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科学

  • 技术与文明

    作者:张笑宇

    【编辑推荐】

    我们有石器时代的情感,中世纪的组织,却有着神一样的技术,这是最可怕的事情。

    .

    人与机器之间的边界,最危险之处并不在于机器能够变得多么像人,而在于人在多大意义上已经变得像机器——像机器一样只在规范之内定义自己,接受权威灌输和社会主流观念的潜移默化以及消费主义的各种操纵,而无力反思更高层面的问题。毕竟,人的自由意志能力,并不体现在他们愿意做什么,而体现在他们不愿意去做什么。

    .

    ★我们总是过分强调精神与观念的伟大,却常常忽视技术对人类这一物种根本性的塑造能力

    ——现代社会和现代文明是启蒙运动时代的大知识分子的思想缔造的,还是科技进步缔造的,抑或是在国家和国家间的竞争中缔造的?如果没有现代技术的加持,新教改革能否发生,启蒙运动能否发生,英国革命、法国革命和美国革命能否发生?

    ——当下流行的那些经典解释框架—自由主义、民族主义或者左翼思想,它们有多少成分是在第一、二次工业革命之前就发展出来的?在今天,它们还有多大的有效性?

    .

    ★以技术驱动为视角,从两千年人类历史长河中,选出14个历史关键时刻,洞察人类不可逆转的命运走向

    ——弩,如何扣动了中国大一统的扳机?——圣本笃会与现代资本主义有何关系?——如何看待技术型制度与信念型制度间的差异?——为什么说火枪的发明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命运和历史走向?

    ——为什么工业革命独独发生于英国?——为什么“光荣革命”的意义不只是立宪革命,更是一场“技术革命”与“资本革命”?

    ——铁路的发明跟威权政府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机枪的发明如何让20世纪世界格局重新洗牌?——核武器的发明如何改变“国家工厂”的模型?

    ——人与机器之间的边界是什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机器取代了传统的基因进化,是人类进化的新形式,称为一种更高效地改变人类“性状”的方式?——如何理解当下中国制造与世界的关系?

    ——为什么说在技术型社会中,人人平等,但技术专家却比其他人更“平等”,这是进入技术社会必然发生的事情?

    ……

    作者积十数年之功,依凭规模庞大的知识基座,以技术发生为经线、人类攀爬技术天梯为纬线,导演了一场文明演进的大戏。

    .

    ★物种规律:一种崭新的观察世界史演进(人物/历史事件)的视角

    ——过去人类惯常的观察视角,要么是以具体的个人在具体时空的活动为出发点,要么是试图从历史发展脉络中提炼某个主义或历史规律。

    ——但本书以为,更有意义的视角不是提炼历史规律,而是提炼物种规律: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的规律远超于历史学家们熟悉的帝王将相史、文明史或思想史。

    ——在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之外,农夫、工匠和商贩们代表的庞大却易遭忽视的底层物质力量,必须得到反馈。

    .

    ★刘擎、吴国盛、吴思、刘苏里、张树新都被书中的洞见打动

    本书以丰富的实例技术发展与社会演化的互动历程,学识渊博,语言和思想皆雄辩有力,既晓畅易懂,又洞见灵现。

    .

    技术是人类意志的延伸,几乎内化于人的本质。人类处理与技术的关系,约等于处理人类自己——层级累进、彼此缠绕、相生相克,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人类度过幼年、少年、成年期后,不免反思“技术进步”的结果,争论可想而知。而一项论述得以成立,核心环节是提出正确的问题;进而解决这个问题,表明该项论述是成功的。

    同时完成两项任务的作品并不多;而洞见迭出的论述,从来可遇不可求。作者积十数年之功,依凭规模庞大的知识基座,以技术发生为经线、人类攀爬技术天梯为纬线,导演了一场文明演进的大戏,波澜壮阔,令人叹为观止。“叹为观止”,引发讨论和争议乃题中之义。我期待接下来的讨论和争议。

    ——刘苏里 万圣书园创办人

    .

    青年政治学家张笑宇讲述了一个关于技术与文明的故事。他打破了专业铁笼的束缚,进入跨学科的“汇流”视野,来探究技术发展与社会演化的互动历程。从细致的个案考察中呈现时而令人惊奇的发现,从而阐发独到而宏阔的分析思考。

    这是一个妙趣横生、充满真知灼见而发人深省的故事,甚至是一个动人的故事。最终,这是关于我们的时代与未来的故事。

    ——刘擎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

    远行归来,没想到竟一口气读完《技术与文明》。本书实例丰富,洞见灵现,令人甚为惊艳,有一种几年前读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时的酣畅漓淋感!虽然有些思考,比如关于数字化和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的关系、中国发展与世界关系,似可再进一步深入和展开,但能在当下读到一本由中文青年作者原创、以技术驱动为视角且学识渊博的《人类群星闪耀时》,已殊为不易,可喜。

    ——张树新 阿拉善SEE生态公益学院院长 中国互联网产业奠基人之一

    .

    【内容简介】

    历史学家只能等待重大事件发生后再去记录,但技术早已为重大事件在什么时间以怎样的形式发生埋下了伏笔。

    本书以技术驱动为视角,从几千年历史长河中筛选出14个关键历史时刻,洞察人类社会不可逆转的命运走向:

    ——弩,如何扣动了中国大一统的扳机?

    ——圣本笃会与现代资本主义有何关系?

    ——如何看待技术型制度与信念型制度间的差异?

    ——为什么说火枪的发明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命运和历史走向?

    ——为什么工业革命独独发生于英国?为什么“光荣革命”的意义不只是立宪革命,更是一场“技术革命”与“资本革命”?

    ——铁路的发明跟威权政府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机枪的发明如何让20世纪世界格局重新洗牌?

    ——核武器的发明如何改变“国家工厂”的模型?

    ——人与机器之间的边界是什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机器取代了传统的基因进化,是人类进化的新形式,称为一种更高效地改变人类“性状”的方式?

    ——如何理解当下中国制造与世界的关系?

    ——为什么说在技术型社会中,人人平等,但技术专家却比其他人更“平等”,这是进入技术社会必然发生的事情?

    …………

    作者积十数年之功,依凭规模庞大的知识基座,以技术发生为经线、人类攀爬技术天梯为纬线,导演了一场文明演进的大戏。

    我们总是过分强调精神与观念的伟大,却忽视技术对人类这一物种根本性的塑造能力。技术如同一道地平线,每增高一分,人类文明的图景就被改变一分;如今,技术把我们带到了一个从未想象过的运行规模和层面,世界正在发生缓慢而坚定的转变,无论是古代的伟大思想家,还是近代的启蒙运动先驱者,从未有人明确告诉我们该如何组织社会,如何与技术的力量共存,一切只能由我们自己摸索。

  • 刘慈欣少年科幻科学小说系列第二辑:中国太阳

    作者:刘慈欣

    刘慈欣给孩子的经典科幻!

    《流浪地球》电影美术组原班人马加盟!

    导演郭帆、张小北、兔子瞧、未来事务局等众多科幻大咖倾情推荐!

    带你一览散落在“三体”之外的刘慈欣宇宙世界!

    为孩子种下科学的种子!

    “刘慈欣少年科幻科学小说系列”第二辑均为刘慈欣的经典作品,其中多篇小说曾荣获中国科幻“银河奖”,代表了作者创作的极高水平,很多作品中能看到后来《三体》的影子。作者重新对这些作品进行调整和修订,使之适合少年儿童的阅读心理和接受能力,兼顾文学性与科学性,对于培养孩子的科学精神、激发其想象力、拓展视野和知识面,都有所裨益。本辑共五册:《流浪地球》《中国太阳》《天使时代》《赡养世界》《全频带阻塞干扰》。

    《中国太阳》:刘慈欣在这篇小说中提出了许多对未来独特的猜想。一名来自贫困乡村的小伙子带着人类的梦想和使命把人类的目光重新引向宇宙深处。中国太阳将飞出太阳系,成为恒星际飞船,去探索遥远而未知的太空深处。

  • 万物重构:智能社会来临前夜的思索

    作者:韦青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层出不穷的新知识、新认知,让人们开始担心因知识的匮乏而落后于社会和他人,为此许多人开始变得焦虑不安。要摆脱这种焦虑,单靠大量的阅读,简单的学习,显然是不够的,也是无法解决根本问题的。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下,在时代更迭的大潮中,想要突出重围,就应该用批判性的思维看待问题,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如果说科学技术是智能社会的第一生产力,那么,科学的方法就是推动社会进步最重要的动力。从古至今,从中国传统文化到西方思想,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论证问题,最后得出结论,这种有理有据的科学方法,才是我们了解世界本质的唯一途径,也是帮我们认清问题所在,摆脱困扰的最佳方法。

    在四川成都武侯祠有一副名对:“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用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我很喜欢这句话。因为,对于每个人来说,最重要就是具有审时度势的清醒头脑。在智能技术被过度解读的当下,只有清醒地认识智能技术,才能做到“知其雄,守其雌”,才能更好地把握时代的方向,掌握自己的命运。

    古人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又云:周虽旧邦,其命惟新。其实自古至今,人类社会就没有停止过革新的步伐,智能社会的来临,也只是社会进步的一个台阶,最多是一个跨度比较大的台阶。要想有效地应对即将来临的变化,我们首先要解放思想,放下惧怕变化的包袱,然后不盲从,不迷信,在科学方法论的引导下,努力学习并掌握智能社会必备的基础知识。同时应具备“知行合一”的精神,不要纸上谈兵,而要做到身体力行。

    本书中会介绍“云- 物- 大- 智”(云计算- 物联网- 大数据- 人工智能)发展次第论,并说明每一个步骤都已经或多或少进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在附录中,我还为读者设计了一套自己动手实操的DIY 教程,并放在GitHub 开源网站中,让大家有机会自己动手,亲身体验“云- 物- 大- 智”每一步环节,为迎接智能社会提前做好实际应用的准备。

    在智能社会来临的前夜,我所思、所想的就是这些,和读者分享这些观点,是希望更多人能意识到智能社会已在眼前,当我们准备迈入新时代的时候,为你展开的是一幅美好画卷,还是一片惨淡未来,答案不必外寻,它就在我们每个人自己手中。

    接下来介绍一下本书的使用方法。本书共分为五章,其中第一章“巨变的时代”开宗明义,介绍时代的特点和科技革命的历程,希望帮助读者理解科技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二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则从哲学高度进一步分析为什么创新本就是社会发展的常态以及数字化的本质,从而解释清楚数字化转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 的威力与挑战和思想僵化在中国近代史产生的严重后果。

    第三章“正在到来的智能社会”开始以实际案例解释实现社会智能化的“云- 物- 大- 智”次第步骤,以及为什么只有充分依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够一步一步地真正实现为人类带来福祉的智能社会。由于人工智能的复杂性,我在这一章里试图采取浅显易懂的比喻和要点总结方式,帮助读者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快地理解人工智能的发展次第和要点。

    第四章“做一个合格的地球人”则以通识/ 博雅教育作为出发点,强调无论是在什么时代,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都源于思想的开放和正确的方法,接着尝试与读者共同探讨人与机器相生相克的关系,以及人类作为一种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生物在人- 机关系中所应起到的不可或缺的“人”的作用。

    第五章“科学家的情怀”是个有趣的章节,这其实是基于我的演讲和培训反馈专门为读者准备的。这一章试图打破大众对科学从业人员的误解,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为什么科学与哲学和艺术其实是一体两面的共同体,进一步鼓励读者能够将自己培养成为“文武双全”、知识体系发展全面的科技达人。

    本书的特点还体现在最后两个附录中,前面提到,我的学习方法极其重视“知行合一”的手段。我坚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技巧和艺术。尤其在这个科技高速增长的年代,新兴技术层出不穷,如果读者们仅停留在表面的书本知识,很难真正理解新技术的特点及实效,因此很难在没有参考项目结果的情况下做出正确判断。因此我在附录一中设计了一个涵盖计算机工程、电子工程和机械工程的智能设备实际制作方案,希望大家能够借助这个项目的实施更好的地理解“云- 物- 大- 智”的次第方法和效果。启动三个工程的源代码和项目说明都可在本书的GitHub 项目网站(网址:ecowisdom.weiqing.io)中找到。

    最后,让我以我非常尊重的微软全球负责科研与人工智能技术开发的执行总裁沈向洋博士为一本书写的致辞作为附录二的注解。这本书是介绍演讲技巧的国际畅销书《说服》(Presenting To Win)的中文版,由科学出版社于2005 年在国内出版,《说服》介绍的是全球顶尖企业的商务沟通之道,极其经典,作者杰瑞·威斯曼(Jerry Weissman) 是一名难得的既有演讲理论知识,又有大量演讲实际经验的商业演讲大师,是当时世界排名第一的商务演讲教练。在此书的扉页上,时任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的沈向洋博士就写下了“70 年代,要么发表,要么毁灭;80 年代,要么演示,要么消亡;90 年代,要么拉关系,要么失败;新的世纪,要么演讲,要么投降”的箴言。这是每一个立志在当下的科技社会有所成就的读者都应熟练掌握的一门基本功。既然是基本功,没有扎实的功底是不行的。本书中文版已绝版,读者若有兴趣可以找一找二手书商或英文版。为了达到给读者的借鉴意义,我把我的技术培训教材附于书后,并加上每一页讲解的内容纪要和演讲技巧供读者参考。我希望读者一方面能够参考本书成稿所借助的原始培训资料,同时如果时间有限,也可通过阅读附录二得到本书知识体系的快捷印象。世界正在改变,科技正在发展,历史无数次告诫我们,与时俱进是我们唯一的选择,这本书想要告诉你的就是这些!能有这次机会向读者表达以上种种,是我的荣幸,同时也是我们大家的机会。我希望每一个和这本书“相遇”的读者,都能行动起来,主动把握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与机遇!

  • 《星球大战》里的科学

    作者:【美】珍妮•卡维洛斯

    ★前NASA天体物理学家、宇航员珍妮•卡维洛斯对《星球大战》中科幻元素的科学解读。

    ★《星战》观影必备读本。

    ★包含理解“系外行星、外星人、星际旅行、智能机器人、原力”等概念的所有必知常识。一本书奠定看科幻作品的知识基础。

    ★如果《星球大战》是一部太空歌剧,本书则为这部歌剧搭建出现实的舞台。

    前美国宇航局(NASA)天体物理学家珍妮•卡维洛斯对《星球大战》中各种科幻元素是否可以变为现实进行的一场科学畅想。她用最通俗的语言,向非专业读者解释了那些科幻与科学相互交叉的前沿知识,比如:星际旅行、具有思想和情感的机器人、可供人类居住的地外行星、奇异的智能生命形式、高科技武器和宇宙飞船。

    书中回答了诸如这样的问题:

    *像“千年隼号”这样的飞船如何在多维空间中进行星际穿越?

    *能造出像“死星”这样摧毁整个星球的武器吗?

    *为什么达斯•维达需要人工呼吸器?

    *我们造出的机器人和C-3PO和R2-D2有多相像?

    *能造出“光剑”吗?如果可以,它们将如何工作?

    *《星球大战》中的各种外星人看起来像“真正的”外星人吗?

    *像塔图因星球一样的沙漠星球能诞生什么样的生命?

    *我们运用“原力”进行“意念移物”和心灵沟通吗?

  • 强力与弱力

    作者:[日] 大栗博司

    强力、弱力、电磁力、引力,源于宇宙之初的四种基本作用力构成并支配了我们世界。这四种力究竟如何形成并发挥作用? 万物存在的“质量”又源于何处?

    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了强力与弱力以及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机制,用推理小说的线索追踪与解谜方式介绍了微观层面下的奇妙世界以及自然的基本结构,能够让你以全新的视角面对和反思宇宙、自然以及万物的存在。

  • 为什么有的人特別招蚊子?

    作者:[美]罗布•奈特 / [美]布伦丹•布勒

    罗永浩诚挚推荐

    过百万超爆点击,TED健康类最受欢迎演讲

    为什么相对于顺产,剖宫产的婴儿更容易得免疫系统疾病?

    为什么城市里长大的孩子过敏、哮喘、得肠炎的概率高?

    为什么有的人特别招蚊子,而有的人容易得牙周疾病和胃溃疡?

    埃博拉、H1N1、SARS、手足口病、炭疽病、艾滋病……感冒、腹泻、过敏、痤疮、肥胖、哮喘……抑郁症、焦虑症、自闭症、认知障碍……这些传染性、常见性、精神性疾病的共同黑手是什么?

    所有这一切的答案都是微生物!

    我们看不到、摸不着的微生物,竟有如此大的威力,不但影响我们的身体,甚至影响我们的情绪!

    一本书让你秒懂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对人体的巨大作用,让你知道微生物才是破坏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最大杀手。

  • 基础有机化学(第4版)上册

    作者:邢其毅 / 裴伟伟 / 徐瑞秋 / 裴坚

    本书在2005年出版的《基础有机化学》(第3版)基础上修订而成。全书共27章。上册13章,主要介绍: (1)有机化学的起源和发展简史;(2)有机化合物系统命名、静态立体化学、光谱等基本知识;(3)烷烃、烯烃、炔烃、卤代烃、醇、醚、醛、酮、羧酸及羧酸衍生物等各类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合成等;(4)自由基取代反应、饱和碳原子上的取代反应、酰基碳原子上的取代反应、自由基加成反应、亲电加成反应、亲核加成反应、周环反应、β-消除反应、缩合反应等基本反应。 下册14章,主要介绍:(1)胺、杂环化合物、芳香化合物、酚、醌等各类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合成等;(2)芳香亲电和亲核取代反应、氧化反应、重排反应以及过渡金属参与的有机反应等;(3)生物分子的结构、性质和在自然界中生命体中的作用等;(4)对逆合成的分析;(5)文献资料的检索方法等。 本书除保留了第3版的一些特点外,还具有如下新的特点: (1)书的版式作了更新;(2)内容编排更加紧凑合理;(3)简单介绍了若干对有机化学作出贡献的科学家,注意学科的继承和发展;(4)介绍了现代有机化学对芳香性的介绍和理解;(5)结合现代有机化学的教学方法,更加重视对有机反应机理的分析、介绍和总结;(6)更加对一些重要的有机反应作了总结和分类,便于读者的学习。 本书可作为综合性大学化学专业的教材,也可供其他院校有关专业和对有机化学有兴趣的读者选用。

  • 生物学与生活(原书第10版)

    作者:Teresa Audesirk,Gerald Audesirk, Bruce E. Byers

    序言

    译 者 序

    你或许知道什么是地球上最简单的生物,然而你是否知道在遥远的非洲加蓬,埃博拉病毒在一夜之间席卷了整个村落?你或许已经听说过显性和隐性遗传,然而你是否知道,风华正茂的美国女排国家队队长,她的成功与陨落,都是因为一种罕见的遗传病?你或许已经被告知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性,然而你是否知道,通过保护卡茨基尔山脉的天然水库,纽约市政府节省了数十亿美元?你或许熟知生物多样性的意义,然而你是否知道,世界上颜值最高的动物——帝王蝶从美国东部到墨西哥中部的迁徙奇观,将很可能不复存在?

    由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丹佛分校教授Audesirk夫妇和麻省大学阿姆斯特分校教授Bruce E. Byers联合编写的《生物学与生活》,是一本在美国大学生中享有盛誉的通识读物,在全球很大的在线图书零售网站——亚马逊的图书评论中获得高达4.3星/5星的评价。

    本书为第10版。全书分为4个单元共30章,内容涵盖细胞、遗传、进化和生物多样性、行为与生态学等。

    本书的第1章介绍生命、进化、科学等基本概念。第2~8章为第一篇“细胞是生命体的基本单位”:第2章介绍这些物质的基本组成成分和生命之间的关联,第3章介绍组成生物体的重要大分子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质、核酸等,第4章介绍细胞的一些基本特性以及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主要特征,第5章介绍作为细胞边界的细胞膜的结构和其物质运输功能以及细胞连接的基础知识,第6章介绍在细胞中进行的能量流动以及生物催化剂——酶的作用,第7章介绍作为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圈中绝大多数生物的直接或间接能量来源的光合作用的过程,第8章介绍糖酵解和细胞呼吸作用两个重要的生命过程。

    第9~13章为第二篇“遗传”:第9章介绍两种主要的细胞分裂方式: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第10章介绍遗传的物质基础和基本规则,第11章介绍作为最重要的遗传分子DNA的发现、结构和功能及其复制和突变机制,第12章介绍基因的转录和翻译过程以及细胞对二者的调控作用,第13章介绍生物技术的含义以及其在法医学,农业等方面的应用,同时也介绍了现代生物技术面临的一些问题。

    第14~24章为第三篇“生命的进化和多样性”:第14章介绍达尔文之前的进化思想,以及达尔文和华莱士提出的进化机制,第15章从种群的层面上对进化的原理进行阐述,第16章主要介绍物种的概念、新物种的形成以及物种的灭绝,第17章介绍生命从最早的非生命物质发展而来,直到进化出人类的过程,第18章介绍科学家对生物进行命名和分类的方法,第19章介绍多种多样的原核生物和病毒、类病毒和朊病毒,第20章介绍原生生物的概念与分类,第21章主要介绍植物的关键特征、进化史以及主要种类,第22章介绍真菌的特征、主要种类和它们对其他生物(包括人类)造成的影响,第23章除了介绍无脊椎动物的分类外,还阐述了标记着动物进化树上的分支的几大解剖学特征,如体腔等,第24章介绍多种多样的脊椎动物的特征。

    第25~30章为第四篇“行为与生态学”:第25章介绍动物包括交流、繁殖、嬉戏在内的多种行为,第26章介绍包括人类在内的种群大小增长和被调节的方式,以及种群在空间和年龄分布,第27章介绍群落中的捕食、竞争、寄生和互利共生等相互作用关系,以及这些关系随时间流逝而引起的变化——演替,第28章介绍能量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后,借助营养关系在生态系统中流动的过程,以及碳、氮、磷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过程,此外还介绍了营养物循环被人类扰乱的后果,第29章主要介绍地球上千姿百态的陆生生物群系和水生生物群系,第30章介绍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刻不容缓的局势。

    本书不仅内容全面、插图精美、讲解生动,而且选材贴近生活实际,是“生物学导论”课程教材的不二之选。

    在本书的整个翻译过程中,钟山、闫宜青做了大量工作,也得到了宋琰娟和陈玥西的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译者水平有限,错误和不当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译 者

    2016年6月

    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 神秘的量子生命

    作者:吉姆•艾尔·哈利利 / 约翰乔•麦克法登

    ● 在整个科学领域,量子力学是最具影响力的重要理论。没有量子力学,我们就无法解释世界是如 何运转的,比如:知更鸟长途迁徙时是如何通过微弱的地球磁场感知方向的?小丑鱼是如何找到回家之路的?光合作用中能量的传递效率为什么 那么高?对所有这些问题的解答,都离不开量子 力学,离不开量子隧穿、量子相干性和量子纠缠。

    ● 酶促反应,光合作用,嗅觉,鸟类的磁感应,基因的复制,心智之谜,生命的起源,这种种现象都与神秘的量子世界有关。物理世界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宏观世界,遵循牛顿运动力学法则,第二层次是热力学世界。遵循热力学法则。最深的第三层是量子世界。在这个维度里,原子、分子以及组成它们的所有成分粒子都遵循精确而有序的量子规则。

    ● 人造生命一定要遵循量子理论,因为没有量子力学,就不会有生命。费曼说过:“凡是我做不出 来的,就是我还不理解的。”如果有一天,人造 生命真的成为现实,那将意味着我们终于理解了生命的本质。我们将会看到:生命正驾驭着混沌 之力,在经典世界与量子世界之间狭窄的边缘上, 乘风前行!

    【编辑推荐】

    ● 媲美薛定谔《生命是什么》,量子生物学奠基之作!

    ●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动物磁感应受体基因和“生物指南针”发现者倾情推荐。

    ● 亚马逊最佳科学图书、《纽约时报》畅销书;《经济学人》《金融时报》年度好书;英国皇家学会温顿奖获奖图书。

    【各方赞誉】

    读到《神秘的量子生命》书稿时,恰逢我在青海的旅途中,环顾四野,在茫然中辨识前路。想起年少时对候鸟迁徙的惊奇与困惑,想起我们这几年在寻找动物磁受体和生物导航机理研究中难于言说的彷徨和狂喜,书中描述的很多场景,和旅途中的一些思考在不停地重叠着,那种愉悦很难言表。这本书中的很多问题,同样是科学家们长久以来困惑和思考的问题。我想,包括我们在内的各领域的科学家正在一步步地逼近真相。《神秘的量子生命》将带我们从一个不常被人涉足的方向切入生物学的一些最基本的问题,用科学揭开自然的迷雾,告诉我们生物学背后的量子真相。翻开这本书,正如走进青藏高原:那种简单的美扑面而来!

    谢灿

    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动物磁感应受体基因和“生物指南针”发现者

    《神秘的量子生命》对生命中的量子现象给出了最清晰的解释。量子世界中的微观事件,可以影响中等尺度生命体的世界,比如生活中的你、我、他。两位作者以活泼明晰的笔触告诉我们,神秘的量子现象无处不在。

    菲利普·普尔曼

    英国著名作家

    畅销书“黑暗物质三部曲”作者

    对于这样一个重要的新领域,作者的解读如此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真是太赞了!

    安东尼·格雷林

    英国著名哲学家

    畅销书《维特根斯坦与哲学》《友谊》作者

    《神秘的量子生命》是一本引人入胜、让人深思的惊世之作,它把坚实的科学理论、合理的推断和巧妙的推测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得我们对生命世界的认识发生了革命性改变。

    《华尔街日报》

    一本地地道道的原创科普书,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本书堪称了不起的作品。

    《金融时报》

    作者选择相干性这一复杂现象作为切入点,引领我们深入量子世界的神秘地带。他们用类比和比喻方法,把一些难于理解的概念解读得生动而又形象。

    《经济学人》

    物理学家艾尔-哈利利和生物学家麦克法登,把这样一个深奥的问题解读得既条理清晰又津津有味。

    《自然》

  • 身体中的宇宙

    作者:〔美〕尼尔·舒宾(Neil Shubin)

    Kirkus 2013 年度最佳图书,宇宙怎样塑造了我们的身体。

    我们身体的每一个器官、每一个细胞和DNA片段之中,都蕴藏着超过35亿年的生命历史。这些历史就储存在我们的体内。而有关人类进化历程的线索,则隐藏在岩石中的蠕虫印痕化石、鱼类的DNA以及小池塘里那一团团的藻类之中。

    不管是蠕虫、鱼类还是藻类,所有这些都只是通往更深层联系的通道——这种联系将把时间追溯到数十亿年前,那时生命甚至地球本身都还没有形成。在我们的体内,记载着恒星的诞生、天体的运行,甚至时间本身的起源。

  • 牛顿研究

    作者:[法] 亚历山大·柯瓦雷

    本书是关于17世纪科学革命和牛顿的经典研究,也是科学思想史学派的领袖人物亚历山大·柯瓦雷生前审订出版的最后一部著作。书中的七篇文章从不同方面研究了牛顿的科学思想,深入剖析了牛顿在建立概念体系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以及这位科学巨人复杂性情的方方面面。其中第一篇文章《牛顿综合的意义》更是科学史领域的不朽名篇。

    牛顿是无与伦比的科学巨人,同时,正是经由牛顿,近代科学从根基上与哲学离异。柯瓦雷的这部著作深入刻画了思想史上的这一巨变。张卜天的译文可靠、流畅。强力推荐。

    ——陈嘉映,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牛顿研究》分析手法老到,与作者那本革命性的《伽利略研究》堪称双璧。

    ——吴国盛,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主任

  • 从封闭世界到无限宇宙

    作者:[法] 亚历山大·柯瓦雷

    本书是一部经典的科学史名著,作者为科学思想史学派的创始人亚历山大•柯瓦雷。本书认为,人类的思想在16、17世纪经历了一场深刻的革命,这场革命彻底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框架和模式,使古代那个秩序井然、有限封闭的世界(cosmos)最终变成了均一无限的宇宙(universe),也使价值世界同事实世界完全分离开来。近代科学和哲学既是这场革命的根源又是它的成果,近代科学史和哲学史必须相互参照来研究。

  • 现代科学的起源

    作者:赫伯特·巴特菲尔德

    本书系“科学文化译丛”之一,是科学思想史上的一部经典著作,它第一次在历史研究中把“科学革命”一词用作核心概念,从而使这个名称广泛流行起来。本书论述了14世纪到19世纪的科学思想史,以中世纪晚期的冲力理论为开端,阐述了现代科学的兴起,描述了哥白尼、伽利略和培根等思想家在突破亚里士多德物理学方面作出的艰苦努力,并追溯了哈维、牛顿、玻意耳等科学家对其时代思维方式的影响。

  • Life 3.0

    作者:Max Tegmark

    How wil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ffect crime, war, justice, jobs, society and our very sense of being human? The rise of AI has the potential to transform our future more than any other technology—and there’s nobody better qualified or situated to explore that future than Max Tegmark, an MIT professor who’s helped mainstream research on how to keep AI beneficial.

    How can we grow our prosperity through automation without leaving people lacking income or purpose? What career advice should we give today’s kids? How can we make future AI systems more robust, so that they do what we want without crashing, malfunctioning or getting hacked? Should we fear an arms race in lethal autonomous weapons? Will machines eventually outsmart us at all tasks, replacing humans on the job market and perhaps altogether? Will AI help life flourish like never before or give us more power than we can handle?

    What sort of future do you want? This book empowers you to join what may be the most important conversation of our time. It doesn’t shy away from the full range of viewpoints or from the most controversial issues—from superintelligence to meaning, consciousness and the ultimate physical limits on life in the cosmos.

  • 豹式健身

    作者:[美]凯利.斯塔雷特 / [美]格伦.柯多佐

    全美畅销40,0000册,出版以来高居美国、德国同类书畅销榜前列!

    国家体育总局运动训练学专家袁守龙教授作序推荐!

    这是一本既像教科书那般厚重严谨、又像私人教练那般贴心的运动指南书,在美国亚马逊网站的上千条读者评论中,满是赞美之词。本书上市短短几个月就售出10万册,被《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评为超级畅销书。

    《豹式健身》是有着教练和物理治疗师双重身份的凯利•斯塔雷特博士11年执教与从医经验的沉淀之作。他教给普通人和运动员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姿势,在训练中遵循正确的动作模式,从而预防运动损伤;他的活动性系统致力于帮助人们维护关节、肌肉与筋膜的功能,使人们能够总是像一只豹子一样,保持矫健有力、灵活柔韧的身体。

  • 风口区块链

    作者:顾炳文

    区块链,作为一项崭新的、跨时代的伟大技术,正不断刷新着人们的想象,改变着整个世界。历史承载了新技术的故事,无论是蒸汽机、互联网还是区块链,一切技术的演变,都充满了机遇与挑战。

    那么,大家心潮澎湃、奋力追逐的区块链到底是什么,又会为我们带来什么?这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区块链的原理及其核心技术,全面分享了区块链的应用案例和当下的研究成果,深度分析了它的商业机遇与未来前景。

    面对区块链的热潮,有人随波逐流,有人稳稳地抓住商机,那么,你呢?

  • 我的世界观

    作者:[美]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我从未试图在任何场合取悦别人。

    ——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不仅是天才和伟大的科学家,还是思想家和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不受羁绊的独立人格,以及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的独特方式使他思想深刻、见解独到。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著名的科学家之一。他对物质结构、空间、时间以及引力性质的研究,彻底改变了这个世界,对人类思想进程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爱因斯坦不是一位仅专心自己专业领域,深居象牙塔的科学家,更是一位对人的天性了如指掌,对人间疾苦充满同情,为社会的各种不公正进行斗争的行动家。

    除了科学论文外,爱因斯坦发表了大量有关世界观、人生观和科学观方面的文章,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友谊、犹太人、纳粹德国等诸多方面。本书以影响较大的1953年德文版《我的世界观》为底本,收录了《观念与见解》《爱因斯坦晚年文集》里的及散落别处的相关文章,编译出一个独有的《我的世界观》中文版。其中有20多篇珍贵文章此前从未翻译成中文出版过。

    爱因斯坦表达了自己对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科学家的看法。读者通过爱因斯坦的双眼,回到他生活的那个年代,回溯20世纪初科学发展进程。居里夫人、洛伦兹、玻尔、朗之万……这些科学家在当时环境下面临的压力,他们的抗争与奋斗;看到爱因斯坦讲述自己的成长和奋斗,他作为一个犹太人的责任与思考,观点与态度;以及爱因斯坦的科学研究之路。通过这本书,人们将会对爱因斯坦产生更加完整的认知。他不仅是天才和伟大的科学家,还是思想家和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不受羁绊的独立人格,以及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的独特方式使他思想深刻、见解独到。

    通过《我的世界观》我们将走近伟大的灵魂,认识一位诙谐幽默,充满个性的爱因斯坦。

    -----------------------------------

    【编辑推荐】

    1.完整收录爱因斯坦关于人生观、世界观的文章,有20多篇珍贵文章初次译为中文:

    爱因斯坦是一位几乎所有人都熟知但又并不深知的大科学家,因为太著名,写他的人很多,读的人也就跟着读了很多别人写的爱因斯坦,却忽略了爱因斯坦本人的文字,人们鲜有机会去触碰爱因斯坦的学术论文和大部头的《爱因斯坦全集》。

    这一版《我的世界观》把爱因斯坦对人生、科学、教育、战争、友谊、自由、宗教及社会问题的观点和看法的文字完整编译在一起,让我们通过这一本书,与伟大的灵魂深度对话。

    本书以影响较大的1953年德文版《我的世界观》为底本,收录了《观念与见解》《爱因斯坦晚年文集》里的及散落别处的相关文章,编译出一个独有的《我的世界观》中文版。其中有20多篇珍贵文章此前从未翻译成中文出版过。

    2.可信、可靠的版本:

    本书编译者方在庆博士,是国内著名的爱因斯坦研究专家,一直从事《爱因斯坦全集》的研究和翻译工作,组织策划过大型爱因斯坦科普展览,精通德文,在编译中文版《我的世界观》的过程中,与《爱因斯坦全集》主编、爱因斯坦研究专家罗伯特•舒尔曼(Robert Schulmann)博士保持密切联系,反复讨论内容的科学与准确性,力求最大程度上为中国读者还原一位真实的爱因斯坦。

    本书基于德文原版翻译,消除了多处英译本转译造成的错误和语义损失,如影响较大的《我的世界观》一文中,流传较广的一处译文“猪栏的理想”,是难以理解的错译,对理解爱因斯坦原意造成很大困扰,等等。

    方在庆博士在本书的每一篇文章前都加了详尽的导读文字,给出文章的出处、写作时间和背景、发表的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是增进理解爱因斯坦非常有价值的部分,也是本书的特色之一。

    3. 爱因斯坦说爱因斯坦

    跟爱因斯坦一起,回看20世纪初世界科学大爆发,他本人对相对论的解读,他独行者一般的奋斗,同样,通过爱因斯坦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身处世界大战中其他科学家的抗争和坚持。作为亲历者的爱因斯坦是20世纪初科学大爆发的直接见证人和参与者,在这本书中,爱因斯坦对20世纪上半叶科学界涌现的其他科学家的重要理论进行了天才的解读,如洛伦兹、居里夫人、普朗克、赫兹……以及他对前人——哥白尼、伽利略和牛顿等人的有趣评价。

    爱因斯坦与玻尔亦敌亦友,在他们一次次的争论中推进了量子物理学的产生,为我们走进电子时代奠定了基础,才有了现在计算机互联网。

    犹太裔德国科学家的身份给爱因斯坦的一生带来了巨大的戏剧性,逃离德国移民美国之后,他的言行以及对外联络都在FBI的严密监控之下。他签署了那封要求罗斯福总统研制核武器的信,使美国成为在“二战”中唯一成功研制出原子弹的国家。而最终他是通过广播得知了“曼哈顿计划”这件事。在去世前一年,爱因斯坦说:“我一生中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那就是签署了那封要求罗斯福总统研制核武器的信。”

    爱因斯坦本身除了是个科学家,更是一个聪明的人,他的小提琴演奏水平堪称专业,对于科学和爱情都有着超乎寻常的执着。但是为人又很有个性,既聪敏,又充满幽默感。这和我们以往从教科书中看到的人物点评或者丰功伟绩比起来,更真实也更有亲切感。

    4.独特的装帧设计

    本书的设计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用爱因斯坦举世闻名的质能方程E=mc2勾画出他广为人知的顽皮形象,千变万化的流光溢彩,体现爱因斯坦多彩的一面,他的文字、他的思想,富于变化,常读常新。

    ---------------------------------------

    【名人推荐】

    ★杨振宁 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罗伯特•舒尔曼(Robert Schulmann)博士 美国版《爱因斯坦全集》(卷一、卷二、卷三)主编、前波士顿大学教授、爱因斯坦研究专家

    ★陈难先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

    ★林 群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邓晓芒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德国哲学》主编

    ★刘 钝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特聘教授,《科学文化评论》主编、中国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院院长,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Effective Member),剑桥大学邱吉尔学院海外研究员(Overseas Fellow)。历任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中国科技史学会理事长、国际东亚科学技术与医学史学会主席、《自然科学史研究》杂志主编

    ★刘大椿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一级教授

    ★王渝生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前副所长、中国科技馆前馆长

    ★姬十三 果壳网创始人

    ★尹传红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副秘书长

    ★邢志忠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爱因斯坦没有抓住什么机遇,而是创造了这个机遇。他的眼光改写了基础物理日后的发展进程。爱因斯坦逝世几十年来,他的追求已经渗透了理论物理学基础研究的灵魂,这是他的勇敢、独立、倔强和深邃眼光的永久证明。

    ——杨振宁

    在过去的100年中,世界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其原因并不在于政治,也不在于经济,而在于科学技术——直接源于先进的基础科学研究的科学技术。没有别的科学家能比爱因斯坦更代表这种科学的先进性。

    ——霍金

    这是一本很值得深思,很值得玩味的书。说爱因斯坦是孤独者,是的,但是他拥有最多的读者。他对普天之下的爱和普天之下对他的爱是如此深刻和持久。说他没有学生,这么多的学者都在学习和领会他的每一句话。最孤独的却成为多最广为接受的。

    ——陈难先 院士

    爱因斯坦的《我的世界观》是一部展示这位大科学家在那个阴云密布的年代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普通人充满智慧的日常思维的文集(按照国内的做法,也许要归于“随笔集”之类)。读了这部文集,通常立于大学物理系门前满脸皱纹的爱因斯坦雕像在我眼中突然间活了起来,不再作闭目沉思状,而是目光炯炯,直指人心。书中无数格言警句,都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但最让我感佩的还是他的那些“夫子自道”,这些话语并没有丝毫炫耀或标榜的意味,而是朴素地展示出在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心中,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应该是怎样的。

    ——邓晓芒

    这本《我的世界观》汇集了爱因斯坦有关政治、哲学、宗教、历史、人生、和平,以及科学普及等多方面的论著,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与社会活动家的多彩人生与精神世界。编译者方在庆教授一直致力爱因斯坦与德国科学文化研究,全书编排合理,译文忠实流畅,并尽力提供了每篇文章的出处与相关背景,为中国读者更全面认识爱因斯坦提供了可靠的文献基础。

    ——刘钝

    爱因斯坦不仅是卓越的科学家,也是一位充满人文智慧的哲人。他著作等身,但当下要找一个可靠又可读的文本却不容易。方在庆研究员编译的《我的世界观》,把爱因斯坦文献中的思想精粹集中起来了。丰富的内容,隽永的文辞,的确赏心悦目。在碎片化阅读时代,这本书堪为普通读者通向经典的桥梁。

    ——刘大椿

    爱因斯坦是无数人心中的偶像,是一位划时代的伟大科学家,他在科学史上做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贡献。《我的世界观》让我得以跟伟人近距离谈话,我看到一个正直、独立、可爱,脑袋里装满了奇思妙想的天才。感谢方博士的还原了这样一位爱因斯坦,《我的世界观》令我受益匪浅。

    ——姬十三

    方在庆老师编译的《我的世界观》是一部难得的好书,从中我读出了爱因斯坦他老人家在为人处世方面的特立独行和实在。尤其像“我从未试图在任何场合取悦别人”的金句发人深省,而像“我很幸运能与居里夫人保持20年高尚而纯洁的友谊”则令人读过莞尔一笑——似乎与伟大的异性保持纯洁的友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名人并无崇拜心理的我愿意强烈推荐这部书,因为爱因斯坦毫无疑问是所有科学家中最值得我们认真对待和学习的那一个,无出其右。

    ——邢志忠

  • 我们如何走到今天

    作者:[美] 史蒂文·约翰逊

    《我们如何走到今天:重塑世界的6项创新》这是一本以新颖的眼光重新看待世界本质的科普常识巨著。专注于人类文明史上6种里程碑式的创新发明,审视伟大创意的力量与回响。《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史蒂文·约翰逊倾心之作。同名纪录片《我们是如何走到今天的》于英国广播公司(BBC)分辑播出,并取得良好收视。6项创新,6种颠覆世界的方式。这是一本现代器物史,透析人们日常使用的基本物品的起源;更是一本社会变迁史,通过日常用品的演变透视社会生活的演进。

  • 宇宙

    作者:[英] 尼古拉斯·奇塔姆 / Nicolas Cheetham

    从地球到宇宙边缘的旅行

    写给每个人的天文学通俗指南

    ...................

    ※编辑推荐※

    《宇宙》是一本极具收藏价值的天文视觉图册,全书近200张精美图像全部由尖端技术拍摄,细致的后期处理更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带领我们踏入茫茫的宇宙。

    简明、清晰的科学解读向读者传递了众多有趣的天文资讯,同 时,作者极具人文精神的语言向读者展现了人类探索宇宙的不易,以及我们在拓展知识疆域时所付出的不懈努力。

    《宇宙》由新锐天文科普达人刘博洋执笔翻译,通俗、流畅的文字为读者扫除了通往天文圣殿的知识障碍,让读者尽情体验天文学的魅力。让我们化身光子,踏上奇妙的天文之旅,去宇宙深处目睹不同天体的兴盛、爆炸、衰亡与新生,用指尖的翻动来模拟宇宙漫长的演化历程。

    ...................

    ※内容简介※

    跟随本书的脚步,化身为一颗永不停歇的光子,向茫茫的宇宙深处飞去。在几分钟内遍历太阳系中的各位友邻,经过银河系的核心地带,转而拜访我们星系的邻居大、小麦哲伦云,历览星系们的演化、相互作用乃至并和,聆听回荡在宇宙深处的撞击回响。继续推进,我们将进入一个更为陌生而广袤的王国,在大尺度的宇宙结构上观看仿若微尘的星系团们。最终,我们与光一起走向无尽的黑暗,触摸可见宇宙的边界。

    本书由近200张精美绝伦的图像构成,其中的近地空间图像由众多人造卫星和行星际探测器组成的庞大舰队拍摄,更有哈勃空间望远镜、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和斯必泽空间望远镜为我们带来宇宙深处的瑰丽景象。这些图像不仅仅是苍穹的掠影,每一幅都在加深我们对宇宙的认识。《宇宙》一书通过生动、专业、简明的语言解读了图像中蕴含的丰富信息,带领读者认识行星、恒星、星云、白矮星、超新星、黑洞等众多宇宙居民。在太空探索持续热门的今天,本书是帮助你了解天文学与航天发展的绝佳入门导览。

  • 量子大唠嗑

    作者:马兆远

    师从超冷原子物理理论之父Keith Burnett,25岁牛津大学博士毕业;美国国家标准局读博士后,师从量子调控实验之父William Phillips(1997年诺贝尔奖获得者);伯克利研究助理,芝加哥大学访问教授,30岁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正教授博导,作为首席科学家,为中国空间站天宫四号设计了世界第一个空间冷原子量子实验平台。名门正派打下扎实的物理学的底子;科学家的身份,为功成名就铺了道路。可是,就是在学术生涯势头正劲的时候,就在量子科学成为流行名词的时候,《量子大唠嗑》的作者——35岁的马兆远做了圈子的出走者。

    凭着科学的初心,以物理学以实验为核心的体验主义精神,他卷起袖子做了实业,希望去做一场科学研究与产业创新联系的实验。《量子大唠嗑》可以算做实验过程中的一些心得笔记。

    科学是认识世界的方法之一,但它是那个比较靠谱的《量子大唠嗑》的第一部分说明了一件事,科学不是绝对真理和也不代表绝对权威。科学仅仅是认识这个世界的相对靠谱的方法,但它因为理性的不完备而充满了开放的活力。马兆远长期从事量子力学研究,在《量子大唠嗑》的第二部分,他把所感的关于量子的情况细致道来,让你清楚地认识到量子,认识到量子物理能应用到的场合以及量子究竟给这个世界带来怎样的改变。

    二十一世纪了,你还在用十八世纪的思维看这个世界吗?

    用牛顿经典物理学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维方法对后来三百年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思维方法被其他研究领域的人认可并借鉴。利用这套思维,亚当•斯密分析总结出了经济规律、达尔文分析总结出了生物演化规律、马克思分析总结出了社会发展规律、佛洛依德分析总结出了人的心理发展规律、德鲁克分析总结出了企业管理规律……

    可是这个世界的状况越来越复杂,客观实在、因果关系、科学的理性等等以前建立起来的经典观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似乎不那么万无一失,在将量子物理学成果应用于科技实业创业的过程中,马兆远发现除了将量子物理应用于物理科研本身之外,量子物理学还带来了强有力的思维借鉴。这种思维的借鉴是否会在新的时代里产生新的亚当•斯密、达尔文、马克思、佛洛伊德、德鲁克……来应对现今及未来社会遇到的、用以前的牛顿经典物理学思维已经无法解释的新状况?《量子大唠嗑》第三部分探索性地从复杂关联角度,将量子科学引入到人类社会生活领域,引入到社会、经济、组织管理、工业升级换代、人工智能等等情境中,也许能启迪读者找到新的工具。

    天再旦者,卯时日全食之谓也。我们需要这样一场“天再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