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科学

  • 科学的价值

    作者:[法]昂利·彭加勒

    《科学的价值》内容简介:昂利·彭加勒(1854~1912)是19和20世纪之交法国赫赫有名的大科学家,尤其是大数学家;但是,我们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彭加勒也是一位大哲学家和大思想家。搞哲学的人(尤其是在1950年代至1970年代搞“哲学”的人,迄今此种心智类型的人依然大有人在)可就惨了:他们长期以来不仅不知道彭加勒的科学成就,而且也不了解他的哲学思想。他们只是从《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获悉,彭加勒是一位“卓越的物理学家,渺小的哲学家”;在“一旦谈到哲学问题的时候”,他“所说的任何一句话都不可相信?;他甚至是“反动的哲学教授”、“神学家手下的有学问的帮办”、破坏物理学革命的罪魁祸首。 这真是20世纪的天方夜谭!
  • 存在之轻

    作者:(美) 维尔切克

    《存在之轻:质量以太和力的统一性》内容简介:几乎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对自然界最深层次实在的理解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世纪里已经有了重大改变、现在我们己非常接近于长期寻求的突破:自然界基本力的大统一。作为一位深受欢迎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弗兰克维尔切克一直在这片新天地的舞台上扮演主角。通过超越旧的物质和空间观念,他诠释了一个全新的发现:物质是由几乎无重量的单元构造的。纯能量是质量的最终之源,维尔切克把这个发现称为“存在之轻”但他向我们展示的远不止这些、空间绝不是单纯的容器,不是空无一物和被动的它是一种动态的网格——一种现代意义上的以太,网格要比任何“基本”粒子更基本;其自发活动产生并消灭着粒子这种对物质和“虚空”的新认识解释了引力为什么那么微弱,并使自然界所有力的大统一图像变得格外清晰。 《存在之轻》是探索这些革命性概念的意义的第一本著作维尔切克向我们展示了迷人宇宙的全新图像,并憧憬了基础物理学新的黃金时代。
  • 科学世界图景中的自然界

    作者:瓦尔特尔·霍利切尔

    《科学世界图景中的自然界》的目的的要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依据20世纪以后直到50年代自然科学各个领域的重大成谅,勾画出一个正在辩证地发展着的自然界。仅就作者的这一目的而言,这部书就是马克思主义学者构建其自然观的一部代表性著作,引用材料之丰富,论述领域之宽广,是当时其他同类书籍不能比拟的。因此,这部门一出版就受到苏联哲学界的欢迎和重视,当年就将此书译成俄文,由莫斯科苏联外国书籍出版社出版。苏联乌克兰科学院院士、以研究物理学哲学问题著称的奥梅里扬诺夫斯基为俄译本写了近两万字的长篇序言。这本著作中对原著的引用,以对材料提供必要的论证为目的,也为了推动读者去读补充参考书。为使这些原著易于看到,尽可能使用容易找到的著作和版本。同时,遇有通俗性原著和专门著作时,优先使用前者。
  • 科学是魔法吗

    作者:(英)布赖恩·里德雷

    有科学,那是后来的事儿。从宗教到科学,无疑,是人类精神的一次巨大飞跃。但是,谁又能说科学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宗教呢?当大众对“科学至上”越来越顶礼膜拜时,科学家们却越来越感到狂飙背后的困境与疑惑。上帝掷骰子了吗?上帝之手到底存在吗?在这样的问题面前,似乎走了很远的科学,却像是在原地踏步。那么,科学究竟是什么?或许只有在科学之外寻找答案。本书涉及了艺术、魔法、音乐、心灵等诸方面,它们像一面面镜子,我们由此观得科学的镜像,也看到了“无限”背后的“有限”。
  • 剑桥五重奏——机器能思考吗?

    作者:卡斯蒂

    在《剑桥五重奏》一书中,卡斯蒂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和堆积半个世纪以来有关思维机器(thinking machine)实验的事实与结果,而是以一个数学家的丰富想象力虚构了一次特别的晚宴。晚宴发生在1949年的春夏之交,地点是剑桥大学基督学院的一间房子——也就是本书主人公之一、晚宴的主人、小说家兼物理学家C.P.斯诺以前在剑桥大学基督学院担任教师时的住所。应邀出席晚宴的有最早提出计算机可以复制人类思维过程的著名数学家阿兰·图灵、语言哲学家路德维格·维特根斯坦和量子物理学家欧文·薛定谔以及遗传学家J.B.S.霍尔丹。即便是以今天的科学与文化眼光来看,这五位仍是世界级的科学和文化名人,甚至是巨人。品尝着美味佳肴,五位思想家围绕着“机器能思考吗”这一论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探讨,洋洋洒洒,畅所欲言,从机器和人脑的结构关系到机器对人类思维的模拟,从机器能否理解其自身的操作语义到为了模拟人类思维机器是否应该具备人类语言,以及机器如何学习语言,还有思维机器的社会性问题,如个性、认同性以及与思维机器相关的文化形态和社会规范等等。言之所及无不令人耳目一新。
  • 视读逻辑学

    作者:丹.克莱恩

    《视读逻辑学》向您揭示了逻辑系统中的异议和局限性,以及逻辑学领域目前的发展情况。要想深入理解逻辑学法,此书固然不能取代教科书的作用,但是,遥想了解逻辑术语和逻辑观点,无论您视一般读者还是学习哲学或理科的学生,《视读逻辑学》都是一部难得而又必不可少的读物。逻辑学是西方文化发展的主轴,涉及哲学,科学和法律,因而体系复杂。然而,尽管逻辑学的重要性已被广泛认可,但由于对专业术语和数学符号的大量使用,因此许多人对逻辑仍然很陌生,正如从未拆封的缄一样。 别再犹豫了,赶快打开封缄,认识这门重要学科吧!
  • 科学、信仰与政治

    作者:[美]魏因伯格

    对培根早期著作《学问的进步》的一个文本细读性的诠释,旨在阐明“最为紧迫的一个现代问题”,即“技术问题”。尽管培根是现代事业的主要创立者,但他并没有深陷其中,理所当然地接受现代事业的观点,而是比后来的德国批判哲学更清楚其局限性和问题。
  • 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导论

    作者:(澳)约翰·A·舒斯特

    本书是为非专业的读者和大学生们编写的一本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导论性质的著作。面对科学的叙事与理解的二难问题,本书的新意在于采取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穿插进行的方式,清晰地解读了欧洲近代科学革命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哲学一直到牛顿科学体系建立的思想进程,论证了科学革命其实是自然哲学的转变:第一篇破除了科学史对于“事实”的误解;第二篇论述了亚里士多德与哥白尼之争在于自然哲学的根本不同;第三篇批判了科学方法之谜;第四篇详细解读了第谷、开普勒和伽利略在维护哥白尼学说中的不同路径;第五篇对库恩的科学革命观进行了合理重建;第六篇分析了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联;第七篇表达了作者试图整合内史论和外史论的新探索。
  • 被困的普罗米修斯

    作者:诺曼·列维特

    科学的巨大成功,使它在当代社会中获得了崇高的地位。但事实上,科学家仅仅是社会中人数很少的一部分。科学对其成员的选择是很苛刻的,而且科学家都要经过严格、艰苦的训练,由此普遍获得科学洞见的能力。这超出了大众(非科学家)所能理解和掌握的水平。 在尝试参与、理解和接受科学的努力失败之后,非科学家发现,科学是让人困窘的。由此,科学周围的文化形成了对科学的极其复杂的态度:一方面是对科学的希望,一方面是对科学的担心;一方面是对科学的景仰,一方面却是深深的无助和嫉恨。这带来多方面的后果。例如,这种情绪在后现代主义者和“科学元勘”(Science Study)这一新的学术领域那里,发展成试图消解科学权威的努力。他们认为,所有的知识体系在认识论上与现代科学同样有效。作者对诸如此类的观点进行了有力的驳斥,认为科学“是可靠的、持久的、远远超过任何社会习俗系统所能提供的保证”。 作者认为,尽管科学是形成我们当代社会物质生活的首要力量,但却是极为不适地镶嵌在当代社会文化的母体之中。政治、法律,高级与低级的文化、金融、商业、宗教——实际上所有的组织都受到科学的滋养,然而这些文化中没有一个对科学世界观有着深刻的理解或同情。科学陷入周围文化的围困和抵制之中。 作者以“最大忠诚”,从文化、数学、目的论、技术、种族、教育健康、法律、新闻等十几个方面,“展开了对这种境况的分析”。
  • 微漪之塘

    作者:欧文·拉兹洛

    --------------------------------------------------------------------------------   表面上纷繁复杂,五彩缤纷的世界在其内部有着各种微妙的相互关联,因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拉兹洛试图以此为基础建立一个雄心勃勃的大统一,乃至超大统一理论。附录有作者2000年最新研究成果《整体性探录正在显现的量子、宇宙、生命
  • 科学之科学与反观性

    作者:布尔迪厄

    布尔迪厄是当代法国最深刻的社会学理论家,正如卢曼是当代德国最深刻的社会学理论家,不过,他们两个在中国都不怎么受重视。布尔迪厄的著作译为中文的已经有十种左右,但中国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很少利用、参考这些书,也许是因为布尔迪厄的文字理论性较强,难于消化吧。《科学之科学与反观性》是布尔迪厄晚年的讲座整理稿,文字较通俗,题旨更显豁,对默顿、库恩等科学社会学、科学哲学名家有相当犀利的评断。如果说有缺点的话,那就是布尔迪厄晚年思想偏于保守,胶着于科学界现状的表象,没能从更深入的角度切入科学危机问题。
  • 进化论与伦理学

    作者:[英] 赫胥黎

    《进化论与伦理学(全译本)(彩色插图·超值珍藏)(附 )》是一部为达尔文进化论广泛传播扫清道路的伟大著作!这是一部影响了维新思想家、辛亥志士和文化运动领袖的旷世奇书!康有为、梁启超、孙申山、陈独秀、鲁迅、毛泽东无一不受其惠泽! 然而,《进化论与伦理学》和《天演论》在根本旨趣上却完全相反—— 赫胥黎梦想一个更加“和谐”的英格兰,严复则梦想一个“强大”的中国, 赫胥黎梦想一个更加“仁慈”的社会,严复则梦想一个“尚武”的社会有机体!
  • Where Good Ideas Come From

    作者:Steven Johnson

    One of our most innovative, popular thinkers takes on-in exhilarating style-one of our key questions: Where do good ideas come from? With Where Good Ideas Come From , Steven Johnson pairs the insight of his bestselling Everything Bad Is Good for You and the dazzling erudition of The Ghost Map and The Invention of Air to address an urgent and universal question: What sparks the flash of brilliance? How does groundbreaking innovation happen? Answering in his infectious, culturally omnivorous style, using his fluency in fields from neurobiology to popular culture, Johnson provides the complete, exciting, and encouraging story of how we generate the ideas that push our careers, our lives, our society, and our culture forward. Beginning with Charles Darwin's first encounter with the teeming ecosystem of the coral reef and drawing connections to the intellectual hyperproductivity of modern megacities and to the instant success of YouTube, Johnson shows us that the question we need to ask is, What kind of environment fosters the development of good ideas? His answers are never less than revelatory, convincing, and inspiring as Johnson identifies the seven key principles to the genesis of such ideas, and traces them across time and disciplines. Most exhilarating is Johnson's conclusion that with today's tools and environment, radical innovation is extraordinarily accessible to those who know how to cultivate it. Where Good Ideas Come From is essential reading for anyone who wants to know how to come up with tomorrow's great ideas.
  • 现代物理学中的因果性与机遇

    作者:[美]D.玻姆

    此人在量子力学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作者的研究工作中,对物理理论的性质以及对那些能在现代科学发展水平上阐明自然现象的各种解释的性质、重新进行批判性审查的时机已经成熟了。他把经典物理学发展过程中普遍的机械论、一般场论和统计理论等观点一一相继出现的情况与量子物理学引入一套自己独有的新概念的情况进行了比较。他精辟而仔细地分析了机遇这个概念,并且指出,在我们知识增长的每一阶段,每当我们还没有觉察到我们正处在
  • 世界真的存在吗

    作者:王艳

    《世界真的存在吗》主要内容:应对全球变暖,人类最后的王牌是什么?世界是否存在,信息学最新的答案是什么?从猿到人,由猿变来的人又会变成什么?信仰给人力量,但它的生理机制是什么?《新发现》是一本具有全新理念、适合新世纪读者的大众科学杂志,是欧洲发行量及影响力最大的科学人文杂志。“新发现丛书”采撷《新发现》杂志的菁华,以与人类自身生存密切相关的科学话题作为主打内容,文笔清新活泼,在前沿性、权威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结合的基础上,力求激发读者的知性、灵感与想像力,成为读者茶余饭后的必要谈资。《世界真的存在吗》为其中一册,直击万物本源,宇宙真相,世界面临的最迫切问题和未来的方向。
  • 论契合

    作者:爱德华.威尔逊

    尽管威尔逊因社会生物学之争而被搞得非常疲惫,但是他的步子并没有停下来,反而是越走越远,直至写成这部《论契合》。在《论契合》中,威尔逊放下任何遮掩,没有丝毫的羞涩,不做任何生物学中的铺垫,直面问题的核心。他明确而大胆地提出,不仅人类一些简单的社会行为,甚至人类的一些所谓“高等”的社会行为,都有其生物特型的基础。威尔逊延续他在《社会生物学》中的思路,只不过从生物学的角度更加全面地解释了社会科学、经济学、社会学、哲学、伦理学、美学、神学、文化人类等社会人文学科所面对的问题,并且给出了全新的解释。为了申明自己的立论,威尔逊不惜为许多自然科学家都不齿的还原论大唱赞歌,他的《论契合》一书的所有推论基本上都是建立在还原论的理念之上,这样毫无顾忌地倡导还原论在今天的科学界实在不多见。其实,威尔逊这样做并不令人费解,因为生物决定论与还原论从来就是一对孪生兄弟。为了抵抗来自社会科学和人文学者的攻击,威尔逊对于当今流行的后现代主义,如福柯的观点,几近攻击,甚至大加鞭挞,从而试图动摇批评者的知识基础。威尔逊的这种举动搏得了一些生命科学家的赞扬,却招致了很多社会科学家和人文学者的反对,他们认为威尔逊的做法是将自然科学简单的外延,缺乏坚实的依据和推理,因此,威尔逊的还原论做法被一些人视为粗鄙甚至粗暴,有人将威尔逊称为“不可救药的还原论者和生物决定论者。”
  • 无之书

    作者:John D. Barrow

    《无之书:万物由何而生》详细回顾了“无”这一概念的丰富内涵和历史沿革,从古代玛雅文明到伊斯兰艺术,从文艺复兴到莎士比亚,从牛顿到霍金,作者广征博引,娓娓道来,写就了一本通俗易懂而又妙趣横生的奇书。“无”是人类思想中一个玄秘深奥、难以捉摸而又不可或缺的重要概念。在哲学家看来,它就是虚空,是万物的起源;在文学家的手中,它产生了许多语义双关的俏皮话;而在科学家的世界里,它同样占据了显赫地位。从数学中的零到空集,从物理学中的以太到量子真空,从宇宙学中的大爆炸到暴胀宇宙,“无”始终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中心话题。无数例子证明,“无”是真实存在的。
  • 未来是定数吗?

    作者:(比)伊利亚·普里戈金

    本书是为了纪念耗散结构理论创立者、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伊利亚·普里戈金而作,集纳了普里戈金晚年的数次演讲和谈话内容,详细记录了普里戈金的生平简历。书中探讨了普里戈金在非平衡物理学、时间在复杂性认识论中的作用,以及生命与因特网方面的观点和思想。
  • 协同学

    作者:[德] 赫尔曼·哈肯

    作者基于如下的认识出发:在无生命物质中,新的、井然有序的结构也会从混沌中产生出来,并随着恒定的能量供应而得以维持。书中从物理学和化学方面,提供了这种发现的极富启发性的实例。
  • 复杂性思维:物质、精神和人类的计算动力学

    作者:[德]克劳斯·迈因策尔 (Klaus M

    复杂性科学是可与相对论、量子力学媲美的20世纪重大科学突破之一。在某种意义上,复杂性对整个科学体系的影响,也许比后两者更深刻、更广泛。进入21世纪,探索和理解复杂性,依然受到自然、社会、人文等各学科的共同关注。德国著名哲学家、复杂性科学专家克劳斯o迈因策尔教授的这本名著已出至第五版,它从哲学的高度,广泛涉猎物理学、生命科学、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社会学等诸多方面,揭示了不同学科体现出的共同的复杂性特征,以详尽而不失之繁琐的例证,和严谨而又尽可能通俗的笔法,阐释了对复杂性的探索将如何引起人们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 显示更多 显示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