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科学

  • 大背叛

    作者:[美]霍勒斯•弗里兰•贾德森

    一位女学者因为质疑洛克菲勒大学校长的论文,而在学术界无法立足。但最后的调查表明,她——玛戈特•奥图尔是维护科学诚信的女英雄。此案引起了从事科学史研究的作者的注意,并开始研究这方面的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缺陷的存在为人们理解被其扰乱的进程提供了途径。正如17世纪英国解剖学家威廉•哈特分析心脏跳动和血液流动时,是在一些有相关缺陷的动物或人身上得到重要观察结果的。科学欺诈和一些相关不端行为,无疑也是科学发展过程中的缺陷,因此,作者撰写本书的预设命题就是,仔细剖析科学欺诈和不端行为的本质,揭开科学研究和科学家工作的“心血管运动之谜”。
  • 天才引导的历程

    作者:威廉.邓纳姆

    本书运用类似的方法来研究数学,而书中大师们创造的不是小说或交响乐,而是定理。因此,本书不是一本典型的数学教材,没有一步一步地推导某些数学分支的发展,也没有强调数学在确定行星运行轨道、理解计算机世界,乃至结算支票等方面的应用。当然,数学在这些应用领域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但并非这些世俗功利促使欧几里得、阿基米德或乔治·康托为数学殚精竭虑,终生不悔。他们并不认为应借功利目的为自己的工作辩解,正如莎士比亚不必解释他何以要写十四行诗,而没有写菜谱,或凡高何以要画油画,而没有画广告画一样。 我将在本书中从数学史的角度来探讨某些最重要的证明和最精巧的逻辑推理,并重点阐述这些定理为什么意义深远,以及数学家们是如何彻底地解决了这些紧迫的逻辑问题的。本书的每一章都包含了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第一部分是历史背景。本书所述及的“伟大定理”跨越了2300多年的人类历史。因而本人在论述某一定理之前,将先介绍历史背景,介绍当时的数学状况乃至整个世界的一般状况。像其他任何事物一样,数学也是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中产生的,因此,有必要指明卡尔达诺二次方程的解法出现在哥白尼日,心说公布后两年和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死前两年,或强调青年学者艾萨克·牛顿1661年进入剑桥大学学习时、王政复辟对剑桥大学的影响。 第二部分是传说性的。数学是有血有肉的实实在在的人的造物,而数学家的生平则可能反映出灵感、悲剧或怪诞。本书所涉定理体现了许多数学家的勤奋努力,从交游广阔的李昂纳德·欧拉到生性好斗的约翰·伯努利和带有最市俗的文艺复兴特征的赫罗拉莫·卡尔达诺,不一而足。了解这些数学家的不同经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工作。 第三部分,也是本书的重点,是在这些“数学精萃”中所表现出的创造性。不读名著,无从理解;不观名画,无从体味,同样,如果不去认真地、一步一步地钻研这些证明方法,也不可能真正掌握这些著名的数学定理。而要理解这些定理,就必须全神贯注。本书各章仅仅意在为理解这些定理梳理线索。
  • 爱因斯坦信上帝吗?

    作者:方舟子

    要真正了解科学史,就读《爱因斯坦信上帝吗?(方舟子解读科学史著名谜团)》! ★当代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科普作家方舟子最新力作!《爱因斯坦信上帝吗?(方舟子解读科学史著名谜团)》汇集《经济观察报》《中国青年报》等一流媒体科普专栏文字精华,为方舟子博士力辨科学史真相的权威力作。 ★困惑人们多年的科学史谜团,究竟还有哪些是我们所不知道的真实?在课堂上,你的老师绝不可能告诉你这些事儿! ★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清华大学教授赵南元联袂推荐 ★《爱因斯坦信上帝吗?(方舟子解读科学史著名谜团)》出版前,中信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等多家知名出版社纷纷向作者邀约此书出版。 科普作家方舟子以独特的视角逐一透视科学史上的著名谜团!在课堂上,你的老师绝不可能告诉你这些事儿!
  • 密码故事

    作者:西蒙•辛格 (Simon Singh)

    密码故事-人类智力的另类较量,ISBN:9787530659083,作者:辛格
  • 天文学简史

    作者:(法)G・伏古勒尔

    前言 有人要我将这本天文学简史翻译成英文的时候,我迟疑了一下。这本书首先用法文写成,1951年在法国出版。①六七年前我写这本书的时候,已经有30多年没有这样的书出版了,特别是没有人将天文学的历史叙述到20世纪。 那时候英国的情形也差不多,这方面的主要参考书,我想比法文本还要落后。可是自1951年以来,英文本已经出现几种好的天文学史(原作或译本),我便考虑把我这本书译成英文是不是还会有什么作用。可是当我仔细阅读了这些用英文写的天文学史之后,便感觉到我这本书的观点与内容和别人的差别很大,是值得翻译成英文的。 一个理由是我特别注重观念的演变(人类用智慧掌握宇宙的逐渐进展和重要发现在哲学上的影响),而不大注重个人传记的叙述。我感觉一般的天文学史描写大天文学家的生活太多,那样便会歪曲了天文学发展的实际情况。天文学的发展是缓慢的、连续的进步,而不是片段的伟大“启示”的产品。牛顿说得好:“我所以比别人看得远一些,因为我站在许多巨人的肩头上。” 我有时也感觉到一般书中的叙述是有所偏重的,材料的选择也是缺少判断的。例如古人的玄想的叙述、无数的月面图画和行星观测的回顾,在现今许多书里占了主要的地位,这也许对于想要知道细节的读者是有趣的,但是在这本只用几百页篇幅来叙述整个天文学史的书中,我们只能给读者以一个概括的观念,至于那些细节便只好从略了。 还有,为了避免与前人的著作不必要的重复,我在叙述近代天文学的几章里多费了一些笔墨,特别是最末一章(第七章)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天文学的进展是还没有人写过的。书末文献也是重新校订和扩大了的。 一至六章的翻译得帕杰耳(B.Pagel)博士的协作,手稿的编排承西莫瑙(G.V.Simonow)夫人的帮助,都是我要感谢的。 伏古勒尔 澳洲斯特朗洛山 1956年12月
  • 技术发展简史

    作者:[美] 乔治·巴萨拉(George Ba

    本书描述的是技术发展理论的依据是技术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及从经济史和人类学中获取的相关材料。它挑战了一种流行观点:技术进步是由少数英雄式的人物不依赖过去的任何原有技术而创造的一系列发明所推动的。因而,本书的观点是以生物进化论而非以政治革命理论和实践为基本出发点,所作的类比构成的。
    本书中贯穿着三大主题:其一是多样性--确认古往今来所见的人造物的品种惊人之多;其二是需求--相信人类总是
  • 追踪进化论

    作者:(法)塞德里克·格里穆

    《追踪进化论》的传奇开场之际,您已身处其间:作为一名博物学爱好者,奉科学院差遣,倒溯三个世纪的时光,去观察,去实验,去跋涉。您的目标,是发现进化机制。您穿梭于光怪陆离的世界,遭遇种种巧合与必然:一只始祖乌、“露西”的骨骼、苏联生物学界的学阀、一头乱闯的矛尾鱼、短尾鼠的世世代代、贝格尔号的水手、异端分子和卫道士、烦人的突变果蝇,乃至矮种象和放屁虫……最终得以从内部探究、追寻生命科学这段令人回肠荡气的传奇。 与您交谈的人,是那些为自然史的书写暨物种起源之谜的解答做出贡献的人物:布丰、居维叶、拉马克、达尔文,等等。这些人物间的争鸣,标志着进化理论的进步,同时又令法国乃至国际科学界学派林立。对他们的想法,您或赞成,或反对,反正您得在这些辩论中采取您的立场。请您调动您的好奇心,运用您的逻辑思维,发挥您的勇敢果决,激活您的悟性,从而挫败那些虚假线索的欺骗。您的论说,能让您卓越的同行心悦诚服吗?而自18世纪以来,科学家们遇见形形色色的难题,您在经受这些问题的对质时,总能做出最恰当的选择吗?
  • 十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上下册)

    作者:【英】亚·沃尔夫

    《十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套装上下册)》(作者亚•沃尔夫 )可以说是关于十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的一部经典著作。它以时间为序,概括地总结了那个时代世界上发生的自然科学与人类思想相结合的典范,正是这种有效的结合推动了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十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套装上下册)》内容丰富,知识面广,囊括历史、科学、哲学等方面,是帮助我们深入研究那个时代的一本百科全书。
  • 科学革命-牛津通识读本

    作者:[美国] 劳伦斯•普林西比

    ★《牛津通识读本》丛书新品,带你重返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的时代 ★科学史家、美国教学公司“名课”(The Great Courses)主讲人劳伦斯•普林西比著 ★勾勒科学革命的精彩面相,破除科学史上的迷雾 ★《科学的历程》作者、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吴国盛 推荐 16和17世纪,人们对自然世界展开狂热探索,是为“科学革命”时期。或是出于宗教热情,或是出于实际需求,或是出于名与利的前景,或是仅仅出于求知的欲望,各色思想者和实干家探究并重新审视着身边的世界。哥白尼、伽利略、牛顿,这些人类整个科学史上最为耀眼的星辰,以及其他许多虽无盛名却同样重要的人物,不停地给出、抛弃、再给出各种解释体系。 在这本极简介绍中,劳伦斯•普林西比探索了科学革命时期天体科学、地球科学、物质与运动科学以及生命科学领域激动人心的革新与发展。在叙述中,作者采用了历史人物本身的视角,突出强调了他们的背景、环境、推理与动机,破除了科学史上的种种陈腐迷雾。
  • 医学史

    作者:[美]洛伊斯·N.玛格纳

    将数千年的医学发展历史浓缩在一个前后连贯且富有趣味的描绘之中,不仅涵盖了西方医学的全貌,还对丰富多彩、互有差异的东方医学传统作了生动的介绍。 序言 第一章 古病理学和原始医学 第二章 古代文明中的医学: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 第三章 印度和中国的医学传统 第四章 希腊-罗马医学 第五章 中世纪 第六章 文艺复兴与科学革命 第七章 美洲土著文明与文化 第八章 欧洲医学的美国化 第九章 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 第十章 医学非主流文化:非正统医学与选择医院 第十一章 妇女和医学 第十二章 外科的艺术和科学 第十三章 医学微生物学和公共卫生 第十四章 诊断与治疗 索引
  • The 10,000 Year Explosion

    作者:Gregory Cochran,Henr

    A manifesto for and an example of a new kind of history, a biological history, and not just of the prehistoric era Scientists have long believed that the 'great leap forward' that occurred some 40,000 to 50,000 years ago in Europe marked the end of significant biological evolution in humans. In this stunning account of our evolutionary history, top scholars Gregory Cochran and Henry Harpending reject this conventional wisdom and reveal that the human species has undergone a storm of genetic change much more recently. Human evolution in fact accelerated after civilisation arose, they contend, and these ongoing changes have played a pivotal role in human history. They argue that biology explains the expansion of the Indo-Europeans, the European conquest of the Americas, and European Jews' rise to intellectual prominence. In each of these cases, the key was recent genetic change: adult milk tolerance in the early Indo-Europeans that allowed for a new way of life, increased disease resistance among the Europeans settling America, and new versions of neurological genes among European Jews. Ranging across subjects as diverse as human domestication, Neanderthal hybridization, and IQ tests, Cochran and Harpending's analysis demonstrates convincingly that human genetics have changed and can continue to change much more rapidly than scientists have previously believed. A provocative and fascinating look at human evolution, "The 10,000 Year Explosion" reveals the ongoing interplay between culture and biology in the making of the human race.
  • 近代科学为什么诞生在西方

    作者:(美) 托比·胡弗,Toby E. Hu

    《近代科学为什么诞生在西方(第2版)》考察了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探讨的问题:为什么近代科学仅诞生在西方,而科学史上曾经遥遥领先的东方世界却没有孕育出近代科学?作者在法律史和欧洲12、13世纪的文化革命中找到了科学的精神气质之所以萌生在西方的重要线索,正是这种精神气质使西方产生了独一无二的近代科学。《近代科学为什么诞生在西方(第2版)》为“李约瑟难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答案。 作者从西方人的视角对中国的科学与文明、思维方式、法律、教育和考试体系、科学与社会组织等进行了考察,既饶有趣味,又发人深省。 认真地阅读《近代科学为什么诞生在西方(第2版)》,会促使人们思考:是什么奠定了当今世界秩序的基础?中国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缺少什么?中国需要从西方学习什么?现代科学的中心会有可能从西方转移到东方吗?
  • 近代科学在中世纪的基础

    作者:(英) 格兰特

    《近代科学在中世纪的基础》是一部经典的科学史著作。它考察了中世纪科学的成就,并从哲学、宗教、体制等方面令人信服地表明,与流行的看法相反,近代科学并非源于16、17世纪的科学革命,而是植根于古代和中世纪。有四种关键因素使中世纪欧洲为新科学做了准备:(1)希腊-阿拉伯的自然哲学著作于12、13世纪被泽成拉丁文;(2)中世纪大学的发展;(3)基督教面对世俗学问所作出的调整。(4)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的转变。《近代科学在中世纪的基础》语言流畅,内容平易,适合对科学史和西方文化史感兴趣的人士阅读。
  • 比一千个太阳还亮

    作者:罗伯特.容克(德)

  • 剑桥插图天文学史

    作者:米歇尔·霍斯金

    《剑桥插图天文学史》追溯天文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历史足迹,详细描述了导致我们今天对空间和宇宙之理解的种种发现。本书展示了,基于星象观测的沉思是如何从远古时代即形成了人类神话的基本部分;同时也揭示出,天文学怎样和几何学及数学一同进化为一门精密而严肃的科学;并且描述了伟大思想家如毕达哥拉斯、伽利略、笛卡儿和牛顿等人对天文学的巨大贡献。 文笔老练,插图丰富。《剑桥插图天文学史》实为一部独一无二、纵贯古今之天文学理论与实践之集大成者。 在伊斯兰世界遥远的角落,中世纪的穆斯林们如何运用天文学计算麦加的方向?那惟一觉察到地球可能在绕日旋转的古希腊人是谁?克利斯托弗・哥伦布又是如何误用了他从一册天文学年鉴上得来的关于一次月食的知识? 奇闻轶事与迷人的细节融为一体,本书描绘我匀如何观天,并且解释了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观测天象之所见;这些所见又是怎样影响了人类的信仰和神话;以及伟大的天文学家为今天的天文学知识所做出的贡献。这是一部栩栩如生、高度可视的天文学史――对于专家和非专家,它都是一次兴趣盎然的阅读。 一部史无前的插图本世界天文学史 富有亲和力的文笔,对技术概念做出了清晰的解释 大量精美的线描插图和彩色插图、系统的大事年表、专业术语表、进一步阅读书目和完备的中文索引 主编及其作者均为世界天文学史相关研究领域的权威,译者为国内天文学界实力派的中青年学者和专家
  • 苏联遗传学劫难

    作者:笑蜀

    《苏联遗传学劫难》作者笑蜀,自20世纪30年代起,以李森科为首的科学黑帮·“米丘林学派”在苏联当局尤其是斯大林的直接支持下,把整个经典遗传学打成了“资产阶级伪科学”。苏联的遗传学研究机构或土崩瓦解;苏联的遗传学家被开除、被流放、被逮捕,苏联遗传学泰斗尼·瓦维洛夫院士等更是被判死刑。本来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的苏联遗传学被基本摧毁;李森科的伪科学“米丘林生物科学”则在苏联泛滥成灾,给苏联的科学事业和农业、林业生产造成了无可估量盼损失。曾与李森科为敌的赫鲁晓夫在出掌苏联最高权力之后,出于种种复杂的政治因素,与李森科握手言和。直到赫鲁晓夫下野,李森科才被逐出苏联政治舞台,苏联遗传学这才回归孟德尔:摩尔根,从而走向复兴。
  • 煤的历史

    作者:(美)弗里兹

    唤醒地底沉睡已久的力量,冲破中世纪的黑暗与蛮荒,引导人类走上一条从野蛮到优雅的黑色之路。 煤毫不起眼,肮脏丑陋,缺少石油带来的一夜暴富和一掷千金,却身系人类的繁荣与衰落、自然的祝福与诅咒。 它作为科技时代的奠基者,提供了文明开化所需的光明、温暖和能量,却又造成了环境污染和贫富悬殊。 煤已经成为一把双刃剑:既富于创造性,又具破坏性。整个社会围绕着能量创造的物质财富所进行的博弈和抗衡,使得煤的故事如此引人注目。 如果没有煤铺就的这条黑色之路,我们的命运将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世界将与现在完全不同。
  • 极简医学史

    作者:[英]罗伊·波特

    ★医学史入门第一选择 【内容简介】 两小时纵观西方医学史 如此全面又如此精悍 只有罗伊•波特做得到 医学的历史就是人类的历史,人类一直在为生存与健康而战,这是最原始最普遍的斗争。 本书源自罗伊•波特上课的讲稿,以八个主题概述西方医学史,纲举目张,简明扼要。波特机智风趣,视野广阔,从远古到现代,他为我们描述了人类与疾病的生死存亡之战,告诉读者,面对坚不可摧又变幻莫测的敌手——疾病,医学如何一步一步发展到了今天。 【媒体评价】 医学史学家不应只考虑医学技术的发展,还应关照当时的政治与经济环境,以及身处其中的人物之所思所想,并在过去与当下之间建立联系。论这一点,没人比得上罗伊•波特。 ——理查德•霍顿(Richard Horton),《柳叶刀》主编 波特有一种特殊的天赋,能够用令人愉悦的写法梳理庞杂的知识,并加入自己的独到见解。 ——奥利弗•萨克斯(Oliver Sacks),神经科学家、作家 这本书是一位杰出学者对一个重要话题所做的介绍,读来畅快,信息丰富。 ——杰拉德•格罗布(Gerald N. Grob, Ph.D.),罗格斯大学名誉教授
  • 利维坦与空气泵

    作者:[美]史蒂文·夏平,西蒙·谢弗

    《利维坦空气泵:霍布斯、玻意耳与实验生活》是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经典之作,作者回到十七世纪的英格兰,从知识生产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情境出发,重新考察了传统科学史认为已成定论的“实验科学的诞生过程”,揭开了玻意耳-霍布斯之争的历史黑箱。《利维坦空气泵:霍布斯、玻意耳与实验生活》对科学史和政治史兼具启发意义,“利维坦”与“空气泵”的并列出现暗示着如下主张:消除真空,就是避免内战;解决了知识秩序的问题,也就是解决了社会秩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