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社会学

  • 后工业社会中的阶级

    作者:赖特

    《后工业社会中的阶级》是关于阶级概念的理论讨论和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及其分支进行的系列广泛的比较经验调查相结合的范例,把有关论题贯穿在一起的不是某个带有普遍解释对象的令人关注的事物,而是一个普遍的解释性因素,这本著作探讨了四个宽泛的主题,阶级结构及其变迁,阶级边界的渗透性,阶级与性别以及阶级意识,具体经验研究包括诸如家务劳动的性别分工,管理权力中的性别差异,阶级结构中的友谊网络,过去20年中美国自我雇佣阶级的扩大,以及国有部门与私有部门雇佣的阶级意识等不同类型的论题。最后,本书对研究结果在证实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传统的某些预期和形成挑战性的意外发现两个方面进行了评估。
  • 中国单位社会

    作者:李汉林

    20世纪的中国社会主要表现为单位社会。在单位社会里,人们相互熟悉,彼此了解,在日常的生活中朝夕相处、相互影响和依赖。这是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这里,单位社会的生活成为了人们社会生活的常态,人们社会行为的常态。 以往的单位研究,着力强调单位作为重要的组织形态所发挥的作用。本书作者通过十几年的思索和实证研究,提出了单位作为一种制度和结构的思路。作者从宏观上探讨中国单位社会中的社会控制机制;从中观上分析了中国单位组织中的权力、资源以及依赖相互作用的社会过程与社会后果;从微观上侧重研究中国单位人的行为取向和行为特征。总之,单位不仅仅意味着一种“工作场所”,更多地,它代表了人们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依赖和寄托。
  • 犬与鬼

    作者:阿列克斯·科尔

    二战结束五十年来,有关日本的著作,热衷于"现代化"或"现代主义"这一主题,详述并论证着日本如何日新月异、一日千里,赶上并迅速超过其它国家。时至今日,在众多版本的现代化理论中,日本都被醒目地佩戴上A级标志,于是,那些作者们沉湎于论述传统教育和文化如何使日本一跃成为一个成功的,甚或是世界上是最成功而典范的现代化国家。然而,贯穿本书的核心思想却是:二十世纪90年代日本危机产生的根源,正是与现代主义理想背道而驰,完全失败了的现代化。
  • 发展的幻象

    作者:许宝强,汪晖

    本书所选编的文章旨在对发展主义进行批判;所谓发展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一种认为经济增长是社会进步的先决条件的信念,以经济增长作为主要目标依据不同的手段例如高科技、工业化、国家干预或市场机制,产生出不同版本的发展主义学说。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各类发展主义学说都没有反思一系列类似沃勒斯坦所提出的基本问题:什么是发展?为谁或为什么要发展?什么在发展?经济增长是否就等于改善了人们的福利、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经济增长过程中,不同社群所付出的代价又是什么?对弱势群体(如原住民和女性)的影响又是什么?除了现代化和工业化以外,有没有另类的发展(或“不发展”)轨道能更直接改善人们的生活?谋求发展有什么政治含义?这些都是发展主义忽略了的重要课题。收编于本文集的文章所要讨论的也正是这些课题。
  • 论邪恶

    作者:(美)亚当·莫顿(Adam Morton

  • Just Violence

    作者:Rachel Wahl

  • 重建中国社会

    作者:郑永年

    目前我国进入了一个重建社会的战略机遇期。针对目前我国社会所面临的问题,作者通过多年的深入研究分析认为我国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重建社会秩序成为重中之重。当前,我们亟需抓住这个战略机遇期,已达到尽快促成经济和社会发展上一个新台阶的目标,同时为未来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奠定一个坚实的社会经济基础。
  • 国与家之间

    作者:朱健刚

    《国与家之间:上海邻里的市民团体与社区运动的民族志》以上海里弄为例,从人类学民族志的视角给读者描述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邻里中市民团体、居民运动和相关地方政府的实践过程。作者指出,这些市民团体和邻里运动推动了公共空间的生产,它们构成了基层参与网络、居民相互信任的关系以及普遍互惠的规范。这些组织和行动一方面表达着国家权力的渗透,另一方面也包含着对国家权力的抵制和扭曲。这种依赖和自治的双重特征使得这些地方性组织和“社会运动的日常形式”并不构成西方意义上的公民社会要素,但是它所形成的抗争在被国家权力吸纳的同时,也促进了地方权力话语和实践的改变。
  • The Great Urban Transformation

    作者:You-tien Hsing

    Product Description As China is transformed, relations between society, the state, and the city have become central. The Great Urban Transformation investigates what is happening in cities, the urban edges, and the rural fringe in order to explain these relations. In the inner city of major metropolitan centers, municipal governments battle high-ranking state agencies to secure land rents from redevelopment projects, while residents mobilize to assert property and residential rights. At the urban edge, as metropolitan governments seek to extend control over their rural hinterland through massive-scale development projects, villagers strategize to profit from the encroaching property market. At the rural fringe, township leaders become brokers of power and property between the state bureaucracy and villages, while large numbers of peasants are dispossessed, dispersed, and deterritorialized, and their mobilizational capacity is consequently undermined. The Great Urban Transformation explores these issues, and provides an integrated analysis of the city and the countryside, elite politics and grassroots activism, legal-economic and socio-political issues of property rights, and the role of the state and the market in the property market. About the Author You-tien Hsing is Associate Professor of Geography a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She is the author of Making Capitalism in China: The Taiwan Connection (1998,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nd co-editor (with Ching Kwan Lee) of Reclaiming Chinese Society: Politics of Redistribution, Recognition, and Representation (Forthcoming, Routledge).
  • 社会学的理论逻辑(第二卷)

    作者:(美)杰弗里·C.亚历山大

    《社会学的理论逻辑(第2卷)》是具有重大影响的社会学理论史著作,也是作者建立其新功能主义研究纲领的开端。此第二卷深入探讨了马克思与涂尔干社会理论的发展过程,提炼出双方作为社会学唯物主义和社会学唯心主义的代表所关注的基本问题及其发展。作者指出,即使是在这两种成熟的古典理论中也存在着深刻的对立和模棱两可之处,而其追随者正是由此出发来修正这些古典传统的。
  • 經濟人的末日

    作者:彼得.杜拉克

    本書於1939年首度出版,被公認為彼得.杜拉克思想基礎的重要著作。這本書出版後不久,在邱吉爾擔任首相時,就把它列為英國的年輕人必讀的書籍。 書中對於二次大戰後的社會、政治變革做了許多預言,包括希特勒將會屠殺猶太人、史達林和希特勒簽署協定……等等。之後這些預言果然成為事實。杜拉克還試圖探討歐洲極權主義的源起,並追溯資本主義、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這些歷史上重要的信仰,對大眾帶來的影響。 不管從政治、歷史或社會的角度看來,本書都可稱得上是難得一見的經典鉅著。由現在的讀者來看,除了可以想見兩次大戰期間的政治社會情勢,也能透過杜拉克具有洞察力的社會性分析,反思如「納粹主義」、「法西斯主義」這些大家熟悉卻知之甚少的名詞背後的問題。 推薦序──許士軍 推薦序──劉大年 序──一九六九年版 前言 第一章 反法西斯主義的錯覺 第二章 群眾的絕望 第三章 惡魔再現 第四章 基督教會的落敗 第五章 極權主義的神話 第六章 法西斯主義下的非經濟社會 第七章 是神話還是妄想? 第八章 未來情勢:東西對抗?
  • 资本的内部

    作者:【德】彼德•斯洛特戴克 (Peter S

    全球化,在作者看来是一个500年前从环游世界开始的进程的终结。同时:后全球化时代的因素也已初露端倪。他将21世纪初开始的全球化从“球面学”的角度,从根本上进行了剖析并阐释了其发展进程。毫无疑问,资本主义已经遍及全球,但它却以不同的方式对待地球上的居民:约15亿人作为全球化的赢家生活在一个舒适空间当中,这是一个“世界内部空间”,它的边界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坚硬而排他,就如同1851年首届世界博览会举办地伦敦水晶宫的隔墙一样,把三倍于水晶宫内的人口阻隔在它的大门之外。 “对(全球化)问题的一个优雅的解答,让后马克思主义者和持善意观点的全球化反对者也表示认同。” ——德国《Volltext》文学杂志
  • 公民不冷血

    作者: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最壞的年代,最強的公民力量。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絕對嚴選 ──台灣公民行動的首部入門攻略。 羅世宏 X 劉靜怡 X 何明修 專序推薦 王小棣 X 李惠仁 X 吳朋奉 X 陳信聰 X 張茂桂 阿信(五月天) X 阿達(農村武裝青年) 手牽手挺身支持 向社運夢想家致敬,為台灣公民行動備忘── 你期待這片土地成為什麼樣子? 那些發生在生活之中,與你息息相關的生存議題: 如果你住的房子被納入都市更新徵收計畫? 如果你吃的稻米以科技園區所排廢水灌溉? 如果美麗的海岸線遭建商獨占,開始收費? 如果智慧型電子產品之製造依賴血汗勞動? 台灣重要社會議題,與新時代公民行動的紀錄專書。 選錄土地、環境、勞工、族群、性別等重要議題, 清楚陳述事件行動與年表紀事, 揭露主流媒體忽略之關鍵時刻。 新世紀台灣的公民覺醒運動,已經開始。
  • 社会冲突的结构性来源

    作者:张静

    《社会冲突的结构性来源》作者以变迁社会中的经验现象为据,围绕历史以及转型中基层社会的制度、行为和观念变迁等主题,精选文章。各论题聚焦于社会冲突的结构性来源和秩序转化、公共组织角色变化的政治后果、秩序稳定的社会结构基础、中国社会利益组织化的特点、阶级组织化不活跃的原因,以及社会建设可借鉴的历史经验。
  • 社会科学研究:从思维开始(第10版)

    作者:肯尼斯·赫文(Kenneth Hoove

    长销欧美三十年,时间见证价值 • 这是一本绝不晦涩的方法论书,跟随作者的讲解,即使基础薄弱也能一步步领会“科学”的要义,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是每一个即将做、正在做、还要做社会科学研究的人都不应该错过的书。 • 本书一反方法论书长篇累牍的传统,在精巧的谋篇布局中,将当代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精髓一一呈现。 • 10版——不断完善,获得一代又一代读者认可。 本书不是很深奥,事实上它是社会科学的入门读物,旨在帮助那些使用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人和那些将迈开研究生涯第一步的研究者。概念从何而来?何为变量?为何要科学思维?有关现实的假设如何区别于其他的陈述?其相似性是什么?本书将解答这类基本问题。 本书意图帮助读者识破有关社会科学的某些错误印象,尽可能使他们正确地踏出研究的第一步,至于研究技巧的详尽细节,则有待参考其他更详细、更专业的资料。 全书强调科学对现实的检验,这种检验是我们赖以认识世界构成的一种过程。这种对科学的介绍体现了作者对待科学的基本价值观———人们既应当在社会科学方法的具体运用中,也应当在日常思维中保持科学的态度。
  • 中国乡村研究·第二辑

    作者:黄宗智 编

    本辑收入有关乡村社会、历史、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研究论文8篇,从不同角度研究中国乡村的历史与现状。《中国乡村研究(第2辑)》致力于提高中国乡村研究理论和实证的水平,促进中外乡村研究的学术交流,推动中国乡村研究本土化和国际化。 目录 陈春声 乡村的故事与国家的历史——以樟林为例兼论传统乡村社会的研究的方法问题 吴 滔 在城与在乡:清代江南士绅的生活空间及对乡村的影响——以吴江震泽为例 黄宗智 中国革命中的农村阶级斗争——从土改到文革时期的表达性现实与客观性现实 张小军 阳村土改中的阶级划分与象征资本 应 星 身体与乡村日常生活中的权力运作——对中国集体化时期一个村庄若干案例的过程分析 景 军 移民、媒体与一位农村老年妇女的自杀 龚启圣 周飞舟 赵阳 地方经济、财政和干部地为:对农民负担的一个定量分析 罗伯特·布伦纳 艾仁民 英格兰与中国长江三角洲的分岔:财产关系、微观经济学与发展型式 稿约
  • 世俗时代

    作者:[加拿大] 查尔斯·泰勒,Charles

  • 哈耶克社会理论

    作者:邓正来

    《哈耶克社会理论》从哈耶克的“终身问题”(对人类社会中的“自生自发秩序”即内部秩序做理论上的阐发和捍卫)入手,以哈耶克理论的内在理路为线索,对哈耶克的自由主义社会理论、法律哲学和政治哲学等展开了综合性的“无学科”研究。具体内容包括哈耶克的方法论个人主义、社会正义的基本诉求、哈耶克批判“社会正义”之观点的补论、无知观与社会理论的确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