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科学

  • 马桶的历史

    作者:[美]霍丁·卡特

    作者写道:“人类历史上最默默无闻的英雄,就是发明下水道的智者,制作浴缸的能人,让你领略淋浴魅力的才子,阴沟的建造者……卑微的管子工……爱尔兰人也许拯救了人类文明一次,但管子工们拯救了无数次。” 当我们考虑那些福利设施真正让我们过上文明生活的时候,优秀的管子工所做的一切便名列前茅了。但我们几乎没花一点时间去欣赏这种技术奇迹,它用一个水龙头给我们千家万户带来干净水,用一根杠杆把我们的排泄物冲刷掉——直到今天。 本书行文幽默风趣,所叙述的奇闻轶事给人以愉悦的阅读感受。不仅把管子工行业悠久的历史娓娓道来,而且描述了作者制造铅水管的艰辛过程,参观伦敦下水道的“惊险”旅程,在自家浴室安装最新型日本马桶的尝试,展示了他为全面了解这个最被嘀咕的文明支柱所付出的无畏努力。 本书成功地将历史、科学和作者的切身经历融为一体,令那些从未思考过这个日常技术奇迹所隐藏的错综复杂知识的人大开眼界。
  • 数学:确定性的丧失

    作者:[美] M·克莱因

    绝大多数有知识的人今天仍然认为数学是关于物质世界的不可动摇的知识体系,数学推理是准确无误的。这本专著驳斥了这种神话。作者M·克莱因指出,今天,普遍接受的数学概念已不复存在,事实上,有许多相互矛盾的数学概念;但是,在描述和研究自然与社会现象时,数学的有效性却在持续扩大。这是为什么? 全书在非专业层次上探讨数学尊严的兴衰,详细介绍了数学真理的起源、数学真理的繁荣、科学的数学化、数学向何处去等内容。
  • 文明的解析

    作者:查尔斯·默里

    《文明的解析》按文化起源和地理分布,历数在艺术和科学领域成就卓绝的天才人物,通过严谨的历史计量学分析的方式,编制了文学、音乐、艺术、哲学和科学各领域的名人录(全世界共4002人),经过量化分析,试图回答以下问题:为什么创造力的分布如此不均衡:多见于西方而非东方,多见于男性而非女性?为什么多见于犹太人——-而且又以哲学、科学而非艺术见长?为什么我们现在感觉到创造力的衰退? 最后,作者详细分析了产生卓越人物、卓越成就的各种必要因素。
  • 古今数学思想(一)

    作者:[美] 莫里斯·克莱因

    《古今数学思想》论述了从古代一直到20世纪头几十年,这数千年中数学大部分分支的历史发展,阐述了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的来源、数学之间与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尤其是力学、物理学的关系。 第一册的内容有美索不达米亚的数学、埃及的数学、古典希腊数学的产生等。
  • 世界科学技术通史

    作者:麦克莱伦第三

    本书是当代职业科学史家为非专业的读者和大学生们编写的一本世界科学技术通史教材,旨在提供一幅“全景图”,以满足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士的需要。本书阐明:科学和技术的关系是一个历史过程,而非总是一成不变地结合在一起的。作者循着科学和技术的沿革,从史前期直到当前,查找出说明两者有时结合、有时分离的那些史实,检讨那种技术即应用科学的流行观点。而且证明:事实上,在20世纪以前的大多数历史条件下,科学和技术一直是处在彼此要么部分分离要么完全分离的状况下向前发展的,而且在智识上和社会学上都是如此。本书的一大特色是:摒弃了‘‘欧洲中心论”的编史学观点,以全球视角详述了中国、印度、中南美洲和近东帝国等文明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传统。 本书获得2000年度美国世界史协会图书奖,除中文版外,还被译为德文、土耳其文、韩文出版。
  • 大流感

    作者:约翰·M·巴里

    《大流感:历史上最致命瘟疫的史诗》主要内容:大流感指的是1918—1919年横扫世界的那次流感大流行,过去估计全球死亡人数约2000万,最新的权威估计数字为5000万-1亿。这个数字不仅高于历年来命丧艾滋病的人数总和,更远超中世纪二黑死病所造成的死亡人数。《大流感—历史上最致命瘟疫的史诗》作者依据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数据,重绘1918年的惨状,为我们再现了这场最致命瘟疫发生、发展及其肆虐全球的过程, 在《大流感—历史上最致命瘟疫的史诗》中,作者多线索展开论述,纵横交错地记述了有史以来最具毁灭性的流感故事,以及20世纪科学与医学发展的历史。《大流感—历史上最致命瘟疫的史诗》细致入微地描写了科学、政治与疾病传播互动的过程,并述及传统医学演化至现代医学的重要里程碑,以及当年科学家、医学工作者等在巨大压力下所显示出的勇气或怯懦,信仰、价值观、研究态度和方法…… 这部著作不只是简单讲述1918年发生的事件,它同时也是一部权威性的有关科学、政治和文化的传奇。
  • 继承与叛逆

    作者:陈方正

    “一部出色当行的西方科学与科学思想的发展史。作者从四五百种古今文献中钩玄提要,建构出一部简明流畅的历史叙事,真正达到了深入浅出,举重若轻的境界。但本书的成就和价值则远不止此。这是因为作者的动机不仅仅在于整理出一部西方科学史,而是以此为阶梯,去探索一个更重大的历史和文化问题,即是本书副题:“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但要澄清这一问题,科学史本身是无能为力的,至少是不足够的;研讨的范围必须从科学史推广到西方思想史与文化史的整体。我相信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本书在科学史叙事的后面不但衬托着一层西方哲学史,而且还隐现着一套西方文化史。但本书的深度尚不尽于此。作者笔下写的是西方科学史,心中关怀的却是科学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全书的设计和论辩方式也有意无意地针对着“李约瑟问题”而发。在导言与总结两章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作者对于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及其他相关论著不但有深入的理解而且评论得非常中肯。” ——选自余英时为本书写的序言 作者从感受西方科学的冲击到超越“李约瑟问题”说起,溯源自公元前600年开始的希腊文明,历经公元2世纪亚历山大城的阿拉伯文明、5世纪至10世纪间的欧洲黑暗时期的停滞、启蒙时期自东向西回流,直至 16世纪的日新说的发展经过,最后在中古时期科学和宗教从结合到激烈对抗最终分道扬镳的历史;同时考察了引领一时风骚的哲学家和宗教派别的思想精华;早期文艺复兴和大学与经院神学的兴起、专业科学家的出现、炼金术的发现、赫墨斯的复兴、学园的重建、刻卜勒与数学神秘主义、牛顿与波义耳的炼金术等等。 书中引用了一些最新的考古发现作为依据来阐述他自己的观点,对科学史上历来论争未决的问题,提出了他自己崭新独特的观点。全书不仅勾勒出人类科学的发展历程,生动地叙述了古代和中世纪西方科学史上的重要主题和人物、事件,而且他着重讲述了科学发展的推动力和背景,并对科学产生和发展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以及哲学、宗教与科学的关系进行了历史性的分析,从而,重新认识和探讨了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精神。
  • 费马大定理

    作者:(英)西蒙・辛格

  • 上帝掷骰子吗

    作者:曹天元

    《上帝掷骰子吗》这本书是关于量子论的故事。量子论是一个极为奇妙的理论:从物理角度来说,它在科学家中间引起了最为激烈的争议和关注;从现实角度来说,它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无与伦比的变化和进步;从科学史角度来说,也几乎没有哪段历史比量子论的创立得到了更为彻底的研究。然而不可思议的是,它的基本观点和假说至今没有渗透到大众的意识中去,这无疑又给它增添了一道神秘的光环。 这本书带读者做一次量子之旅,从神话时代出发,沿着量子发展的道路,亲身去经历科学史上的乌云和暴雨,追逐流星的辉光,穿越重重迷雾和险滩,和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们并肩作战。除了回顾基本的历史背景,还将向着未来探险,去逐一摸索量子论面前的不同道路,闯入人迹罕至的未知境地,和先行者们一起开疆扩土。让人惊叹的,不仅仅是沿途那令人眼花缭乱的绚丽风景,更来自于人内心深处的思索和启示——那是科学深植在每个人心中不可抗拒的魅力。 这本书适合任何有中学基本物理概念的读者。
  • 信息简史

    作者:[美] 詹姆斯·格雷克

    人类与信息遭遇的历史由来已久。詹姆斯•格雷克笔下的这段历史出人意料地从非洲的鼓语讲起(第1章)。非洲土著部落在尚未直接跨越到移动电话之前,曾用鼓声来传递讯息,但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后续章节进而讲述了这段历史上几个影响深远的关键事件,包括文字的发明(第2章)、罗伯特•考德里的第一本英语词典(第3章)、查尔斯•巴贝奇的差分机与爱达•拜伦的程序(第4章)、沙普兄弟的信号塔与摩尔斯电码(第5章)。 但人类开始自觉地理解和利用信息始于克劳德•香农在1948年创立的信息论(第6、7章)。香农的信息论不仅推动了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引发了许多学科的信息转向(第8章),改变了人们对于诸如麦克斯韦妖(第9章)、生命的编码(第10章)、模因(第11章)、随机性(第12章)、量子信息论(第13章)等的理解。部分科学家甚至认为,构成世界的基础不是物质,不是能量,而是信息。正如物理学家约翰•惠勒所说,“万物源自比特”。 现如今,信息如洪流般淹没了我们,使我们深陷信息焦虑、信息过载、信息疲劳的困扰。但回顾历史,这并不是件新鲜事,人们也总是能想出应对手段。维基百科(第14章)、Google(第15章)便是我们的应对之一。无论对于信息的未来持何态度,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即我们人类是信息的造物。 作为《混沌》、《费曼传》、《越来越快》、《牛顿传》等畅销书的作者,格雷克不仅在书中细致还原了历史细节,通俗解释了各种理论,还生动刻画了几位不为大众所知的人物:可编程计算机先驱、超越时代的查尔斯•巴贝奇,第一位程序员、诗人拜伦之女爱达•拜伦,计算机科学之父、天妒英才的阿兰•图灵,以及全书的主人公、信息论之父克劳德•香农。
  • 上帝掷骰子吗

    作者:曹天元

    《上帝掷骰子吗》这本书是关于量子论的故事。量子论是一个极为奇妙的理论:从物理角度来说,它在科学家中间引起了最为激烈的争议和关注;从现实角度来说,它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无与伦比的变化和进步;从科学史角度来说,也几乎没有哪段历史比量子论的创立得到了更为彻底的研究。然而不可思议的是,它的基本观点和假说至今没有渗透到大众的意识中去,这无疑又给它增添了一道神秘的光环。 这本书带读者做一次量子之旅,从神话时代出发,沿着量子发展的道路,亲身去经历科学史上的乌云和暴雨,追逐流星的辉光,穿越重重迷雾和险滩,和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们并肩作战。除了回顾基本的历史背景,还将向着未来探险,去逐一摸索量子论面前的不同道路,闯入人迹罕至的未知境地,和先行者们一起开疆扩土。让人惊叹的,不仅仅是沿途那令人眼花缭乱的绚丽风景,更来自于人内心深处的思索和启示——那是科学深植在每个人心中不可抗拒的魅力。 这本书适合任何有中学基本物理概念的读者。
  • 未来的夏娃

    作者:[法] 利尔·亚当

    人类最终的梦想和命运是什么?是物欲横流还是纯洁的爱情。如果纯洁的爱情并不存在,那么现代科技能不能将“完美的情人”制造出来? 正如利尔·亚当所说:“如果我们的神和希望都不过是科学上的产物,那么我们的爱是否也应该科学化才可以呢?” 《未来的夏娃》是利尔·亚当在1886年出版的科幻小说,描写一位和爱迪生同名的大发明家,利用电学原理制作了一个完美的女人,聪明又美丽,更有智慧,但是她毕竟只是机器人,人性、灵魂和科学的矛盾碰撞,就导致了一场类似浮士德的悲剧。 事实上,这种悲剧也被认为是人类的终极的梦想和命运的破灭。《未来的夏娃》影响巨大,直到一百多年后,安迪·鲁宾还以本书女主角为安卓(Android)系统命名,押井守的《攻壳机动队》则以本书为创作原本。一方面向这位预言家致敬,一方面和他一样走在一个充满痛苦思考的旅程上。
  • 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

    作者:李卫东

    对“月球真相”及“外星生命踪迹”提出的大胆科学猜想,揭开隐藏在神话、甲骨文、远古遗址中的外星人踪迹,并道出美国宇航局“突然终止”登月计划背后的真实原因。
  • 经度

    作者:Dava Sobel

    “经度问题”是18世纪最棘手的科学难题。在将近两个世纪的时间里,科学家们费尽心机,想找到一种解决方案。当时,整个欧洲的科学界——从伽利略到牛顿——都试图通过绘制天体图,从天空中找到解决方案。而钟表匠约翰·哈里森却独树一帜,大胆地提出了用机械方法(即使用一种能在海上提供精确时间的钟表)来解决该问题。他四十年如一日地潜心制作了后来被称作“精密时计”的完美计时器。 这是一段关于科学探索的传奇历史。整个故事中,随处可见英雄壮举与阴谋并存,智慧灵光与荒谬同在,是一部引入入胜的简明天文史、航海史和钟表制作史。
  • 女士品茶

    作者:萨尔斯伯格

    《20世纪统计怎样变革了科学:女士品茶》以某位喝茶的英国女士的假设学说为起点,引出了近代数理统计的开创者——费歇尔,以及费歇尔为解决类似问题而发明的实验设计法。书中细数了二十世纪参与这场科学变革的代表性人物与事迹。
  • 像外行一样思考,像专家一样实践——科研成功之道

    作者:(日)金出武雄

    本书是由管理和培育出世界上最大的机器人研究所的卡耐基·梅隆大学教授Takeo Kanade对其日常研究、生活和学习的经验进行收集整理而成的一本小册子。本书不仅用作者亲身经历的大量事例极具趣味地描述了许多有效的科研法则,如“海阔天空的构思”、“跳出现有的成功”、“KISS方法”、“用情景推动研究进展”、“智慧体力”、“从‘做不到’重新开始”、“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完善自己的构想”,等等,而且更是用大量的篇幅、语重心长地为下一代即将承担未来的年轻人如何进行科研,如何进行创新,想得到一定成就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提供了必要及时的指导。 本书不仅适合科研人士,应该说是适合任何读者阅读,因为它能对自己工作、学习和生活在解决问题方面会有许多参考价值。 本书尤其适合在校大学生、研究生在思考如何培养自身能力,如何发展自我的时候参考阅读。
  • 僵尸的奇异生活

    作者:罗奇

    《僵尸的奇异生活》内容包括请不要浪费人头--在尸体上练习外科手术、解剖学中的犯罪--人类解剖史上掠夺尸体及其他无法示人的行径等十二章。
  • 给讨厌数学的人

    作者:(日)小室直树

    你对麦哲伦来说,当年“海峡存不存在”的问题与“方程式有没有解”的问题哪个更重要?如果艰涩难懂的经济学理论都可以用方程式或者恒等式表示,你是否就会觉得很简单?从宗教神学、中西方历史、文明的开展,延伸到法律、政治、商业等领域,数学在整个经济和个人生活中占有基础性的地位,这正是数学的意义和精神所在。作者通过其丰富的学识和缜密的论证,让你从数学的智慧中,学到经济学的精髓。 这就是数学的功效和趣味,您能体会!
  • 发现者

    作者:(美)丹尼尔.J.布尔斯

    全书分四篇:“时间”、“陆地与海洋篇”,“自然篇”和“社会篇”,作者以独特的生动笔触,把人类自古迄今所有伟大的发现和发明及其发现者和发明家再现在我们面前,别开生面地展示了绚丽多彩的人类文明史。
  • 我生活的种种模式

    作者:赫尔伯特.A.西蒙(美)

    本书是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尔伯特・A・西蒙的自传。西蒙是本世纪文理兼通的一位科学奇才。他从研究社科学起步。却在政治科学、经济学、心理学、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和科学哲学等领域颇有建树。从50年代开始,他把关于组织地为决策管理方面的理论应用于经济学,还开创了人工智能,认知科学和信处理心理学等新学科,开辟了探索人类思维和智能的新天地。全书分四部分,西蒙用一个跨学科专家的眼光扫描了20世纪下半叶众多学科领域的发展以及世界政治、经济局势的变化。其间他还以时间和地域为经纬,穿插点缀着自己对生活、爱情、友谊及科研等往事的回忆。从内向聪慧的孩提时期的种种轶事,到成年后获诺贝尔奖时的庄严时刻,作者个人的历史伴随着他幽默智慧的语言,活跃机敏的思想渐次闪现了出来,与时代的背景融合在一起,绘成了一幅五色斑谰的人生画卷。读完本书,任何喜欢思考的人都不难发现,现代科技与社会科学相结合后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多么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