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社会学

  • 社会调查研究

    作者:周孝正等

    《社会调查研究》内容为:社会调查研究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个重要手段。从根本意义上说,有了人类,就有了社会调查研究。但现代意义的社会调查研究则是17世纪以后逐步形成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调查研究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社会调查研究的面貌日新月异。
  • 中国社会与文化

    作者:金耀基

    儒家学说中的个体和群体 人际关系中人情之分析 “面”、“耻”与中国人行为之分析 关系和网络的建构 中国之“现代型国家”的发展困境 中国政治传统与民主转化 儒家伦理与经济发展 东亚经济发展的文化诠释 民族主义与现代中国 五四新传统的批判与继承 现代化与中国的发展
  • 两岸社会运动分析

    作者:张茂桂,郑永年主编

    本书为两岸第一本共同探讨社会运动与大众抗议的专著。运动和抗议都属于冲突的社会行动,一定涉及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结构,文化,社会特色,以及在世界体系中的相对位置。而冲突的原因可能归因于统治权力,资本主义支配,主流价值偏见,父权,或者种族主义压迫等。 社会运动与大众抗议的发生与形态,几乎必定受到主流社会体系的制约,但是因为和这种制约发生冲突,所以也可能带来重要的转型,改造既有的社会的价值规范与运动方式。1980年代以来的台湾的种种改变,社会运动曾经扮演积极角色,而2000年以后,很多社会运动面临体制化的问题。 中国大陆最近的各种变化是惊人的,而晚近发生的各种社会运动与大众抗议,也因为发展落差扩大而增加。两岸因为发展的历史途径不同,所以社运和抗议都呈现出不同的样态与效果,如果能进行对照与比较,将可促进两岸的相互认识。
  • 北大清华人大社会学硕士论文选编(2006)

    作者:郑也夫

    本书是北大、清华、人大三校论文的第四集了。本书从三校社会学系2006年毕业生的94篇硕士论文中筛选出8篇论文,组成了这本文集。   这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一本好书。其最大的优点在于它鲜有时下学界颇为流行的空话,套话,玄而又玄的废话,以及曾经在别处不知说过多少次的二手话,几乎每一页都含有新的信息。
  • 论经济不平等

    作者:阿玛蒂亚·森(AMARTYA SEN)

    本书是阿玛蒂亚·森的两本论述不平等问题的专著《论经济不平等》和《不平等之再考察》的合集。《论经济不平等》主要考察了对经济不平等的各种测量方法,讨论了与之相关的分配原则问题,并对有关经济不平等、贫穷问题、福利经济等问题做了详尽的论述。《不平等之再考察》是对不平等进行的重新审视,致力于对平等的本质和如何达到平等要求的探讨。
  • 托克维尔:民主的政治科学

    作者:《思想与社会》编委会 编

    商品简介 托克维尔一贯把政治置于其人生和思考的中心,他自年轻时就立场成为“政治人”。   在我们的时代,领导社会的人肩负的首要任务是:教化民主;如有可能,重新唤起民主的信仰;净化民主的风尚;规制民主的行动;逐步以治世的科学取代经验的欠缺,以对民主的真正正利益的认识取代其盲目的本能;使民主的统治适合时间和地点,并根据环境和人事修正它的统治。   一个全新的世界,要有一门新的政治科学。
  • 科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

    作者:迈克尔·马尔凯

    NO
  • Thinking Sociologically

    作者:Zygmunt Bauman,Tim M

    In this lucid, stimulating and original book, Zygmunt Bauman and Tim May explore the underlying assumptions and tacit expectations which structure our view of the world. The authors elucidate key concepts in sociology: for example, individualism versus community, and privilege versus deprivation. While charting a course through sociology's main concerns, Bauman and May also examine the applicability of sociology to everyday life.
  • 当代社会学读本

    作者:帕特里夏·阿德勒 编

    对于一位从未接触过社会学的读者而言,它可能使读者重新认识自己周围的世界,改变对日常生活的看法,这就是社会学家所说的所谓“社会学的想象力”;而对于社会学专业的学生而言,阅读这本文集则可以帮助学生进入社会学专业领域,加深对社会学知识的理解。本书共分五个部分。 本书中流露出作者对美国社会问题的担忧以及对下层人士、美国黑人的人文关怀。在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前提下,最容易受到忽视和歧视的群体往往是那些包括下层人士在内的弱势群体,这部分人的观点及利益很难得到完整的体现和表达。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作者们用心良苦,选取不同的种族进行对比分析,体现了他们对社会问题的担忧及对社会公正的呼吁,这本身就需要一定的勇气与良知! 在整本文集的结构安排上,编者始终坚持一个基本线索和保持各部分内容之间的相通,从而使被人为划分的各章节之间能在保持独立的同时又不失内聚力——社会学想象力和对社会行为的探索、真理知识的追求。当然,本书作为一本国外社会学教材,还是带有太多的美国味道或西方视野,对于世界其他地区和社会的关注不足。在阅读时,需要对其中的分析和所举案例进行本土对照。 --- PREFACE part I the sociological vision perspectives:what is sociology? perspectives:how do sociologists think? theories methods:experimental design methods:survey research methods:field research part II sociological blueprints culture:mainstream culture culture:subculture culture:counterculture socialization and identity formation:gender socialization socialization and identity formation:identity transformation socialization and identity formation:impacts on identity social interaction:private presentation social interaction:public presentations social interaction:interactional dynamics deviance and social boundaries:structural opportunity deviance and social boundaries:fostering deviance deviance and social boundaries:managing deviance Part III social inequality part IV social institutions Part V social change CLOSSARY
  • 零点调查

    作者:袁岳等

    《零点调查:民意测验的方法与经验》是由零点调查上海公司同事直接负责,在零点调查全体同仁的支持下得以完成的。与其他介绍民意测验的书籍相比,《零点调查:民意测验的方法与经验》有两大特点:一是对于民意测验的界定更为清晰,从而使阐述更为集中与准确;二是内容更为丰富,不仅有理论阐述,同时呈现了很多实例 ,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 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

    作者:考斯塔·艾斯平-安德森

    《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自1990年出版以来,已成为福利国家理论研究引用率最高的著作,并已再版6次,被译成多种外国语言出版,在国际福利国家与社会政策理论界引起了极为广泛的反响,甚至在这个研究领域出现了言必称“Gosta Esping-Andessen”的现象;这本书被视为福利国家研究领域里的经典性必读著作,许多高校将之列为教科书或参考书。该书完成的第一项开拓性工作是从宏观经济的视角将社会保障制度看作一个“体制”(regime),即将福利国家视为一种特殊的政治经济关系的总和,其中涵概了其历史发展因素的影响,国家制度安排的特征以及由此决定的国家角色和国家功能的定位,资本主义经济过程中商品化与非商品化二者之间的矛盾,社会科层化与社会整合等诸多因素。一言以蔽之,作者将具体的社会保障制度或曰福利国家“体制”视为国家与市场之间对资源生产与配置的一个过程与方式。其次,作者以崭新的逻辑将西方国家的福利模式分为三种类型即三种明显不同的政治经济“体制”:盎格鲁撒克逊国家的自由主义体制,斯堪地纳维亚国家的社会民主主义体制,欧洲大部分国家的社会合作主义—保守主义体制。这三种类型的福利国家各自有其制度发展的历史渊源和阶级发展的“路径依赖”,即归因于三种不同的政治经济结构。第一种类型注重以市场为基本原则的福利分配,强调资产调查为其基本手段;第二种类型则追求福利覆盖的面积和范围;第三种主要建立在“社会保险”基础之上,强调家庭应该成为福利供给的核心。作者在大量运用基本材料的基础上,试图对上述三种类型福利国家中的国家、市场与家庭这三个要素的“混合”程度的不同作出定量与定性的分析,从而得出三个要素相对比重的差异性是导致上述三种类型福利国家的差异性的结论。该书突破了以往福利国家理论研究中仅仅局限于社会支出与社会服务二者关系的变动的狭义思路,而从宏观经济层面出发,将政治与经济研究结合起来作为研究对象;作者认为,当代福利国家并非只是工业发展过程中的被动产物,它的制度化已经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社会机制,对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 为公益而共和

    作者:杨鹏

    《为公益而共和: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治理之路》是一部讲述中国企业家组成的环保公益组织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发展历程和组织模式的专著。该协会由100多位中国企业家参与组建,旨在治理沙尘暴和阿拉善生态,并推动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为公益而共和: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治理之路》详尽记录了组织从2004年2月筹备到2010年1月这五年的发展历程与经历的各种风雨,并力图在这一过程中梳理中国非政府组织的民主组织模式的经验,提供一些公民社会建设的思考与实践案例。
  • 美国的社会与个人

    作者:李荣荣

    《美国的社会与个人:加州悠然城社会生活的民族志》内容简介:作者扎根美国加州一个普通小镇一年,聚焦家庭生活中爱的表达、家庭主妇、家庭学校、婚姻关系、代际关系和居住模式等内容,以民族志的形式表明当代美国中产阶级的家庭体现出两个重要主题:首先,家庭是独立的私人领域,与外部世界之间存在着明晰的边界。其次,作为私人领域的家庭内部留有个人的私人空间。家庭体现“边界”也生产“边界”。
  • 网电空间战

    作者:[美]理查德·A·克拉克,罗伯特·K·科

    《网电空间战》以讲故事的方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未来战争的景象,未来人类社会、国家安全和军事发展的新领域、新概念和新理念。也清楚地反映了对网电空间战的基本内涵、地位作用、涉及领域、作战范围、作战形式、作战力量、进攻与防御、影响与危害等有关战争的基本情况分析和设想,以及作者对美国目前有关政策的分析和担忧。作者对网电空间战全面深入系统的描述、分析和预测,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代表性和预见性。
  • 发展的迷思

    作者:吉尔伯·李斯特

    《发展的迷思:一个西方信仰的历史》主要内容简介:“发展”在过去50年间对数不胜数的经济和社会政策进行辩护,在北方国家如同它在南方国家一样,让芸芸众生坚信福祉就要降临。随后全球化成为“发展”的接替者:它忽视“发展”的可能性,而仅限于与贫困作斗争。既然如此,如果说发展已然严重受挫,那为什么如今它还一直是人们热烈讨论的中心议题呢?毫无疑问,因为它根深蒂固地建立在一种处于西方虚构的深度信仰之上。一种有需求的依赖性战胜了我们对信仰内容的怀疑。重回历史课程里,《发展的迷思:一个西方信仰的历史》点出了自19世纪40年代以来试图改变这个世界和结束疾病、苦难及饥荒的诸多理论和策略。这部更新和增补的第三版,在之前版本的基础上,介绍了反对幻想摆脱资本主义偏移的发展以及衰退将开启后发展通道的争论。在此基础上,是否有必要重新质疑阻止我们对自然和社会进行整体性思考的经济学科目呢?
  • 福利国家的社会学

    作者:[日] 武川正吾

    本书主要论述了在全球化的世界背景下,本书从现实中存在的福利国家出发,通过探讨它们的非明示的目的来明确福利国家赖以存在的价值,以全球化为背景,论述了各国福利体制的应对模式及其未来,尤其对日、韩等东亚福利国家的发展历程和特征。
  • 如何研究网络人群和社区

    作者:罗伯特·V.库兹奈特

  • 选票的背后

    作者:王冲

    内容简介 本书以2008年美国大选为切入点,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美国人的性格和价值观,美国的地理、媒体、宗教、政党和金钱政治,并结台历史上大选的具体案例和亲自采访2008年大选的初选以及两大候选人的经历。剖析了上述因素是如何影响美国总统大选结果,从而改变美国历史进程的,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美国政治文化全景图。
  • 华人社会的调查研究

    作者:边燕杰,苏耀昌等主编

    本书作者都是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在社会学研究方法学上有代表性的学者。论文集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三个华人社会近期调查研究的成果的分析;一是讨论调查研究方法的各种问题。从这些论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调查研究方法在三地社会学界分别发展的历史与经验,以及在实际应用中所取得的具体成果与学术意义。
  • 非西方社会发展理论与马克思

    作者:冯钢

    目 录 序一…………………………………………………………………………张 琢 序二…………………………………………………………………………谷迎春 导言 上篇:发展理论的发展 第一章:发展社会学的理论渊源 一、 18世纪的预言家 二、 19世纪的奠基人 第二章:发展社会学的古典理论 一、 引言 二、 杜尔凯姆 三、 韦伯 第三章:当代进化理论 一、 非西方社会与“现代化理论” 二、 帕森斯的“新进化论” 三、 文化进化论 下篇:马克思主义与发展理论 第四章: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发展 一、 引言 二、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 三、 关于“跳跃卡夫丁峡谷” 第五章:马克思主义与“关于不发达的理论” 一、“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 二、“不发达”的发展 三、“依附”与“不平等交换” 四、 世界体系论 第六章:马克思与东方社会理论 一、“亚细亚的所有制形式” 二、国家和阶级 三、东方社会停滞之谜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导 言 20世纪,社会发展研究的焦点集中反映在占世界人口绝大部分的非西方社发展问题上。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不发达状况以及这些地区绝大多数人民的贫困落后,已成为对人类文明事业的巨大挑战。特别是二次大战以来,众多民族国家挣脱殖民统治枷锁获得了独立。但由此起步的社会经济发展却极其困难。这些国家为了寻求发展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但与在战后和平时期获得高速发展的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却反而越来越大。 “发展社会学”——旨在探讨非西方社会发展问题的一门专门学科——最初产生于欧美。在西方社会学中,社会变迁理论一开始就占有最重要的位置。不过在西方社会学中,社会变迁理论的现实基础是16世纪以来欧洲社会的历史过程。而以往的社会学家对非西方社会的具体历史又知之甚少。因此,发展社会学的主题就局限在把古典变迁理论所描述的欧洲工业化过程移用到非西方社会今后的发展上去。一度极为盛行的“比较研究”就是探讨那些为西方发达国家所持有而为非西方社会所欠缺的各种“变量”,并将其作为推动非西方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输入不发达地区。 传统的发展社会学理论的主要错误在于它把一切社会发展都绝对模式化了。因而至多也只能被视为对西欧工业化经验的概括。显然,当代非西方不发达国家面临的时代条件完全不同于西欧工业化时代。18、19世纪,资本主义制度刚刚从西欧产生,世界经济结构才开始形成。而当今资本主义制度已构成一个完整的世界体系,不发达国家在其中所处的位置及其面临的不利条件是任何一个已发达国家都未曾经历过的。再者,一切社会发展都必然是在其自身基础上的发展。非西方社会大都有其各自独特的历史和传统。欧美社会的各种特有“变量”也是它们自己的历史发展的产物。因而这些“变量”的动力作用都只能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得以发挥。能否将其移用于非西方社会,这完全取决于对这些社会的历史及现状进行具体研究后得出的具体结论,而不取决于理论家的热情及理论本身的固执。 在社会发展理论中,马克思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但是长期以来,马克思对西欧社会历史所作的概括和抽象被看成是一切社会发展都必须与之适应的唯一“模式”,因而被一些人批评为“欧洲中心主义”。甚至“依附理论”也没能正确地区别马克思本人的思想与后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依附理论”之所以被视为“马克思主义”,我认为,主要是由于这个理论中包含了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一些观点。因此,尽管这个理论带有很大片面性,但是它从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历史背景出发,揭示了“发达”与“不发达”之间剥削与被剥削、掠夺与被掠夺的历史联系,从而结束了“西方现代化理论”一统天下的局面。随后继起的“世界体系理论”是对“依附论”的继承和发展。与早期“依附论”者相比较,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在所创立的“世界体系理论”中更详细地阐述了他对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独特理解。 对于马克思来说,“世界历史”进程开端于资本主义大生产以及建立在普遍交往基础上的世界市场。这一历史进程无情地席卷了一切乃至最落后的民族。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把非西方社会不发达的原因仅仅归结为资本主义全球扩张。马克思十分清楚地意识到,那些被资本主义奴役的非西方社会之所以落后的内在原因应从这些社会自身的历史和现状中去寻找。“亚西亚生产方式”理论正是他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具体研究东方社会的一个尝试。如果说“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都只揭示了非西方社会发展的外部障碍而没能为消除这种障碍提供可行的方案,那么,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则为非西方社会从自身变革入手去探索发展道路指出了方向。当然,这种变革决不是去适应”模式”,而是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和“世界历史”进程,审时度势,指定并实施一系列适应变化着的形式的具体发展方案。 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谈“发展社会学”。包括它的理论渊源(第一章)、古典理论(第二章)和当代理论(第三章)。与一般谈论理论发展史不同,在该篇中主要揭示的是当代发展社会学如何把那些概括西方工业化历史的理论变成了为所有非西方社会制定的“现代化模式”。下篇论述马克思学说与各种非西方社会发展理论的复杂关系。在第四章中,笔者力图恢复马克思“世界历史”的本来面目。因为这一思想至今仍被许多人指责为“黑格尔影响的残余”。这实际反映了某些“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社会发展学说的一个关键性的误解。第五章讨论马克思学说对“不发达理论”的影响。第六章讨论“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以及该理论在当代东方社会理论中的实际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