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社会学
-
社会学导论
这本《社会学导论》主要是为非社会科学家专业的学生编写的。近些年来,在我国高等院校中,为非社会学专业(包括理工科)学生开设社会学课程已经相当普遍。这本教材就是为了适应这种需要而编写的。当然,社会学专业的学生也可参考使用本书。为了适合读者的特点,我们在编写中简化了部分概念以及对概念的更细致的辨析,增加了如何用社会学的概念和范畴分析社会现象的内容。以提高学生用社会学的视角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
法兰克福学派论著选辑(上卷)
法兰克福学派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最大、最主要的一个流派。它创立于30年代初,是由一群哲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法学家和文艺理论家组成的学者集团,并拥有自己的研究所和学术刊物。它继承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卢卡奇、科尔施的“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传统,并综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以及其它现代外国哲学流派的某些观点,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多学科综合性的研究和剖析,形成其独特的“批判的社会理论”。 60年代末,该理论成了1968年席卷北美、西欧的学生造反运动的思想武器之一,作为一种激进主义理论,在西方世界曾有过较大的社会影响,其代表人物霍克海默、马库塞和哈贝马斯被誉为当代杰出的思想家。随着新左派运动的沉寂,该学派第一代代表人物相继去世,以及其内部理论分歧加深、脱轨转向,原先意义上作为一个旗帜鲜明、队伍庞大的法兰克福学派已成为历史。不过,它的许多基本理论观点在当代西方哲学和社会学著作中仍被研究、被应用,而其第二代、第三代代表人物,如哈贝马斯、施密特等人在西方思想界尚有相当影响。 严肃地研究法兰克福学派,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我们不仅能借此了解当代西方哲学、社会学理论和认识西方社会,而且批判地汲取和改造其有价值的思想资料,对进一步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此,我们编译了这部论著选辑,以满足我国学术理论界研究工作的需要。 本选辑分上下两卷,一百来万字。它选自该学派主要代表人物的一些重要著作的部分章节以及重要论文,尽力保持该学派社会哲学的特色,并兼顾有关其它方面的理论。因该学派成员众多,论著甚丰,文字艰深晦涩,加上我们所掌握的资料、专业知识和外文水平有限,在选、译、校、编诸方面会有许多疏漏和舛误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1979年,在太原召开的“全国现代外国哲学讨论会”上,朱庆祚代表本室接受此书编译任务,后因工作变动,改由范明生主持并负责选材。张伟负责全书的编辑工作。此外,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郭官义参与了哈贝马斯著作的选、译、校工作。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安徽大学的一些老师也承担了本书的翻译任务。对他们的辛勤劳动和大力协助,我们表示诚挚的感谢。西方社会学文选
本书为20世纪西方社会理论文选。全书分经典与当代两大部分,当代理论再分为美国、德国、英国和法国等四个小部分,选入过去100年在西方产生过最重要影响的欧美社会理论家50多位,文献78篇。本书可作为社会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英语教材,也可用作社会科学的基本原典文献。 Anthony Giddens曾这样区分“社会理论”和“社会学”,他将“社会理论”等同于各门社会科学所共同关注的论题领域,如行动与行动者的性质,互动与制度的关系等。而认为“社会学”只是社会科学的一门分支,只关注“发达的”或现代的社会。本文选以“Social Theory”为篇名,依据了Giddens的这一分别,透过诸如行动、自我、互动、符号、结构、知识、权力等具有分析性和实质性意义的范畴在本文选所占之篇幅,表明了编者确定的重点,这些内容也就是通常所谓“方法论”、“理论视角”或“理论范式”的问题。但这种分别不应是僵硬的和机械的。离开西方现代社会的真实进程和实质分析,社会理论就将失去与生活世界的真实联系,从而丧失解释力量。正如 Hegel所坚持的那样,方法是贯穿于过程始终的精神,而非游离在外的窍门。Durkheim、Weber、Wallerstein、Giddens、Foucault、Baudrillard等人的社会分析同样也是在对诸如“分工社会”、“官僚社会”、“现代世界体系”、“自反性现代性”、“规训社会”及“拟像社会”的阐述中展开的,也就是说,这些有关现代西方社会的实质理论本身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本文选参考了西方学者(主要为美国学者)编的社会理论文选,它们是: Talcott Parsons等编的Theories of Society(The Free Press,1961);Randall Colllns编的Three Soc。ologlcalTraditions(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Lewis A.Coser等编的 Sociological Theory (Macmillan Publishing Co,Inc,1982),以及 Charles Lemert编的 Social Theory(Westview Press,1999)。本文选充分借鉴了这些文本对经典理论的选择成果,事实上在经典篇目的确定和选择上西方社会学界已经形成高度共识,如Durkheim《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的结论部分,Weber《经济与社会》的第一章“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ead《心灵、自我和社会》中“玩耍、游戏、普遍化他人”章节等,都是各选本必选篇目。在当代理论方面,各选家的重点已显分化,但仍然存有共识,如Parsons的单位行动与模式变项理论,Berger和Luckmann的知识社会学的现象学界定,Levi-Strauss的神话的结构分析,Foucault的真理与权力的谈话等。本文选也参考了上述编者的工作,在这些方面我们的工作是分享而非原创。但这是一本编给中国学生阅读的社会理论文选,因而在入选人物、篇目、文选结构等方面都有异于上述文本的考虑和安排。首先,本文选是按年代与国家安排篇章次序和不同部分的,以期展现社会理论的发展脉络和国别特点,而为中国学生提供把握理论脉络的直观时空框架。其次,本文选在国别分类中加入了学派分类,将入选人物依学派勾连起来,凸现理论传统的源流与分合,减少了人物众多无从入手的散漫性。这样的学派分际之于具体人物不可能圆满契合,削足适履亦恐难免,却也不妨为理论学习的方便导引,无论如何在对20世纪主要社会理论传统的认定上仍然存在着基本的共识。最后,本文选入选人物是以一个中国学者的眼光选择的,待入选人物的重要性很大程度上也是依据其在中国的影响力来判定的,并力求平衡地对待不同国家的入选人数,避免厚此薄彼,这对标以“西方社会理论”的文选来说是一必不可少的要求。正是鉴于在美国学者编选的文本中德国与法国的篇幅显得薄弱,本文选给予德法社会理论家更多的关注。我们选入不应遗漏的 Scheler、Luhmann和 Danrendorf(德国)及 Touraine、Crozier和Boudon(法国) ;增加 Habermas、Giddens和 Bourdieu的篇幅。事实上, Parsons以后,法国和德国较之美国更应被称为社会理论富有活力的中心。本文选并不忽视美国社会理论的贡献,战后Parsons代表的美国社会学成为主流理论,“整个世界的社会学都为美国社会学所主宰,社会理论里深深地刻下了Parsons的印记”(Giddens语),它所占的篇幅仍是最大的一块,但这不意味着Parsons仍然要占有最重的分量。今天我们应该有足够的眼光给予其他美国社会理论家更公正的关注,力求不遗漏当代重要而活跃的美国社会理论家(如 COllins)。 Comte通常被视为西方社会学鼻祖,这种说法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其实质意义。Comte生活的时代诞生了现代意义的社会学,Comte自有贡献,但比起Marx的贡献来是微不足道的。19世纪社会学真正可称为经典的人物只有Marx一人。在Marx传统之外,所有重要的社会理论传统和主流学派都是在20世纪发展起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文选不说包含了全部的“现代社会理论”,确也涵盖了它的大部。 本书入选文献,除已经过了版权保护年限成为公众共享的篇目外,我们都向作者或出版机构申请重印许可。我们已经得到下列作者的无偿授权:法国巴黎索邦大学 Raymond Boudon,法国国家研究中心 Alain Touraine和 Erhand Friedberg,英国伦敦经济学院 Anthony Giddens,美国耶鲁大学 Jeffrey Alexander,宾夕法尼亚大学 Randall Collins,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Nancy Chodorow等。在此谨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中国优秀的大学都在倡导使用国外原版教材,编选本书算是一个积极的响应,在我也是一个新的尝试,期待海内外方家不吝赐教。属性数据分析引论
《属性数据分析引论》通过社会调查属性数据的高维列联表结构与对数线性模型的一一对应关系,结合实例,详细介绍用SPSS软件包分析这种数据所对应的各种结构模型,并且从不同模型所对应的列表中获得各种有价值的信息。提出了属性数据不满足多元分析的基本条件,不能简单化套用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处理数据。社会实证研究中究竟应该采用什么样有统计学方法去分析社会调查的原始数据?农民的择偶形态
本书采用田野研究的方法,对西北一个村庄——赵村村民的择偶过程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和较为深入的解释,对婚姻准备期做出了具有探索意义的研究,对“娃娃亲”、“买卖亲”和“换亲”等进行了集中探讨,认为这些择偶形态是赵村人对生存环境的适应和变通。填补了国内关于婚姻准备期研究的空白,推进了我国婚姻研究。迈向崭新的社会知识观
本书作者系香港著名社会理论研究专家。本书汇集了作者多年来在社会理论研究方面的代表性作品。在这些文章中,作者试图糅合批判理论、诠释学和生命学问的理念,构建一个作者称为强烈价值介入论的理论取向,以期从社会和人文研究的角度,去讨论社会知识的本质、社会工作实践、现代社会的困境、社会科学本土化,以及当代中国人的特质等课题。作者希望通过这些讨论勾勒出一个崭新的社会知识观的轮廓,并展现出这一知识观的具体应用效能。现代社会学
本书系统介绍了现代社会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是普通高校社会学专业的通用教材。本书作为第三版,在前二版的基础上又做了许多新的修订。书中对一些章节做了适当修改,以进一步提高质量;书中补充了部分新的内容,如对中间阶层、和谐社会等理论问题做了新的阐述;书中还全面更新了各种统计数字,以反映中国和世界近年来的社会变化。 经过修订,本书内容更富新意,学术质量进一步提高,是广大读者学习社会学理论的较好读物。中国社会学(第四卷)
本期《中国社会学》收录了“社会分层与结构变迁”、“城市化与劳动力转移”、“社会心理”、“婚姻与家庭”等几个专题的文章。主题文章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苏国勋先生的“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与共生”。租佃关系新论
本书系知名学者黄宗智先生主编的“中国乡村研究专著系列”丛书中的一本。 作者高王凌在写作本书时,在自己大量的实地调查的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从经济史角度入手,以地租问题为切入点,讨论了历史上农民和地主的关系问题。一改以往学术研究中地主即为剥削者的定势,更多关注农民的“反行为”——抗租。对历史上似已成为定论的地租率问题、地主与农民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改良性的反叛。 目录 总序 序言 第一章 问题的起源 1、有关地主占有土地数量的调查 2、有关地租征收对象的问题 第二章 地租征收量的下降 一、原额与实额,以及租额修订前后的对比 二、实收数与租额(或最高实收额)的对比 三、分阶段对比 附 图表:各地不同时期地租实收率 第三章 地租量下降的原因 第四章 农民抗租行为分析 一、日常行为 二、暴力反抗和有组织斗争 附 1,孔府佃户的有组织斗争 2,“伙子不偷五谷不收”——共产党在老区的调查 第五章 政府的有关法律和政策 附 雇工的身份与地位 第六章 几点余论 一、有关地租率的几个问题 二、有关土地集中农民竞佃的几个问题 三、有关土地制度的几个问题 四、农民文化的存在和农民斗争的历史作用问题 附 1,关于近代粮食亩产量的估计问题——《清代粮食亩产量研究》读后 2,口述史的收获——关于租佃制的几个未明问题 3,宋代的农民抗租和政府法律 4,近代中国的减租思想社会学理论与经验(第一辑)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和社会问题,当代社会学做出了积极的回应:一方面是社会理论的兴起,一方面是经验研究和中层理论的涌现。如何基于当前中国的发展经验,完成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的沟通,推动中国社会学乃至社会的发展,是当代中国社会学者苦苦思考的问题。 《社会学:理论与经验》收录了学者们近年来著的一些关于经验领域开展的理论研究方面的文章,视野宽广,视角独特,是一部展现我国社会学丰富研究成果的文集。大众传播动力学
《大众传播动力学:数字时代的媒介》(第7版)(中文版)分印刷媒介、电子媒介、特定媒介职业、大众媒介的控制等部分,论述了其历史、现状,彼此的合并、竞争、融合,着重强调了媒介的经营和对社会的影响;分析了各媒介领域的求职、升职、职业展望等内容,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建议;章后附有要点、关键术语、思考题、参考书目和相关网络资源,方便读者学习和进一步研究。果壳里的帝国
本书有三个方面的主要贡献: 第一,提出了第四种战争状态假设。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是第一种战争状态,或者叫霍布斯战争状态;个人与绝对权力之间的战争状态是第二种战争状态,也可以被称为洛克战争状态;一切国家与一切国家之间的战争状态,或者叫国际无政府状态,是第三种战争状态,这种状态被现实主义国际政治思想家汉斯·摩根索和肯尼思·沃尔兹所强调,因此又可以被称为摩根索-沃尔兹战争状态;第四种战争状态是其国家与霸权国之间的战争状态。 第二,论证了国家权力平均化趋势。国家权力分析是美国国际政治学界中现实主义流派的理论核心。如果这个假设是可以接受的,我们将发现,在国家主权绝对化条件下,将导致一个或多个霸权国产生;在国家主权相对化条件下,将推动国家权力的平均化趋势,其结果必然是霸权的终结和洲级国家时代的来临。 第三,发现了人权高于霸权的原则。国家的权力欲望并不是推动国家行为的最终动因,最终动因是人权的发展。国内人权发展推动国内经济繁荣与政治民主,国际人权发展推动国际霸权的衰落。人权高于主权表达的是这样一条绝对规则:任何主权国家都无权剥夺一个公民或一个少数族裔的基本人权,在这种情况发生时,对这个国家的国际干预符合正义原则。人权高于霸权原则的含义是,发生人权灾难的当事国在人权问题得以解决后,要求领导国际干预的霸权国势力撤离本国,同样符合正义原则。政治社会学导论
《政治社会学导论》(英文影印版)(第4版)对政治的广泛社会基础进行了描述,分析了政府的政策和行为影响其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方式。从经济和政治、国家和社会、公民社会和政治等多个方面介绍了政治社会学的基本原理。The Beauty Myth
The bestselling classic that redefined our view o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eauty and female identity. In today's world, women have more power, legal recognition, and professional success than ever before. Alongside the evident progress of the women's movement, however, writer and journalist Naomi Wolf is troubled by a different kind of social control, which, she argues, may prove just as restrictive as the traditional image of homemaker and wife. It's the beauty myth, an obsession with physical perfection that traps the modern woman in an endless spiral of hope, self-consciousness, and self-hatred as she tries to fulfill society's impossible definition of "the flawless beauty."Sociology
Drawing on studies of social class, crime and deviance, work in bureaucracies, and changes in religious and political organizations, this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explores the tension between the individual's role in society and society's role in shaping the individual, and demonstrates the value of sociology as a perspective for understanding the modern world.社會調查實踐:中國經驗及分析
這是繼《華人社會調查研究:方法與發現》(牛津2001)之後,香港科技大學同中國人民大學、中山大學合作,推出的第二本關於調查研究方法的著作。本書由諸多調查片斷入手,總結、條理和探討了中國社會學者從事抽樣調查的實踐經驗與問題。 本書各章從不同層面詮釋中國社會調查的本土實踐經驗,既有社會學調查研究方法的全觀性介紹和歸納,又有通過量化分析建立起來的新穎而獨具原創性的觀點和結論。希望本書為未來的調查實踐,為探討社會調查方法的研究者和學生,提供一個基於實踐的學術語境,並以此推動關於中國社會調查的經驗研究。发展社会学与中国现代化
该书系统地回顾了马克思、迪尔凯姆、韦伯以及帕森斯等人的经典社会发展理论,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的视野考察和反思“发展”这一概念,梳理了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世界总危机理论、“后现代”思潮等流派前后相继的内在逻辑,分析对比了英、美、法、德等“先发内源型”现代化模式和拉美、东亚、苏东等“后发外生型”现代化模式,总结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经验与教训,探索了中国现代化的条件、道路与模式。全书见解独特,新意迭出,文笔流畅,是研究发展社会学、探索中国现代化的力作,适合于社会学专业人员、人文社科类研究生以及关心中国发展问题的读者。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