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日本

  • 日本近现代政治史

    作者:王振锁,徐万胜

    《日本近现代政治史》在国内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日本政治史的框架、内容和结构重新进行了梳理,力求做到条理清晰、内容全面、取舍得当、论述客观。既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又有一定的可读性。 日本近现代政治史分为战前和战后两大时期。从广义上讲,政治史的涵盖面很广,《日本近现代政治史》则主要以日本政治制度、政治体制的变化、变革及其历史的沿革为主线,阐述日本是怎样从一个封建的幕藩体制通过曲折的道路走向现代民主制国家的。 中国迄今尚没有一部自己编写的日本政治史。
  • 武士

    作者:北京大陆桥文化传媒

    《武士》内容简介:武士,是古日本最富传奇色彩的勇武之士。他们崇尚荣耀、恪守信条,在尊贵和极端暴力之间游走。在朝廷中,他们对主公尽职尽忠。在战场上,他们浴血戮敌,对指挥官誓死效命。这是他们体现忠勇大义的精神。他们的天职就是在杀人与被杀中,获得忠勇精神的褒奖。这也是他们最为崇高的体现。 然而,对于日本武士来说,在上述这些为臣之道、向他人效忠的背后,存在着一种更加重要的诉求——他们更渴望从名誉上得到认可,更珍视个人名节。 长筱之战中,从攻城战到平原式的阵地战不过短短数个小时,但就是如此微不足道的瞬间便成为武士战争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从那一刻起,日本的战争,尤其是防御战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它还使得日本城堡文化寻找到新的发展方向,它急于建立能同欧洲相媲美的城堡要塞,同时也拥有了一套独特的建筑理念。 由此,日本在城堡设计方面,如同其精美的盔甲、武器一样,再一次为全世界树立了一面值得参照的镜子。
  • 东洋文化史研究

    作者:(日) 内藤湖南

    内藤湖南为近代日本研究中国史的重要学者,也是日本中国学京都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在中国史研究领域卓有建树,被誉为“东洋史的巨擘”。本书共收录内藤的十八篇演讲记录,内容庞杂丰富,从纸张、染织、版本史等具体的文化研究到宏观的东西洋文明批评,从上古文明到民国时事观察,从中国中世史到满洲史地,皆有所论列,较其《清朝史通论》《支那史学史》等严肃的专门史著作,本书可谓全方位体现了内藤史学的基本面貌,其中关于中国中世、近世的若干文章(如《概括性的唐宋时代观》)更是为京都学派的治学取径奠定了理论基础。
  • 帝國落日(上下冊)

    作者:約翰.托蘭(John Toland)

    ★1971年美國普立茲新聞獎鉅著。 結合細膩史實與生動場景,磅礡再現太平洋戰場的血淚與哀愁。 分析大日本帝國從崛起至衰亡,究竟為何而戰,又為何戰敗? ★跳脫盟軍視角和國共抗戰史觀,從日本角度剖析大東亞戰爭。 2015年,戰後七十年,台灣與中國,又能從這場戰爭中獲得哪些省思? ★媲美《最寒冷的冬天》;《第三帝國興亡史》姊妹篇。 《帝國落日》是美國歷史學家約翰.托蘭所寫的一部以二戰為題材的長篇歷史鉅著,描述了大日本帝國於1936至1945年間,和西方希特勒的納粹德國遙相呼應,在東方開闢戰場,入侵中國,發動太平洋戰爭,直至最後被迫求和的歷程。 全書分為上下兩冊。從1936年的理想主義「下克上」行動以至1945年的日本裕仁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本書完整呈現了大日本帝國由盛而衰的崩潰歷程與心理圖像。 因果之迴——日本佔領滿洲和突襲中國,究竟是像希特勒一樣為了私慾而征服世界?還是決心殉國的理想主義分子所激發出的力量,導致這個精力充沛的民族,時常朝著對立面同時推進呢? 致命的誤解——太平洋戰爭本來是可以避免的嗎?1941年的美日外交協商之所以失敗為何懸於中國?日本誤認為美國要求日本全面從中國撤兵,包括滿洲在內!但實際上並非如此。所以才發生了「珍珠港事件」! 日軍殘忍野蠻的真相——無論是國共視角的南京大屠殺,還是西方視角的巴丹死亡行軍,日軍上下無論是步兵還是將軍,都既殘暴又怯懦,既是劊子手也想吃同袍的肉……在日本人的內心世界裡,形而上的邏輯思考和動物性的直覺本能是如何並存的呢? 從珍珠港事件至沖繩戰役——翻轉美方觀點,再現史蒂芬.史匹柏監製的電影《來自硫磺島的信》之看法,從日方角度磅礡呈現太平洋戰場各大戰役中日本軍民的血淚與哀愁! 神風特攻隊——以我之骨取敵之骨。這是適合日本民族性和國情的戰術嗎?無論如何,這種行徑徹底嚇壞了西方人。「這種與西方哲學如此不同的景象,令我們有如被催眠般著了迷,抽離了恐懼感看著『神風』戰機俯衝而來,竟忘記了自己是受害者。」 廣島,1945年8月6日,8點15分——當擁有巨大威力的原子彈投下時,廣島這座人間地獄裡上演了怎樣的殘酷驚駭的人性故事呢?面對無法躲避的事實,日本人如何變得並非悲觀主義,而是更沉靜自覺呢? 皇居內的最後戰役——主張和平的一方和主張戰爭的軍方之間的僵持和衝突,如何演變成「玉音放送」下的《終戰詔書》?官兵發動宮廷政變,試圖扭轉局面但最終失敗,其中有哪些我們不解的悲劇內幕?菊與刀之間,究竟存在哪些糾葛的民族心緒? —— 從帝國的崛起至衰亡,托蘭爬梳了大量官方檔案、史料,訪談了數百名美日戰時軍政要員與平民,同時展現了高超的寫作技巧與組織複雜脈絡的能力,生動描繪出一幅幅鮮活畫面——從日本高層劍拔弩張的御前會議到美日之間炮火轟鳴的殘酷戰役——包括人物的對話、動作、位置、神態與口氣,均躍然紙上,令人有親臨其境之感。此外,本書關於美日兩軍的軍隊番號、武器裝備、戰機艦艇、戰略戰術等的精細描述,亦是二戰軍事研究的重要依據。 《帝國落日》直探日本的民族性,同時結合細膩史實與磅礡場景,梳理了大日本帝國發動大東亞戰爭的來龍去脈,媲美《最寒冷的冬天》,猶如日本版的《第三帝國興亡史》,於1970年在美國出版後,立即成為暢銷書,更於1971年榮獲美國普立茲新聞獎。 2015年,戰後七十年,面對中國政經勢力的崛起、日本右翼團體的復興,身處兩大強權之間的台灣,或能藉由本書,回顧二戰對七十年來的東亞局勢之影響,並深思在當前詭譎多變的國際現勢中,究竟該如何自處。 「本書是托蘭的戰爭史著作中最為出色也最無與倫比的一部。」 ——約翰.巴克漢(John Barkham,美國著名書評家、普立茲獎審查委員) 「本書可說是關於太平洋戰爭閱讀性最高且最詳實的著作。」 ——《芝加哥太陽報》(Chicago Sun-Times) 「令人難以置信的詳實……可讀性高且令人激動……本書最精彩的部分並非敘述戰爭的場景,而是關於東京政治氛圍最貼近的觀察與描述。」 ——《新聞週刊》(Newsweek)
  • 日本史记 第六册

    作者:[日] 德川光圀

    通用名《大日本史》。是17—19世纪日本诸侯水户藩编纂的汉文纪传体日本史。从上古神话记述到南北朝终结,内含本纪七十三卷,列传一百七十卷。共二百四十三卷。百代史事汇聚一书,日本古代文学名著、影视剧多可在本书中找到历史背景和情境描绘。 本书不仅是一部精彩的历史名著,水户学的基础之一,对日本历史进程和精神文化遗产影响深远: 明朝灭亡后,遗民朱舜水流亡到水户藩,本书主修者藩主德川光圀深加礼之,深受中国儒家思想浸淫,本书编纂举水户藩全藩财力,二百余年修成,故事精美之外,其正统思想,后来演变为“尊王攘夷”,对后来的幕府倒台,明治维新起了动员作用。 本书前半铺陈宫廷、朝臣生活,后半武家崛起战争场面,人物鲜活,行事奇异,性格多样,场面壮阔,读之忘倦,可读性非凡,虽效仿中国史法,体例甚至有所创见。 本次出版,共分六册。本书为第六册,主要内容为197—243卷,为列传的最终部分。前面主要都是关于将军家臣的传记,以镰仓幕府时代人物为主;后面概述传统的文学、孝子、义烈、列女、外国等。 本书用明治三十三年本为校点本最初的录入与校对依据。以明治三十九版为覆校,改正了底本明显的错讹。只对明显的手民误植以及易于引起误会的通假字、异体字,根据其他版本与资料略做更动。原书引用的大量日本古歌均原文移用,标点使用力求谨慎简略,原书双行夹注,一律改为脚注。
  • 平城历史地理学研究

    作者:(日) 前田正名

    本书为已故日本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前田正名先生在中国历史地理方面研究和北魏史研究方面的重要著作之一。全书正篇共分七章,分别从北魏桑干河流域的自然地理、居民结构、都市景观的发展情况,以及平城周围的交通路线、商业贸易等方面入手研究;另附三篇论文作为附篇,以表格的形式梳理了北魏建国以前的拓跋部历史及建国后至迁都洛阳为止的北魏历史,并揭示了沿太行山脉东麓的交通路是东亚极为重要的一条南北交通线。 此书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者及日本东洋史研究学者的必读之书,许多观点可为相关研究提供重要启示。
  • 江户时代的婚姻习俗

    作者:菊地仁美

    在《阅读日本书系:江户时代的婚姻习俗》中,作者菊地仁美用社会学的视野,通过与现代的婚礼进行比较,以追溯中世日本的婚姻的形式和意义。作者回顾了从平安时代一直到现代日本婚礼形式的演变。
  • 日本政治史

    作者:(日) 北冈伸一

    本书是对日本近代国家政治的一个梳理,从幕府时代直到冷战后,前后130余年。
  • 日本名所解剖书

    作者:日本STUDIOWORK工作室 文

    编辑推荐 日本建筑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深入了解日本,认真品鉴日本建筑是必修课。日本古建筑与中国古建筑既相似又不同,让人感觉亲切熟悉又不失新鲜有趣。 本书按照地域,分别介绍了遍布关西(其中京都一地独立成章)、北海道和东北、关东、中部、四国与中国、九州与冲绳的逾70座建筑: 伏见稻荷大社绵延不绝的一万余座鲜红色鸟居,蔚为壮观; 平等院凤凰堂像展翅欲飞的凤凰,倒影则像莲台,将极乐净土具象化; 由石头、少量植物、模仿流水的砂砾组成的枯山水庭园,是日本禅宗寺院独有的形式; 千利休狭小幽暗又井然有序的茶室,让人在品茶中获得新生…… 书中不仅详细剖析了这些建筑的独特结构、设计师的初衷,更向读者展示了建筑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 书中配有丰富的手绘插图,彰显日本建筑神韵,突显精妙细节,阅读趣味无穷。
  • 长安的都市规划

    作者:[日] 妹尾达彦

    这部著作从全球化的视角,把唐代长安城放到欧亚大陆及世界文明发展史中来重新审视,同时又从儒家文化的角度分析了唐长安城的结构,并与中国其他都城做了比较,是21世纪初长安研究的代表作。
  • 日本教习

    作者:汪向荣

    半个世纪以来, 研究中日文化交流史的人不少, 但很少有人提及两国文化逆转的情况, 也很少有人研究中国的留日学生, 但不必说曾经在二十世纪初活跃在中国各地的日本教习, 其原因,可能由于这些是失败的历史。不宜深究, 也可能是因为资料缺乏, 难以着手。 在中国新教育的建设过程中,对日本教习所起的作用, 所作的贡献应该有所认识, 也应该有一个实事求是的评价, 尽管这段历史经历的时间不长, 而且还是段失败的历史。
  • 日本人的战争观

    作者:(日)吉田裕

    本书以翔实的史料考察1945年日本战败至1995年国会通过“不战决议”整个战后史中日本人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认识的变化,揭示了日本歪曲战争性质、拒绝正式战争赔偿、对外有限承认战争责任而对内则作暧昧甚至否定处理的双重立场等等战争过观诸方面的形成,及其与国际政治格局变迁、日本政治经济发展以及日本社会文化思潮的流变的关系。作者以严肃的历史责任感批判存在于日本政界和社会中的“一亿总忏悔论”、“大东亚战争肯定论”、“战争责任问题免责论”,并尖锐地指出如果不以明确的形式对战后问题以彻底的清算,日本人将永远是战争的当事人——这是日本人必须面对的现实。 目录 著者中文版序 第一章 检证现实:历史意识转变了吗? ——变化中的战争责任问题 ——转变所具有的政治意义 ——中曾根内阁的重要位置 ——舆论变化的意义 ——反美民族主义 ——直面战后历史之意义 第二章 美军战历时期“太平洋战争史观”的确立 ——“一亿总忏悔论”及其破产 ——GHQ对日本人战争观的“矫正” ——东京审判与日本保守势力 ——东京审判与国民的理解 ——“天皇退位”论的抬头及其受挫 ——第三章 国民认识发展的障碍:从美军占领到议和 ——关于战争责任问题的国民意识 ——国民认识发展的障碍 ——蒙上冷战阴影的东京审判 ——亚洲国家的缺席 ——“宽大”的议和 ——国际政治力学与战争牺牲者 第四章 50年代:双重标准的形成 ——50年代的历史位置 ——围绕议和的论争 ——双重标准的形成 ——“战记读物”热潮的出现 ————旧幕僚军官写作的战记 ——“国民战记”的登场 ——围绕战争观的对立 ——“最大公约数”的战争观 第五章 经济高度成长时期战争体验的“风化” ——“战后”的“告终” ——全国战死者追悼仪式的举行 ——“战记读物”的动向 ——战争体验的“风化”的背景 ——《日韩基本条约》的缔结 ——中日邦交的恢复 ——双重标准的壁垒 第六章70年代:战争观在经济大国化过程中的嬗变 ——70年代的历史位置 ——“幕僚史观”的动向 ——“海军史观”的抬头 ——经济大国地位的确立与战争观的变化 ——平民战争体验的记录化 ——国家领导者的对内责任 第七章 双重标准在80年代发生动摇 ——教科书审定问题的国际化 ——中曾根内阁的政策转换 ——财界人士认识的变化 ——宫中集团史观的抬头 ——海军史观及其存在的问题 ——作为“经营书”的战记与战争责任论 ——原参战士兵们开口说话 ——微妙的国民意识状态 第八章 逃避历史:现在及将来 ——“大东亚战争肯定论”的退潮 ——“大东亚战争肯定论”的嬗变 ——作为主流政治主义、现实主义战争观 ——对国民责任的暧昧化 ——几点总结 著者后记
  • 朝贡体系的建构与解构

    作者:郝祥满

    值得一提的是,郝君的这本著作,是在公共选修课的讲义之上修改完成的。一门公共选修课的讲义能够成为一本著作的基础,足以说明这门课的讲授确实是别有心得而不是人云我云,这样的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成果,是值得鼓励和提倡的。 朝贡体系,是自公元前3世纪开始,直到19世纪末期,存在于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国中原帝国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网状政治秩序体系。本书即是关于研究“朝贡体系的建构与解构”的专著,书中主要考察中原王朝“册封体制”的生成机制,考察日本对于“册封体制”态度的变化过程,关注日本在此过程中民族意识及情感的演化,并以此作为观照古代东亚国际秩序的脉络,通过揭示“嘲贡体系”在东亚拓展、维护和瓦解的过程,透视两千年间,中日双方围绕册封和朝贡、赐予与受封问题的不同态度和纠葛,从而演绎出一部生动的中日关系史。
  • 福泽谕吉与日本近代化

    作者:丸山真男

  • 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 第二卷 专论

    作者:刘俊文

    本书是第一部全面和系统地向中国学术界介绍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成就的学术论著汉译选集,分十卷出版。
  • Japan's Orient

    作者:Stefan Tanaka

  • “鬼”之来路

    作者:(日)广田律子

    本书记述了傩文化的起源、发展与传播,并通过在中国各地的调查报告介绍对这些带有所谓鬼的形象的鬼神的祭祀、信仰、及在文娱表演时出场的形态,寻找日中之鬼神比较研究的线索。她指出,傩祭的中国的鬼(即作为傩祭对象的戴假面的鬼神扮演者以及戴假面的傩戏角色的表演者)不仅单纯表示死者和祖先,并且按其性格而化分为作祟之鬼及作为鬼神为民祓除灾难之鬼。后者作为神被祭祀时,为赋与他们能够战胜灾害的形象而将其风貌表现得狰狞恐怖。
  • 豐臣秀吉

    作者:古木

  • 拯救日本

    作者:吉莲·泰特

    作为世界经济气象的一个重大部分,邻邦日本的经济情况一直是值得中国人密切关注的对象。关注者除了经济领域的研究者,还包括为数不少的对日本经济崛起和下跌都感到惊奇的人。随着坏账和权钱交易事件不断被揭露出来,日本金融界特别是银行逐步暴露。本书描写的是一场悬系国家命运的赌博,一个关于挽救带有武士道传统的日本金融界的故事。前《金融时报》东京记者站主任吉莲·泰特以小说的形式直逼真实人物事件,情节跌宕、节秦强劲,
  • “千岁丸”上海行

    作者:冯天瑜

    《"千岁丸"上海行:日本人一八六二年的中国观察》系由近代日本人的中国调查文献的中译本和中国学者对此的研究论著组成。日本自江户幕府末期以来就十分关注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状况,19世纪60年代以来四次遣使上海,均留下了大量调查材料。《"千岁丸"上海行:日本人一八六二年的中国观察》即是中国学者阅读和研究日本“千岁丸”号轮船乘员上海纪行文选之后的问题思考和反观。在体例上,《"千岁丸"上海行:日本人一八六二年的中国观察》包括日本人的原文记述和著者的研究,方便读者联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