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方法论

  • 为什么?(中文修订版)

    作者:[美] 查尔斯·蒂利

    本版为译者精修版。变动处为:将首版被压缩的《译后记》增补、重写为数万字《代译序》。修订初版因出版匆忙、人手不足造成的错讹不当。 《为什么?》是一本关于我们所给定的理由以及这些理由如何给定的书。它考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给出的理由如何取决于社会关系,并反过来构建社会关系。本书以简易平实的风格探讨了人们如何通过不同的理由来确认、建立、协商、修复或终止与他人的关系。 蒂利考察了人们所给出的大量不同类型的原 因。例如,他描述了一个空中交通管制员如何根据说话对象的转换,以不同方式解释两架飞机的几近失踪:对于在鸡尾酒会上碰到的熟人,他可能以一种无所谓的口吻说“这种事三天两头都会发生”,或对已曝光的事件天马行空、侃侃而谈;对于工作中的同事,他会试着做出一番、更专业的解释;而在给部门领导的正式报告中,他会提供一套细针密缕、字斟句酌的解释。 蒂利指出,理由可以分为四种: 惯例:“不好意思,我把咖啡打翻了;我真是一个傻蛋。” 故事:“我的朋友背叛了我,因为她妒忌我的姐姐。” 专业表述:“点火装置的短路造成了发动机转子的失灵。” 准则:“按照第369条法规,我们不能交出档案。” 为了阐明这一论题,蒂利描述了不同的人如何对九一一袭击给出不同的理由。他还考察了那些给出一种原因的人如何经常将其转换为另一种原因。例如,一个医生可能使用生物化学的专业语言来理解一种病症,但在对生物化学一无所知的病人面前,他会求助于惯例和故事。 全书随处可见关于(包括作者本人的)日常生活体验的精彩轶事。《为什么?》告诉我们,故事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译者是蒂利正式指导过的最后一位学生。接触虽短,见到为蒂利作品的引进,耗费心血,译文谨严,行事谦退。实可敬重。书稿由前辈编辑编校,老成律则,受益良多。 —————————————————————————— 郭于华、沈原、唐世平、汪晖、郑也夫、周濂推荐 本书辨析了一个重要却鲜为研究的现象:日常生活中理由的给定。更为重要的是,它令人信服地阐明了微观社会互动如何促成宏观社会结构。 ——郭于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本书作者蒂利,以研究宏观历史变迁闻名于世,本书却显示出他洞悉微观的功力。 ——沈原(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蒂利是过去20-30年间最有影响的社会学家之一。 ——唐世平(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 人是行动常常需要理由的动物——作者不仅提出了这一精彩的命题,并且做了出色的解答。 ——郑也夫(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一本好的社会学著作,不仅应该做到于无声处听惊雷,在琐屑的生活细节中见微知著,而且应该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情不自禁地借助作者的方法去检验生活和理解社会,产生“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感,乃至“何必当初”的痛彻心扉感。显然,蒂利的这本小书完美地实现了这一目标。 ——周濂,《上海书评》 各个阶层的人,也许需要把蒂利的书好好读一读,不管是谁,在自己问“为什么”或者回答别人“为什么”的时候,时时带有对社会效果的体察。或许这样一来,“多问几个为什么”的过程,也是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能相互理解、更加融洽的过程。 ——刘淄川,《经济观察报》 初版有幸被百道年度好书榜,豆瓣年度最受关注榜采纳。
  • 知识的骗局

    作者:Alan Sokal(索卡),Jean

    知識的騙局》(Impostures Intellectuelles)的作者索可(Alan Sokal)可而頗富盛名,當年他以荒謬而任意的筆法,引用物理、數學的理論,寫了一篇文章投到美國的文化研究雜誌<社會文本>(Social Text)。然後索可自己跳出來說他全都是胡說八道,恰恰證明了這些文化研究學者在睜眼說瞎話,有如國王新衣的翻版。這件事引起學術界軒然大波。一年之後,索可在法國出版了這本《知識的騙局》,點名批判的這些人都是當代思想的大人物,包括拉崗、克莉斯提娃、伊莉嘉萊、布希亞、德勒茲等人,索可認為他們濫用科學的觀念與術語,將科學的理念完抽離其脈絡,絲毫無法提出正當的辯護理由,在非從事科學研究的讀者面前濫用科學術語,卻毫不考慮它的相關性與意義。這本書在某些知識圈引發了不小的風暴,被批評為「毫無幽默感的科學學究,喜歡修改情書中的文法錯誤。」但是,索可認為這些當代大學者有把風牛馬這些不相干的東西扯在一起的嫌疑,而受到大師光環迷感的讀者,竟也像國王新衣的旁觀者,盡管滿腹懷疑,卻也嘖嘖稱讚起國王的新衣是如何的美麗。
  • 实验医学研究导论

    作者:[法] 克洛德·贝尔纳

    《实验医学研究导论》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法国的克洛德·贝尔纳编著的,内容简介:论实验的推理、论以察与实验、观察与实验的各种定义、依据观察获的各种定义、论研究者与科学研究、观察者与实验者;观察的科学与实验科学、实验实际上的只是促成的观察、在实验推理上,实验者与观察者分不开等。
  • 索罗斯的救赎

    作者:乔治•索罗斯,查克•萨德提克

    《索罗斯的救赎》在《超越金融》中所讲述的索罗斯社会理想和哲学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他的理念和哲学在慈善事业中的应用,应该说,是索罗斯最新思想、慈善事业的总结。 《索罗斯的救赎》讲述了索罗斯对慈善的种种认识,从开放社会的角度阐述了索罗斯这个自称为自私的人如何创办了一个无私的基金会。书中对其多年来从事慈善的工作进行了全面的记录,并对整个过程进行了思考和分析,也讲述了索罗斯在开展这些项目时的一些理念和方式。 对于希望了解索罗斯的人生哲学和理念,对于希望从他身上学到更多关于如何开展慈善项目的人来说,《索罗斯的救赎》不可错过。
  • 贝叶斯方法与科学合理性

    作者:陈晓平

    康德说,休谟把他从独断论的迷梦中惊醒。笔者认为,如果休谟能够看到康德的书,他也许会说:康德把他从经验论的泥潭中拯救。在笔者看来,这两位最伟大的哲学家,其哲学思想是相互补充的。 本书是在贝叶斯理论的框架内,采纳并改进康德的先验范畴,进而给出休谟问题的一种解决。本书对若干有关科学合理性的疑难问题给以回应,其中包括反事实条件句与科学定律、分析与综合、还原与突现以及迪昂-奎因问题等。略
  • 学会真思维

    作者:黎鸣

    学会真思维,ISBN:9787508727127,作者:黎鸣 著
  • 当代思维方法

    作者:(瑞士)J.M.鲍亨斯基(J.M.Boc

    对曾经广泛流行的一些西方哲学观点和思想方法作了初步介绍。
  • 社会科学的哲学

    作者:张庆熊

    《社会科学的哲学:实证主义、诠释学和维特根斯坦的转型》围绕方法论的问题展开社会科学的哲学的讨论,重点是实证主义的方法、诠释学的方法、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分析方法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意义,并把维特根斯坦的转型看作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转型的契机。 20世纪初,西方学者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问题上出现了两条相互对立的思路:一条是实证主义的思路,另一条是现象学一诠释学的思路。纵观20世纪社会科学发展的历史,实证主义的研究模式和现象学一诠释学的方法都取得了部分的成功,但又遇到了各自的问题。 《社会科学的哲学:实证主义、诠释学和维特根斯坦的转型》即围绕方法论的问题展开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哲学讨论,全书的重点是实证主义的方法、诠释学的方法、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分析方法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意义,并把维特根斯坦的转型看作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转型的契机。 《社会科学的哲学:实证主义、诠释学和维特根斯坦的转型》所涉及的论题是国际学界的前沿问题,亦是热点论题,《社会科学的哲学:实证主义、诠释学和维特根斯坦的转型》也是我国第一部深入探讨相关问题的学术专著。在论述过程中,作者尝试打通英美哲学和欧陆哲学的界限,从而为探讨相关问题提供更为广阔的背景;同时,在社会科学的哲学研究中,综合旨在理解的诠释学的方法和旨在说明的实证的方法,也是哈贝马斯等当代西方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共同关心的课题,《社会科学的哲学:实证主义、诠释学和维特根斯坦的转型》也在这一方向上展开努力,力图把哲学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结合起来。
  • The Big Questions

    作者:Steven E Landsburg

    In the wake of his enormously popular books The Armchair Economist and More Sex Is Safer Sex , Slate columnist and Economics professor Steven Landsburg uses concepts from mathematics, economics, and physics to address the big questions in philosophy: What is real? What can we know?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right and wrong? And how should we live? Landsburg begins with the broadest possible categories from a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arguments for the existence of God; to the real meaning of the Heisenberg Uncertainty Principle and the Godel Incompleteness Theorem; to the moral choices we face in the marketplace and the voting booth. Stimulating, illuminating, and always surprising, The Big Questions challenges readers to re-evaluate their most fundamental beliefs and reveal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oftiest philosophical quests and our everyday lives.
  • 逻辑十九讲

    作者:[美] 威廉姆·沃克·阿特金森

    《逻辑十九讲》是美国著名思想家、作家、“新思想运动”之父威廉姆·沃克·阿特金森针对大众读者所撰写的一本逻辑学通俗入门读物。全书从逻辑学最浅显的概念入手,用通俗和生活化的语言,系统、简洁地阐述了逻辑学最基本的原则与思维方式。其中诸如推理、归纳、因果关系、真假命题、是非条件等专业术语,作者都进行了通俗易懂的解释,旨在让读者明白逻辑对于日常生活及普通思维、行为方面的价值和意义,并掌握简单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以扩展、提高读者的认识面和认知能力。 本书是一本有关逻辑学的入门读物,通过对专业术语的通俗化解释,简单明确地阐述了逻辑学的一些基本常识,读者可以通过本书了解到逻辑学的基本知识与应用准则,能够起到逻辑学普及作用,有助于读者在工作、学习乃至生活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逻辑。
  • 现代西方哲学方法论讲演录

    作者:陈嘉明

    《现代西方哲学方法论讲演录》为陈嘉明教授讲解“现代西方哲学方法论”的授课精华,历时三年完成。作者将现代西方哲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几种方法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如分析哲学方法、精神分析法、现象学方法、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方法、解释学方法,并在解读中引导学生如何读懂和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上运用这些方法。 《现代西方哲学方法论讲演录》是一本难得的哲学方法论解读的普及和提高性读物,对有志于从事人文社科研究者大有裨益。
  • 方法论·情志论

    作者:[法]勒内·笛卡尔

    《方法论》是笛卡尔的经典哲学论著,对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和科学研究方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笛卡尔在《方法论》中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四个基本步骤:怀疑一切、拆分问题、从易到难、综合解决,他所倡导的理性思维开创了近代哲学史的先河;《情志论》探讨了人类的情绪及心理问题,其精神物质二元论深刻影响了后世。 “欧洲人在某种意义上都是笛卡儿主义者。” 我偏爱具有怀疑论倾向的哲学家,例如笛卡尔、休谟,因为他们教我对一切貌似客观的绝对真理体系怀着戒心。——周国平
  • 逻辑与演绎科学方法论导论

    作者:〔波兰〕塔尔斯基(Tarski.A.)

    《逻辑与演绎科学方法论导论》是我的《论数理逻辑和演绎方法》(该书1936年最初用波兰文出版,又于1937年出版了确切的德文译本,书名是:《数理逻辑和数学方法论导论》)一书部分修正了的和扩充了的版本。最初写《逻辑与演绎科学方法论导论》,是企图把它当作一本通俗的科学著作;其目的是向受过相当教育的普通读者提供一一用把科学的严格性和最大的可理解性结合起来的方式一一集中于现代逻辑的强大的现代思潮的一个清楚的观念。这个思潮最初是从多少受到局限的巩固数学基础的任务发生的。可是,在现阶段它却具有远?广泛的目的。因为它试图创造出可为人类知识的整体提供一种共同基础的统一的概念工具。此外,它有助于使演绎方法完全化和敏锐化,这种演绎方法在某些科学中被当作确立真理的唯一的允许的方法,而且,的确,它至少在一切智力活动的领域内,是从被公认的假设中推导出结论来的必不可少的补助的工具。
  • 好好讲道理

    作者:[美]T.爱德华•戴默

    应对蛮不讲理者的60种逻辑学策略 为什么要讲理?为什么希望别人也讲理?有这么几个实际的理由。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好的论证使我们更好地做出自己的决定。那些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理有据的人,无论是实现目标还是完成计划,成功的机会更大。 第二,遇到艰难的道德选择,好的论证起的作用尤为重要,它不仅帮助我们决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还使我们避开有不良后果的行为。 第三,好的论证,使我们更愿意只遵从那些我们有充分理由信其为真的、牢固的观念。如果我们要求自己是个讲道理的人,我们就该加强现有的信念,或暴露其不足,以便取舍。 第四,运用好的论证,还能提升我们在社交、工作及个人事务中思考和行动的水准。要想让别人接受你的某个观点,讲道理通常要比吓唬人、讨好人等办法更有效,至少效果更长远些。 最后一点,要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争执,平息冲突,把注意力放到道理上来,是个有效的办法。注意到对方论证中的哪怕一丝道理,我们才能替自己找到更好的立场。 本书能够帮助你: 1.更好地应对胡搅蛮缠的妻子或丈夫、蛮不讲理的老板、喜欢抬杠的同事 2.在交谈中驳回对方的诡辩 3.提高思维能力,解决实际思维中的逻辑错误 4.使你的推理更正确、表达更清晰 5.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所在
  • 哲学与人文地理学

    作者:R.J.约翰斯顿

    编辑推荐:本书介绍了当代西方哲学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文地理学的影响,以及人文地理学为当代西方哲学提供的解释。作者把人文地理学看作是社会科学,主要研究社会生活中与空间和地方有关的方面。这种研究显然受哲学和方法论的支配,作者把影响当代英美人文地理学发展的哲学思潮归纳为实证主义、人本主义和结构主义三种,逐一介绍了它们各自所包含的多种哲学和方法论观点,讨论了它们的基本原理及其与人文地理的关联。本书是作者另
  • 知识论导论

    作者:[美]路罗斯·P. 波伊曼

    《知识论导论:我们能知道什么?(第2版)》作者帮助我们考察有关问题并发现深刻理解知识论所能获得的益处。作者以一种可接近的和诱人的方式论述了诸如怀疑论、知觉、知识分析、先天知识、基础论—融贯论争论以及内在主义—外在主义争论等知识论中心论题。另外,作者还分析了阿尔温?普兰廷加最近提出的保证与适切运作功能理论,综述了德性知识论、信念的本性与伦理学,并对记忆提供了一种深层次的讨论──这个论题在其他教科书里通常是不加以讨论的。
  • 经济学的哲学

    作者:丹尼尔·豪斯曼

    本书是探讨经济哲学的论文集,编者选取了22篇文章,深入讨论了“经济学与伦理”、“经济学的修辞”等经济学的哲学问题。编者的导读和每一编前的简短说明分析了这些文章的历史地位和语境,使读者对经济学方法论有了更为系统和全面的认识。本书不但适合经济学、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学生和专业人士,对这些问题有兴趣的普通读者,也能从中读到对“经济哲学”简明扼要的介绍。 为了让经济学走进21世纪,我们应当知道它在20世纪的整体状况。对经济学的整体把握,就是经济学的哲学。 —汪丁丁 在这本文集的长篇导读中,豪斯曼讨论了与经济学的哲学相关的一些基础问题,包括理论上的和认识论上的——就算最漠视这些问题的经济学家也会对本书感兴趣。 ——意大利《经济世界》杂志(Mondo Economico)
  • 大观念

    作者::(美国)(Mortimer J.Adl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位活跃的哲学教育家就其精选的哲学命题所做的发人深省的论述,也可看成是一部哲学导论。本书改编自莫提默·J.艾德勒教授为美国经典电视系列节目所作的讲座,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对话和互动。艾德勒的一大贡献是将西方文明的核心用103个大观念加以概括,并使之成为我们理解西方经典著作的钥匙。本书旨在教给大家如何思索并切实掌握这些大观念。 编辑推荐 大观念反映了人类思想的共通性和连续性 每一个观念都是一独特的思想历险,每一个观念依然是一个未尽题旨 ◎艾德勒是“美国一流的哲学家”。 《时代》杂志 ◎艾德勒热衷于把问题变得通俗易懂并作准确阐述。他以谈话方式,引浅显的英语散文和日常事例,来探讨最艰深的智力难题。如果像艾德勒所说,老师的工作是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那么,本书堪当读者的良师。它既会唤起读者沉睡的才智,也会挑战读者活跃的思想。 克里斯?尼尔森马里兰州圣约翰学院院长 ◎艾德勒的洞见再次掠过后现代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云山雾罩的主张,对大观念在西方哲学传统中的持久价值提供了尽可能最清晰的描述。 密尔顿?J.罗森伯格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
  • 探求真理的指导原则

    作者:(法)笛卡尔

    《探求真理的指导原则》作者笛卡尔,西方近代资产阶级哲学奠基人之一。他的哲学与数学思想对历史的影响是深远的。人们在他的墓碑上刻下了这样一句话:“笛卡儿,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第一个为人类争取并保证理性权利的人。” 探求真理的指导原则》是关于笛卡尔探求真理的21个指导原则。
  • 哲学史方法论十四讲

    作者:邓晓芒

    本书是我在2006年春季学期给研究生开设的“哲学史方法论”课的讲课录音。这门课每周一次,每次三个小时,常常拖堂到近四小时,一共讲了16次。在收入本书时,有两次没有收入进来,一次是关于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导言》的,由于当时录音未能录上,没有留下资料;另一次是谈中西怀疑论的比较的,由于考虑到不想使本书篇幅太大,而且该讲演在别的地方作过多次并已收入到了其他文集,为避免重复,删掉了。于是还有十四讲,都是根据我已往发表的有关方法论的文章而作的讲演。本次哲学史方法论课,由于是最近的一次,所以也是内容最丰富的一次。多年来思考的积累使我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巴不得一口气把所想到的都倾倒出来,总觉得时间不够,形成了一种典型的“满堂灌”式的教学。如果把所讲的不加删节全部收进来的话,估计全书要超过50万字。但是奇怪的是,这门课不但没有人感到厌烦,没有人打瞌睡,而且由于课堂开放,什么人都可以进来,找个位置坐下来听,所以听众有越来越多之势,甚至有一种热烈的气氛,高峰时达到一、两百人。其中有外系的,也有外校的,不但有研究生、教师,还有个体户、小商人、职员。有从西安专程赶来的书商,也有每个星期六坐火车来武汉,听完课又赶回长沙的湖南师大的研究生。每次课后,学生们都有一大群跟着我边走边谈,问问题,一直送到家门口,时常还在我家门口展开一场临时的讨论会,形成武汉大学校园中的“一景”。我知道这门课的缺陷就是没有更加深入的课堂讨论,本应该留出时间来让大家发表意见、互相切磋。但如果这样干,恐怕就不能讲这么多新内容了,所以我宁可把讨论放到课后回家的路上进行(大约有20分钟),学亚里士多德的“逍遥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