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思想

  • 道德箴言录

    作者:[法] 拉罗什福科

    《道德箴言录》是法国著名思想家、格言体道德作家拉罗什福科的巅峰之作,它并不是一堆规范和训条的集合,告诉人们应当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而是一系列对人们行为品质的分析和描述,揭露人们实际上在做什么、想什么,它类似于一部道德心理学著作。《道德箴言录》在问世以后,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响,一方面许多人感到它痛快淋漓地说出了人们想说的话,揭露了当时上流社会、宫廷贵族中的道德腐败和伪善,因而热烈地欢迎它以至于作者在第五版序中说“公众对它们的溢美目前已超过了我能为它们说的好话。”但另一方面它也受到了不少责难和指控,这一点从他最后留下的几段箴言中可以看出,例如:”人们反对这些揭露人的内心的箴言的原因是:他们害怕被揭露。”
  • 老子

    作者:老子

    中国文化经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自秦以后形成“儒道互补”的格局。儒家传统与道家传统都源远流长,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而且继续影响着我们的现在和将来。儒家传统与道家传统的延续,都离不开其具有原创性的经典。儒家的经典是《五经》、《四书》,道家以及道教的经典则是《老子》、《庄子》和《列子》等书。《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开山之作,也是道教所尊奉的“第一经典”。其影响又不仅在于道家和道教,它是中国文化在世界历史的“轴心时期”产生的一部伟大经典,它是中华民族的,也是中华民族所贡献于世界的。 ------ 上篇 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 “道”,《说文》云:“道,所行道也。”“道”字的本义是道路,其引申义是道理、规律、原则。“道可道”的第一个“道”字,即是指人们一般所说的道理、规律、原则。第二个“道”字的意思是言说,如《论语?宪问》中“夫子自道也”的“道”。作为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的“道”,不是人们一般所说的道理、规律、原则,而是“常道”,即恒常之“道”。《韩非子?解老》篇云:“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夫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后衰者,不可谓常;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老予的恒常之“道”,不仅“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而且如《老子》二十五章所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它在天地产生之前就已混然存在了。恒常之“道”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源和总根据,即世界的本原。老予认为,恒常之“道”是不可“道”,即不可言说的。 “常道”之“常”,以及后面的“常名”、“常无”、“常有”等“常”字,马王堆帛书本写为“恒”,注家认为“常”是为避汉孝文帝刘恒讳而改。《庄子?天下》篇述老子之学为“建之以常无有”,《韩非子?解老》篇引《老子》日“道之可道,非常道也”,且对“常”多有解释和发挥。《说文》云:“恒,常也。“恒”与“常”义同而通用,今保留诸传本“常”字之旧,以下“恒”、“常”的异文不另加注。 “名可名”,第一个“名”是指名词概念;第二个“名”是名的动词用法,即用名词概念来称谓、表达。“常名”是用来指称“常道”的。老子认为,“常名”不可用名词概念来表达。《老子》二十五章云:“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强为之名日大。”恒常之“道”在老子的思想中本是一种不可言说、不可用名词概念来表达的“意”(意思或思想),但这种“意”只有见诸文字才能成为后人可读的《老子》书,所以只好“字之日道,强为之名日大”,“言道德之意”而“强”为之“著书”(《史记?老子列传》)。《老子》书的文字是“言”,老子想要表达的思想是“意”。《易传?系辞上》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老子》书,不能把其中的“言”读死,而要读活,体会其“言”外之“意”。 “万物之始”,据马王堆帛书本改。王弼本作“天地之始”,但王弼注云:“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可见王弼本原亦作“万物之始”。 “无名”和“有名”都是指“道”,也就是说,“道”是无名和有名的统一。《说文》云:“始”女之初也。母,牧也。从女,象怀子形,一日象乳子也。“万物之始”是指万物产生之前“道”的浑沌状态,此为“无名”;“万物之母”则是“道”孕育、产生、养育万物,此为“有名”。《老子》三十二章:“道常无名”;四十一章:“道始无名”;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比“有”更根本,但“无”并非绝对的空无,而是还有“有”的属性,“道”是“无”和“有”的统一,所以能孕育、产生、养育万物。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或可断句为“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常无”和“常有”都是指“道”。高亨《老子正诂》云:“常无欲以观其妙,犹云欲以‘常无’观其妙也。常有欲以观其徼,犹云欲以‘常有’观其徼也。因特重‘常无’与‘常有’,故提在句首。”《庄子?天下》篇述老子之学“建之以常无有”,“常无有”即“常无”与“常有”的省文。 “观”,一种直觉的认识,即观照、体认。“妙”,奥妙。“徼”,循行,边际。《说文》:“徼,循也”,“循,行也”。吴澄《道德真经注》:“徼者,犹言边际之处,孟子所谓端是也。…“道”之奥妙本是无形无际的,但其运行也有微渺的边际、理路,此为万物由以产生的端倪,这要从“道”的“常无”与“常有”中去体认。 马王堆帛书本“常无”与“常有”句,“欲”字属上读,作:“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此两者”,指“常无”与“常有”。“同出而异名”,同出于“道”而名称不同。 “玄”,玄妙,幽深不可测。“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马王堆帛书本作“此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众妙之门”,一切玄妙变化的总门、总根源。《老子》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玄牝”是指天地万物之母,“玄牝之门”也就是“众妙之门”,意谓“道”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源。 [译文] 道,如果可以言说,那它就不是恒常之“道”;名,如果可以用名词概念来表达,那它就不是恒常之“名”。 无名,乃是万物未生之时的原始;有名,则是生养万物的母亲。 所以,要从常无中去体认“道”的奥妙,也要从常有中去体认“道”生养万物的端倪。 常无与常有,二者同出于“道”而名称相异,同可以说是“玄”。“道”是玄而又玄的,它是一切玄妙变化的总门。 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 [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 (辞)[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注释] “恶”,与美对言,即丑。“已”,通“矣”。马王堆帛书本和郭店竹简本“恶”前无“斯”字。 “不善”,与善对言,即恶。马王堆帛书本此两句作“皆知善,斯不善矣”,郭店竹简本作“皆知善,此其不善已”。 “有无相生”,此与《老子》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不同,“有生于无”是从宇宙的最根本处说,“有无相生”以及后面的“难易相成”等是从万物产生后各种对立面的相互对待和转化而言。此章对关丑、善恶、有无、难易等的论述,表达了对立统一、矛盾普遍性的辩证法思想。马王堆帛书本和郭店竹简本“有无相生”作“有无之相生也”,后面的“难易相成……音声相和”亦同此句式,有“之”字、“也”字。 “形”,据河上公本、傅奕本改。马王堆帛书本此字写为“刑”,郭店竹简本写为“型”。“刑”、“型”均通“形”。此处“形”谓长短相比较而显其形的长短。 “高下相倾”,谓高下相比较而成其高下。“倾”是高下之间的倾斜。马王堆帛书本和郭店竹简本“倾”作“盈”,意为充盈、包容。 “音”与“声”,古人用时有区别。《礼记?乐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任继愈《老子新译》:“简单的发音叫做‘声’。声的组合,成为音乐节奏的,叫做‘音’。”“音声相和”,谓不同的声音相附和。 “前后相随”,马王堆帛书本和郭店竹简本“前”作“先”,帛书本在“先后之相随”后有“恒也”。 “圣人”,理想人物,先秦各家都把理想人物称为“圣人”,但各家的理想有所不同,此处是指道家所理想的人物,即得“道”者,有“上德”的人。 “无为”,因顺自然,不妄为,不做违反自然之事。“无为”是老子哲学的重要范畴和根本价值主张。《老子》三十七章:“道常无为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三章:“为无为则无不治。”四十八章:“无为而无不为。”五十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不言之教”,不用言辞的教化,即不发号施令,不以名教、法令治国。此与儒家的以名教治国和法家的以法令治国相反。 “不始”,王弼本作“不辞”,傅奕本、敦煌本作“不为始”,马王堆帛书本和郭店竹简本作“弗始”,“弗”与“不”通。郭沂《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说:“在郭店简中,‘始’和‘辞’皆写为‘台’。此‘台’到底读为‘始’,还是‘辞’,抑或其他字,主要依文义而定……在此处,本应读为‘始’,而王本却误读为‘辞’。”“万物作焉而不始”,谓圣人顺应万事万物的自然生长,不在自然之先而为其创始。《老子》六十七章云:“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不始”即不为天下先。 “生而不有”,此四字涉《老子》五十一章文字而衍。“生”谓产生万物,圣人并无产生万物的功能。敦煌本、遂州碑本无此四字,帛书本和竹简本亦无,今据删。 “为而不恃”,有所作为而不自恃其力。 “不去”,谓其功绩不会失去。
  • 瓦格纳·尼采·希特勒

    作者:赵鑫珊

    《瓦格纳·尼采·希特勒》从一大堆历史文献和瓦格纳、尼采希、特勒三个人的传记中梳理、寻找出他们之间的关系,重点探索了希特勒罪恶世界观的思想渊源。音乐对一个人(尤其是像希特勒这样的人)的世界观和行为有如此重大影响,并且死了上千万人,好几百万栋房屋焚烧,倒塌,改变了人类历史进程,这在人类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 疯癫与文明

    作者:(法)福柯

  • 面包里的幸福人生

    作者:塞涅卡

    《面包里的幸福人生/醒客悦》塞涅卡早年信奉毕达哥拉斯的神秘主义和东方的宗教崇拜,后皈依斯多葛派。他曾任帝国会计官和元老院元老,后又任掌管司法事务的执政官和后来的皇帝尼禄的家庭教师。尼禄即位后,他成为尼禄的主要顾问之一。失宠后闭门谢客,潜心写作,但仍被控企图谋害尼禄而被判处死刑。塞涅卡一生著作颇丰,触及到了可以作为研究对象的一切实际领域。他的思想对于后世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他的伦理学对于基督教思想的形成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他的言论被圣经作者大量吸收,他因此有了基督教教父之称。 赵又春、张建军的翻译清秀典雅,亲切活泼,是国内第一部完整的塞涅卡作品译本,为塞涅卡作品和斯多葛学派的思想在国内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先秦诸子十二讲

    作者:鲍鹏山

    《先秦诸子十二讲》是“千年中国,智慧人生”系列讲座之一,是以时间为经线,以不同历史时期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人物为切入点,以各个历史人物所经历或创造的巨大历史事件或文化业绩为纬线,组织专题系列讲座,主要介绍了先秦诸子如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和庄子等人物的具体时代背景、生存状态、精神思想和生活细节情况等。
  • 思想门:先秦诸子解读

    作者:黄坚

    思想门:先秦诸子解读。 著名历史学家、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为本书作序。中国社科院、北大、北师大六位学人联袂推荐本书。 一场对孔子、孟子、庄子、墨子、韩非、苏秦的激情演绎。 黄坚写这些中国历史上的思想者的文字,不仅好看,而且蕴涵着自身的价值判断。作者在学术文章和通俗演义之间,找到了自己独特的“第三条道路”。——《新京报·书评周刊》主编 萧三郎文笔很幽默,叙事很条理,主旨很鲜明,像看了一部轻松的电视剧而又不失其研究性,读来颇爽。——国学论坛 网友 本书是对孔子、孟子、庄子、墨子、韩非、苏秦的一次充满力量与冒险的解读。作者从阅读原著出发,结合自身思考,新见迭出,才气纵横。无论是从“墨子的草鞋”入手来讨论墨子,还是从“钓鱼”、“做梦”的角度来谈庄子,还是提出“韩非专制的对象在官不在民”,都为理解诸子提供了新的切入点。在作者笔下,孔子童心未泯、风趣搞怪,孟子是个很不好说话的人,而韩非子则是“三重弃儿”,苏秦的一生是“一场玩笑”。作者追溯了“儒”的起源,并提出:只有彻底废弃“儒学”,“国学”复兴才有希望——“将蒙在中华文明美味汤面上的儒学油垢,一撇而尽。让每一个独立、真实的生命体,直接照射在二十一世纪的阳光下。” 本书部分文章曾在网上张贴,激起很大反响和争议。
  • 沉思与反思

    作者:王元化

    本书收入我国著名学者王元化先生的思想札记,理论文章19篇。范围广泛思想、人物、历史、政治、宗教、文艺、美学、训诂等多个方面,内容既有对韩非、龚自珍等历史人物的思想评价,又有对“五四”的回顾与反思,更有对21世纪人文精神的对话,从中不仅可以领略到先生学贯中西、融炼古今的大家风范,更可以领略甚敢于批判的精神,独立思考的品格以及忧怀深远的人文立场。
  • 心灵鸡汤全集

    作者:文谨

    《心灵鸡汤全集》分为幸福是一种心态、给心灵洗个澡、成功只在一念之间、人性的光辉、学会选择懂得放弃、真爱是生命的养料、走不出亲情这片海、可爱的精灵等八个主题,倾注和涵盖了有关幸福人生的所有诠释。这里有体会幸福的生活感悟、有涤荡心灵的历练、有战胜挫折的勇气、有闪烁光辉的美德、有发人深思的人生智慧,有温馨感人的爱情,有荡气回肠的亲情,有给人类带来无尽感动与启示的动物精灵……每篇故事都在向人们讲述一份美好的情感、一种人生的意义。每一个故事,似涓涓细流,在你无暇的心田缓缓流淌,渗透在生命的每一个脚步中,使你获得心灵的洗礼,在品味中得到智慧与快乐的启迪和感悟。
  • 大时代中的知识人

    作者:许纪霖

    在知识分子研究中,作者特别喜欢个案研究。个案研究是整体研究的基础,整体研究假如缺乏个案研究的基础,通常会流于“知性化”、教条化,无法处理各种很复杂的问题,而个案里面通常各种复杂的思潮、观念、心态交织在一起,更有一种逼真感,更能达到某种分析的深度,历史的还原性更好。 本书是关于研究“大时代中的知识人”的专著,具体包括了对:曾国藩、梁漱溟、林同济、周作人、翁文灏、丁文江、蒋廷黻、叶公超、傅斯年、陈布雷、朱自清、顾城、史铁生等知识分子的评论文章。 本书是一本通俗读物,适合高中以上年龄层次阅读。
  • 帕斯卡尔思想录

    作者:帕斯卡尔

    帕斯卡尔思想录,ISBN:9787216051262,作者:帕斯卡尔 著,何兆武 译
  • 《易经》读本

    作者:臧守虎

    《〈易经〉读本》是作者潜心二十多年研究《易经》的心得结晶。作者结合历史解释《易经》的原初本义,在还原历史的真相中叙说哲理,在说理中联系当下,感悟人生,获得启发,将一本被誉为“大道之源、群经之首”的《易经》,解读得有根有据、兴趣黯然而又浅显易懂。
  • 不完美的图像

    作者:[美]拉塞尔·雅各比

    乌托邦思想在今天遭到了普遍的怀疑。我们时代那些令人尊敬的知识分子,诸如汉娜·阿伦特、以赛亚·伯林、卡尔·波普尔塑造了现代反乌托邦主义并使它深入人心。更不用说那些反乌托邦小说,比如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和奥威尔的《一九八四》,所产生的广泛影响了。 拉塞尔·雅各比对此提出了批判,他坚称,这些思想家和小说家错误地将乌托邦思想同纳粹主义及极权主义等同起来了。他进而告诉我们,事实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乌托邦主义传统,即蓝图派乌托邦主义和反偶像崇拜的乌托邦主义。前一传统强调详尽无遗地描绘出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还设计出奇奇怪怪的未来之形象,几乎到了令人窒息的地步;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反偶像崇拜的乌托邦思想家(他们是特奥多·阿多诺、瓦尔特·本雅明、恩斯特·布洛赫、古斯塔夫·兰道尔,以及其他卓越的犹太思想家)一如那些严格遵守《旧约》反对偶像禁律的人一样,既拒斥蓝图设计师对细节的痴迷,也抗拒现代图像的引诱。 在这两重区分之后,雅各比论证说:反偶像崇拜的乌托邦精神将复活冬眠中的社会政治想像力,为更加美好的未来提供了希望。我们需要学习并重返那种精神,使我们自身对更加富有想像力的未来之观念保持开放态势。
  • 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

    作者:[法]卢梭

    本书是1753年卢梭应法国第戎科学院的征文而写的论文。在性质上,这是一部阐发政治思想的著作,其重要性仅次于1762年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而在思想体系上,本书可视为《社会契约论》的基础和绪论。 卢梭是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他比他同时代的、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百科全书派人物,更富有激进性。恩格斯曾在《反杜林论》中指出卢梭此书和狄德罗的《拉摩的侄儿》同是18世纪中辩证法的杰作。当卢梭同时代的一些哲学家把人类的进步设想为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时,卢梭却已经发现人类历史发展本身所具有的两面性(进步与落后)和所包含的内在矛盾。他认为贫困和奴役:,亦即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的产生是随着私有制而来的,是建立在私有制确立的唯一基础上的。人在未开化的自然状态中,本来是平等的;可是当人们力求生活完善化,争取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时,人类则既在进步,又在退步,因为文明向前进一步,不平等也就向前进一步。到了专制暴君统治之下,不平等就发展到极端,到达顶点;这个顶点同时就将成为转向新的平等的起因和基础。这种新的平等,按照卢梭的看法,是更高级的、基于社会公约的平等。这些思想是可贵的。但卢梭的这些可贵的民主思想和辩证思想始终是与他的唯心主义观点和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结合在一起的。本书的写作,就是他隐避森林深处沉思默想之所得。 本书1755年出版后,很快就有了两种德文译本。1756年和1761年又有了两种英文译本。1770年有了俄文译本。在我国,直到解放以后才有了两种译本。一是1957年吴绪译,三联书店出版,自1959年改由本馆出版的本子。这个本子是根据1915年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的《卢梭政治著作集》译出。另一是1958年李常山译,东林校,法律出版社出版的本子,译名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这个本子是根据法国巴黎社会出版社1954年出版的勒赛克尔评注的版本译出,其中除了评注以外,还收有勒赛克尔所撰《让-雅克·卢梭》一文,对卢梭的生平、著作和思想有较详细的介绍。1962年,我馆商得法律出版社的同意,借用该社原纸型予以重印发行,并于1982年收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由于李常山译本因故不再出版,我们特约请李平沤先生重译此书。 李平沤译本是根据巴黎伽里玛出版社1985年本译出,书名按照法文原名译作“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正文后面附有卢梭针对伏尔泰、费罗波里斯和一位博物学家对他这本书的批评所作的回答。
  • 君主论

    作者:[意]马基雅维里

    本书论述的君主之道以及治国原则的观点惊世骇俗,被西方学者称为是人类有史以来对政治斗争技巧的最独特、最精辟、最诚实的“验尸报告 ”。 《君主论》是西方世界的“厚黑学”,以科学家的智慧和化学家的严谨为统治者开出政治处方。马基雅维利以“性恶论”为逻辑起点,从研究君主个人行为出发,将政治斗争与谋略技巧在心智上做了诚实并饱含深意的思考。其最惊世骇俗的观点是“为达到政治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

    作者:让-雅克·卢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是卢梭临终前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他留传后世的一部最富特色的不朽之作。卢俊在他生命最后日子里,在“再没有兄弟、邻人、朋友,没有任何人可以往来”的悲凄境况下,坦然展露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它不仅是身体的漫步、心灵的漫步,更是一次文学的漫步,它迸发出的智慧的光芒,照亮了无数个卑污的灵魂。
  • 心理控制术

    作者:[美] 麦克斯威尔·马尔茨

    《心理控制术》自1960年问世以来,一直伴随着马尔茨博士享誉全球,激励和改变了3000多万读者的生活。作者通过大量案例,包括许多著名奥运选手、职业运动员、教练、高尔夫球手、竞技牛仔、运动心理专家、企业管理人员、推销员、娱乐界人士等的切身经历,阐明了心理控制主在改变人们生活中的神奇作用。在这一专门针对21世纪人们的最新修订版中,作者除了保留原作的核心内容外,又增加了大量最新案例。通过本书,您将学会: 如何唤醒你的自动成功机制;高尔夫选手杰克·尼克劳斯是如何运用本书方法获得成功的;“心灵剧院”如何帮你自信、有力地推销和谈判;如何让你从错误信念的催眠中苏醒过来;如何让你更加充满勇气地生活;如何培养一种快乐的习惯;奥运潜水冠军格莱戈·劳格尼斯如何运用此法消除临场焦虑……
  • 思想录(全三册)

    作者:布莱兹·帕斯卡

    本书为英汉对照全译本。 本书是一本关于基督教的辩护书,作者在作品中大胆深刻地谈论上帝,进行了透彻地思辩,以此来反对和说服傲慢自大的天主教以及怀疑论者和自由思想家。作者对人的生命进行了深刻和精湛的分析,对宗教的直接辩护反而退居到次要地位,而对人的困境出路的分析却推到前台,并占据了中心地位。尤其是对人的伟大和不幸的矛盾深刻描述,更令人惊心动魄。
  • 人性诸相

    作者:刘再复

    《人性诸相》收录了作者揭示人性真相、谈论人性变异、描写世人病态的杂文六十余篇。内分六辑:人相、禽相、阿Q相、心相、众生相、时相。这些不同的侧面与层面,展示了作者围绕着这个主题不断寻思的深度与不断探究的广度。这种集大成式的人性病例的诊断与寻脉,堪为继鲁迅之后对于现代国人国民性的又一次深入剖解,其间流露出深刻的自审意识与反思精神。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性格组合论”、“论文学主体性”理论,到这本“人性诸相”,刘再复的理论批评与学术思考有一条内在的主线一以贯之,那就是立足于“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围绕着人的主体与本体性问题,持续地探赜索隐。由此,他把人学与文学作了深切的勾联。 除了笔触幽默犀利的特色,作者对杂文新文体的尝试和探索也特别值得注意。有些篇什近似小说,却不失纪实,引入荒诞,却又非虚构,可谓别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