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社会学
-
日本边境论
从此以后我们探讨日本的国民性,《日本边境论》是绕不开的著作。 ——日本作家 养老孟司 《日本边境论》为日本知名学者内田树 的代表作品,也是迄今为止,论述日本人国民性的集大成之作。此书获2010年日本新书大奖第一名,入选“读过后觉得最有趣的书”,总销量超过1000000册,在日本国内被《朝日新闻》《产经新闻》《每日新闻》《读卖新闻》《每日经济新闻》等主流媒体长期跟踪报道,中文版尚未出版,就被《东方早报》《书城》《广州日报》《晶报》《中华读书报》等媒体先后报道,引起文化圈的广泛关注及讨论。 全书分为四部分,第一章从日本历史的角度,第二章从日本人的日常生活角度,第三章从日本人的哲学思想角度,第四章从日本语的语言特点角度,围绕这四个方面论述了日本人的“边境心态”( 即日本人总是喜欢置身于“边境”,在“外面”的世界里寻找自己不可抗拒的“中心”,这个中心有时是某个强大的国家,有时是某种强势的文化等)。 -
菊花与刀
本书是解析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和日本人性格的名作。1944年本书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应美国政府之邀,对日本文化进行研究以便为制定对日政策提供帮助和科学依据。1946年,作者将研究成果整理成书出版,便是这本《菊花与刀》。本书出版后在日本和世界引起广泛关注,被视为研究日本最有见地的作品,被公认为了解日本的必读书。 书名“菊花与刀”,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来揭示日本文化和日本人性各的双重性,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和动人的艺术性。在书中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此外,本书还是一部将深刻的思想和流畅的语言完美结合的典范,在学术界和普通读者中都深受好评。 对于在历史上曾饱受日本民族带来深重苦难的中国人,认真阅读和思考本书具有更加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
到处存在的场所,到处不存在的我
正因为抱有对明日的希望,我们才能在“破坏”和“创造”的狭缝中苦苦挣扎地活下去。 《到处存在的场所,到处不存在的我》是村上龙的最新短篇集。在这本书中,村上龙以居酒屋、公园、便利店等场所为背景,将过去回忆联系当下所处的环境,以及短暂片刻发生的事相重迭,并融合入一种“希望”。作者试图为各个出场人物刻划出他们所特有的希望。不是社会的希望。是别人所无法共同拥有,只属于个人的希望。 村上龙说:“要描写社会的绝望与颓废,如今已经非常简单。所有的场所都充满了绝望与颓废。在被现代化的强大力量推着向前进的时候,描写其中消极负面的部分,是文学的使命。对于现代化背后那些遭到歧视的人、被抛下的人、被压垮的人,或是抗拒现代化的人,日本文学一直以来都多有描写。但是在现代化告终许久之后的现代,已经不需要这样的手法以及这种主题的小说了。” -
日本的逻辑
《日本的逻辑》内容简介:战后到灾后,日本国面临的根本问题始终没有发生丝毫变化。站在历史的拐点,日本人究竟要建立什么样的家园,支撑什么样的发展,追求什么样的幸福。我们在世界上的位置在哪里,在发展中的灵魂又在哪里……可以肯定的是,对于日本人的改革事业来说,时间表至少提前了10年。 加藤嘉一最新力作《日本的逻辑》,直指中日外交、日本地震、中日美经济局势等问题。你可以不喜欢他这个人,但你有必要读读他的观点。在发展和成长面前,情绪只是幼稚的表现。 -
无缘社会
本书系NHK电视台资深采访记者作品合集。采访主题是“现代人的孤独老死”。高龄、少子、失业、不婚、城市化,造就了这样一批人,他们活着,没有人和他们联系,他们没有工作,没有配偶,没有儿女,也不回家乡;他们死了,没有人知道,即使被发现,也没有人认领他们的尸体,甚至无法知道他们 姓甚名谁,他们的人生被总结为寥寥几个字的遗骨认领布告,他们被称为“无缘死者”,他们所在的社会也会渐渐从“有缘社会”变成“无缘社会”。日本每年3万2千人走上“无缘死”的道路。他们中间,有在公司20年没有迟到请假,可是一夜之间变成街头流浪汉的工薪阶层,有一个人旅行的旅者,有一生未婚的女性,有儿女远离自己的空巢老人,有从来只在网络上交友的年轻人,社会联系日益脆弱,连一般家庭的30-40岁的人也感受到了孤独死去的阴云笼罩。日本NHK电视台特别节目录制组,节目热播后将记者的真实采访手记合成此书,将当今社会中那些不受关注的人们的临终惨景呈现到大家面前,呼吁社会的警醒和反思。 因为采访到后来这些无缘死者身份都渐渐明朗时我们才发现,他们曾经几乎都是和我们一样的人。 -
乡土中国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一生行行重行行,实地调查和考察总结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模式,写下了诸多不朽篇章。本书推出的是学界共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乡土重建》和《皇权与神权》四篇著作,可供社会学工作或教学、研究者参考。 -
城管来了
《城管来了》内容简介:一位曾经混迹网络的80后愤青,警校毕业后稀里糊涂地成了一名城管队员。从整天在网上骂人,到整天在岗位上被人骂,这种转变让他心态失衡,发蔫、暴躁,甚至还失去了女朋友。然而,他最终进入了角色,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城管队员。这其间,他心理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本书讲述的是作为一名城管队员,作者在执法生活中的日常见闻,比如在城管执法中暴力执法的真实情况是怎样的;路边小吃摊的一些令人震惊的秘密;还有在执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囧人囧事……文笔幽默,犀利麻辣,足以颠覆人们以往对城管群体的看法。 2010年10月开始,一个神秘网友,以“随风打酱油”的网名,开始在天涯论坛京版开帖《一个城管队员的日常见闻》,讲述北京城管队员的日常见闻与真实生活,视角敏感,内容狗血,于是乎,很快引起围观,帖子被首页置顶。“酱油哥”红遍天涯。 面对这位自称城管的网友刚柔并济的“太极神掌”,跟帖的谩骂声从大到小,理性沟通最终取代了网络语言暴力。同时,发帖人“酱油哥”真实身份也逐渐曝光。 他身边的人如是说: ——海淀分队1米82的小帅哥 ——警校毕业,公安大学进修,现为人民大学的在职研究生 ——就是吃饭没出息,他就爱吃…… ——他这人特没六儿,指导员教育他,他能把指导员教育了 ——跟生人话不多 媒体说: ——有魅力的草根网络发言人 “酱油哥”做了什么: ——在一个城管队员的角度,真实记录自己的工作,换来理解。 ——以一个社会公民的身份,理性、现实地评论社会现象,赢得认同。 ——以一个理想主义的年轻人的热情,在一个不被人理解的岗位上,揣着各种为百姓服务的具体建议和想法,赢得尊重。 -
潜规则
相同ISBN的还有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凡的世界》(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第39卷)《林语堂作品集》(著名作家精品文丛系列)等,属于一书多号。 -
重新发现社会
《重新发现社会》对身处“历史三峡”中的中国及其前途作了一次通盘思考,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历史、文化、互联网等领域。作者以“中国,重新发现社会”为大脉络,既条分缕析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又提纲挈领地记录了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的革命性成长。如何超越左右纷争,重建国家伦理底线;如何重新焕发社会的活力与创造、扶正个体的权益与价值,即在“自由即秩序”的条件下建设一个“新新中国”,是本书探讨的重点。 至于作者为什么对中国未来有信心,读者当能从本书中找到答案。 评论 熊培云的社会观察,他的文笔,是如此细致和娓娓道来,让我恨不得重回小学,对自己的文学功底、人文社会科学“推倒重来”。对于我们这些从抑制独立思考的教育体系中出来的人来说,到大学毕业时还能保留住自己个性、特别是保留住思想个性的人,实在渺渺无几,而能够像熊培云这样独特洞察人、社会与国家的人就更是难得了。读他对电影、对文艺、对著作的评论,是一种思想享受。他的才华是上帝给我们中文世界的礼物,这种礼物让我们没有理由不感激。 熊培云的妙作很多,《世界离独裁只有五天》实在是少有的经典。 ——陈志武 著名华人经济学家、耶鲁大学教授 熊培云之写作上承新启蒙的光照,下续独立批判之传统,以其犀利和洞识成为当下思想空间的有力捍卫者和扩展者。 ——陈彦 旅法政论家、欧洲华人学会秘书长 有必要让更多人来读熊培云的文章,有病治病,无病健脑。 ——郭光东 《南方周末》编委兼评论总监 至少是从2007年读到培云的《思想国》之后,一直追寻培云的思想。非常希望培云能通过电视与更多的人分享他的思想!《重新发现社会》见证了中国六十年沉浮,三十年成长。识字与不识字的都不妨想想:国为何物?国家何为? ——庄永志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主编 《肖申克的救赎》中有这样一句话:“A strong man can save himself , a great man can save another !”——强者自救,圣者渡人。感谢老师一如既往的坚守,思想国伴随我最美好的大学时代。思想的恬静与内心的富庶,未来无穷,云终成海。 ——张虹 南开大学2007级本科生 -
打工女孩
“出去”,农民工用这个简单的词定义他们的流动生活。“在家没事做,所以我出去了”,出去打工的故事就是这样开始的。 如今,中国有一亿五千万农民工。在南部工厂林立的城市,农民工在拉动国家出口经济的流水线上全力以赴。他们代表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是一百年来欧洲移民到美国总人数的三倍。 新一代农民工出现的时候,大多数人都认为,迁徙是一条追求更好生活的路。他们比上一辈更年轻,受过更好的教育,外出的动机也更多是因为对城市机会的追求,而不是受农村贫困所迫。 是自尊,而不是恐惧,让他们留在城市。走出家乡并留在外面——出去,就是改变你的命运。 当我想写本关于中国的书时,这个国家的农民工吸引了我——几百万人,离开村庄,去城市工作。直到后来,我才发觉,原来我跟我写到的那些女孩有着那么深的联系。我也离开了家,了解生活在举目无亲的地方那种孤独漂浮的感觉;我亲身感受到人轻易就会消失不见。我也更能理解那种全新开始生活的快乐和自由。 打工女孩的故事有某些共性。在工厂里你很容易迷失自我,那里有成百上千个背景相似的姑娘:在农村出生,没念过什么书,穷。工厂是做什么的从来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份工作带来的艰难或机遇。打工女孩的命运转折点永远是她向老板发难的时候。那一刻她冒着失去一切的风险,从人群中脱颖而出,迫使这个世界将她视为一个个体。 在中国,外出务工已经有二十多个年头,绝大多数外国媒体都报道过工厂内部的恶劣环境,许多写中国农民工的书也并不真实。我希望能写点儿别的,写写工人自己怎么看待外出务工。我尤其对女性感兴趣。背井离乡,她们得到最多,或许失去也最多。 -
其实,你所知道的世界很陌生
我们最缺少的,不是独立思考的能力,而是独立思考的欲望。 《其实,你所知道的世界很陌生》的作者给读者提供了与惯常思维不同的看待事情的方式,他以另类又熨贴的方式告诉读者,如何思考生活,找到学习的方法。 以另一种姿态审视世界,你也许会发现另一片豁然的天空。 听一个人说话,并不一定能了解他的真实想法,他所表达出来的可能不是他的真实观点。但你如果留意他说话的方式,细心的话,就能抓住他隐藏在话语背后的态度,因为表达方式是和思维方式相关的,而思维方式一定会对他的真实观点有影响,想隐藏真实观点很容易,但想隐藏思维方式却很难。就像一位习武之人,隐藏招数很容易,但隐藏内功就更难了。 退一步山穷水尽,进一步海阔天空。很多时候你不敢前进,以为前面一定是悬崖深谷,于是宁可在原地徘徊。其实,天堂和悬崖总是一线之隔,像花果山的瀑布一样,你不跳出去,怎么知道瀑布之外别有洞天呢? 一座看上去永远不可能逾越的高山,只要你尽力去翻越它,最终是能翻过去的。而且,往往不是你竭尽全力之后勉强翻过它,更可能的是,突然在某个瞬间,你一下子就飞过去了,自己都不曾预料到。开窍只是一瞬间的事,这种快感你体验了才会知道,但你首先要尝试去翻越它。 躁进的人,不是真的要进取,他们是以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激情走着现实主义者的道路。他们有劲头去负荷外界施加给自己的一切,但没有勇气去选择自己最想要的那种生活,没有魄力把不太相干的东西统统丢掉,把一切羁绊决然斩断。进取对于他们,不是理想,只是梦想。 狂进的人,不是真的要进取,他们有着广泛的兴趣,却不清楚最重要的是什么。也许他们觉得,自己要在每一项上超过周围的人。但正是这种想法限制了他们,因为周围只是个很小的圈子,胜过自己周围的人并不足为傲,他们本可以走得更远。进取对于他们,不是追求,只是游戏。 乱进的人,不是真的要进取,他们只是闲不下来,一有空闲就会不知所措,于是一定要找件事情做。他们必须把自己的时间表安排满,把自己变成一台不停运转的机器,给自己造成充实的感觉,认为这样的生活才是完美的,光阴才没有虚度。进取对于他们,不是目的,只是手段。 人都是在耗费自己的生命,并试图成就一些事情。有些人真的成就了,有些人则一事无成。而谁都无法逃开的是,他的生命都将被耗费掉。哪怕你再珍惜时间,也不会比别人过得慢。每个人的生命都在一秒一秒地流逝。 精进不是在锱铢上计较,不是在分两上争胜。精进的要义,是不疾而速。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 每一个心气儿很高的人都想成为攻,而不甘于受。只是,各人天资有别,学力有别,有些人伪装成攻,实际上仍然是受,有些人扎出强攻的架势,却只有弱攻的体力。“攻”和“受”的表述话很糙,但道理和概念不糙,而且古已有之。本文后面要聊的,就是道理、概念和表述的关系。所以,这里要请正主儿出场了。和“受”相对的,在古代不叫“攻”,而叫“作”,“攻”对应的则是“守”。 “性格决定命运”的说法是骗人的。骗人之处在于性格和命运本身就是一体两面的东西,而不是谁决定谁。如果硬要说谁决定谁,也是命运决定性格,而不是性格决定命运。一个人的先天禀赋,看不透的我们就把它叫做命运,看得清的我们就把它叫做性格。 乱进的人,不是真的要进取,他们只是闲不下来,一有空闲就会不知所措,于是一定要找件事情做。他们必须把自己的时间表安排满,把自己变成一台不停运转的机器,给自己造成充实的感觉,认为这样的生活才是完美的,光阴才没有虚度。进取对于他们,不是目的,只是手段。 态度比水平更要紧。你可以在水平上低于一个人,但不能在态度上低于他。如果他是黄金,有一百两重,你可能只有一两重,但也要是黄金,而不能把自己看做破铜烂铁。你可以在分两上逊色于他,但在成色上不可以逊色于他。 读书的宗旨在于“搞定自己”,而不是“搞定别人”。搞定别人,往往靠一招半式就可以成功,因为每个人都有弱点。把自己的生命浪费在寻找别人破绽上面是最愚蠢的。搞定自己,则完全不是一招半式能解决的。你要找到自己的每一处破绽,先一一打败它们。 -
消散的现代性
全球化或许意味着托马斯·弗里德曼所描述的“平坦世界”,麦克卢汉所构建的“地球村”,或者马丁·阿尔杜劳的“无国界世界”,而对印度裔人类学家阿尔君·阿帕杜莱而言,与其说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不如说它建基于想象之上,并日益呈现出流离与散裂的面貌。 《消散的现代性》为全球 化的文化研究提出了全新的框架,它指出想象在今日世界具有现实的社会力量:不仅为身份认同提供了新的资源,也为创造民族-国家的替代方案提供了新的能量。作者审视了当今全球化时代——其特色是大众迁移与电子媒体的孪生力量,并对大众消费模式、多元文化主义论争与族群暴力提出了新的见解。
-
论剽窃
文学、学术、音乐、艺术和电影创作中的剽窃是一个魅惑着西方文化景观的争端问题,在本书中,美国最富影响力和争议的法律学者之一理查德·波斯纳法官对剽窃问题做出了简明、生动、令人耳目一新的考察。畅销小说作家J.K.罗琳和丹·布朗、知名历史学家多丽丝·凯尔斯·古德温和斯蒂芬·安布罗斯、哈佛法学教授劳伦斯·揣伯、查尔斯·奥格里崔、初出茅庐的小说家卡薇娅·维斯瓦纳坦:这些人都曾被指控过剽窃——对于智识财产的盗窃 ——由此激发出的种种专家意见在媒体上广泛传播。但是,到底什么是剽窃?这个内涵出名地含混的语词的含义,作为跨越时代的历史与文化变迁的后果,是如何发生演变的?剽窃行为到底是愈演愈烈了,还是仅仅由于技术进步而变得更容易发现了?现如今的表达性作品市场如何影响了我们自己对剽窃的理解?真的存在“隐藏的记忆”吗——一种对他人作品的无意识的、非故意的盗用?剽窃者的神秘动机和古怪借口是什么?剽窃这种“罪过”触发了哪些形式的惩罚和赦免?某些特定类型的剽窃可能有什么益处?本书对这些纠缠的问题多有讨论。 《论剽窃》激人思辨、富于洞见,论说异常清晰、直率,是一本短小精悍的分析性杰作,是“美国最伟大的二十位法律思想家之一”(《法律事务》)、一位以智识探险和勇于破除偶像著称的杰出法官的作品。 http://www.ideobook.com/669/posner-little-book-of-plagiarism/ -
柔软的城市
在城市,我们能蓄意地生活:发明自身、更新自我、开拓旅程,创造私己的空间。但在城市,我们也害怕孤独,紧紧攫住日常生活的架构,以抵挡周围的混乱。 为什么大都市拥挤嘈杂,势不可挡,但又让人如此充满精力,同时又如此脆弱不堪?我们备受称赞的一位长篇小说家和游记作家,即以《柔软的城市》一书对此作出了寻觅和解答。该书发表于1970年代,颇具先见之明地探索了都市生活:城市文学的一部经典之作,比任何时候都更切中今日这座人口爆满的星球。 “才华横溢,歌颂了令人晕头转向和超然离奇的都市……我在巴士上阅读此书,感到仿佛钻进了同车乘客的大脑,这真让人毛骨悚然,同时,我又觉得好像给他们提供了一种钻进我脑海中的方式,这更是恐怖至极”。 ——彼得•罗宾斯 “一幅妙不可言的画卷……《柔软的城市》证明,即使处在形貌的颓败之中,城市也能繁荣兴旺,满足人类最本质的需要,即表演幻想的需要”。 ——理查德•申纳特,《纽约时报》 “一部力作”。 ——简•莫里斯,《旁观者》 -
中国人
《中国人》旧译《吾土吾民》,是林语堂(1895年—1976年)在西方文坛的成名作与代表作,由于该书将中国人的性格、心灵、理想、生活、政治、社会、艺术、文化等诸方面,写得非常幽默,非常美妙,并与西方人的性格、心灵、理想、生活等作了相应的广泛深入的比较,所以自1935年由美国纽约约翰·戴公司出版以来,在海内外引起了轰动,被美国女作家赛珍珠等名士推崇备至,曾译成多种文字,在西方广泛流传,然而,几十年过去了,因为各种特殊原因,国内尚未出版过《中国人》全译本,这部由学林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是国内第一个全译版本。 中国是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家,国民生活如此复杂, 对她有形形色色的,甚至是互相矛盾的阐释,都是很自然的事。如果有人持有与我相反的意见,我也随时准备支持他,并为他提供更多的材料来证明他的正确性。人们能够获得真理、体会真理的时刻并不多,只有这些时刻才能永存。”《中国人》是林语堂在西方文坛的成名作与代表作。本书将中国人的性格、心灵、理想、生活、政治、社会、艺术、文化等与西方人的诸方面作了相应的、广泛的、深入的比较。 -
这一代人的怕和爱
作者通过《蒲宁的“故园”》 、《我们这一代人的怕和爱、《苦难记忆》、《柏林墙的碎片》、《“四五”一代的知识社会学思考札记》、《当代中国文学的景观转换》、《 流亡话语与意识形态》、《国家伦理资源的亏空》等数十篇文章,传达了一种“现代中国的前辈学人们想了些什么、为什么这样想;西方现代的思想者们想了些什么、为什么那样想……想来想去,不过想的是,“我们”自己该做些什么、如何想”的思考。 这本书是刘小枫1996年版随笔集《我们这一代人的怕与爱》的增订版,加入了《“四五”一代的知识社会学思考札记》、《当代中国文学的景观转换》、《流亡话语与意识形态》、《国家伦理资源的亏空》等数篇新文章。 -
道德动物
《道德动物》是《纽约时报》年度最佳图书之一,也是最振奋人心的、真正重要的科学读物之一,迄今为止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道德动物》以达尔文的生平及其作品为脉络,从一些非常有趣的社会问题出发,比如,人类的一夫一妻制不只是法律的规定,这种制度还有着深刻的进化渊源。再如,手足之间为了得到父母关爱而进行的竞争其根源在哪里?为什么父母对自己的子女也会有所偏爱?自欺欺人的生物学根源是什么?逐步深入到人类进化的生物学基础,从进化的角度审视了人类的情感、友谊和竞争、攻击等心理或行为,对人类基于基本道德假定的日常行为及其动机进行了再思索。同时,罗伯特•赖特揭开了那些塑造我们的爱情选择、家庭体验、友谊和政治责任的无意识策略之谜。《道德动物》还在更深层面促使我们重新思考那些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对我们的公共政策和日常行为极富启示意义。 海报: -
读品2006
序 汪丁丁序 刘苏里序 文学 范昀:撕裂帷幕,敞开生命 王嘉军:我的名字很红 徐瑾:懦弱与骄傲 苏打:暗箭愈急 周鸣之:我们需要的神话 李业业:涉江而过,芙蓉千朵 杨不风:梧桐树下拾翠羽 艺术 金玲:则见风月暗消磨 一切艺术史都是数学史 郦菁:奇风古意傅山书 付梅溪:想像中的剧本 刘阳:一个人类学家笔下的中国歌谣 倪湛舸:不可能的忏悔 七种白:花冢与荒原 周鸣之:城市图景:本雅明及新浪潮电影中的巴黎 历史 章可:先王之制今日何处寻觅 王晓渔:20世纪思想的魔笛 李业业:两头蛇的行止 章可:大梦谁先觉? 潘玮琳:育乃士迭庇里西恬地漥性吞何许人也? 聂日明:寥落终怜吾道孤 罗卫东:旁观者的《上学记》 罗颖杰:八十年代情结:沁入骨髓的文化自恋 财经 黄章晋:如果哈耶克骑着毛驴到中国 白格:加尔布雷思的高度 本力:弗里德曼:一个反革命的传奇 李华芳:矛盾的开门人 维舟:保护少数,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李冠一:也说IMF的是是非非 李华芳:《情感 秩序 美德》作者罗卫东访谈录 思想 杨不风:蔷薇花与十字架 章可:最古板的狂暴 成庆:以赛亚•伯林的遗产 金健:《幻想的瘟疫》:Déjà vu 杨荷:英国中产阶级的孕育与结晶 白格:官僚君主制下的集体恐慌:关于秩序、安全和社会动态 李华芳:贫穷的位置,只应该在博物馆里 文化 梁捷:治病与治人 方钦:消逝的神 徐瑾:启蒙,不过投机 范昀:在平庸时代读经典 王晓渔:后青春期的桑塔格 梁捷:皆大欢喜 李业业:压力锅与味蕾全球化 闲杂 萧敢Vs.王晓渔:关于书评写作的一次对谈 张闳:2006年的阅读嬉戏 读品:浅尝辄止 王晓渔:后记 -
童话的心理分析
童话通常以象征的语言表达出人类在千百年来长久积累和沉淀的经验,人们在阅读童话以及以童话进行心理分析的过程中,往往可以体认到,我们个人的问题是人类生存共同的问题。 作者是荣格心理学派著名心理分析家卡斯特•维雷娜。本书原是作者关于童话在治疗中意义的讲稿。作者在书中用不同的案例来说明,如何将童话应用到治疗过程中。她选了6个不同的经典童话,并以例子说明它们在心理治疗过程中的作用,让个人深入自己的问题,进而找到解决的方法。例如,在小红帽的例子中,作者解释了童年最喜欢的童话和焦虑症状可能的关系。在解释勇敢的小裁缝故事中帮助一个有事业危机的男士从中找到惊人的相关性。安徒生的冰雪女王故事,使一位挣扎于情感与理智的女士找到了出路。在书中她还说明了童话在角色定位、静思想象练习以及在深层心理学梦的解析中的效用。 -
巴黎的学习岁月
《巴黎的学习岁月》、《海德堡岁月》、《柏林的青年时代》是尼克劳斯·桑巴特生命告白的三部曲。与另两部相比,《巴黎的学习岁月》在广度和深度上更胜一筹。桑巴特到巴黎的目的是为了重构1950年代前法国的一个时代,他通过大量地读书和“实验性的生活”,通过对巴黎上流社会“有同情心的观察”,不仅弄清楚了巴朗什的历史哲学和法国革命之间的内在联系,查明了社会学在法国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而且结识了一大批法国乃至世界的文化精英,并为他们一一撰写小传,以其神来之笔,使他们的音容笑貌、思想和性格跃然纸上。圣西门、孔德、斯塔尔夫人、雷嘉密夫人、约瑟夫·布莱特巴赫、乔治·巴塔耶、亨利·米肖、马塞尔·雷蒙、阿多诺、雷蒙、阿隆、阿尔弗莱德·格罗塞、萨特、纪德等一个个璀璨的名字出现在书中;巴黎的性文化和夜生活在作者的亲身经历中可见一斑。作者条分缕析,文笔巧妙,言词幽默,用各种彩色的经线和纬线编织了一幅绚烂多彩的法国社会和文化的画卷,用各种酒、果汁、香料调制成了一杯色香味奇妙的鸡尾酒,让人回味无穷。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