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

  • 图腾与禁忌

    作者:佛洛伊德

  • 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

    作者:罗伯特·K.默顿

    本书自初版以来已成为社会科学领域的核心著作和重要理论源头之一,被世界范围内社会科学家和研究者广泛阅读。本书中探讨了理论社会学、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研究、知识社会学与大众传播研究及科学社会学研究等四个方面的理论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概念,并强调了在功能分析中区分负功能和正功能、显功能和潜功能等的重要性,从而提出了一整套功能分析的范式,系统地奠定了功能社会学的理论基础。 简明目录 1968年增订版序言 1957年修订版序言 致 谢 第一编 论理论社会学 第一章 论社会学理论的历史和体系 第二章 论社会学的中层理论 第三章 显功能与潜功能 第四章 社会学理论对经验研究的影响 第五章 经验研究对社会学理论的影响 第二编 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研究 导 论 第六章 社会结构与失范 第七章 社会结构与失范理论中的连续性 第八章 科层结构与人格 第九章 知识分子在公共科层组织中的作用 第十章 对于参考群体行为理论的贡献 第十一章 参考群体和社会结构理论中的连续性 第十二章 影响的模式:地区性和世界性影响力人物 第十三章 自证预言 第三编 知识社会学与大众传播 导 论 第十四章 知识社会学 第十五章 卡尔·曼海姆和知识社会学 第十六章 对广播和电影宣传的研究 第四编 科学社会学研究 导 论 第十七章 科学与社会秩序 第十八章 科学与民主的社会结构 第十九章 机器、工人和工程师 第二十章 清教主义、虔信派和科学 第二十一章 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与经济 文献注释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1968年增订版序言 本书这次重新印刷不是新的修订版,而只是增订版。1957年的修订版,除了简短的导论被大大地扩展成了本版的第一章和第二章外,其他基本未变。仅有的变动都是技术性和无关紧要的,诸如校正印刷错误与增补主题索引和人名索引。 最初写作构成本书的诸篇论文时,并未打算写成一部有连贯章节的著作。因此,那种期望这些论文现在的排列会展现出一个由严谨的内部联系所主导的自然演进过程的想法是徒劳的。然而,我还是不愿相信这本书完全没有连贯、统一和重点突出等诸种优点。 为了做到尽可能的连贯,这本书被分为四编。第一编展现了一种理论取向,根据这种取向,随后讨论了三类社会学问题。后三编各有一简短的导论,目的是想使读者不必自己去寻找由前一编到后一编的逻辑路径。 为了全书的统一起见,这些论文是着眼于两种社会学关切的逐渐展开和发展而组合起来的,这两种关切贯穿于全书,是通过各个章节中的观点而不是在考察一个特定主题之中得到充分表述的。这两种关切就是对社会学理论与社会研究之间相互作用的关切和对整理实质性理论与社会学分析——特别是定量分析——程序的关切。 可以认为,这两种目的并没有受到范围过于局限的损害。事实上,假若我暗示这些论文涉及了那些广大而模糊的领域,那么这一过分的论断只是强调了产出的微不足道。但是,既然理论与研究的结合、理论与方法的整理是贯穿于本书各章节的关切,那么就理论取向说几句,正如在第一编所提出的,就是适宜的。 第一章阐明这一情况:社会学理论的历史与目前的应用理论的表述之间,虽然它们的功能是互动的,但却是不同的。我们几乎无需指明当前的理论社会学依赖于以往的理论社会学的遗产。然而,我相信,考察对于真正的社会学思想史而不是一系列按年代整理出的社会学学说概要的知识要求,还是有价值的。这就恰如考虑当前社会学理论如何吸取前人理论是有价值的一样。 由于在过去的十年里,人们对社会学中层理论予以很大关注,所以就有理由根据这一时期发展出来的对这种理论的应用和批评来考察一下这种理论的特性和作用。第二章承担的正是这一任务。 第三章为被描述为功能分析的社会理论提出了一个框架。它是以一种范式为中心的,这种范式整理了在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社会人类学诸领域发展出来的功能阐释中一直隐含(偶尔也显见)的那些假设、概念和程序。如果放弃发现一词的广泛含义,那么就可以说这个范式的诸因素主要是被发现的,而不是被发明的。它们部分是通过批判性地仔细考察那些把功能取向应用于社会研究的学者们所作的研究和理论讨论而得以认识的,部分地是通过重新检验我自己对社会结构的研究而得以认识的。 第一编的最后两章概括了现今在社会学研究中得到公认的各类相互关系。 第四章区别了那些被社会学理论这一常常含糊应用的术语所包括的相关但又不同的研究:方法论或程序逻辑、一般取向、概念分析、事后解释、经验概括和严格意义上的理论。在考察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时——它们联系的事实就包含了它们的区别——我要强调在理论中一般取向的局限和功能。社会学从这种一般取向中,要比从一系列由一般理论导出的、被经验证实的、具体的一致性中得到更多的充实。因此,我也要强调和试图描述经验概括的重要性和不完全性。在这一章中,所指出的是这种毫不相同的概括可以通过一个整理过程而得以核实和加强。因而,它们就成为一般规则的例子。 第五章考察了理论与研究之间这种相互关系的另一方面,即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经验研究所得出的各种各样的结论。只有那些仅仅是读过而并未从事过经验研究的人,才会一直相信研究的惟一的或更为主要的功能是为了检验先前建立的假设。该研究代表了一种基本的但却狭隘的、远不是惟一的功能。在理论发展中,(经验)研究起着比这种被动的确证作用更为积极主动的作用。正如这一章所详细指出的,经验研究对社会学理论也有引发、重新阐述、重新确立和澄清的作用。因而,经验研究促进了理论的成熟。很显然,那种远离所有经验研究而只凭道听途说的社会学家,会冒着同经验隔绝的危险,而经验研究很容易把他的注意力转到新的、富有成果的方向上去。他的思想里还没有经验准备。他还不会有常常被称为偶然发现的经验,即由对新发现(而不是按图索骥)有准备的头脑偶然作出的发现。由于注意到这一点,我把偶然发现作为经验调查的一个事实而不是一种哲学。 马克斯·韦伯赞成的观点是对的,即一个人不必为了了解恺撒而成为恺撒。但是,对于我们理论社会学家来说,有这么一种诱惑,常常好像为了解恺撒而不必研究恺撒。然而,我们知道,理论和研究的互动既有助于对特殊个案的理解,也有助于一般规则的形成。 我感激芭芭拉·本根精心编辑了前两章;感激哈里特·A.朱克曼博士对这两章初稿的批评;感激玛丽·迈尔斯女士把涂改不清的手稿变成了清晰的打字稿。在准备这些导论性的章节时,我还得到了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资助。 罗伯特·K.默顿 纽约哈得孙河畔黑斯廷斯 1968年3月 1957年修订版序言 在这一版中,大约三分之一多的内容是新的。这一主要的变化包括四个新的章节和两个文献附录,这些附录回顾了它们所属那些章节所涉及的问题的近来发展。通过改写那些应该很清楚却并不清楚的段落,我也试图改进书中各处的阐述,并且我已消除了几个绝不应犯的乏味的错误。 在这一版所加的四章中,有两章来自已出版的专题文集,其中一本已脱销了,另一本也同样近于见不到。“影响的模式:有地区性和有世界性影响力的人物”一文首次出现在1948年至1949年的《传播研究》(P.F.拉扎斯费尔德和F.N.斯坦顿编)中,它是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社会研究处关于在社会中个人影响之作用的系列研究的一部分。这一章介绍了“影响”这一概念,区分了两类不同的影响,即“地区性”影响和“世界性”影响,而且把这两类影响与地方社区中的影响结构联系起来。“关于参考群体行为理论”是与艾丽斯·S.罗西夫人合作写成的,最初发表在《社会研究中的连续性》(R.K.默顿和P.F.拉扎斯费尔德编)中。它利用了《美国士兵》所提供的大量证据,来阐明在某些条件下,人们要使自己遵从不同群体的,特别是他们所不隶属的群体的规范。 在这一版中新加的其余两章从前未发表过。第一个是“社会结构与失范理论中的连续性”。这一章试图加强近来对被称为失范的社会规范解体的经验和理论分析。第二个是“参考群体和社会结构理论中的连续性”。这一章试图说明当前对参考群体行为的研究的一些特定社会学含义(不同于社会心理学含义)。目的则在于考察社会结构的某些理论问题,这些理论问题在对参考群体的社会学分析能够取得进一步发展之前必须解决。 文献附录主要涉及到社会学中的功能分析,还相当详细地涉及到近代科学发展中新教的作用。 我特别要感谢埃莉诺·巴伯博士和玛丽·克林克夫人所做的校对;感谢伯尼斯·泽尔迪齐夫人所做的索引准备工作。在修订本书时,我受惠于福特基金会为行为科学计划提供的一小笔资助,这笔资助是没有事先限于某个特定项目的资助表中的一部分。 罗伯特·K.默顿 纽约哈得孙河畔黑斯廷斯 1956年感恩节 致 谢 没有人能确切知道是什么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对我来说,很难在细节上追溯我在本书中论述的种种观点的起源;很难追究这些伴随我多年的观点不断修正的原因。许多社会科学家对这些观点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并且只要知道了出处,在各个章节的大量注释中都会提及。但是,在这些人中,有六位尤其使我在不同程度和方面受到裨益,对于他们,我谨致谢忱。 最早和最大的帮助来自查尔斯·H.霍普金斯,本书以题献这种微不足道和姗姗来迟的方式来表达对他的谢意。由于他(我的姐夫)的存在,许多人提高了他们的人类尊严。只要我们中间任何领略过他的生活的人还活着,那么他就活着。我是充满爱、尊敬和感激之心将此书题献给霍普——一位深切地知道应当指导他人的人。 至于我的好友、现在在奥伯林学院的乔治·伊顿·辛普森,我非常感谢他曾指导一位鲁莽的大学二年级学生并使他看到研究社会关系系统运转的学术乐趣,使我很容易地就顺利地步入社会学之门。 在皮蒂里姆·A.索罗金全身心投入历史运动研究之前——这一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社会文化动力学》中——他促使我摆脱了认为有效的社会研究仅局限于美国的地方主义思想,也使我摆脱了缺乏上进的、把社会学重要主题局限于诸如离婚和青少年犯罪之类社会生活表面问题的狭隘思想。我乐于感谢这一可敬的指教,但感激之情难以尽言。 对于在科学史家中最令人敬重的乔治·萨顿,我要感谢他的友谊和指导,感谢他使我在两年的大部分时间里获得了在他那著名的哈佛图书馆189号工作室工作的特权。在本书致力于社会学理论史之必要条件的第一章和致力于研究科学社会学的第四编中,读者将会看到他对我的激励的细小印记。 那些读了后面篇幅的读者很快就会认识到我从我的导师和朋友塔尔科特·帕森斯那里受益至深。他很早就在他的教学生涯中向许多人表明了他对分析理论的热情。从他善于激发学生的知识热情而不是将他们培养成顺从的信徒方面,可以看到他为人师表的气度。三十年代初期,哈佛大学小小的社会学研究生班所提供的亲密学术气氛中,有可能使像我这样的研究生与像帕森斯博士这样的导师之间保持着密切而持续不断的工作关系。这确实是一个同仁集体,今天在那些由众多研究生和一小群忙碌不堪的教授组成的系里,已经很难找到这样的集体。 近些年来,我们在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社会研究室共同工作的时候,我从保罗·F.拉扎斯费尔德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由于他对我从与他的无数次交谈中受惠多少还毫不知情,所以我特别荣幸地借此机会公开地使他注意到这一点。他那怀疑的好奇心对我来说非常珍贵,正是这种好奇心促使我更为详尽地阐述我持下列观点的理由,即我认为功能分析现在对人类社会的广泛问题虽不是惟一的但却是最有前途的理论取向。而最主要的是他以身作则,更加使我确信社会科学与社会学的浅薄涉猎之间的巨大差别就在于系统性和严肃性之中,这就是说,以学术上的责任感和严谨探求最初被认为有趣的思想。我认为,这也正是本书第一章开头所引怀特海格言中最后几句话所说的意思。 还有其他四位我应提及的人:一位是因为所有认识我的人都会知道我对她的感激之情;其他三位会在适当时候发现他们于我助益良多。 译 后 记 《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罗伯特·K.默顿最重要的代表作,也是社会学的一部经典著作。 我们十分高兴的是,该书在有了法、意、俄、日、波兰、捷克、希伯莱、西班牙、匈牙利、葡萄牙等文的译本之后,中译本终于与广大中国读者见面。 默顿是二十世纪美国社会学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活动、思想和理论横跨了美国社会学发展的各个关键时期。不仅如此,默顿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了社会学领域,他曾是美国七十年代前后知识分子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例如,美国《公众利益》季刊1972年秋季第29卷上的一篇调查文章把默顿列为近七十位最有名气的美国知识分子之一[参见托马斯·戴伊:《谁掌管美国——卡特年代》(第2版),第170页,梅士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80年]。 《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一书是默顿结构功能主义的最好总结,也是作者本人长达半个世纪的学术生涯的生动体现。该书是由多篇论文和不同时期的著作汇编而成的,初版于1949年,修订版于1957年,1968年作者在补充了许多内容之后增订再版。我们的译文是根据美国纽约自由出版社1968年增订版译出的。 本书中文版的问世, 我们首先感谢苏国勋先生。没有苏先生的发起、鼓励和指导,本书中文版不会与广大中文读者见面。在翻译期间,沈原先生在组织工作方面,李秋零在拉丁文、德文的译述方面,侯一麟先生在法文译述方面,邰志强先生在译稿誉清方面,都给予我们很大帮助。在此,我代表译者们向他们致以谢忱。最后,我们还要感谢作者本人。在翻译之际,默顿先生及时地给我们寄来了原版书、照片和一些解决疑难的信件以及中文版序言。我们愿借此机会,向这位远在大洋彼岸的年过八旬的社会学大师致意! 本书的译、校者名单如下:目录、序言、致谢、第一编第一至五章:唐少杰译,蒋和明校;第二编导论、第六章:冯寿东译,蒋和明校;第七章:刘永军译,李淑静校;第八至九章:李守京译,李淑静校;第十章:李传全译,唐少杰校;第十一章:袁坡、刘敬鲁译,唐少杰校;第十二章:赵艳萍译,唐少杰校;第十三章:李丽伟译,唐少杰校;第三编导论、第十四至十六章:姜肇国译,唐少杰校;第四编导论、第十七至第十八章:黄静静、刘求实译(王瑞芝老师对德文部分的翻译给予了帮助),唐少杰校;第十九至二十一章:曹尚伟译,蒋和明校;文献注释,索引:姜肇国、张玲霞译,蒋和明校。本书中文稿自1987年底至1988年初开始,最初,蒋和明先生主持全书翻译工作并为此付出了巨大劳动,后来,因他赴美深造,改由唐少杰负责全书翻译工作,由唐少杰通阅全部译稿,并做了文字校订和统一工作。最后,译林出版社约请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齐心先生对全部译文作了大量的校订、补漏和部分重译的工作。 为了方便进一步查阅和研究,我们把本书英文原版页码以边码的方式标在正文页旁。我们还把书中引用的著作、杂志、论文等原文标题附出,在第二次以及之后出现相同的标题时则略去原文。另外,在引文出处若有相应的中文版译著,我们也尽量标明。 总之,谨请各界读者对我们的译文不吝批评、指正。 唐少杰 1992年初春一稿 2005年初春二稿 北京清华园
  • 性的问题·福柯与性

    作者:李银河

    《福柯与性》是我对福柯《性史》一书的解读。在所有的学问家中,福柯是我的最爱。他的所说所写作所为总能引起我的钦佩和共鸣。我的解读,既有对《性史》一书的解读,也有对福柯这个人的解读。虽然我自知自己一生永远不可能达到他的高度,但是像他那样生活和写作是我内心秘密的梦想。福柯的名言“人的生活应当成为艺术品”已经成为我生活的指南。 李银河,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
  • 再见福柯

    作者:黄瑞祺

    《再见福柯:福柯晚期思想研究》叙述了:1976年,福柯出版《性史》的第一卷《认识的意志》之后,知识界对其他卷册的出炉翘首以待。结果一直到1984年6月去世前,福柯才亲自校竣出版《性史》二、三卷,第四卷未完成。这的确是个很不寻常的现象。而二、三卷与第一卷以及之前的著作有相当大的差异,过去的重点放在知识/权力的主轴上,后来则转移至自我伦理学;在写作风格上也从华丽炫目而趋于素朴清晰。《再见福柯:福柯晚期思想研究》是对上述现象的分析与讨论,它集结了新一代学者黄瑞祺、李猛、陈泓易等的研究成果,体现了当代中文世界福柯研究的较高水平。
  • 现代人与宗教

    作者:西美尔

    本书在西美尔《论宗教》的基础上,全面阐释了他的后宗教的宗教理论。其宗教思想触及面很广,包括宗教社会学、“生命哲学”的宗教观、现代性文化理论的宗教观三个方面。西美尔的宗教理论在神学方面,可以与克尔凯郭尔的个体主义的信仰论相通,可与巴特和布尔特曼的辩证神学思想相参较,尤其是“基督性”与“基督教”的区分,在社会思想方面,则可以与韦伯和卢曼的自由主义宗教理论参较。在将基督教思想社会理论化方面,功绩不让特洛尔奇。西美尔是古典社会思想家中宗教理论最为丰富者,尽管涂尔干和韦伯的宗教理论著述多,但涵盖面均不及西美尔。
  • The Order of Things

    作者:Michel Foucault

    When one defines order as a sorting of priorities, it becomes beautifully clear as to what Foucault is doing here. With virtuoso showmanship, he weaves an intensely complex history of thought. He dips into literature, art, economics and even biology in The Order of Things, possibly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yet most overlooked, work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Eclipsed by his later work on power and discourse, nonetheless it was The Order of Things that established Foucault's reputation as an intellectual giant. Pirouetting around the outer edge of language, Foucault unsettles the surface of literary writing. In describing the limitations of our usual taxonomies, he opens the door onto a whole new system of thought, one ripe with what he calls exotic charm. Intellectual pyrotechnics from the master of critical thinking, this book is crucial reading for those who wish to gain insight into that odd beast called Postmodernism, and a must for any fan of Foucault.
  • 人类学讲演集

    作者:(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人类学讲演集》同文集中其他的著作有些不同。它的内容基本上是斯特劳斯在法国高等实验研究院(L’EC0lCPratiquedeSHautesEtudes)和随后的法兰西学院(CollegedeFrance)任教期间的讲义。正像作者在前言中说的那样,他不像有些同事那样把已经成书的或即将发表的材料抛给学生,而是把课堂当作一个试验室,以新的视角或新的理论框架探讨新近和以往的人类学发现。读者可以在他的讲义中发现原始状态的、尚未定形的种种理论讨论,就像是在曲折的道路上进行摸索。但是作为一位严肃的学者和教师,他觉得要对得起自己的学生,就一定要把这些最初的探讨变成最终的研究成果。这就是为什么法语原书的标题为“诺言”(ParolesDonnees),意思是他暗地已经向时而堕入五里迷雾的听众们许下了诺言。确实,我们在讲义中看到了《忧郁的热带》、《结构人类学》卷一和卷二、《图腾制度》、《野性的思维》、四卷神话学、《面具之道》、《遥远的目光》等著作的雏形。
  • Sex, Money, Happiness, and Death

    作者:Manfred Kets de Vrie

    The four main tenets of life, 'Sex, Money, Happiness and Death' are explored in this unique new book that examines the interface between psychology and management. Life is not all about the symbols of power and position, status is an elusive entity, popularity an accident, wealth very fickle; what is truly important has to do with meaningful relationships, making a difference and creating meaning. Based on his experiences as a psychoanalyst, professor and leadership coach, the author addresses these issues and their effect on work and life in general, giving advice on how to deal with the challenges that executives, or for that matter, most people struggle with.
  • The True Believer

    作者:Eric Hoffer

    A stevedore on the San Francisco docks in the 1940s, Eric Hoffer wrote philosophical treatises in his spare time while living in the railroad yards. The True Believer -- the first and most famous of his books -- was made into a bestseller when President Eisenhower cited it during one of the earliest television press conferences.Completely relevant and essential for understanding the world today, The True Believer is a visionary, highly provocative look into the mind of the fanatic and a penetrating study of how an individual becomes one.
  • 逃避自由

    作者:Erich Fromm

    2002年新一版一刷,譯者管韻鈴,叢書號不變,仍為新潮文庫37
  • 苦痛和疾病的社会根源

    作者:[美]凯博文

    作为1949年以来第一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精神医学研究的美国学者,凯博文在多层面上探讨了神经衰弱、抑郁症以及躯体症状之间的关系。本书为我们理解中国人在与家庭和国家的关系上的体验开启了一个窗口,同时也对中国人和美国人各自如何解释自身的疼痛与绝望处境进行了一个跨文化的比较。 本书囊括了作者在湖南的所见所闻。它为我们打开了一个不同寻常并且具有启发性的窗口,我们得以了解生活在中国的许多个体的活生生的生活经历。这个窗口以一种不起眼的但却可能是特别的方式增加了我们关于中国社会的理解。不过,这本书还有另一个主题,那就是情感和情感障碍。 “本书对疾病症状与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分析十分具有穿透力。这本强力著作不仅属于人类学与精神医学的先锋之作,而且也展示了作者对消除人类不幸与苦难的深切关注和担当。所有致力于改善健康照顾系统的人都应该阅读本书。” ——Joan M. Anderson, Current Anthropology “此书堪称医学人类学界长期以来所期盼的最重要的一本著作。” ——Richard Shweder, Culture, Medicine and Psychiatry “一本视野宽广、发人深省的医学人类学著作。” ——Roy Porter,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对跨文化精神医学具有重要贡献。” ——Paul Chodoff, M.D.,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本书的田野研究写作精美,以至于历史学家都不断被其描述的中国共产主义政治实践中的那些重要时刻所吸引。作者以丰富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中国人的社会关系,童年以及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那些问题。” ——Jonathan Spence, Yale University “这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对中国精神健康问题的最好的研究。这是一本具有开创意义的著作。” ——Ezra F. Vogel, Harvard University
  •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Vol. 1

    作者:Michel Foucault

  • 古代社会(上下)

    作者:[美] 路易斯·亨利·摩尔根

  • 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

    作者:王铭铭

    在写作本书时,我的主要考虑是要对中外社会人类学者研究中国问题时提出的论点进行较为全面的评述。此外,我还想通过此书的写作对社会人类学视角及其在具体研究中的运用作出一个交代。第一章是对社会人类学和中国学关系的简要评论,其目的在于为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者引入“中国社会的人类学路径”,提出社会人类学与汉学人类学之问关系存在即问题。第二章总结吴文藻、费孝通等开创的中国社区研究学派的理论,但是也试图把它们放在社会人类学民族志方法问题中讨论,其中涉及的“民族志方法是否足以代表中国社会”的问题也将与中国人类学未来面向的讨论联系起来。第三章是对被称为“汉学人类学导师”的英国人类学家弗里德曼(Maurice Freedman)理论的评述,其焦点是中国宗族研究中社会与国家关系分析的内在困境j听要解决的是社会人类学从“简单社会”转入“复杂的文明社会”之后出现的方法论和理论独特性问题。第四章评述的是施坚雅(G.William Skinner)的中国乡民社会之经济人类学理论,所提出的问题仍然与中国社会人类学理论方法的独特性有关,但是,其切入点是“理性经济人”(rational economic man)模式的弱点。第五章概括了社会人类学者对中国宗教和仪式的论述,并力图从这一概括中提出中国文化大、小传统的关系、传统与现代性的关系、历史与人类学的关系问题,并主要涉及武雅士(Arthur Wolf)、马丁(Emily Martin [Ahern])、王斯福(Stephan Feuchtwang)、桑格瑞(Steven Sangren)、萧凤霞(Helen Siu)等人的理论。第六章从近年社会人类学的理论转变和“反思人类学”(reflexive anthropology)的出现观察西方汉学人类学的危机,重申“汉学”与人类学关系的复杂性及其社会理论背景。第七章是围绕“本土人类学”展开的,其前一部分是有关在西方出现的本土人类学潮流的概观,后一部分则是对中国本土人类学的评论。通过国内外本土人类学的比较以及对个人经历的回顾,我试图为中国学界未来的发展提出若干可供进一步讨论的问题。最后,我把有关本人近年研究的介绍和一篇近作放在两个附录中,供了解本人近年力图实验的主要研究取向。 ――王铭铭
  • 增长的极限

    作者:(美)德内拉•梅多斯,乔根•兰德斯,丹尼

    这本最初写于1972年的经典之作,曾因论点“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引起激烈争议。但是几十年过去了,本书一版再版,人们也逐渐认识到其价值,低碳经济、生态足迹正在走入人们的生活。 在历经三次改版后,本书更大的价值也正为人们所接受,即增长应被视为广泛的,并不局限于地球和经济,我们自身的心智、所从事的各类活动,如投资等,无不有此追求。而这些行为模式也有其可能的极限和过冲。至此,本书再次成为挑战现有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的必读之书,是系统思考方面的典范之作。 所有对未来、人类行为、思维方式保持开放心态的读者,都不可错过这本经典佳作。
  • 野性的思维

    作者:列维·斯特劳斯

    作者在本书的论证中除人类学外,还涉及到了语言学、逻辑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历史学、哲学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如事物的命名与分类方式,结构与事件的关系,自然与文化的关系,个体名称与一般名称关系,艺术的形式与内容,历史概念的辨析等等。论述的方式也别具一格,其中哲学的、科学的、艺术的、文学的语言往往交相并用。此外,尽管我们会在本书文句中不时遇到借自控制论、信息论、逻辑代数、结构语言学等学科中的术语,但它绝不是一本具有自然科学风格的人类学著作,而是一本具有哲学意趣的理论人类学专著。
  • 发现社会之旅

    作者:兰德尔·科林斯,迈克尔·马科夫斯基

    此书如今已成经典,二十余年来在英语世界不断隆订再版。在充满细节的真实历史背景中,此书论述了那些打造了和继续在打造社会学传统的思想家的生平与思想。它不仅阐述了19至70世纪经典传统的发展,还讨论了当代理论的各种发展方向,将理论作为一项正在进行着的、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自勺伟大事业呈现在我们面前。全书通俗易懂又引人人胜,显示出著者作为杰出的社会学家的深厚功底。
  • 人性能达的境界

    作者:[美] 马斯洛

    本书是马斯洛探索人性与社会关系的著作。
  • 与社会学同游

    作者:[美] 彼得·伯格

    一部堪称经典的社会学入门书。作者一反教科书面面俱到的写法,择要描绘了社会学的主要议题,充满人文关怀和反思性,深入浅出而不乏洞见,使初学者在轻松阅读中看到社会学事业的宏观图景。 ——刘欣(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本书描绘的社会学是一种能够把个人情趣与追求真相的科学精神、专业智慧与常人关怀结合成一体的学科。社会学其实比一般人心中的形象更加精彩。作者所描述的社会学是那种能够发现人类行为的无比丰富性、能够在个中不以为奇的现象中展现专业洞见的学问——这种学问会多一些人文情愫,少一些枯燥沉闷。 ——高丙中(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 Using Social Theory

    作者:Whatmore, Sarah; Pry

    Product Description `If there is a single question that presses upon the intellect of the current generation of social scientists, it is surely: "what do the great insights of social theory imply for the way we conduct research and write about the social world?". Until now there has been no single text to turn to that explores the epistemological complexities of field work, the problems of writing and language, and of the logics of inquiry that link theory, method and evidence. Using Social Theory is a magisterial effort to open up the black-box of research methods, and to provide students, in a way that no other comparable text has done, with a road map for the practice of the contemporary human sciences' - Michael Watts, Chancellor's Professor of Geography and Director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From "theory talk to making it walk", Using Social Theory is one of the most useful and interesting books on the market. The authors demonstrate how to use philosophy and social theory as an indispensable toolkit for passionate and rigorous research. Essential reading for students and teacher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 Professor Elspeth Probyn, Department of Gender Studies, University of Sydney Have you ever stopped to wonder about the influences that underpin research? If you are thinking about doing a piece of research, what difference might it make to the question you ask, to your approach to empirical work, analysis and writing of research, if you are influenced by one theoretical approach rather than another? The chapters in this innovative guide share a common belief that thinking alongside ideas, philosophical persuasions, i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research process; it is not an optional extra. It sets out ways to encourage the researcher to think through three key moments of the research process: the production of a research question; fieldwork; and analysis and writing. As the authors demonstrate, research is not simply `done’: it has to be thought about and thought through. The book’s accessible style makes it suitable for anyone wishing to engage ideas in research in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