原理阐释了一些通常在隐形道德包裹之下的问题和被人高度怀疑的经验假设,使这些问题为人所理解。无论你从书中的细节找到什么赞同点和争论点,作者都值得人们的尊敬、感谢和掌声。 ——尼尔·博伊德,《加拿大霍芬顿邮报》 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图书出版,但只有很少数是必读书,而真正重要的更为稀少。《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极少数这样的好书之一,它将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每一位关心世界状况的社会公众,都应该读读这本引人入胜、充满人文关怀的重要著作。 ——伊恩·莫里斯,《星期日邮报》 平克是传递福音的理想学者。他是位表达异常清晰又趣味十足的作家,但却绝不能说是盲目乐观……《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这部作品让悲观主义者都很难抓住对未来忧郁的想象不放。 ——约翰·霍根,《slate》杂志 才华横溢! ——凯伦·坎宁安,《先驱报》 可能是 21世纪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詹姆斯·阿普尔,《国际公正监督》 -
醒来
这本书描述的年代跨越了一百一十年,从一八九四年夏天开始的甲午战争到眼前仍热情高涨的镀金时代,还有对未来岁月的模模糊糊的憧憬。它没给出什么值得倾听的结论,却代表着一个年轻知识分子对于自己国家的重新认识。他试图用好奇心与探索,来取代长期教条教育所造就的对历史的冷漠感。 作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为壮观的实验场,中国将为未来几代年轻人,提供一个超出想象的广阔舞台。这其中充满粗俗、不安、混乱,也可能激发起参与者身上的好奇心、创造力、对生活更深刻理解。 -
现代世界的诞生
★剑桥大学人类学教授,英国皇家历史学会、人类学会院士麦克法兰 ★四十年潜心欧美亚澳等文明间比较研究 ★毕生索解现代世界起源之创获,敬献中国读者 本书是我毕生思考现代世界起源问题的集成。 我是有的放矢,专为中国读者而写作的。——艾伦•麦克法兰 ——麦克法兰如何挑战马克思、韦伯 、涂尔干和彭慕兰的经典理论,将旧制度与现代世界的“大分流”,追溯至12—18世纪工业化的英国与勤业化的欧亚大陆之间的分道扬镳? ——他又如何定义现代世界的本质和特征?这一标准是否适用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英格兰的奇迹诞生于经济、社会、政治和宗教领域的彻底分立与组合中。这为处在十字路口的中国带来怎样的借鉴和反思? —————————————————————————————————— 本书内容简介 《现代世界的诞生》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人类学家麦克法兰以数十年来潜心欧美亚澳等文明间的比较研究为基础,将自己毕生索解现代世界起源问题的集成,敬献给中国读者。 延续早年《英国个人主义的起源》这部革命性著作中的观点,麦克法兰以翔实的史料,颠覆了马克思、韦伯、涂尔干和彭慕兰等思想家和学者关于旧制度与现代世界“大分流”的经典理论,将现代世界的源头上溯至12—18世纪工业化的英国与勤业化的欧亚大陆之间的分道扬镳;并对现代性的本质和特征提出了独到的见解,那就是经济、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或曰宗教)等领域的彻底分立与组合。 麦克法兰以最古老的现代国家英格兰作例,通过描述英格兰社会方方面面的独特性,丝丝入扣地剖解开启现代性大门的每一把钥匙及其之间的关系。他希望这幅关于“英格兰奇迹”的比较性画面,可以帮助中国读者理解西方的历史与中国的现状,思考如何在个人主义的现代社会解决最棘手的“社会凝聚”问题。 丛书简介 本书是由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主编的“讲学社丛书”第一辑,内容脱胎于麦克法兰教授2011年受国学院之邀在清华园所作“王国维纪念讲座”。“王国维纪念讲座”是清华国学院创办的“三大纪念讲座”之一,还包括“梁启超纪念讲座”和“陈寅恪纪念奖座”,分别处理“美学、比较文学与汉学”、“思想与宗教”、“边疆民族史”等课题,以追念并继承民国时期清华国学院三大导师的传统。讲座同时邀请国内相关领域的学者进行对话和评议,以体现学术全球化时代的文化间性。其成果汇集成“讲学社丛书”,以期为社会提供一个文化交锋的鲜活案例。梁启超组织的“讲学社”曾促成中国现代史上最著名的几次来华学术交流,先后邀请到杜威、罗素、杜里舒和泰戈尔,不仅轰动当时,而且影响深远。因此,“讲学社丛书”是接着讲学社的计划来讲的,是接着梁任公未竟的事业来讲的。 ———————————————————————————————— 没有人想要理解工业化世界的重大现代变革,却可以不去研究麦克法兰的卓越学术成果。——James Q. Wilson,《华尔街日报》 麦克法兰是我们所拥有的最具洞察力的作者之一。——Paul Barker,《标准晚报》 麦克法兰的著作探讨的是有关现代化、全球化的大课题,其研究路径也体现了某些新的学术潮流。此外,从考察日常事物切入,将重大的学术话题写得很有趣味,非有举重若轻的能力不可。 这部著作充满了精辟的创见,发人深省。尤其是,他给我们构建了一个现代化过程中的英国形象,几乎处处都可以用来对照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刘北成 -
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
这是一本关于拉丁美洲的经典作品。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题为“地球的富有造成人类的贫困”,讲述了旧殖民主义围绕拉丁美洲金银、农作物和其他矿产进行的掠夺史;第二部分题为“发展是遇难者多于航行者的航行”,叙述了新殖民主义如何通过自由贸易、贷款、铁路、阴谋和暴力将拉丁美洲的民族工业发展扼杀在襁褓之中,解析了投资、技术、经济援助、合资企业、金融机构、国际组织等现代文明手段如何不文明地参与了古老的掠夺战。 -
饥饿的盛世
乾隆盛世是传统中国的巅峰,GDP占全球三分之一,国库充盈,四海臣服,威加海内,但光鲜的外表却掩盖不了内在的腐烂。中国历史上最缜密、最完善、最牢固的专制统治,培养出来的民众只能做“奴隶”,自私、麻木、冷漠、对公共事务毫不关心;屈服于皇权淫威的官员们用贪腐侵蚀着帝国的肌体;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文字狱打断了士人的脊骨,从此中国的知识分子再也没能站起来;1793年,马戛尔尼来华,在世界大势面前整个帝国茫然无知,错失了最后一次主动融入世界的机会,种下了鸦片战争的种子。 本书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五彩斑斓的“盛世”图景,通过对乾隆时代的解构深刻揭示了近代中国失落的秘密。 -
历史学的境界
本书是已故著名学者高华教授的文章结集,包括专稿、演讲、书评、时事观察、论文评议、讲课记录等,既为读者梳理了现代史上的若干关键问题,也能看出一个优秀的历史学家对现实世界的独到把握。在评论龙应台等人的书时,我们看到读者高华难得倾注了极大的情感,用敏锐的感悟力,表达对个体生命在时代洪流中浮沉不定的同情,读来不无悲凉。高华教授曾到台湾讲学,尽管时间不长,但仍旧发现了一些深层的潜流,他对当地社会的观察和分析,如今看来依然弥足珍贵。在评价学术著作和论文时,他表现得犀利而直率,往往能精准地把握肯綮,直指关键,而这些看似零散的文字,在很大程度上正体现了他治学的精髓。借助于历史学,高华教授展现了自己的辽阔视野、家国情怀和历史文化意识,如果说个体生命对历史的体会和理解是历史学的最高境界,毫无疑问,他用自己的著作和生命历程为我们进行了具体的诠释。 杨奎松(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高华先生肯定是近代史学界研究党史的佼佼者。在近现代史研究领域,还有就是中国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两方面他都领风气之先。他的研究有很强的个性,也有很强烈的现实关怀,表现了一个学者的诚实、正直和独立思考。 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高华兄是对中共政治有最深邃洞察的当代学者……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在思考和勉力写作,没有什么人比他更对得起历史学家和思想者的荣誉了。 张鸣(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高华是我见过的最认真、最严谨、见识非凡的史学家,是我的良师益友。一个有良知的中国学者,一个自甘贫贱的坚持学术操守的学者。高华的成就,怎么评价都不过分。但他的为人,更令人钦敬……高华很穷,其实富有天下。 钱永祥(中研院研究员) 我猜测,围绕着“家国六十年,河山千万里”的思绪与关怀,陪伴着高华的最后几年,直到去世。他在去世前一年所写的一篇文章,结尾处引录“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表达了他的未竟抱负,也正是他留赠无数朋友与读者的自画像。 -
美国与中国
费正清堪称以西方的视角观察中国问题的最具权威的学者,《美国与中国》是美国中国学的经典著作。全书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中国早期的历史;第二部分为近代中国革命史的描述,从西方入侵直至中国共产党的建立;第三部分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后的中美关系。本书被美国权威杂志《外交》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书之一,曾在西方学界和政界产生了广泛影响。费正清以博学而洒脱的风格,风趣、清新的笔调娓娓道来,使一本严肃的史学专著成为难得的极具可读性的历史文化佳作。对于历史学家,它是对于现代中国的历史分析;对于学生,它是关于中国的权威指南;对于外交家和企业家,它成功探索了中美两国间难以捉摸而又颇具影响的情感呼应。本书自1948年第一版问世以来内容不断增补,这个译本是根据1983年的第四版翻译的。 -
战后欧洲史
汉娜•阿伦特在1945年曾说过:“邪恶的问题将成为战后欧洲知识分子生活的根本问题——就像死亡成为上一次战争之后的根本问题一样。” 而占主导地位的战后欧洲史书的内在主题,却是用一种自怡自乐的甚至抒情的方式来尝试叙述1945年之后欧洲复苏、像凤凰一般再生的故事。 托尼•朱特坦率地提供了一种对晚近历史的个人解说,填补了上述主流叙述的空白。他以敏锐的观察和深厚的人文情怀,展现出战后欧洲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复杂面貌,描绘了人在这段风诡云谲的历史中的活动轨迹。这是长期以来笼罩在沉默里和不在场的故事。现在,作者说:“到了最后下结论的时候了。” -
从“东欧”到“新欧洲”
本书是一个历史学者对"东欧"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现状的观察与评论。有现象,有分析,对于读者了解目前"新欧洲"的真实情况,颇有助益。分上篇"金融危机后回首看东欧",中篇"波兰独立之路与南斯拉夫民族独立问题",下篇"东欧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共15篇文章。以作者在《经济观察报》开设专栏撰写的文章为基础,修改编订而成,也是之前出版的《十年沧桑--东欧诸国的经济社会转轨与思想变迁》(上海三联2004)一书的姊妹篇。 -
血酬定律
《血酬定律》是吴思先生在五年前推出的一部作品,此次新版,增写了新的前言,对五年摸索的最新思路与心得作了简要的交代,着重对“血酬定律”的三个要点作了更完整的总结与表述。作者正式提出了“血酬史观”的概念,并预告了自己下一本书的内容:将继续从暴力集团与生产集团关系的角度解释历史现象,用暴力集团之间的竞争关系解释一些重大的制度变迁;理清暴力掠夺生存策略的内外关系,考察各种生存策略的互动和演化,描述演化而成的社会秩序的基本轮廓。 《血酬定律》早已成为吴思先生最畅销、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这本书以作者一贯的幽默叙事风格以及丰富多样的取材,深入浅出地为读者说明影响中国历史的终极法则。书中探讨了不同朝代的性命价格、平民百姓的反抗策略、土匪绑票勒赎的利害逻辑、商贾巨富的抗害手段等主题,这些类型各异的文章,连贯起来看就是在讲中国历史以及社会的形塑原理。 -
文明
"1500年,北京生活着近70万人,伦敦人口仅有5万; 400年后,伦敦以超过600万的人口成为全球特大城市; 1990年,美国人均富裕程度是中国人的70倍。 短短500年中,西方如何在发展中获得巨大优势?今天的西方危机频频,它的主导地位已经结束了吗?未来的世界新秩序又将是怎样? 英国最重要的金融历史学家之一尼尔•弗格森在新书中深入探讨了东西方文明的发展模式。明朝时的中国在15世纪无疑是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文明,其海军曾远征至非洲海岸。在此之后,中国开始走上全面下滑之路,而西方文明蒸蒸日上。这种逆转的原因是什么?今天的西方文明正在失去活力,而其他文明正在蓬勃崛起。东方是怎样学到了西方的秘密武器?作者在本书中深刻分析了东西方文明的碰撞,认为世界权力的天平正在从西方向东方转移,本世纪剩下的时间将会向我们展示这种转变如何完成。在这个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时点,阅读本书,必能帮你了解东西方权力转移的微妙过程,同时从大历史的视角,理解中国复兴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角色。" -
从黎明到衰落
《从黎明到衰落》是雅克·巴尔赞毕生对1500年以来整个西方文化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也是20世纪文化论著中的经典之作,评论家们将此书推崇为文化作品创作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这部著作论述了从1500年起至今约五百年西方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制度(如君主制)、宗教、社会思潮、哲学、文学、音乐、美术、科技发明、民俗及社会生活等,包罗万象,涵盖面很广,从文艺复兴的根源到说唱音乐,作者均予娓娓叙述,并将自己在漫长的一生中所作的思考融入其中,使书的内容丰厚并具独特的魅力。 作者认为,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文化衰落的时期。他指出,目前存在着许多令人感到烦恼的因素,如死气沉沉的政坛、恪守陈规的学校教育、个人主义的蔓延以及高度抽象化艺术的盛行,等等,但是,文化的衰落并不意味着失望多于希望,而很可能会成为西方复兴的源泉。这一思想贯穿全书,成为全书的闪光点。 -
枪炮、病菌与钢铁
远古时候,各大陆上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开始分道杨镳。中国、中美洲、美国东南部和其他地区对野生动植物的早期驯化,使这些地区的各个族群获得了一种领先优势。为什么小麦和玉米、牛和猪以及现代世界的其他一些“了不起的”作物和牲畜出现在这些特定地区,而不是出现在其他地区?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至今仍停留在依稀隐约之间。 农业与放牧出现在局部地区,这只是对不同族群的不同命运的部分解释。粮食生产从这些最早的中心向外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这与气候和地理方面的其他特点――如各大陆不同的面积、位置、甚至形状 ――有很大关系。发展水平超过狩猎采集阶段的社会,理有可能发展出文字、技术、政府、有组织的宗教――同时也更有可能发展出凶恶的病菌和战争中的强大武器。 正是这样的一些社会在海洋和陆地上进行冒险,以牺牲其他民族为代价,向新的家园扩张。人们最熟悉的例子就是欧洲人在过去500年中对非欧洲民族的征服。开始时,这些欧洲人只是想通过航海去寻找贵金属和香料,结果却常常导致对土著人土地的入侵,并通过屠杀和带来的疾病大批消灭了土著居民。读者不太熟悉的类似的人口更替,在更早的时候便已在东南亚、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以及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主展开了。 《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是理解人类社会的一个重大进展,它记录了现代世界及其诸多不平等所以形成的原因。这是一部富于惊人新发现的著作,即使是在向传统的观点提出挑战时,也会强烈地吸引着读者。 -
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
《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插图本)》是法国著名汉学大师,法兰西学院院士谢和耐的名作。细致描述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的下层社会民众生活。《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插图本)这个书名,虽只以寥寥几个单词,却已把直至两宋才臻于化境的中国日常生活艺术的舞台摆到了草原游牧民族不断进犯的黑暗布景之下,从而在读者心目中构成了一种巨大的悬念和反讽。 -
大国的兴衰
中国人素来有天下主义的抱负,他并不孜孜于追求中国的世界领导地位,也不反对由美国主导的全球化。但是,当今这个世界上还是现实主义者多过理想主义者。国际政治领域的现实主义反对政治一体化,满足于现在的国际无政府状态,坚持国家利益,民族利益至上。如果他们有理论上和政治上保持强势,世界联邦和世界政府的理想就会遥遥无期。在这种情况下,正在迅速崛起的中国就要准备好有朝一日担当“最后的大国”的历史责任。 如果中国有机会在21世纪成为最后的大国,那就不仅仅是一种“崛起”,而且是一种“复兴”。中国与英国和美国不同,它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曾经有过多次的沉沦与复兴。中国最近的一次沉沦不过是19世纪的事。中国最近一轮的复兴,也不是21世纪才提上议事日程,而是过去一个世纪艰苦卓绝努力的延续。 -
传统十论
本书所收的系列文章主要是对传统社会与文化本身的结构性研究。作者不满于过去流行的“租佃神话”和“宗族神话”,主张在社会-经济分析与思想-文化分析的综合与融会中把握传统时代真正具有规定性的那些规则,跳出“反儒”与“尊儒”对峙的传统观之争,在社会结构上摆脱大共同体本位的传统桎梏而走向公民社会,在文化-象征符号体系中主张“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以穷则兼济天下、达则独善其身的人格资源与民主宪政-人权保障的现代制度安排来消除那种专制制度下强权-犬儒互补的人格弊病。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