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思想

  • 五四之魂

    作者:林贤治

    本书系林贤治先生最新一部思想性作品。 一切历史都是精神史。作者步入五四以降现代中国历史的深处,从历史的尘埃中勾勒出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及一串串意味深长的精神事件,批判性审视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历史道路及其生存困境,并着力彰显出他们在困境中的言说方式及其选择的价值。作品以其提问的深度、概括的精准以及包孕的思想动量而备受学界、思想界关注。
  • 黑天鹅

    作者:[美]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在发现澳大利亚的黑天鹅之前,欧洲人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黑天鹅”曾经是欧洲人言谈与写作中的惯用语,用来指不可能存在的事物,但这个不可动摇的信念随着第一只黑天鹅的出现而崩溃。 黑天鹅的存在寓意着不可预测的重大稀有事件,它在意料之外,却又改变一切。人类总是过度相信经验,而不知道一只黑天鹅的出现就足以颠覆一切。然而,无论是在对股市的预期,还是政府的决策中,黑天鹅都是无法预测的。“9•11”事件、美国的次级贷危机、中国的雪灾,都是如此。 生活中,随机性随处可见,在资本市场也是一样。人们总是以自己有限的生活经验和不堪一击的信念来解释不可预测的事件;即便是精于算计的专业人士,也难保不被随机性愚弄,其实我们应该做的是顺应这种不可知的未来。这本书会教你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把握黑天鹅带来的机会,采取应对策略,从中受益。
  • 通往比傻帝国

    作者:冉云飞

    本书是一部酣畅淋漓的文化随笔.书中所收文章内容指涉书刊检查制,告密史,饥饿史,阴谋谎言,...
  • 给青年建筑师的信

    作者:汉宝德

    共收录十封给青年建筑师的信,涉及建筑的空间思考、具有“通识观”的建筑设计、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建筑内涵、个人风格与建筑传统之取舍、建筑内在与外在视野等方面。作者提出“大乘的建筑观”和“雅俗共赏的建筑观”,建议青年人采取人文主义兼顾雅俗的美学态度,以入世的精神从事建筑,只有如此才能完成建筑的社会任务。
  • 思的经验

    作者:(德)海德格尔

    亚伯拉罕·阿·圣克塔·克拉拉——为其于1910年8月15日在克雷亨斯腾的纪念碑揭幕而作(1910) 早期诗作(1910-1916) 充满生机的风物:为什么我们留在小地方?(1933) 走向理解之路(1937) 暗示(1941) 索福克雷斯《安蒂高娜》里的复歌(1943) 对泰然让之的探讨——一次有关思的林中路交谈(1944/1945) 思的经验——在高高的杉树林中穿行……(1947) 山中小道(1949) 林中路(“未来的人……”)(1949) 读默里克的一首诗——马丁·海德格尔与E.施泰格的通信(1951) 何谓阅读?(1954) 教堂塔钟之神秘(1954) 为朗哈德尔的《黑贝尔》一书说几句话(1954) 关于圣坛画(1955) J.P.黑贝尔的语言(1955) 与奥尔特加·y.加赛特的会面(1955) 什么是时间?(1956) 黑贝尔——乡愁之魂(1957) 作坊札记(1959) 语言与家乡(1960) 关于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1962) 致雷内·夏尔——为纪念伟大的友人乔治·布雷翁而作(对石印画《拓文引谈》的观感)(1963) 阿达尔伯特·斯蒂夫特尔的《冰雪故事》(1964) 曾经在场的启示(1966) 艺术与空间(1969) 符号(1969) 人的栖居(1970) 思物——对雷内·夏尔的友情眷念(1970) 不朽的蓝波儿(1972) 语言(1972) 神语缺失(1974) 弗里多林·维普林格的最后 一次来访(1974) 忆艾尔哈特·凯斯特纳(1975) 马丁·海德格尔的祝辞(1976) 文献说明 编后记 译后记 《思的经验》列在《海德格尔全集》第13卷,从他最早的作品到他最后的作品,跟踪了海德格尔思想的全过程。这一卷的名字,直译应译为“从思的经验中来”,“基于思的经验来说”或“出于思的经验”,听起来拗口。译者思量再三,取《思的经验》这个译名。德文原名《Aus der E血hmng des Denkens》显示了思者海德格尔不同寻常的谦逊,用意在于强调,这只是思者海德格尔本人思的经验,还不能说是思的经验本身。
  • 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

    作者:徐贲

    人以人性道德的理由来记忆。哪怕对那些与我们只有浅淡关系的人们,我们也与他们因人性道德的记忆而联系在一起。藉由人类共同创伤的记忆,各种社会群体、国族社会,有时候甚至是整个文明,不仅能够辨认出人类苦难的存在和根源,还会就此担负起一些重责大任,警惕袖手旁观的冷漠。正如英国历史 学家Ian Kershaw所说,“通往奥兹维辛的道路,为之开道的是仇恨,为之铺路的是冷漠。”对于人类共同的灾难,记忆研究最关心的不是我们愿意记忆什么,而是我们由于道德责任而应该记忆什么。我们应该记住的是那些直接毁灭共同人性的邪恶事件。
  • 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

    作者:[英] 朱利安·巴吉尼

    书中,英国哲学普及作家巴吉尼精心设计了100种思想实验场景,引导出100个哲学问题。与其说这些问题是逻辑难题,不如说是邀请书,邀请读者认真思考具有挑战性的100个问题。相应地,巴吉尼并不向读者提供或对或错的答案,而是探索某些方式,来梳理它们提出的实际议题。诸如: 1.一个素食主义者面对一只希望在人类餐桌上而献身的猪该怎么办?杀死一只无脑鸡是否比拔起一根胡萝卜更野蛮? 2.网络虚拟外遇拥有出轨的所有快乐却没有第三者,这算不算不忠?该如何界定婚姻中真正的背叛? 3.作为一名科学家,玛丽知道一切有关红色的知识,然而玛丽是一名色盲患者。心灵与身体是同一的还是同时并存的两个不同的东西? 4.你在ATM机前提取100美元,你却拿到1000美元现金和一张100美元的收据,账户也一切正常。没有某个人受损失。这是天上掉馅饼吗? 5.一个凡事依从理性的人,吃光了家中所有的食物。他的家住在离两家相同超市同样近的地方。该选择去哪一家才算符合理性呢? 6.婚姻中的两个人都偷偷地保护好自己的财产,没有人因交出信任而受到欺骗,理性抉择保护了他们免于婚姻的最差结果,然而最美满的婚姻是否也因此失之交臂呢? 7.你是一个以“不浪费,不欠缺”为人生信条的人。当你的猫不幸被车撞死了,但它还是一块完整的肉,该不该煮来吃?
  • The Black Swan

    作者:Nassim Nicholas Tale

    在发现澳大利亚的黑天鹅之前,欧洲人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黑天鹅”曾经是欧洲人言谈与写作中的惯用语,用来指不可能存在的事物,但这个不可动摇的信念随着第一只黑天鹅的出现而崩溃。 黑天鹅的存在寓意着不可预测的重大稀有事件,它在意料之外,却又改变一切。人类总是过度相信经验,而不知道一只黑天鹅的出现就足以颠覆一切。然而,无论是在对股市的预期,还是政府的决策中,黑天鹅都是无法预测的。“9•11”事件、美国的次级贷危机、我国的雪灾,都是如此。 生活中,随机性随处可见,在资本市场也是一样。人们总是以自己有限的生活经验和不堪一击的信念来解释不可预测的事件;即便是精于算计的专业人士,也难保不被随机性愚弄,其实我们应该做的是顺应这种不可知的未来。本书会教你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把握黑天鹅带来的机会,采取应对策略,从中受益。这本书将改变我们对世界、人性和金钱的看法。
  • 人文与理性的中国

    作者:余英时

    此书为《余英时英文论著汉译集》之一种,由19篇论文组成,涉及先秦到当代中国,体裁有专论、书评、条目和序跋,讨论的主题集中在中国思想史,具体内容如下:中国古代的轴心期突破、魏晋时期的个人主义和新道家运动、唐宋转型中的思想突破、清代儒家智识主义的兴起初论、对十七世纪中国思想转变的阐释、戴震与朱熹传统、戴震的选择、章学诚对抗戴震、、孙逸仙的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商业文化与中国传统、民主、人权与儒家文化、二十世纪中国的激进、二十世纪中国国史概念的变迁、民主观念和现代中国精英文化的式微、中国史学思想反思等。
  • 罗丹论

    作者:里尔克

    罗丹被视为自米盖朗基罗以来西方最伟大的雕刻家,有关他的书籍如恒河沙数,这本《罗丹论》别具个性。里尔克不仅详尽地看过罗丹的完成或未完成的作品,而且有机会亲近大师,实地观察他的工作,深入交谈,所以剖析罗丹作品时能人所不能,深刻地揭示作品和作者的有机关系,披露作品包含的深沉精神力量。   梁宗岱翻译的里尔克作品不止《罗丹论》。1936年上海时代图书公司出版他的译诗集《一切的峰顶》,收入了里尔克两首短诗《严重的时刻》和《这村里》。次年上海商务印书馆重印该集,补进里尔克另一篇重要作品《军旗手的爱与死之歌》。1943年,短篇小说翻译集《交错集》在广西桂林出版,面里选择了四篇里尔克《好上帝的故事》的短篇小说:《老提摩斐之死》、《正义之歌》、《欺诈怎样到了俄国》和《听石头的人》。最后这篇名气最大,以意大利文艺复兴雕刻家米盖朗基罗为主人公,写于1900年,距离他结识罗丹不过两年,很有点先兆的味道,现录入本书供鉴赏。   “梁宗岱著译精华插图本”系列全面汇集梁宗岱的主要作品,以满足文学爱好者的不同需要,并为学者专家提供一个可靠的版本。 本书为该系列中的一册,是一部译文集,包括《罗丹论》和里尔克小说《听石头的人》,新增罗丹作品图录。
  • 瓦尔登湖

    作者:(美)梭罗(Thoreau,Henry

    这是一本宁静、恬淡、充满智慧的书。其中分析生活,批判习俗处,语语惊人,字字闪光,见解独特,耐人寻味。许多篇页是形象描绘,优美细致,像湖水的纯洁透明,像山林的茂密翠绿;也有一些篇页说理透彻,十分精辟,给人启迪。 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书,对于春天,对天黎明,都有极其动人的描写。这里有大自然给人的澄净的空气,而无工业社会带来的环境污染。读着它,读者自然会感觉到心灵的纯净,精神的升华。
  • 哲学经典名言的智慧

    作者:缘中源

    哲学,在古希腊的意思是"爱智慧",智慧不是知识,知识关乎自然,智慧关乎人生.哲学家寻找人生的智慧,注定了是在解答一个没有固定答案的"人生方程式".也正因为此,哲学家的名言没有对错之分,也没有优劣之别,它们都是对人生这一重大课题做出的尝试性回答,它们的惟一作用就是启发你去思考,启发你去感悟,而不是去当做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更不应该当成座右铭之类的东西.
  • 一个经济学家的良知与思考

    作者:茅于轼

    一个思考的人,一个有良知的人,一个愿意为人民代言的人 关于当前社会问题的随笔。
  •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作者:(德)尼采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经典通读》一套将经典学术巨著进行全新通俗化编译的丛书,旨在引领读者轻松快速阅读学术经典,从而普及对人类影响深远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名家名著。
  • 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

    作者:余英时

    本书是作者四十年来研究陈寅恪史学观念和文化精神的总集结。1949年以后,陈寅恪已成为中国大陆唯一未灭的文化灯塔,继续阐发【独立之境神】和【自由之思想】。但在文字狱空前猖獗的时代,他的史著不得不尽量曲折幽深,诗文也不得不用重重【古典】包裹【今情】,因此形成了一环套一环的暗码系统。 本书作者在八十年代破译了他的暗码系统,使他晚年生活与思想的真相重显于世。十余年以来本书所激发的争议不断扩大,最后演成所谓的【陈寅恪热】,引出了大批有关他晚年的档案史料。 本书作者充分利用新史料增写了【陈寅恪与儒学实践】和【试述陈寅恪的史学三变】两篇长文,更全面的阐明他的价值思想与史学思想。而这也是本书最后决定出版的主要原因。
  • 亂世佳人

    作者:陳文茜

    透過文茜的靈犀之眼,鑑往知來,伴你度過2009。 「閱讀歷史,初始你看得比別人悲觀,終極你知道一切都會過去。」 睽違三年,陳文茜的筆未曾停歇。2008年金融海嘯襲捲而來,學歷史也長期閱讀歷史的她,帶大家回顧三○年代大蕭條時代的快樂和沮喪,在歷史的轉折中重新反思,這對我們的意義和衝擊,究竟是什麼? 崛起於大蕭條年代的人物,包括張愛玲、CoCo Chanel這些亂世奇女子,以及在這一波金融風暴剛上任的美國總統歐巴馬。他們懂得經營自己,除了擁有天才夢之外,也知道只有自己才是唯一的資產。 雖然我們將面臨二十年來最高的失業率,但絕非世界末日。也不會是「我們這一代經歷最糟的狀況」。因為,除了年齡二十歲的這輩台灣人之外,台灣人誰沒窮過?沒苦過? 閱讀過往歷史,我們不要過度恐慌,也無須擔憂,因為每一個經濟都有它的循環。花開花謝,只要它深植土中,終有再綻放的一天。 (首刷限量 隨書贈送:陳文茜VS.蔣勳「大蕭條年代的生活藝術」CD)
  • 生命与意识的省思

    作者:[斯洛文尼亚]雅奈兹•德尔诺夫舍克

    这是一位罕见的政治领袖,他高度关注人类精神方面的问题,竭力强调意识觉醒的重要。 这是一部总统本人最珍视的作品,它蕴含极大的能量,已经改变了很多人的生命。 这是一本被众多高端人物关注的书,它帮助每一个读者成为更均衡的人,协助他们找到内在的和平。 《生命与意识的省思》是雅奈兹总统四十八天的反省日记,作者历经生命的波涛,化心灵的苦痛为救赎,寻获人生永恒的避风港。那精练、坚韧的笔锋,广阔而深入的反省,有如黎明的晨钟,敲醒世人沉睡的意识。 本书旨在帮助你提升对自我生命以及周围世界的意识,循此路径,你将告别不安与患得患失的困扰,拥有内在的和平,你的身心健康都将有所改善,你的生命质量会得到空前提高。 在这本《生命与意识的省思》中,雅奈兹总统对生命与世界的看法既深刻又有强烈的针对性,他深入剖析了现代人类社会的偏颇思维与精神缺失,提倡以爱与智慧化解人类社会的失衡。雅奈兹总统给出的方法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切实可行的。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每日真诚而深刻的内省,提升心灵的正面能量,给予周遭无私的关怀,实践心中最崇高的信念。这是一套简单易行的方法,却可以让我们抵达自我的清明圆满。
  • 人文立场

    作者:徐友渔

    徐友渔出版新书《人文立场》 中国青年出版社于近日出版徐友渔新书《人文立场》,该书包括“文明和理性”、“道德”、“法治”、“平等”、“人权”等12个篇章,该书的前言如下—— 本书收录的是我近年所写非学术研究性文字,所有各篇都曾发表于国内各种报刊杂志。 如果说学术文章是用脑写出,那么这些随笔和评论性文字还要加上用心才能完成,因为社会剧烈变动时期各式各样的喜怒哀乐、种种值得颂扬或抨击的现象需要心灵的体察,价值立场和理性判断二者缺一不可。对于我来说,写作时心脑结合、感情与理智融合既是自然状态,也是自觉追求的境界。大约10年前,我的学术兴趣从语言哲学转向政治哲学,政治思想中的理念和学说为我观察、评论当代中国的现实提供了概念框架支撑,而现实中使人心潮起伏的事件和不能简单作答的难题迫使我在政治理论、思想和哲学中锤炼、提升自己的观点。 也许有人会对书名中的“人文关怀”产生疑惑,对于许多中国人而言,“人文”集中在道德和审美的维度,“人文精神”主要表现为喜爱文化和尊重文化人,对有些人来说,“人文”意味着崇尚精神、鄙弃物质,崇尚精英、蔑视大众。我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意义上使用这个观念的。在那个时期,“人文”并不局限于中国式的终极关怀,而是与国家政体、个人权利、法律条文密切相关,也就是说,人的终极幸福是与社会环境分不开的。正是在对于国家政体、个人权利、法律条文等等制度安排性问题的争辩、修改和完善的过程中,人的终极幸福得到保障和提高。我相信,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思考中国当今社会转型期的人文关怀问题,是有意义的。 本书中个别文章的标题与发表时有所不同,原因是原来的题目在发表时被报刊编辑改动,而我觉得为了体现本书的精神气质,还是改回来为好。因为不是学术论文,我以为不拘泥于原来面貌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