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中英文对照

  • 美国史纲

    作者:房龙

    《美国史纲》描述的是一个国家以及它的人民为了梦想而奋斗的故事。他们勤劳、勇敢、诚实,具有深刻的智慧。这是一部与众不同的讲述美国历史的书,是真正的经典。             ——亚马逊网上书店  这是房龙的伟大工程,他用优美的文笔告诉我们美国历史上引人瞩目的伟大人物和丰富多元的美国文化。             ——道格拉斯·布郎克著名美国史学家
  • 美国历史概况(上下册)

    作者:美国新闻署

    美国在传统观念上还是个承上启下的国家,一整套可以追溯到它建立之初的主要价值观,包括崇尚个人自由、崇尚民主政府、崇尚机会均等、崇尚进步向上。美国长期的任务就是要确保自由、民主和机遇等价值观——这笔既丰富又充满动荡的历史遗产——在美国和世界将要跨入新世纪门槛时受到保护并且繁荣兴旺。   从一组无人知晓的沿大西洋海岸而建的殖民地,美国经历了非同凡响的变革,变成了政治分析家本·瓦滕伯格所说“每一个全球性的国度”,它近2.5亿的人口几乎包含了世界上每一个民族和种族。它还是一个在经济、技术、文化、人口和社会方面求发展求变化永无止境的国度。美国常常是现代化与变革的先驱,在这个相互依赖、相互关系的世界中,它不可避免地推动了其他国家与团体。
  • 论语(中英文对照)

    作者:Kong Zi

    《论语》(中英文对照)为中英文对照本《论语》,包括《论语》原文、中文今译和英文今译三部分。双数页排中文,单数页排英文,两两对应,阅读十分方便。中文译者杨伯峻和英文译者刘殿爵各自在中文读者和英语读者中广受欢迎,其中刘的英译本还被列入“企鹅经典”。本书将两种译文中西合璧,绝对物超所值,值得拥有和永久珍藏。《论语》这一书名,有它特定的含义。根据班固《汉书•艺文志》的记载,“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语言”的意思。孔子在日常生活中和执教过程中,发表过许多言论,它的弟子也有不少言论。“论语”就是把这些言论纂起来的意思。实际上,《论语》所载,不限于孔于及其弟子的言论,也包括了他们不少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就是说,书中既记言,又载行。《论语》共二十篇,每篇由若干章组成。这些篇章排列的先后,并没有内在的联系。即使在前后两章之间,也没有什么关连。而且,书中多次出现重复章节字句完全相同。孔子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极大。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确立了孔子思想的至尊地丧命。他的思想影响渗透到了中国历史的每个领域。
  • 泰戈尔诗集

    作者: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Rabindra

    你是谁啊,读者,在这百年之后阅读我的诗篇?我不能从这春天的丰盈中为你送去一朵小花,从远方的云朵上为你送去一抹金霞。打开你的门四下环望,从你群花怒放的园中,采集百年前消逝的花朵的芬芳回忆吧。在你心灵的喜悦里,也许你能感知春晨吟唱的勃勃欢愉,让它快乐的声音穿越百年时光。
  • 第十二夜-中英文对照全译本

    作者:(英)莎士比亚

    《第十二夜(中英文对照全译本)》内容简介:于世界文学史中,足以笼罩一世,凌越千古,卓然为词坛之宗匠,诗人之冠冕者,其唯希腊之荷马,意大利之但丁,英之莎士比亚,德之歌德乎,此四子者,各于其不同之时代及环境中,发为不朽之歌声。然荷马史诗中之英雄,既与吾人之现实生活相去太远;但丁之天堂地狱,又与近代思想诸多低语;歌德距吾人较近,实为近代精神之卓越的代表。但以超脱对空限制一点而论,则莎士比亚之成就,实远在三子之上。盖莎翁笔下之人物,虽多为古代之贵族阶级,然其所发掘者,实为古今中外贵贱贫富人人所同具之人性。故虽经三百余年以后,不仅其书为全世界文学之士所耽读,其剧本且在各国舞台与银幕上历久搬演而不衰,盖由其作品中具有永久性与普遍性,故能深入人心如此耳。 中国读者耳闻莎翁大名已久,文坛知名之士,亦曾将其作品,译出多种,然历观坊间各译本,失之于粗疏草率者尚少,失之于拘泥生硬者实繁有徒。拘泥字句之结果,不仅原作神味,荡然无存,甚至艰深晦涩,有若天书,令人不能阅读,此则译者之过,莎翁不能任其咎者也。 余笃嗜莎剧,曾首尾研涌全集至少十余遍,于原作精神,自觉颇有会心。开四年春,得前辈同事詹先生之鼓励,始着手为翻译全集之尝试。越年战事发生,历年来辛苦搜集之各种莎集版本,及诸家注译考证批评之书,不下一二百册,全数毁于炮火,仓卒中只携出牛津版全集一册,及译稿数本而已,而后辗转流徙,为生活而奔波,更无暇晷,以续未竟之志。及卅一年春,目观世变日亟,闭户家居,摈绝外务,始得惠心一志,致力译事。虽贫穷疾病,交相煎迫,而埋头伏案,握管不辍。前后历十年而全稿完成,夫以译莎工作之艰巨,十年之功,不可云久,然毕生精力,殆已尽注于兹矣。 余译此书之宗旨,第一在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必不得已而求其次,亦必以明白晓畅之字句,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而于逐字逐句对照式之硬译,则未敢赞同。凡遇原文中与中国语法不合之处,往往再三咀嚼,不惜全部更易原文之结构,务使作者之命意豁然呈露,不为晦涩之字句所掩蔽。每译一段,必先自拟为读者,查阅译文中有无暧昧不明之处。又必自拟为舞台上之演员,审辨语调是否顺口,音节是否调和。一字一字之未惬,往往苦思累日。然才力所限,未能尽符理想;乡居僻陋,既无参考之书籍,又鲜质疑之师友。谬误之处,自知不免。所望海内学人,惠予纠正,幸甚幸甚! 原文全集在编次方面,不甚惬当,兹特依据各剧性质,分为“喜剧”、“悲剧”、“传奇剧”、“史剧”四辑,每辑各自成一系统。读者循是以求,不难获见莎翁作品之全貌。昔卡莱尔尝云:“吾人宁失百印度,不愿失一莎士比亚”。夫莎士比亚为世界的诗人,固非一国所可独占;倘若此集之出版,使此大诗人之作品,得以普及中国读者之间,则译者之劳力,庶几不为虚掷矣。知我罪我,惟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