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思想

  • 财富的革命

    作者:托夫勒

    《财富的革命》是关于有形和无形财富的未来。这种革命性的财富形式在未来的数年中将重新设计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公司和整个世界。今天的财富革命不仅会给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带来无数的机会和新的生命轨迹,也会给社会、文化和教育等各界企业家带来无数的机遇和生命轨道。它会给世界范围内的脱贫运动带来无限生机。但是,在这条通往光明未来的路上却明示着一则警告:风险不仅规模在扩大,而且速度也在加剧。末来是为那些勇敢者准备的。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可能不受干扰地以直线发展。中国不可能避免浪潮间的冲突。在末来的几十年中,中国将毫无疑问不止一次地发生衰退和复苏并存的现象,并连续不断地影响全球的经济。革命也打破了疆界。工业社会在家庭生活和工作生活之间确立了一个明确的界限。今天,对于那些在家里工作的数以百万计的人们来说.这个界限变得模糊了,就连“谁在为谁工作”这个概念也变得含糊不清了。如果我们能从第三次浪潮的经历中学到什么东西的话,那就是小型企业(正如硅谷所证明的那样)可以改变世界。但是,和所有小的、新的有机体一样,小型公司,尤其是技术刚起步的小公司需要一种友好的“注场”环境。
  • 知识分子立场(三卷本)

    作者:李世涛主编

    民族主义是一种不太系统的意识形态和社会运动,它强调特定民族的具体文化传统,强调民族利益至上,保护和传承其民族的固有文化传统和疆界的完整。民族主义又是当代所有意识形态中最不依赖烦琐理论的意识形态,所以它传播地域广,最能抓住普通民众的心。民族主义是一种最简单,然而又是最强大的意识形态,它在理论的系统性上最薄弱,因而最容易被没有受到理论训练的普通人接受。 民族主义不同于民族立场,一个反对民族主义的人可以同时是一个爱国者。但是这种常识即使是在学术界也有人时时忘却或从不曾注意。因此才会有民族主义论争,民族主义才会成为显学。
  • 没有建筑师的建筑

    作者:伯纳德•鲁道夫斯基

    《没有建筑师的建筑:简明非正统建筑导论》作者伯纳德·鲁道夫斯基冲破了统御我们建筑历史感知的狭隘学术苑囿,讨论了作为普遍存在的建筑艺术现象。通过排除那些会干扰我们考察完整建筑“全景”的地理与社会偏见,他向我们展现了一个迄今无人知晓、也无从发现的世界一瞥——可容纳十万观众的美洲史前剧院区域、供数百万人居住的地下城镇和乡村(囊括学校、办公场所和工厂加以完善),他将这些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观揭示在世人眼前。
  • Intellectuals and Society

    作者:Thomas Sowell

    The influence of intellectuals is not only greater than in previous eras but also takes a very different form from that envisioned by those like Machiavelli and others who have wanted to directly influence rulers. It has not been by shaping the opinions or directing the actions of the holders of power that modern intellectuals have most influenced the course of events, but by shaping public opinion in ways that affect the actions of power holders in democratic societies, whether or not those power holders accept the general vision or the particular policies favored by intellectuals. Even government leaders with disdain or contempt for intellectuals have had to bend to the climate of opinion shaped by those intellectuals. Intellectuals and Society not only examines the track record of intellectuals in the things they have advocated but also analyzes the incentives and constraints under which their views and visions have emerged. One of the most surprising aspects of this study is how often intellectuals have been proved not only wrong, but grossly and disastrously wrong in their prescriptions for the ills of society—and how little their views have changed in response to empirical evidence of the disasters entailed by those views.
  • 龙文明与我们

    作者:张耀建

    本书介绍中华文明的历史形成,介绍中华文明的历史发展中起到主要作用的思想、精神及其脉络,并尝试着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以及遗留给后代的文明遗产方面做一些探索研究。
  • 重新发现儒家

    作者:姚中秋

    《重新发现儒家》挑选百年来关于儒家流传最为广远、最为严重地妨碍人们准确认识儒家的十余种误解、曲解,逐一予以剖析,以此揭去几代激进知识分子覆盖于儒家之上的污泥烂水,重新发现一个真实的儒家,闪耀着优雅而高贵的智慧光辉的儒家。此一发现的现实政策含义是,大陆完成现代转型,与回归 儒家并不冲突,而是相辅相成的——当然,从中国文明自身演进的角度看,这一回归也是必须的。中国必须接续道统,具体地说,就是接续和弘大儒家。由此可以复建君子群体,复建各种社会组织,从而复建社会基础性秩序,进而构建合理的政治秩序。编辑推荐 《重新发现儒家》编辑推荐:胡适、鲁迅、毛泽东、于丹…全都讲错了,《重新发现儒家》还你一个为天下苍生谋民主、谋幸福的真实儒家!重新发现儒家,重新找回公正和快乐,比《于丹论语感悟》、易中天《中国智慧》更亲切可读的国学力作。国富民穷、维稳悖论、群体性事件频发……如何解决当今社会的种种问题?儒家给我们指出光明之路。认识你自己,始于认识儒家。重新认识中国,始于重新认识儒家。儒家会让我们过有追求、有根据、有底线的快乐生活。读懂真实儒家,读懂古今中国。
  • 隐公元年

    作者:熊逸

    《春秋大义2:隐公元年》内容简介:《春秋》对于古人来讲,长期都被尊为政治哲学的最高圣典,并被认为是所有儒学经典中唯一一部孔子亲手编撰的作品,因此而受到了极高的重视,其地位长期凌驾于儒家所有经典之上。但《春秋》同时又是最费解的,甚至连遍注群经的朱熹都退避三合,孔子的微言大义在历代经学家的解读之下变得越来越芜杂,越来越让人看不清楚。我们若想从《论语》、《春秋》等经典的字面本身来了解儒家思想,这几乎就是一种缘木求鱼式的努力,因为真正在中国历史上发生巨大影响的那些所谓儒家思想、孔子真义,其实和孔子本人并没有太大关系,和我们所熟知的“四书五经”、“十三经”本身也没有太大关系,而真正发生巨大影响的却是何休版孔子、杜预版孔子、郑玄版孔子、孔颖达版孔子、朱熹版孔子、王阳明版孔子……这是一个人们不断地赋予经典以意义的过程,同时也是人们给自己所生活的世界赋予意义的过程,这些被人们所赋予的意义反过来又深刻影响着人们自身。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对经典的种种所谓正解与误读不断地冲突、互补、融合、灭亡、新生,许多由不靠谱的考据引申出来的“大义”真实地在现实社会政治思想中发挥着巨大影响,又不断衍生出新的义理与新的政治思想。
  • 顾准追思录

    作者:罗银胜 编

    ☆他,是20世纪中国学术园地上的一朵未能盛开、过早凋谢的鲜花 ☆他,拆下肋骨当作火把,点燃自己照破黑暗,为众人仰慕 ☆他,是一位威武不能屈的硬汉子,立志做一个“用鲜血做墨水的笔杆子” ☆他,在思想的隧道中单兵掘进,不懈追求真理的“普罗米修斯”精神,令世人敬仰 ☆他,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思想先驱,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第一人 顾准(1915年7月1日—1974年12月3日),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思想家、经济学家、会计学家、历史学家,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第一人。他对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哲学、政治、经济的探索,均具有里程碑式的贡献,做到了究天人之际、明内外之势、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顾准追思录》【顾准百年纪念版】堪称顾准思想评论的集大成之作,分量颇重,意义深远。书中所收文章的作者,既有政府官员,也有理论界的名儒宿彦,亦有与顾准先生共事多年的战友,以及来自顾准先生母校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的研究者,如陈敏之、王元化、李慎之、王蒙、吴敬琏、周瑞金、张曙光、俞可平、钱理群、周其仁、柴静等。本书的出版对于研究中国当代思想史特别是杰出思想家顾准带来极大的便利。 谨以此书作为心香一瓣,纪念顾准先生的百年华诞。
  • The World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

    作者:Benjamin I. Schwartz

    The center of this prodigious work of scholarship is a fresh examination of the range of Chinese culture thought during the formative period of Chinese culture. Benjamin Schwartz looks at the surviving texts of this period with a particular focus on the range of diversity to be found in them. While emphasizing the problematic and complex nature of this thought he also considers views which stress the unity of Chinese culture Attention is accorded to pre-Confucian texts, to the evolution of early Confucianism, to Mo-Tzu, to the "Taoists" the legalists, the Ying-Yang school, the "five classics" as well as to intellectual issues which cut across the conven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schools. The main focus is on the high cultural texts, but Mr.Schwartz also explores the ques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of these texts to the vast realm of popular culture.
  • 欧洲思想史

    作者:弗里德里希.希尔 (Friedrich

    推荐者:赵复三 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踏进西方思想史领域   21 世纪标志着世界进入一个历史新时期。现在各国大众的交往增多了,无论在中国、西欧或北美,都可以感到各民族大众之间的思想感情沟通,十分不易。中国不少人的世界知识似还远远跟不上开放形势的需要。展望 21 世纪,迫切需要加强对世界各民族文化,首先是对西方的了解。现在读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文学、哲学等各学科的,对晚近西方在这些领域裡的名家专着,已渐不太陌生。至于西方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这条道路究竟怎麽走过来的?似乎应该是欧洲史的任务去从事介绍。   但读欧洲史时,往往只见连绵不断、变化无穷的树木(历史事件),而不见森林。英国史学家柯林伍德 (R.G.Collinwood) 在《历史的概念》一书中认为,写历史若不反映出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则历史不过是一堆史实的排列,成为剪刀、浆煳的工作了。这大概也像交朋友,若只认面貌不知思想,是很难算作朋友的。从对西方文化史感兴趣的读者的需要看,思想史比哲学史可能容易引起兴趣,也更有意义。   究竟做点什麽,对中国读者了解西方可以有用呢?这是自己心裡反覆思想的问题。正是在这种苦恼之中,读了维也纳大学思想史教授弗里德里希.希尔教授的《欧洲思想史》,高兴地觉得这正是我要找的。希尔教授的《欧洲思想史》有几个难得的特点:   在通常的西方哲学史着作中,我们所接触到的,往往只是知识界少数思想家的思想。希尔教授却时刻注意到各历史时期中民间的思潮,它们与“上层文化”既是对立的,又是互相连接的。这裡涉及到欧洲的历史。希尔对欧洲历史有精湛的研究,因此,本书的视野不仅限于少数思想家的小圈子,而是深入到欧洲社会的广阔天地中去,这是本书的一大特点。   通常的西方哲学史着作,往往以西欧为中心,在西欧也只集中注意德、法、意、英四国的思想界,对于中欧、东欧、西班牙、西北欧的低地国家等都很少涉及。希尔教授来自中欧奥地利,使他能容易地看到欧洲的整体。希尔教授这本书突破了西欧中心观念,例如与德国宗教改革运动同时,在东正教、俄罗斯正教会内,希腊人马克西莫斯的活动,同样值得重视,而这在许多关于宗教改革的专着中都付阙如。   希尔在突破传统的西欧中心观念时,不仅把东欧思想的影响包括进来,而且把阿拉伯文化在西班牙、法国和意大利南部、整个地中海世界的作用突现出来。这就把欧洲思想的历史放到当时的世界中去考察,使读者呼吸到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清新空气,并看到从 7 世纪到 15 世纪,当时亚欧大陆几个主要的文化系统──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拜占廷、西欧──通过彼此间的交流,都得到显着的发展。   就欧洲来说,上述三方面是结为一体的。希尔着力指出:欧洲东部有它自身的传统,与西部的文化传统在矛盾中互相渗透;南部地中海世界受希腊异教文化、阿拉伯文化的影响,在向西北欧、中欧扩散时又不断互相激盪。在这个总体的格局之中,每个地区的文化思想有它自身的发展,不断汇入整个欧洲思想发展的洪流;每个历史时期又大致可以看出,有一个地区隐然成为欧洲思想发展的中心。这为我们了解欧洲文化的多样性和历史的複杂性提供了重要的思想钥匙。   这些特点使我觉得应该把本书译介给中国读者。同时也正由于它的特点又不禁顾虑它对中国读者的可读性。本书即便对现代西方读者来说,也不是一本很容易的书。作者在其它专着中有较详尽发挥的题目,在本书中就处理较为简略。因此,几乎可以说,本书作者假定读者已经有欧洲历史、基督教史和欧洲哲学史三方面的知识,然后读这本书。对欧洲读者来说,如此要求,已经相当不易,特别是后两方面,一般大学研究生也未必系统读过;把它介绍给中国读者,难度就更大一些。但又想,本书属于通史性质,迈过这个门槛,再读断代的思想史,如波兰裔英国学者布洛诺斯基 (J.Bronowski) 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历史与哲学教授马玆利许 (Bruce Mazlich) 合着的《近代西方思想史》(The Western Intellectual Tradition),或专题史,如艾伦.布洛克 (Alan Bullock) 的《西方人文主义史》(History of Humanism in the West) 等,才不致茫无头绪。   如想踏进西方思想史领域,这个门槛总是要迈的。当人文学在消费主义推土机下受到冷落的时候,向好学的青年朋友推荐一本好书,或者还是有意义的。   本文选自《欧洲思想史》“中译者前言”部分,有删改。
  • 新学苦旅

    作者:刘大椿,吴向红

    “从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5世纪的漫长岁月中,中国人,在应用自然知识与满足人的需求方面,曾经胜过欧洲人,那么,为什么近代科学革命没有中国发生呢?” 近百年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外诸多学者,包括李约瑟博士,至今没人能给出满意答案,遂被称为“李约瑟难题”。 本书以时间为顺序,叙述了从16世纪至20世纪发生在中国的重大科学文化事件,从历史的角度介绍了西方近代科学文化在中国的传入、发展、艰难前行和最后兴起的历程。其中一些观点,不失为对J“李约瑟难题”的一个回答。这样的历史难题,不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闲来读读,一定能让你多一分思考、多一分收获。
  • 君主论

    作者:尼科洛·马基雅弗利

    《君主论》内容简介:为了深入探究西方文明的渊源与演进,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反映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学界对西方文明的全新视角,展示伴随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学人对西学的重新审视与诠释,构建全新的西学思想文献平台,我们组织出版了这套《西方学术经典译丛》(全新译本)。本译丛精选西方学术思想流变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传世名作,由多位专家学者选目,一批学养深厚、中西贯通、年富力强的专业人士精心译介,内容涵盖了哲学、宗教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法学、历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收录了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不同载体的诸多经典名著。 本译丛系根据英文原著或其他文种的较佳英文译本译出。与以往不同的是,本译丛全部用现代汉语译介,尽量避免以往译本中时而出现的文白相间、拗口艰涩的现象。本译丛还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在译介理念和用词用语方面,基本采用改革开放以来西学研究领域的共识与成论。另外,以往译本由于时代和社会局限,往往对原作品有所删改。出于尊重原作和正本清源的目的,本译丛对原作品内容一律不作删改,全部照译。因此,本译丛也是对过去译本的补充和完善。
  • 儒教与道教

    作者:马克思·韦伯

    《儒教与道教》内容简介:当前世界上存在着四大文化区,即基督教文化区、伊斯兰教文化区、佛教文化区、儒家伦理文化区,前三大文化区都是以宗教为中心形成的,而以中国为中心的儒家伦理文化区,虽然其内部也存在宗教,但整个文化区的凝结核心却是儒家的伦理文化,一种以家庭文化为基础的文化。《儒教与道教》是马克思•韦伯即研究基督教文化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后的第二部宗教社会学著作,《儒教与道教》中以儒家伦理为核心,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去论证儒家伦理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并与西方的新教相比较,试图去寻找中国在各种条件都好于西方的情况下,资本主义为什么没能发展起来的原因。
  • 厚黑学全集

    作者:李宗吾

    《厚黑学全集》主要内容:1912年,李宗吾所著的《厚黑学》在成都《公论日报》上发表,观点惊世骇俗,读者哗然,轰动四川直到全国。1934年,《厚黑学》单行本在四川和北京同时出版,成为当时的畅销书。《厚黑学》自刊印以来,风行一时,洛阳纸贵,但也造成了众多的版本,重复、错漏之处太多,鱼龙混杂,往往使入误入门径,不得要领。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厚黑学全集》通过黑学的全部精彩文章,体现了厚黑学体系的全貌,是历年来最详细、最权威的厚黑学版本。
  • 中国禅宗思想史略

    作者:麻天祥

    一般说来,宋代以降,中国佛教基本是走向衰落了,但是它在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诸领域却依然有着相当巨大的影响。一个重要原因是佛教在中国发展的千余年间积累了十分丰厚的、有价值的文化和精神资源,其中重要部分便是彻底“中国化”的佛教宗派禅宗。以往的禅宗史,笔墨多集中在隋唐五代时期,这也是禅宗发展的鼎盛期。但禅宗发展的鼎盛期过去以后,余波激荡不已,影响也十分巨大而深远、不可忽视。麻天祥教授的这部著作翔实清晰地梳理禅宗在思想理论方面的发展脉络,用95%以上的篇幅,论述宋以后的佛教,尤其是禅宗,不是衰落,而是居高临下的全面渗透;它重铸了中华民族的人生哲学,丰富了知识阶层的理性思维,陶冶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审美观念。这部书的许多内容正可补一般禅宗史研究的审美观念。本书贯通历史、哲学、文学、艺术诸领域,内容丰赡详明,文笔清通雅洁,读来兴味盎然。
  • 中国大学十讲

    作者:陈平原

    明知说了“等于没说”,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持之以恒地关注大学的命运,正就职了那句老话:“位卑未敢忘忧国”。只可惜学识浅,撰述无多,勉强选出来的,也就这薄薄一册。 所选十则关于大学的文章,《首都的迁徙与大学的命运》、《传统书院的现代转型》和《学术讲演与白话文章》三篇,是这两年新撰的,从未入集;其余七文,分别选自我已刊的五书。至于略为分隔,上编论文,下编随笔,目的是区别体例:论文用底注,尽里说细,例于研究者复核;随笔则文中夹注(夹注中的篇目,除特别注明者,均见所序或所评之书),以妨碍阅读为原则。 [目录] 自序 1 中国大学百年? 2 “兼容并包”的大学理念 附录一:“教育迷”的追慕 3 首都的迁徙与大学的命运——民国年间的北京大学与中央大学 4 传统书院的现代转型——以无锡国专为中心 5 新教育与新文学——从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 6 学术讲演与白话文学——1922年的“风景” 7 校园里的真精神——《北大旧事》序 8 不该消失的校园风景——《走近中大》序 9 教育史上的奇迹——阅读南开 10 过去的大学——怀想西南联大 附录二:吴宏聪先生的《向母校告别》及相关照片 附录三:向母校告别(吴宏聪)
  • 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

    作者:李泽厚

    “实用理性”正在从心理上加强中国人的思维力合,使这力量不仅如古代那样表现在技艺发用中,而且也能表现在极巴抽象的符号思考中。传统经过挽战而革葡,恰好符合“实用理性”并非先验性而是“经验合理性”的概括提升的“本任”。情本体是乐史文化的核心。所谓“情本体”,是以“情”为人生的最终实在、根本。但很少从从哲学上这么说,困之第一个问回便是,讲“情本体”还算不算哲学?
  • 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

    作者:汪晖

    本书共分为上下两部,每部分上、下两卷。第一部上卷为《理与物》,下卷为《公理与反公理》;第二部上卷为《帝国与国家》,下卷为《科学话说共同体》。全书共150万字,从宋明礼学说起,分析中国思想界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并特别分析晚清直至新文化运动这一时期所形成的“科学主义”观念,指出这一观念和中国思想现代转型具有密切而复杂的关系。
  • 人类的没落

    作者:王东岳

    《人类的没落》内容简介:人类文明目下遭遇严重考验,灾祸频发,环境污染,资源告急,人类在自然面前显得不堪一击,困惑、恐惧、惊疑,不免反思,这究竟是文明演进的正常波折,还是源于我们对内在规律懵懂不明?作者一心谋求拆解东方思想史与西方哲学史所遗留下来的最根本的疑难问题,研究人类本性的终极源头和人类命运的终极归宿。在《物演通论》一书中。作者提出“递弱代偿衍存原理”,揭示人的存在、人的精神和人的社会这三大系统的根本规律,而这册《人类的没落》,抽取了作者几篇别致文章,或与忠实读者呼应,或独立论述人体保健之本,或简述哲学史纲要,既可较为轻松地窥见作者的系统观点。又能避开其艰涩烦难的哲学论证。 全书的要旨,惟在对人类现行的“进步论”与“发展观”提出质疑,并为人类社会的系统性危机、灾难化前景及其加速度趋势敲响警钟。 至于作者逻辑建构的下一期文明蓝图,是否合理?是否可行?是否真正有利于人类持续生存?作者本人似乎并不自信,尚需读者再行琢磨。 这就是《人类的没落》的意趣所在:请你加入一局被规约于“人文危存法则”之下的终极·眭思想博弈。
  • 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

    作者:张灏

    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是著名学者张灏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他的“幽暗意识”和“转型时代”概念的提出,曾引起学界广泛的争论。《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系统地论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不能开出民主宪政的道路,通过超越意识和幽暗意识正反两面辨析儒家文化传统的合理与不足。作者认为,西方历史上。一直存在一种对人性之恶警醒的“幽暗意识”,所以,才慢慢孕育了西方的民主传统,而中国的儒教虽然也有这方面的洞察,但其怀抱的是“乐观的人性论”,所以才诉诸于“圣贤之治”。 《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为我们开辟了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全新视角,必将深远地影响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