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思考

  • 吾讲斯美

    作者:李雾

    《吾讲斯美》这题目并不是要讽剌什么,仅是觉得好玩,自己来谈谈美国。布什家族的人气,苏珊·桑塔格的微笑,美国大选中蕴藏着怎样的文化战争,为子女存学费与为自己存养老金哪个合算,领带的不同颜色代表了怎样的政治含义,以妮可·基德曼为代表的澳洲帮如何横扫好莱坞,“哈利·波特”的成功激起的童话与文学之争结果如何,等等。这一部闲时翻翻的随笔集,有娱乐之顽心,却无讲道之热忱。之所以无热忱,倒不是被国内“到处莺歌燕舞,形势一片大好”所感动,而是对知识分子以先知自居所推行的社会工程有哈耶克式的怀疑。 英谚曰,上帝在细节里。《吾讲斯美》很注意细节,盯着“美国宪法有个漏洞”,谈女男关系,论古典文学有否现实意义,写几篇影评,主要是比较电影和文学原著,这是所谓文化研究的一个热点,看看大众文化的电影如何把比较精英的小说庸俗化。因为不是讲道,《吾讲斯美》很少直接对读者说应该怎样怎样,而是把道理留给读者自己思考;如果实在有什么微言大义,通常也是以暗示的、隐喻的、谐趣的、反讽的、象征的、寓言的或类比的方式(好像卖了几个瓜)嵌进文章里,读者能理解最好,一时不理解就当故事看。《吾讲斯美》只是中立客观地介绍国外文化现象,并不是要宣传某种理论或某套理想。
  • 周国平人文讲演录

    作者:周国平

    大多数哲学家认为,理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为了解说方便, 我把理性(智力生活)归纳为以下三个要素: 第一,好奇心。好奇心是智力生活的开端和最基本要素。爱因斯坦称之 为“神圣的好奇心”。为什么好奇心是“神圣”的呢?也许是因为,好奇心 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特征,动物只注意与生存有关的事情,人超出生存而 对世界万物感兴趣;它甚至使人接近于神,受好奇心驱使,人仿佛想知道创 世的秘密,在自己的头脑中把世界重新创造一遍。无论在人类,还是在个人 ,好奇心都是理性能力觉醒的征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说,哲学开始于惊 疑。其实,科学也是这样,好奇心是科学探索的原动力。惊奇是一种伟大的 能力,表明一个人意识到了未知原因的存在,并且渴望把它找出来。爱因斯 坦谈到,他五岁时看见指南针在未被接触的情形下转动,便感到异常惊奇, 意识到在事物中藏着某种秘密。这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很可能是他日后 走上科学研究之路的最初动因。然而,“神圣的好奇心”有许多敌人,主要 敌人有二:一是习惯,所谓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孩子往往都有强烈的好 奇心,一般规律是随着年龄增长,好奇心递减。在一定意义上,科学家是那 种不受这个规律支配、始终保持着好奇心的人。二是功利心,凡事都问有没 有用,没有用就不再感兴趣。如果说好奇心是神圣的,那么,功利心恰恰是 最世俗的,它是好奇心的死敌,在它的支配下,科学探索的原动力必定枯竭 ,眼光必定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当今教育的最大弊病是受功利原则 支配,其中也包括家庭教育,急功近利的心态极其普遍,以马上能在市场上 卖个好价钱为教育和受教育的唯一目标。所以,我把现在的教育看作好奇心 的最大敌人。爱因斯坦早已发出惊叹:现代教育没有把好奇心完全扼杀掉, 这简直是一个奇迹。现在的所谓素质教育往往也只是着眼于增加课外知识, 扩大灌输范围,仍以有用和功利为目标,而不是鼓励和保护好奇心。依我看 ,要真正改变应试教育,就必须废除高考,把竞争和淘汰推迟到大学阶段, 在大学里也着重考查独立研究的能力而非书本知识。 第二,头脑的认真。好奇心是对未知之物的强烈兴趣,它理应引向把未 知变成已知的认真的求知过程。有的人似乎有广泛的好奇心,但事事不求甚 解,浅尝辄止,只能说明他的好奇心仍不够强烈,闪而缺乏推动的力量。
  • 我对黑暗的柔情

    作者:迟子建

    《我对黑暗的柔情》是“茅盾文学奖获奖者散文丛书”之一,这套丛书共收入了8位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的8部散文集,包括李国文的《历史的真相》、陈忠实的《俯仰关中》、刘心武的《人情似纸》、宗璞的《二十四番花信》、迟子建的《我对黑暗的柔情》、周大新的《我们会遇到什么》、熊召政的《醉里挑灯看剑》和刘玉民的《爱你生命的每一天》。这套丛书是国内第一次将多位茅盾文学奖获奖者的散文以丛书的形式集中呈现,反映了他们散文创作的主要成就和独特风格。书中不仅包括他们过去的散文佳作,也酌选了每人最新的散文名篇。该丛书旨在向读者全面展示这些小说家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杰出成就,不仅体现了他们创作的另一个侧面,也以别样的视角反映出他们个人的心灵世界。
  • 幸福的哲学

    作者:周国平

    人最宝贵的东西,一是生命,而是心灵,而若能享受本真的生命,拥有丰富的心灵,便是幸福。这当然须免去物质之忧,但并非物质越多越好。一个人把许多精力给了物质,就没有闲心来照看自己的生命和心灵了。诗意的生活一定是物质上简单的生活,这在古今中外所有伟大的诗人、哲人、圣人身上都可以得到印证。 这套书,是作者数十年智慧的沉淀,从青年与幸福、财富与幸福、成功和优秀、思考死亡、内心的生活、生命的品质、对生命和灾难的思考、阅读与人生、教育的目的等诸多方面,对读者的提问,进行了精彩绝伦的阐释。什么是哲学?有人说那是无聊老人和无知青年的谈话。这套书,正是采取对话的形式,向你展现幸福哲学的魅力。
  • 孤独散步者的遐思

    作者:卢梭

    让-雅克·卢梭是十八世纪法国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本书为其重要代表作之一。这是卢梭与自己心灵的对话,是对心灵的自我解剖。它真实地再现了处于最纯真状态中的卢梭形象——真诚,淳朴,睿智,热爱自然。卢梭以浓厚的笔墨向我们表述了他对孩子的喜爱之情、对敌人的仇恨之情、回忆往事所油然而生的喜悦之情、对虚伪阴险之人的鄙视之情以及对幸福、和谐生活的渴望之情等诸多的真情实感。    这是卢梭与自己心灵的对话,是对心灵的自我解剖。它真实地再现了处于最纯真状态中的卢梭形象——真诚,淳朴,睿智,热爱自然。卢梭以浓厚的笔墨向我们表述了他对孩子的喜爱之情、对敌人的仇恨之情、回忆往事所油然而生的喜悦之情、对虚伪阴险之人的鄙视之情以及对幸福、和谐生活的渴望之情等诸多的真情实感。
  • 梁衡评点中国历史人物

    作者:梁衡

    《梁衡评点中国历史人物》主要内容简介:《假如毛泽东去骑马》、《大无大有周恩来》、《觅渡,觅渡,渡何处?》、《张闻禾•一个尘封垢埋却愈见光辉的灵魂》……这些文章虽然只有几千或万把字,但它们却比一本厚厚的人物传记或一份红头文件有更大的影响力,给人更大的震撼。梁衡的文章以理性见长,也以感情真挚、深沉著称。文章里写入写事而与理性之光撞击出来的思想火花随处可见。记者出身的梁衡,深谙走进人物内心深处的门道。他如一个洞悉万物的智者,总是在轻轻拂去历史尘埃的同时,娓娓向你讲述他那独到的发现……
  • 我的精神自传

    作者:钱理群

    本书既是一部个性化非常鲜明的思想学术人生自传,更是一部结合个人身心创痛和研究心得来总结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思潮的变迁和中国经验的得失,反省思想界、知识界、学术界所遭遇的大问题大困境,表达一个真正知识分子的立场和追求的深度之作。思考透彻,激情飞扬,充满了敏锐的发现与深刻的思索。黄钟大吕之声,世所少见;沧海桑田之辨,令人回味。是受过中等教育以上的读者不能不读的当代启示录。 本书是钱理群先生近年来最为重要的作品,也是他最为看重的作品。钱先生在该书后记中说,“最后成书,已经耗费了五年时光,更是倾注了退休前后的主要心血”,“这本书,在我的学术著作中,确实占据了相当独特的地位:它既是我的自传,学术自传与精神自传,又是一部学术史、思想史、知识分子精神史的著作”;“ 这本书又是一部关于八十年代以来的中国思想史、学术史、知识分子精神史的研究著作”。阅读过该书手稿的北大学者贺桂梅认为该书更是一部20世纪中国的经验史。 该书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我的回顾与反思;第二部:我的精神自传。
  • 叔本华美学随笔

    作者:叔本华

    《叔本华美学随笔》从《叔本华全集》的卷二、卷五中选取了12篇文章,这些文章独立成篇,讨论的话题有阅读、思考、写作、批评、语言学习、文体、音乐、大自然的美和死亡等。叔本华以准确的判断力、深邃的思考、质朴无华的文笔、言之有物诚实自然的风格,阐述了对这些问题的认识。
  • 季羡林谈人生

    作者:季羡林

    《季羡林谈人生》是季羡林先生谈人生的杂文集。季先生以自己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的理解,谈了对人生的看法。季先生书中所谈,涉及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认识,怎样看待个人命运、怎样做人与处世、什么是成功、什么是礼貌、怎样交朋友、怎样对待毁誉、怎样对待压力、什么是孝道、怎样认识老年、长寿之道、怎样看待衣着款式、什么是人的素质等问题,论说活泼、生动、道理深刻。
  • 大国寡民

    作者:卢跃刚

    一瓶浓硫酸把武芳变成了“鬼”,惨绝人寰:1988年4月26日,悲惨之夜。 大门敞开,多人参与施暴,集体围观不救。 司法机关办案不力,开脱罪犯,蹊跷环生,案件久拖三年不决,只因涉及一个副市长的二公子和陕西“精神文明”典型烽火村。武芳忍受强烈的身心痛苦,三年告状不辍。 市人大副主任拍案而起,怒斥“惨无人道”,行使人大干预权力,一名罪犯被诛,一名罪犯判刑。 武芳仍然不服,认为还有参与犯罪过程的嫌疑人漏网,以超常的毅力,八年不懈伸冤。武芳由生而“死”,由“死”而“生”,其旺盛的生命力创造了奇迹,令人惊叹。烽火村好恶鲜明,厚葬罪犯,厚待罪犯家属,武芳被迫流落他乡。 硫酸毁容毁身案揭开了一段人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历史。作者从八年武芳案追踪到烽火村四十余年历史的追踪。
  • 精神自治

    作者:王开岭

    精神奴役首先来自于自身,个人自由终究要靠自治的心灵和精神保障。王开岭过的是一种有信仰的生活,因为他对生命的真与美充满了崇敬和热爱。他关注生命的“个”,在圣洁的墓地里聆听灵魂的回声,对星空久久地凝视,在他的心中有一团火焰在燃烧,他的血管里面流淌着激情和真诚,内心的冲突爆发出巨大的精神力量,抗拒着卑微和世俗。 王开岭是幸福的,他保持了自己的性情,巩固了自己的“精神自治”。
  • This Is Water

    作者:David Foster Wallace

    两条正值青春年少的鱼儿,肩并肩游着,遇到一条年长的鱼。 年长的鱼向他们点头打招呼,“早安啊,孩子们。水怎么样?” 这两条年轻的鱼继续往前游,其中一条终于忍不住,问道:“水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这是美国作家大卫•福斯特•华莱士2005年在肯扬学院毕业典礼上的演讲,从生活中最显而易见的平常之事入手,讨论如何摆脱生命中的重复单调,获得内心自由,保持意识的清醒鲜活。华莱士提醒我们,生命中最简单的事往往又是最困难的,比如 “在成人生活中,日复一日地保持清自觉与警醒,困难得不可想象。” 这场演讲当时默默无闻,之后却突然逆袭,演讲录音通过邮件和博客在朋友圈不断流转,引发广泛共鸣,后又有工作室根据录音制作了短视频,在Youtube上一个星期的点击量超过400万次。出书之后受到更大的关注,被《时代杂志》评为“对知识分子最后的演讲”,并与乔布斯的演讲一起入选“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十大毕业演讲”。 遗憾的是,这位天才的作家却在3年后因严重的抑郁症自杀,这也让演讲更加震撼:生活不会总是一帆风顺,我们要学会提醒自己走出思维定势的泥沼;给你身边的人多点空间——因为你不知道他们正面对怎样的困苦。
  • 善良丰富高贵

    作者:周国平

    如果我是一个从前的哲人,来到今天的世界,我会最怀念什么?一定是这六个字:善良,丰富,高贵。我听见一切世代的哲人在向今天的人们呼唤:人啊,你要有善良的心,丰富的心灵,高贵的灵魂,这样你才无愧于人的称号,你才是作为真正的人在世间生活。善良、丰富、高贵——令人怀念的品质,人之为人的品质,我期待今天更多的人拥有它们。本书收入了我自2002年8月至2006年12月所写的文章,是《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之后的第四个散文结集。我一向不高产,前三次结集,间隔是三年上下,这次超过了四年。四年多的文字往这里一堆,内容显得芜杂,我自己看了也惭愧。这四年多里,含我的一个本命年,而且是岁满甲子的大本命年。有一天,我去单位,人事干部把一个崭新的退休证交给我,没有让我填任何表格、办任何手续,我欣赏这不同寻常的效率。我也欣赏我这个研究室的主任,他知道我的脾气,免去了例行的嗑瓜子、讲客套话的告别会。总之,我清清爽爽地退休了。常有人不平,说我这样的学者,精力正旺盛,不该这么早让退休。他们真是不了解国情。其实,在现行体制下,如我之辈,对学术机构里的官场规则、潜规则不感兴趣也一窍不通,单位里早已没有我什么事了,从这一点讲,我早已退休。另一方面呢,既然我一如既往地做着我喜欢做的事,从这一点讲,我又未尝退休。在我近年的生活中,退休实在是对我影响最微小的一件事。通过阅读经典,我始终生活在人类伟大心灵所建造的那个世界里。这些伟大心灵使我坚定地相信,人的心灵应该是善良、丰富、高贵的。不管现实多么令人失望,每次重温历史上伟大心灵的榜样,我便恢复了对未来的信心。在今天的时代,有一些人的灵魂已经彻底堕落,我们不能再指望他们,但是,我们必须指望善的种子会在广大的人心中培育和繁衍,这便是希望之所在。
  • 周国平散文

    作者:周国平

    《周国平散文》收录当代著名哲学家、文学家周国平散文精品50多篇,其作品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和哲学的魅力,内容关于哲子思想,人文学,人生寓言等,通俗不失新意,融理性和激情于一体,笔调清新自然,深受读者喜爱。
  • 人生的艺术

    作者:梁漱溟

    《人生的艺术》:梁漱溟先生一生著述极丰,主要著作有:《印度哲学概论》、《究元决疑论》、炼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论文集》、《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乡村建设大意》、《乡村建设理论》、《朝话》、《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我的努力与反省》、炼方学术概观》、《梁漱溟教育论文集》等数十种。梁先生生前著有大量探讨人生、治学等方面的文章,此次我们从梁先生众多关于人生和治学的著述中精选出数十篇,按照其所论述的主题将其分为上下两编。由梁先生的长子梁培宽先生亲自审定篇目,并将本书命名为《人生的艺术》。 梁漱溟先生自谓问题中人,并且将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探求人生、社会和学术的问题之中,在本书中,先生细腻坦诚的笔触之下,其艰难跋涉探求人生、治学、社会等问题之解决途径的躅躅身影清晰可见;而先生九十多年的人生轨迹中学习之历程、思想之嬗变以及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精神也纤毫毕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从而为了解和研究中国最后的大儒——梁漱溟先生的人生经历、学术思想以及生活情操提供了丰富而翔实的资料。
  • 周国平论人生(周国平卷)

    作者:周国平

    《周国平论人生》(周国平卷)收录周国平最有代表性的随笔,许多文章许多是首次发表。这些随笔集中表现了作者对人生深刻的感悟和思索,情真意切,给人以启迪。让我们学会倾听沉默......
  • 流氓的盛宴

    作者:朱大可

    作者继续深入历史。这部学术著作并不企图建构理论体系,却分明有着沉重的思想力度,它甚至修正了关于中国漫长的专制主义社会的静态“超稳定”结构这一流行论断。在作者看来,国家/流氓这一对偶制乃是历史循环其间的结构性巨型框架:中国王朝的历史正是在国家主义/流氓主义、国家社会/流氓社会、极权状态/江湖状态之间振荡与摆动——这种耗散性的摆动获得一个动态稳定的型构,而线性历史(国家)的总体进程中又隐含着大量分叉历史(流氓)的细节——国家主义和流氓主义的互动就此平分了中国历史,并维系了中国王朝的漫长生命。不过,这一思想只能视为本书言说的遥远而艰深的背景,它重点阐释的毕竟还是当代中国话语中的流氓景象。 那么何谓“流氓话语”?按作者的解释,乃是以所谓的“反讽话语”体系对抗国家主义“正谕话语”体系的自我书写,它大量使用酷语(暴力话语)、色语(色情话语)和秽语(污言脏词),以期消解国家话语对意识形态的掌控。这种书写方式倒是可能指向个人自由主义的广阔语境,便于在各种话语领域表达原创力量。作者分析的话语样本涉及当代文学(诗歌、小说)、美术、影视、摇滚乐、建筑、网络文化诸门类,由此制造出一个“五四”迄今的庞杂的流氓话语谱系。 一般而言,国家话语和流氓话语各自言说,泾渭分明。但当赵本山的小品被国家主义美学接受并赢得热烈而又广泛的群众呼声时,这表明流氓话语很可能具有软化僵硬的国家意识形态话语的力量。的确,国家话语和流氓话语并不总是对立的,在某种情况下它们达成和解是可能的。类似的现象,朱大可称之为“流氓国家主义”,亦即流氓主义的“天鹅绒革命”。不过,它无可避免地象征着文化精神标杆的矮化——然而它拥有广阔的市场。正是流氓主义、国家主义和市场主义的三位一体,构成了当下中国话语的普遍征候。不是吗?我们正在倾听和叙说着诸如此类的话语。显然,当此话语变革时代,我们的文化身份出了问题。 熟悉朱大可写作方式的人不难发现,他善于运用巴洛克式夸饰语言,能够把理性的批评议题生生玩成话语能指的盛宴。相对于国家主义学术的“正谕”面孔,朱大可的批评话语本身就属于他所阐释的流氓主义“学术”的一部分。反讽、解构以及符号学分析,这是他一以贯之的拿手好戏,他当真是耍惯了罗兰·巴特式的解剖美学经验的锐利手术刀——所谓的“朱体”由此生成,而《流氓的盛宴》是为集“朱体”之大成者。 一直以来,国家主义/流氓主义的对偶阐释框架,已深深嵌入到朱大可的批评话语实践中,它风姿绰约地充任了作者解读中国本土美学经验的基本工具。在他手中,这一解读工具显得如此有效,人们大可称之为“流氓主义”文化批评——在此,它跟朱大可所批评的事物构成了极为有趣的互文关系。
  • 瓦尔登湖

    作者:[美] 亨利·戴·梭罗

    这是一本宁静、恬淡、充满智慧的书。其分析生活,批判习俗,语语惊人,字字闪光,见解独特,耐人寻味。其中许多篇页是形象描绘,优美精致,像湖水的纯洁透明,像山林的茂密翠绿;也有一些篇页说理透彻,十分精辟,给人启迪。
  • 风中的纸屑

    作者:周国平

    《风中的纸屑(经典随感)(珍藏版)》是作家周国平继《人与永恒》之后的第二本随感集。书中记录的随感都是由作者于念头闪现时随手写下的文字连贯而成的。正是思想恰如风中的纸屑,一些落在了幸运的手上。作者站在哲学家的高度,以浅白的文字,对于人生与命运、幸福与困难、爱与弧独、信仰和宗教、待人和处世等各个方面,做了发人省思的论述。
  • 小话西游

    作者:刘勃

    小话西游,ISBN:9787807243939,作者:刘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