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社会学

  •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透视

    作者:尚重生

    本书在对社会问题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探讨了当代中国社会的九大热点问题,通过现象描述进行事实认定和成因探寻,在分析问题后果的基础上,指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性对策。为关注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读者,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源和思考方法。
  • 法律中的社会科学

    作者:(美)约翰·莫纳什

    《法律中的社会科学(第6版)》的目标是让读者了解到社会科学在美国法律实践中的实际和潜在的用途,以及如何对这种利用进行评价。我们在此将社会科学看作法律中的一种分析工具,熟悉这种工具可以提升职业律师的职业水准,深化法学研究者的洞察力。不同于传统法律社会学比较宏观的分析,《法律中的社会科学(第6版)》采取了注重社会科学与具体法律规则之间微观互动的视角。 《法律中的社会科学(第6版)》交织实体法、程序法、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及其研究方法这四个纬度,选取具体的立法、执法、司法的案例,生动地讨论了社会科学在法律实践中的作用(及其局限):既包括如何判断个案中的事实问题,也包括如何判断立法、执法中的法律规则问题,还包括律师的诉讼策略选择。此外,作者还提供了大量的跨学科参考文献供有兴趣读者进一步深究。 《法律中的社会科学(第6版)》虽然作为传统的法学院案例教材出版,但讨论的主题并不传统,社会科学学者同样是我们的目标读者群。
  • 词语与世界

    作者:(英)迈克尔·马尔凯

    NO
  • 现代城市更新与社会空间变迁

    作者:林拓

    《现代城市更新与社会空间变迁:住宅、生态、治理》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阐述了城市更新在世界各国,尤其是中国的变迁过程。《现代城市更新与社会空间变迁:住宅、生态、治理》分五编,第一编为内城区开发及其空间重组;第二编为社会构成变动及其空间转换;第三编为城市环境变迁及其空间优化;第四编为大都市治理及其空间演变;第五编为国外城市更新巡礼。分别从不同的维度阐释了城市更新对社会空间的影响。《现代城市更新与社会空间变迁:住宅、生态、治理》对于现代化以及城市化进程中和谐社会的建立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The Mass Psychology of Fascism

    作者:Wilhelm Reich

    In this classic study, Reich provides insight into the phenomenon of fascism, which continues to ravage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in ways great and small.Drawing on his medical expereinces with men and women of various classes, races, nations, and religious beliefs, Reich refutes the still generally held notion that fascism is a specific characteristic of certain nationalities or a political party ideology that is imposed on innocent people by means of force or political manneuvers. "Fascism on only the organized political expression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average man's character. It is the basic emotional civilization and its mechanistic-mystical conception of life."--Wilhelm ReichResponsibility for the elimination of fascism thus results with the masses of average people who might otherwise support and champion it.
  • Contention and Democracy in Europe, 1650-2000

    作者:Charles Tilly,Dougla

    This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mocratization and contentious politics builds upon the model set forth in Dynamics of Contention (Cambridge, 2001). Comparing the Low Countries, Iberia, France, the British Isles, the Balkans, Russia, and other European regions over three and a half turbulent centuries, the book demonstrates how similar recurrent causal mechanisms in different combinations, sequences, and initial conditions produced contrasting trajectories toward and away from democracy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continent. Also available: Dynamics of Contention 0-521-80588-0 Hardback $60.00 C 0-521-01187-6 Paperback $22.00 D
  • 战争背后的男性荷尔蒙

    作者:赵鑫珊

    人类不消灭战争,就会被战争消灭。笔者在强烈的防止战争、拯救人类的历史使命召唤下,对从原始社会到现代文明社会的战争史进行了梳理,试图揭示男性荷尔蒙在人类战争背后所起的真正作用。分析了人类战争的生物根源,从犯罪生物学的原动力观点看人类战争行为,对人类攻击性进行探讨,论述了人类文明史上的战争哲学原理。 公羊的搏斗,雄性动物间的搏杀,让笔者想到人类的战争,想到除政治社会经济等原因外,在人类战争行为的后面也许隐藏着另一要素,即生物学因素——男性荷尔蒙。人类不消灭战争,就会被战争消灭。笔者在强烈的防止战争、拯救人类的历史使命召唤下,对从原始社会到现代文明社会的战争史进行了梳理,试图揭示男性荷尔蒙在人类战争背后所起的真正作用。 目录 开场白 一、“人认识自己”是智慧的开端 二、公羊的格斗 三、森林里的公麋鹿殊死决斗的动机 本书的由来——序 题记十则 有关战争哲学的飘忽思绪 第一编 为什么会有男性荷尔蒙 “原因—结果”链接组成的世界——我是个行为主义者 性的起源——为什么会有男性荷尔蒙 荷尔蒙发现简史 自然界的战争和人类战争 “快感原理”和“无明显目的杀人” 我是个新的脑定位主义者 一、我推崇“实验哲学” 二、评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 人脑的三重结构 三P命题和男人们的“左脑之争” 从犯罪生物学的原动力看人类战争行为——什么原因驱使犯罪 一、爱因斯坦的思路——战争是群体犯罪 二、希特勒为什么有那么多、那么强烈的仇恨 三、女子月经来潮与犯罪行为 四、异常染色体:是“遗传的犯罪因子”吗 五、杀害婴儿现象 六、自然犯罪的原动力 用男性荷尔蒙重新梳理弗洛伊德学说——性能量 儿童破坏世界的本能——人的攻击性 人类攻击性再探讨——再论战争深层根源 一、人类攻击性起源 二、人类是自产生了语言之后才开始有攻击性的 三、大脑、语言和意象:人类特有的攻击性 四、欲望与攻击性 第二编 原始部落的战争以及神话中的性爱和好战 原始部落的动物性战争 一、为什么女子不适宜打猎、打仗 二、原始人的动物性战争 从古老故事中透出的新信息 一、古希腊神话 二、世界其他民族神话传说中的战争 古代和现代日耳曼民族的神话 一、纳粹“哲学家”罗森堡和他的《二十世纪神话》 二、希特勒为什么迷恋、崇拜瓦格纳音乐 三、希特勒与神秘主义_ 第三编 人类文明史上的战争 战争哲学原理 当代国外极富狼性的外籍军团 在“儿童武士”的背后 试论波黑战争的深层原因 古今人类战争的分类 一、肌肉发胀之战 二、复仇模式之战 三、纠纷模式之战 四、非正义的、侵略性的战争 五、正义的战争 发动侵略战争骨干分子的嘴脸 有关核战争的定义及其他 第四编 和平时期攻击能量的释放 提倡和平主义运动 文化艺术总是世界和解的基础之一 提倡和平冒险,根绝战争冒险 外在冒险行为的善、恶方向 要商场,不要战场 经济是战争的继续 要世界足球场,不要世界战场 附录:爱因斯坦与弗洛伊德关于战争深层起因的通信 我对上述通信的看法
  • The Passions and the Interests

    作者:Albert O. Hirschman

    In this volume, Albert Hirschman reconstructs the intellectual climate of the seventeenth and eighteenth centuries to illuminate the intricate ideological transformation that occurred, wherein the pursuit of material interests - so long condemned as the deadly sin of avarice - was assigned the role of containing the unruly and destructive passions of man. Hirschman here offers a new interpretation for the rise of capitalism, one that emphasizes the continuities between old and new, in contrast to the assumption of a sharp break that is a common feature of both Marxian and Weberian thinking. Among the insights presented here is the ironical finding that capitalism was originally supposed to accomplish exactly what was soon denounced as its worst feature: the repression of the passions in favor of the 'harmless,' if one-dimensional, interests of commercial life. To portray this lengthy ideological change as an endogenous process, Hirschman draws on the writings of a large number of thinkers, including Montesquieu, Sir James Steuart, and Adam Smith.
  • The Making of the English Working Class

    作者:E.P.Thompson

    "Thompson's book has been called controversial, but perhaps only because so many have forgotten how explosive England was during the Regency and the early reign of Victoria. Without any reservation, The Making of the English Working Class is the most important study of those days since the classic work of the Hammonds."-- Commentary "Mr. Thompson's deeply human imagination and controlled passion help us to recapture the agonies, heroisms and illusions of the working class as it made itself. No one interested in the history of the English people should fail to read his book."--London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 The Price of Admission

    作者:Daniel Golden

  •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Beijing

    作者:Tianjian Shi

    In this first scientific survey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ianjian Shi identifies twenty-eight participatory acts and groups them into seven areas: voting, campaign activities, appeals, adversarial activities, cronyism, resistance, and boycotts. What he finds will surprise many observer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a closed society is not necessarily characterized by passive citizens driven by regime mobilization aimed at carrying out predetermined goals. Beijing citizens acknowledge that they actively engage in various voluntary participatory acts to articulate their interests. In a society where communication channels are controlled by the government, Shi discovers, access to information from unofficial means becomes the single most important determinant for people's engaging in participatory acts. Government-sponsored channels of appeal are easily accessible to ordinary citizens, so socioeconomic resources are unimportant in determining who uses these channels. Instead, voter turnout is found to be associated with the type of work unit a person belongs to, subjective evaluations of one's own economic status, and party affiliation. Those most likely to engage in campaign activities, adversarial activities, cronyism, resistance, and boycotts are the more disadvantaged groups in Beijing. Whil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the West fosters a sense of identification, the unconventional modes of participation in Beijing undermine the existing political order.
  • 香港边缘劳工口述

    作者:林瑞含,黎婉薇,劉有珍,黃洪,李劍明,潘

    十三個邊緣勞工的故事:平凡的人生、腳踏實地的生活,有血有肉、有笑有淚。來自草根的、邊緣的、弱勢社群的聲音,叫我們反省香港社會的「中心」、主流出了些什麼問題、放棄了些什麼價值。 ──呂大樂,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系教授 故事裡的人物,我很熟悉。我阿爸、阿媽、家姐、隔壁的陳麗芳、小學同學何星強,都曾經跟他們一樣……我身邊依然有搵朝唔得晚的勞工朋友。但我還是很耐心地一個故事一個故事讀下去,因為我不願意忘記這些人、這些事。忘記了,就不知道社會是怎樣走過來的;忘記了,就容易莽撞地迷失;忘記了,就會輕率地叫人自我增值。太容易忘記,就不知道社會發生什麼問題。 ──江瓊珠,自由撰稿人、新城財經台「愛書才會贏」節目主持 ……請記住:工人就像農民和牧人一樣,才是這個社會的真正英雄!新的天地必然由你們創造──雖然現在你們活得極度艱苦,但未來是屬於你們的!這正是這本珍貴的書所帶來的信息。以活潑生動廣東口語記錄的十三個工人的故事,閃爍著生命的光輝,深深吸引人細味當中的情景,非至終卷不休。只因為:每個故事都有你有我的身影! ──甘浩望,意大利神父,熱愛香港和大陸的邊緣群眾 「樂施叢書」 以在地視角 討論貧窮及發展議題 打破思想障礙 挑戰固有觀念 改變慣常思考方法
  •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作者:韦伯(Weber)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是理解韦伯的最主要著作《经济与社会》乃至韦伯整个思想的基础,同时,《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理解现代社会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的基础。《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中的概念对韦伯思想起着导读的作用。
  • 福街的现代商人部落

    作者:陶庆

    本书通过人类学兼具历史人类学的田野式个案研究方式,系统描述了深圳市某著名商业街私营企业主自发形成的草根“非法”组织与政府长达八年的互动历史与现状,深刻反映出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与传统政策相对落后之间的矛盾,揭示了国家与社会之间对话沟通与协商谈判的现实可能性与重建社会的巨大创造力量,大胆地探索了我国学界长期以来共同关注而不得其解的热点问题,具有国家与社会理论的现实意义与开拓意义。本学术专著采用“小说”故事体例,无论学者,还是一般读者,既可酣畅淋漓品味故事传奇,体会深刻的学术内涵。
  • 中国农村公共领域的生长

    作者:任强 毛丹

    本书从公共领域的分析视角,考察改革以来的中国农村社会。作者认为,国家实行的村民自治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由此导致的以村社区为基本单位提供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促成了中国农村的村庄性公共领域的生长。这个生长过程在两个层面上展开,一个是实践意义上的公共领域,另一个是国家成文所规制的公共领域。
  • 治水

    作者:罗兴佐

    本书以江汉平原荆门市五个村庄的治水实践为叙述框架,在国家与乡村社会关系变迁的背景下探讨治水的国家介入和农民合作之关系。作者认为,国家介入与农民合作是农田水利有效供给的前提,当前市场化取向的水利体制改革之所以陷入困境并导致农田水利建设的衰退,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国家的退出及农民合作的瓦解。因此,符合中国国情的农田水利制度安排必须在国家、市场和村庄三者之间寻求最佳的结合方式。
  • Nexus

    作者:Mark Buchanan

    連結》存在於實體與虛擬網絡裡,生活中無所不在,透過研究並發掘出潛伏的規律,將為人類帶來新視野。 1999年,美國國家工程科學院向60個專業學會發出問卷,請他們推薦20世紀最偉大的工程成就,初步名單竟然長達105個項目,最後工程學院從中選出了20項最傑出的貢獻,你也許會以為電腦或者人類登月是首屈一指的功績,但是排名榜上高居第一的卻是廣泛的電氣化,特別是北美的電流網路。 今年8月14日的傍晚,在極短的時間裡,20世紀最偉大的工程傑作就眼睜睜地大出紕漏,東起紐約西至克里夫蘭,更橫跨到加拿大境內,當夜幕漸漸低垂之際,卻不見萬家燈火冉冉升起,反而是歸家民眾有如難民潮般,在迷茫與憂慮的心情中,游動在黑暗的紐約大道上。 北美電流網路到底發生了什麼差錯,因而引發了大規模的停電,一時根本沒有人搞得清楚,最偉大工程傑作的電流網路,也許只能用想像的方式來讚嘆它的宏偉規模,然而網路的脆弱性卻不需要任何學究式的證明,2千萬紐約大都會居民無不有切膚之痛的感受。 █實體網絡容昜體會,虛擬網絡難察覺。 電流網路這種雖然有實體承載,卻在日常生活中感覺抽象的廣袤體系,以一種近乎悲劇的方式,讓現代人無法輕忽它的存在,對於網絡性質的理解自然成為維繫文明生活的關鍵學問,而聰明的工程師還敢不儘速找出阿奇里斯(Achilles)的罩門嗎? 我們比較容易體會像電流網路這類實體網絡,卻往往沒有察覺到現代人根本是生活在千絲萬縷的虛擬網絡裡。 譬如,我們是親屬與人際關係網絡裡的一個結點,往歷史回溯可以跟北京猿人還是非洲露西拉上線。 二次大戰後電腦的發展不僅促發了另一次的工業大革命,而且因為數位電腦本質上的離散性,深深地改變了我們對大自然的看法,認識離散現象的需求因而大幅度增長,有關網絡的研究也就在50年代之後開始起飛。 其實,最近半個世紀裡,社會科學家對於人際關係的網絡已經有很多實證探索,只是這些成果並沒有跟數學的研究產生緊密的結合,一項主要的理由,可能是因為數學家喜歡證明乾淨漂亮的定理,而社會的網絡都太複雜奧妙,雖然能觀察出一些籠統的規律性,但是不容易用精確敘述的定理來總結經驗。 數學家喜歡用的一些基本隨機網絡模式,往往無法令人滿意地捕捉到社會網絡的特徵。 1998年,美國康乃爾大學華茲(Watts)與史楚蓋茲(Strogatz)的「小世界」理論一出,為網絡研究帶來一股清新的風氣,猛然間,只要能用網絡來建立模式的自然或人為系統,似乎都可見「小世界」的翩翩身影,幾乎同時期,法魯托斯(Faloutsos)兄弟從觀察網際網路(Internet),巴拉巴西(Barabasi)的研究群從觀察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所發現的冪次律,也不斷在各種的網絡模式裡出現。 這一波的網絡新研究有幾個特色,第一是高度的跨學科性,網絡資料的來源包羅萬象,從學術合作、電影製作、食物鏈演化、傳染病擴散,到文件的連結,遠遠跨越出任何單一學科的專業興趣範圍,而參與研究的人員,除了有數學家、電腦科學家、社會學家,甚至跑進來一大堆物理學家。 第二個特色是實證資料、數學理論推演,以及電腦模擬的高度整合性。這其中尤其是模擬所帶來的一些經驗與教訓,因為網絡的規模過於龐大,很難轉化成嚴格證明的數學定理。 這類研究方式已經成為電腦耀眼發展後必然興起的現象,然而如何從中吸取正確而有智慧的資訊,才不至於產生過度以偏蓋全的流弊,仍然是有關模擬的方法論中亟待深耕的課題。 第三個特色是複雜網絡的研究帶來一種新視野,使得以往感覺科學無力企及的領域,也有可能讓人發掘出潛伏的規律。 譬如,歷史事件的發生充滿了偶然性,似乎無法產生任何有意義的科學性預測,但是在歷史事件的相互關連中,就必然隱藏了網絡的客觀規律,如何辨識出這些規律,如何理解這些規律在歷史上發生的潛在作用,有可能成為科學方法浸潤入歷史學的新途徑。 █網絡研究無遠弗屆,引人入勝。 近年來許多引人入勝的新興學科,例如混沌、碎形、複雜系統、認知科學、生物資訊等等,多半因為能跨越既有的學科界限,而得以運用新鮮的手法,發現有趣的現象,雖然,進一步理解現象與解決問題的工具,不乏原來已經就在手邊的素材,但是成功的關鍵卻正在於能掌握推陳出新的眼光,本書所報導的許多進展,都印證了這種值得你我注意的趨勢。
  • Ideology and Utopia

    作者:Karl Mannheim

    Mannheim, a pioneer in the field of SOCIOLOGY (740), here analyzes the ideologies that are used to stabilize a social order and the wish-dreams that are employed when any transformation of that same order is attempted. Translated and with a Foreword by Louis Wirth and Edward Shils; Preface by Wirth; Indices.
  • 色情消费启示录

    作者:帕梅拉·保罗

    有一天,帕梅拉·保罗去图书馆查阅有关色情方面的书籍时,旁边的人都投来一种奇怪的目光,一个年轻的女子,干嘛看这种书?在美国,到处都是色情,人们对消费色情已经习以为常,但是看到一个女子看色情方面的书籍(而且是学术方面的),也会感到不自在。说明色情无论在任何国家,它永远是被打入道德地狱之下的东西(事实上,只有4%的美国人主张色情物品公开化)。 后来,她就写出了一本书《色情消费启示录》。当你看到这本书的名字,不要以为这本书写得是男人如何到妓院消费的事情。它写的是当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色情消费形式发生变化之后,人们(主要是男人)面对色情的心理——比如上网浏览色情网站、观看色情视频和图片。
  • 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姻和母系家庭

    作者:詹承绪

    《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姻和母系家庭》一书是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经典名著。纳西族是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民族,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前,永宁地区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留在封建领主制阶段,并且比较完整地保存着具有初期对偶婚特点的“阿注”婚姻,以及由此而构成母系家庭。这种婚姻形式,是解放前保存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比较原始的婚姻形态,它还保留了若干血缘婚姻、群婚的实例,和母系氏族公社的遗迹,但同时也缓慢地向一夫一妻制发展。这些特征使得永宁纳西族成为研究早期婚姻形态的“活化石”。   本书作者于1963、1965和1976年数次深入当地群众生活,加以实地考察,对阿注婚姻和母系家庭作了几次调查访问,并在此基础上撰成此书。全书共计11章,对永宁纳西族的婚姻、家庭及有关文化习俗的基本状况与变化发展做了细致地描述和深入地分析,出版以后,引起了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关注,赴永宁考察地中外学者、作家、记者络绎不绝,小说、报告文学、报导、译作等也相继问世,推动了学术研究的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