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日本

  • 日本史记

    作者:德川光圀

    通用名《大日本史》。是17—19世纪日本诸侯水户藩编纂的汉文纪传体日本史。从上古神话记述到南北朝终结,内含本纪七十三卷,列传一百七十卷。共二百四十三卷。百代史事汇聚一书,日本古代文学名著、影视剧多可在本书中找到历史背景和情境描绘。 本书不仅是一部精彩的历史名著,水户学的基础之一,对日本历史进程和精神文化遗产影响深远: 明朝灭亡后,遗民朱舜水流亡到水户藩,本书主修者藩主德川光圀深加礼之,深受中国儒家思想浸淫,本书编纂举水户藩全藩财力,二百余年修成,故事精美之外,其正统思想,后来演变为“尊王攘夷”,对后来的幕府倒台,明治维新起了动员作用。 本书前半铺陈宫廷、朝臣生活,后半武家崛起战争场面,人物鲜活,行事奇异,性格多样,场面壮阔,读之忘倦,可读性非凡,虽效仿中国史法,体例甚至有所创见。 本书用明治三十三年本为校点本最初的录入与校对依据。以明治三十九版为覆校,改正了底本明显的错讹。只对明显的手民误植以及易于引起误会的通假字、异体字,根据其他版本与资料略做更动。原书引用的大量日本古歌均原文移用,标点使用力求谨慎简略,原书双行夹注,一律改为脚注。
  • 日本政治史(全四册)

    作者:[日]升味准之辅

    第 一 部 明治国家之成立——由幕末维新到颁布宪法 前言 第一章 幕末十五年 王政复古 一 开国 日美通商条约 柏利来航 日美和睦条约 哈利斯、日美通商条约 违敕签字、将军继嗣 二 公武合体 尊王攘夷 公武合体、朝幕修好 攘夷亲征、八月十八日政变 征伐长州、下关战争 三 萨长协约 尊王讨幕 罗歇、帕克斯 萨长协约 幕法同盟 四 大政奉还 王政复古 大政奉还 武力讨幕 戊辰战争 第二章 维新政府 萨长土肥 一 中央集权 藩阀与旧藩 太政官制、版藩奉还 藩阀与旧藩 三藩献兵 废藩置县 二 岩仓遣外使团 征韩论争 派遣事由 英国、德国、俄国 留守政府 征韩问题 庙堂分裂 三 大久保政权 征韩派、民权派 清理秩禄、改革田赋 木户与大久保 四 西南战争 私学校蜂起 政府派出讨伐军 立志社动向 大久保与西乡 第三章 自由民权运动 一 自由党的成立 爱国社复兴 农民占八成社会、文明开化 国会开设请愿运动 自由党的成立 二 新闻与游说 府县会形势 党干部与党员 新闻与游说 府县会、地方政治 三 自由党解散 府县会党派 镇压与怀柔 资金枯竭 过激举动、解散党 府县会党派、企业勃兴 四 朝鲜问题 壬午军乱 渡韩计划 甲申事变 大阪事件 第四章 完善体制 制定宪法 一 明治十四年政变 积极财政、紧缩财政 宪法问题、大隈密奏 向民间出售官产问题、舆论沸腾 政商、三井与三菱 二 内阁制度 培训官僚 内阁职权、内阁官制 官员与藩阀 培训官僚、任用制度 三 帝国议会 地方自治制 帝国议会 众议院议员选举法 地方自治制 四 修改条约问题 大同团结运动 井上修改案 大同团结运动 大隈修改案 参考文献 附录 表1 产业人口中农林水产人口比率(184l—1971) 表2 铁道营业公里数(单位:公里) 表3 由太政官制到内阁制的中央机构变迁 附图 日本旧国别全图 人名索引
  • 从甲午到七七

    作者:冯学荣

    「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上世紀三十年代在中國流傳甚廣的《田中奏折》有以上一句惡名昭著的論斷,一向被視為日本人狼子野心,圖謀吞併中國的證據。自從甲午戰爭,日本成為中國的頭號敵人,同時又是中國現代化的學習對象,糾纏不清數十年,直至陷入全面戰爭的漩渦。 到底日本軍閥是否從一開始就把中國全部領土作為征服世界的踏腳石?他們有沒有一個滅亡中國的全盤方略?《田中奏折》又到底是不是真的? 本書從第一手資料出發,探討從甲午戰爭到七七事變那四十多年間,中日雙方交惡的經過,澄清了諸如「日本滅亡中國蓄謀已久」、「日本為了吞併全中國領土而侵略中國」等等坊間長期因襲的定見。把日本為何要維護諸如滿鐵等「滿蒙權益」、日本軍人與文人政府的血腥角力,進而走上全面侵華的因由和過程,以及中國幾十年來反日浪潮背後錯綜複雜的勢力。
  • 中国史研究入门

    作者:山根幸夫

    本书是一部译著。原书《中国史研究入门》,是以日本学者山根幸夫为主的一些研究中国史的学者集体编著的。1983年9月由日本山川出版社出版。书自先秦迄于当代,近百万字。现翻译介绍给国内史学界,特别是有志于中国史研究的青年学生。从渊源来说,史学入门之类的书籍国内早已有之,诸如张之洞《书目答问》即是。但这种旧日的入门书,充其量不过是一种史料学、志志学而已。与此不同,《中国史研究入门》一书的编著体例、结构乃至内容体现了时代的特点。
  • 战争时期日本精神史

    作者:[日] 鹤见俊辅

    作者选取了中日战争开始的1931年至日本战败的1945年这段时间来考察日本的精神史,其用意何在?日本思想形成的历史总是离不开对海外书籍的引进。尤其是明治以后对欧美书籍的翻译,不仅极大地影响了之后日本人思考问题的方式,还与保留下来的传统生活方式一起,规定了日本人的日常生活模式。但作者认为,其中唯一例外的就是战争时期。“那是个一说起思想,就说成是‘欧美种’的时代,几乎所有国产以外的思想都被人们远离,日本人就生活在这种近乎锁国的状态下,我就想从这种日子开始写起。”
  •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及太平洋的起源

    作者:[美]入江昭

    二战已结束七十年,探讨战争起源的著作为数众多。入江昭教授在宏大的国际史视野内审视亚洲-太平洋战争,其总体解释框架是独一无二的。他清晰而令人信服地阐明了日本是如何一步步疏离,直至最终对抗它曾参与建立并维护的国际体系的。
  • 日本为什么侵华

    作者:冯学荣

    关于抗日战争前日本对中国步步紧逼的历史,一般较少涉及。本书利用大量中、日两国的珍贵史料,分析了从甲午战争到“七七事变”40余年间,中日战争的起因,期间发生的各次战事,以及各种政治上的变化。 到底日本军阀是否从一开始就把中国全部领土作为征服世界的踏脚石?他们有没有一个灭亡中国的全盘方略?《田中奏折》又到底是不是真的?作者从第一手资料出发,从历史细节上首次披露了这40多年间,中日双方交恶的经过,澄清了诸如“日本灭亡中国蓄谋已久”“日本为了吞并全中国领土而侵略中国”等等坊间长期因袭的定见,深入、完整、客观地剖析了日本为何要维护诸如满铁等“满蒙权益”,日本军人与文人政府的血腥角力,进而走上全面侵华的因由和过程,以及中国几十年来反日浪潮背后错综复杂的势力。
  • 伪满洲国首都规划

    作者:越泽明

    城市规划是殖民地经营的一个重要内容,体现了殖民者的统治意图和利益考量,也从侧面反映了被占领地区当时的风土。本书对于了解1945年以前日本对中国东北的殖民统治实态和长春的城市发展史,有重要的资料价值。另外书中以东京的城市规划设计、实施情况也做了详实阐释,从中可以了解到近代日本城市规划史、城市发展史的大致脉络和其当下部分都市问题的由来。
  • 中国古代帝国的形成与结构

    作者:(日本)西嶋定生

    本书作者通过对二十等爵制的研究,论述了秦汉政制的一个重要部分,探考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统一封建国家社会政治结构的历史奥秘,开拓了中国政治史研究的一个独特领域,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一定的国际影响。作者根据史籍记载和出土汉简,对二十等爵制的产生、形成、发展和演变,对它在秦汉社会历史中的作用和意义,做了全面、深入、严密、详尽的分析和论述,阐明二十等爵制是封建大一统帝国社会政治结构的基盘和框架,是中央皇帝与广大庶民间的政治维系与精神纽带,是当时中国社会上层建筑中特色的事物.
  • 日本史

    作者:[美] 约翰·惠特尼·霍尔

    本书是一部自前陶文化直到本世纪60年代的日本通史。原书1968年以德文出版,列入《费舍世界历史丛书》。经过大幅度修订后,1970年出了英文版,列入《三角洲世界历史丛书》,几十年来重印多次。英文版问世当年,即由尾锅辉彦教授译为日文。日译本的后记说,本书虽采通史形式,但不像教科书那样网罗一切。名词术语较日本高校教科书为少,而深度可与日本所出多达20多卷的通史相匹敌,甚至有超过的内容。本书长于比较考察与历史联系现实,文字亦优美可读。
  • 蒙古帝国的兴亡(上下)

    作者:[日]杉山正明

    ☆杉山正明蒙古史代表作☆ 蒙古时代历史的研究是一项具有相当古老传统和积淀的领域。近些年来,特别是在日本,新的潮流不断兴起。所谓“新潮流”,就是让东方的汉文史料和西方的波斯语史料双剑合璧,跨越多语种史料的壁垒,从人类的统一视角来眺望当时跨越东西范围的整个“时代”的研究角度。从中得出的结论也完全不同于此前关于蒙古帝国和那个时代的普遍认识。本书也尽量吸收了这些最近的研究成果,也直截了当地叙述了专业论文里不会提到的一些事实。 ——杉山正明
  • 末代王朝与近代中国:清末 中华民国

    作者:菊池秀明

    本书是日本讲谈社“中国历史”系列“清末 中华民国”一卷。 《中国的历史》为日本讲谈社百周年献礼之作,是日本历史学家写给大众的中国通史读本。丛书自上古到近代,内容涵盖量大,撰述者均为日本该领域的代表性学者,作品大多构思巧妙,写法轻松,观点新颖,富于洞见,但同时又吸取了近些年来的诸多学术成果,利用了最新出土的史料,是一套可读性与严肃性兼备的重磅历史佳作。 本卷作者将19世纪中叶到1936年为止作为一个时代进行叙述,把此阶段的历史归结为“复兴中华的尝试”。作者指出,中国存在地方文化的差异与联系,尝试“以南方边地吹来的新时代之风的视角”来重新认识这一时代。他认为,洪秀全、孙中山以及后继者蒋介石等本书中的出场人物,皆以南方边地为出发点,后来北伐作战。从南方农村根据地兴起的毛泽东的边区革命也是朝着黄土高原的延安一路撒下了新时代的种子。虽然全书基本上还是以政治史的叙述为主要线索,但作者仍注意到对文化予以特别的关注,用较多的笔墨描写了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为我们理解中国近代史提供了一个新的读本。
  • 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2

    作者:[日]小岛毅

    看东大教授父亲如何向女儿讲述 被回避被忽视的日本近现代史 ................... ※编辑推荐※ 尊王攘夷、忠义思想、教育改革 武士道精神、常民心态、国家神道 从思想文化中挖掘日本近代转折的根源 发出直指日本民族内心的质问—— “当时的日本国民无力阻止 军 部的行动,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 ................... ※内容简介※ 本书接续前作《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只选取事件大纲,向 16 岁的女儿讲述错综复杂又充满争议的日本近现代史。作者从比“开国”更早的18 世纪末的宽政教育改革说起,透过近现代史上纷繁的政治事件,关注各个阶层的思想状况及社会文化的变化趋势,围绕尊王攘夷、忠义思想、教育改革、武士道精神、常民心态、国家神道等主题,以思想史家的敏锐,展开对日本近现代史的观察与思考。尤为难得的是,作者正视了 18—20 世纪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通过史实的呈现,敢于向青年一代承认并引导他们反思“大日本帝国”加诸亚洲各国的侵略伤害。希望读者能够以更理性、更坦诚、更深刻的眼光回顾历史,走向未来。 ................... ※作者的话※ “不管是多么不堪的事,只要那是事实,作为大人的我们,就有义务毫不隐瞒地让你们知道。” “请正视这个事实,好好去理解周围国家是如何看待日本的,然后再以日本人的身份,开始你们的未来。”
  • 宫崎市定中国史

    作者:[日]宫崎市定

    宫崎市定毕生致力于中国史的研究与教学,在众多领域都有创见,被认为代表着日本中国史研究的最高水平。本书是他积四十年研究与教学经验、面向普通读者的结晶之作,以世界史眼光和社会经济史视角为特色,拥有平易的文风和明快的思维,能把精致的实证研究与大气恢弘的通史叙述紧密结合,集中体现了他的研究成果和特色。 精湛深厚的京都东洋史学风、与国内学界形成鲜明对照的思路与视角;对于书中涉及的方方面面,几乎都曾做过专门的研究;将中国置于世界史的进程之中,以“景气史观”阐述盛衰兴亡;几乎从不引经据典,论述全凭记忆力与洞察力;三百余个小标题和平均八百字的篇幅,形成独立又贯通的易读结构;愉快而酣畅的叙述,只为唤起普通读者的兴趣。这一切使这部中国通史具有了深厚的学派底蕴、强烈的个人风格、全新的启发性和的可读性。
  • 三国志的世界:后汉 三国时代

    作者:金 文京

    本书为讲谈社《中国的历史》中的“后汉三国”的一卷。 《中国的历史》为日本讲谈社百周年献礼之作,是日本历史学家写给大众的中国通史读本。丛书自上古到近代,内容含概量大,撰述者均为日本该领域的代表性学者,作品大多构思巧妙,写法轻松,观点新颖,富于洞见,但同时又吸取了近些年来的诸多学术成果,利用了最新出土的史料,是一套可读性与严肃性兼备的重磅历史佳作。 本书一是将三国历史与文学作品《三国演义》进行比较,剖析它们之间的异同和真伪;二是将三国历史置于古今东亚世界中进行解读,分析和比较中、日、韩相关历史文化的相互影响、交融和异同;三是本书虽然是以文学研究家的身份撰述的普及性三国历史,但是著者是以史学的、学术性的、严谨的态度进行撰写的,可以说是一部以史籍原典和考古资料为依据而追求真实的三国历史的严肃著作。
  • 14岁开始的哲学

    作者:池田晶子

    本书在日本上市,引起青少年关注,畅销数十万册。一本书胜过家长一筐话。14岁正是由儿童成长为成人的转折点,非常不安定,故极其重要;这点对所有国家的孩子都是一样的。日本的孩子、中国的孩子,都会经历14岁这个人生阶段。当今社会,世界各地无论何处,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人心浮躁。我们对这个世界惟一能做的一件事,就是教会孩子自己去思考。每个人都用自己的力量,正确的去思考这个世界,思考自己。希望中国的14岁以及14岁以上的人们,可以将本书当做人生思考的立足点来阅读。   我是谁?活着是为了什么?人来自何处,又要往哪里去? 为何不能只爱自己喜欢的人?为什么恋爱? 学校和社会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规定? 理想与现实真的完全相反吗? 宇宙的尽头到底是什么样子?   人类在进步吗?进步又是什么? 善恶与苦乐有何关系?真正的自由是什么? 不论什么年纪,每个人心中都会有这样的疑问,需要哲学的慰藉与指引。 然而,当你翻阅浩潮的哲学书籍,映入眼帘的却多是陌生的名词,以及难以理解的论述,让你看得一头雾水。难道哲学真的如此深奥艰涩?   其实,哲学也可以很亲切。   本书作者想告诉你的并不是她自己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她的答案也并不是标准答案。 作者想告诉你的,也是你真正需要的,是一种思考的方法,用哲学一点的话来说就是,你需要的是对生活、对未来、对人生的思考。思考你真正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反思你真正想过什么样的人生。这些问题也许你的父母都无法给你明确的答案。   本书,以日常生的事物为例,循序渐进地引导你学会思索各种人生问题,让你具备灵活思考的能力,轻松的畅游在哲学思维的天地。
  • 日本名画散步

    作者:赤瀨川原平

    何謂日本畫的「風情」?古典作品真的都是艱澀而難以接近嗎?即使在東方國家,一般人對西洋藝術反而較本國藝術熟悉。前衛藝術家赤瀨川原平在年輕時一面倒地崇拜西洋藝術之後,回過頭來重新審視以往不屑一顧的日本藝術。 書中他一派輕鬆逍遙,舉出日本美術史上十四幅聞名遐邇的作品,以令人拍案叫絕的切點引導讀者進入傳統世界,看出名作與畫家的精妙之處,並重新詮釋古典名作,賦予它們現代的意義。 雖然是數百年前的作品,但赤瀨川以空間、配色、抽象畫、構圖、造型、生活描寫、視角等一般現代人亦熟悉的角度來解說,一舉拉近傳統藝術與現代人之間的距離感,也告訴我們一些非常基本的欣賞原則。只要有心讓藝術之美為生活增添色彩、開拓眼界,《日本名畫散步》可說是非常適切親切的入門導引。 繪畫雕刻其實就在我們身邊。在所謂的「繪畫」出現之前,人們覺得只具備功能性的物品滿單調的,於是將身邊用品或道具上色、雕刻得有凹有凸、畫些圖案,因而才有畫的誕生。繪畫與其獨立存在,還不如與各種物品搭配才有意思呢。但是到了近代,卻將「物品」除去,輕視末端、只揀取中心部分,然後稱之為「藝術」,高高地擺到棚架上。 因此,赤瀨川近來不太使用「藝術」一詞,通常以「風情」來表達。從生活中尋找各種觸動心弦的「風情」、也就是「日本之美」,然後從日本傳統繪畫中找到此「風情」的根源。 這本內行看門道、也讓外行不怕看熱鬧的精采小書,文字秀逸,讀來清爽愉快。古典、藝術、傳統在赤瀨川原平浸淫於西方與前衛藝術的眼睛指點下,一點都不遙遠,藝術欣賞變得如此可親有趣!
  • 自主失蹤事件簿

    作者:樫村政則

    「自主失蹤」的定義: 靠自己的力量,主動的和原來的日常生活環境隔絕。 處理壓力最好的方法是偶而遠離日常生活,也就是「隔絕原來的生活環境」。 因為「離開」能讓你更看清自己、看清自己和工作的關係、自己的價值觀,以及為何會感到壓力…等。 經過失蹤,你可以再次找回自己,踏出正確的下一步。 面臨世紀末的現在, 覺得徬徨無依、生活沒有目標、無法相信他人嗎? 本書是你找回自己的唯一選擇。 (資料來源︰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192648)
  • 死的型錄

    作者:寄藤文平

    我的父母,說不定是外星人。 念小學的某段期間,我曾經認真地這樣懷疑過。 老爸老媽有人在看的時候,是人類的模樣, 但沒人注意的時刻,就會回復成外星人的形態。 所以要是突然回過頭,老爸老媽還是外星人樣子的話,那該如何是好? 我只要一想到這件事,就感到不寒而慄, 因此總是在望向爸媽之前,先出個聲「喂」警告他們。 「你這傢伙腦筋有問題!」 最後甚至還被最好的朋友投以白眼。 我曾試著不發出聲音,以最快的速度啪地轉頭,當然老爸老媽還是人類。 也曾突然打開房門一探,老爸老媽仍舊是人類。 可是這樣仍然不足以說服我,誰曉得搞不好外星人的動作是很快的呢? 又不一定他們能讀取人類的想法呢?一切的一切都只是加深了我的疑惑。 思考死亡,不知為何讓我回憶起當時的心情。 我從未目睹過人類死亡的瞬間。 老爸老媽仍健在,頂多只有見過祖父母的遺體。 我從過去到現在身體也還算健康,從未因意外或生病住過院。 「我,根本不懂什麼是死亡。」 熟人的葬禮、死去倉鼠的冰冷觸感,我有我自己對於死亡的想法, 同時,卻也有著不願和朋友們用「就是說啊~」這種語氣來討論死亡的堅持。 結果,在還來不及調整面對死亡的心情前,就長大成人了, 因此,直到現在,死亡對於我還是個模糊不清的存在。 死亡,到底是什麼?思考這個問題時, 彷彿回到了當年懷疑老爸老媽是外星人的感覺。 猛然回過頭時、突然打開門時、抬頭尋找幽浮時的感覺。 這本書的出現,是為了能讓這樣的我能多了解死亡一些, 即使一點點也好,或許答案根本不存在, 但如果本書的繪畫和字句,能夠讓人開始思考死亡這個課題,我將感到十分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