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思想

  • 异端的权利

    作者:斯蒂芬·茨威格

    《异端的权利》是记述加尔文、卡斯特利奥和塞文特斯等鲜为人知的经历的传记。它的可读性和感人的力量,尤其是其中所透射出来的那种对人类信仰自由与宽容精神的吁求和激情,并不亚于房龙的那部名震遐尔的著作《宽容》。茨威格动笔时正值希特勒的魔爪肆虐之时,此书可谓有影射之意。
  • 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

    作者:葛兆光

    本书精选一批有特色的选修课、专题课与有影响的演讲,以课堂录音为底本,整理成书时秉持实录精神,不避口语色彩,保留即兴发挥成分,力求原汁原味的现场氛围。希望借此促进校园与社会的互动,让课堂走出大学围墙,使普通读者也能感知并进而关注当代校园知识、思想与学术的进展动态和前沿问题。 这份课堂讲录大致可以按内容分为四类:一类是讨论现代西方新理论和新方法如何能够运用到中国思想是的研究中,这里包括年鉴学派、福柯和后现代历史学;一类是讨论什么可以成为思想史的资料,包括考古发现、文物、图像、甚至地图,主要是想改变过去思想史研究资料狭隘其实是视野狭隘的缺欠;一类是尝试使思想史与其他历史研究领域——比如文明史、知识史、观念史、法律史以及社会史——之间有沟通和互动;一类是与传统的思想史研究不同的一些想法,比如作者首倡的思想史研究中“加法”和“减法”。此外,在一头一尾,还讨论了近来中国文史学界的一些新变化和关于文史研究的学术规范问题,力图在更大的背景上考量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境遇、问题与方法。
  • 从历史看人物(第二版)

    作者:许倬云

    《从历史看人物》的主题都围绕着历史人物的成败,一方面试图从不同角度来评价历史人物,另一方面也试图在评价过程中反思自己的标准和立场,因为不管是历史人物的行为还是后人对他们的评价,都是由他们自己认定的生命价值决定的。从这两点出发,作者在第一章挑选了商鞅、王安石、张居正等几位以改革著称的政治人物,探讨他们的成败;接下来,则以反省色彩更深的笔调解析诸葛亮、郭子仪、岳飞等人的得失;在“创业帝王”与“继统帝王”两章中,逐个分析了汉、宋、明、清的开国君主与汉、清继统君主的功业得失,不但体现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同情之了解”,也为现代人经营事业提供了许多启发。
  • 重估价值

    作者:[美] 托尼·朱特

    这是“遗忘的时代”:我们简直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刚刚过去的昨日总是迅速被搁置到了一边;我们已经有三代人不接触国际政策争端、社会思想、具有公共精神的社会积极活动了;我们不再懂得如何讨论这些概念,忘记了知识分子曾经为塑造他们时代的思想而成为争辩者、传递者、捍卫者。 托尼·朱特以其标志性的锐利和活力,在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主题之间建立起发人深省的联系——从法国马克思主义者到美国外交政策,从全球化的经济到对大屠杀的记忆。他向我们揭示了在“制造神话”战胜“理解”、“否认”战胜“记忆”的过程中,真正的历史在多大程度上被遗弃了,而那些被遗忘的问题是多么重要——对于我们的今天,对于我们的未来。 一位顶尖的欧洲历史学家、卓越的写作者和敏锐的思想家。 ——《洛杉矶时报》 思考20世纪政治、外交、社会与文化之历史的最伟大著作。 ——《福布斯》
  • 许倬云观世变

    作者:许倬云

    许倬云先生精通中国上古史、文化史、社会史,熟稔西方历史,擅长将其它学科当作精研历史课题的工具,有如此深厚的学术背景和人文素养,作者谈论起中国与世界、中国的特质、历史与变化等诸多关乎世界、历史、人世的大变局,自然是出乎意外而又入乎情理,发人所未发之思,给予我们穿透历史时空、文化地域的启迪。 ------------------- 目录 序 许倬云/1 中国与世界 从中国历史看世界未来/3 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结合/17 古代国家形成的比较/30 中国古代文化与两河流域文化的比较/48 中国古代文化与埃及文化的比较/58 中国古代文化与古希腊文化的比较/71 东汉与西罗马帝国崩解的比较/85 试论伊斯兰文化体系与东西方两大文化的互动/96 体系网络与中国历史上的分合/106 汉末至南北朝时期的气候与民族移动的初步考察/112 中国的特质 中国历史特质/129 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147 中国文化发展的点和线/156 从考古学看中国古代文化发展/161 古代中国的面貌——从现有的考古资料说起/173 中国人的生活与精神状态/182 文化与亲缘——中国人双重认同的根源/192 孔子论仁及其延伸的观念/203 神祇与祖灵/211 汉之为汉——中国人自称汉人的文化意蕴/223 中国古代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变动/228 历史与变化 历史与变化/263 寻索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284 我们走向何方——试论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292 文化调适过程中的态度/308 良渚文化到哪里去了? /313 元中都考古怀今/339 有一点不同的中国历史——从生活史角度谈中国的饮食文化/343 中国中古时期饮食文化的转变/347 编后记 许医农/364
  • 历史的用途与滥用

    作者:(德)弗里德里希・尼采

    本书是德国思想家尼采于1874年出版的一部重要作品,被认为与尼采早期的另一部杰出作品《悲剧的诞生》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尼采在本书中所要探究的是关于历史对于人生、社会的正反作用。尼采认为,历史对于个人或民族是必要的;但是,一旦“历史感”到了一定的程度,这种历史感就会伤害并最终毁掉一个人、民族甚至文化体系的生命。因此,必须确定“回忆”的限度,使历史最好地服务于生活。本书具有十分典型的尼采式的文风:热烈、有力,痛快淋漓的批判,看似偏激的措辞,读来却给人以一种振奋感。
  • 我山之石

    作者:易中天

    天下大乱,需要“救市”,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儒墨道法究竟孰是孰非?同一个世界,不同的梦想——克己复礼爱你有商量,国企改革爱你没商量,不折腾才有救,两面三刀横行霸道——这世界该交给谁?救世先救人,救人先救心,危机变金,我们该如何自处?易中天答问先秦诸子,大道至简,轻轻松松,畅快淋漓。
  • 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

    作者:余英时

    本书作者关于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史的重要论集。以胡适、钱穆、陈寅恪等20世纪中国文化的代表人物为中心,探讨在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的深刻现代危机中,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承担者是如何自觉地在矛盾中奋力前行,在蜕变中进行现代转化,在吸收其他文化精粹的同时担当起民族文化熔铸的历史使命。
  • 再造文明的尝试

    作者:罗志田

    本书要研究的是胡适。这位二十多岁就暴得大名的人物,从青年起就一生都是新闻媒体注意的对象,也是学术界一个久有争议而很难处理的题目:前些年是贬多于褒,近几年则褒多于贬。而本书要做的就是帮助读者更好地去了解这个饱受争议的人物——一个1891-1929年间的胡适。 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以一个没有什么身世凭借的二十多岁的青年,回国两年间,即“暴得大名”,一举成为士林之首,真是中国近代史上绝无仅有之事。这个极有意思的事例,几十年来吸引了无数学者。故此,有人曾说,胡适的“暴得大名”,就是因为“中国思想界有一段空白而恰好被他填上了”。而今,这个人物已经远离我们数十年,但是关于他的争论却从未停止,胡适,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作者:梁启超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是一部影响深远的学术史名著,它将近三百年的学术变化,数以十计的学科概貌,上百种学术专著,几百位儒士学者,纵横论列,条分缕析,深入浅出,实为梁氏学术论著的代表之作。在中国学术思想史的研究上占有很高的学术地位。本书内容脉络清晰,文笔雄浑流畅,为学术思想史类著作中难得的佳作。出版后影响巨大,至今仍备受学者和广大读者所推崇。
  • 重寻胡适历程

    作者:余英时

    在胡适个人生命史上的每一阶段,一向都存在着一些或大或小的疑点,他的博士学位问題,他的西洋哲学素养,他封毛泽东的影响,他和蒋介石的关系……随着《胡适日记全集》的出版,其中有些问題已能够获得比较明确的解答。 本书根据《胡适日记全集》的內在线索,探讨胡适在各个阶段与中国现代史进程的关联,并就上述引起议论的疑点,择其较有关系者予以澄清,让胡适自己说话,还胡适一个原业面貌。
  • 中国思想通俗讲话

    作者:钱穆

    这本书意在指出目前中国社会人人习用普遍流行的几许观念与名词——如道理、性命、德行、气运,由此上溯全部中国思想史,由浅入深,即凭众所共知共喻,阐述此诸观念诸名词之内在涵义,并及其流变沿革,并及其相互会通之点,而藉以描述出中国传统思想一大轮廓。
  • 宽容(房龙文集)

    作者:[美] 房龙,Hendrik Willi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一生中出版了三十余种书籍,单枪匹马地将人类各方面的历史几乎全都复述一遍。如此浩大的工程由他一个成来完成,真令人钦佩他以有涯之生向无涯之知挑战的勇气。房龙不是深奥的理论家,但却未必没有自己的体系与思想。他的著述包括《宽容》(《人的解放》)《人类的故事》《文明的开端》《奇迹与人》《圣经的故事》《发明的故事》《人类的家园》《伦勃朗的人生苦旅》等,选择的题目基本是围绕人类生存发展最本质的问题,贯穿其中的精神是理性、宽容和进步。 本书1999年第一版将书名直译为《人的解放》。
  • 中国哲学简史

    作者:冯友兰

    可以说,本书是了解中国哲学的首选读本。冯友兰先生于1946年至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受聘担任访问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其英文讲稿经整理后形成本书。本书有各种语言译本,是西方人学习中国哲学的入门书,在西方影响很大。作者以一本短小精炼的哲学小书,打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其间充盈着睿智与洞见。本版主要采取赵复三译本,同时参考涂又光译本作少量修改。
  • 未曾发生的历史

    作者:[英] 尼尔·弗格森

    《未曾发生的历史》是一部以严肃的学术态度、从新颖的切入角度深入人类历程的历史著作。它对历史决定论垄断性的盛行加以反思,并赋予偶然性以恰如其分的地位,为历史还原其真实面目。藉此,迷失于目的论历史叙述中的人类终于得以面对质朴的历史细节本身,并对未来作出不再被误导的展望。 书的内容是对世界历史进行一系列假设分析研究,包括“没有克伦威尔的英国”、“英国的北美”、“德国皇帝的欧洲联盟”、“希特勒的英国”等9章。
  • 20世纪思想史

    作者:[英] 彼得·沃森

    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切入对整个20世纪发展脉络的洞察和理解,作者在占有大量信息的基础上,以一批塑造和改变了整个20世纪的人和理念为线索,勾画了一部生动而清晰的20世纪思想史。作者倾一己之力撰写的这本百万字的巨著,一经出版便在西方知识界引起强烈反响,自2000年初版以来,已多次重印和修订,被誉为从当代视角解读20世纪的最为杰出的作品。伴随作者清新而又内容翔实的描述,我们恣意畅游于20世纪哲学、文学、历史、政治、艺术、科学等各个领域,并在作者编织的20世纪之网中清楚地看到诸多领域之间细腻的联系,及其与整个20世纪历史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愉快的阅读中完成对20世纪的 次思想游历,对于21世纪之初的思想界和广大读者而言,的确都是一件幸事。
  • 遇罗克遗作与回忆

    作者:遇罗克,等

    1966年7月至9月,正当“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的对联风行之际,25岁的北京徒工遇罗克,为了向社会公开其独立思考和向血统论发起挑战,伏案写下了著名的《出身论》等文章。30年岁月并没有封尘遇罗克思想的光华。 该书收集了现存遇罗克大部分遗作,重读其论著,仍能深切地感受到在温和的言词后对平等的竭诚追求。 遇罗克之所以能够“举世皆浊我独清”,与他被剥夺上大学机会,但仍在社会大学学习,并研读大量哲学、历史书籍有关。本书的回忆文章,再现了遇罗克在疯狂的年代中的觉醒之路、抗争之路。
  • 规训与惩罚

    作者:[法] 米歇尔·福柯

    本书旨在论述关于现代灵魂与一种新的审判权力之间相互关系的历史,论述现行的科学—法律综合体的系谱。在这种综合体中,惩罚权力获得了自身的基础、证明和规则,扩大了自己的效应,并且用这种综合体掩饰自己超常的独特性。……如果这意味着写一部关于现在的历史,那才是我的兴趣所在。在我这一代对我们的时代进行诊断的哲学家圈子里,福柯是对时代精神影响最持久的。
  • 欧洲思想史

    作者:(奥)弗里德里希·希尔

    坊间欧洲通史以政治或哲学思想史为多,前者以王朝或地域为中心,且重点以西欧为主,后者则重视个人思想贡献为多。本书特点正好补以上之不足:作者以宏观的态度坦诚地从欧洲史源流展开讨论,其中包括基督教思想的形成及后来与回教思想的糅合,追寻近世欧洲思想的源流,今日“全球化”格局的思索提供思想资源与历史经验。 本书特点:哲学史与社会思想史兼而有之,深入到欧洲社会的各个阶层和社会角落,重视知识界精英思想与下层民间文化之间的联系与渗透。 打破以西欧为中心的历史观,关注中欧、东欧、西班牙以及西北欧的低地国家的思想与文化,重视西欧与欧洲其他地区的思想文化之间的冲突与互动,揭示今日欧洲思想史格局的历史渊源。 突显阿拉伯文化和希腊异教文化对整个欧洲思想文化形成的作用。 为我们了解整个欧洲文化的地区多样性与历史复杂性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从而突破了按照时代先后发展的线性式思想史的局限。
  • 世界历史沉思录

    作者:雅各布.布克哈特

    《世界历史沉思录》讲述在一封写给尼采的信中,布克哈特说:“我所讲授的历史从来不是人们通常充满激情地称之为‘世界历史’的东西”。布克哈特以世界历史片断的观察者身份来回答有关世界历史本质的老问题,这个片断只是三千年历史当中的小碎块,但是正因为它是一个片断,人们可以确确实实地认知它。从众多的碎块中,他体会到了整体。他从中找到的并不是一种统一的基本思想,而是多元的潜能。1868~1873年,布克哈特先后三次讲授“历史学习导论”课程。他要让学生对三千年的历史即所谓“世界历史”的概貌有所了解,同时还要说明这段历史的内部结构以及它的流程。1905年,经后人整理,他的讲稿以《世界历史沉思录》为名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